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邢窑白瓷分类研究》

《邢窑白瓷分类研究》

《邢窑白瓷分类研究》
《邢窑白瓷分类研究》

邢窑白瓷分类研究

杨文山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本文根据1980至1994年三个研究部门对邢窑的研究成果[1],就邢窑白瓷的分类与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根据其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应将邢窑白瓷分为四类,即:类雪白瓷、类银白瓷、透光白瓷和化妆白瓷,并对四类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结后的物理性能与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邢窑白瓷类雪白瓷类银白瓷透光白瓷化妆白瓷

人们通常所说的“邢窑白瓷”,是对邢窑白瓷的一种

笼统称呼,但实际上邢窑白瓷是多种多样的,就其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来说,我们应当将其分为四类八种,即“类雪白瓷”粗、细两种;“类银白瓷”粗、细两种;“透光白瓷”甲、乙两种;“化妆白瓷”深灰胎、浅灰胎两种。现就邢窑四类白瓷及其工艺,试作如下研究。

一邢窑“类雪白瓷”研究

所谓“类雪白瓷”应是一种胎釉洁白如雪的白瓷,这就是[唐]陆羽《茶经》中所记的“邢瓷类雪”[2]。根据墓葬器物和窑址标本,可证这类白瓷最早烧于北齐,从工艺看尚属于创烧阶段,故这类白瓷应称“类雪粗白瓷”。

北齐邢窑“类雪粗白瓷”的器物品种不多,胎粗胎色略发土白,釉粗釉色干涩乏光。从1958年邢台市北郊三义庙北齐“天保二年”墓出土的粗白瓷“圆沿直口微敛深腹实足碗”(图一)[3],便可看到这些现象。

图一邢台北齐墓出土的粗白瓷“圆沿深腹实足碗”

关于邢台北齐墓出土此碗的产地,因当时邢窑窑址尚未发现是不得而知的。不过1980年后随着邢窑窑址的相继发现,使这类碗器逐渐找到了它的窑口。如1987年内

丘西关村西头原石英粉厂南居民建房施工时挖到了北朝窑址,出土了与此碗完全相同的标本(图二)。

图二内丘北朝窑址出土的粗白瓷“圆沿深腹实足碗”

隋朝邢窑“类雪白瓷”基本上也是粗白瓷,但产量大为增加,故邢台地市隋墓常见出土,比如1965年邢台市西郊曹演庄隋“大业六年”墓中出土了粗白瓷“扁沿深腹实足碗”[4];2003年邢台市西郊地区粮库隋“大业三年”墓中也出土了粗白瓷“扁沿深腹实足碗”[5]。

关于隋墓出土“类雪粗白瓷”的产地,由于1980年后窑址的相继发现,逐渐找到了窑口,其中规模较大者,是临城陈刘庄、内丘西关村和邢台市区的窑址。

隋代邢窑“类雪白粗白瓷”,不论在器物品种上和在工艺上,都比北齐大有进步。比如在品种上,不仅有北齐常见的碗、杯、盘,而且还有不常见的瓶、壶等;在工艺

-1- -------------------------------------------------上,器形比较规整,釉色也比较莹润。从1999年隆尧隋墓出土的粗白瓷“圆沿浅腹坦底高足盘”(图三)和1992年内丘北街实验小学出土的隋代粗白瓷“圆沿盘口溜肩垂腹实足壶”(图四)[6],便可看到这些现象。

图三隆尧隋墓出土的粗白瓷“圆沿浅腹坦底高足盘”

图四内丘北街出土的隋粗白瓷“圆沿盘口垂腹实足壶”

初唐邢窑“类雪白瓷”基本上也是粗瓷,盛唐、中唐和晚唐前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细白瓷。邢窑细白瓷的器物品种繁多,邢台地市唐墓中常见出土,比如邢台北郊三义庙盛唐墓、西郊孔村盛唐墓和后炉子中唐墓[7]、邢钢生活区晚唐墓[8]等等,都出土了“类雪细白瓷”。

邢窑“类雪细白瓷”的工艺很高,其造型之规整,器体之轻薄,烧结之适度,胎质之致密,釉质之细腻和釉色之晶莹,为当时北方所有烧造白瓷的窑场所不能比。关于

-------------------------------------------------这一点,从邢台地市中唐墓中出土的类雪细白瓷“圆沿短颈丰肩鼓腹平底罐”(图五)和邢台地市晚唐墓出土的类雪细白瓷“喇叭口高颈丰肩鼓腹圈足执壶”(图六),便以看到中唐和晚唐前期邢窑细白瓷的这些特点。

