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培养细心的习惯磨砺你的沉稳性格.

学习培养细心的习惯磨砺你的沉稳性格.

学习培养细心的习惯磨砺你的沉稳性格.
学习培养细心的习惯磨砺你的沉稳性格.

学习培养细心的习惯

行动主题:生活成功人物人生目标细心细节

细节导致成功,是一种看似偶然性的必然性,细心是一个人思维缜密的反映。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严谨和敬业精神是通过生活和工作的小细节才折射出来的。通过细心,你会发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细节。所以该如何培养细心的习惯?以下是几条简单方法:

态度第一

有一次,亨利〃福特抒情辆汽车卖给一位医生。一个看热闹的工人对同伴打趣道:“不知哪一年我们才能买得起汽车”;“这很简单,从现在起,你不吃饭,不睡觉,一天干24小时,我想只要五年,你便能拥有一辆小汽车。”

这句话使在场的所有人都哄笑起来。然而,福特听了,却没有和笑,他决心研制出一种“连擦皮鞋的人也能买得起的汽车”。四年后,福特的T型汽车问世了,价格比其他汽车公司的产品便宜80%,每辆车只卖575美元,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

福特感慨道:“即使是玩笑,只要你留心思考,也可能有触发你的经营灵感的东西”。留心思考,认真对待,使福特这位一心把汽车变为所有人都能够用得上的代步工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寻常的玩笑中看出了不寻常的商机。

关注身边事,培养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坐在苹果园的椅子上,突然看见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开始思索,想知道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终于他发现了地球、太阳、月亮和星星是怎样保持相对位臵的规律,从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

一个名叫詹姆斯〃瓦特的小男孩静静地坐在火炉连,观察着上下跳动的茶壶盖,他想知道为什么水汽可以使沉重的壶盖移动,他从那时起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长大后,他发明了蒸汽式

发动机。

而一个叫伽利略的人在意大利的大教堂内,对往复摆的吊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中得到启发,终于发明了摆钟。

无论是牛顿、瓦特,还是伽利略,这些大发明家的成功都离不开生活中对细节的关注和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正是这些小的细节成就了他们最后的成功,成就了我们现在进步的社会和文明。

让细心成为习惯

要做到细心就要在平时多留意,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发生的事情马上记录下来备忘,然后到了阶段的时间把记录下来的备忘整理出来,这样就不容易忘记了,然后慢慢养成了细心的习惯。

整理出来的备忘需要做出计划,结合时间表、结合问题的重要程度,列出要做的计划,对于重要的工作要慢慢的分解,逐步的做好,这样做事就慢慢有了耐心,比如一个工作费时费力,但是你可以做出计划把它分解,逐个区域和片段的完成。当你的工作和学习有头绪、有条理、有计划的时候,你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有准备的、积极的,而不是被时间赶着走,所以你就慢慢的可以宽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上海地铁一号线由德国人设计,二号线由中国人设计。直到中国设计的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由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有那么多细节被轻易忽略了。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

压力。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虽然增加了施工成本,但因此省下了不知多少电,省了多少运营成本,直到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德国设计师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连,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连时,就会有了“警惕”,会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变,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1、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一个人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做到凡事处之泰然。有的人情绪表露得非常明显,早上上班前跟老婆吵个架,跟老公斗个嘴,全公司的人都会知道,因为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是要不得的。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妻子黄氏,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她发黄面黑,长得很难看,附近的青年男子都不愿娶她。不过黄氏长得虽丑,却颇有内才,品德极佳。一日黄氏的父亲黄承彦见到诸葛亮,听说他想找个媳妇,便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没想到诸葛亮竟然真的重才轻色,当即求亲,于是黄承彦便将女儿嫁给了诸葛亮。

这事一下子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人都拿这件事做笑料。但自从得到黄氏这位贤内助后,诸葛亮受益匪浅,后来挂印封侯,成就伟业,莫不得力于黄氏内助。

在戏剧和图画中,诸葛亮总是身披八卦衣,手持鹅毛扇,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传说鹅毛扇便是黄氏送给他的

