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载体对CO甲烷化Ni_SiO_2催化剂性能的改进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载体对CO甲烷化Ni_SiO_2催化剂性能的改进

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辉光放电是放电等离子体中最常见的一种放电形式,应用也最广泛。比如,一般的气体激光器(He-Ne 激光器、CO2激光器等)、常用光源(荧光灯)、空心阴极光谱灯等。同时辉光放电也是放电形式中放电最稳定的放电形式,所以有必要对辉光放电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 §6.1 辉光放电的产生及典型条件 最简单的辉光放电的结构如图6.1(a)。调节电源电压E或限流电阻R,就会得到如图6.1(b)的V-A 特性曲线。管电压U调节到等于着火电压U b时,放电管内就会从非自持放电过渡到自持放电,此时,放电电流I会继续增大,管压降U下降,进入辉光放电区。放电管发出明亮的辉光,其颜色由放电气体决定。限流电阻R应比较大,以保证放电稳定在辉光放电区。如果限流电阻R很小,放电很容易进入弧光放电区。 辉光放电的特点:比较高的放电管电压U(几百~几千V),小的电流I(mA量级); 弧光放电的特点:很低的放电电压U(几十V),大电流放电I(A量级甚至更大)。 辉光放电的典型条件: ①放电间隙中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至少没有很大的不均匀性;例如He-Ne激光器的放电管内电场近似 均匀。 ②放电管内气体压强不是很高,要求满足(Pd)Ubmin<Pd<200Kpa cm(巴邢曲线的右支),d---放电管内 电极间距,(Pd)Ubmin--巴邢曲线最低点U bmin对应的Pd值。一般P=4Pa~14Kpa时,可出现正常辉光放电,而Pd>200Kpa cm时,非自持放电通常会过渡到火花放电或丝状放电; ③放电回路中的电源电压和限流电阻准许放电管的放电电流工作在mA量级,且电源电压应高于着火电 压U b,否则不能起辉。

辉光放电与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与等离子体 1、辉光放电 通常把在电场作用下气体被击穿而导电的物理现象称之为气体放电。气体放电有“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两种形式。辉光放电又分为“正常辉光放电”与“异常辉光放电”两种,它们是磁控溅射镀膜工艺过程中产生等离子体的基本环节。 辉光放电(或异常辉光放电)可以由直流或脉冲直流靶电源通过气体放电形成,也可以用交流(矩形波双极脉冲中频电源、正弦波中频与射频)靶电源通过真空市内的气体放电产生。 气体放电时,充什么样的工作气体、气压的高低、电流密度的大小、电场与磁场强度的分布与高低、电极的不同材质、形状和位置特性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放电的过程和性质,也会影响到放电时辐射光的性质和颜色。 (1)直流辉光放电 ①在阴-阳极间加上直流电压时,腔体内工作气体中剩余的电子和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作定向运动,于是电流从零开始增加; ②当极间电压足够大时,所有的带电离子都可以到达各自电极,这时电流达到某一最大值(即饱和值); ③继续提高电压,导致带电离子的增加,放电电流随之上升;当电极间的放电电压大于某一临界值(点火起辉电压)时,放电电流会突然迅速上升,阴-阳极间电压陡降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稳定值上。工作气体被击穿、电离,并产生等离子体和自持辉光放电,这就是“汤生放电”的基本过程,又称为小电流正常辉光放电。 ④磁控靶的阴极接靶电源负极,阳极接靶电源正极,进入正常溅射时,一定是在气体放电伏-安特性曲线中的“异常辉光放电区段”运行。其特点是,随着调节电源输出的磁控靶工作电压的增加,溅射电流也应同步缓慢上升。 (2)脉冲直流辉光放电 脉冲或正弦半波中频靶电源的单个脉冲的气体放电应与直流气体放电伏-安特性曲线异常辉光放电段及之前段的变化规律相符。可以将其视为气体放电伏-安特性在单个脉冲的放电中的复现。脉冲直流靶电源在脉冲期间起辉溅射,在脉冲间隙自然灭辉(因频率较高,肉眼难以分辨)。 溅射靶起辉放电后,当电源的输出脉冲的重复频率足够高时,由于真空腔体内的导电离子还没有完全被中和完毕,第二个(以后)重复脉冲的复辉电压与溅射靶的工作电压接近或相同。当电源输出脉冲的重复频率很低(例如几百HZ以下)或灭弧时间过长(大于100ms以上),

