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为形所役,追求心灵的自由

不为形所役,追求心灵的自由

不为形所役,追求心灵的自由
不为形所役,追求心灵的自由

不为形所役,追求心灵的自由

摘要:

庄子认为心重于形,他对人的形体持消极甚至贬低的态度,认为形体会给人带来痛苦烦扰。然而他对于心灵却十分看重,认为心为本,形为末。相对于形的实,心应该是虚的,但心总是为形所役,受到形体的限制而不能达到虚空的境界。道家通过心斋和坐忘来抛却形体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心灵,形体,全生,成心,心斋,坐忘,逍遥游

一、庄子对于形的看法

庄子对于形体的看法毫无疑问是消极的,我认为他的态度主要包括了无奈和妥协两个方面。无奈是因为形体是上天赋予人们的,人们既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更不能控制形体的生老病死。《齐物论》中有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1]人终其一生忙忙碌碌,为了满足形体的各种需求,最后还不得不承受形体带来的痛苦,精神随着形体的老去而衰亡,这难道不是令人可悲而又无可奈何的吗?

正是因为无奈,所以才只好妥协。这种妥协的态度在庄子的全生思想中有所体现,“尽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是所谓全生。它的要求仅是最低限度的生命之延续,而不是舒适、安逸、富庶之生活,就像庄子自己的生存状态一样:穿粗布衣服靠打草鞋为生,有时还会断粮。庄子还讲过“形莫若就”,“就”是迁就的意思,形体并不坚持什么,它只要求保存,作为全生的前提。[2]

二、庄子对于心的看法

我认为道家的世界观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更接近于西方的二元论,即认为世界分为有形和无形。但又和二元论不完全一致,因为在道家的观念里,这两个世界并不是平行的,无形世界明显高于有形世界。因为从道家思想的逻辑上来说,有形事物都可以追溯到无形者那里去,《德充符》里两次提到了“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说明所有的有形都发自于无形。“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庄子由此提出形和使其形者,即无形的区分,形是末,可以弃之不顾,使其形者是本,应该受到重视。[2]

心是属于无形世界的,很像现在我们所说的灵魂。庄子认为心重于形,就像我们经常讲的灵魂是超脱于肉体之上的。关于心的讨论几乎贯穿了整部《庄子》,我认为,庄子眼中的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心虽然以身体为居所,却并不一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失殆尽。《大宗师》云:“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思是人的精神可以变换住宅而并不死亡,这就是形灭神不灭的观点。《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死就像气的聚散,心并不会死亡,而是回归到天地万物之中去了。因此,庄子也是轻生死的,所以才有“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其次,相对于形体的实,心可以是虚的。实和虚就像跨过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区别。虚的心让人从纷繁的尘世中摆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从而能不受表象的干扰,看破事物的本质。庄周梦蝶,一觉醒来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虚虚实实,本就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楚,令人困扰。所以要想完全破除实的干扰,拥有一颗虚心,也是很难的,稍不留神就会变成了机心或成心。

心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抛除了一切的机心和成心,洗去了那些被凡世蒙

上的尘埃,本心是没有善恶好坏之分的,有的只是最纯净美好的东西。只是这世上有的人心已经离他而去了,空留下一具躯壳,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鬼:“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或许庄子的生活很困顿,形骸放荡不羁,但他对于自己的心是十分珍视的,虽然妥协地居于世间,但同时也在自己的心和尘世之间划上了深深的界限。

三、心为形所累

“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齐物论》)[1]

在阅读这一段时对我的内心震动很大。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的疏怠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忧思、叹惋、反复、恐惧、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这描述的不就是我们吗?是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我们每天为着大大小小的事请奔波忙碌,竭尽全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挤占一寸生存之地,使尽浑身解数,生怕比别人慢了半拍。因为形体的欲望和虚荣,人们渐渐变得虚伪冷漠,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但最后呢?渐渐地我们发现那些外在的物质和虚名都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内心,心灵不过是做了物质形体的奴隶,心真正想要的只是自由。可这时已经来不及了,生命的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他们日益消毁;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

“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这种种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1]那么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自然宇宙的规律,是“天赋人形”,

是人们生来就逃不开跳不出的“心为形所累”的命运。那么在这样的命运中,庄子又是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的呢?