图五邢台中唐墓出土的细白瓷“圆沿短颈丰肩鼓腹平底罐”

图六邢台晚唐墓出土的细白瓷“喇叭口丰肩鼓腹圈足执壶”

-2- ------------------------------------------------- 关于邢窑各类白瓷胎釉的化学成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北京建材研究院,曾先后对邢窑窑址出土的各类白瓷器物标本进行了大量测试,为我们正确认识邢窑各类白瓷的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于当时对邢窑白瓷的分类尚未明确,故我们将所有送交的白瓷品样归为两大类,即一为“细白瓷”一为“粗白瓷”。当时所谓“细白瓷”实包括“类雪细白瓷”、“类-------------------------------------------------银细灰白瓷”和“透光白瓷”;“粗白瓷”则实际包括“类雪粗白瓷”、“类银粗灰白瓷”和“灰胎化妆白瓷”。

关于邢窑“类雪白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和中国邢州窑研究所,曾先后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了多件化验品样。今从中国邢州窑研究所向上海提供的十件化验单中,选出五件列为表一[9],就邢窑“类雪白瓷”的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试作研究。

表一邢窑类雪白瓷粗细两种胎釉化学组成

第一、从表一“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邢窑“类雪白瓷”不论粗细,其胎质均为“高铝低铁胎”。比如Al2O3的含量一般高为31.0%上下(最高可以达到35.12%;最低也为23.37%);而Fe2O3的含量一般则低为0.5%上下(最高不超过0.76%;最低则为0.47%)。

按邢窑瓷土的Al2O3含量,一般在40%至44%间,比邢窑类雪白瓷胎含Al2O3一般为31.0%高出了很多。按Al2O3的含量过高必导致烧成困难,胎的Al2O3含量既然低于瓷土,可知邢窑“类雪白瓷”在胎的配料上,不是单一瓷土而应是“采用了两种以上的原料”。

第二、从表一“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唐代邢窑“类雪白瓷”不论粗细,其釉质均为“低铝低铁高钙釉”,比如釉的含Al2O3量,一般低为14.96%至18.41%之间;釉的含Fe2O3的量,一般低为0.49%至0.80%间;而釉的含CaO量,则一般高达到5.87%至14.20%间。

按在邢窑“类雪白瓷”釉中,还有一种“低铝高钙高磷釉”,如NIB-2釉含P2O5高达2.18%,与一般类雪白瓷釉含P2O5仅为0.3%上下高出了七倍。按P2O5的引入,必然

对釉的“液相分离起到良好作用,使瓷器釉面的质量陡然提高”,无疑这在我国制釉史上是个“创举”[10]。

第三、从上所述,可知邢窑“类雪白瓷”的胎釉均为“低铁”,无疑这种胎釉在强还原焰的烧成中,胎和釉的呈色是白色。根据我们反复试烧,胎釉的“低铁”如果在0.6%上下者是纯白色,但如果高过0.6%而至0.8%上下便不是纯白,而是白中闪青或是白中闪灰。

二邢窑“类银白瓷”研究

所谓“类银白瓷”,应是胎釉灰白如银的白瓷,这类白瓷和“类雪白瓷”一样,在文献中也有记载,这就是[唐]陆羽在《茶经》中所记的“邢瓷类银”[11]。

根据墓葬器物和窑址相同标本,可知邢窑“类银白瓷”和“类雪白瓷”的产期相同,即也始烧于北朝后期。按“类银白瓷”不论粗细,其胎色釉色都是灰白的。从工艺看北

朝“类银白瓷”和“类雪白瓷”一样也是粗瓷,因此,我们应当将这种“类银白瓷”,称为“粗灰白瓷”。

北朝邢窑“类银粗灰白瓷”器物品种不太多,常见的

-3- ------------------------------------------------- 器物有碗、杯、盘、钵等。由于北朝“类银灰白瓷”的做工较粗,因此胎面较粗,胎色干涩。从1958年邢台市北郊三义庙北齐“天保二年”墓出土的粗灰白瓷“圆沿直口深腹实足碗”[12]。便可以看到这些现象。

隋朝邢窑的“类银灰白瓷”也多是粗瓷,但在工艺上远比北朝进步,比如器形较为规整,施釉较为均匀、烧结较为稳定。同时,在器物品种和样式上也大大增多,尤其在盘器、杯器、钵器、罐器、瓶器、壶器方面。