一件礼物。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行前,黄氏用其父赠给她的一只大鹏鸟翅做了一把扇子,扇柄上画着八阵图,要诸葛亮随身携带,一则不忘夫妻恩爱,二则对行军作战大有裨益,三则告诫他息怒。

黄氏对诸葛亮说:“你与家父畅谈天下大事时,我发现当你说到胸中的大志,就气宇轩昂;谈到刘备先生想请你出山,就眉飞色舞;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提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一定要沉得住气,我送你这把扇子就是给你用来遮面,挡你的脸的。”

诸葛亮拿起鹅毛扇一摇,头脑很快就冷静下来。因此,诸葛亮离开草庐后,一直身不离八卦衣,手不离鹅毛扇。原来,“遮面”的意思是说先要沉得住气,然后才能处之泰然、保持冷静。

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听到魏征进谏后总会出去散散步,就是因为察觉到了自己即将失控的情绪,努力使自己做到“处之泰然”,不至于因一时的怒火而错杀魏征。

有时候,遇见发脾气的人、哭泣的人或者撒娇的人,我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很自然、很真诚。这种说法其实是纵容,人和动物不一样,人应该有理智和知性,情绪化并不能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女孩不哭”的故事:

2006年,77岁的意大利传奇女记者法拉奇去世了。生前,她曾两次采访邓小平,她在1980年采访邓小平的部分内容还被收录进《邓小平文选》,这让她在中国家喻户晓。

法拉奇7岁的时候,因为一件事,爸爸打了她一顿,她蹲在墙角哭泣。爸爸走过去对她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如果爸爸打的是对的,哭有什么意义?哭是表示委屈吗?不,你应该去研究一下为什么挨打,以后如何不再被打。如果爸爸打的是错的,

哭有什么意义?哭是表示不敢辩解吗?那你就告诉爸爸打错了,免得以后又错打了你。”

法拉奇7岁的时候就了解到,哭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无助,也是一种扯皮,并不能解决问题,结论就是不要哭。因此,从此以后,她都不再哭泣。这番话成就了一个“女孩不哭”的传奇,也记录在她的传记里

2、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与遭遇

很多人喜欢在别人面前诉说自己公司和领导的不是,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我们老板很小气;

副总一天到晚训斥我们;

我们那个厂长一天到晚叫我们加班,也不多给加班费;

我们公司最近业务不好,客户都在退货,我都不想干了,你那边有什么机会马上告诉我……

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其实,他们却不明白,逢人就诉苦的人到哪里都是不能用的,因为人家不敢用!

陈武刚是台湾人,50岁的时候破产了,到处举债,能借的钱都借光了,几乎走投无路。但他的太太却说:“即使已经破产,口袋里根本没钱,我老公仍然每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开着车上班,像个董事长一样,不被失意打击……”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即使有一天你破产了,也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痛苦与遭遇。就算公司门一打开,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清洁工,你也要像陈武刚一样,西装笔挺,自己泡杯咖啡,像个董事长一样坐在那里上班。

因为人是很奇怪的,你活得像个董事长,你就是个老板,没多久机会就会来了。陈武刚就是如此,很快他就有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克丽缇娜,简称克缇,开启了直销业的大门。

陈武刚于1989年在台湾创立克丽缇娜,17年来把克丽缇娜打造成了一个成功的直销商:连续数年蝉联台湾直销冠军宝座,并由台湾地区发展到内地,近3000家克丽缇娜美容连锁店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街头。当前,克丽缇娜更是迈开了国际化步伐,产业遍布13个国家和地区……

一般人活到50岁能守成已经不易,陈武刚却有雄心东山再起,于半百之龄创立直销事业。他有个很著名的“蜘蛛理论”:蜘蛛在没有织好网以前绝对不随便出击。蜘蛛结网都是有顺序的,先经后纬,一旦网络架好,蜘蛛就守候在旁随时等待机会,任何小猎物一旦触网,它都能迅速反应。

3、征询他人意见前先思考,但不要先讲

沉稳的人是自己的话留到后面讲,不沉稳的人是自己的话放到前面讲。和你的竞争对手或你的客户谈判,把话留到后面讲有什么好处?第一,让别人先讲话,对他是一种尊敬;第二,先讲话的人,一定会有破绽和漏洞;第三,别人讲话的时候,你可

