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染色体加倍对黄毛草莓叶片形态的影响

染色体加倍对黄毛草莓叶片形态的影响

染色体加倍对黄毛草莓叶片形态的影响
染色体加倍对黄毛草莓叶片形态的影响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几种染色方法比较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几种染色方法比较 双翅类昆虫如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唾腺染色体(Salivary chromosome)比普通染色体大的多,处于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状态,是由于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形成的,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故又称为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它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研究染色体结构变异等的好材料。制作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染色方法一般有3种:醋酸洋红法、苯酚品红法和孚尔根(Feuglen)染色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适用的条件,因此没有1种染色方法是普遍适用完美无缺的。现将3种常用方法的优缺点分述如下,并提出1个实用的永久封片制作方法。 一、醋酸洋红法 洋红的常用浓度为0.5%~1.0%,醋酸常用浓度为45%~50%,一般现配挪用较好。洋红是从胭脂虫(Coccrs cacti)的雌虫中提取的作为染料的提取物,提取物的品质因胭脂虫的种类而异,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具有染色活性的是洋红酸。洋红酸是一种二元弱酸,如果溶于碱性溶液中,则具有酸性染料的性质,可使细胞质着色;如果溶于酸性溶液中,则具有磁性染料的性质,可使染色质(体)着色。此法多用满架法,快速简便,为改进其染色效果,也可采用浸染法,并辅以火焰微热(即滴加醋酸洋红盖片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增加本底清晰度,加大反差。 醋酸洋红的配制和染色都比较简中,对细胞穿透力较强,这是其主要优点,此外它对染色体和核仁均对染色,故也适用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染色。但其染色强度和分色效果不及其他染色剂,通常只作临时染色观察,不用于制作永久性装片。 也可以用醋酸地衣红替代洋红,这样细胞质着色较少,效果较好。 二、孚尔根染色法 孚尔根染色法是常用于鉴别细胞中DNA的一种组织化学方法,细胞核经过温和的盐酸的水解作用(I mol HCI,60℃而破坏了脱氧核糖与嘌呤碱之间的糖苷键,这样嘌呤碱脱掉而使脱氧核糖的第1个碳原子上潜在的醛基获得自由状态。自由醛基能够与脱色的碱性品红即Schiff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复合物。 孚尔根染色法的优点是通常只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着色,染色均匀一致,背景清晰,组织软化较好,易于压片。缺点是染色体经过染色后,由于染色时间较长(一般在1~2h,动物细胞略短一些),Schiff试剂中所含的盐酸往往使其过度软化。因此在压片时染色体不易分散而易于重叠或粘连,这是它不如苯酚品红染色的主要缺点。另外一个主要缺点是水解条件必须严格控制,l mol HCI水解温度应在60士1℃(某些情况下需要控制在60士0.5℃),因为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造成水解过度,糖与醛基之间的键破坏过大,醛基流失到水解液中,则染色体不均匀着色或染色稍深但细胞质着色,或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小粒;反之,染色体着色浅淡、细胞质中可能有其他醛基存在而呈现扩散的红色。可见,只有水解合适才能使染色体着色较深而细胞质不显示任何颜色。 染色反应须在低温(10℃左右)、黑暗、尽可能减少氧化的条件下进行,否则氧化生成SO也会影响反应的颜色表现,因此孚尔根染色法宜用浸染法,而不宜用液染。此外染的 2 色后一般还需用漂洗液和蒸馏水漂洗,这些操作对于较小的果蝇唾腺来说不太适宜,因为材料容易在染色、漂洗等操作过程中丢失。 三、苯酚品红染色法 现常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色法,它是卡宝品红(Carbol fuchsin)经过山梨醇改良的,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优良的核和染色体的染色剂。它既具有醋酸洋红的染色简便、快

