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EMBA总裁班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前言:如何使用案例

I、案例法是促进和加强组内思想交流手段,尤其适用于开展和维持讨论。在讨论中是否能对问题形成一种解决办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参加者要觉得讨论中的探索、分析和观点的对比,帮助并扩展了他的理解。

案例表述实际发生的事件笔确实存在的经营状况。实际名字和具体数据可能被隐去了。为了节省学员的时间,案例的历史信息、数据等都简化的,因此读者常常看不到实际的全部信息。但这不应使研究的人为难。他应在所给信息之外补充他认为必要的事实或数据,作为判断的段设。

II、学员不要去关心该案例是如何解决的,以前某人曾怎么做并不重要。如果案例表述中提到了最后的行动或决策,那只是因为最终的决策过程履行要这一部分。案例一般在具体生活中的最后结果之前突然停止描述。讨论的中心将是“为什么”、“如何”而不是“什么”。同样,案例也不打算评价“好的”或“坏的”分析。这种分析留给学员做,作为对他们的挑战。

III、案例中可能包括一些读者认为无关的材料和表述。但是必需记住,实际生活中的决策能力取决于有意义的事实和不重要的事实的,在案例中提及的材料是生活实际的一部分。

还要记住,你组内的同伴,可能对于“不相干”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讨论中出现的这种不意见正是案例法技术的价值。

学员有权接受或拒绝案例中任何假设或定义。换句话说,他有机会在这场智力训练中做他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同样的判断。再重复一下,案例本身并不预示“好、坏、对、错”只是在某个时刻,的确有个人曾象例子所描绘的那样行事的。

1、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人事部经理隋纯东访谈:国企人事经理的“人事经”

去国有企业的人事部采访之前,难免让人想起那一张张面沉似水的“人事脸”,尤其那不温不火、滴水不漏的谈话“功夫”,多少令人担心这种采访会取得什么好的素材,但初见隋纯东,瘦高的身材透着干练,祥和的目光显现着成熟、幽默,率直的言谈表露着真诚,似乎和想象中的国企人事科长有着些明显的差异,也许不仅我们国有企业大环境在变,连国企的人事经理的工作风格也在变,但他们是否在人事管理的观念上有所变化呢?所以,我们的话题首先就从“人事部到底是干什么的?”谈起。

人事部是干什么的

我以前在中远运集团公司做业务,在外轮代理公司做人事部经理的时间其实只有三年,但通过这三年的工作,我觉得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主要有四块,一是对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规划;二是为企业招募优秀人才;三是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四是挖掘现有人员的潜能。如果从人力资源部为企业创造效益最直接的效果上讲,核心其实就两条,一是看你能否招得进来(企业所需人才),二是看你能否留得住。如果连这两条都没做到,就很难说你人事部有什么开发能力,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

国企该如何留住核心员工?外轮代理业目前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行业,也是一个主要靠人力资本赚钱的行业,几个人就可成立一家公司,承揽代理业务,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因此,那些能给公司带来80%收入的核心员工,往往就成为别的公司“猎取”的重点目标。

由于,我们人事部“管着”包括下属80余家企业约5000人的职工队伍,而且,现在其中许多骨干已经流向一些外企或民企,所以,我们也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于是,我们在公司全系统实施“人才工程”,通过采取岗位竞聘的办法,让优秀人才显露出来,发挥出他们的作用,使他们从以前“你要我干这个岗位”到“我很想干”的转变。

具体办法首先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公司高层领导按年薪制,其他职工降低固定收入部分,加大岗位幅度

部分和效益提成部分,给予特殊贡献的人才以特殊的待遇等等。

另外,以前我们采取的是薪点工资制,但这种工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论资排辈的制度,所以,我们把它改为岗位工资,让一些后勤服务部门或其他辅助人员按市场一般价调整,而让为企业效益做出直接贡献的人员的收入,随每年企业效益的提高而提高,甚至关键的岗位都可以由对方报价。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核心员工感到企业非常看重他们,希望能留住他们的心。当然,我们留人和激励职工还采取了许多其他方法,比如将好的培训机会作为奖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让能力越强、贡献越大、工作越离不开的人去参加培训,而不是说让那些有较多空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人去培训。这是我们留住核心员工的一个很重要手段。当然, 企业为此也做了较大的投入,比如现在一个人在MBA研修班进修的费用至少3、4万元,但我相信这种投入是会有可观的回报的。

以上这些做法尽管在外资或民营企业看来,还依然略显传统,但你知道做为一个国有企业,要真能把这些做好,并非易事。上级领导指示我们国有企业,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前两条我们既有思路也可以找到具体办法,但什么叫适当待遇留人?要想提高国企竞争力,为什么就不能用一流的待遇留住一流的人才?

其实,细算一下,国有企业的人力成本一点都不低,比如住房、养老、医疗保险这三大基金在企业成本中的比例相当大,为什么我们和外资企业的收入一比,就好像少了许多呢?关键是我们没有利用好住房这一优势。

有人开玩笑地说:虽然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但国企人事部的经尤其难念。但我并不这样悲观。尽管国企受国家整个大政策的制约,许多事我们想做却不能做,比如,如果把国企住房补贴与市场房价之差的费用算在他的工资上,或者纳入奖励体系, 绝对能吸引一大批业界优秀人才。

人事经理如何做人事?我刚到人事部的时候,让我讲两句话,我当时就非常犹豫,因为我没来人事部之前,我总觉得人事部的人都是竞琢磨别人的人,不是考核这个人,就是算计那个人(比如工资等),大家的各种利益似乎全都攥在他们手里,所以,我多少有点怕他们。

但我现在自己干了这项工作以后,我觉得必须改变大家对我们这种印象,要让他们觉得我们不仅是其他部门的战略伙伴,更是向他们提供优质资源和良好服务的朋友和贴心人。比如,你知道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量是有额度的,有的时候即使企业效益很好,员工的工资上涨幅度也是要受限制的,但我们会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员工就很感谢我们。

我虽然在国企人事部干的时间不长,但我感觉在这个部门能接触到各种人,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知道如何在领导们之间进行协调,就像一位人事老前辈所讲,当好人事经理关键要把握三条:授权有限、守口如瓶、推功揽过。

在我们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隋纯东经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做人事经理绝不能干一辈子,有机会还是应做做业务,否则你不会真正理解干人事的意义”。

思考题:

1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之处?

2 你如何理解本案例的最后一句话?

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对于留住人才你有些什么好的办法?

2、神驼物资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蒋大奎和陆谟1984年考入同一所大学管理工程系本科不久,就十分投契。这对密友成绩都很优秀,尤其英语成绩更为突出。他俩1988年又一起被同一家合资企业招聘,分别在营销和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他俩又都考入本地一家大学的业余工商管理硕士班,经过三年苦读,获得了MBA学位。1996年初,他俩觉得不再为洋老板打工,自己出去闯天下,自立门户的条件已成熟,便一起递上了辞呈。

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资金不足。幸运的是,遇上一位对他俩才华很欣赏的大款李天霁,答应鼎力支持。蒋、陆二人分析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又做过初步市场调研后,决定涉足中、短途公路物资运输。经过筹备,办起了“神驼物资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李先生是大老板,任“董事长”,蒋、陆分任“董事兼正、副

总经理”。董事会决定,先小规模试探,买下三台旧卡车,择吉开张。

蒋、陆两人既兴奋又不安,究竟是头回下水,心中没底呵。但他们是MBA,对管理理论是熟悉的,知道应该先务虚,再务实,即先制定公司文化与战略这些“软件”,再搞运营、销售、公关等这些“硬件”。

他们观察本地公路运输服务业,觉得竞争者虽多,但彼此差异不大,不见特色,这正犯兵家之大忌。“神驼”必须创造自己独有的特色1经仔细推敲,决定“神驼”就是要在服务方面出类拔萃,这指的是货物运输的质量(完好率)、及时性和低成本。他们为公司拟定的企业精神是四个字——服务至上.

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适当的人来保证。蒋、陆二人觉得在这创业阶段,公司结构与人员都必须贯彻“少而精”原则。为此,组织结构只设两层,他俩都不要助理和秘书,直接一抓到底。分配上基本是平均的,工资也属行业中等,但奖金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部分奖金不发现金,改取优惠价折算的本企业股票。基层的职工只分内、外勤,外勤即司机和押送员,值勤则是分管职能工作的职员,他们的岗位职责并不太明确,而是编成自治小组,高度自主,有活一起干,有福一同享,分工含混,可多学技能知识,锻炼成多面手。

这种设计会带来两个他们已预计到的问题:一是工作很累,忙起来简直不分昼夜,也没有周末休假,尤其是他们俩自己。但他们并不在乎,说:“反正年轻,劲使不完,身体累不垮,创业维艰嘛。”二是职工们必须有极大自觉性,高度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与目标。

为此,他们在选聘职工时十分仔细,精心考查,单兵教练,一定要文化高的,有理想主义色彩和创业精神的。好不容易选出了十个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小学教师,共青团干部,个别是复员军人。蒋、陆两人轮流向他们介绍公司的宗旨和目标,说明这是一种值得一搏的尝试。不接受这些的请另觅高枝。

头大半年确实很辛苦,但似乎是得大于失的。这种团结一致,拼命向前的气势和决心,确实使“神驼”服务质量在用户中一枝独秀,口碑载道。本来是派人上门招引用户,半年下来,反是用户来登门恳请提供服务;用户们还辗转相告,层层推荐。“神驼”的业务滚雪球似地增长,蒋、陆二人已有些应接不暇了。

在开业将近一周年的某个晚上,夜阑灯尽,蒋、陆二人刚歇下来喘口气时,他俩都意识到公司必须扩大了。这本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规模大了,业务量不仅增多,而且性质上复杂起来,原有的两级式扁平结构应付得了么?但要招新人,去哪儿能找这么多有这种“书呆子傻劲”的铁哥儿们呢?若降低录取标准,新来的人还会吃这一套么?再说,如果结构复杂化、分工细了,层次多了,原来那种广而不专的“多面手”们还能胜任么?

蒋“总经理”和陆“副总经理”默默地陷入了沉思。

思考题:

1、两位总经理在沉思什么?

2、面对公司问题,如果你是总经理怎么做?

3、小张的不理解

小张在一家家具公司装配车间工作。装配车间有15名女工,年龄在20——30岁之间。装配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因为大部分材料都已加工好,只需要工人按图纸把家具拼装起来。

装配车间不少工人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关系很好。大部分装配工人都是结过婚的人或刚刚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一些工人参加了公司业余活动群体等.他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职业追求.小张虽然也加入了一些非正式的群体,并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但是她在这一点上与其他装配工人不一样。

几年来,小张一直在附近一所著名大学里读夜大,攻读企业管理课程.她想将来担任一名会计师或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地一边在厂里工作,一边刻苦学习,积极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担心装配车间的同事们对她有看法,她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没有将上夜大的情况告诉其他人。

小张还有最后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她便去公司人事处看看公司财务部门是否需要会计或有其他管理方面的工作。虽然她也申请了其他单位,但她感到也应问问本公司是否有提供这方面工作的可能性。

小张找过人事处后,消息很快传开了.从那以后,她就发现装,配车间的同事们对她的态度改变了。只要她在,其他人就变得不那么活泼,显得有些拘谨。大家也很少与她谈论社会活动,即使一起参加社会群体活动,她自己也感到很不自在。

最后,小张找到与她较要好的一个同事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事说:“咳,我们不知道在一名大学生面前怎么表现。”

这使小张感到很惊讶。她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改变,她仍然是原来的她,难道她一个晚上就改变了吗?

思考题:

1 为什么小张要参加非正式群体?

2 为什么装配车间的同事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3 你估计6个月后小张与群体的关系如何?

4、约翰·亚力山大的辞职

约翰·亚力山大是一个能干而有进取心的人。在大学里他学的专业是企业管理,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多种组织活动。大学四年成绩全是优秀,并且以优等生的荣誉毕业。

毕业后,几家全国性的大公司积极争取他去工作。约翰与他父亲商量了这一些公司给他的条件:他父亲是一家很大的生产(制造)公司的总经理。最后,约翰决定去一家著名但比较小的炼油加工厂接受一个培训职务。他认为这家公司正在发展很有潜力;对他来说这很重要,因为可以提高,而且有机会升职。他想如果他努力工作,并且干出成绩来,他完全有机会在35岁时担任公司副总裁。

在到公司的前五年,约翰工作非常努力,每个星期差不多要花80个小时在办公室工作。公司对他的报酬也很合理。他很快被提升为低层主管经理,他的工资比刚进公司时增加了3、倍。正在这时他恋爱了。他的恋爱对象是公司总经理的女秘书吉尔·麦克唐纳,在短期热恋之后,他们结婚了。

因为家庭的新的责任,约翰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每个星期工作80个小时,当他看到许多经理都比他有能力,而且起码都是企管硕士毕业生时,感到再往上升中层经理的职务要比他升最近一次的低层主管经理难得多。而且许多低层经理比他工作要更加努力,但在他们这些低层经理中离婚率都比较高。当然,他们都有自己的办法对付总经理的压力。一些人婚姻生活很美满,但就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必须牺牲一些自己的工作机会。

虽然吉尔从来没有埋怨他的加班加点的工作,而且吉尔告诉过他,她结婚时就知道他工作努力,有雄心壮志。但是,约翰还是感觉到工作与婚姻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此,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加班加点了,他也不指望再升为中层经理了。他似乎感觉到巳失去竞争力。结婚正好一年的这一天,他用他所有的积蓄现付购买了一艘中型旅游客船。当他向公司老板提交他的辞职书时解释到:“我对我的职位不太满意,我想试试做其他事。我知道这很难,但我想我对旅游事业有兴趣,我会成功的。我可以肯定这次改行会给我带来幸福。”

思考讨论题:

1. 为什么约翰·亚力山大突然改变他的动机?