核壳贵金属催化剂的组成(一):铂基二元催化剂

核壳贵金属催化剂的组成(一):铂基二元催化剂 2016-08-20 13:19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铂金二元催化剂 最简单的核壳结构电催化剂体系是二元金属核壳结构。过去几年,研究者们在铂基二元催化剂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核壳结构电催化剂较之于Pt/C催化剂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Au@Pt核壳结构体系研究较多,与Pt相比,Au价格低且波动不大,并且具有优异的催化CO氧化的选择性,以Au粒子为基础的Au@Pt核壳结构有望在提高Pt利用率的同时利用Au、Pt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复合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性能。

Kristian等通过连续还原方法制备了壳层厚度可控的Au@Pt/C催化剂,Pt/Au摩尔比为1的Au@Pt/C的Au核粒径为4.8 nm,Pt层厚度约为0.6 nm,通过TEM、UV-vis、CV显示Au完全被Pt层覆盖,同传统的Pt/C催化剂相比,对甲醇氧化具有更高的比表面活性。Ma等通过两步胶体法成功合成了Au@Pt/C(Pt:Au=3:2,Pt+Au=4wt%)核壳结构纳米材料,表征结果显示Pt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对氧还原表现了高的催化活性,在电化学测试和单电池测试中总金属的比质量活性分别是商业用Pt/C催化剂的3.1-4.9倍和4.1倍。Guo等采用两步胶体法合成了中空的Au@Pt核壳结构电催化剂,相比于传统的Pt催化剂,Au@Pt核壳结构电催化剂对于甲醇氧化和氧气还原反应均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作者认为由不规则的一维纳米结构组成的Pt壳覆盖在Au空心球表面所形成的特殊形状构造增加了催化剂的孔隙率,从而有效提高了Pt的利用率。 Ni在碱性电解质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制备用于碱性燃料电池的核壳结构电催化剂。Fu等在乙二醇胶体中制备了Ni@Pt电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原子比(Pt/Ni=1/10、2/10、5/10、10/10、20/10)时在碱性介质中对甲醇氧化的催化活性,所有的核壳结构催化剂均显示比纯铂催化剂更优异的Pt利用率和对含碳物种的抗毒化能力。 Kang等在有机金属镍复合物(NiPCTs)表面覆盖了一层Pt,制备了较少见报道的NiPCTs@Pt/C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Pt:Ni=15.13:1)具有Pt的面心立方结构,与NiPCTs-Pt/C以及商用Pt/C催化剂相比,NiPCTs@Pt/C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甲醇氧化能力。 Liu等制备了以金属氧化物为核的MoO x@Pt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发现,MoO x核与Pt壳间的电子效应削弱了CO对Pt的吸附作用,因此,催化剂表现出了比PtRh合金和纯Pt 催化剂更优异的抗CO中毒能力。

实验三 接触辉光放电电解阳离子染料废水演示实验

实验三接触辉光放电电解阳离子染料废水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接触辉光放电法降解原理; 2.熟悉接触辉光放电电解阳离子染料废水演示实验操作; 3.加深对辉光放电电解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接触辉光放电是在置有板状电极的玻璃管内充入低压(约几毫米汞柱)气体或蒸气,当两极间电压较高(约1000V)时,稀薄气体中的残余正离子在电场中加速,有足够的动能轰击阴极,产生二次电子,经簇射过程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使气体导电。辉光放电的特征是电流强度较小(约几毫安),温度不高,故电管内有特殊的亮区和暗区,呈现瑰丽的发光现象。 接触辉光放电电解(CGDE)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产生液相等离子体的电化学方法,兼具等离子体化学和电化学技术的优点,其电解过程不仅包括传统的法拉第电解,而且还包括非法拉第电解,是一类特殊的电化学过程。 在电解过程中,随着工作电压的逐渐升高,通常的法拉第电解将转化为辉光放电电解(非法拉第电解),并且产生大量高能活性粒子(等离子体)。因此,接触辉光放电电解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产生等离子体的反应过程。等离子体在溶液中与水分子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而后者极易与有机分子发生氧化反应,破坏有机分子结构。基于该原理,利用接触辉光放电电解技术处理印染废水。 三、实验过程 1.试剂与仪器 亚甲基蓝MB、甲基紫MV(均为指示级)、硫酸钠、氢氧化钠、硫酸MV (均为分析纯);溶液采用二次蒸馏水配制。 UV234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722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PH23C型pH计(上海日岛)、DL2180超声波清洗器(浙江海天电子仪器厂)。