大棚草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大棚草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和生长结果习性 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是半平卧丛壮生长,株高30 厘米左右。草莓由根、茎、叶、芽、花、果实、种子组成。花由花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及花托。 (1)根:草莓的根为须根系,由新茎和根状茎上发生的粗不同的不定根所组成。 (2)茎:草莓的茎有新茎、根状茎和匍匐茎 3 种,前 2 种生长在地下统称为地下茎。1)新茎:新茎是当年生的茎,呈弓背形。2)匍匐茎:匍匐茎由草莓新生的腋芽萌发而成。其茎细,节间长萌发初期向上生长,超过叶面高度后,垂向株丛少的地方沿着地面生长,一般地下茎多的品种,发生匍匐茎较少。匍匐茎是草莓的营养繁殖器官,匍匐茎还可再生长出匍匐茎分枝,同样可繁殖幼株。一般情况下,在匍匐茎的偶数节(第 2 节、第 4 节、第 6 节)部位,向上长出正常的叶,向下形成不定根,当接触地面且土壤较湿润时,即扎入土中,形成一株匍匐茎的奇数节位则不能形成幼苗。 (6)果实:草莓果实是由花托膨大形成,植物学上称之为假果,再配上称为浆果。草莓果形状有圆锥形、短圆锥形、长圆锥形、圆球形、扁圆形、扇形、楔形、长楔形、宽楔形、平楔形等10 余种。 (二)物候期2 草莓为常绿植物,在一年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萌芽期和开始生长期:春季10 厘米深土层内的温度稳定在1-2℃时,根系即开始活动。根系生长比地上部早10 天左右,此时的根系生长主要是上一年秋季长出的根继续延伸,随着气温升高,逐渐长出新根。草莓生长主要依靠根状及根中贮藏的营养物质。 (2)现蕾期:地上部生长约 1 个月后出现花蕾。 (3)开花期和结果期:从花蕾显露到第一朵花开放约需15 天左右。由开花到果实成熟需1 个月左右。花期长短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花期一般持续20 多天。在同一花序上有时第一朵花的果已成熟,而最末的一落花还正在开放,

小鼠染色体染色观察

题目:小鼠细胞染色体染色观察 一.O bjectives: 1.Learn the method of preparation of mouse chromosome from marrow.学习制备从骨髓中制备小鼠染色体的方法。 2.Understand the morphology and amount of mouse mitotic. 了解小鼠有丝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二.实验原理 1.秋水仙碱,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 故名,也称秋水仙素。纯秋水仙碱呈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57℃。 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味苦,有毒。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碱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碱有丝分裂。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 2.现今微丝标记方法分为在细胞中标记微丝和活体细胞中标记微丝。 固定细胞中的微丝主要是用带荧光探针的抗体或鬼笔环肽标记,需要对样品进行化学固定和膜的通透。活体标记常采用荧光类似物标记的方法和GFP标记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

1.实验材料: a)秋水仙素稀释液 b)小鼠一只 c)75mM KCl低渗溶液 d)固定液 e)Giemas染液 2.实验设备: a)普通光学显微镜 b)载玻片若干,注射器。 c)酒精灯 d)离心管若干、吸水纸、滴管、剪刀、白瓷板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提前3-4h向小鼠腹腔中注射秋水仙素,然后用引颈法处死 小鼠。 2.完整取出小鼠股骨(胫骨),取出骨骼表面肌肉和其他结缔 组织。 3.将胫骨两端剪开,用注射器吸取适量75mM KCI将骨髓冲洗 到离心管中。 4.低渗处理:用约6ml的75mM KCI在37℃下低渗骨髓细胞 20min。

果蝇的染色体异常现象

果蝇的染色体异常现象

果蝇的染色体异常现象 一、果蝇的染色体结构异常现象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的一种,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有各种射线、化学药剂、温度的剧变等,内因有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失调、衰老等。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例题 1.(16分)1917年,布里奇斯发现了一种翅膀

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并用这种果蝇做了如图23所示的实验: (1)其它实验证实,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假设缺刻 翅是由X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基因发 生突变引起的,与正常翅是一对等位基 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缺刻翅由隐性 基因控制,则后代中不应该有 果蝇出现;如果缺刻翅是由显性基因控 制,则后代中应该有果蝇出 现。实验结果与上述假设是否相 符:。 (2)从果蝇的眼色性状分析,后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说明雌性亲本产生了 种类型的配子。理论上讲图23所示的 实验,子代应该有种类型。

(3)图23所示的实验,子代的雌雄比例不是1:1,而是2:1,其原因最可能 是。 (4)布里奇斯认为“X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图23所示实验现象的原因。为证 实这一猜测,科研工作者对表现型为 的果蝇做了唾腺染色体的检查,显微镜 下观察到如图24所示 的片段,从而证实了布里奇斯的猜测。 (5)从图23中雌性亲本所产生的配子分析,解释子代中雌性出现缺刻白眼性状的原因: 。 【答案】(16分)(1)缺刻翅雌和正常翅♂缺刻翅♂不相符(2)两(1分)四(1分) (3)雄性的成活率是雌性的1/2(雄性个体存

