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书院朗声奠基业 更楼点鼓保平安————贵门山麓宋代建筑存续的教学风范

书院朗声奠基业 更楼点鼓保平安————贵门山麓宋代建筑存续的教学风范

书院朗声奠基业 更楼点鼓保平安————贵门山麓宋代建筑存续的教学风范
书院朗声奠基业 更楼点鼓保平安————贵门山麓宋代建筑存续的教学风范

书院朗声奠基业更楼点鼓保平安

——贵门山麓宋代建筑存续的教学风范

汪漩

会稽山南麓,嵊州西南有贵门山。贵门山原称“鹿门山”,鹿门山崖有南宋学者吕大棋父子创建的鹿门书院与贵门更楼。书院和更楼始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位于嵊州市贵门乡北,南山湖东南,至今已800余年,虽经历代修缮,但古朴典雅,风韵如昔,依然展现着宋代建筑的光辉,发挥着教育励人的积极作用。

民国《嵊县志》记述:“贵门山古称鹿门山,其时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闻鹿鸣之声。南宋

淳熙初年(1174),吕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

门书院。”又云:吕祖璟,吕大棋之子,曾任淮南

安抚使,训兵抚士,恩威明信,颇有政绩,弃官

回乡,为保地方平安,建更楼,骑射狩猎,保卫

疆场,……如今还留有当年练武坦地,俗称“演

武场”。书院和更楼由吕氏几代相继建成,沿称

“鹿门书院”,也称“贵门更楼”,世代传承教

育事业,激励培育后人,存续至今。

吕大棋(1125—?),字规叔,原籍安徽寿春,“文献世家,中原望族”。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江嵊县吕氏宗谱》(木刻活字印本)记述:吕氏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始祖吕侯,即吕尚,俗称“姜子牙”。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登科及第,吕大防官居左光禄大夫,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吕大棋任婺州(今浙江金华)教授(州府教育官吏)、河南府推官、监察御史。吕大棋在任婺州,缔姻剡县(今浙江嵊州)过氏,爱幕会稽山水,年届五十,自婺迁居剡西鹿门,筑白宅墅,又称“梅墅”,建鹿门书院,培育乡里子弟,是吕氏迁徙嵊州始祖。

吕大棋年轻时与侄吕祖谦慕仰杨时。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官至龙图直学士。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辞海》1979年版,第1259页)吕祖谦(1137—1181)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和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辞海》1979年版,第728页)鹿门书院和贵门更楼相继而建,构筑独特奇巧,功能布设完美,显示着宋代城堡与四合院安家宜居的时代风貌。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上下二层,“上院下堡”。上层楼房:檐宇相接,回廊互通,四方相连;西是书院,东是更楼,前后有“门楼”、“忠义祠”……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登

楼北望,一坝锁平湖,青山碧水相映成趣,山峦风光、南山湖色尽收眼底。下层块石台基,四向围砌,中是“天井”,犹如城堡“城池”;南北石砌拱洞,似隧道,又似城门,跨于会稽至婺州古道之上。南门题书“古鹿门”;北门镌称“贵门”,字大如斗,系朱熹手笔。相对于南、北两门内侧,