2. 是不是大多数成功的经理都有像约翰这样的行为?

3.为了使公司有前途的年轻经理们不要像约翰那样辞职,组织应如何对付这种情况?

5、戴维·舒斯特的奖励

戴维·舒斯特大学生业后,在一家银行找到一份工作。经过短期培训后,他被银行分到第一贷款办公室担任贷款员。这家银行设有三个贷款办。

第一贷款办(包括戴维·舒斯特)有8人,7名男的,1名女的。除戴维是刚进银行的外,其余7位贷款员都是10年前建行时第一批招聘来的。这7位贷款员对戴维的到来都很欢迎,很快接纳他为他们群体的一员,帮助熟悉银行的情况和贷款业务。中午休息时,大家一起吃午饭,便经常与戴维谈论银行总裁亚当斯先生的雄心壮志、银行的工资、奖励制度,以及他们小群体的规范准则等问题。

戴维对银行的工资制度以及群体的规范很感兴趣。雪·亨特好像是第一贷款办的头。他很关心戴维,并跟戴维讲了银行总裁亚当斯给第一贷款办的任务——“贷款目标”的情况。每一位贷款员每月要贷出6万美元,第一贷款办完成贷款的目标是70万美元。每位贷款员每月如果贷出款额超过6万,就可得150美元的奖励;如果整个办公室月贷款超过70万美元,集体奖是800美元,大家还可以再分。对奖金的事,亨特不告诉他,他真不知道。根据亨特所说的,每一位贷款员首先要完成6万美元的贷款计划。在这期间,群体是建立在“友谊竞争”的基础上,大家互相助、相互协作。如果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6万美元贷款任务,接下来的贷款就写其他人的名字,直到其他贷款员都满6万美元为止,亨特解释说:“也就是说,我们互相帮忙。因为这种协作精神,我们第一贷款办几乎每月都可以拿到800美元的集体奖,每人也可拿到150美元的个人奖。”

虽然戴维第一个月实际只贷出4万美元,但由于其他贷款员在贷出6万美元后,把继续贷出的款写在戴维的名下,因此他也拿到了150美元的奖金。整个群体也拿到800美元的集体奖。戴维整整花了4个月时间才开始超过6万美元的贷款额,并且把超额部分写在别人的名下。大家对戴维自始至终很耐心,很帮忙。

戴维从来没有想过银行总裁每月发给他150美元奖金的事。在圣诞节前一星期,总裁亚当斯先生通知戴维到他办公室,戴维不知怎么回事,心里很紧张。来到总裁办公室,亚当斯请戴维坐下,并说:“舒斯特先生,自从你被聘请来银行工作后,我还一直没有与你谈过话。你喜欢这份工作吗?”

戴维回答道:“很喜欢,比我预料的还要好。”“很好。亨特告诉我,你工作表现不错。我发现你来到我们银行六个月中,每个月都能完成你的定额。我猜想你前几个月也超额完成了定额,这对一名新的贷款员来说确实不简单,我为你高兴。下个月评定你的工资,我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好了,你走时,到我秘书那儿拿一样东西。”

当亚当斯先生说到“我猜想你前几个月也超额完成了定额”这句话时,戴维几乎感到透不过气亲。他当时想,也许老板要批评他了。可是亚当斯先生对他态度非常友好。秘书给他一只信封时,戴维心里还是感到有点慌。

在交给他那只信封时,秘书说:“请你等到晚上再拆这封信。”一整天,戴维看到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地走进总裁办公室。每个人出来时都从秘书那儿取一封信。但不是银行的所有人都到总裁办公室,不过第一贷款办的人都通知去过。

那天晚上,戴维急切地打开信封。使他吃惊是,他发观信封内是一张500美元的支票,并附有一张亚当斯先生亲笔写的便条,再次感谢他努力工作,并祝他圣诞愉快!

第二天,戴维对亚当斯所讲的6万美元定额与这500美元奖金感到有点矛盾。他上班时,与亨持谈了他的想法。

亨特边笑边解释道,“戴维,亚当斯先生对整个银行的事了如指掌。他知道,你来银行的开头几个月不可能完成6万美元的贷款定额,但他知道我们第一贷款办是银行中最好约群体,其他两个贷款办都没有我们向外贷款那么多。我们大家都指望你拿到这份奖金,我想总裁也会这么想。此外,经过我们的培训,你已成为我们的第八位优秀的贷款员了。总裁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他想圣诞节的奖金对促进你为银行多作贡献有很大帮助。你应该拿这笔奖金。”

思考讨论题:

1. 你怎么看亨特对戴维的圣诞节奖金的解释?

2. 你怎样评价第一贷款办这个群体?

3. 这个群体的规范是否为银行的目标服务?

4.如果你是亚当斯先生;你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对待第一贷款办?

6、团队在这里行不通

Levi Strauss公司重新设计他在美国工厂的成衣生产线,试图减少由于工作重复的压力而造成的成本。此外,还希望能够在美国继续生产而不必转移到国外生产。但是,Levi Strauss公司的竞争对手早已将主要

生产线转移到国外去了。

Levi Strauss公司放弃了原来的按部件工作的体系,改为建立团队工作。原来的按部件工作体系中,工人重复着单一、简单的任务(像缝制拉链等),并按照所完成的工件数量领取工资。在团队工作体系下,由10到35名工人组成一个团队,根据整个团队所生产裤子的数量获得工资。工人们轮流做不同的任务,以减少由于工作单调和重复的压力给他们造成的损害。

然而,新的工作系统并没有导致更高的生产力,而是降低了生产力、产生混战和和新的压力,员工之间的威胁和侮辱变得更为普遍。工作快的工人想摆脱慢的人,所以,友情消失了。生产裤子的质量在第二年下降到了每个团队合格率只有77%的水平,后来尽管生产力慢慢提高,但是仍然只有原来的93%。此外,每件裤子的劳动成本上升了25%。重要的是,最高工资下降了。例如,一个熟练缝纫女工每小时工资由原来的8.75美元下降到了7.00美元,原因在于合作伙伴动作慢。但是,较慢的工人的工资反而增加了——这就减少了Levi Strauss公司在节约上的努力。缝制一件“Dockers”裤子的单位劳动成本由原来的5.00美元上升到了7.50美元。

根本问题在于工作的特性上。生产的速度与工人的熟练程度有关,缝制裤子需不断重复的毅力。高绩效者当看到报酬减少,就会决定不那么刻苦工作了。一个工人说,“你会感到受骗,你的收入在减少,还干吗给与他们120%努力呢?”当一个团队成员旷工或减慢,团队中其余的人就得弥补缺下来的生产,业绩好的人就会生气,他们不得不干得差些。团队成员的缺乏友情也引起了旷工队员的愤恨和跳槽。管理部门注意到,团队工作体系产生了要求平等的压力,而这些平等压力并不总是健康的。

最终,Levi Strauss公司裁减6000名工人——国内员工的1/3。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做样子给人看的,经理人员希望以此提高生产力。尽管如此,一个长期雇员说:“我讨厌团队,Levi不是团队使用的地力。”

思考题:

1、为什么Levi Strauss公司采用团队工作系统并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

2、你认为如何变革Levi Strauss公司的工作系统能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7、四个半人才

(1)D所是全国一流的大所。有科研人员千余人。其中有学部委员3人,研究员70人,副研究员230人,还有一大批青年研究人员。

所领导考虑到学术接班问题(参见下表),觉得当务之急是扶持一批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否则,人才断层将会重演。因此,所里决定破格、支持,并提拔一些年青的课题组长。最近一、二年,D所四个比较年青的研究人员,得到了各方面的优厚支持。

李某是九五届大学毕业生。他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工作非常刻苦踏实。老一辈专家也认为他基础扎实。在出国作访问学者的二年中,他没有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却掌握了几乎全部本行的先进实验技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联络了一批同行专家。二年期满时,他准时回国效力。在自己的学术方向上,发表了若干个有水平的论文。所里给他的优惠待遇主要有:分配了全套住房;从青年基金中,拿出了十几万元,装备了他的实验室;在人力配置上,作了特殊安排,配齐了他课题小组;还安排他再次短期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在国内学术会议上,让他带队出席,把推向学术前台,报纸也作了相应报道。

张某,也获得了类似待遇,三十来岁,就担任为课题组长……的确,这四个人是幸运的,在这千余人的大所,只有这四个人,得到了如此待遇。

D所的人对这种做法,有各种议论。老研究员略带责备地说,这是拔苗助长。他们认为:学术带头有只在学术生涯中,自己去摸爬滚打。年轻一点的气更大,他们说:“这几个人,有什么特殊的,值得如此捧。”有的更形象地说:“看来在所领导眼里我们加起来还不顶一个。所里只有四个半算人才。”还有的人说,如此优待,不会有了好结果,只会使傲的更狂。

所长们此时也有点拿不定主意了,这种做法是否应该坚持?这几个人,能否像五十年代所里的十大尖子一样,站稳脚跟呢?

D所研究人员年龄分布表

学部委员研究员付研课题组长

平均年龄64 56 53

(2)管理的困境:

肯奥伯格是一家公司科研处的经理,公司给他5000美元预算工资。让他安排科研处五位职员增加工资,其增加额是整个工资额平均水平的7.5%。他知道这5000美元不一定全用完,但不管怎样增加的工资不能超过5000美元的预算额。根据他的看法,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和资历相比,这五位职工的工资不算低,因为一年之前他们都以7%的比例增加了工资。

奥伯格将公司五位职员的工作鉴定评估以及他们各人的有关情况总结起来进行比较,然后再决定每人增加工资额。

思考讨论题:

1.你用什么样的标准决定他们的工资?

2.什么样的工资调整才能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

8、裁员的决定

J.J .米勒公司是生产电子仪器部件的小公司.此公司是许多大器材商的主要提供者。由于订货和需求的减少,米勒公司的管理面临两种情况:减少资本和裁减职员。米勒是一家没有工会的公司,坐落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郊外一个叫麦斯魁特的地方。公司以奖金奖赏职员并从未解雇过任何职工,一向以对职工公平对待而自豪。在今天的会议上,总裁要求你排出生产线1—7名职工,作为公司历史上第一批不情愿的解雇人员。

以下是职工简介:

多莫斯基——白人,男,年龄34;已婚,三个孩子,已在米勒公司任职六年,工作表现良好。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缺席和迟到的现象。

陈罗旺——东方人,男:年龄35岁:已婚,一个孩子。在米勒公司任职仅18个月,但被认为是公司的尖子技术人员.偏于独处,远离同事。

卡拉他——白人,女;年龄42;丈夫最近残废。支付两个孩子上大学。自认为必须工作,自愿干任何一种工作。工作一般。在米勒公司任职七年。

葛拉巴——西裔,男,年龄24,在米勒任职三年,未婚。工作良好,正被公司考虑送去培训以提高技术。

格林——黑人,男;年龄33,已婚,两个孩子,妻子最近失业。工作表现良好、稳定。一直建议在米勒公司成立工会。任职五年。

杰克——白人,男:年龄49,已婚,五个孩子。自米勒开业以来一直在公司任职,已11年。长期报怨者,酗酒,并因此频繁缺席。清醒时,工作良好、稳定。

玛丽——西裔,女,年龄30;离婚,两个孩子。在公司任职四年。表现良好。因养育一个残废孩子有困难,相当情绪化。在被指派做一些工作时会闹情绪。

练习与思考

阅读对以上各位职员的描述,并且列出你认为的被裁人员的顺序。一号为第一有可能被裁员的,二号为第二有可能被裁员的,以此类推。此练习没有绝对的答案。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裁员顺序有充分的辩驳理由.对最后一位被裁减的职员是否是一种奖赏?为什么?

学生先将职员按裁员顺序排列,然后按5—8人为一组,将自己排列的裁员名单在小组中比较,并讨论选择原因。

9、科龙病了吗?