在致死现象)(4)缺刻翅♀ X染色体配对 (5)含X染色体缺失的雌性配子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缺刻翅白眼♀(X染色体缺失导致缺刻翅性状,同时缺失的部分包括控制眼色的基因)2.(16分) (1)图1表示对果蝇眼形的遗传研究结果,果蝇眼形由正常眼转变为棒状眼是因 为,该变化称 为。雄性棒眼果 蝇的基因型为。 基 X b X b X B X X B X B 图1 (2)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 l B X b,

染色体加倍

实验13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石门中学人教版新教材中高中生物实验创新性使用研究课题组 一、实验目的:1.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2.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 思考题1、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思考题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思考题3、除低温外,你还知什么因子会引起染色体数量变化? 三、方法步骤: 1、低温诱导:培养洋葱根。待洋葱根长出1cm左右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0C)。诱导培 养36h。 2、固定形态: 思考题4、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冼2次 3、制作装片: 思考题5、制作装片需要哪些环节? 思考题6、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在这个实验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上述填空题参考答案:

实验流程:洋葱大葱大蒜4℃36h 0.5-1 卡诺氏固定液95%的酒精75%酒精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正常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注意事项:25 温度 思考题7、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在这个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4、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并寻找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 思考题8、先用低倍镜观察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题9、有人认为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低温能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这一结论,你同意吗?为什么? 思考题10、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诱导能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B.改良苯酚品红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95%酒精D.该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纺锤体的结构 2.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 (2)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低温效应,根据这个提示将你设计的实验组合以表格形式列出来。 (3)按照你的设计思路,以作为鉴别低温是否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依据。为此,你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剪取根尖2~3mm。 第二步:按照→ → → 步骤制作。 3.现有甲乙两种可能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实验室研究人员欲通过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来鉴定它们是否有毒性并比较二者毒性的强弱。请你以一个研究人员的身份参与此项研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回答有关问题。 Ⅰ.实验原理:。根据这种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数(以下称Q值),可判断该化学物质的毒性。 Ⅱ.实验材料:活的小白鼠胚胎。 Ⅲ.药品用具:胰蛋白酶液、动物细胞培养液、动物细胞固定液、适宜浓度的龙胆紫溶液、滴管、培养皿、剪刀、锥形瓶、培养瓶、恒温箱、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小白鼠正常体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高倍显微照片。 Ⅳ.实验步骤: (1)制备细胞悬浮液:把活的小白鼠胚胎放在培养皿中剪碎,转入锥形瓶中,加入胰蛋白酶液处理,使胚胎组织离散成单个细胞,再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浮液。 (2)进行细胞培养: ①取A、B、C三个洁净的培养瓶,。 ②向A培养瓶中加入化学物质甲,向B培养瓶中加入等量的化学物质乙,并将培养瓶摇匀。 ③。 (3)制作临时装片: ①当细胞增殖到大约第8代左右时,同时从恒温箱中取出三个培养瓶,用胰蛋白酶液处理,使培养的细胞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

道南中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Ⅰ、基于标准的学习目标分析高三年级上册 2019年1月11日课题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设计人李俊丽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①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a:对象 b:时期 c、特点 d、结果); ②说明高等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a: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 b: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曲线) (2)能力培养 ①通过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和绘制减I、减II中后期图的能力; ②通过课前制作精子形成过程中的贴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动手、协作的能力; (3)情感培养 ①通过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的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确对待自然界。 ②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生物“奥妙”的探索品质。 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Ⅱ、基于标准的教学过程设计

邀请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的减数分裂过程贴图,其他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练习1:(1)该图所示的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 ___________ 。 (2)一个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个DNA 分子= 条脱氧核苷酸链 (3)1号和2号染色体在联会前相同位置上携带一对等位基因,在联会后1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基因是否肯定 相同?为什么? 通过ppt 展示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动态变化,师生共同总结: 精子是在雄性动物的睾丸内形成的 减I :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4 3 1 2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剖取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方法。 2)掌握制作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技术 3)观察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果蝇三龄幼虫的唾液腺细胞处于永久早期,染色体解旋呈伸展状态.在幼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多次复制,但细胞、细胞核不分裂。复制后的染色单体DNA不分开,这种现象叫做核内有丝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体。 加之唾液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互相靠拢在一起呈现一种联会状态,而使其比一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粗1000—2000倍,长100-200倍。 2)唾腺位于幼虫体前1/3-1/4处,所以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虫体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右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如图。 3)由于在唾液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互相连结在一起形成染色盘或异染中心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假联会,经碱性染料染色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染色较深的染色盘和以染色盘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的5条染色体臂。在这些染色体臂上可以看到染色深浅不同,被称做明带、暗带的横纹,这些横纹的位置,宽窄、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形态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根据染色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特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在染色体臂上还可看到某些带纹通过染色体的解旋、膨大形成的疏松区和巴尔比尼氏环,其富含转录出来的RNA,因此不着色,是基因活动的区域。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疏松区或巴尔比尼氏环在染色体上出现的部位不同,据此研究基因的表达,开展各种染色体变异的研究等等。 三、器具和生物