婺东书法家赵睿荣又分别题写“隔尘”、“归云”。

“一门两额”,内外异称,别具一格;内外联读可

得“古鹿隔尘,贵门归云”,涵义深切,耐人寻味。

宋淳熙年间,书院落成。吕规叔与子吕祖璟、

侄吕祖谦在鹿门书院主持讲学,传播士人风格,培

育人才,文武兼修,致仕演武,名声鹊起,学子成

群,噪越、明州府。清朝著名诗人周师濂赞美鹿门

书院:“凿山垒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规叔东

莱曾讲学,至今弦诵继家声”。山阴王瘐山《咏更楼》

诗云:“竹柝响深宵,搀入更楼鼓。凉风袭九秋,炎

曦忘夏五。两军对堡排,疑是肃军伍”。淳熙七年

(1180),理学家朱熹任浙东常平盐使,来嵊赈灾,

拜访吕规叔,会晤吕祖谦,遂意相投,留居书院,

辅佐讲学。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

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在哲学上发展建立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学体系。……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至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辞海》1979年版,第81页)朱熹深知吕氏家族,学源流长,英才辈出,对吕规叔与子(吕祖璟)、侄(吕祖谦)仰慕甚厚,留居期间,切磋交流,为教书育人的书院文化增添了殷实内容。据吕先义《书院文化创办人吕规叔》记述:鹿门书院的存续,不啻是古迹和建筑的保存,不啻是山野建筑的显摆,而是文化活动的空间,是文人学者的意韵和气息,是书院活动的传承、渗透和发展。书院的学习氛围,书院师生的学养熏陶,抑扬顿挫的讲课,朗朗书声的环境,营造着文明的气度。从文化渊源上说,吕规叔坚守传承的是“吕学”,源于坦荡、包容的中原文化,浙江是“吕学”的再生地。朱熹学说为闽南学派,属于闽学文化。吕规叔青年岁月及任婺州教授时期,谙知张南轩(?—1180),原籍四川,来浙江之前,在川、湖、广润泽甚深,曾在湖南岳麓书院执教,趋于湖湘文化;后任浙江严州大守,与吕规叔邻墙而居,交谊甚深,深得其奥。吕规叔创办鹿门书院,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使中原文化、闽学文化、湖湘文化和吴越文化有机融合,得到全面的传扬和释放。其中南宋江山苟安东南,就有“吕学文化”的意念与底蕴。宋

宁宗赵扩于庆元初(约1196)年,赞扬主持鹿门书院习武教育的吕祖璟,“武官致仕演武,为王朝罕见;书院文武兼修,开历史先河”。授吕祖璟武功大夫,褒封三代;赐剡(现嵊州)西三乡粮税,在白宅墅青塘里(今属嵊州市贵门乡)建仓库,优厚养老,并题诗“……爱亲奉国两不忘,令誉兼全忠与孝”。

吕祖璟(1141—1211),吕规叔之独子,字太诚,嵊州吕氏二始祖;从小立志,为国振武,官至淮南安抚使。当时“安抚”,专司卫戍治边和维护社会秩序;由于安徽淮南、淮北,分由宋、金治理,淮南已属边境,安抚甚为严峻。祖璟治边“恩威明信,盗寇皆惊”,社会安宁,时状元李易具折呈报,皇帝朱笔批曰:“朕命保障江淮,能以勤励统率,寅睦同僚,协和参佐,训兵抚士,丕绩显之,当奖。”不久年事高迈,回乡尽孝,宋宁宗

授衔褒封三代,赐赏领地粮税,长诗送行。状元李易

甚为感动,选择白宅墅村边独秀山盖宅定居,与璟为

伴,著诗《独秀山前是我家》,并云:“……东邻有节

士,深居可长处”,还把祖璟的后人认为儿子。(吕春:

《吕祖璟传略》,中华吕氏网 2011年7月5日)鹿

门书院现存楹联“北府衣冠祖族,南渡文献名家。”

正是当时社会对吕氏教学的讴歌与赞美。

鹿门书院兴建伊始,吕氏家族集居于白宅墅。白宅墅位于更楼东二里叠书岩边,风光旖旎,有炉峰高插云天,有泉瀑喷泄而下,有龙井深不可测。沿途而行,枫竹夹道,溪流急湍,浓荫蔽日。春花烂漫,姹紫嫣红;夏蝉雀鸣,凉荫无比;秋叶红似花,冬装素银洁,如诗如画。“白宅墅”之名,源于“叠书岩畔草堂开,杂树无多多种梅。”寓梅开如雪,风霜傲骨,坚韧忠毅,清廉简朴之意。相传朱熹跋山涉水而至,遇规叔于村口桥上,桥台藤蔓覆垂,青苔葱郁,桥下清泉淙淙,声如佩玉丁冬;朱熹触景生情,称访友会之“漱玉泉”畔,

并称桥为“访友桥”,后又题写“石泉漱玉”,镌碑

溪边。

访友桥位于白宅墅村口,整修于南宋淳熙九年

(1182),圆弧单孔,长5.2米,宽3米,高10米,

横跨泉溪,两岸丛梅盛茂,一望无际,暗香涌动,琼

花竞放。朱熹又题写“梅墅堆琼”,字径40×30厘米,

镌刻矗于岩上,与“石泉漱玉”遥相呼应,使白宅墅更具诗情画意。渐渐地“梅墅”又成为白宅墅的代称而流传至今。

吕字井是白宅墅配套设施,一大一小,两井并列,块石砌成;大者2.15×2米,小者1.94×1.85米,错落有致;其状如“吕”,故称“吕字井”,也称“双口井”,位于访友桥上游,溪水泉边,是白宅墅百姓汲水洗涤源泉。据说节日喜庆期间,竞相围取,有祈求吉祥平安幸福之意。