潘宁担任科龙总裁的时代,是科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14年。这14年,王国端一直担任副手。潘宁了任,王国端接任,主管科龙是理所当然。

王国端上任后,干得也不错:A股上市,收购华宝,都很成功。大家对王国端在执行潘宁时代的10年计划上的努力,也是有口皆碑的。拿到1999年年末的财务报表,投资人是满意的。

王国端的变革震动了科龙

1998年11月30日,王国端接任科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1999年,家电行业的价格大战硝烟滚滚,王国端已感到这场暴风雨来临的气息。

王国端作为当家,有些坐不住了,开始筹划如何应对。在1999年10月,他在去参加上海《财富论坛》时,就有目的地去向国际名家请教:“要把企业做大做强,靠什么?在战略上,是始终坚持专业化,还是走多元化道路?”从他在会议上的行动表现,特别是他在众多专题会中选择参加“人才吸纳和留用”的专题会议,已感受到企业要拔高靠现有人才不行,要走国际化道路。

2000年的3月1日,王国端的运筹付诸实施了。因此,这一天也就非同寻常。科龙正式宣布,原来和潘宁一起打天下的5位副总裁不再留用。只留下有香港背景的财务总监李国明,并升任为第一副总裁。

人们称之为“空降部队”的两位外人,则同时进入科龙,成为副总:一位是原派力公司总经理、营销界名人屈云波,到科龙担任营销副总裁;一位是原德国罗兰·贝格顾问公司中国总经理,并接受科龙委托进行策划咨询的宋新宇,他被任命为战略总监,据称也是王总的顾问。屈云波和宋新宇成了王总新棋局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棋子。

2000年3月,也是个不寻常的3月,正值全国上下兴起互联网热的时候。在宋新宇和李国明的推动下,科龙制定了向电子商务进军的计划。初投2亿元起动,科龙挑头,小天鹅加盟,易达世网站宣告成立。

不久,在宣布科龙转型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国端正式推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计划。不到三个月,新科

龙来了

2000年6月(离王国端宣布自己计划只有3个月),科龙又有新闻了,宣布组织转型,要实现多元化(“不熟不做”的潘宁思想到此结束),并提出营销转型等一整套方案。

2000年6月28日,王国端宣布引退,不做总裁,只任董事长。此时,科龙发布公告称,这是为了实现科龙决策层和经营执行层的彻底分开。从此,王国端便从公众活动中消失了。投资人认为,这不是有信服力的解释。

王国端的去职,成为媒体追踪的谜。公司内人士称:王退居二线,原想以退为进,孰料竟然弄假成真了。

经科龙董事会任命,接任王国端总裁之职的是原主管工业的副镇长徐铁峰。

徐主管进科龙后,王的两员大将消失了,一位是为科龙几番上市获得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有香港背景的李国明,另一位就是战略总监宋新宇,但留下了屈云波。

徐铁峰公开称:“新科龙从今天开始出现了。”给人印象是:一端是潘宁领导14年的旧科龙——“完美科龙”;另一端就是从7月起,财务不断下滑、内外交困、充满“阶级斗争”火药味、徐铁峰上任的新科龙。中间却是一脚踩过去,一脚踩未来的王国端。

2000年6月29日,徐铁峰宣布在安徽芜湖市建立科龙工业园。

2000年8月,屈云波透露,科龙将投资1.2亿元建立新营销网络。

2000年9月6日,科龙宣布启动“世纪品牌工程”,与美、日和香港联手推介科龙品牌。

2000年10月,科龙宣布投资小家电;冰箱一厂、二厂合并;实施网上采购,批发代理政策改为直销;160多个品种全面降价……连连制造新闻

2000底,科龙是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一改稳健,连出重拳,海外不理解之声四起:一年前质朴有力,简单完美,而一年后频频调整,重拳连击,业绩却一落再落!投资人不解又担忧。

2001年1月10日,科龙举行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推荐会,拉开了科龙新商标设计的大幕,将沿用多年的红色基调改为蓝色。”

徐说:“谁说资本市场对我们有压力?你感觉到了吗?我没感觉到。”徐在预警亏损后的这次会上首次陈述整体战略:“科龙的转型方向是实现以家电为主的相关多元化、高科技产品发展战略,其中包括小家电和智能家居系统等等多种领域。”

现在走进科龙厂区,一边是潘宁时代的竖排红色标语——“当好科龙人,做最好的”,一边则是横排蓝色的出自新总裁徐铁峰手笔的:“诚信、合作、学习、创新”。

此时,王国端正在外地旅游,潘宁则远在加拿大安度晚年。

GE被科龙“多动症”惊呆了

美国GE在香港的基金经理说:“我们一直看好科龙,也买了不少科龙的H股。购买前后,我们也一直收集科龙经营信息。从业绩看,大家都看好科龙。可我们搞不懂,为什么一下子就不行了?不知道它发生了什么事,太让人费解了,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突变。”

GE基金经理还说:“科龙突变,只有半年,我们就亏损40%,我们已经全部斩仓。”他还不给面子地对TCL电脑的人说:“我们对TCL也不看好。”在交流中,他们明显表示出了对整个中国家电企业的不信任。

跑过多个国家,询问过10多家基金会的TCL电脑公司总经理杨伟强深有感慨地说:”中国的企业,‘故事’太多!变化太大!后来的企业要想再取得外国投资者的信任,要比过去付出更高的代价!”1997年的科龙曾是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巨大支撑,而今天的科龙,却又为后来者带来了许多无形的障碍。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思考题:

1、科龙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进行评论。

10、通用汽车如何渡过内部危机?

1971年12月,通用汽车公司洛滋敦厂的管理部门开始对装配线上装配的维加车出现异乎寻常的不合格率感到极为担心。前几周,在可容2000辆汽车的存车厂里放满了发送给全国汽车商之前需要返修的维加车。

管理部门特别感到恼火的是,许多毛病是一般汽车装配生产中不应出现的质量缺陷。有数不清的维加车挡风玻璃碎了,内饰割伤,点火开关坏了,后视镜打碎……该厂经理说,在有些情况下,“整个发动机装置经过40个人,可是谁也没有为它们做什么工作!”

总之,公司在分厂一级的管理中遇到了危机:工人缺勤、质量下降、成本增加,甚至出现罢工等严重问题。有些人把这件事看作是“年轻工人的反抗”,简言之,可称作一次企业内部的伦理危机。

企业伦理涉及企业与雇员、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通用汽车公司的企业伦理危机发生在企业与雇员、企业与工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因公司改革或重组所产生的裁员等问题。从表面上看,通用汽车公司的危机产生于GMAD(通用汽车公司装配改革计划)——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对汽车生产装配技术操作加强控制,并把这个管理系统扩展到6个工厂。

在实施GMAD改革后,虽然企业的管理部门声称改革不会给装配工人带来太大的压力,但是工会指责说这次改革又恢复了30年代“血汗工厂式”的管理,要工人以同样的工资做更多的工作。一个工人抱怨说:“那是世界上最快的生产线,它置我们于死地,我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每天两班倒,而公司还要埋怨我们低质量、低效率”。

工人的不满大大增加。在GMAD改革以前,厂里的不满指责大约有100个,自改革后,增至5000个,其中1000个是指责工作岗位上加了太多的活。

当工人们抵制管理部门命令时,一些迹象表明,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受过适当的训练,不能很好地执行管理人员的任务,当时管理人员的平均工作经验不到3年,其中20%还不到1年。一般地说,他们都很年轻,对工会合同的条款和管理人员的其他职责缺乏了解,同时,对如何处理正在发展的工人的抱怨和敌对情绪缺乏经验,从前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另一个重要事实是,工人的强烈反应并不完全由于GMAD的组织和工作的变革。管理部门发现,公司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企业伦理、规章制度、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承认,公司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工人对工作发生兴趣。许多工人受益于公司补助学费支持他们上夜大学的计划。但受了这种教育后,装配工作显然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及做高级工作的期望。此外,当时的劳工市场很困难,他们在别处找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在装配线上挣得的优厚工资。公司的高级职员们说,这使工人感到困惑和灰心丧气。

许多管理者和工程师都在问:不知管理部门所采用的这种管理模式能否继续下去。随着作业越来越容易、简单和重复,体力劳动越少,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是低了,但工作却更单调了。有一个工人说:“公司必须想点办法,使一个小伙子能对所干的活感兴趣。一个小伙子总不能一天8小时年复一年地干同一个活呀!公司也不能仅对小伙子说:‘好,原来你有6个点要焊,现在你只要焊5个了。’”

由于工人的不满增长,汽车工人工会于1972年1月初决定举行一次罢工,由于高达97%的工人表示赞成,罢工于3月初开始。公司估计由于工人不满和怠工造成的对工作的破坏已使公司损失总额达4500万美元。

此后,公司管理部门考虑对GMAD的改革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洛兹敦厂的一些矛盾才得到了缓和。

在危机事件解决以后的几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发动了一次深入的恢复正常工作环境的活动。因为工人们回去工作后,许多思想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还存在不安的情绪。在公司总部办公室的协助下,洛兹敦厂的管理部门制定了企业伦理建设计划,首先从诊断上一次发生的危机开始。他们对全厂工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各级领导管理人员一起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并征求了工会的意见,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省略……)

通过上述诊断,公司认为产生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和必要的交往。

于是,从1972年开始实施“交流计划”,该交流计划的内容是:

第一,工厂每天的无线电广播:管理部门每天用5分钟在工厂公众讲话网广播与汽车工业、公司和工厂有关的新闻,使工人对汽车工业、公司和工厂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其内容也张贴在工厂各处布告栏里。

第二,消息公报:作为工厂经理和工人之间一种直接交流的方法,所有有关工厂业务的主要消息都直接传给工人,工厂经理还告诉大家该厂存在的问题,并征求工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

第三,管理训练:为了加强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起个人之间交往的作用,所有管理人员,从工厂经理到基层的管理人员,以及职员都要经过人际关系和交往的训练。这个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人员同他们的部下进行组织联络和交往的自觉性。训练计划由富有组织装配线经验的公共关系协调员和质量控制主任来设计和指导。

管理部门任命公共关系协调员担任工厂交往协调员,负责厂内外计划。此外,管理部门还发展了一种作业轮换计划,对轮换工作有兴趣的工人给予必要的训练,帮助他们扩大在同一装配工作组内的工作能力。

1973年10月查尔斯·艾伯内西任洛兹敦厂新经理。他认为是GMAD组织中最能干的经理之一,对交往计划热烈赞成,他自己也参加了培训计划。

洛兹敦厂经过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正常情况,而且在1975年一年中,出现了争取成为效率最高的装配厂之一这种受鼓舞的迹象。工人不满下降到1971年~1972年的三分之一,生产效率也有明显提高。

洛兹敦管理部门深信,齐心协力改善管理部门和工人的关系是取得积极成果的主要因素。正如工厂经理所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这样一种组织风气,经理和工人都共同感到我们是在这里一起工作。现在我们这里相互之间分得太清楚,管理部门、工人和工会之间都人为地分开了,我看不出有会什么理由不能通过直接交往加强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由于汽车装配业中有许多限制,因此工人不能意识到自己是该组织的一分子。我们必须用现有的技术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以便在该行业中站住脚。只要我们很好地解释,相信大多数工人是能够理解的。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样做,但是他们肯定能理解,而且愿意同我们合作。

“我认为工作多样化和组织发展这两个计划是对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装配厂的技术局限性。在洛兹敦厂我们有一支年轻而且受过相当教育的劳动力,他们希望知道正在进行的每件事。令人意外的是,如果你诚恳地同他们交往,你告诉他们什么,他们就会接受。相互交往正是把每天的生产联贯在一起的最好办法。”

洛兹敦厂的管理部门就是根据这种管理哲学和企业伦理,考虑于1975年夏在原有的几个交流计划上增加了一个新的交流计划。他们对原有计划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但是认为,如果正式把这些计划联结在一起,使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可以进一步达到交往的目的。由于认识到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太忙,对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对他们的部下,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因此管理部门发展了一个计划,以促进和加强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在交往中的作用。建议的计划有以下特点:第一,建立称为通讯员和训练员的新职务,主要目的是把管理人员、工人和职能人员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要在11个生产部门中各委派一个通讯员和训练员,由他们向工厂经理直接汇报情况。

第二,通讯员和训练员的作用,对于装配线工人来说是一种“综合者”,因而可以加强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装配线工人和职能人员之间的交往联系。

第三,由于通讯员和训练员大部分时间在工厂,因此他们能搞清楚工人和第一线管理人员之间,及上级管理人员之间是否进行了合适交往。在需要促进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交往及设法使职能部门的服务及时满足生产线的需要时,还可以起“中间作用”。

第四,通讯员和训练员每天要和工厂经理及交往协调员见面,检查和讨论工厂中存在的“人的问题”。

大家认为选择和训练通讯员和训练员对于这个新计划能否成功至关紧要,通讯员-训练员应该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要当过总厂长,并在工作中显示出具有组织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才能。

思考题:

1 案例中的通用存在的困难或问题有哪些?

