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充分认识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意义

充分认识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意义

充分认识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意义
充分认识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意义

1.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本质和内涵实际就是两个字“全面”,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所谓面向全体就是要照顾到学生的全部,不是培养少数人。让多数人在不同程度都有一定的发展,全面发展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是一种选拔性的教育,只注重能考上大学或名大学的学生,至于所谓的差生可管可不管,在全面发展上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

基于以上情况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创设适合学生需求的教育,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教育改革是社会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曾天山教授指出改革教育发展的动力,也就是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教育微观的改革是课程的改革。

特别是当今的教育,人们的利益固化思维,维持现状的心态使教育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激发创造力,激发力,增强动力。

3.课程改革是为了制造教育的需求

曾天山教授指出,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用一种食材喂养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愿意,能不能接受,都是用一种方法去

教育学生,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被一种模式全部给予抹煞。

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4.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

肖元林所长指出,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发展的外部关系相适应,更应该与人的发展的内部关系相适应,他指出人的发展有三个维度,即长、高、宽,所谓长就是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擅长,一定的特长,要有一技之长,所谓宽就是能够与人合作,有宽容心,所谓高就是要有健全的格,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律。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由于只注重了个别人的智能发展而忽视这些规律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必须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内涵

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从模式的构建或课程体系的完善来定义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内涵大体包括观念的转变、师生的角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模式的构建、评价标准等方面去综合的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路

1.课程改革应该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我以为课程改革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同,一是必须把学段目标课时化,我们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段目标,如何将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将其课时化,这是我们实行课程改革的关键一步,因为只有将目标搞清楚了,我们才能够了解现有的教材结构是

否能够达到我们所要的既定目标,从而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加工,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同时,只有将课时目标搞清楚了,我们才能选择施以什么样的路径,从而恰到好处地找到适宜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学生的听觉系统的训练,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既要听,又要看,既要动手,更要动脑。三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了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四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2.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改革是由问题逼迫而产生的,也就是通过多少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让所有的学生接受平等而良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畸形,形成重智轻德的不良风气,我们才得以改革,改革是一种正能量,就是要改掉哪些明显存在的问题,改掉那些不合理的、落后的严重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基于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定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既不能跟风力改,更不能照般套用模式,要立足学校实际,认真研究,我觉得在课程改革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课程改革是否有效,是否涉及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曾天山教授曾经说,判断改革的标准就是是否通过改革能让大多数人受益。杨启亮教授说,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是要看是否以学生的学为

本,是否关注了所有的学生,把最差的学生得到关注才是受益的。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和家长的心声。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学会摒弃,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规律予以革掉,一些好的东西还必须发扬广大,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为了一味地追求启发式,遇什么问题总要提个为什么,设计所谓的启发式,出现了谈“讲”变色的境地,其实多数专家认为,讲解仍然是课堂过程中的有效方式,正如杨启亮教授所言,不教教师就失去了责任。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是不能一味地去讲,应该将讲解、互动、探究、师生双向促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南京教科所肖元林所长如是说。三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更要有活而有序的机制。课程改革必须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这就要求有活的机制,智行小学杨瑞清校长说,干巴巴的制度不能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

3.课程改革的几个具体内容

课程改革到底应该怎样改,改哪些,这是我校管理层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课程体系建设,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课程体系建设,我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所谓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把国家课程所表达的理念,通过自身实践之后,不断地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整、补充、拓展和整合,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理念,然后付诸实施。二是活动内容课程化。正好杨启亮教授所讲,要在课堂教学上实现教育的教学化,所谓教育教学化,就是把所

有教育教学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三是社团设置个性化,我们将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设置不同的社团,全校以走班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培养学生修改发展学生的特长。

②进行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有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只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的知识学生无法全部吸收,只能掌握一部分,对于一部分学困生只能是有教无学,从而忽视了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利于科学知识的培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被动中解脱出来,让其主动学习,通过师生互动,联系实际,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情趣,通过探究合作,实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梯度练习,给予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与此同时,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专家已经证明,科学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为此,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要变组织教学为创设情境,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

③实现评价制度的有效改革

无论什么工作,评价是导向,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引领人们科学的发展,因此,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评价是保障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为此,在评价上我们必须将选拔性评价必须颠覆性地转变为合格性评价,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格是教育的最大理想境界。拔高性评价必须