朱熹留任鹿门书院执教,深慕吕氏家族,敬重吕规叔,切磋交流,充满惊喜和甜蜜,多次捋袖展毫,其中写有由衷赞美、真诚硕大的“贵门”两字,落款“宋淳熙七年朱熹题”,镌于书院城堡北门之上,成为改称“鹿门山”的永恒标志。吕规叔去世,朱熹深情怀念,撰诗《规叔公赞》:“人道公心似明月,我道明月不如公。明月照夜不照昼,公心昼夜一般同。”称颂挚友光辉,充满禅味墨趣和崇尚之义。

鹿门书院的教学风范与文化光环,世代相传,滋润与照

耀着吴越大地。随着宋室江山的终结,吕氏家族毫无动容地

继继续办学,薪火相传、永不泯灭。清嘉庆三年(1798)吕

氏后裔重金维修,使鹿门书院更为喧闹。咸丰年初,山阴诗

人周师濂慕名寻访鹿门书院,书声朗朗,心情激动,赞曰:

“……规叔东莱曾讲学,至今弦诵继家声。”

清末民初,在“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条件下,书院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涌现有吕韶美、吕峄等留学欧美、南洋,参加同盟会,成为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志士。改革开放以来,书院重修,继续奉行国民教育,成为贵门乡土文化博物馆、综合文化站、“青少年教育基地”,有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特色文化室、多功能厅等。其中特色文化室也称“贵门风华院”,集中展示贵门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戏剧服装、竹雕、根雕等艺术品。

文化主导观念,意识推动变革,走向辉煌。鹿门书院的文化氛围,也在改造地域环境中产生深刻影响。如果说书院和更楼依山而建,以石垒堡,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时代建筑;那末周围的姐妹枫、迎客松则是有意而栽,却也相得益彰,分外妩媚,是繁育地域文化的人文景观。姐妹枫高30余米,夏日蔽炎,秋来经霜,蔚为壮观;迎客松连绵起伏,风起潇潇,松涛阵阵,郁郁葱葱。贵门山麓“南山湖”、“大龙谷”、叠石岩、“石和尚”,鹿门书院更楼枫松、访友桥畔梅墅溪泉,山清水秀,风光绚丽,更是观光游旅、愉悦心情现代文明的理想境地。

八百多年的历史沉积,证明南宋时期古代建筑和留存至今的教学风范,已经成为铸造教书育人、推进安宁和谐的历史丰碑,并且将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簇拥更为辉煌的成果。

书香作伴 课外阅读理解提高(含答案)

书香作伴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散文阅读。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 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 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 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 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 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 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 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 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 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写江西白鹿洞书院的诗词 白鹿书院, 全称白鹿洞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 此地背山临溪, 四山环合,环境幽胜。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早年隐居驯养白鹿于此,后称之 白鹿洞。南唐于此设庐山国子监,宋初扩为书院,始称白鹿洞书院。它与岳麓书 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 年)朱熹 重整白鹿洞书院, 制定 《白鹿洞书院教规》 。 宋陆九渊、 王宋仁也曾在此讲过学。 原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有文会堂,御书阁、先贤祠等 360 余间。四周有源 泉亭、独对亭。书院前有枕流桥,以及众多石刻摩崖。白鹿洞书院古为文人汇集 之所,今为游人必览之胜地。 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 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 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 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 [诗名]白鹿书院 [作者]袁枚 [注释]●少室山人:即李渤,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早年刻志于学,隐 居嵩山最高峰少室山(今在河南登封县北),号少室山人;后累官谏议大夫、江州 刺史、 给事中、 桂管观察使、 太子宾客。 ●紫阳: 即朱熹。 他早年居福建崇安时, 厅堂题额“紫阳书堂”,故世称紫阳。●华盖:帝王的车盖。此句原注云:“路 旁古松枝叶蔽芾,号华盖松。”●五老:指五老峰。●白鹿仙踪:据传李渤居庐 山时驯养一白鹿颇有灵性,能远道购物不误;他常遣鹿为己服务。●青衿:书生 衣着。●精舍:旧称学舍、讲学之所。●稷(ji 季)下: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 市。战国时齐宣王祖辈三代在此建置学宫,广招天下数千文士讲学,是战国各学 派荟萃的中心。●淹中: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淹中为春秋鲁国文化中心,古 文《仪礼》(即《士礼》)出于此地。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诗名]游白鹿洞歌 (全诗 17 句)
1/5

