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健康生活的“五戒”

健康生活的“五戒”

健康生活的“五戒”

健康生活的“五戒”

1、戒久坐:心血管和肺部疾病、颈椎病等风险高;

2、戒小病不治:抵抗力降低,小病会变大病;

3、戒常开夜车:久开夜车使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皮

质激素分泌紊乱;

4、戒用脑过度:长期紧张脑力劳动导致神经衰弱;

5、戒生活无规律;各器官得不到恢复,疾病趁虚

而入。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12-8 23:24:38繁體版 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教的生活形态,虽与世俗人有所不同,或速离喧闹,同居静处,过着少欲知足的生活。或说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但只要是生存在这世间,还是会面临日常生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以及老、病、死的种种过程。今佛教立足在这二十一世纪的人间,多元讯息万变的社会,无论北传、藏传、南传佛教,都有着深刻广泛的社会需求,出家众与一般居士的互动也甚为频繁。主因来自佛法教义受到社会民间肯定之外,严谨的戒律学处,所坚持的善行,如五戒的人间正行,正是立足在世间人类伦理与道德之上,顺应着社会人情国法而存在的。 佛法导以人心向善,五戒的人同正行,是佛陀为在家学佛信众,优婆塞(在家学佛男众),优婆夷(在家学佛女众)所立,也是出家五众弟子,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乃至受菩萨戒行者,所共同遵守的根本戒法。因为五戒,是通往一切善法之门,亦是成佛的基石。所以,三世诸佛同以五戒为根本。所谓五戒,如佛陀在《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中,为在家弟子开示: “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畜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食殆人财,欺同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於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花色,不听好音乐,心修体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藉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管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 从经文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说五戒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儒家所讲五常:仁、义、礼、智、信,有着非常明显相近之处。因此佛说五戒,是建立在人类和乐相处的伦理准则之上,为在家学佛弟子应受持。五戒与五常: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此纯净善良风气,不仅出家、在家佛弟子皆应遵守,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富强,社会人民要能安居乐业,都必须从五戒做起。 一、不杀生、仁怀慈心

五戒十善具体是什么

五戒十善具体是什么 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憍惯。致成匪类。 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 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五戒 五戒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 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沈。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 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 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 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 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 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 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 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

五戒与十善

五戒与十善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2-3 17:41:14繁體版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 (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十岁的男人心里累

男人五十知天命 老迈 50岁的男人,压力最大,担子最重。 当男人30来岁,娶妻生子,孩子呀呀学语,扶着孩子学走路,当爹的别提有多高兴,每一根毫毛孔都充满了欢欣,脸上每一道欢乐的皱纹都能讲述一段记忆忧新的故事。当男人50多岁,父母年迈,儿女各自一方,难得的一次扶着老父蹒跚而行,老父脸上的沟豁里挂满感激和满足,嘴里喃喃自语“人老了,给家庭给儿女们添累了”,而此时50岁的儿子已是泪水往下流,仿佛坠入无边无际的彷徨,那份深深的悲哀,是世间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也是所能所不能的无奈。扶孩子学走路和扶老父走路竟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反差与巨大的情感碰撞。 大多数年过半百的男人容不得自己多分半颗心给别人,哪怕对方很主动,不是不愿意,是自己知轻重,丢不起那张老脸,同时这个年龄把钱看得比较重,经济是最敏感的,怕花钱。确实也难为了这个年龄,上有白发娘亲,下有待嫁、待娶的儿女,甚至有的儿女正在深造,需要大把花银子。再说了,时下哪个女人是省油的灯,愿意倒贴来爱你、疼你?除了老婆“一根筋”陪伴你富、陪伴你穷,世上没有第二个女人能做得到。所以,50岁的男人本质上还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打个小麻将、咪个小酒、炒点小股、耍点小聪明在地毯下藏几个存折私房钱……等等,诚实面对现实,该干嘛干嘛,利利索索活个明明白