2 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帮助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11、人事处长的困惑

A公司是一家六十年代建厂,年产120万吨钢材,拥有3万名职工的老国营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A公司也进行了公司化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生产、经营业绩显著提高,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但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临近,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公司高层根据分析论证认为:产品成本太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闲杂人员太多,人末尽其事。因此,公司给人事处下达了2001年的工作任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将企业总职工人数降至2.5万人。面对5千人的减员计划,公司人事处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政策,采取下岗分流、内退、工龄买断、提前退休等措施。

经过第一季度的政策实施,在季度工作总结中发现公司减员成绩显著,仅钢铁生产部就减少员工300人,加上其他部门,第一季度总共减员1500人,人事处上下对这一成绩感到振奋,认为5千人的裁员目标指日可待。但是在季度生产工作总结会上,人事处长却受到了各生产部门经理的责难。会上公司总经理认为第一季度钢材产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要求各部门经理找出原因。

生产部经理说:第一季度从我部门离职的员工有300人,其中有150人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以及有5至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是主动要求下岗离去,而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大多是通过买断工龄或提前退休离去。年轻大学生申请离职时都反映:从大学里出来,本来以为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去发挥自己所学知识,没想到自己卖力工作拿的工资与成天闲聊的技校生没区别,真没劲。离职的工程师说:都为企业工作了十几年了,小孩都快上小学了一家人还挤在一间屋子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都走光了,产品质量能上得去吗?该走的没有走,不该走的全走了。我手里现在还有几个大学生的辞职报告,你说我批还是不批。

技术部经理也反映说自己部里大学生流失严重,高级技术人员抱怨得不到再学习的机会,对前途没有信心,成天对工作不投入,技术革新缓慢,更谈不上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求人事部对此负责。市场部经理抱怨:市场部业务员无论业绩多好工资也得不到提升,仍然拿固定工资,奖金微薄,市场部业务员工作没有积极性。

对此,公司经理要求人事部门经理做出书面解释,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思考题:

1、如果你是人事部经理,你会做出何种书面解释?

2、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12、公司的麻烦

某公司近来事情接连不断,使人们对公司的前景不表乐观。首先是,公司决定对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实行额外津贴制度以激励骨干人员。制订的标准为:一定级别的管理干部享受一定的津贴,技术人员按照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享受一定的津贴。此政策宣布后,立刻在公司技术人员中掀起轩然大波,技术人员纷纷表示不满矛头直指公司领导,并表示若不能享受,就让获得津贴的人干活。经过一段时间后,公司又宣布调整对技术人员的津贴政策,按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三个档次进行津贴。公司的激励津贴制度变成了人人有分的大锅饭制度,钱花了,却收到了负效果,加大了技术人员对公司的不信任感。

该公司的一线生产为连续性生产运行,有大量倒班工人,他们知道此事后,都商量:既然干部和工程师都涨工资了,那为什么我们的工资不涨? 立即有人电话打到公司某领导处,要求增加津贴,某领导表示此事要研究。倒班工人们流传着不满言论,他们决定在不上班的时候集体找公司领导理论。于是,连续几个上午,公司总部办公楼被工人团团围住,要求增加津贴。一段时间后,公司宣布增加倒班工人津贴。

此事才平,又起一事。公司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决定在市内购买数千套期房作为福利房分售给职

工。此事办得极为迅速,约半个月就和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合同,并交了订金。然后按照公司拟订的条件,展开了分售房行动。数千户工龄较长,职务较高的雇员获得了高值商品房。这时,一部分居住于市内的雇员决心也要获得此优惠房,为此决定联合起来闹房。又是采用和前一次相同的手段,同样的如愿以偿。

一系列的事件使人们形成了印象:不管有理无理,只要找公司闹,终会得到满足。公司还会有麻烦。

思考题:

1 公司的麻烦来自什么原因?

2 为什么会有最后一句话这样的结论?

13、人事处长的新难题

老沈是一家电厂的人事处长,以往每年年初就不断有方方面面的的人开始打招呼、递条子,要求他帮忙安排高校毕业生进厂。厂收入不高,但好歹也是旱涝保收。可那年头进人指标由上面政府管着,不该进的人他拦不住,企业真正想要的人他也没办法进,有本事进来的人不是没用就是拿企业作跳板。工作难做,上级领导、协作单位、亲朋好友倒是得罪了不少。今年企业人事管理有了重大改革,权力下放,企业自主,老沈心想终于可以进几个满意的人了。正好厂里要求进一、两个计算机方面的人,老沈心想名牌大学的肯定是不会来的,所以他安排手下在毕业生交流大会找几个不入流的学校的农村籍的学生,经过材料审核、面试,选了两个签了协议,他还特意带他们在厂里转了两天。可每想到,一个学生回去后就说不来了,另一个索性从此杳无音信。老沈觉着不可思议:这两小子水平也不怎么样,出去找一份工作工资也高不到那里去,还随时会被炒,怎么就不肯来?更糟糕的是,厂里原来所剩无几的本科生又有几个辞职走了。一天,老沈跟同僚谈起此事,有一个人听了哈哈大笑:来这儿一点奔头没有,谁敢来?

电厂的计算机人员职位结构简图:

厂长→计划处长→计算机组长→计算机员(此次招聘职位)

员工工资结构:

技能工资(原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原一年长两级,现已停止增长)+补贴(按市政府文件执行,无差别)+误餐补贴(固定)+岗位奖金(最高系数4.0 分,中层干部3.0分,一般工人2.4分,计算机员包括组长2.2分)

思考题:

这家电厂为什么招不到人?

14、C先生的难题

A校和B校是南京市两所规模相当的高等志科学校。2000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一大调整而合并在一起,组建成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在一年多的融合过程中,学院经过一系列调整:对教职员工重新定岗定编,职能部门或度或撤,系部专业对口结合等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理顺了办学思路,逐步走了边融合边发展的道路。

随着各机构、部门划分的结束,人员安排的基本到位,具体负责落实工作的新任院人事处处长C先生总算歇了口气,毕竟在合并调整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麻烦,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就绪,事情该告一段落了。

然而,刚轻松了没两天的C先生又在为一件特别棘手的事而大伤脑筋了。人是定隔也分了,可工资待遇怎么处理呢?两个单位两种不同发放方法,这事可得拈量拈量。

按理说,找个条文一靠,不就得了,可事件却不那么简单。原来A校实行的是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工资体系,而B校实行的是原部属企业的行业工资标准,两种工资标准体系在组成、级差补助等各方面的均有

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两校的津贴发放也大相径庭。总的说来:A校标准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差距较大,因而有利于中层管理人员;而B校标准中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因而相对地说,更有利于一般职员,两个学校的人都长期适应了本校的标准,合并以后到底以谁为准呢?

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薪酬分配问题,C处长真的为难了,如果以A校标准为主,降低B校一般员工人薪酬标准,势必要引起B校的广大一般员工的反对,这种普遍的对立情绪不仅不利于两校的正常融合,而且会使本来就人才流失严重的学院更加留不住人。人才可是关系到学校本来发展的大事情。如果要按B校的标准,降低中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级别,那更讨不了好,中层干部一致反对你,你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啊?那位说了,咱来个都就高不就低,不就成了,主意虽好,可谁又会给你那么多钱呢?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各部门都将安排下学期工作任务,如果薪酬合配还不能统一的话,面对着同工不同酬的待遇,这活谁愿干呢?能干得好吗?

C处长把他的困境反映给校长,希望校长给个指示,可校长忙得头昏脑涨得呢,吩咐道:你先拿个方案来我瞧瞧,有什么问题你看着办。

面对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C处长真是一筹莫展了。

思考题:

请同学给C处长出出主意。

15、校办企业的困惑

N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N大学制药厂、生化厂的基础上,由N大学、M股份有限公司等合资成立的制药生产企业,成立于1998年8月。公司运作至今,还未走出校办企业的圈子,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让人们感受到校办企业种种独有的困惑。

困惑之一:公司高层领导的选聘。公司成立时,公司的总经理理所当然由N大学委派,三位副总则由前三大股东各委派一人。而问题恰好出在两位股东方委派的两位副总身上。由于这两位副总一位是汽车运输公司出身,对医药行业太陌生,另一位虽说是熟手,却是以搞垮过若干企业而闻名。由于他们被委以重任,分别主管生产和销售等命脉部门,其掘劣表现及总经理对此的漠视使公司遭受重创,损失巨大。反思对他们的选聘,如果当时能认真了解一下他们的背景,听一点老厂长、老专家的意见,按照规范一些的选聘程序,管理层的“天灾人祸”也就不会发生,公司也不会受如此损失。

困惑之二:人员编制问题。校办企业一般在开办时基本为校方人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从校外引进一定的外来人才,由此员工的“成份”也就复杂起来。N药业公司成立后,公司就存在着员工工作相同而身份、待遇各异的情况。原N制药厂、生化厂的大部分人员为N大学编制,且有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之分,他们在分房、子女医疗入托等方面待遇不一,而划分的标准又十分牵强。虽然N编制的这部分员工与非N编制的药业公司企业编制员工相比,在医疗、福利等享受学校相关待遇,但在养老保险、公积金等方面却由于学校人员性质原因很理不顺,他们基本上未缴纳保险及公积金,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其中有人因为考研、调动等离开公司和学校,却由于上述原因闹出纠纷并申诉至市人事、劳动部门仲裁,许多问题至今未决。

N药业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是N大学,员工大部门来自原校办企业,N大学的人事制度及其变革直接影响公司的人事管理。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学校后勤、产业方面的变革前所未有,遇到的问题将会日益尖锐和复杂,企业的出路只有一条:理顺关系,创造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的软环境。

困惑之三:薪酬制度严重不合理。国企加校办性质的N药业公司,从总经理到一般员工,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奖金则根据企业当月的效益核发。岗位工资制中存在着岗位级差对岗位工资影响小于年龄对岗位工资影响、总经理工资起点低等不合理因素,加上奖金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造成了同等岗位的员工毫无竞争意识,更谈不上任何激励作用。正常情况下,总经理月收入不足2000元,可以推算出员工(除销售人员外)的工资水平,至于福利、保险等则处于社会较低水准。不合理的薪酬容易使得员工产生不满情绪,造成工作不负责任甚至贪赃枉法。

困惑之四:人事安排和岗位培训问题。从学历上看,公司整体水平极高,不负“省、市高新技术企业”之名。但由于众多原因,公司存在着较普遍的人事安排不当情况,从9 8年以来,先后经历过两次所谓的“定岗定编”,由于没有很好的内部环境和规范的专业实施计划,“定岗定编”成了部分领导调整个人势力范围和“整编嫡系部队”的手段,根据亲疏好恶而非实事求是原则的人事安排使总经理也不得不承认“定岗定编”是失败的。

而岗位培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由于通过“定岗定编”后,许多岗位上并不是相对合适的人,各层次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包括中层干部以及公司领导。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人员的培训毫无计划和系统性,许多在岗员工得不到培训和提高,存在人浮于事、不求进取等不良的组织文化倾向。

基于以上各种公司存在的不足和困惑,可以明显感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一个国营企业,应该是特殊的国营企业一一校办企业的当务之急是真正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企业员工上升至人力资源高度,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成熟度,使公司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首先,应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除应由法定程序产生的公司领导成员外,对所有管理人员都应实行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其次,要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合理确定定员定岗,严格管理。对在岗职工要进行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内部淘汰;对不胜任工作和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要进行转岗或培训。

再次,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收-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适当拉开差距,实现有效激励。

正本清源,从解决好“人”的问题着手,N药业公司方可走出困惑,迈向向成熟和成功。

思考题:

1、作者提出的困惑在你看来问题出在哪里?

2 、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行吗?