中国四大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 中。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贞元时,李渤、李涉兄弟隐居 读书的地方。 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九经。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嵩阳并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院。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在文会堂有朱熹亲书“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的对联。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学术空气相当活跃。宋淳熙二年,朱烹与陆九渊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曾在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发生过激烈的论辩。但是朱熹并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讲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这不仅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统元年才修复,以后又有所扩修。

201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 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正当超女等各种选秀进入低潮渐近尾声的时候,一场因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进行的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热火朝天地拉开帷幕。举办方和参与者都热情有加,红楼选秀的网站率爆棚,大学校园红楼讲座人满为患,大观园里秀一把贾宝玉林黛玉们的人摩肩接踵,街头随机来访行人,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的形象演绎准则。除《红楼梦》的魅力之外,也足见大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此次媒体再次参与了大众文化的创造,并调动受众一起参与,才创造出了这样全民狂欢的神话。 可以说,这次红楼选秀是以前曾经红火过的超级模仿秀的延续或变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超级模仿秀模仿者的角色还只是单兵作业;而今天因《红楼梦》是一部大戏,所模仿的角色便自然而然使得彼此有了,不仅增加了戏剧性,无形中还调动起人们童年过家家般的游戏性。和刚刚红火过的超女相比,它不需要超女年龄和唱功两项基本要求,只要有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基本把握就行了,无论长幼男女,入门门槛很低,其娱乐性和参与性便更加强烈,更加便当,可以说超过了以往超级模仿秀或超女等任何秀场。 不管最后《红楼梦》是拍还是不拍,拍得好坏,都已经不是这场活动的主旨;不管参与者的目的是为了对生活和现实的逃避或解脱,还是一种走火入魔的满足感,或是梦想的一条成功的捷径,也都不是这场活动所要和所能够承载的。关键在于这场选秀活动,让受众看到了比电视剧《红楼梦》更好看好玩、也更真实更平民化更充满想象力的一面。这便是大众文化的力量,它以崭新的形式,让媒体与受众一起互动,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和嘉年华的游乐场,为单调的电视节目和枯燥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 这确实是一个媒体左右社会想象的时代,媒体不再仅仅告诉你资讯,而且为你造白日之梦。尽管这样的白日梦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明白带有一目了然的游戏色彩,暂短一瞬梦中惊醒之后,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人们认同这种游戏色彩,并乐此不疲地参与这样的游戏,这个选秀过程,已经超出了游戏的范畴,成为了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后现代一种新的文本。这个文本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原像与镜像矛盾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现实生活和虚幻界限的模糊。前者隐现着人们内心的矛盾,后者彰显着人们梦想的渴望。一部古典的《红楼梦》,便这样和今天的人们迅速而无障碍地连接在一起了,只要你愿意参加,每个人都可以被怀疑或被认为是梦中人,你自己更可以有强烈而主观的对梦中人的认同感。一部《红楼梦》便不再是梦,而成为了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不再活在艺术中或活在屏幕上面,不再活在学者的权威诠释里,而可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影子,或者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只有这样后现代的大众文化文本,才有可能借助我国文化元典,又融入现代时尚,再调动全民的参与,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可能性,将一锅《红楼梦》的百年老汤,重新搅拌出新的味道和滚沸的热气来。 这场红楼选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意义,还在于那么多普通人在选秀过程中,如数家珍般对《红楼梦》书中某一个人物的认同。这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不会出现的现象,你能够想象在美国或在英国,能够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让全民一起那样熟稔并集中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吗?在这里,尽管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参与者的一些简单而浅薄的盲目,以及对于经典《红楼梦》认知的盲点,但是,应该从中看到值得我们高兴的事实,那便是大众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2012-11-19 20:07:06) 标签: 杂谈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下诏设丽正书院,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直到现在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培育了大批楚才。在南宋时,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该院从南宋到清代,名人辈出,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蔡和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毛泽东曾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恩师杨昌济。现有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刻字石壁“忠、孝、廉、节”

丁立梅《书香作伴》阅读答案

书香作伴 丁立梅 (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9)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