以准备你的答案。

因此,我给大家一个忠告:在谈判和沟通的时候,有话不要先讲。急躁的人都喜欢先讲话,既没有尊重客户,又很可能因为来不及思考而讲错了话,留下一大堆破绽跟漏洞,对方一旦还击,赢的机会就很少。有话让别人先讲,然后针对竞争对手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还击,这样你的胜算就非常大。

4、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

女人很喜欢谈论家庭,这大概是因为男人和女人性格的不同:男人对事业和金钱比较有兴趣,女人则对老公和孩子比较关注。有的女人一上班,就开始聊自己的家事,像在别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诉说自己和老公或公婆的矛盾,等等。这样不但不会受到尊敬,反而会变成人家的笑柄。

比如,江小姐跟同事抱怨老公有外遇,人家背后会怎么讲?很可能是:“我跟你打赌,她不超过半年一定离婚!”“你怎么知道?”“刚才她说她老公在外面有二奶。她一定会离婚的,你看着好了!不信我们赌一百块,怎么样?”

所以,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你的不满。因为喜欢唠叨的人,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做事不太牢靠的人。而且,你诉说了自己的不幸,你前脚走,后脚就可能变成人家讥笑的对象。想想看,这不是很荒谬吗?

5、重要决定尽量与人磋商,至少隔夜再发布

重要的决定不要马上公布,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切身体会。想起我和大女儿之间的一件往事,我到现在还有一点心痛。

我的大女儿现在已经博士毕业,马上要担任大学副教授了。多年前,她念初二的时候,因为一个如今都记不起来的错误,我一怒之下,把她的一小箱爵士乐CD给扔掉了。

我的大女儿很喜欢听爵士乐,自己收藏了很多爵士乐CD,我和她妈妈也帮她买了一些。我扔掉CD的时候她不在场,等她知道冲出去一看CD已经不见了。那天晚上,她边做功课边掉眼泪。我有点后悔,几天后买了一个爵士乐CD给她:“这是刚刚出版的爵士乐,你听听看。”她笑笑跟我说:“我现在不喜欢听爵士乐了。”

我没有想到,我的这个处罚伤了她的心,从此她不再听爵士乐,也不再收藏这方面的CD了。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有点哀痛。前年我到英国去看她,吃晚饭的时候无意当中聊起这段往事。我说:“老大,你还记得你读初中的时候,爸爸把你的一箱爵士乐CD给丢掉了吗?”

她成熟了,讲话也更厉害了,回答只有两个字:“是吗?”意思是:“爸,这事情以后就不要再提了!”我只好低头吃饭,又一阵的哀痛。这件事情给我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作重大决定至少要隔夜。

不过因为这个教训,我也得到过一个好的结果。有一次,我想把我们公司的副厂长开掉,人事命令都签好了,就摆在我的抽屉里。但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就把它撕掉了。我们公司没有人知道,我曾经要开除他,其实那次他犯的错误虽不轻,但也没有严重到非要开除不可。他犯的错固然让我很难受,还害得我被董事长骂了一顿,但如果真的把他开除,公司就少了一个可靠的干

部。

一个沉稳的人不会马上就作出重大决策,而且会尽量先跟别人磋商。另外,一定要记住,重大决定至少要隔夜发布,因为很可能一觉醒来,你的想法就完全不同了。

6、走路与说话不要慌乱

有的人走路经常这碰一下、那磕一下,如果你也是如此,我建议你稍微注意一下,并努力克制自己,因为这样的人通常都是很慌乱的人。一个人一旦慌乱起来,就显得不沉稳,就会做错事情。利用一些活动和娱乐项目来培养自己的沉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很多人喜欢下围棋,将对弈作为一种修为。

今年,第11届三星杯世界围棋公开赛,我们中国的常昊打败韩国的李昌镐,获得冠军。常昊赢了李昌镐三目半,而且是二比零的完美封杀,第三局连比都不用比了。

这真的非常不容易,因为常昊的对手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棋王李昌镐。外界对李昌镐的评价是:老成得不能再老成,冷静得不能再冷静,精确得不能再精确。日本人称他为“两个腰”——日本人常常这样形容围棋高手,韩国人叫他“石佛”——像一尊石佛一样坐在那里动都不动。