实验生物:果蝇的三龄幼虫; 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 实验试剂:醋酸洋红染液、蒸馏水、lNHCI。 四、实验步骤 1)准备发育充足、肥大的三龄幼虫(选择在低温下(16°C-18°C培养下,充分发育但尚未化蛹但活动十分活跃的幼虫); 2)剥离唾腺: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每只手各持一个解剖针在解剖镜下进行操作。由于果蝇的唾腺位于幼虫体前1/3-1/4处,所以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虫体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右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3)解离:在唾腺组织上滴一滴1NHCl,解离1-2min ,以松软组织; 4)吸去HCl,用水冲洗2-3次,滴加醋酸洋红染液染色10min,染色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背景也着色。之后盖上干净的盖片,并覆一层滤纸。将片子放在实验台上,用大拇指用力压住。(注意不要使盖片移动); 5)镜检: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再转用高倍镜进行观察;6)整理实验器材,处理废物; 五:实验现象 多线染色体六:实验问题

小鼠染色体的制备观察、染色

生命科学学院 Life Science College 细 胞 生 物 学 实验报告 姓名:柳伟雄班级:2013级生科一班 学号:同组者:曾玮璠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5年6月1日 姓名:柳伟雄系年级:生科一班2013级同组者:曾玮璠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小鼠染色体的制备、染色、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1.初步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形图。 二、原理 凡处于活跃增殖状态的细胞,或者经过各种处理后,任何动物组织的细胞就可进入分裂,均可用于染色体分析。在正常动物体内,精巢和骨髓均为是活跃分裂的组织。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即可使许多处于分裂的细胞停滞于中期,然后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即可得到大量可分析的染色体标本。本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经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易于推广。骨髓细胞是用于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好的材料。但在取材方面,精巢又比骨髓要简易一些,故本实验选用小鼠的精巢为实验材料。 对于小鼠精巢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 使中期染色体停留在赤道面处; 2. 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 以至于在滴片时细胞被胀破, 使细胞的染色体铺展到载玻片上; 3. 空气干燥法可使细胞的染色体在载片上展平,经Giemsa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显微图象。 Giemsa染色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适用于多种细胞和染色体染色。主要用Giemsa染液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胞浆染成粉红色,在光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细胞及染色体图像。