白。当然,有个把个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但断然不会出格的红颜知己,也算这个50岁的男人“坏到顶”了。 夜深人静,50岁的男人会失眠、忧伤,内心世界充满沧桑,特别是和某一件事“碰撞”的时候,心里头特酸楚,即便是成功的男人也会被搅和的一夜无眠,更别说带有悲剧色彩的“黄昏恋”。实在无法摆脱烦恼的时候,走出房屋,拐过一段长长的、昏暗的小巷,却是另一番景象,大街上灯火通明,即便再找不着“北”的思维,此时此刻也会跟着“感觉走”,男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叹息:人生低潮的时候不就是在走一段黑黑的小巷吗?拐过小巷就是大街。 50岁的男人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傻气”,轻易不认“命贱”,偶尔去寺庙烧个香也躲躲闪闪,生怕被熟人撞见,更怕让别人知道心头少的可怜的一点秘密。他们拜佛的方式也和其他善男信女不一样,常人是默默的祈祷,三叩九拜,祈求各路菩萨保佑,保平安、保财运、保仕途、保子孙,非常注重仪式和程序。50岁男人烧香显得很实在,他们不是在祈求神灵的保佑,显然他们并不完全懂得“四大皆空”和“六根清净”真正的含义,也不知道皈依佛门修炼“五戒”的正果,而是虔诚地与菩萨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忏悔,在交流,在寻求一种悟性的超越:“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佛门净地,请原谅我的鲁莽,我祈求您的帮助,赐我一种智慧,一种人类本性中圆满的道德智慧,一种与人为善、行善积德的内涵。我虽然无力为菩萨塑金身,我不懂顶礼模拜的规矩,但是我愿意去做好每一件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家训我时刻身体力行。做人一定要如法,法根源于德,但我却看不

十善百科

十善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内容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道教皈依誓言

道教皈依证誓言 三皈依: 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皈依誓言: 弟子,至诚发愿皈依无上道宝,太上无极大道是我所尊,宁舍生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弟子,至诚发愿皈依无上经宝,三十六部尊经是我所尊,宁舍生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弟子,至诚发愿皈依无上师宝,玄中大法师是我所尊,宁舍生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 皈依须知: 一:爱国爱教,乐于助人;信仰虔诚,心怀仁慈,感化天下苍生。二:此证只证明本人是道教皈依弟子(居士)身份,不作其他证明。三:此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涂改和转借他人,如有遗失须申明作废,向发证单位申请补发。 四:不得持证做违法乱纪之事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持证人违背戒律,由发证单位追缴收回。 五:皈依弟子和入道弟子之间要保持团结和友好联系,互帮互助。六:皈依弟子要视皈依宫观如家,自觉维护宫观的声誉,不得干预皈依宫观的内部事务。

七:此证只限于在道教开放宫观使用。 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 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吃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 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诫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四:戒者不得邪淫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以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劵己栖集清虚。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三皈五戒(排版)

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 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着寄人篱下地凄惨生活。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 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

三皈五戒含义

什么是三皈五戒? 一、皈依三宝(三皈依)是学佛的开始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哪一个宗派和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一切众生,只要发心向佛陀学习,都可以平等获得。当我们认识清楚,真正理解了,我们就应当发心求学,愿作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既然要来求学,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师,老师就把你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纲领、修学的目标传授给你,这就是「传授三皈依」,所以三皈依就是正式拜老师,也是我们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我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承传。我们始终不忘本,不忘记这位根本的老师。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二、三皈依的含义 各人走入佛门的因缘不同,或是基于对轮回及三恶道的恐惧而寻求皈依,或是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而寻求依赖,或是为解脱轮回苦而寻求皈依,或是为保平安而寻求保障,或是真正认识到三宝功德而发心皈依,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泛泛信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皈依之因,将直接影响到日后学佛的态度及深度。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皈依?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一切错误回头,去依靠佛陀真实的教诲,求做佛陀的学生。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法师,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才对了,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六祖坛经》上看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学生传授三皈,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把佛、法、僧三宝的意义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一)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今天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常常犯过错。为什么会犯过错?因为不了解彼此的关系跟事实真相,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佛菩萨是明白人,佛菩萨了解其中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的生活没有错误,佛菩萨做工作没有错误,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都没有错误,这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从不觉、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觉悟,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陈全林的几篇博文