确实,围棋高手都是非常沉稳的,那种不慌不乱要培养到最高境界,大概才能够进入一流高手的行列。

关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论文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 道德至上,以伦理为中心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最高原则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原则。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最高标准。只有是善的才可能是真的和美的。价值是以道德价值的形式存在的, 重群体轻个体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人际交往中应自我尊重, 彼此尊重,互惠共赢。以群体为本位。以天下为己任。, 天人合一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明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性与天道是相吻合的,人伦原则成为了天地万物的原则 知行合一先秦儒家更多地是从伦理道德的要求出发, 重视行的意义 重道轻术道 即是超然于外在形体又存乎于外在形体的非物质的内在抽象的本质、规律、原则、道理、理性、人文、精神、理念以及本体等; 器 即是形体外在具体表现出来的事实、现象、器物、工具、科技、行为、实践、物质以及功用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主要探求的是人的心性及其主体伦理精神、行为规范, 素有 道成而上, 艺成而下 的传统。这具体表现在重 道 轻 器 ( 艺 ) , 重文轻技。重视精神, 轻视物质: 即重视本体, 轻 视功用。 以宗法为主导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 血缘民族关系、宗法等级关系占着主导地位, 与此相适应 的, 伦理道德原则就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中心原则。家族之间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 必须靠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来维持 重义轻利先秦儒家强调 内圣外王 ,注重存养修身与经世致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 家的 理想蓝图是以家庭为本位的, 他们又将齐家的根本、实现仁和社会的理想落实在孝道之上, 认为孝德是一切仁德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人在家中的孝行可以延伸拓展施于社会中 形成由家至国,家国相连, 血脉相亲的目的, 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凝聚力极强的家国观念 , 即义利观念, 先秦儒家强调义利合一, 先义后利。[ 2 ] 家国一体家族的扩大就是国家, 君主就是这个扩大之家的家长在这种制度下, 等级、 尊卑十分森严, 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隶属依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 就是延伸和强化伦理道德规范, 以此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等级尊卑关系。 法律约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伦理道德规范实际上具有法律的效力, 违背了三纲五常, 也就是触犯了法律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 地理条件 中华民族生长于东临太平洋,西临高山戈壁,南濒印度洋,北临大漠与原始森林,西南有青藏高原,的封闭环境中,与其他文明中心隔绝或距离较远,古代简陋的交通工具无法打通外部的联系,导致中国古代文明封闭。而平原广阔,土质肥沃,河流众多,人口密集的环境,有利于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经营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却不利于发展一种开放性的商品经济。故中国社会千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古老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其影响在于。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语文阅读答案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语文阅读答案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