氢重心转向平底,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平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公平的机会,成长为杰出的人才,教育不能歧视。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搞得好课程建设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 2 搞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经过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量的衡量标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校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省内重点课程,使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 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 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开课率高,授课面广的主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改革重要性

课程改革 为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目标,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在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模块时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根据成人学生培养目标优化课程配置,并提供有关保障措施,为成人学生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发展提供生涯导向的学习活动课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对现实劳动者的教育,其价值和功能是通过提高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素质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来实现的。 一、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应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只有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对科学、文化、个体经验和社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完整而恰当的把握,课程结构才可能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优化是课程结构的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从根本上说,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改造,其表现是课程整体功能的增强。课程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以低的投入(简洁明快的课程体系)获得优化的整体功能(既定的课程目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当前,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不适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成人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地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不应是静止的,而应是动态发展的,它应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进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去甚远,任何学段的课程结构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序变能力,方可适应这些差异。在课程发展史上,学科课程分化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单一的必修课分化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进一步分化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培养学生侧重于学科方向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选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这些依照课程的内在逻辑进行的分化大大增强了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当前,宏观课程结构中活动课程的增加,对校本课程和潜在课程的重视,实质性构成要素中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的并举,对提高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地方院校成人高教的课程体系大体沿袭了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于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实际调查,致使整个课程结构偏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基本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偏离了成人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的初衷,难以实现成人高教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致使学生欲学的未学,所学的又无用。课程结构单一,必修课一统天下,限制了学校结合学员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的可能,也不利于满足学员的多种兴趣和培养学员多方面的才能,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能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缺乏综合性,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仍然处于隔离状态,这导致了理工科学员专注于学习科学知识,忽视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文科学员则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严密的科学精神。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界限分明的弊端严重束缚了成人学员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使成人学员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有机结合。(二)课程比例失调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成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公共课和有些基础课则可适当减少课时量。而现实情况是这三大块的设置比例基本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无形中造成一种时间上的浪费。至于学科体系、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要素则更是把学科体系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其他两项却很少顾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课程建设总结

《CIS设计》课程自查报告 为了配合学院对2017年精品课程的检查工作,我们从4月起对《CIS设计》课程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社会需求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分解、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为特色,软、硬件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示范性、共享型机械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合理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课程综合性改革。将将单纯的数控实训与职业鉴定、数控大赛及工厂实际加工结合起来,强调以“掌握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构建以技能培养为目的、以技能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实现建设目标的规划与措施 (1)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习题等网络资源已经全部上网,运行效果良好。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术培训,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教书育人、技术精湛,教学和生产结合的教学队伍。 (3)继续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职业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和方法。 3、对已上网的课程资源注意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网站内容更加完善,主要包括: 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人员构成、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研究 课程描述: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大赛试题、大赛成绩、建设规划、习题、课程申报资料等,下一步准备增加相关的科研资料和学术论文,及前沿技术等资料。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学历结构、项目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很不是很合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尽可能的派出教师进行培训。今后我们将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尽可能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数控方面的人才。 5、加强科研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我们鼓励课程组的老师们努力撰写课程建设方面和课改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已计划这方面最少发表两篇论文,论文正在撰写中。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经费未使用 2、关于本课程的论文未发表。

课程改革六大目标[精品文档]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1.课程功能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有帮助的训练。学生学得很辛苦,但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转变课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 转变课程功能示意图. 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思维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不是衡量21世纪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据,能力和态度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 因此,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的课程中,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三位一体化”,是衡量我国课程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的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它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利弊

论题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利 弊

新课程改革的利弊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科学的理念支持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一名师范类学生,在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之后,用个人的视角浅析新课改的利与弊。 关键字:新课改利弊 正文: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因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升,面对时代在不断发展,人类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旧的教育理念终将被淘汰,于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在探索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文明。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本次“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这次课改的灵魂。有了这样的核心理念,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的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新课程是改善课程的一种伟大的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必要探索阶段。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本次课改,总体来讲优大于弊。 具体而言,在课程的功能上,改变了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增添了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研究一些成功的教学实例,我们发现教师的本职不再是讲授,更多的是引导了。而学生在被指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真理”更增强了自信,并培养了互帮互助的优良品德,也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了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强调了学科整合,最大限度采取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有效将课程综合化、多元化,深刻挖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机制,一步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繁、难、偏、旧的知识,不再过于重视书本,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新课改让教学不再教条主义,自主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学问才可以更深一点。钱学森老先生曾提出