草莓及栽培与管理

草莓的栽培与管理 一、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分类: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栽培学分类上,草莓属浆果。 根:草莓根为须根系,由新茎和根状茎上发生的不定根组成,主要分布于0-30厘米的土层内。草莓新根的寿命通常为1年,根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36℃,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3℃。在露地环境条件下,一年当中一般有3次发根高潮,分别在2-4月、7-8月、9月中旬-11月,以第三次发根最多。草莓根系既不抗旱、也不耐涝,喜欢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灌溉便利、微酸性(PH值5.6-6.5)的壤土或沙壤土。 茎:草莓有新茎、根状茎、匍匐茎。前两种属地下茎,后者为沿地面延伸的一种特殊地上茎。当年萌发或一年生的短缩茎为新茎,呈半平卧状态,节间密集而短缩,其上密集轮生着叶片。新茎顶芽和腋芽都可分化成花芽。腋芽当年可萌发为匍匐茎、或成为新茎分枝。新茎下部着生不定根,第二年新茎成为根状茎。 根状茎是营养贮藏器官,其上也发生不定根。2年生以上的根状茎逐渐衰老死亡,其上不定根也随着死亡,根状茎越老,地上部分生长越差。 匍匐茎由新茎腋芽萌发形成,匍匐茎有2节,第2节生长点能分化叶片、发生不定根、形成一代子株,子株可抽生二代匍匐茎、产生二代子株,二代子株可产生三代子株,依次类推,可形成多代匍匐茎和多代子株。 开花与结果:草莓的花序为聚伞状花序,花序有顶花序和腋花序,单株花序约2-8个。花为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萼片、副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在露地条件下,越冬后,日平均温度达10℃以上时开始开花。草莓1朵花能开放3-4天,雌蕊在开花后7-8天内均有受精能力。果实为聚合果,由花托肥大发育而成。开花后至15天果实发育缓慢;花后15-25天迅速肥大。草莓果实的大小和种子数量与温度关系密切,授粉充分、种子数量多果大,反之果则小,畸形果多。 二、品种特性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工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 2.应用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鉴别诱导后染色体数目变化。 3.学会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通过低温阻碍细胞内酶促反映的进行,从而导致细胞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所需ATP的供应途径受阻,使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成染色体加倍而细胞不能分裂,达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从理论上讲,观察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是分列中期,可当纺锤体的行成受到抑制时,细胞分裂就停止在了前期,不再出现中期、后期,只有当细胞分裂进入到第二周期的中期时,才能确保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成功。因此,低温处理的时间至少要有一个半周期的时间。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同时也降低了酶的活性,细胞分裂的速度减慢,细胞周期会延长。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材料:蚕豆 2.试剂:秋水仙素 3.仪器:超低温冰箱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培养根尖蚕豆种子于30℃~40℃水浴中浸种3 ~4h 后,取出放入带有湿润纱布的培养皿中于10℃培养,每2d 换一次水。注意水要浸过蚕豆种子体积的1/3。 (2)低温诱导处理待实验材料长出约1cm 左右根时,将实验材料平均分两组: 实验组于2℃的冰箱中进行低温诱导培养36h 后( 换水时注意用2℃的水,减小实验的误差) ,于15℃~20℃恢复常温培养10 ~12h( 即小于实验材料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对照组于15℃~20℃常温进行培养,注意经常换水。 (3)取材、固定、解离、漂洗与染色常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方法[1]。 (4)显微观察与数据统计分析随机观察并统计10 个视野中分裂期和非分裂期细胞,计算分裂指数( mitotic index,MI) 。细胞分裂指数= 分裂期细胞数/全部细胞数×100%。统计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的加倍实验设计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6月23日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的加倍实验设计 一、选题背景 利用一些诱发因素可以人工诱导植物产生多倍体,包括物理因素,如温度的剧变,射线处理,嫁接和切断等,还有化学因素,如植物碱,植物生长激素,秋水仙素、茶嵌戊烷、异生长素、富民农等等。由于一些化学诱导物质有剧毒,且价格昂贵,比如:秋水仙素,所以我们将探究低温对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 低温和秋水仙素一样,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细胞加大而不分裂,着丝点分裂后的染色体仍在一个细胞中,故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如果用低温处理根尖,则在根尖分生区内可以检测到大量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如:处理植物幼苗的芽,则可以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 三、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1、材料:大蒜(2n=16)。(之所以选用大蒜而非洋葱是因为在做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 发现大蒜的效果比洋葱好。) 2、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1)卡诺氏固定液:取无水酒精和冰醋酸,按体积比3:1的比例混合: (2)盐酸酒精解离液:取95%酒精和15%盐酸,按体积比1:1的比例混合。 (3)质量浓度为10mg/mL的龙胆紫溶液:将100mL的体积分数为45%的 (4)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醋酸溶液煮沸,加入1g龙胆紫后,搅匀再煮5min,待冷却后过滤,备用 3、主要仪器:冰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剪刀、镊子 四、实验步骤 (一)根尖的培养 实验课前的3—5d,取蒜瓣,放在盛有少量水的培养皿中 (二)低温诱导 当根长到lcm时,放入冰箱内4℃低温下培养,处理36h。 (三)固定根尖 剪取以上处理的根尖,每个根尖为0.5—1cm,分别放人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30——60min,然后用体积分数95%酒精洗两次 (四)制作装片及观察 (1)解离:取固定好的根尖,用盐酸酒精解离液3~5min,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酥软为止。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约10min[去酸,防止干扰碱性染料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对根尖染色3~5min。 (4)制片:用镊子将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用镊子将根尖弄碎,加盖玻片,用拇指转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五)观察 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相,再换上高倍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核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了解染色体的类型,识记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量。 2.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3.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态、数量、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4.通过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设计构思、查阅资料、寻找实验材料、探索发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相应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联系明确探究性思维,在生物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

质疑精神。 3.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和构建模型的能力。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在于揭示生命延续体会的生物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章“染色体与遗传”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基础,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第一章孟德尔定律,重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要从遗传学上理解孟德尔定律必须系统的学习“染色体与遗传”。这一模块的其他内容与本章息息相关,如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同时本章还是选修模块的知识前提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都是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必要的知识基础。 只有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才能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其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为以后的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总之,“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遗传与变异”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行为、数量、特征的变化。 难点:掌握各阶段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特点;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摩尔根果蝇实验中,白眼基因为什么不能在Y染色体上