如在壶器方面,有“撇口长颈丰肩鼓腹壶”、“撇口短颈丰肩鼓腹双耳壶”、“盘口细颈丰肩鼓腹双耳壶”和“盘口细颈丰肩鼓腹双龙柄壶”[13]等。现将1989年隆尧隋墓出土的粗灰白瓷“盘口细颈无肩垂腹壶”列下(图七),由此可以看到隋代灰白瓷壶器中的这种新式样。

图七隆尧隋墓出土的粗灰白瓷“盘口细颈无肩垂腹壶”

唐代,尤其是盛唐、中唐和晚唐前期,邢窑“类银灰白瓷”和邢窑“类雪白瓷”一样,也进入了鼎盛阶段,除常见的粗灰白瓷外,也出现了大量的细灰白瓷。在器物品种式样上,也和细白瓷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尤其是盛唐、中唐和晚唐前期,邢窑“类银细灰白瓷”和“类雪细白瓷”一样,工艺也十分精湛。从2000年邢台地市中唐后期墓中出土的“类银细灰白瓷”的“瓣-------------------------------------------------沿撇口深腹宽圈足杯”(图八),便可看到中唐后期邢窑“类银细灰白瓷”的这种工艺细致现象。

图八邢台中唐墓出土的细灰白瓷“瓣沿撇口深腹杯”

既然中唐和晚唐前期邢窑“类银细灰白瓷”在工艺上与“类雪细白瓷”相同。无疑,“类银细灰白瓷”也可入贡。关于这一点,在大明宫遗址和内丘窑址中均见“盈”字款“细灰白瓷”的出土,便是证据。比如:

2005年在内丘北大丰村东砖场晚唐前期墓中,出土了一件“类银细灰白瓷”“盈”字款“圆沿撇口浅腹圈足碗”(图九)[14],现将此碗照片列下,由此可以看到晚唐前期作为“贡瓷”的这种细灰白瓷的器物。

图九 内丘晚唐墓出土的细灰白瓷“盈”字款“浅腹圈足碗”

-4-

-------------------------------------------------

关于邢窑“类银白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和中国邢州窑研究所,也曾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提供了多件化验品样,其中有粗瓷也有细瓷。今从中国

------------------------------------------------- 邢州窑研究所为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化验品样的化验单中,选出四件化验单列为表二[15]。据此,就邢窑“类银灰白瓷”的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试作研究。

表二 邢窑类银白瓷粗细两种胎釉化学组成

第一、 从表二“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邢窑“类银

白瓷“不论粗细,胎质均为“高铝较高铁胎”。如胎含Al 2O 3 量一般为30.00%上下(最高可以达到30.52%、最低也不低于24.63%);而含Fe 2O 3量一般则为0.90%上下(最高可以达到1.80%、而最低也不低于0.86%)。

按Fe 2O 3是胎的主要呈色剂,一般说Fe 2O 3含量不超过 0.6%呈白色,不超过0.8%呈白中闪青。但如果超过了0.8%,呈色便不纯白,而是随着超量的增加而发灰。根据表二所列得知:“类银白瓷”胎含Fe 2O 3量既然最低为0.86%,无疑这种“较高铁胎”的呈色是灰白。

第二、从表二“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邢窑“类银白瓷”的釉质为“低铝较高铁高钙釉”。比如釉含Al 2O 3量一般低为14.00%上下(最低13.46%、最高不超过14.79%);而含Fe 2O 3量一般高为0.71%以上。至于含CaO 量,则高达12.00%上下(最低为11.60%、最高为16.58%)。

根据表二所列,“类银白瓷”釉的含MgO 量一般高为3.00%上下(最低不低于2.76%、最高可到3.65%)。由此可知,“类银白瓷”釉的含MgO 量与“类雪白瓷”基本相同,故也因MgO 量高出定瓷两倍,而罕见坠釉。

三 邢窑“透光白瓷”研究

关于邢窑有“透光白瓷”,在中外古代文献中均见记载,如[唐]元稹在《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中记:“烘透

内丘瓶”[16],其意是内丘烘烧的瓷瓶带有透亮。国外阿拉

伯人苏林曼(suleinman )在公元851年(时为宣宗大中五年)《笔记》记:“中国人持有白色黏土制作的碗,像玻璃一样,可以从外面看到里面盛的液体”[17]。

根据胎釉不同,我们可以将“透光白瓷”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如同“乳色玻璃”;乙种如同“磨砂玻璃”,两者避光而视,均可看到器内的物体、液体或光点。