生物分离工程答案1

《生物分离工程》练习题一(第1~3章)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不属于凝聚剂的有( C )。 A、明矾 B、石灰 C、聚丙烯类 D、硫酸亚铁 2、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不包括(C ) A. 加热B絮凝 C.离心 D. 调pH 3、其他条件均相同时,优先选用那种固液分离手段(B ) A. 离心分离B过滤 C. 沉降 D.超滤 4、那种细胞破碎方法适用工业生产( A ) A. 高压匀浆B超声波破碎 C. 渗透压冲击法 D. 酶解法 5、为加快过滤效果通常使用( C ) A.电解质B高分子聚合物 C.惰性助滤剂 D.活性助滤剂 6、不能用于固液分离的手段为( C ) A.离心B过滤 C.超滤 D.双水相萃取 7、下列哪项不属于发酵液的预处理:( D ) A.加热 B.调pH C.絮凝和凝聚 D.层析 8、能够除去发酵液中钙、镁、铁离子的方法是( C ) A.过滤B.萃取C.离子交换D.蒸馏 9、从四环素发酵液中去除铁离子,可用( B ) A.草酸酸化B.加黄血盐C.加硫酸锌D.氨水碱化 10、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B )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调节蛋白质溶液pH到等电点 11、使蛋白质盐析可加入试剂( D ) A:氯化钠;B:硫酸;C:硝酸汞;D:硫酸铵 12、盐析法纯化酶类是根据( B )进行纯化。 A.根据酶分子电荷性质的纯化方法 B.调节酶溶解度的方法 C.根据酶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纯化方法 D.根据酶分子专一性结合的纯化方法 13、盐析操作中,硫酸铵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使用( B ) A.酸性条件B碱性条件 C.中性条件 D.和溶液酸碱度无关 14、有机溶剂沉淀法中可使用的有机溶剂为( D ) A.乙酸乙酯B正丁醇 C.苯 D.丙酮 15、有机溶剂为什么能够沉淀蛋白质( B ) A.介电常数大B介电常数小 C.中和电荷 D.与蛋白质相互反应 16、蛋白质溶液进行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浓度在( A )范围内适合。 A. 0.5%~2%B1%~3% C. 2%~4% D. 3%~5% 17、生物活性物质与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沉析,然后适用( C )去除金属离子。 A. SDS B CTAB C. EDTA D. CPC 18、单宁沉析法制备菠萝蛋白酶实验中,加入1%的单宁于鲜菠萝汁中产生沉淀,属于( D )沉析原理。 A盐析B有机溶剂沉析C等电点沉析D有机酸沉析 19、当向蛋白质纯溶液中加入中性盐时,蛋白质溶解度( C )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2012年第1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1总第20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7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朱颖原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蕴含着家国天下、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追求至善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塑造 完善人格、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和为贵;义利兼顾;止于至善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1-0020-0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厚博大的文化支持。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①胡锦涛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家国天下、忠孝仁义、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止于至善等思想精华,使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积极而有益的作用。 一、忠心报国,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传统。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家国是一体同构、密不可分的。国家对于每一社会个体而言,不仅是其生存的地域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其存在的共同精神家园。从“国家”一词当中可窥一斑,国是大家,家是小家。“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个人、家庭和国家构成了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国家即天下、家是国的根本、人是家的根本。基于家国同构的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主张忠孝合一、家国一体。《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祭统》中说:“忠臣以事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强调忠孝在价值观中居于根本的地位。孔子进一步指出忠孝的一体化,“孝慈则忠”,孝是走向忠的出发点,忠是孝的目标和结果。《忠经》中说:“忠者,中也,致公无私。”忠的价值指向是“致公无私”,就是要求任何个人、家庭、集团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公的利益,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统一。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从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家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和睦团结才会有社会的安定祥和。本着孝悌之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把家庭伦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推而广之,应用于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本着舍我其谁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以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使天下足食、足兵、民信,实现富国强兵、诚实守信的王道乐土。 收稿日期:2012-09-23 作者简介:朱颖原,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对万物、对生命的哲学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的实质是注重和谐与中庸。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中庸 一、思维方式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 (二)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二、文化特点