摩尔根果蝇实验中,白眼基因为什么不能在Y染色体上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分析及教学策略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段志军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四中学张惠敏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他发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的一致性,所以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但是类比推理的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接下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果蝇是一种昆虫,有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饲养容易等优点。1909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摩尔根首先做了实验一: P 红眼(雌)×白眼(雄) ↓ F1 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白眼(雄) 3/4 1/4 从实验一中,不难看出F1中,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F2中红眼和白眼数量之比为3:1,这也是符合遗传分离规律的,也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总与性别相关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摩尔根认为,既然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在20世纪初期,生物学家对于果蝇的性染色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一些。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区段: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如下图)。 在雌果蝇中,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在雄果蝇中,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那果蝇的眼色基因到底在哪里呢?是在Ⅰ、Ⅱ、Ⅲ中哪个区段上呢? 摩尔根果蝇实验中,白眼基因为什么不能在Y染色体上? 教材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他认为: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由X染色体所携带,Y染色体上不带有白眼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之后摩尔根用这个假设合理的解释了他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即实验一。后来通过测交实验进行了验证。到这里,难免让人产生如此疑问:摩尔根怎么如此“草率”的认为控制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难道不需要排除基因在Ⅱ、Ⅲ区段的可能性吗? 事实上,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是很严谨的,他除了做了上面的实验一,还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二:将实验一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 P 红眼(雌)×白眼(雄) ↓ F1 红眼(雌、雄)白眼(雌、雄) 实验三:摩尔根将实验二所得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 P 白眼(雌)×红眼(雄) ↓ F1 红眼(雌)白眼(雄) 简单推理就容易得到,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可能在Ⅲ上,那么在Ⅱ区段上呢? 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在Ⅱ区段上,果蝇眼色基因用B、b来表示,则实验一、二、三的遗传分析图解如下: 实验一: P X B X B(红、雌) ×X b Y b( 白、雄) ↓ F1 X B X b (红、雌) X B Y b(红、雄) ↓F1雌雄交配 F2 X B X B(红、雌) X B X b (红、雌) X B Y b(红、雄)X b Y b( 白、雄) 可知基因在Ⅱ区段上,可以解释实验一。 实验二:将实验一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 P X B X b (红、雌) ×X b Y b( 白、雄) ↓ F1 X B X b (红、雌) X b X b(白、雌) X B Y b(红、雄)X b Y b( 白、雄) 可知基因在Ⅱ区段上,可以解释实验二。 实验三:将实验二所得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 P X b X b(白、雌) ×X B Y B(红、雄) ↓ F1 X B X b (红、雌) X b Y B( 红、雄) 果蝇种群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有三种,只需要以上一个杂交组合就足以证明基因在Ⅱ区段上,不能解释实验三。 综上所述,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即Y染色体上并没有其等位基因。 2.摩尔根果蝇杂交试验的教学策略 我在设计之初也想按照课本思路进行授课,也听过类似思路的课,而且我发现大家的处理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规律,跟性别有关之后,教师就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之后用假设来解释他所做的实验。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科学家经过那么艰难的思维过程才得出的结论现在被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得到了,这个过程好像“太容易了”,感觉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而且设计过程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探究,也没有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设计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让学生充分探究呢?为引导学生重演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教学片断】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果蝇杂交实验。 师:大家思考一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前面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矛盾吗? 生:从3:1的分离比可知,并不矛盾。 师:那这一实验结果有没有特别之处呢? 生:白眼性状与性别有关。 师:(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引导学生明确性染色体的形态)针对上述实验现象,你能提出怎样的假设呢? 生: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师:很好。(出示果蝇X、Y染色体图,介绍X非同源区段、Y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请大家再认真的观察一下果蝇的X、Y染色体,结合果蝇杂交实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到底是在哪个区段上? 师:大家能自己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下去巡视,及时提示并观察问题解决的进度。学生很容易排除基因在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但是通过遗传图解的书写,学生们发现另外两种情况都能解释课本上的实验)