四、挣脱形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

追求心灵的自由,道家讲究的是心斋与坐忘。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1]心斋,我认为就是心灵上的斋戒,摒弃一切的杂念,以达到一种虚空的心境。如果把心比作一间屋子,心斋就像是把屋子收拾干净,把所有不必要的杂物都丢出去,独自一人静坐于屋中,面对着空荡的四壁。但是说着容易,坐着难,第一步丢弃杂物,就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我们总是太在意,所以总是放不下。席慕容有一首《借句》,借的是隐地的句:“一生倒有半生,总是在清理一张桌子。”“总以为,只要窗明几净,生命就可以重新开始……从来也没有学会如何向自己道别,我只能把一切再还给那个混乱的世界。在微雨的窗前,在停顿的刹那间,有些模糊的角落又会逐渐复原。于是,周而复始,一生倒有半生,总在清理一张桌子。”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对生活握的太紧手可以松一松。相对于形体的实,心是可以虚的,而且这应该是它的本性。实的心被称为成心,《齐物论》有“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成心将心形体化,因此不能超越形体的束缚,反为形体所奴役。要想达到虚空的心境,必须先破除成心。[2]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1]坐忘的第一步忘外,即“堕肢体”,没有了形体感官,也就没有了外在的物质和礼教等。第二步忘内,即“黜聪明”,忘掉自己的心智,或者说忘掉自己的成心,然后方能达到同于大通,与万物为一的境界。[2]与坐忘对立的一个反面是坐驰,“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人间世》)坐驰中的驰指的不是心灵自由的驰骋,而是心随外物而驰。然而心灵真正的自由和逍遥不是通过心的动荡奔腾达到的,而是从静如止水的心境得到的。

我认为《庄子》开篇的《逍遥游》是最能反映庄子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了。“逍遥游”指的自然不是形体的自由自在,因为这是受客观现实不可能达到的,它指的正是心灵的逍遥。人的形体是沉重的,就像北冥的鲲一样,以鱼的形态永远也不可能从水中飞起,但心却可以不受形的桎梏,像鲲鹏一样展翅腾入云霄。这就是庄子理想中的逍遥游了,尽管身处乱世,一贫如洗,尽管要做出这样那样的妥协,却仍能固守心中的那一片净土,让心灵自在逍遥遨游于虚空。

参考文献:

[1]王世舜。庄子注译[M]。济南: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书社,2009

[2]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5—207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心灵解放才是终极自由 我们解放了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解放心灵。其实,不管是否有处女情结,都是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在这个倡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包容和接纳不伤害他人的“选择文化”,而这就是心灵的自由。 性自由的发展史 关于处女情结的争议,只有在真正了解性观念的历史发展之后,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 作家沈万九说:“记得在三国争霸时期,曹操每攻占一座城池,就会专门把当地的寡妇找来,来一场战后余生的鱼水之欢,而他从来不会找处女。他的儿子曹丕,更是娶了别人的老婆为妻,生下的儿子曹睿,正是魏国的第二任皇帝。”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处女情结盛行的话,这堂堂一个太子,能娶这么一个二婚熟女吗?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就没什么处女观念。按《周礼?地宫?媒氏》记载,仲春二月是男女狂欢的节日,未婚男女只要对上了眼,就会因爱而性。对此,在《诗经》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男欢女爱的描写,对男女之间的纵情狂欢,可谓是毫不避讳。” “其实,开放的性观念,一直持续到了隋唐,直到宋代才

开始发生本质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发展,各种诸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男女授受不亲’的奇葩口号都是理学提出来的。贞操观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尤其在元朝。” “等到了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变得更为盛行,也正式确定了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并一路畸形地发展到了清代,对女子贞操观的重视和禁锢可谓是达到了极端状态。” 而从古至今,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性自由是得到了一定保障的,被压抑的主要是女性的性自由。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在著作《中国体验》中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男性实行的是一种‘有限的性自由’:只要不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被允许;凡是有可能破坏婚姻家庭的性关系,就必定被谴责与禁止。” 比如在家庭以外,男人不能与任何女性通奸,也不能拥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情人”或者“第三者”,但可以与妻妾、婢女,以及妓女发生性关系。反观女性,她们的性自由却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不管是发妻还是小老婆,都必须在性问题上,绝对忠诚于丈夫。 所以,所谓的处女情结,其实跟古代缠小脚和欧洲束细腰一样,都属于历史阶段的产物。 处女与否,都可以被包容