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

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 杨蓉 【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从先秦时期形成,又经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流传至今并影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判断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本文将从人与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内容作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人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及个体存在方式与意义这三大问题时形成的、价值取向,基本价值以此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信念。 一、人与神的关系——原始宗教 人们意识出现了意识上的“神”要上溯到远古的殷商时代,这其中既有众多的自然神,也有死去肉身的祖先神灵,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上帝。 (一)神的分类 神的意识在商周时代的人们意识里根深蒂固,此时,也对神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天神、地袛、人鬼。殷周时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就形成了一个天神体系。人们对众多天神的崇拜皆起源于原始自然的崇拜。而人们对地袛(即土地众神袛)的崇拜也是由自然崇拜开始的。虽然这一时期的土地众神袛来源各异,但都具有共通的自然属性。人们对人鬼的崇拜就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拜,这种崇拜与天神崇拜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二)人对神的崇拜——祭祀 殷周时期人们对神的无限崇拜,流传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第一个内容——祭祀。祭祀的方式多种多样,产生的途径、施用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体现了殷周时代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1、祭祀的目的 人对神的祭祀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消除灾害,一个是祈求神的庇护赐予福佑。人们认为,与祖先神灵有着血缘亲情,被祭享的祖先神灵会顾及这种亲情,对其子孙赐予福佑。人们的祭祀活动除了自然崇拜,往往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祭祀神灵是为了现世的生灵。 2、祭祀的意义 (1)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是会死的,死后的人是在另一个世界。 (2)祭祀活动表现了血缘亲情的意义加重。仪式是这种亲情的寄寓,仪式中的礼节、供献反映人们意识中的血缘价值。 (3)祭祀的仪式和象征意义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而这种习俗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差别。 二、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传统价值观的根本特点。人们往往以此作为价值尺度,在认知、评价事物是也以此作为准绳。道德本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浅谈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浅谈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王璇 (长沙学院艺术系,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建筑师必须清楚设计对象在整个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位置,进而作适当的分析,从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求达到一些精神层次上的文化认同。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现代设计,传承,形式,文化 近年来,不断兴建的新建筑使得中国的城市面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与此相伴的是,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的发展正呈现一种迷茫的景象。一方面,以商业地产开发为基础模式的地域环境规划喜欢竞相复制欧式建筑、西式庄园,对体现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风格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很多建筑师失去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喜爱,有的更是轻视传统而一昧推崇西方的建筑文化,当然,也有很多建筑师欣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但由于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缺乏更深层次地理解,无法在设计中去更好地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之下,如何设计出仍然保持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充满个性和情趣的中国现代建筑,是许多设计师都在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要使其在现代城市中得到传承,首先,最基础的要求就是必须对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然后从哲学的深度来研究它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继而领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精髓,再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更适的方式体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特点 1、实用性:“三位一体” 建筑属于实用艺术,本身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三位一体的实用精神。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无论何种建筑类型,都注重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善于把握功能空间与观赏空间、功能尺度与观赏尺度、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的一致性,空间和谐,尺度合理,组合巧妙,意境独特,并通过室内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如帝王宫殿的威严、民居的亲切、园林建筑的恬静等。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建筑形象上也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首先,会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类型采用不同的木构架结构形式,而利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又会形成庑殿、歇山、攒尖和单檐、重檐等不同的屋顶造型,从而影响单体建筑的外观形象;其次,结构形式及其构件不仅会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而且其中一些如斗栱之类的结构构件还会产生装饰性的作用;此外,对结构部位各个构件的艺术加工如雕刻、彩绘等,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体系。 2、人文性:“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里所说的人文性是指对人性、人伦、人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关怀,而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人服务,这也正是现代建筑理论所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3、哲学性:“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建筑并不以形式体量之美为主要追求,而是以文化的表述作为基本结构。在中国传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由于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时空却具有无限性。面对人自身的渺小,人就需要超越,即超越人自身的有限已达到无限。但在超越的寻求上思路就不同了。中国文化是重视向内超越,儒释道三家都是这个倾向。而西方文化是重视向外超越,所以不断地求知识以达到无限或接近无限,以期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也就是不断地向外求,执着心很强。西方在宗教上崇拜上帝或真主,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仆人,永远成不了上帝。而中国文化包括印度佛教都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佛性或良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或佛,也就是说每个都可以成为上帝,从而达到和佛上帝圣人一样的不朽。从而超越了人自身的有限达到无限,真所谓,朝问道夕死可也。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得道了,超越了自身的有限,生死已经不重要了。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的倾向是征服世界,东方文化是征服自己。西方文化更适合塑造英雄,东方文化更适合造就圣人。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己。英雄未必能成为圣人,但圣人却可以做成英雄。一个能征服自己的人还征服不了世界吗?只要他愿意。 按康德的说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本体世界是物自体,一个是现象界。康德认为对于那物自体的本体世界我们无法真正感知。而中国的文化却认为可以,即以直觉的方式直接和本体世界打成一片,即达到天人合一的所谓天地境界。东西方文化在求真方面的差异就是:一个直指本体,一个在现象界上作文章以期更大程度地接近本体。 各有所长,但我觉得中国文化只要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是完全可以大放彩,大大超越西方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的古代含义主要是指文治教化;近代学术史上指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所 积累的人为成果的综合体;19世纪后半叶,文化人类学兴起,西方学者对文化定义有160余种。 世界文化影响最大的三种范型(或称三大系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炎黄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 炎黄文化主要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哲学型文化,印度文化是以信仰 为本位的宗教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炎黄文化)的总体特质与哲学、宗教文化不同,是倾向于内向发展的、充满入世精神 的文化。它力求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身心(即灵与肉)等的关系自然地调和起来,达到某种平 衡,以适应外界状态,一种理想状态。故儒家强调“和为贵,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道家讲“天人 合一”,“顺应自然,与物委化”,《周易》讲“阴阳交感,相反相成”。这种调和思想表现的心理定势与康德 的二律背反,达尔文的生存竞争,黑格尔强调的否定之否定等不同。西方文化是外向型的,炎黄文化以内 外、身心的协调为价值取向,以人伦本位为结构体制,以求和合作为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涵着中国文化特定内涵。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题重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等。 〖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凝固剂。