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染色与观察

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染色与观察 姓名:学号:实验时间: 1.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 2. 实验原理 凡处于活跃增殖状态或者经过各种处理,任何动物组织的细胞都可进入分裂时期, 均可用于染色体分析。在正常动物体内,精巢和骨髓均为是活跃分裂的组织。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即可使许多处于分裂的细胞停滞于中期,然后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即可得到大量可分析的染色体标本。本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经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易于推广。骨髓细胞是用于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好的材料。但在取材方面,精巢又比骨髓要简易一些,故本实验选用小鼠的精巢为实验材料。 对于小鼠精巢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使中期染色体停留在赤道面处;②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以至于在滴片时细胞胀破,使细胞的染色体铺展到载玻片上;③空气干燥法可使细胞的染色体在载片上展平,经Giemsa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显微图象。 Giemsa染色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适用于多种细胞和染色体染色。主要用Giemsa 染液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胞浆染成粉红色,在光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细胞及染色体图像。 3. 实验材料和用品 (1)材料:小白鼠 (2)试剂:秋水仙素、生理盐水(0.9%的NaCI溶液)、0.3%KCI低渗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 1)、Giemsa染液 (3)器材:解剖盘、解剖镊、解剖剪、小烧杯(X 2)、吸管、玻璃刻度离心管、恒温水浴锅、离心机、铜网、预冷载玻片、记号笔、普通光学显微镜、玻璃等 4. 实验步骤 (1)小白鼠染色体标本制作 ①取雄性小鼠以每克体重4^g注射秋水仙素,经14?16小时后,断头法杀死小鼠,取出睾丸用生理盐水(0.9%的NaCI)洗去血污。 ②放入装有1ml 0.3%KCI液的小烧杯中剪碎至呈乳白色。 ③用铜网过滤到刻度离心管中,再加0.3%KCI液至4ml。 ④37 C静置30分钟,进行低渗处理。

草莓的栽培与管理

草莓的栽培与管理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草莓的栽培与管理 一、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分类: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栽培学分类上,草莓属浆果。 根:草莓根为须根系,由新茎和根状茎上发生的不定根组成,主要分布于0-30厘米的土层内。草莓新根的寿命通常为1年,根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36℃,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3℃。在露地环境条件下,一年当中一般有3次发根高潮,分别在2-4月、7-8月、9月中旬-11月,以第三次发根最多。草莓根系既不抗旱、也不耐涝,喜欢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灌溉便利、微酸性(PH值)的壤土或沙壤土。 茎:草莓有新茎、根状茎、匍匐茎。前两种属地下茎,后者为沿地面延伸的一种特殊地上茎。当年萌发或一年生的短缩茎为新茎,呈半平卧状态,节间密集而短缩,其上密集轮生着叶片。新茎顶芽和腋芽都可分化成花芽。腋芽当年可萌发为匍匐茎、或成为新茎分枝。新茎下部着生不定根,第二年新茎成为根状茎。 根状茎是营养贮藏器官,其上也发生不定根。2年生以上的根状茎逐渐衰老死亡,其上不定根也随着死亡,根状茎越老,地上部分生长越差。 匍匐茎由新茎腋芽萌发形成,匍匐茎有2节,第2节生长点能分化叶片、发生不定根、形成一代子株,子株可抽生二代匍匐茎、产生二代子株,二代子株可产生三代子株,依次类推,可形成多代匍匐茎和多代子株。 开花与结果:草莓的花序为聚伞状花序,花序有顶花序和腋花序,单株花序约2-8个。花为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萼片、副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在露地条件下,越冬后,日平均温度达10℃以上时开始开花。草莓1朵花能开放3-4天,雌蕊在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目的要求】 1.掌握小鼠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 2.计数并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基本原理】 在骨髓细胞中,有丝分裂旺盛,因此不需要体外培养就可以直接得到中期细胞。骨髓细胞具有高度的分裂活性,经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处理后,使分裂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再经低渗处理、固定、滴片、染色等步骤,可制作较好的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标本。 【实验用品】 1.器材:解剖刀、剪刀、镊子、注射器、离心机、离心管、恒温水浴箱、冰冷载玻片、酒精灯、大培养皿、显微镜、纱布,标签纸,记号笔等; 2.试剂0.1%秋水仙素溶液、Carnoy’s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0.075 mol / L KCI 溶液、Giemsa染液等。 3.材料:65-90天健康小鼠(生技09级72人,新华09生物技术36人,生科08级75人,生技08级70人,共253人,需购小鼠110只) 【方法与步骤】 1.前处理取材前3~4 h,向腹腔内注射秋水仙素。注射浓度随动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每克体重注射2~6μg,注射总量不宜超过2 ml(例如一只体重50 g的蟾蜍,若按4μg / g注射,需注射浓度为0.1%的秋水仙素溶液0.2 ml )。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使分裂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增加中期分裂相的比例。 2.取骨髓细胞处死动物,用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冲洗出骨髓细胞,并用注射器筒轻轻吹打,使细胞团块分散,静置片刻、待大组织团块沉淀后,用吸管将骨髓细胞悬浮液移至离心管中,以1000 r / min 离心5~10 min,弃去上清液。 3.低渗根据骨髓细胞液的多少,加0.075 mol / L的KCI液5~6 ml,在37℃水浴箱中或室温下低渗20~30 min。低渗时间过长,易造成细胞破裂;时间过短,则染色体难以分散。4.预固定低渗完毕,立即加入1 ml 新配制的预冷Carnoy’s固定液,用吸管将细胞轻轻吹打均匀,进行预固定。然后以1000 r / min 离心8 min。 5.固定弃去上清液,加5~6 ml Carnoy’s液,轻轻吹打细胞,静置固定20 min。离心弃去上清液,再加5~6 ml Carnoy’s液,固定20 min。 6.制备细胞悬液离心弃去上清液,再加少许新鲜Carnoy’s固定液,用吸管将固定后的细胞吹散,并反复吹打混匀,制成浓集的细胞悬浊液。 7.准备载玻片滴片前1~2 h,将洁净的载玻片放在0~4℃冰水中,使其表面附有一层水膜。这样在滴片时,细胞悬液遇到载玻片上的冷水,染色体会迅速分散开来。 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8.滴片取出预冷的载玻片,将其倾斜约30°放置。吸取细胞悬液,从距离载玻片40 cm 以上高度处滴至载玻片上2~3滴;滴片后立即用嘴或洗耳球对准滴片处轻微吹气;也可用镊子夹住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迅速过几下(见图),这样都有助于染色体分散和展开。9.干燥使滴片在室温下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火焰上烤干,也可用吹风机冷风吹干。10.染色待滴片充分干燥后,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Giemsa染液(Giemsa原液:缓冲液=1:10)染色30 min。然后自来水冲洗,空气干燥。镜检。 【结果观察】 1.在低倍镜下观察Giemsa染色后的中期分裂相形态。 2.选择分散适度不重叠染色体的分裂相,在高倍镜下进行观察。