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教育部关于增强高等学校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落实,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传统心理学影响,课程在教学内 容设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 等消极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 多的知识,致使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充斥其间的是太多的讲解,师生 双方缺乏教学热情和互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多数学生养成 了被动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者查阅统计 了14个出版社1998~2010年出版的20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 或专著。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主要定位于心理问题的评估 和矫正上,往往重心理疾病的诊治轻心理问题的预防,重心理障碍的 咨询轻心理发展的咨询,对学生心理发展教育不足。不过,消除负性 心理品质不等于培养起了正性心理品质;知道了怎样避免负性情绪, 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增进正性情绪;知道了怎样克服悲观、自卑、嫉妒 等不良人格,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人格。 这种状况不仅与课程以体验性为主、增强自我教育的课程性质不相融,也违背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国内外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课程主要有以下两大目的: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署 名性格力量;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性格力量的运用。它旨在 三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幸福体验。第一个层面是情绪层面,即,帮助学 生多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并减少负面、消极情绪的体验。第二个 层面是生活投入的层面,即帮助学生全心投入他们从事的事情中,尽 量体验“心理流畅”。第三个层面是生活意义的层面,即帮助学生在 各种生活事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通过这一系列课程设置更关注人生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改下英语有效课堂的探索 郑静玲 一.课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现在,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去满足不确的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这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时代改变了,社会的需求变了,学生改变了, 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下,我们要提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依赖知识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课堂在培养厌学的人,或者说在培养憎恶学习的大多数。因为课堂的不快乐、被胁迫、被顺从、被修正,才长期以往造成“受教育者”心灵的被扭曲,我们实施这样的教学就犹如施暴。而课改是拯救课堂的良药.课改就是要学生获得安全感,变得自信甚至自恋,让学生越来越留恋课堂. 二.课改成长的基础. 1.不断的教学反思是课改成长的基础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遗憾不可避免,但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促进英语课程的改革,减少遗憾.著名心理学者林崇德就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反思,便只是重复。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课程改革者,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课程的改革. 2.集体研讨是课改有效实施的基础. 集备的流程化即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分享交流的过程.而集体研科(研讨课),”多人上一课".更是能促进教师之间教学思想的跟进,比较,优化整合的功效,以利于课改的不断深入. 三.课堂模式 1.3+X英语"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 英语课改教学模式既要有对传统课堂的传承又要有创新突破. 将英语的"五步教学法"Revision-Presentation-Drill-Practice-Consolidation.与”先学后教"的理念相结合,提出先学后教的3+X 课堂模式. “3”指预习交流、展示点拨、当堂训练三个必备环节;“x”表示灵活机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型(如听说课、阅读课, 写作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个人风格等自行调整,灵活嵌入。几个x由教师掌握. 在此基础上能形成一系列的具体课堂教学模式. 听说课. 预习交流--情境导入---模仿操练(drill)--替换练习(practice)-展示点拨--当堂检测(听力检测. 对话创新检测.和书面知识检测.)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 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搞得好课程建设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 2 搞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经过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量的衡量标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校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省内重点课程,使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 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 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开课率高,授课面广的主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1 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 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 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 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 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 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 “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 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 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 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 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 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 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 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 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 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 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 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 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 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 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 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 的新型课程体系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 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研究课 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开发和构建新 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 1.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 教学实践探索 课题意义

《新课程实践中从理念到行为转化的途径与促进策略》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1、现实意义: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指导新课改的需要纲领性的内容支撑,这个内容就是新课程,如果要想使新课改从神坛上走下来,必须运用好新课程,是新课程从理念转化到实践,这个过程需要适当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合理策略来支撑。 2、研究目的

新课程要求不能只是过去的知识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活动,一味的由老师灌输知识,强调升学。因此教师在新课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课堂角色,如何来改就成了一个制约新课程发展的关键。新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必须有一个合理恰当的迁移方式,本课题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方式和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新课程: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新课程的内容及其对新课改的意义 (2)新课程对于新课改的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