王会民先生,对内丘窑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

量的隋代“透光白瓷”标本[18]。从这件甲种“透光白瓷

杯”残片(图一〇),可以看到这种白瓷的透光特点。

图一○内丘窑址出土的隋代甲种“透光白瓷杯”残片

-5- --------------------------------------------------------- 除王会民先生在内丘窑址发掘时出土的大量隋代“透光白瓷”标本之外;内丘西关村居民在村北起土时也挖出了一些“透光白瓷”的残片残器,现将挖出的一件隋代乙种“透光白瓷杯”的残器列下(图一一),通过观察,可以看到隋代乙种“透光白瓷”的透光特点。

图一一西关村居民捡到的隋代乙种“透光白瓷杯”残器

在我国北方各地的隋代墓葬中,也见隋代邢窑“透光白瓷”的完整器物,比如2009年在西安市南郊隋“大业四年”苏统师墓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如同乳白玻璃”的甲种“透光白瓷杯”(图一二)[19]。按此杯胎釉细腻,晶莹剔透。从这件隋代甲种“透光白瓷杯”照片,可以看到这件隋代甲种“透光白瓷杯”的透光特点。

图一二西安隋墓出土的邢窑甲种“透光白瓷杯”

----------------------------------------------------------------------根据研究,隋唐邢瓷的烧结工艺是“还原焰”,具体操作是在烧结停火后马上将炉口封闭使其慢慢冷却,在这种气氛下胎釉的Fe2O3呈色为“发青发灰”。但如果停火后不能马上封闭或封闭不严而使冷气进入,在这种气氛下Fe2O3的呈色,不是“发青发灰”而是“发黄发褐”。

按前列内丘窑址的隋代甲种“透光白瓷杯”残片,在呈色上是“白中略发灰青”,而西安隋“大业四年”苏统师墓中的这件甲种“透光白瓷杯”器,在呈色上却是“白中略发红黄”。如果要问:这两件甲种“透光白瓷”的呈色为何不同?无疑回答应是:这与两者的气氛有关。

在邢台地区隋墓中,也见“透光白瓷”的出土,其中有甲种“透光白瓷”也有乙种“透光白瓷”。如2005年隆尧隋墓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如同“磨砂玻璃”的乙种“透光白瓷杯”(图一三)。现将此杯的照片列下,通过观察,可以看到这件隋代乙种“透光白瓷”的透光特点。

图一三邢台地区隋墓出土的邢窑乙种“透光白瓷杯”

关于邢窑“透光白瓷”的断代,文物考古界有不同的意见。不过如果根据中外文献有关唐代“透光白瓷”的记载,再加上邢台地区唐墓出土了“透光白瓷”器物,笔者认为“邢窑透光白瓷应始烧于隋而延烧至唐”[20]。

关于中外文献中有关唐代“透光白瓷”的记载,前已引证不再赘述。现仅就邢台地区唐墓已出土了唐代“透光白瓷碗”这一事实;和在邢窑窑址中也出土了唐代“透光白瓷碗”这一事实,在已知四例中列举两例:

第一、石家庄收藏家陈华运先生,藏有一件乙种透光白瓷“圆沿撇口浅腹璧足碗”。据说此碗2006

年内丘北街

下水道施工时出土。因此碗流散民间,在民间几经转让最后由陈华运先生收藏。陈华运先生在收藏此碗之后,曾邀

-6-

-------------------------------------------------笔者进行了鉴定,笔者根据形制,认为此碗应为中唐的器物。其后陈华运先生对此碗进行了蔽光拍照,从照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此碗器内的黑条物体(图一四)。

图一四 内丘北街出土的乙种透光白瓷“浅腹璧足碗” 第二、2012年9月1日,内丘“邢窑文化博览馆”增添了一件镇馆之宝“唐代透影细白瓷葵花碗”。据内丘县金店镇大辛庄农民邢窑研究会副会长智英豪说: 此碗“在西街邢窑遗址垃圾土堆中惊奇的发现拣出的”[21]。

根据“唐代透影细白瓷葵花碗”照片(图一五),可知此碗拣出时已十分破碎,经过沾合,方使器物恢复了原

-------------------------------------------------样。按此碗的形制,是“瓣沿撇口浅腹圈足”,无疑应是晚

唐前期器。碗的胎釉,是“质地细腻,晶莹透明”如同“乳色玻璃”,无疑应属于甲种“透光白瓷”。

图一五 内丘窑址出土的甲种透光白瓷“白瓷葵花碗”