师德楷模演讲稿《爱是教育的真谛》

师德楷模演讲稿《爱是教育的真谛》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 我叫***,先后在函谷镇中、五亩桂花中学任教,2XXX年调到五亩一中,一直带毕业班。从教14年来,多次被评为校级、乡级及灵宝市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2XXX年又被评为三门峡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2XXX年当选为灵宝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以前只听人说桂花塬有三难:“吃水难、坐车难、打一个电话得走半天”。到桂花原时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意。当乡亲们听说新来的英语老师想走时,拉着我的手,请求我留下来,他们说:“山里的孩子太苦了,你好不容易来了,就让我们山里人长长见识吧,我们祖祖辈辈不会忘记你。”面对家长们一句句诚挚的话语,和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饱含热泪地咬咬牙,留了下来。 那一年,我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英语课,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学习兴趣浓,热情高。这一届学生我一直带到初三。1999年是我第一次带毕业班,心里没底。那时候学校资料少的可怜,趁星期天,我从书店买来许多初三复习用书。我认真备课,大量做题,总结考点,然后把那些有代表性的习题用废旧圆珠笔刻录到蜡纸上,印制出来,发给学生。每次印完试题,自己就成了花脸猫。只要有付出,就有回报。

2XXX年中招考试成绩揭晓,英语人均分进入全市前十名,校长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终于不坐红椅子了,明年争取前五名”。校长的话就似一针强心剂,第二年就更有信心了。2XXX年秋季开学,我带初三英语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入学一周,我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发现他们的基础太差了,有的连最简单最常用的知识都不懂。面临毕业,怎么能考上高中啊?我决定从头开始,校长有点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升学?我胸有成竹地说:“这应该是磨刀不误砍柴,前面知识不扎实,后面根本就学不会,这才会耽误他们哪!我会尽快帮他们把欠的帐补上来。”这样,在推进新课的同时,我每天给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补课。从听写单词入手,到背常用句型,一点一点,扎扎实实,到年底已基本补完。过完春节大复习时,我又将知识点纵横联系,融会贯通,每做一个题,我都帮学生找考点,应对方法,同时我又把学生的错题收集起来,一周印一次,让学生再做,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错误率,从而提高英语成绩。在教学中,我大胆改进教法,注重潜能生的转化,2XXX年中招考试中,英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学校里最忙最累的是班主任,但最幸福的也是班主任;最早起床最晚睡觉是班主任,让学生最难舍最留恋的人也是班主任。2XXX年秋,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心里很紧张,怕把班级管不好,幸好几位科任老师都很热心,给我出谋划策,我自己也找来大量班级管理的书,从制订班规到营造班级文化,从每一节班会课到第一次家访,我都认真对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寻找最佳的教育角度,追求最好的教育效果。自从有了孩子,我就把班里每一个学生都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因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读《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读《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 【--教师节祝福语】 陶行知的《教育的真谛》这本书,我着重看了“生活即教育”部分。读完后,总体感受仿佛打通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通道,开阔了教育视野,用“生活即教育”的眼光思考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景色”有所感悟。这“景色”有枯枝败叶,也有欣欣向荣;有萎缩,也有生长;有荒芜,更有精耕细作。 为了更好理解“生活即教育”,我在网上检索了“生活”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各角度解释,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做了上述“功课”之后,再综合我二十八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阅历,我对“生活即教育”学习的心得、感悟有以下二点: 学校教育立足当下,结合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教育。譬如,高一新生进校时,应开展《人生规划课程》和《高中生为何不宜谈恋爱》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清晰应追求的学习目标,应控制、调试和处理好的情感。也就是说,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困惑、迷茫、压力、情感冲突,挖掘这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的多元化、多样性上下功夫,让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变得有知有味,不至于厌烦学校生活而无所适从,进而成为“双差生”(所谓潜能生)。