16、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南方公司

刘俊曾经足一家国营企业的技术工程师,由于厌烦了国营企业的沉闷气氛,两年前跳槽到一家新创办的民营企业一一南方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虽然,以前从没有销售经历,但刘俊喜欢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认为从事一项以前从没做过的工作,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而且也能在新的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南方公司是一家新创办的民营企业,以销售进口自控产品为主业。两年前刚创立时,急需专业人才。刘俊就是这个时候来到公司的。选择放弃国企轻松的工作,来到这家民营小企业从头干起,刘俊希望能获取更多的薪酬和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大学,刘俊学的是自控;在工厂,刘俊千的是自控技术工作。这和南方公司以自控设备为主产品十分吻合。凭着刘俊的努力和悟性,业务做的十分出色,公司老板也十分欣赏他。但最近,刘俊却萌生了离开南方公司的想法。这还要从南方公司年初的薪酬改革说起。

南方公司共有员工十五人,其中十名销售人员。公司刚成立时,对销售人员的薪酬支付是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基本模式为:基本工资+业绩工资+福利计划。业绩工资完全是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挂钩的,按照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进行提成,提成的15%用于行政、后勤、售后服务人员的奖金。刘俊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它的销售业绩在公司名列前茅,所以他的收入在公司也是最高的。但这种制度也存在问题:销售人员之间为各自的利益,往往相互竞争。有时为了同一个项目,互相压价,损害了公司的正常利益。而且各销售人员之间收入悬殊太大,大多数人不满意。那些销售业绩一般或较差的人,觉得和刘俊比起来,他们得到的太少了。售后服务人员也不满意,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刘俊不可能取得那么好的业绩,他们应该得到更多。

年初,公司针对大多数人不满意薪酬支付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还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基本模式也没有变化。只是将原来十名销售人员划分成三个业务部,并按地区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划分,确保各业务

部之间不会产生项目冲突。考核不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业务部。公司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提高大家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带动全公司业绩的提高。刘俊因为去年的成绩出众,理所当然地成了市场一部的经理,手下有三名业务人员。面对这样的提升,刘俊也曾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全公司保持第一。可一旦真正干起来,刘俊发现并不轻松。自己的手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能干,几乎每一个项目都得自己亲自处理。而手下人却又抱怨:刘俊管得太多,他们没有插手的机会。所以落的清闲,让刘俊一人忙前忙后。尽管刘俊尽了很大的努力,可是第一季度下来,市场一部的销售业绩是三个市场部中最差的。虽然刘俊的个人业绩仍是全公司最好的,可因为整体考核,刘俊的收入被带了下来。

不仅是收入的减少使刘俊心理上不平衡,而且做事也不象过去那么顺了。自己总是觉得手下人能力太差,而且太懒。手下人却总是抱怨刘俊不给他们机会,根本不懂团队合作。在经过连两个季度的低谷后,刘俊开始怀念过去单枪匹马、独来独往的日子了。如果是按去年的分配制度,刘俊今年的收入会更高,而不是下降。何况自己本就不善于团队管理,公司却硬要给自己添几个尾巴。刘俊向公司提出回到原来的制度,但总经理对他说:“一个公司不可能有两种制度,另外两个市场部,总的业绩比过去个人单干提高了不少,为什么你们市场一部就不行呢?”

刘俊认为总经理不理解他,经过了几天的思考,刘俊觉得自己已不再适合继续在南方公司工作了。于是,他向总经理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南方公司。

思考题:

请就以上案例进行评述。

17、业绩不佳的小王

小王毕业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回到合肥,在一家国有银行内从事信贷业务,工作很出色。但干了三年后,小王对所干的工作感到厌倦,想从事新鲜刺激的工作,他认为合肥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于是决定去南方发展。

通过网上的招聘启示,小王准备应聘某证券公司厦门营业部的业务经理。一个月后,经过厦门营业部吴总的面试,觉得小王的条件附合公司的要求,决定聘用小王作为大客户部的经理,负责大客户部的工作。小王通过两周该证券公司北京总部的培训,成绩优良,正式开始工作。大客户部包括小王共有4人,小王除了负责正常的日常管理,还要承担一部分的业务工作。原大客户部在公司内业绩一直不错,但小王接手后,3个月业绩一直下滑,大客户部的业务员对小王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吴总觉得有必要对小王的工作进行一定的了解,就让其助理马小姐具体去了解情况。马小姐原为大客户部经理,对大客户部的情况很熟悉。马小姐从大客户部的业务员了解到小王所具有的背景业务知识能力符合工作的需要,但其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确实存在方式,与部属的沟通也不够。业务员反映,小王不懂厦门话,与部分客户无法沟通,又不需要他们帮助;与客户进行业务接触时不够灵活,只顾按照工作程序进行,造成客户不便:要求业务员无论大事小事都汇报,业务员的决策空间狭窄。马小姐觉得这是由于小王原有工作思维方式的原因,在培训中又没有融入公司的文化中,造成大客户部的业绩下滑。马小姐将此情况向吴总作了汇报,吴总找小王谈了一下,决定派马小姐帮助小王工作,尽快使工作走上正规。在随后的三周内,马小姐去了小王大客户部60次,马小姐认为小王的工作仍没有起色,与同事仍无法沟通,两人几次为一些小事起争执,最后由吴总出面协调。吴总决定再找小王谈谈,期间将马小姐所见的小王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足,向小王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严肃的指出大客户部的工作必须在短期内得到改进。小王感觉到很沮丧,原认为马小姐过来帮助自己,现在却成为自己的监视者。随后的一周内,小王为使工作业绩改善,拼命的工作,但由于独自一人在厦门,工作压力过大,没有人照顾,病到了。小王养病期间,吴总专门抽出时间来看望小王,要小王安心养病,小王生病时间,由马小姐代其管理大客户部。

小王回忆从合肥辞职到厦门来的这几个月时间的工作经历,不禁自问,难道当初辞职到厦门来是错误的吗? 难道自己真的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中?马小姐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吗?上班后如何面对马小姐和大客户部的同事们?自己是否该辞了这份工作?

思考题:

1、有人认为,合肥与厦门城市文化的差异使小王无法融入公司的文化,你的看法如何?

2、你认为吴总让马小姐帮助小王工作的方式正确吗?请简短说明。

3、小王病好后,该不该辞职? 若不辞职,如何改进工作和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18、J设计院的辞职风波

J设计院是坐落在本市的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下属单位,成立于1982年,有在职员工140多人。成立之初,员工多为外调或内部挑选,在1982年至1992的十年间,未有新大学生分配进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青黄不接。考虑到设计院今后的发展,从1993年起,陆陆续续分配来一批大学生:93年12人,94年13人,95年10人,96年9人,97年6人,98年5人。

1997年10月,J设计院领导换届,胜率不高的工艺室34岁Z主任在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父亲的协助下,出任院长。Z院长启用与其年龄相仿同期进院的工艺室P工程师为工艺室主任,两人关系密切。不到一年,P主任晋升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同时进行了大手笔的人事改组、调换。

1999年,是93年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评工程师的年度。按照有关政策和比例,该年至少有5名人员指标。在这六年中,大家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技术。事前大家公认工艺室D先生工作成绩突出,人际关系融洽,是一位优秀人才。他在中—荷合资EPS项目中,承担了主要设计工作,加班加点,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未等到工程竣工即病倒了。D先生在群众中口碑很好,但是评定结果出人意料,12人中只有工艺室1人当评。此事在员工中产生很大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要知道,在设计院这样的技术部门,职称对员工来说很重要,甚至影响其职业生涯。

1999年中,J设计院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兼并。以J院为总部,合并了公司下属7个工厂中的4个设计所和设计室。各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抵制兼并,消极配合,仍然各自为政,特别是各单位原领导的安置问题。于是Z院长对被并单位负责人中的大多数晋升了职位,增加了几个职能部门,使得本以“官”满为患的设计院管理层机构更加臃肿,而院本部无一人被提拔,除了给院长开小车的初中文化的司机被任命为院办公室秘书,不少在1997年换届时未能得到提拔而又满心希望能走上更高职位的管理者感到了前程渺茫。

结果是,副院长4人,经营部副主任5人,办公室副主任5人,62名员工的工艺室有4名副主任……

2000年9月,J院本部94年工作的员工职称评定中,13人又只有1人当评(按比例是5人以上),增评了93年3人。与此同时,被并单位中94年10人除去未申请者1人,有8人当评,94年以前的全部当评。

2000年10月,一天下午,P副院长找到D先生,语气严厉地责备其近期工作拖拉,未能按合同期限交付图纸,致设计院受到甲方抱怨并扣设计费。D先生与其发生了争执,后来发展到双方用带有肮脏性的语言互相辱骂,就差动手了。此前,P副院长曾与多名下属员工和管理者发生过争吵。

自Z院长上任以来的三年时间里,J设计院的经济效益没有增长。2000年经营出现了建院以来的首次亏损,也看不出今后有好转的迹象。员工的平均薪水和福利也较以前大幅下降,并且开始拖欠工资。几年中,除了几次零星的讲座外,员工没有一次正规培训,因经费紧张,取消员工出差参加学术会议,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基本中断,新员工进院为期半年的学习己停止,几年前建立起来的新老员工的师徒关系也是名存实亡,且无人过问。

退休工程师拒绝院里的返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感到不同程度的不满。平时,管理者只有在工作必需和催缴设计资料时与员工见面。有人开始抵制管理者布置的任务,工作不按期完成;上班时间炒股或干其它私事;长时间的聚集闲聊;迟到早退现象增加;人们开始滥请所有可能的假期。

院领导得到的甲方对交付的设计文件的信息反馈,表明设计质量下降,施工现场服务质量下降,由于几个关键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辞职,使得某些部门的工作一度停滞。

1999年,工艺室两名工程师和一名助工先后辞职。

2000年3月,建筑室多年的老主任辞职。

2000年4月,公用工程室和建筑室各有一名助工先后辞职。

2000年5月,工艺室多年的副主任辞职。

2000年6月,仪表室一名工程师千口工艺室一名助工辞职。

2000年8月,经营部多年的主任辞职。

2000年9月,计算中心一名工程师和一名助工先后辞职。

2000年10月,总图规划室一名助工辞职。

2000年11月,技术经济室主任辞职。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辞职人数达到14人,这于J院历史上是没有的。1982至1998年,除去正常调动,只有两人办了理了停薪留职:一人下海经商,一人出国留学。

J设计院近期所发生的频繁离职现象,引起了总公司主管的关注,要求Z院长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于是,2院长狠抓劳动纪律,发现迟到或早退者,每次罚扣工资50元;找去年或今年未评上职称者谈话,安抚其心;对在工作中加班的予以奖励;谨慎批假s。。。。。。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好转的迹象,辞职风波依然在继续。最近,经营部和工艺室已各有一名助工准备提出辞呈。

思考题:

请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剖析J设计院员工频繁辞职的原因,管理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19、S公司的尴尬

S公司是省内一家大型的外贸集团公司,历经20余年的创业,由原先的几张办公桌发展到今天的拥有400名固定员工,上亿元的固定资产,成绩斐然,深为同行人士的广泛认可。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都将S公司戏称为“人才培训学校”。

五年前,S公司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骄人的业绩,但是,似乎至此S公司再也未能在业绩上有较大的突破。而且,一批又一批随同S公司共同成长的骨干员工不约而同的纷纷离开S公司。这些昔日的创业者,S公司的功臣们,在离开S公司后,都多多少少带走了有多年交道的客户。

同时,五年来,S公司在省内各大报纸上陆续刊登了几十篇的招聘广告,广泛招聘各类人才,从专业翻译,到资深业务人员;从文秘人员,到独资工厂管理人员;从工程技术人员,到证券从业人员……

S公司的“门槛高”在行内是出了名的。每一位应聘候选人都必须具备:名牌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出色的外语应用能力,完备的知识结构,……事实上每一位被聘的S公司员工都具备了相当好的个人素质,这也是S公司在行业内“颇具盛名”的原因之一。

一批又一批的新手充实到各个业务岗位,新手们随即满怀热情,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并且在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逐渐弥补了由于老客户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新手们也逐渐成熟为“老手”,而这些成长起来的“老手”们似乎失去了当初的那股劲头,开始有了烦恼……

不可否认,五年来S公司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原先单纯的进口与出口业务。在原先没有涉足的领域,如成套工程项目,国内贸易等,也形成了可观的规模与影响。同时,在资本运作方面也有较大的进展。

事实上,S公司在其主业(进出口业务)上的状况是:一直原地踏步,总体业务规模没有增长,存在“业务流失”与“业务增长”大体相当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这些“增长的业务”来源是新开拓的市场和客户。这些开拓,无一例外,都是由S公司现存的业务骨干人员带领“新手”们,耗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辛辛苦苦”争取来的。开发的成本相当高。

经历了若干次“辛苦”的开拓,“新手”们在其中获得了最初的经验。S公司给每一位新聘人员——“新手”都提供了充足的发展机会。“新手”们被派遣到国内各个相关的专业展览会,展销会,“新手”们在其

中对具体的商品的到了感性的认识,对相关行业也有了较为全面的初步认识;然后“新手”们被派遣到各个相关的供应商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他们还有机会拜访国外的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目标市场。一般,他们在历经了4至5年后,都已转变为有经验,了解市场,了解供应商,了解相关行业,得比较成熟的业务骨干。

这些年轻的骨干们的共同特点是:

1、刚从学校毕业即进入公司工作;

2、正式工作前,S公司给予了为期30天的培训;

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

4、对S公司的公司目标没有概念;

5、对工作十分认真投入;

6、年轻人之间经常沟通。

现在S公司面临的是这样的一个难题:S公司的“吸引力”对于这些逐渐成熟的业国骨干似乎显得越来越弱,相当部分的骨干们不满足于现状,并越来越趋向“跳槽”的倾向。S公司越来越像一所“高级人才培训学校”。人才在公司培养以后,还没等到做出大的贡献,人才就“毕业”离开S公司这所“学校”了。

思考题:

针对这样的状况,你认为S公司应该维持现状,还是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20、A公司的人事制度改革

A公司是一家国有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特种润滑油的生产,近年在公司有远见卓识、积极开拓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取得了同行中的领先地位,尤其公司总裁张先生,虽然年近五十,但思想活跃,大胆改革,深受好评。在国内目前从事特种润滑油的生产企业也有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前些年,A公司主要从生产管理这一环节入手,改进生产管理流程,进行设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同时狠抓产品质量,使公司的产品为不少大型工矿企业所专用,公司效益明显提高。但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即将进入WTO,国外同行对中国市场早已有所图。同国外公司相比,A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上,问题并不是很大,主要的问题是,国外公司产品更新速度快,更加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目前,A公司的主要市场在国内,而且由于国家的关税等保护政策,A公司在国内市场占率领先,但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型的成套大型设备的引进,要求润滑油生产企业能不断开发新品,已满足实际需求,而且一旦入关,关税门槛的降低,情况将会大不相同。因此,2000年初,公司召开战略研讨会,研究对策。最终确定如下目标:今后公司将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由于特种润滑油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新产品研发的重要基础是要有一流的研发人才,今后将进行人力资源制度的改革,实现公司向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转变。

为了贯彻公司这一目标,公司从美国的一家著名公司引进了刘晨光负责公司的人事工作,将其任命为公司人事处长。刘晨光是哈佛的MBA,本科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刘晨光的学习方向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哈佛获得MBA学位以后就被这家美国公司看中,任命为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短短的两年里,为中国公司建立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为公司招揽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A公司多次和刘晨光进行接触,最终A公司的诚恳感动了刘,他谢绝了M公司的挽留,毅然来到这家中国的公司。A公司的总裁张先生对于刘晨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为A公司的转型起到应有的作用。

刘晨光到A公司就任人事处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人事处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以前的人事处下没有再分科室,主要职能就是人事招聘、档案管理、工资定级等。这次刘晨光将人力资源部划分为招聘科、培训科、薪酬科、人力资源申诉中心共4个职能部门。由于公司的研发新战略,首先面临的就是研发人才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现有的人才的培训和提高,以及针对国际企业开始在国内设厂并挖人,A公司已有人才流失的倾向,所以人力资源中心的近期目标是:第一,招聘一批有实力的研发人才,充实公司现有的研发

中心;第二,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第三,重新评估目前的薪酬体系,尤其对于研发人才要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以保证人员的稳定。这三件事分别由人事招聘科、培训科、薪酬科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应该说,刘晨光的到来,使得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他的一些新的观点使大家很受启发和鼓舞。各项工作迅速进行,在刘晨光的直接关心下,人力资源中心又从国内的著名大学引进了三名MBA,加入到人力资源部。招聘科的广告已经发布,去外地招聘的人员也已出发,内部的培训计划也已下发到各部门。但是事情也并不完全一帆风顺,刘晨光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公司要招聘研发人员的的计划刚刚确定,他的秘书就交给他几封信,那其实也算不上是信,就是人情条子,其中有公司某副总裁的、市轻工业局局长的关照,一致推荐某人到A公司来从事研发工作。另一件事是,公司的第一期技术培训班按时开办,但第一天上课就有二分之一的人没有到,培训科的人员去询问原因,都是说近期生产任务重,部门负责人不让参加,刘晨光亲自去调查原因,部门负责人说,现在正值生产高峰季,人员紧张,哪有人力参加培训,找到主管生产的副总裁,副总裁说如果培训影响生产,他也无能为力。刘晨光感到有些沮丧。

招聘工作继续进行,由于招聘科的同志的努力,已有30多位学士、硕士和公司签了约,刘晨光查看了他们的资料,总体都还比较满意。但是对于几位写条子推荐过来的人,刘晨光详细了解了情况,觉得素质不能满足要求,表示不能录用。没想到这下带来了不少麻烦。在公司每周工作例会上,某位副总裁对于最近的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很怀敌意的批评,说人力资源工作没有头绪,招聘人员过于自主,忽视了向公司领导请示。同时,会上,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说明了最近轻工业局突然对公司的产品提出额外的检测要求,按照以前地方政府的协定,地方政府对公司产品实行免检待遇,据说这可能与上次该局长向公司推荐人员未被录用有关。一时间,刘晨光觉得自己四面受敌,虽然公司总裁张先生对于他的人力资源布的工作提出了肯定意见,但是人力资源部薪酬改革计划在会上没有获得通过。这次会议对于刘晨光打击很大。

会后,刘晨光和张总进行沟通,刘晨光对于公司目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A公司的人力资源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于人还是作为成本没有作为资本:第二,公司目前沿用的国营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前人力资源部只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对其他部门进行指导和制约:第三,公司人力受外界影响太大。张总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赞成刘晨光对于公司现状的分析,认为公司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都要彻底树立以人为资本的思想,同时,应该提高人力资源工作在公司中的地位、他的想法是设立人力资源副总裁职位,至于公司对于外界的干扰问题,他建议刘晨光应考虑实际国情,对于此类事情还是应该从长考虑,不要过于追求极端的正确。他同时请刘晨光提出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组织机构改革的设计方案。

和张总沟通完后,刘晨光也进行了自我的反思,管理的思想是一致的,管理的方法能否照搬,显然不行,但自己虽然知道不行,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了错误了呢?自己一直在外企工作,国企的情况确实不同,到底应该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思考题:

1、刘晨光的问题在哪里?

2、A公司的问题在哪里?

3、刘晨光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组织改革方案?

21、小C的不满

小C现在一个大型的工程公司质量职能部门工作,该工程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基建建设,至成立二十年来,该工程公司已经建成了数十项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完成投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建成的工程质量良好,其中有数项工程曾经获得国家、省部和市级优质工程,在工程建设行业以质量优良、技术实力强大名噪一时,业务应接不暇,可谓如日中天。小C大学毕业至今已有五年,所学专业也是工程建设行业急需的热门专业,小C自来到这个公司就被分配在质量职能部门,直接在施工一线现场监督检查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小C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铁面无私,曾经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几次重大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题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题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一.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机油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面上。车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掉的机油清扫干净,操作工拒绝执行,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工作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来做清扫工作。但服务工同样拒绝,他的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车间主任威胁说要把他解雇,因为这种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但是干完之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拆后,审阅了三类人员的工作说明书: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机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面。服务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如领取原材料和工具,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但也没有明确写明包括清扫工作。勤杂工的工作说明书中确实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清扫,但是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人下班后开始。 问题: (l)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2)如何防止类似意见分歧的重复发生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有何需改进之处 答案 (1)车间主任应详细了解员工的工作说明书;应向服务工道歉,不应威胁服务工。 (2)重新进行工作设计,界定工作范围,制定完善的工作说明书。 (3)管理不完善,不规范,可以在公司内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进行企业文化学习,

二.假设你是该医院的人事部主任。有两个职位需要你安排,一个是儿科医生,另一个是儿科研究中心的主任。你手头上有两位医生(A和B)的简历,你发现这两位候选人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有20几年的儿科工作经验,而且都获得了相关医疗机构的专业资格认证。那么究竟谁适合做儿科研究中心的主任谁又适合做儿科医生呢你还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问题:请问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一名儿科研究中心的主任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什么注意:抛开你们对素质的已有概念,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你们的观点。 答案:优秀儿科医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1对待病人的态度 2对待家属的态度 3对儿童的理解4可随时提供服务 5聆听 6敏感 7儿科病患的临床经验与精湛技能…… 优秀儿科研究中心主任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对研究的深刻理解 1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对流程与组织系统的关注 3管理(领导、授权、驾驭全局)能力 4引进资源的能力 5儿科临床经验与技能 案例启示 即使具备了相同的经历与知识背景,如果并不具备从事相应工作的素质要求,将同样意味着无法胜任该工作,而这些素质正是区别与决定同一职位不同绩效的根本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中国科技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SAP:少了自负,多了成功”案例分析报告 院系:管理学院 课名:人力资源管理 任课教师:黄攸立 班级:中国科大MBA1003班 学号:SM10204455 姓名:钟立胜 完成日期:2011年4月5日

目录 1. 摘要 (1) 1.1 案例概述 (3) 1.2 存在问题 (3) 1.3 初步原因分析和对策 (4) 2.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4) 2.1 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 力资源管理 (4) 2.2 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 5 2.3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的作用 (6) 2.3.1 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6) 2.3.2 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 影响 (6) 2.3.2.1 突变战略 (6) 2.3.2.2 增强企业竞争力 (7) 3. 结论 (7) 4. 参考文献 (8) 5. 致谢 (9)

1.导论 1.1 案例概述 SAP公司是全球最成功的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商之一。SAP原来只是一家针对大型主机的软件开发商,20世纪末期,SAP公司在互联网方面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公司,并且如果不采取行动,公司在向世界上很多大公司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软件的行业领袖时代就将一去不复返。 SA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汉索·普莱特纳首先是召开了多次专家头脑风暴会议,制定了一项名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6659931.html,的全新战略,将所有系列软件“触网”,但这一新战略在实施七个月后并未奏效,公司付出了巨额广告费但销售收入却下降了3%。面对不利局面,性格倔强的普莱特纳并未就此罢手,他也深知,他自己及SAP均无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彻底的革新,对企业的文化及战略进行改革与调整。 在实现灵活性方面SAP公司实施了大的变革举措:它与一家新兴企业——第一商业公司(Commerce Once Inc., CMRC)联合开发基于网络的B2B商务软件。同时改变过去强迫客户购买打包软件包的做法,客户可以在SAP公司的产品与其它公司的软件产品之间进行随意的抽取和挑选。在市场营销方面,普莱特纳更加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他也改变过去只有其本人才有最后发言权的做法,请了曾供职于索尼公司的马丁·霍姆斯来负责这项业务,并且采取了一项令人吃惊的措施,将公司的市场营销重心从德国转移到了曼哈顿。 普莱特纳目前正在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是彻底将SAP的工程文化扭转过来,他一直努力推行联盟政策,并倡导建立灵活的独立的分支机构。普莱特纳力图在全公司内全面推行新变革思想并成为SAP公司的变革领导者,推动事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2 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SA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普莱特纳在决定企业战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于自负并相信SAP自身的力量使普莱特纳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两次大的挫折包括:在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6659931.html,战略实施七个月之后,客户甚至搞不清楚它们的产品到底是什么,5000万美元的广告攻势也打了水漂。对对公司至关重要的美国地区,SAP在2000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实际下降了3%。不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在与注重形象的艾利森公司进行竞争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 分析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 求职招聘在线投稿 经管百科三人行网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案例分析题1、实例: 一家中小型企业最近拟出了自己的一套奖金方案,正准备实施。 首先拟订这套薪酬方案的原则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调动各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个人努力奋斗,强调团结协作,促使公司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其次方案的依据是: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每月进行一次工资核算。 这套方案的特点: 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的工作表现;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业绩考核与工资待遇、奖惩相互依存,考核是客观依据,待遇、奖惩是结果。这样将逐步使公司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避免“人治”、主观臆猜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对事不对人,使各位员工身感公正、合理、科学,积极进取,促进公司、员工共同进步。 第四,方案制定的方法是: (1)根据对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析,和每位员工面谈,确定每个人的基本工资额和岗位工资额; (2)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确定公司、部门及个人业绩系数; (3)按以下方案确定各位员工的工资额,并按此发放。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公司系数部门系数个人绩效系数 问题:这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请你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理论来分析。 1、答案要点: 这套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方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看,都不可能建立如此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为了适合目前中小企业的现实特点,降低管理成本,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避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在这里有两层含义:(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尽快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思想束缚,在一切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及实施中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本质,即: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 (2)中小企业在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时,应主要关注并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3P模式。即:首先,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职务分析,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POST)职责;其次,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PERFORMANCE)考核方案和工具;最后,使用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PAYMENT)福利,乃至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实际上,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们三者的有机联系,可以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科学、竞争的原则。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