2. 反应装置 反应装置包括一个高压电源DH172226(北京大华仪器厂)、反应器(自制,见图1)和磁力搅拌器等。高压电源可以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可调范围为0~1000 V,电流范围为0~300 mA。阳极采用铂丝(直径D =0. 5 mm) ,封闭在石英玻璃管内;阴极采用石墨棒(直径D =10 mm)。反应器外加冷凝水循环装置,以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不变。通过磁力搅拌器使反应液充分混合,同时调节搅拌器的转速以及支持电解质的浓度,控制反应体系的电流变化范围在0~300 mA。 图1辉光放电电解反应装置 3. 试验方法 试验条件: 阳极直径/mm 阴极直径/mm 反应液体积/mL 反应温度/K 0. 5 10 200 298 阳离子染料废水降解演示试验条件分别为:工作电压值(A)为650V、反应溶液pH值(B)为7、辉光放电时间(C)为10min、电解质Na2SO4浓度(D)为2 g/L。 分别配置200 mg/L的亚甲基蓝、甲基紫水溶液。将电极超声活化5分钟去除表面残留物质。接触辉光放电作用一定时间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种溶液最大

辉光放电

等离子体直流辉光放电 一、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目的 1、了解等离子体的性质 2采用langmuir双探针测量等离子体参数 2)实验原理 1 、等离子体参数 a:等离子体密度:单位体积内(一般以立方厘米为单位)某带电粒子的数目。n i 表示离子浓度,n e 表示电子密度。 b:等离子体温度:对于平衡态等离子体(高温等离子体)温度是各种粒子热运动的平均量度;对于非平衡态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由于电子、离子可以达到各自的平衡态,故要用双温模型予以描述。一般用T i表示离子温度,T e表示电子温度。 c:等离子体频率:表示等离子体对电中性破坏的反应快慢,是等离子体震荡这种集体效应的频率。 粒子震荡频率: m i nie s pi0 2 = ω 电子震荡频率: m i nie s pe0 2 = ω d:德拜长度:等离子体内电荷被屏蔽的半径,表示等离子体内能保持的最小尺度。当电荷正负电荷置于等离子体内部时就会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异号电荷的“鞘层”。 德拜长度: 2、等离子体参数的静电探针诊断原理

图8、等离子体探针原理 图9、单探针法 图10、双探针法 假设: (1)、被测空间是电中性的等离子体空间,电子密度n e和离子浓度n i 相等,电子与离子的速度满足麦克斯韦速度分布; (2)、探针周围形成的空间电荷鞘层厚度比探针面积的线度小,这样可忽略边缘效应,近似认为鞘层和探针的面积相等; (3)、电子和正离子的平均自由程比鞘层厚度大,这样可忽略鞘层中粒子碰撞引起的弹性散射、粒子激发和电离; (4)、探针材料与气体不发生化学反应; (5)、探针表面没有热电子和次级电子的发射。 则:对于插入等离子体的单探针有:

低温等离子体(介质阻挡放电)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介质阻挡放电) 所谓等离子体是继固体、气体、液体三态后,列为物质的第四态,由正离子、负离子、电子和中性离子组成,因体系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故称为“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按粒子温度可分为平衡态(电子温度=离子温度)与非平衡态(电子温度>>离子温度)两类。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可上万度,离子及中性离子可低至室温,即体系表观温度仍很低,故称“低温等离子体”,一般由气体放电产生。 气体放电有多种形式,其中工业上使用的主要是电晕放电(在去除废气中的油尘上应用已相当成熟)和介质阻挡放电(用于废气中难降解物质的去除)两种。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废气处理新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废气的原理为: 当外加电压达到气体的放电电压时,气体被击穿,产生包括电子、各种离子、原子和自由基在内的混合体。低温等离子体降解污染物是利用这些高能电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和废气中的污染物作用,使污染物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分解,以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途径很多,我们使用的低温等离子体工业废气处理技术采用的放电形式为双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简称DBD)。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介质阻挡放电示意图