用生活的多样性推动教育的多样性,全方面、立体解读生活,让学生敏感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激发生活情趣,激发学习热情,激活和开启学生自身因为种种原因关闭的部分。 让每个学生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断进取。塑造良好人格,锻炼健康体魄,树立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的发展可持续性就“有章可循”,不会迷茫、失去方向。 为什么要重视上述两点,是因为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教育不与当下生活接轨,与未来生活对接就难以完成无缝对接,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人活一种心情的经典心情短语

人活一种心情的经典心情短语 也许你不知道,你是我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朋友。所以,我把你放到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我不允许任何人接近,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不允许任何人触碰,哪怕是我自己。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此刻,我多羡慕那只飞在云端的雄鹰;如果我是那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不就可以看清你的容颜,不就可以飞到你的身边。 【尽量避免这些,让我们变得快乐起来】1、无信仰。2、乱攀比。3、缺美感。4、难施舍。5、不知足。6、很焦虑。7、常盲目。8、无主见。9、重得失。10、很麻木。11、太匆忙。12、很贪婪。13、纵欲望。14、不自由。15、少阅读。16、无忏悔。17、多暗算。18、少坦诚。 人们常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静思】人之所以对坏事保持沉默,一是恐惧;二是无能为力;三是这坏事对他来说是好事。2、人最难得到的是心灵自由,最容易失去的也是心灵自由。心灵看似隐藏得最深,其实最容易受伤害。3、看不起别人的人,一是把自己看得过高;二是眼光狭隘;三是仗势欺人。因为我们在意的,往往不是人做的事,而只是做事的人。爱在心里,

不在口中。绝口不提爱你,不是不爱,而是因为太爱。太爱,所以怕伤害;太爱,所以甘愿受伤害;太爱,所以容易错过爱。 我假装无所谓,告诉我自己,我那么那么的坚强我可以承受一切的。可是,当我被遗忘在角落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输不起,我会害怕。那些凌乱的思绪,再也整理不好了。再也不敢知道你的消息,怕听到你过得比我好,我会难过,怕自己的堕落会让你嘲笑。所谓的坚强,模糊了我。 人的一生总是在喜怒哀乐,悲伤离合中度过的。要做自己生命中的主角,那就要做到,不管是遭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不管是遭遇到什么悲惨的逆境,都能把握好自己的“度”。都能够做到,在逆境下求生存,在困境下求发展。 敢不敢在微博公开自己爱人?敢不敢拒绝想与你暧昧的人?敢不敢在异性面前和自己爱人畅聊?敢不敢为了爱人与异性保持距离?敢不敢为爱人放弃激情的游戏?敢不敢把扣扣密码微博密码都告诉爱人?敢不敢记住所有你们的纪念日对方的生日?敢不敢全心全意的对待爱人?就问你敢不敢? 男人其实就像被层层钢铁包裹的鸡蛋,当你穿透那坚强的外层后,表露出的就是一个脆弱的实体。天生的使命责任造就了坚强,长久积压的压力与憋屈的泪水,造就了内心脆弱,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男人总是要表现的坚强。男人很多时候所要的不过只是一份关怀、是一声问候、一种理解。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文

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黄娜娜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当学监。这是一个收养问题儿童的机构,一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问题少年,一个暴君式的校长,一个至高的“犯错—惩罚”条件反射般的管理准则。学校的气氛沉闷、冷漠,一群无可救药的学生撒谎、打架、闹事、偷窃、甚至捉弄老师,而校长魔鬼式的管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燃起了创作音乐的热情,找到了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动力,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找回本真。付出终有回报,马修赢得了孩子的心。 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爱是师生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作成功的教育,爱是耐心、宽容、倾听、理解。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老师的爱,他没有什么名誉,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使得这个放牛班的孩子们学会了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当他的学生犯错时,并没有像校长那样惩罚学生,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如何来弥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人带来这样的痛苦和不便。当学生在黑板上画他的漫画时,他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训斥惩罚,而是用幽默的漫画来与学生交流。他首先宽