关于邢窑“透光白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前河北省邢

窑研究组曾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了两件化验品样:一是如同“乳色玻璃”隋代甲种“透光白瓷杯”残足;一是如同“磨砂玻璃”隋代乙种“透光白瓷碗”残腹。现将两种“透光白瓷”的化验单列为表三[22],据此,就隋代两种“透光白瓷”的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试作研究。

表三 邢窑透光白瓷甲乙两种胎釉化学组成

第一、从表三“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甲乙两种“透光白瓷”的胎质,均为“高铝低铁高钾胎”,比如两者的含Al 2O 3量之高,分别为26.80%和26.91%;两者的含Fe 2O 3之低,分别为0.34%和0.44%;而两者的含K 2O 之高,则分别可以达到5.20%和7.25%。由于在邢窑白瓷制胎的原料中没有发现如此高K 2O 的瓷土,因此在邢窑这类甲乙两种“透光白瓷”的胎料中,理应加入了长石。 第二、从表三“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甲乙两种“透 光白瓷”的釉质,均为“低铝低铁高钾釉”,比如两者的含

Al 2O 3量之低,分别为16.90%和13.30%;两者含Fe 2O 3量之低,分别为0.40%和0.60%;而两者含K 2O 量之高,则分别可以达到6.40%和4.70%。由于这种釉的K 2O 含量大大超过了一般白瓷釉的含K 2O 为1.0%的浮动范围,因此在

这类“透光白瓷”的釉料中,也理应加入了长石。

长石即正长岩(Orthoclase),因其含钾丰富故又称为“钾长石”。钾长石的质地细柔透彻,如果在胎和釉的配料中大量引入钾长石,必然增强胎釉的透明度。

按“低铝低铁高钾釉”俗称“富钾釉”。以往学者大都

-7- -------------------------------------------------认为“富钾釉”是“景德镇窑”发明的,时间在明朝的成化年间(公元1465至1487年),距今为500多年。但在邢窑发现了这种“富钾釉”之后,无疑,以往的这种看法应当修正,即“富钾釉”发明的地点,不应是景德镇窑而应是邢窑,发明的时间,也不应是距今500多年前的明朝而应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隋朝。

四邢窑“化妆白瓷”研究

根据“化妆白瓷”胎釉的观察,我们可以将“化妆白瓷”的胎质胎色归纳为两种,即一是高铁深灰胎;一是较高铁浅灰胎。从化妆土观察,应是低铁高钙白色土,而从釉质釉色观察,则应是低铁高钙透明釉。

所谓“化妆白瓷”,是一种先在青瓷灰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在化妆土上施透明釉,从而使釉色变白的白瓷[23]。正因为如此,如果透明釉施在白色化妆土上是白色,但如果超出化妆土而施在了灰胎上,则釉的呈色不是白色而是青瓷的青色。关于这一点,从1958年邢台市北郊三义庙隋墓出土的“敛口鼓腹平底钵”(图一六)[24],可以看到“化妆白瓷”胎、土、釉三者的呈色现象。

图一六邢台隋墓出土的灰胎化妆白瓷“敛口鼓腹平底钵”

根据窑址标本和墓葬器物,得知在北朝后期邢窑青瓷的灰胎上,出现了白色化妆土。按当时的青瓷釉有多种,如果在白色化妆土上施透明釉釉色是白色,但如果在白色化妆土上施青黄釉釉色不是白色而是黄色[25]。当然,如果施釉超出了白色化妆土而施在了灰胎上,不论透明釉和透明釉,釉的呈色都是青色或青黄色。

根据窑址调查发掘,可知隋朝邢窑“化妆白瓷”开始大量生产。关于这一点,在临城的陈刘庄、内丘的西关村和邢台市区所发现的大量隋代窑址可以证明。按隋代的“化妆白瓷”,就胎色釉色说,可以分为两种,即一为

------------------------------------------------深灰胎“化妆白瓷”;一为浅灰胎“化妆白瓷”。

按唐代邢窑“化妆白瓷”和隋代“化妆白瓷”基本相同,即有深灰胎(包括砂胎),也有浅灰胎,从2006年临城县东柏畅寺台地唐墓出土的深灰胎化妆白瓷“圆沿敛口鼓腹实足短流盂”(图一七)[26],可以看到唐代邢窑深灰胎“化妆白瓷”的胎色和釉色现象。