《书桌》阅读附答案

《书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6分) 书桌 ①十多年前寄居乡下的时候,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木匠,向当地人打听,大家一致推荐他,我就找他。 ②对于木材,我没有成见,式样也随便,我只要有一张可以靠着写写字的桌子罢了。他代我作主张,用梧桐,因为他那里有一段梧桐,已经藏了好几年,干了。他又代我规定桌子的式样。两旁边的抽屉要多少高,要不然装不下比较累赘的东西。右边只须做一只抽屉,抽屉下面该是一个柜子,安置些重要的东西,既见得稳当,取携又方便。左右两边里侧的板距离要宽些,要不然,两个膝盖时时触着两边的板,就感觉局促,不舒服。我样样依从了他,当时言明工料价六块钱。 ③过了一个星期,过了半个月,过了二十多天,不见他把新书桌送来。我再不能等待了,特地跑去问他。他指着靠在阴暗的屋角里的一排木板,说这些就是我那新书桌的材料。我不免疑怪,二十多天功夫,只把一段木头解了开来! ④他看出我的疑怪,就用教师般的神情给我开导。说整段木头虽然干了,解了开来,里面还未免有点儿潮。如果马上拿来做家伙,不久就会出毛病,或者裂一道缝,或是接榫处松了。人家说起来,这是某某做的“生活”,这么脆弱不经用。他向来不做这种“生活”,也向来没有受过这种指摘。现在这些木板,要等它干透了,才好动手做书桌。 ⑤他恐怕我不相信,又举出当地的一些人家来,某家新造花厅,添置桌椅,某家小姐出阁准备嫁妆,木料解了开来,都搁在那里等待半年八个月再上手呢。“先生,你要是有功夫,不妨到他们家里去看看,我做的家伙是不容它出毛病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黄浊的眼睛放射出夸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的得意作品时候的模样。 ⑥我知道催他快做是无效的,好在我并不着急,也就没说什么催促的话。又过了一个月,我走过他门前,顺便进去看看。一张新书桌站在墙边了,近乎乳白色的板面显出几条年轮的痕迹。老木匠正弯着腰,几个手指头抵着一张“沙皮”,在磨擦那安抽屉的长方孔的边缘。 ⑦我说再过一个星期,大概可以交货了吧。他望望屋外的天,又看看屋内高低不平的泥地,摇头说:“不行。这样干燥的天气,怎么能上漆呢?要待转了东南风,天气潮湿了,上漆才容易干,才可以透入木头的骨子里去,不会脱落。” ⑧此后下了五六天的雨。乡下的屋子,室内铺着方砖,每一块都渗出水来,像劳工背上淌着汗。无论什么东西,手触上去总觉得黏黏的。穿在身上的衣服也散发出霉蒸气。我想,我的新书桌该在上漆了吧。 ⑨又过了十多天,老木匠带同他的徒弟把新书桌抬来了。栗壳色,油油的发着光亮,一些陈旧的家具和它一比更见得黯淡失色了。老木匠问明了我,就跟徒弟把书桌安放在我指定的地位,只恐徒弟不当心,让桌子跟什么东西碰撞,因而擦掉一点儿漆或是划上一道纹路,他连声发出“小心呀”“小心呀”的警告。直到安放停当了,他才松爽地透透气,站远一点儿,用一只手摸着长着灰色短须的下巴,悠然地鉴赏他的新作品。最后说:“先生,你用用看,用了些时,你自然会相信我做的家伙是可以传子孙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夸耀的光芒又从他

《书香作伴》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 书香作伴 丁立梅 (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________(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______(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书院清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院清池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 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 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 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 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 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 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 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 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 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 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 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 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

书香伴我行为优秀作文

书香伴我行为优秀作文 时光从指缝里溜走,年岁在不觉间老去。似水流年散落在脑海中的记忆却始终伴着一抹浓郁的书香,令我沉醉,也使我着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很小的时候,阿公和妈妈便教我认字读诗。我一边摇头晃脑地跟着念,一边抱着唐诗册子看上面的插画。那时我还很小,什么也不懂,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些诗句琅琅上口,读起来好听得紧。殊不知,从那时起,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钟滴滴嗒嗒地响着,我在时光轴上走走停停,眼望着早春桃花初绽,严冬红梅盛放。一路走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 三伏盛夏,呆在空调房里细细品读诗词,咀嚼每一个字眼,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句里,我感受到了李贺的冲天豪气,壮志凌云。在“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中,我震惊于战争的残酷及隐藏在高官厚禄背后的血腥。于纳兰容若的“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中,我感慨时光荏苒,光阴似箭。 静水流深,沧海踏歌。那一个个惊世奇才跃出已有些泛黄的旧书,与我在梦中相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无奈,“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一份份情思交织在一起,在我的