容了学生,也使得他们在这当中了解了很多道理。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学生的“闪光点”。他是一位音乐教师,为了学生,他自己写歌,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唱团中,不落下一个人。他还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分配任务。他真的是把他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学生,用他的爱心去教育了每个学生。他相信孩子们的纯善本性,他坚信“只要不放弃,前方就有希望在等待”。 因为爱,无论学生范下什么错误,马修都能宽容他们,但也会给予适当的惩罚。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一开始是顽皮的,但在有爱心的马修的教导下,渐渐地,孩子们也像马修一样变得充满了爱。比如,用恶作剧刺伤了马克森斯大叔右眼的勒盖莱克学会了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真心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当莫安琦发现马修和自己母亲暧昧关系时,他气愤地在马修的头上抛下一瓶墨水,于是马修取消了莫安琦的独唱部分,但在演出时又出乎意料让他演唱,他由惊讶转到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并不溺爱,而是给予适当的惩罚,并以宽容的方式,循循善诱方式教导孩子,给孩子们改过的机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马修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宽容与关爱中,融化了“池塘之底”的坚冰,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命中的阳光与温暖。 教育需要爱,但这爱不能从简单、粗暴的“行动一反应”中来,德育,最重要的是用爱心引领,文学、艺术是最好的介质。音乐对灵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关于教育的真谛,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对教育的真谛,千百年来,人们有过各种说法。这些说法,对于人们认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比喻,是人们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抽象的道理通过形象的事物表述出来。抽象的、不可见的道理,通过比喻,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最近阅读,看到一个十分想象的比喻,表述了教育的真谛。这是潘光旦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潘先生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一、学校犹水。水乃鱼之生存所必须。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鱼一离开水,意味着死亡。它一旦到了水里,便摇头又摆尾,安闲又自得,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充满了活力。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专门的场所。没有学校,便没有现代教育。如果潘先生只说到这一层,还不算他的睿智。潘先生的睿智在于,他说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学校是师生自由探索,自主追求的地方。因为鱼儿在海里是自由自在的,它们有着充分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正是海洋的无限宽广、无边 ·

无际、无阻无碍,才为鱼的畅游创造了条件。“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校本是师生学习、探讨的地方,而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不是束缚师生思想的地方。大学自不必说,象上个世纪初的北京大学,为师生们所创造的自由的空气,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中国大学教育史的一个范例,一个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时代。其实,岂只是大学,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师生们的肩上,如果没有太多的担子;他们的头脑,如果没有太多的束缚。少一点条条,少一点框框,多一点自由,多一点激励。多给他们以激情,多给他们以创造的勇气。那样的学校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是“鱼儿”所需要的真正的“水”,真正的“活水”。其二、水中教游泳。学校是水,不光学生是鱼,老师也是鱼,大家都是鱼。区别只在于,一是大鱼,一是小鱼。大鱼教小鱼,自然就只能在水中教,不可能在岸上教。潘先生不愧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他深谙教育之机理。他告诉我们,要教好学生,老师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探索之路。尤其在当前信息社会即将来临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告诉学生怎样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迷失自我,迷失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是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校园中,教师 ·

2020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桥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仿写拟人句。 例: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 死亡在洪水中逼近。 。 2.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了。 。 二、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从这句话中的“蹿、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 ___ 一句中体会出来。

2.文中两次写到老汉“吼道”,请你仔细读读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老汉当时的心理活动。 (1)当老汉看到一名党员没有站在队伍的最后面时,他会想:; (2)当老汉把儿子推上木桥时,他可能会想:。3.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当桥轰然倒 塌时,老汉要喊什么?请你写下来。 4.读文章,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 参考答案 一、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二、1.洪水的凶猛、肆虐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1)怎么能这样,不配做党员!(2)快上去吧,谁让你是我的儿子呢! 3. 儿子啊,是我对不起你,可我们是党员,党员的责任就是保护老百姓……  4.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李希贵,让心灵自由呼吸