【补充】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1.2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四类营养成分。 〖思考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C、H、O、N、P、S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补充】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的 pH 、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要求。 【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 〖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4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1.5 无菌技术包括: (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 (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1.6 比较消毒和灭菌(填表)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所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即经过一个细胞周期活动之后,可以产生两个与分裂前性质相同的造血干细胞,同时又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造血干细胞具有向各系血细胞分化的能力。 图1 造血系统和造血干细胞分化图 Fig。1 hematopoietic system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动员的外周血、脐血中,与骨髓和动员的外周血相比,脐血来源丰富、受病毒污染的几率小、富含造血干细胞且所含的造血干细胞具有更高的增殖潜能,同时脐血中的淋巴细胞幼稚,具有较低的免疫排斥活性,是优良的造血干细胞来源。 造血干/祖细胞鉴别的传统方法还是应用集落分析方法,它可检测粒-巨嗜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CFU-MK)、红系-粒系-巨嗜系-单核系集落形成单位(multipotent colony-forming units,CFU-GEMM或mixed colony-forming unit,CFU-Mix),等等,它是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4天,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集落。 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CD34+、CD38-、HLA-DR-、Thy-1+、c-kit+、LFA-1-、CD45RA-、CD71-、lin-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的标志。此外,1997年发现一个新的造血干细胞标志是AC133,但具CD34抗原是目前公认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共同标志。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

调其同一的一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2、“先祖者,类之本也”为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从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脱胎而来的。周王自称天子,即上天的儿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则受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周朝分封的异姓贵族。同姓贵族之间是兄弟叔伯的关系,异姓贵族之间为甥舅亲戚关系。无论是同姓贵族或异姓贵族,都用血缘纽带联结起来,成为一铺坚韧的巨网。 孔子如此重视孝道,主要是要运用血缘纽带来维护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汉武帝时,董仲舒根据他的“阴卑阳尊”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三纲”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居主导地位,阴居从属地位。因此,君臣、父子、夫妇都成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样一来,就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整理)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选修1答案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人教版选修1 ) 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p14-20) 1.营养物质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是否加入琼脂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只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固体培养基菌落种群 3.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硝酸盐等无机氮源,CO2, 糖类等有机物,N2, CO2, NH3, 糖类等有机物, 硝酸盐等无机氮源以及含氮的有机物。 4. 5.防止外来杂菌入侵,(1)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酒精擦拭、氯气消毒)、紫外线消毒、石炭酸或煤酚皂溶液消毒等。 (2)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灼烧灭菌(接种环、接种针等)、干热灭菌(玻璃器皿和金属用具等)、高压蒸汽灭菌等(培养基、培养皿等),高压蒸汽灭菌法。 (3)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接种环、接种针等 6.3)pH 4)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5)倒平板,酒精灯火焰,倒置(即皿盖在下,皿底在上),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7平板划线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经过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菌落,接种环 1)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图略,见书18页 2)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中,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菌,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三角玻璃刮刀 火焰附近。用移液管吸取1ml培养的菌液,注入9ml无菌水,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3次,充分混匀,这样稀释了101倍,以此类推。 8.颜色、形状、大小等,说明培养基上出现了其他菌,可能是培养基或者接种过程未达到无菌操作。 设置空白对照 9.固体斜面培养基,4℃冰箱保存,菌种容易污染或产生变异。甘油管藏法。 相关习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