图一七临城唐墓出土深灰胎化妆白瓷“敛口鼓腹短流盂”

关于唐代浅灰胎“化妆白瓷”,在窑址标本中和在邢台地市墓葬器物中也见出土。按浅灰胎“化妆白瓷”和深灰胎“化妆白瓷”在胎色釉色上,是有所区别的。关于这一点,从2006年临城县东柏畅寺台地唐墓同出的浅灰胎化妆白瓷“圆沿敛口鼓腹实足短流盂”(图一八)[27],可以看到浅灰胎在胎色釉色上,与深灰胎有所不同。

图一八临城唐墓浅灰胎化妆白瓷“敛口鼓腹短流盂”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类雪白瓷”的粗瓷和“类银白瓷”的粗瓷也多施化妆土,不过其目的不是为了改变釉色

-8- ------------------------------------------------而是为了弥补胎面的粗糙。由于“类雪白瓷”粗瓷的胎色和化妆土的土色都是白的,因此透明釉不论施在白胎上还是施在化妆土上都是白色。又由于“类银白瓷”粗瓷的胎色和化妆土的土色都是灰白色的,因此透明釉不论施在灰白胎上还是施在化妆土上都是灰白色。

------------------------------------------------ 关于邢窑“化妆白瓷”的胎釉化学成分,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和前中国邢州窑研究所以及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都曾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了化验品样。现从其中选出四件化验单列为表四[28],据此,就邢窑“化妆白瓷”的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试作研究。

表四邢窑化妆白瓷深灰浅灰胎两种胎釉化学组成

第一、从表四“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隋唐时邢窑“化妆白瓷”的胎质有两种:一是“高铝高铁胎”,含Al2O3高达28.84%上下;含Fe2O高达2.15%上下。因此在还原焰烧成中,胎的呈色无疑是深灰;二是“高铝次高铁胎”,含Al2O3高达32.00%上下;含Fe2O3也高为0.94%上下,故在还原焰烧成中,胎的呈色是浅灰。

第二、从表四“氧化物含量”所列,可知隋唐时邢窑“化妆白瓷”的釉质也有两种:一是“低铝高铁高钙釉”,其所含Al2O3低为19.42%上下;而含Fe2O3高在1.30%以上,含CaO高为12.84%上下,故在还原焰烧成中釉的呈色多为灰白。一是“低铝低铁高钙釉”,所含Al2O3低为18.53%以下;含Fe2O3低为0.55%上下,含CaO高为15.55%上下,故在还原焰烧成中釉的呈多为白色。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隋唐邢窑“化妆白瓷”的基本胎色为深灰胎和浅灰胎;基本釉色是半透明灰白釉和半透明白釉。我们经过多次试烧得知:由于不同胎色与不同釉色在白色化妆土上的相互搭配,使釉在白色化妆土上的呈色,可以出现不同的色调,比如:

第一、如果在深灰胎上先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在白色化妆土上面施灰白色半透明釉,釉的呈色是白色微闪青灰。但如果所施灰白色半透明釉超过了白色化妆土微闪青灰,而是类似“青瓷”的青釉了。

第二、如果在深灰胎上先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在白色化妆土上施白色透明釉(也可称无色透明釉),釉的呈色是白色。但如果施白色透明釉超过了白色化妆土的范围而施在了深灰胎上,那么,釉的呈色不是白色,而是类似“青瓷”的青釉或青黄釉。

第三、如果在浅灰胎上先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在白色化妆土上施白色透明釉,釉的呈色也是白色。但如果白色透明釉超过了白色化妆土的范围而施在了浅灰胎上,那么,釉的呈色便不是白色,而是白中略发青灰色,或似“类银白瓷”灰白瓷的灰白色。

第四、如果在浅灰胎上先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在白色化妆土上施灰白色透明釉,釉的呈色是灰白色。但如果施灰白色透明釉超过了白色化妆土的范围而施在浅灰胎上,那么,釉的呈色便不是真正的灰白色,而是类似“青瓷”青白色,或是“类银白瓷”灰白色。

五邢窑白瓷的物理性能

关于邢窑历代各类白瓷的物理性能,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和前中国邢州窑研究所,先后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了隋唐两代各类白瓷的多件标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此进行了部分测试。现将有关这方面的部分物测数据列为表五[29],就邢窑白瓷中的类雪白瓷、类银白瓷、化妆白