走近李希贵,让心灵自由呼吸 临邑第五中学周华 临邑实验中学来洪吉 走进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领悟着他全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的结晶历数着他20多年的从教历程,感受着他长期“自由呼吸”的教育梦想的漫漫求索,每一个做教育的人都不能不为之震撼为之感动,聆听着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切身经历的典经案例。每一个都能引发我心灵上的共鸣和理性的思考。当我顺着书中的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来历数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应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统慑了整部书的灵魂。 李先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起步,他跋涉的足迹刻录了他对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冷静地反思。正如他在书中所说:“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书中还引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铭说过的话“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其实,读书不求甚解有一点类似于素描。先勾勒骨架,然后逐步细化,让笔下的人物或形象逐步鲜活和丰满起来。没有听说画人物,先把一个人的眉毛全部画好,画得不能修改之后再画眼睛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会没有整体感,会失掉这个人物的神韵。 读书不求甚解也与人生的一个浅显的道理相契合,那就是凡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很多时候人要不厌其烦,要有耐心逐步深入,逐步探究,务必坚韧,如是而已。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在书中,李希贵先生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品读着李希贵先生的这部书,很是为其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动与触动。 在“教育,从平等开始”一节中他叙述了三个故事。“教师完全可以道歉”、“学生不需要假分数”、“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其中最好一个案例给我的触动最大。叙述的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当面揭穿一偷同桌手表的女生,结果毁了这位女生的一生。最后他总结道“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决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经营学校文化”一节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让苦累文化‘上市’”一文。李希贵在担任高密四中任校长时,帮助四中人建起了“苦累文化”,到现在高密四中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依然写着“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正是在这“苦累文化”的影响下一个个后进生升入了高校,一个个教育奇迹正在四中创造。 李希贵先生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 孤独论 朋友论 学习论 生存论

1.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爱,教育的真谛

爱,教育的真谛 发表时间:2016-06-21T09:16:16.4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作者:张传磊[导读] 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张传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266000 摘要: 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关键词: 教育理解尊重爱 说到“爱”,我不由得想起刚入职教师岗位时探讨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那个话题。其中被问及到这三个人中是否有学生?如果没有,就不能算作对学生的爱。对这个问题,我感觉“爱”有很多种理解方式和方法。有亲情的爱,有友情的爱,有感情的爱,更有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等。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是振聋发聩的雷电,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是暖人心扉的炭火,雪中送炭,催人奋进。读了《25年后的证明》一文(见《教育文摘》2015年第11期),我深受启发。文中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特别的爱换来了赵琼、祝黎嘉、杨嵩、宁玮等同学的成功,用25年的时间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爱。李镇西老师的很多理念也是我所追求的。阅读完后,使我茅塞顿开。对照他们对学生的爱,反思自己以前教育教学的种种,我静心思索,眼前出现一幕幕定格的画面。镜头一:爱是理解和尊重 小P是班里的一名男生。他在平时经常接受出国务工父亲的熏陶,一心想着出国学习。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某培训机构,于是便和父母合计出国学习。起初,父亲对此事非常热心,便与某培训机构联系,通过两个多月的了解以及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家长和学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而此时学生正在做着出国的美梦。当学生被告知不准出国的时候,小P恼羞成怒,赌气不上了。当我事后得知此事时,我约了学生和家长来座谈。其中谈了父母认识的片面性、学生目前的现状以及出国的利弊。当然更多的是安抚学生的心灵。站在学生的视角理解了小P的一些“出格”的做法。之后,经常性地“移情”交流,小P的心结也慢慢地打开了,开始慢慢地投入到班级中来,不再回避现实,也不再拒绝友善与真诚。 教育是一门学科,需要以理服人,但它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以情感人。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以成人和教师的视角看待学生,看待问题。相反,我们应进行“心理置换”,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当学生需要老师慈祥温和的笑容、文雅亲切的话语、善解人意的目光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营造出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得到师生的情感交流。镜头二:爱是奉献 上学期学校主办首届班主任节期间,学校要求每班写一篇我心目中的班主任的文章。当我看到学生的文章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一次早靠班,学生记在心上;我的一次不经意的嘘寒问暖,学生记在心上;我的一句温暖的话语,学生记在心上;……我这小小的举动都能让学生记在心上,那像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换来的就不仅仅是25年的祝福了。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行动,它是无私、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如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是无私的奉献。只有当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无私奉献是爱的实质。但是如果缺少了真情的投入,缺少了真诚的关爱,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的相遇、相通与交融,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和谐的个性来。苏芮在《奉献》中唱到: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地问,我不停地找,不停地想……我不停地问。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是否真正的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们,是否把学生当朋友一样看待;我不停地找。当学生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当学生思想上出现波动的时候,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当学生学习出现困惑的时候,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唯一的答案就是爱——它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信任,一种鼓励;我不停地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2014年第6期中一篇题为《靠近你,温暖我》的文章中描述的两个生动的案例感动了我,也更加让我明确了只有付出无私的爱,才能收获温暖的爱。 “让集体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温暖”,这是我的一句格言。我,作为一个班主任,作为一位教师,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参考文献 李镇西 25年后的证明[J].教育文摘,2015。