心中荡漾,升华我的思想,陶冶我的情操…… 三九严寒,趴在桌前手不释卷。《红楼梦》委婉忧伤,让我懂得人间的无奈;《水浒传》悲壮感人,让我体会到忠义的内涵;《三国演义》荡气回肠,让我领略三国时那一番雄才大略;《西游记》曲折离奇,让我感受到只有坚持才会成功;老舍的《四世同堂》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加西亚的《百年孤独》让我感受到了生与死的距离;读《巴黎圣母院》让我看到法国巴黎浪漫背后的黑暗丑陋;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看到了美国纽约繁华背后的寂寞空虚;读《世界古代史》让我看到了埃及尼罗河畔秀丽的风景背后隐藏着的那一片血腥…… 风月为益友,诗书为良师。孤独时,书是益友;忧闷时,书是敞开的窗户;心灰意冷时,书是熊熊的火焰。是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书让我了解了历史的风云,感受了文化的熏陶,初尝了生活的滋味。 悠悠人生,愿得书相伴,此生复何求?漫漫人生路,有书陪我,注定不会寂寞。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基本情况介绍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基本情况介绍 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名中医。在著名国医大师路志正、郭子光、颜正华、张学文的积极倡导下,得到中央领导、江西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与太湖文化论坛等多家单位倡议,依据太湖文化论坛(太文函[2012]089号)“关于在江西中医学院创办‘国医传承书院’的函”,江西中医药大学于2012年筹备创建了“岐黄国医书院”(以下简称“书院”)。2013、2014年已先后优选招收硕士研究生50名。 培养目标 培养中医信念坚定、医德高尚,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熟悉中医经典,善于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技能扎实,中医素质较为全面的卓越中医临床人才。 培养模式 书院借鉴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育人理念,继承读经典、重临床、跟名师的成才理念,发扬“对话型、问难式”的书院经典教学模式,遵循“师从名师群体”的教学研究成果,依托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国医堂、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等名医工作群体,融合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注重中医经典研修,注重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培养学生高水平中医临床技能。 通过强化训练,在课程设置(科目及内容较多)、基本功考核(脉诊操作、经典条文背诵)、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精神、自律意识、自强意识等)、临床(门诊)实训等四方面增加强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治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能力。 研究方向 攻读学位为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分为中医临床专科研究、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和中医名家经验研究三个方向)。 师资力量

书院清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书院清池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⑦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⑧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6.写出高中课本中与荷花有关的一个篇名《》。7.文章第③段对蝉声的写作是为了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8.根据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书香为伴、爱满冬季

书香为伴、爱满冬季 时间:2018-03-27 10:04:19 | 作者:学霸 我是一个性格活泼的女孩,喜动勿静,唯有读书能使我安静下来,妈妈常说“只有读书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淑女”,是的,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屋子一角,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咀嚼书中的知识,一行行经典的文字在不经意间从指尖划过,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时间在流逝,知识在累积,沉淀在我的心田。 我阅读的范围和种类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以前的我喜欢绚丽多彩的连环画,看着书里漂亮的人物,就象是自己一样,自己的心情,也随着书中人物角色的命运曲线或喜或悲,现在的我更喜欢一些自然科学类的书籍,看到生活中一些现象,以前总是围绕着爸爸,不停的问爸爸为什么,现在很多问题我都可以自己在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有些时候,我考爸爸的问题,还要我来给爸爸解答,这些都是读书使然。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能想象没有书的日子会怎么样,我的生活因读书而精彩,书中那一句句金灿灿如诗如画般的句子烙印在我的脑海,滋润着我的心灵,书是我们人类的瑰宝,是我们人类进步的基石,她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每天都在督促我们进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一枚钥匙,读懂她,她会开启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的内心盛满丰盛的精神食粮,书中沉淀着人类的智慧,承载着人类的灵魂,是人类思想的指明灯,趁我们正青春年少,热爱读书吧,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她都会安静地守护在我们身边,续写着我们心中那首还未完成的小诗和我们向往的远方,时刻准备着带我们做最美最远的旅行。 周恩来爷爷曾在年少时就立下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奋发图强的见证也是报效祖国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读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豫章书院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豫章书院 毛静笔者按:最近一段时间,“豫章书院”成为一个网络热词,泥沙俱下、珠目莫辨之时,豫章书院似乎成为了一笔负面的文化资产;作为书院文化的研究者之一,笔者对此深感遗憾。为了正本清源、还原书院史上真正的豫章书院,遂草成此文,以廓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按一般的顺序,是要先进行叙述,最后得出结论。在这里,笔者要反其道而行之,先说出结论,再进行叙述。这个结论就是:一、历史上的豫章书院,曾是江西省立最高学府,属于古代官学系统;二、南昌历史上一直有两个并行的豫章书院,一个是官学,一个是家族学校;三、豫章书院的道统与法理继承者,是现在的南昌大学。首先谈谈豫章书院的创办历史和两个豫章书院系统。众所周知,自从秦汉时期立豫章郡,其范围与今天的江西省境相当,其起源一般认为是来自郡治南昌城内松阳门附近一棵巨大的樟树,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到唐代,这棵樟树一直成为南昌的象征(今天南昌大学校徽中也是一棵参天大树)。一方面,“豫章楩楠”都是美材,具有良好的寓意;另一方面,“豫”即“丰、亨、豫、大”,用于修饰“章”,这个“章”字,可以视作“樟”字的通假。总之,豫章得名,与江西的优势树种——樟树有关。此后,“豫章”成为具有强烈自我认同意识的地域名词,具备广义和狭义