DBD放电净化设备优点: 介质阻挡放电是一种获得高气压下低温等离子体的放电方法,由于电极不直接与放电气体发生接触,从而避免了电极的腐蚀问题。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①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中,电子能量高,几乎可以和所有的气体分子作用。 ②反应快,不受气速限制。 ③电极与废气不直接接触,不存在设备腐蚀问题。 ④只需用电,操作极为简单,无需专人员看守,基本不占用人工费。 ⑤设备启动、停止十分迅速,随用随开,不受气温的影响。 ⑥气阻小,适用于高流速,大风量的废气处理。 ⑦工艺已相对成熟。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介质阻挡放电)净化原理为: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介质放电产生的大量携能电子轰击污染物分子,使其电离、解离和激发,然后便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使复杂大分子污染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安全物质,或使有毒有害物质转变为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物质,从而使污染物异味得以降解去除。因其电离后产生的电子平均能量在1eV~10eV,适当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一般情况下难以实现或速度很慢的化学反应变得十分快速。其能量传递过程为: 电场+电子高能电子 受激电子 高能电子+受激分子活性基因 自由基 活性基因+分子(或原子)生成物+热

介质阻挡放电生成低温等离子的实验研究

介质阻挡放电生成低温等离子的实验研究 【摘要】低温等离子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介质阻挡放电法不仅操作简单,反应区域可控,并且在常温常压下也能进行,优势明显。本论文主要研究电压值、电极间距、相对湿度和温度对低温等离子生成效率的影响,探索介质阻挡放电生成低温等离子的最佳工作条件。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介质阻挡放电 0.前言 低温等离子技术由于在环境治理方面具备效率高,操作简单,经济便捷等特点,从而受到广泛的研究。目前主要运用强电场、高能射线以及高温等方法,通过加速电子、离子或高能中性粒子的非弹性碰撞作用使得气体分子电离,从而产生低温等离子。 目前产生低温等离子的主要技术有弧光放电、辉光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弧光放电方法产生的等离子体温度过高,仅适合运用于高温领域;常用的辉光放电方法一般需要在低压下进行,在使用过程当中需要配备真空系统,因此使用步奏繁琐,操作复杂,难以满足连续生产的要求。介质阻挡放电法产生的低温等离子能够有效地控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并且操作简单,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生产低温等离子的浓度可以通过电压、电极间距、温度等因素来控制,因此介质阻挡放电法得以广泛的运用。 介质阻挡放电是有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一种非平衡态气体放电。工作原理是在两个放电电极之间充满某种工作气体,并将其中一个或两个电极用绝缘介质覆盖,也可以将绝缘介质直接悬挂在放电空间或采用颗粒状的介质填充其中,当两电极间施加足够高的交流电压时,电极间的气体会被击穿而产生放电,即产生了介质阻挡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极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计得多种多样。 目前虽然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已被开发和广泛应用,但对它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和完善,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条件对低温等离子生成效率的影响。 1.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低温等离子浓度测试目前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常用的方法有Langmuir探针法,间接测量法形式多,比如检测低温等离子对某物质的分解率。本实验采取间接测量法,通过检测甲醛的分解率来检测低温等离子的生成效率。 实验仪器包括低温等离子发生装置,反应容器(0.4m*0.4m*0.5m),甲醛检测仪,甲醛源,电源等。低温等离子发生装置电极为两圆柱形电极,电极材料为