教育的真谛

1.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毕业证书的会上讲了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4.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5.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6.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7.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斯宾塞(英) 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

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9.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著名教育家赞可夫 10.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11.“真正的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能够使尽可能多的人接近真正艺术的人,是造福于人类的人。”——柯达伊(匈牙利) 12.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13.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14.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15.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 16.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17.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心灵上的大桥》阅读答案

《心灵上的大桥》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了关于《心灵上的大桥》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也祝同学们的阅读理解的技巧更好,祝大家学习进步! 心灵上的大桥 窗外下着毛毛细雨。我被一道题难住了。唉!该怎么解呢?我坐不住了,就朝雨里走去。 在通往乡间的小路上,我遇见了一个约六七岁的小男孩,他蹲在一个积满雨水的小水塘边,细雨不停地飘落在他的身上,头发(、、稍)上不断地滴着水,可他好像什么也没觉得。 小弟弟你在干什么呀我疑惑不解地问 造桥呗他连头也没抬只将手中的.一叠小木头往水塘里排列开去 “造啥桥啊?”我好奇地又问了一句。 “造大桥。”他边回答边将一块较大的木头往已造好的“桥”上放去。 “哦,大桥造好啦!大家可以过桥了!”小男孩高兴得跳了起来。“啪”的一声,一脚踩得泥浆水(贱、溅、浅)了开去,大桥倒(蹋、塌、踏)了。 男孩抓了抓头皮不声不响地又蹲下来,心疼地(捡、俭、检)起木块,重新搭了起来。嘴里还嗜着:“这个木头桥不好。我长大了,要造座又大又牢的桥。” 我被眼前的一切感动了:木头桥( )没有搭成,( )男孩的心里已经建起了一座理想之桥……他那刻苦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反思:“难道我就不能像他一样,去解答难题吗?” 我转身朝回家的路上走去,离小水塘越来越远了,可当我回过头来,透过蒙蒙细雨,隐隐约约看见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造着“大桥”呢! 是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阅读题: 1. 把文中括号内不合适的字划去。 2. 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 3. 写出下面带点的两个“好”字的意思。

刻苦好学 桥造好了 4. 把文中画线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5. 给文中的第三、四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 理解“是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的含义。 参考答案: 1.(、、稍)(贱、溅、浅)(蹋、塌、踏)(捡、俭、检)。 2. 虽然可是。 3. 喜欢、爱;完成、完工。 4. 我应该像他一样去解答难题。 5. “,?”。“。”,。 6.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这篇由YJBYS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灵上的大桥》阅读答案,供大家练习,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

让学生享有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让学生享有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一种潜能的开发,是一种充满创造的激情和人性的光辉的互动和交流。 一、让课堂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要实行学生个体的大解放,让学生充分享有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课堂世界是动态的、活生生的,要给学生自由的探索空间,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中,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如作文课上适当组织一些游戏,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将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乐此不疲地感受带来的欢愉。 二、让学生活起来 教师积极创设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地感受和追求学习的乐趣。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广,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多。学生自己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会、自主发展,愉快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认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既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水平,也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班集体中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我是集体的一员”、“我愿意为大家服务”,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同时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21世纪是关爱生命的世纪。关爱学生,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充分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力。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 ——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雪丹 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他反专制,反