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豫章指江西全省,狭义的豫章指南昌及周边地区。江西是书院文化的发祥地,书院办学之早、延续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造士之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国内恐怕没有几个地方能与之相提并论。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江西丰城建立的罗山书院,以及稍晚的桂岩、皇寮、景星书院,五代时期的东佳书院,都是中国书院文化的先声。两宋时期是书院文化的滥觞,“天下书院之首”的白 鹿洞书院、“朱陆之会”的鹅湖书院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 最重要的书院之一。豫章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立的。它具体开办的时间无考,我们只知道时间大致推定在南宋初年,地点不详。书院的成立,与李燔(1163-1232,今江西永修人)、黄榦(1152-1221,福建长乐人)在南昌的讲学活动有关,据说学者饶鲁(1193-1264,江西万年人)就在这里师从两位书院史上的名家,从某种意义而言,豫章书院从创办之初,就是理学渊薮,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然,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于南宋时期的豫章书院,可以掌握的史料并不多。与此同时,南昌郊外的罗姓村庄,也为纪念原籍于此的理学家罗从彦(1072-1135),建立成了自己的书院。罗姓为豫章著姓,以豫章郡为郡望,所以家族以豫章为堂号;而罗从彦虽然出生在福建沙县,但故土难忘,自号“豫章先生”,所以罗姓家族的书院取名“豫章书院”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罗姓族人还把书院的名称推广到族裔迁徙之地,

中职语文测试题

语文摸拟考试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36分,1-10小题分题3分,11小题每题6分)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摇曳ye4 汲水ji2 苍虬qiu2 赏心悦目shang3 B、一椽chuan2 掮客qian2 掬水ju1 百无聊赖qin2 C、山岚feng1 荫庇yin4 蓦然mo4 长歌当哭dang4 D、骰子tou2 汗涔涔cen2 神龛kan3 冯虚御风ping2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喝彩打圆场主观臆想上无立锥之地 B、蜷曲坎儿井飞扬拔扈如堕五里雾中 C、因缘黑魆魆素未平生一枕黄梁美梦 D、憔悴跑单帮知微见拙坐收渔翁之利 3、将下列选项的词语依次填入括号处,恰当的一组是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 A、嫉恨诽谤诅咒驱逐 B、驱逐嫉恨诅咒诽谤 C、诽谤诅咒嫉恨驱逐 D、嫉恨驱逐诽谤诅咒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B、“好人难当”“好人难受”的社会心理不时向人们袭来,使一些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明哲保身甚至幸灾乐祸的处世态度。 C、中国高层次能源机构并不是第一次成立,但这一次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值得期待。 D、当时道路泥泞,汽车无法行驶,抢险队员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到了灾区。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利用住房公积金资金贷款支持保障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近年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可以堪称世界之最。 C、要尽快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丰硕的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门虽开着,但我从未见过有人进去,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 ①这所饭店似乎终年空着的 ②我最怕风景区挤满了亭台楼阁 ③翠湖的好处是建筑物少 ④除了翠湖图书馆,还有一簇洋房,是法国人开的翠湖饭店 A、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7、下列名句中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是 A、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记不住,忘记了。