瓷和透光白瓷的某些物理性能,试作分析。

-9-

表五 邢窑各类白瓷的烧成温度与物理性能

第一、从表五所列,可知唐代邢窑“类雪白瓷”、“类银白瓷”和“化妆白瓷”,除烧生者外,一般烧成温度多为1340℃左右、维氏硬度多为60.00度左右、吸水率多为1.34%左右。因此,唐代邢窑白瓷烧后的胎体,一般比较致密坚实,敲打时都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第二、从表五所列,可知唐代邢窑“类雪白瓷”、“化 妆白瓷”,胎的白度多为75.00度为左右。由于“类雪白瓷”胎釉含Fe 2O 3一般在0.6%至0.8%间,故胎釉呈色洁白如雪;但“类银白瓷”由于胎釉含Fe 2O 3量一般多在1. 0%

以上,故“类银白瓷”胎釉的呈色灰白如银。

第三、关于透影白瓷的物理性能,上海除其吸水率测定为0.60%左右外,其它均未见测试数据。不过根据我们的多次配料试烧,得知其烧成温度为1240上下,维氏硬度为54.0上下,故这类白瓷属于“软质瓷”,虽然晶莹透彻美观,但抗磨和抗污性能比较差[30]。

六 邢窑白瓷的微观结构

关于邢窑白瓷的微观结构,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和前中国邢州窑研究所,均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了隋唐两代各类白瓷多件标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此进行了显微拍摄。按当时对白瓷的分类尚未明确,故认为:“邢窑白瓷从外观上,可以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两种”。

按当时所说的“粗白瓷”,实际上包括了“类雪粗白

瓷”、“类银粗白瓷”和“化妆白瓷”;而所说的“细白瓷”,实际上包括了“类雪细白瓷”、“类银细白瓷”和“透光白 瓷”。现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号为HN4、HN5、YN6、NTB-3的显微照片分别列下,就唐代邢窑三类白瓷,即“类雪

细白瓷”、“类银细灰白瓷”、“浅灰胎化妆白瓷”和隋代邢窑“甲种透光白瓷”的微观结构,试作分析。

HN-4 唐代“浅灰胎化妆白瓷”显微照片(透光 100X 胎 化妆土 釉)

关于邢窑“化妆白瓷”胎、釉、化妆土的关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认为:“化妆白瓷”和粗白瓷一样,通

过显微观察可知“在胎、釉间,有约为0.2-0.4mm一层颗

粒较细、石英少、氧化铁残留较少的化妆土”,目的“显然是为了改善Fe2O3较高胎的白度”。

关于邢窑“化妆白瓷”胎、釉、化妆土的现象,通过对上列“HN-4显微照片”的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

-10- ------------------------------------------------- 釉、化妆土、胎的分界处,“有明显的反应层”,因这层反应层起到了“入射光的散射作用”,因此使这类白瓷的透明釉产生了“一种乳浊效应”,从而使这类白瓷,“在外观上具有一种柔和的感觉”。

YN-6 隋代“甲种透光白瓷”显微照片(透光 500X 长石残骸莫来石)

关于乙种“透光白瓷”,较粗者和一般“细白瓷”似乎一样,较精者直接观感却“类似磨砂玻璃”。但不论粗细,避光而视都可清楚的看到器内的光点或物体。

关于甲种“透光白瓷”,在直接观感上和乙种“透光白瓷”大为不同,因为它的胎釉细腻,晶莹剔透,即是不用避光而视,也可以看到器内的物体或液体。

关于“透光白瓷”为何透光?我们曾推测“可能原料中加了长石”。通过对上列“YN-6显微照片”的观察,由于在显微中看到了“钾长石的残骸”,可证这种“透光白瓷”在胎料油料中,确实“加入了钾长石”。

HN-5唐代“类雪细白瓷”显微照片(透光 100X 石英方石英莫来石)

关于邢窑“类雪白瓷”尤其是“类雪细白瓷”的微观

-------------------------------------------------结构,通过对上列“HN-5显微照片”的观察,可以清楚的在胎中“看到一定量的玻璃相,有时可以找到蠕虫状的高岭颗粒,莫来石晶体发育良好,有时也可以见到少量的方石英,有的还能观察到长石英的残骸”。

HN-3 唐代“类银细白瓷”显微照片(透光 1000X 胎釉斜长石晶体)