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我认为这就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的原因。鲁迅他在沉默中爆发了,鲁迅的“立人”思想不就恰恰是他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抗吗?这 也证明了鲁迅不断的探索如何让中国人摆脱奴役和贫困,从而迈进“世界人”的行列中去。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尊个性而长精神”了呢?我是更加愿意在沉默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的。然而我却似乎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之于行动。当代之中国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不管是政治上、

教育的真谛是:作为人何谓正确

文吴安鸣(重庆行知教育集团董事长、江西财智名家论坛演讲嘉宾) 吴安鸣,她地生命因教育事业而精彩,她用真情真爱成功创办了行知学校,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稻盛和夫敬天爱人思想,改变了数万名孩子地命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教育实践经验,对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深刻理解; ?目前在校生余名,企业需要提前年预定学生; ?这里地学生考试时无人监考; ?这里地校园里找不到一个烟头; ?这里校园附近地网吧、烟店无法经营; ?这里地学生吃饭时无人收取饭菜票、由学生自己找零; ?这里学生寝室地被子随时叠得像军人一样整齐…… 下文是月日受日本大阪企业家邀请,在多名企业家参与地大和会上地发表: 尊敬地大阪塾各位同修,大家好! 我是来自重庆行知学校地吴安鸣,从事教育工作年.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大家报告在学校里实践稻盛哲学地体会,请大家多多指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是年辞去公职,准备了四年,于年创办了行知职校.此前我在公办重点高中工作了年.是一些特殊地事让我下定决心,由自己承担全部风险和责任来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地改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次,有位朋友请我去了少管所,里面囚禁地孩子多在岁之间,那一双双迷盲却难掩后悔无奈地眼睛让我心里隐隐作痛,我想假如他们过去接受过正确地教育,他们小小年纪又怎会在那里?是家庭教育地缺失和学校教育地不当才导致他们误入歧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另一件印象深刻地事,是我岁刚做教师地第一年,我看到有一个把全校“最坏”地孩子集中起来组成地特殊班级.为不让他们干扰其他学生学习,学校甚至专门请一位手持警棍地公安局同志任班主任.这个班每天只上法治、体育课,没有老师愿给他们上文化课,因为通常是不到两分钟,就会被学生轰下台.这个班地学生粗话连篇、打架盗窃,什么坏事都敢干,除非当警察地班主任守在那里.我刚工作不知情,好奇地在他们教室门口站了会,就遭到里边孩子粗俗地语言羞辱,当时年轻气盛地我产生一种冲动,坚决要把他们“治”好.第二天,我千方百计说服领导同意我去为他们上外语课.刚进教室,从后门走到讲台不到秒,我后背地两根辫子上已被挂上铁钩,衣服被贴上了画着鬼地纸,脑勺被粉笔头连连砸中.我转身面对他们时,有地学生坐在桌子上,有地站在板凳上又唱又跳看笑话,一团乌烟瘴气.我冷静地站上讲台,把辫子上地铁钩和衣服上地纸一一取下,沉默了两分钟后,突然用比他们更疯狂地眼光和语言猛烈攻击,没有给他们一分钟喘息地机会,整整教育了四小时,由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到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所有人都忘了下课,忘了上厕所,每个孩子突然都变得特别乖巧可爱.放学时,学生们地脸上不知已被泪水洗过多少遍,我自己也泪流满面.下午,我接着又上了三个小时地谈心课,听孩子们讲自己地生活经历和对未来地真实想法,让他们把思想垃圾和生活苦水都倒出来.孩子们心理放松后同意“从明天开始像其它班一样上文化课,从初一地知识开始学起”.就是这批学生,后来每个都很有出息,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地伟大力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某天,一位企业家朋友对我说:“经济地发展最关键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但现在学校教育出来地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怕吃苦、合作精神差、工作后没有再学习地习惯.这些事让我下决心要办好一所私立学校,尝试教育改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当初之所以取名“行知”,一是立志遵循中国现代伟大地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地“生活教育”理念,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做到知行合一.经过年艰苦努力,从租用多间年代地破旧平房起步,到拥有万平方米地校园楼群;从首批名学生到今天地四所院校共人地规模;从最初人到今天多人地教职工队伍.我们在哪里办学,文明地校风和师生地行为举止,都会得到当地百姓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