果蝇杂交基础知识

第一章 果蝇杂交基础知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果蝇遗传学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研究时间较长,信息得到 积累固然是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果蝇自身独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以次为基础建立的一系列独特的遗传学研究“工具”。最直接的,比如果蝇的交配设计就更加可靠、更加明确,因为可以有效控制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随机化和重组效应(shuffling effect ),因此定位果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也就相对比较容易。接下来将介绍果蝇遗传学和果蝇饲养中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包括果蝇的基本命名法(Rosetta stone )。 果蝇的染色体 果蝇有四对染色体,通常用直线和圆圈分别表示染色体臂和着丝粒: 雌性 雄性 “L ”指染色体左臂,“R ”则代表右臂。X 和四号染色体有相对较长的左臂和很小的右 臂(标准画法不画右臂)。果蝇X ,2L ,2R ,3L 和3R 染色体的大小基本相当,而四号染色体大约仅有上述染色体的五分之一大小。 果蝇的性别决定于其X 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组的比例。在雄蝇中,一条X 染色体对应两 套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组的比例为0.5;而在雌蝇中这一比例为1.0。Y 染色体上只含有少量基因,除了精子的正常运动必须有Y 染色体的参与外,雄性个体的大部分发育过程不需要Y 染色体的参与。 果蝇的一个重要的遗传学特性是雄性不发生重组。通常情况下,异型配子的个体(即具有两个不同性染色体的个体,通常为雄性)重组率比较低。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中,雄性个体的有效重组率为零。雌性个体则恰恰相反,其重组非常活跃。可以利用果蝇研究中最独特的工具:平衡染色体,来人为控制重组的发生。由于射线诱导等引发染色体发生多点裂断和重接,结果形成序列顺序混杂的染色体——平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初期,平衡染色体不能和原来的具有正常顺序的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和重组。平衡染色体的存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显性标记的突变来识别,当然平衡染色体中也包含隐性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可以清楚地追踪平衡染色体的遗传传递过程。由于平衡染色体可以有效地阻断与同源染色体的重组,我们也可以对其同源染色体的传递过程进行追踪,即使同源染色体没有显性标记,也能追踪到它的遗传传递轨迹,因为减数分裂中必然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后代没有得到平衡染色体,它肯定得到了相应的同源染色体。平衡染色体是果蝇交配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规律。 染色体倒置是染色体重排中的一种很普遍的过程。平衡染色体(我们在本章的后半部分将会详细介绍)就是染色体倒置的一种特例。其他的染色体重排过程还有:染色体置换、复合染色体、染色体缺失和复制。这些都会在本书中加以讨论。主要的染色体重排类型及图示如下: 1.倒置,同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两次断裂和修复,形成一个倒置片断。(断裂点用括号表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