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篇一: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在共青团十七大上,刘云山同志寄语广大青年,要有读万卷书的志向,让青春伴随书香成长。的确,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需要如饥似渴地阅读,但也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想起上个世纪30年代初,蔡元培应邀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读书指导》第一辑作序,开篇就以点石成金的故事来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他说那位穷人不要金子而要吕洞宾金手指的态度,在为道日损的道教上,固然大失所望;但在为学日益的科学上,是最不可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也! 昨天的文盲是目不识丁的人,明天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之难,难就难在学习方法上。德国大科学家赫姆霍兹说过:我既然把自己比作山间的旅游者,他不谙山路,缓慢而吃力地攀登,不时要止步回身,因为前面正是绝境。突然,或是由于念头一闪,或是由于幸运,他发现一条新的向前方的蹊径。等到他最后登上了顶峰时,他羞愧地发现,如果当初他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也许早就到了他期望的巅峰。这段自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在治学中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也道出了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必要。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没有浅阅读,就难以掌握必要的信息,但不能将此代替深阅读。所谓深阅读,乃是系统读那些丰富我们人文素养的书,读那些强化我们专业素养的书,读那些陶冶我们思想情操的书。须知,那些大学问家的身后,都是有深阅读铺就的基石。那些事业上有大建树的人,往往都有深阅读相伴随。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深阅读习惯,才有正确的价值观,也才能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不认清这一点,青年人就很容易坠入浅阅读的泥淖。 去浮躁气、功利心,阅读反而如春风化雨,最能滋养心田,不仅使生活添了意趣,更让心灵多了养分。古人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乃至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以这种心境阅读,如煲汤,煲出的是精华;如品茗,品出的是回甘,而渐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境。此时,自有书香扑面来,直抵心灵、浸润灵魂。 在读书问题上有件历史趣事。有一条哲学小道,谢林、黑格尔等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又哲学了吗?有你好的意思,更多的是你今天又读书思考了吗的意思。如何读书,可能有许多具体方法,但最根本最管用的方法莫过于独立思考。从阅读中见出疑问,在求知中注重思考,在他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力求更为切近客观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识,并用之于实践。读到这个份上,才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是在用脑子读书,而不只是用眼睛读书,并进入把死书读活,使书为我所用之境。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凡事同理,读书亦如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必能点石成金,真正把读书变成通向进步和成功的阶梯。(向贤彪) 原标题: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人民论坛) 转载地址: 篇二: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阅读答案 这篇文章来源,欢迎访问初中生作文网(czzww),希望您能在这里找到你需要的作文,你也可以来发表您的作文。收获那一份爱以上了忙碌初三的我,在想,这三年来,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友情?已被细... 不同的我一转眼之间,一年光阴过去了,我变了变的成熟了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老爷们... 学会宽容的议论文一脚踩扁了紫罗兰,他却将香味留在了脚上,这就是宽容。在生活中应... 它伴随着旅程眺望巴黎,埃菲尔铁塔是独特的风景,探索埃及,金字塔是神秘的风景,聆...

豫章书院简介

豫章书院简介 南昌豫章书院建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至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间。因朱熹父朱松并师从宋名儒罗从彦(生于闽,而籍豫章)不忘根本故号豫章先生,门人弟子于南昌立豫章书院。宋时豫章书院成为理学在江西的完善和传播基地,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元代南民更加重视理学的本民族团结作用,书院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书院号称:东南理学之宗。明朝建立初,明洪武和永乐帝对书院文人谈论朝政的猜忌,致使自明太祖洪武建国(1368年)至宪宗成化初年(1468年)的整整一百年,豫章书院处于沉寂状态。成化以后得到逐步恢复,到嘉靖又得到发展。豫章书院自南宋创立到明嘉靖的三百年,经历创建到发展,到沉寂,又到发展的跌宕时期,为理学在江西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提出:“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地方游食无业之徒,空谈废业.”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首辅正式令废毁全国书院,卖院田以充边需。豫章书院也在“宰忌讲学,毁及院舍,有习奉行,急若星火”的形势下,经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江西十三郡的名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此事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学术情况。说明了江西学者对理学名家的尊敬。 清初,朝廷对书院控制更严,顺治九年(1652年)令: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官。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各提学官率各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见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清初,因为满族统治者对中华理学文化的忌讳未定,使豫章书院得不到任何恢复和发展。清顺治十年开始,由于汉学士的坚持,情况产生变化,期间江西书院陆续修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宋牵以理学名贤祠之名修复部分豫章书院。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抚马如龙,再次全面修复豫章书院,并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主讲,豫章书院毁废百年,才终于得到兴复。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白潢及督臣常鼎,学臣王思训倡捐,于书院旁列号舍数十,遴选江西各府俊秀二百余人,读书其中。不在遴选之中,自愿来学者还有一百余人。书院延请当代名儒主持讲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