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萃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短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因素是人才。人才是摩托罗拉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摩托罗拉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最重要因素。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邝德佳 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 ——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萃 Intranet的妙用 瑞典爱立信公司主要生产通讯产品及相关设备,提供电讯问题的解决方案。到1998年底,它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和子公司,员工超过9.3万,1998年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19.55亿美元,在“财富世界500强”中名列第159位,居全球通讯设备制造商前列。 爱立信于90年代初进入中国,同样发展十分迅速,很快占据了中国移动通讯设备行业的最大市场份额。爱立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其关键环节之一是她极为重视员工培训,充分挖掘和发挥员工潜力。 爱立信中国公司设立了对公司员工和客户进行培训的专门机构,即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 通讯产品是高技术产品,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机只是其中的一个终端产品,要实现它的成功通话,还需要一系列大型交换机、小型交换机及计算机管理设备等。每一套设备投入运营、每一个话局的开通,都要有相应的技术维护人员,因而随着爱立信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公司员工和公司客户对公司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94年成立的,它负责对公司的培训工作进行统一授课、协调和管理。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何以能保证公司的培训公平、高效、有序?最基本的一点在于:它采取商业运作与管理的形式,具有独立而健全的组织机构(如下图)。 爱立信北京培训中心组织机构图 培训中心由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总经理下面直接设立秘书部,协助总经理处理日常事务,同时下设3个业务部门,即课程发展部、市场部和行政部。其中课程发展部的主要功能是讲授爱立信的各类培训课程,由于这些课程有明显的梯度,课程发展部还负责明确课程顺序,以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和课程质量。课程发展部由1名部门经理负总责,下面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为3组,即交换机组、无限通讯组和网络管理组,每组设组长1名。课程发展部共有26名教师,负责讲授培训课程;1名设备支持人员,负责调试所有教学实验设备。市场部的主要工作是开发培训市场,组织和协调培训。简单说,就是把爱立信的培训课程卖出去,并反馈用户信息,使课程设置更加适应中国市场情况,相当于公司的营销部门。市场部包括经理在内共4人,按地域划分为南、北、中三区,覆盖了中国所有区域。行政部按照职能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组:行政组负责培训课程的所有行政工作,包括在公司内部网上发出培训计划、提供学员名单、发结业证等;顾客服务组的主要工作是提供住宿、饮食、礼品等,由1个人负责;另外行政部还有1名司机,2名清洁工。

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案例讲解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第一部分人力资源规划 案例1:某建筑公司的人力需求预测 案例2:亚实公司聪明对待离职员工 案例3:网星公司的员工保持策略 案例4:通联集团2003年度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第二部分工作分析 案例5:一个工作分析面谈问题样本 案例6:新吉公司的工作分析计划书 案例7:一份“招聘专员”工作说明书 第三部分员工招聘 案例8:隐藏在招聘启事中的玄机 案例9:某公司的招聘广告 案例10:艾科公司人才的内部提拔 案例11:面试听“损招” 案例12:招聘面谈时的提问技巧 案例13:上海通用汽车(SGM)的“九大门坎”

案例14:一份结构式面试清单 第四部分员工培训 案例15:别具一格的杜邦培训 案例16:海尔的个人生涯培训 案例17:新员工计算机培训计划 案例18:一步一个脚印——美胜集团的大学生培训思维案例19:“五斗米”的培训模式 案例20:西门子的多级培训制度 第五部分绩效考核 案例21 通用电气(中国)公司的考核秘笈 案例22:简单清单法在秘书绩效考核中的运用 案例23:朗讯评估每一天 案例24:青啤集运输船西安公司的360°绩效考核 案例25:聊天——另类思维的考核方式 案例26:松下电器管理人员的考核 案例27:一个成功的绩效改善的例子 案例28:新昌电器商场售货员的销售业绩考核

案例29:“100分俱乐部”带来了百万美元利润案例30:五角集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第六部分薪酬管理 案例31:泰斗网络公司三种岗位薪酬体系案例32:奇妙的经验曲线 案例33:松下的薪酬制度变革 案例34:解部朗读的薪酬管理 案例35:核心员工个性化的福利方案 案例36:龙山重型机械厂的组织工资制 案例37:IBM公司的薪酬制度 案例38:奔驰的员工持股 案例39:A企业的薪酬曲线 案例40:薪酬调查方法 案例41:失败的高薪 第七部分劳动关系 案例42:CH公司的情感激励 案例43:福特汽车公司人情化的员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及参考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及参考答案一、案例分析:苏澳玻璃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出发,以远景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为方向制定和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做到: 1、制定和实施提高公司在人才市场上吸引力的政策 (1)建立和完善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薪酬战略; (2)经常进行招聘,而不是在空缺出现或将出现的时候才来填补; (3)详细说明其业务需要的人员的类型和资格要求; (4)将有才能的人安排在挑战性的工作岗位上; (5)将在职培训作为有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基本手段: (6)让业绩不佳者及时离开职位; 2、重视新员工培训,提供现实的工作展望 工作初期的感受对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同感极为重要,所以应特别注意“迎新培训”。对工作初期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是怀着极大的期望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而在工作初期的期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结果造成员工高度不满和员工大量流失。为了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应给予新员工现实的工作展望,向他们阐明工作和公司的吸引人和不那么吸引人的方面。 3、核查现有人力资源 这一工作是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它的质量将对今后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工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核查现有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掌握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状况及今后的走势。 4、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使招聘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经营战略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在制定或实施一个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时,充分认识到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与未来所要求达到的人力资源状况之间是一种怎么样关系。通过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主动地进行人力储备,而使招聘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5、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在每个季度,高层管理人员会同人事咨询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价。通过检查,对下季度应采取的措施达成一致意见。 二、案例分析: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基础 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具特色的是股权激励和任职资格体系。华为员工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股权或期权,以及福利共四个部分。一般国内企业主要关注工资和奖金这种短期激励方式,事实上,对知识型企业的核心人才而言,股权或期权的长效激励才是最不可或缺的。采取长效激励的依据之一是所谓的“利益共同体”。由于管理层及核心员工与股东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由此会产生高额的代理成本,如果股东拿出一部分股权使双方形成利益捆绑,看起来是减少了股东利益,但最后换来的是一起把“饼”做大之后股东收益的更大化。采取长效激励的依据之二是“知识资本化”。过去只认财务资本创造价值,现在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创造价值的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华为以虚拟股权的方式,让骨干员工都成为企业的虚拟股东,在基本维持原始股东地位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资本化,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单依靠物质激励还不行,正如任正非所说的:“我

人力资源培训案例

案例1:某公司是上海的一家股份制公司,按计划,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三月份要派人去深圳某培训中心参加一次培训。当时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都想参加,不仅是因为培训地点在特区,可以借培训的机会到特区看一看,而且据了解,此次培训内容很精彩,而且培训讲师都是些在大公司工作且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很不凑巧,当时人力资源部工作特别忙,所以主管权衡再三,最后决定由手头工作比较少的小刘和小钱去参加。人力资源部主管把培训时间、费用等事项跟小刘和小钱做了简单的交待。培训期间,小刘和小钱听课很认真,对教师所讲内容做了认真记录和整理。但在课间和课后小刘与小钱俩人总在一起,很少跟其他学员交流,也没有跟讲师交流。培训回来后,主管只是简单地询问了一些培训期间的情况,小刘、小钱与同事也没有详细讨论过培训的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同事都觉得小刘和小钱培训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小刘和小钱本人也觉得听课时很精彩,但是对实际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根据案例回答: (1)该公司的小刘和小钱的培训效果令人满意吗? (2)该项培训的人员选派是否存在某些问题?为什么? (3)根据案例提出能够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 答案要点: (1)小刘和小钱对培训效果不会十分满意,同事们也会感觉到他们两人在培训后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 (2)受训人员的选派存在明显的问题:A缺乏对受训者培训前的需求分析;B缺乏对受训者学习目标和效果的界定和要求;C缺乏规范的人员培训计划。 (3)具体措施:A重视培训前的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的目的、受训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后应达到的目标、效果和要求);B重视培训中学员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包括学员与培训师、其他学员和培训机构等方面的信息交换、沟通与收集);C强化培训后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考核:培训后受训者自己的信息整理,就培训相关的内容与主管和其他同事的信息沟通、交换与共享,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D主管对受训者的考核与评估。最后,根据上述各种信息的采集与深入分析,提出系统全面的员工培训计划,并推行实施。 案例2:M企业是一较少给中层干部做培训的企业,因为有人认为培训中层干部,使之成为具有高级管理者的素质,会影响高层管理的权力,你怎样认为?倘若你是一个刚上任的高级管理者,你将给中层干部采取什么样的培训? 参考答案: 企业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评价培训中层干部。中层干部是联系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干部的桥梁。培训中层干部,使之成为具有高级管理者的素质,并不会影响高层管理者的权力。中层干部具备高级管理者的素质,能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为高层管理者出谋划策,更好的协作高层管理者处理一些问题,也锻炼也自己能力。从这点看,这些都没有影响反而恰恰增强了高层管理者的权利。 假如我是一个刚上任的高级管理者。我会先花一定的时间来对中层干部进行集中的考察。手段可以多样话,例如:“工作轮换法”。借此可发现那些中层干部对企业的务个环节工作都是了解的,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在发现了一毓的问题之后,采取适当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人微言轻高级管理者可中层干部,都应当能认识到“能力胜任”是在企业经营战备明确的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管理者的用途能力应包含三个方面:通用胜任能力,业务胜任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企业要确认特定于管理者的用途能力。在前一阶段观察的基础之上,对中层干部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沟通,以达成共识并制订具体的培训开发行动计划,以各种手段提高个人的组织整体的专业能力。 案例3:RB制造公司是一家位于华中某省的皮鞋制造公司,拥有近400名工人。大约在一年前,公司失去了两个较大的主顾,因为他们对产品过多的缺陷表示不满。RB公司领导研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经典 求职招聘在线投稿 经管百科三人行网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案例分析题1、实例: 一家中小型企业最近拟出了自己的一套奖金方案,正准备实施。 首先拟订这套薪酬方案的原则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调动各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个人努力奋斗,强调团结协作,促使公司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其次方案的依据是: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每月进行一次工资核算。 这套方案的特点: 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的工作表现;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业绩考核与工资待遇、奖惩相互依存,考核是客观依据,待遇、奖惩是结果。这样将逐步使公司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避免“人治”、主观臆猜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对事不对人,使各位员工身感公正、合理、科学,积极进取,促进公司、员工共同进步。第四,方案制定的方法是: (1)根据对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析,和每位员工面谈,确定每个人的基本工资额和岗位工资额; (2)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确定公司、部门及个人业绩系数; (3)按以下方案确定各位员工的工资额,并按此发放。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公司系数部门系数个人绩效系数 问题:这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请你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理论来分析。 1、答案要点: 这套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方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看,都不可能建立如此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为了适合目前中小企业的现实特点,降低管理成本,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避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尽快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思想束缚,在一切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及实施中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本质,即: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 (2)中小企业在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时,应主要关注并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3P模式。即:首先,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职务分析,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POST)职责;其次,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PERFORMANCE)考核方案和工具;最后,使用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PAYMENT)福利,乃至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实际上,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们三者的有机联系,可以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科学、竞争的原则。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周经理的烦恼 Q公司是一家应用软件开发公司,最近与A公司签订了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合同,需要挑选一位项目经理,并组建一个项目团队。由于Q公司正同步进行多个项目,没有足够数量的项目经理,而该项目又必须马上开始,于是公司领导决定任命有多次参与类似项目开发经验的程序员周工承担此项目的管理工作。 周经理接到任命后,立即开始着手组建项目团队,热火朝天地开始了人员的招聘,面试等工作。人员确定以后,团队进入了项目开发阶段,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后,擅长编程的周经理发现,管理工作远不如他原来的编程工作来得简单。从项目一开始,整个团队就不断出现问题,成员之间矛盾接连不断,项目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工作一度中止,周经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公司的领导层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从其他项目组调来了一位项目经理帮辅周经理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该项目的开发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 【案例剖析】 项目的开发工作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整个项目团队的共同协作,即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在本案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Q公司对项目经理的选择出现了一些问题。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与项目工作经验,更要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能力。周经理具备良好专业基础技能,但是在管理技能上有一定欠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以为项目经理的工作与之前他从事的开发工作差不多,因此,出现问题时便显得手忙脚乱。公司应该在周经理开始工作之前,对其进行管理技能的培训,让他具备从容面对新工作挑战的能力,或者公司可以直接招聘一位合格的项目经理来担任该项目的管理工作。 (2)项目团队组建完成之后,项目经理应该明确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并给每位成员分配合理的任务与职责,使成员都能明确自身所要承担的工作与责任。目标促进团队工作的重要力量,他指引着团队工作的方向,周经理组建了项目团队之后,没有明确团队的工作目标,使得成员的工作一片茫然,大家有劲也没使到一处来。 (3)在团队出现问题时,周经理没有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使项目工作几乎瘫痪。IT项目团队由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员组成,发生摩擦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避免或解决这些冲突。在项目组建后,周经理可以采用委任、公开交流、自由交流、团队活动等方式来增进大家的了解,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使得团队在组建之初能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气氛,从而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解决,不要让问题堆积,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代码:417582012年6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历史、人力资源战略、组织结构、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内部选人、培训与开发、人员激励、绩效考核、劳动关系、职业管理等人力资源核心问题,系统地介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个模块的典型案例,从案例中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运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运用情况,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工作,充分开发各项人力资源潜能,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模块的实际运用情况,学会分析具体情境下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不强调识记,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知识方法,学会分析人力资源案例,并在实践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它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延伸课程,与《人员测评》、《工作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实验》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相配套。在学习本门课程前,需先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掌握相关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以福特公司为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史上的各种管理思想以及主要技术方法,了解人力资源思想在实践中的变化历程,了解历史上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变革案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福特汽车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变迁历史 理解:福特公司发明流水线的历史及影响 福特主义的理念 日薪5美元政策的意义 福特公司劳资关系化敌为友的历史变迁原因 福特公司的人类工程思想 福特公司的“企业公民”的概念 应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变迁的相关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一:贾厂长的管理模式 答案要点: ⑴贾厂长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性观来对待员工的? 该案例中,贾厂长只是根据惯例主观地采取了迟到不罚款,而对早退罚款的决定。改革不合理的厂纪厂规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贾厂长取消了迟到罚款的规定受到了工人的好评。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贾厂长尊重职工,关心他们的疾苦,在管理中考虑到了人的因素,其人性观有“社会人”假设倾向。但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时,由于没有很好地调查研究,没有了解工人为什么会出现早退的现象,就做出了早退罚款的决定。这一决定说明贾厂长只想用经济杠杆来管理,又有一种用“经济人”假设来实施管理的倾向。因此对一个完整的人来说,贾厂长的这种管理方式比较符合薛恩的复杂人性观。 ⑵贾厂长应该怎样来对待员工?若你是这个厂的厂长,你想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手段和管理方式? 鉴于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能使新的规定得到贯彻实施,贾厂长应该改变原有的领导方式,在充分与工人讨论协商的情况是,制定公平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激励员工。为解决工人洗澡排队的问题,厂里应彻底改造女澡堂。这样,就扫清了新规定执行的障碍。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二:工作职责分歧 答案要点: (1)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对服务工应该表扬,对操作工来讲,我们要分析他为什么会把大量的机油洒在机床的周围,到底有什么用意,必须调查清楚。从案例中不可能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办法判断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管怎么讲,洒了还不搞干净,我们对操作工来说应该给予批评。 (2)如何防止类似意见分歧的重复发生? 对车间主任也应适当的批评,为防止类似的问题在次发生,说明我们工作时有些事是控制不了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这时我们应对说明书进行修改,对操作工要增加一个功能,洒了还要负责清扫,在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要求操作工对清洁环境承担一定的保洁的责任。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应该及时汇报上级,对服务工和勤杂工也应当加上一条,要完成车间安排的相关或紧急的任务。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有何需改进之处?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改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要有分工有协作,要重新定位,要把操作工、保洁工、服务工他们的职责明确清楚,而且为了防止互相推诿,该增加的项目要增加,目的是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三:招聘中层管理者的困难 答案要点: (1)这家公司确实存在有提拔和招募问题吗?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一开始注重内部选拔,但内部选拔觉得适应性比较差,不能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要。接着请外界的中介招募机构,招到一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最后还没有到岗位上就走了,所以说确实存在问题。内部找不到满意