陈全林的几篇博文【重要】 ·目录· 安详、喜悦与不二 1 答博友定数之问 3 放生要懂得仪轨 5 生死、业障、烦恼、解脱(重要) 6 再谈业障问题8 安详、喜悦与不二 一位画家好友给我打电话问好,问我元旦是怎样过的,我说,是和老师止俗禅师一起过的,还有十几位居士。朋友问了禅师的年龄,她们年龄差不多,都在西安,禅师修行的黄龙洞离画家居住的西安市三十公里。画家朋友修行多年。她问我:“你和老师见面,老师给你传法了没有?”我说:“没有。”“那你们的见面一定有玄机了。”“没有。” 朋友接着问:“那你老师修行非常好,她修行有多高?”我说:“不知道。” 朋友又问:“那你跟她学什么?”我说:“我什么都没学。只是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安详和喜悦。”朋友说:“那她修行真的很好。”我说:“不知道。你要是愿意亲近她,等我来西安,带你去见她。”朋友拒绝了,说不愿意亲近这些人,愿意自己修。我说你没有明师,怎么修?朋友说,还是喜欢自己修。 对话简单,很有“禅机”。朋友的心态也是很多求道人的心态,想的是功夫、法、玄机,内心还有我慢,不愿意亲近具德老师。 修行人能亲近具德老师,这是一种福报,会有无形的加持。很多人盯着法、玄机、功夫看,我只是感受禅师的平常心。我和禅师认识十余年,从来不谈法、

功夫、玄机,没有这些闲家居。我始终感受到的是禅师的安详和喜悦。根据佛经说,修行中有十个阶段,称为“十地”,第一地叫欢喜地,证得欢喜地的人就是初地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初地菩萨,真入佛家。慈悲为怀,助人为本,布施为乐,绍隆佛种,弘法度生,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故名欢喜地。 这样的初地是很了不起的境界。我不知道禅师是否就是初地菩萨,但我感受到了她身心内外的安详和喜悦。过去十年里,禅师一直住山隐修,很少出来,现在偶尔出来,给具缘的居士做些开示。禅师识字不多,她所说法都是从自性里流露的平常语。和禅师一起来访的居士大多是我的博友,我讲的多,禅师讲的少。我妻澄源当大众对我说:“你讲得太多了,让师父讲吧,大伙想听师父的。”我说:“我和师父是无二的,我讲就是她讲。”我这样说了之后,师父满怀欢喜地说:“他讲和我讲一样。” 修行,只有安顿了身心性命,只有断除了我执和粗重烦恼,才会长久拥有安详和喜悦。而这样的安详与喜悦,禅师亦无住。博友大老远来访,禅师住在其中一位居士家一月了。我讲多了,妻想听师父说法,师父只是安详地坐着,满脸的喜悦。无言。 妻说我,“就听你一个人说了,你看师父,一言不发。”我说:“师父不说话,已经说了法,是上乘法。我说的是二乘法。” 禅师听了,说:“没有二”。 是的,没有二,二来自我们的分别心。 禅师来访,我私下通知了几位好友过来一起亲近禅师,感受法味。可是,那些朋友们都没过来,不是忙着旅游,就是忙着读书。旅游的机会任何时候都会有,读书也如此,但亲近具德老师的机会不常有,甚至很稀有。我们的心总处在二元的“二”里面,才使我们有很多妨碍。 有一次,一位朋友说愿意拜雪漠上师为师,只学他的禅宗,不学密宗。我说这就是分别心,仅这样的分别心,就很难与上师相应了,要把分别心去掉。朋友还说愿意拜我为师,我说我实修不到位,不能做老师,但雪漠是成就者,可以做上师。朋友跟我有很深的因缘,我建议她拜雪漠为师,她对雪漠有很深的信心,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憍惯。致成匪类。 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

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五戒 五戒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 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沈。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 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 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 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 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 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 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

三皈五戒详细

第一章受三皈依、五戒程序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家信眾在作佈施、禪修、聞法等功德之前,一般都會先向比庫1請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淨,從而使所作之功德更加殊勝。同時,守持淨戒本身也是一種功德。 在傳統上,受三皈依和五戒都是使用巴利語來進行的。本文在受皈戒的巴利語下面也把中文的意思翻譯出來,以供參考。在受皈戒的過程中則可以不唸中文。 以下所列舉的是依照緬甸傳統的受三皈依和五戒程序。斯裏蘭卡和泰國的傳統則大同小異。 1. 請求受三皈五戒 求戒者禮敬比庫三拜,然後唸誦求受三皈五戒文: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 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1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見怖畏、持割截衣者等義。即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芻」等。

Du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Ta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比庫:Yamahaü vadàmi taü vadehi (vadetha). 我唸什麼你(你們)也跟著唸。 求戒者:ama, bhante. 是的,尊者! 2. 三皈依(Tisara?agamanaü) 比庫引領求戒者唸誦禮敬偈: 比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求戒者隨後唸誦三次: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接下來,比庫唸誦三皈依文,求戒者跟著唸:

三皈五戒(排版)

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着寄人篱下地凄惨生活。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的体验到解脱的自在,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佛陀在生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候,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种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槃,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生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报答他的恩典。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㈡、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