关于邢窑“类银白瓷”,和“类雪白瓷”一样有粗有细。粗瓷施化妆土,而细瓷一般不施化妆土。

按上列“NTB-3显微照片”,属于不施化妆土的“类银细白瓷”,通过对“NTB-3”的观察,在胎与釉的“交界处”,可以看到“有明显的反应层”。同时也可看到“靠近釉一面有许多长短不一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长,但在釉内未能观察到斜长石晶体的析出”[30]。

------------------------------------------------------------

注释

[1]笔者杨文山在1980-1994年,前后参与辅导、领导和主持了“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和“中国邢州窑研究所”三次研究仿制。研究重点前后是“类雪白瓷”、“类银白瓷”和“透光白瓷”,同时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唐三彩、青瓷、黑釉褐釉瓷和黄釉瓷。

[2]陆羽《茶经》所记:“邢瓷类雪”,见《左氏百川学海》本第六册《茶经》卷中《四之器》第4页。

[3]杨文山、张志忠《邢窑大事记》(14),见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4]杨文山、张志忠《邢窑大事记》(18),见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5]李恩玮、石从枝等《邢台粮库遗址》,见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第245、257页。

[6]见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所载《隋白釉盘口瓶》图片说明。

-11-

---------------------------------------------------------- [7]器物图片,见中国陶瓷全集编委会编《中国陶瓷全集》第5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页所载一四五图。此即1975年邢台市后炉子唐墓出土碗器,但说明未能提及。(按此碗器原为笔者藏,1977年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8]陈卓然、李恩玮《邢台市邢钢东生活区唐墓发掘简报》,见《文物春秋》2005年第2期。

[9]李家治、张志刚《隋唐邢窑白瓷化学组成及工艺研究》表二表三,见杨文山、翁振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版第366-367页。

[10]姚毅《邢窑研究综述》,见杨文山、翁振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版第308-327页。

[11]陆羽《茶经》所记“邢瓷类雪”,见《左氏百川学海》本第六册《茶经》卷中《四之器》第5页。

[12]杨文山、张志忠《邢窑大事记》(14),见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13]杨文山、张志忠《邢窑大事记》(18),见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14]支广正《唐代邢窑贡瓷“盈”字款研究》,见《文物春秋》2006 年第5期。

[15]李家治、张志刚《隋唐邢窑白瓷化学组成及工艺研究》表二表三,见杨文山、翁振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版第366-367页。

[16]元稹《饮致神曲酒三十韵》所记“烘透内丘瓶”,见《四部丛刊》载《元氏长庆集》卷十三中华书局本一二二(一三)第5页。[17]苏林曼(suleinman)《笔记》日译载日本《陶记》24。引文见叶喆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紫禁城出版社版第58页。[18]事见张志中、王会民《邢窑隋代透影白瓷》,见《文物春秋》1997 年增刊第26-30页。

[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见《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 [20]杨文山《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见《文物春秋》1997 年增刊第15-25页。

[21]智英豪《内丘邢窑遗址垃圾中拣出唐代透影细白瓷葵花碗》文章来源;长城网2012.09.06。摄影:张喜才。

[22]李家治、张志刚《隋唐邢窑白瓷化学组成及工艺研究》表二表三,见杨文山、翁振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版第366-367页。

[2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教授高庄先生在1981年“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上说:“化妆白瓷,不是真白瓷,而是一种青瓷披着白色外衣的假白瓷”

[24]杨文山、张志忠《邢窑大事记》(14),见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25]笔者另有《邢窑黄釉瓷分类研究》文稿,对邢窑黄釉瓷的成因与分类,另有详述。。

[26]见张志忠《中国邢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所载《白釉短流盂》图片说明。

[27]见赵庆钢、张志忠《千年邢窑》,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 页所载《唐白釉短流》图片说明。

[28]李家治、张志刚《隋唐邢窑白瓷化学组成及工艺研究》表二表三,见杨文山、翁振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版第366-367页。XSH9、XSH11,采自石从枝等《邢

台隋代邢窑》附录二,见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29]李家治、张志刚《隋唐邢窑白瓷化学组成及工艺研究》表四,见杨文山、翁振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 版第368页

[30]杨文山《邢窑精细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见《文物春秋》1997 年增刊第15-25页。

[31]有关邢窑白瓷微观结构分析,均采自李家治、张志刚《隋唐邢窑白瓷化学组成及工艺研究》四,见杨文山、翁振军《邢台历

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版第350-351页。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