人力资源案例汇总

案例一(总论):人力究竟是资源还是资本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问题:1、视人力为资本与人力为资源有什么区别? 案例二(工作分析):S公司的工作分析 1、S公司进行工作分析的背景 S公司创业之初仅以资本额为100万元之创业基金作为公司草创之资本,当时员工也只有三十八人。但是经过全体同仁戮力以赴,业绩逐渐成长,尤其是1990年以后,业绩大幅扩张,分支机构一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分析报告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名称:管理中的两难问题授课院系:商学院 专业:企业管理 学生姓名:臧振立 学号:1405202004 授课教师:史烽 2014年11月1日

1.案例概要 TCA微电子是一家大型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其总经理沃渝.约翰逊在管理工资的同时,赋予员工三项权利,一、让员工们拥有某些特殊权利或执行时掌握适当的灵活性。二、采用“工作指标”制度。三、让员工们有权利动用公司的材料修缮自己的居室,期间总公司拉雷夫.莫克森接替了TCA行将退休的生产经理。他到任后采取两个行动,一、停止允许工人使用任何公司的设备,并降低工人购买生产的设备所给予的折扣,三、取消工作投标政策并代之以一种新的体制。莫克森还花了很多钱购置机器,工人们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能给原工作、较高的工资呢。六个月后调离莫克森参加培训研讨班,其职位空缺,约翰逊让员工自己负责好他们分管的班次,还为员工重新油漆午饭餐厅,一周后加班上出现了问题,由于公司为了多增加产品产量强制工人加班,并且莫克森离开一个月之后,产量实际上增长了20个百分点。综述该公司出现多次员工抱怨问题。 2.问题分析 (1) 薪资问题 莫克森为了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在设计上进行了许多技术革新,购置大量设施,然而工人们抱怨说如果公司能花那么多钱购置大量机器,为什么不可以给我员工较高的工资。 ①薪酬是指员工在从事劳动,履行职责不并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经济上的酬劳或回报。对员工而言,由于薪资不济是他们经济生存的依靠,而且是他们在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健全的薪资制度为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基础。健全的薪资制度至少具备两种基本条件即公平合理及具有激励作用。论及公平合理就牵扯到绝对薪额与相对薪额两项问题。作为绝对薪额就是指每个员工工作后获得的实际钱数,由于绝对薪额可以确定工人的生活水准、社会地位及商品与劳务的购买能力,因此,每位员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越高越好。多数人固然了解公司所负担的绝对薪资有一定的限度,但若与公司盈利情况或其他的公司所付薪资有太大的差异时,就很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或导致工作效率与工作情绪的低落,离职率增加,破坏了企业的和谐与合作的气氛。 ②薪酬的接受项原则是指薪酬制度只有被员工们广泛接受才会有成效。不被员工认可的薪酬制度只是组织的一厢情缘,得不到员工的支持,起不到激励作

人力资源开发案例及人力资源培训案例

1、国某公司与英国某大学签订了一项培训协议,每年选派2-3名管理人员到该学校攻读管理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员工必须回公司服务5年,服务期满方可调离。2002年5月,销售部助理小经过公司几轮挑选,终于与其他两位同事一起获得了推荐。但小早有预谋,在此之前已获取了英国另一所学院管理硕士的录取通知书。虽然该校的学费较高,但其声誉好,教学质量高,还能帮助学生申请到数额可观的助学贷款。经过公司人事部的同意,小用公司提供的奖学金交了学费,又申请了3万美金的助学贷款,以解决和妻子在英国的生活费。按照目前小的收入水平,需要8年时间才能还清贷款,如果他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不到4年便可还清贷款。行期将近,公司人事部多次催促与其签订培训合同书,一直到离开公司的前一天小才在协议书上签了字。2003年9月末,小学成回国,并马上回公司报到。不过,10月初,他便向公司人事部递交了辞呈,并按合同还清了公司为其支付的英语培训考试费、赴英签证费、学费等一切费用。不久,他便在一家美国大公司得到一个年收入20万以上的职位。 根据本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公司在选派员工出国培训的工作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⑵该公司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确立更有效的培训体系,防止此类的事件发生? 解析: ⑴该公司在组织员工出国培训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未进行必要的培训需求分析,选派员工出国培训的目的不明确。 ②未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应当根据具体的培训目的和要求,选择投入较少,收益较大的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③没有确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象出国培训这样高投入具有一定风险的培训项目,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当选派那些具有很高忠诚度和很强事业心的员工作为培养对象。 ④没有建立规避培训风险机制,如培训合同管理不够健全完善,协议书约定条款缺乏合理性,对违约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 ⑵可以采取的措施: ①建立培训需求分析系统,明确公司培训目标,制定公司的中长期培训规划。 ②确立公司培训评估系统,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③完善各类培对象的选拔机制,注重对后备人才的甄靠选,确保人才选拔的可靠性 ④建立培训风险防机制,完善培训合同管理,运用多种手段制止违约行为。 ⑤采取多种渠道、手段和方法有效激励员工,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之间确立遵守承诺的互信机制,构建公正公平的薪酬福利制度,等等。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案例 别具一格的杜邦培训 作为化工界老大的杜邦公司在很多方面都独具特色。其中,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提供独特的培训尤为突出。因而杜邦的“人员流动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在杜邦总部连续工作年以上的员工随处可30见,这在“人才流动成灾”的美国是十分难得的。 杜邦公司拥有一套系统的培训体系。虽然公司的培训协调员只有几个人,但他们却把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他们会根据杜邦公司员工的素质、各部门的业务发展需求等拟出一份培训大纲。上... 面清楚地列出该年度培训课程的题目、培训容、培训教员、授课时间及地点等。并在年底前将大纲分发参照培训大纲为每个员工制定一份培训计划,根据员工的工作围,结合员工的需求,给杜邦各业务主管。员工会按此计划参加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40679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周经理的烦恼 Q公司是一家应用软件开发公司,最近与A公司签订了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合同,需要挑选一位项目经理,并组建一个项目团队。由于Q公司正同步进行多个项目,没有足够数量的项目经理,而该项目又必须马上开始,于是公司领导决定任命有多次参与类似项目开发经验的程序员周工承担此项目的管理工作。 周经理接到任命后,立即开始着手组建项目团队,热火朝天地开始了人员的招聘,面试等工作。人员确定以后,团队进入了项目开发阶段,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后,擅长编程的周经理发现,管理工作远不如他原来的编程工作来得简单。从项目一开始,整个团队就不断出现问题,成员之间矛盾接连不断,项目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工作一度中止,周经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公司的领导层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从其他项目组调来了一位项目经理帮辅周经理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该项目的开发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 【案例剖析】 项目的开发工作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整个项目团队的共同协作,即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在本案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Q公司对项目经理的选择出现了一些问题。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与项目工作经验,更要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能力。周经理具备良好专业基础技能,但是在管理技能上有一定欠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以为项目经理的工作与之前他从事的开发工作差不多,因此,出现问题时便显得手忙脚乱。公司应该在周经理开始工作之前,对其进行管理技能的培训,让他具备从容面对新工作挑战的能力,或者公司可以直接招聘一位合格的项目经理来担任该项目的管理工作。 (2)项目团队组建完成之后,项目经理应该明确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并给每位成员分配合理的任务与职责,使成员都能明确自身所要承担的工作与责任。目标促进团队工作的重要力量,他指引着团队工作的方向,周经理组建了项目团队之后,没有明确团队的工作目标,使得成员的工作一片茫然,大家有劲也没使到一处来。 (3)在团队出现问题时,周经理没有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使项目工作几乎瘫痪。IT项目团队由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员组成,发生摩擦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避免或解决这些冲突。在项目组建后,周经理可以采用委任、公开交流、自由交流、团队活动等方式来增进大家的了解,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使得团队在组建之初能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气氛,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案例

人力资源副总裁苏·哈根平常一天的经历 苏·哈根(Sue Hagen),今年37岁,拥有一份她称之为“一个伟大但有些迷茫的工作”。它担任多尔食品(Dole Food)公司(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6659931.html,)经营集团的人力资源副总裁,主要为下属企业单位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培训、配备人员和员工关系管理。她的另一份职责是担任位于加州西湖村(Westlake Village)的集团公司总部的人力资源主管,那里有两幢大楼,250名员工,包括集团总部的辅助人员、包装商品的辅助人员和新鲜食品部门的人员(主要是香蕉业务),还包括销售人员。一方面,她负责总的人力资源政策、健康和福利计划、规划的设计、沟通(包括人力资源内部网络)以及公司所属的北美公司的薪酬工资事务。她还与分部的人力资源团队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接触。许多年来,公司的哲学一直是保持尽可能少辅助人员,因此现在大约有80名员工是公司真正的员工,她说,“它是一个高度分散化的公司。” 该公司更多地是从区域的视角,而不是从产品线的视角建立的。组织的结构包括四个事业部:北美、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每一个事业都任命一些区域经理。每一个事业部都有各自起支持作用的人力资源部门。 让我们来快速地看一看苏的平常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5:30上午: 苏一大早出门,进行工作前的跑步锻炼。 7:05上午: 在星期五休假后,苏比往常提前到了办公室。苏坚信工作和生活应该平衡,这种想法渗透到了她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和她帮助多尔开发的许多项目中,她已经为多尔工作了13个年头。在度过漫长的周末之后,她赶紧收发email和voicemail。“我曾经一天接到过50个电话,”,“至于email,我每天平均收到100条。” 8:00上午: 苏参加一个由事业部的总裁彼得·M·诺伦(Peter M. Nolan)主持的会议。每一个经理都交流了自己领域的最新情况。他们讨论泰国的业务、菠萝的销售、客户数据库、即将来临的桃子的收获季节、谁是“当年的经纪人”,以及近期的提升问题。当轮到苏发言时,苏提出了关于工资增长的问题,然后继续补充说明,多尔的员工很快将能够得到他们的401(K)信息,并且可以在他们的外包公司的新网站上修改自己的账户。 9:21上午: 苏在自己的办公室会见了人力资源行政助理海迪·海兹(Heidi Hintz)碰面。海迪是苏直接或间接领导的16个人之一。在审核了苏为下周制定的计划后,他们讨论了多尔的被称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福利计划,即由人力资源部门赞助的“午餐-学习”讨论会(“Lunch & Learn”Seminars)。 11:05上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