辉光放电

低温等离子体 什么是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方法低温等离子体的应用 领域 什么是低温等离子体? 冰升温至0℃会变成水,如继续使温度升至100℃,那么水就会沸腾成为水蒸气。随着温度的上升,物质的存在状态一般会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态的转化过程,我们把这三种基本形态称为物质的三态。那么对于气态物质,温度升至几千度时,将会有什么新变化呢? 由于物质分子热运动加剧,相互间的碰撞就会使气体分子产生电离,这样物质就变成由自由运动并相互作用的正离子和电子组成的混合物(蜡烛的火焰就处于这种状态)。我们把物质的这种存在状态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即等离子体(plasma)。因为电离过程中正离子和电子总是成对出现,所以等离子体中正离子和电子的总数大致相等,总体来看为准电中性。反过来,我们可以把等离子体定义为:正离子和电子的密度大致相等的电离气体。 从刚才提到的微弱的蜡烛火焰,我们可以看到等离子体的存在,而夜空中的满天星斗又都是高温的完全电离等离子体。据印度天体物理学家沙哈(M·Saha,1893-1956)的计算,宇宙中的99.9%的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而我们居住的地球倒是例外的温度较低的星球。此外,对于自然界中的等离子体,我们还可以列举太阳、电离层、极光、雷电等。在人工生成等离子体的方法中,气体放电法比加热的办法更加简便高效,诸如荧光灯、霓虹灯、电弧焊、电晕放电等等。在自然和人工生成的各种主要类型的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温度的数值,其密度为106(单位:个/m3)的稀薄星际等离子体到密度为1025的电弧放电等离子体,跨越近20个数量级。其温度分布范围则从100K的低温到超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的108-109K (1-10亿度)。温度轴的单位eV(electron volt)是等离子体领域中常用的温度单位,1eV=11600K。 通常,等离子体中存在电子、正离子和中性粒子(包括不带电荷的粒子如原子或分子以及原子团)等三种粒子。设它们的密度分别为ne,ni,nn,由于准电中性,所以电离前气体分子密度为ne≈nn。于是,我们定义电离度β=ne/(ne+nn),以此来衡量等离子体的电离程度。日冕、核聚变中的高温等离子体的电离度都是100%,像这样β=1的等离子体称为完全电离等离子体。电离度大于1%(β≥10-2)的称为强电离等离子体,像火焰中的等离子体大部分是中性粒子(β<10-3 ),称之为弱电离等离子体。 若放电是在接近于大气压的高气压条件下进行,那么电子、离子、中性粒子会通过激烈碰撞而充分交换动能,从而使等离子体达到热平衡状态。若电子、离子、中性粒子的温度分别为了Te,Ti,Tn,我们把这三种粒子的温度近似相等(Te≈Ti≈Tn)的热平衡等离子体称为热等离子体(thermal plasma),在实际的热

低温等离子体产生方法介质阻挡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介质阻挡放电(DBD)是有绝缘介质插入放电空间的一种非平衡态气体放电又称介质阻挡电晕放电或无声放电。介质阻挡放电能够在高气压和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工作,通常的工作气压为104~106。电源频率可从50Hz至1MHz。电极结构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在两个放电电极之间充满某种工作气体,并将其中一个或两个电极用绝缘介质覆盖,也可以将介质直接悬挂在放电空间或采用颗粒状的介质填充其中,当两电极间施加足够高的交流电压时,电极间的气体会被击穿而产生放电,即产生了介质阻挡放电。在实际应用中,管线式的电极结构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化学反应器中,而平板式电极结构则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中的高分子和金属薄膜及板材的改性、接枝、表面张力的提高、清洗和亲水改性中。(To top) 介质阻挡放电(DBD)常用结构 介质阻挡放电通常是由正弦波型(sinusoidal)的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 AC)高压电源驱动,随着供给电压的升高,系统中反应气体的状态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会由绝缘状态(insulation)逐渐至击穿(breakdown)最后发生放电。当供給的电压比较低时,虽然有些气体会有一些电离和游离扩散,但因含量太少电流太小,不足以使反应区内的气体出现等离子体反应,此时的电流

为零。随着供给电压的逐渐提高,反应区域中的电子也随之增加,但未达到反应气体的击穿电压(breakdown voltage; avalanche voltage)时,两电极间的电场比较低无法提供电子足够的能量使气体分子进行非弹性碰撞,缺乏非弹性碰撞的结果导致电子数不能大量增加,因此,反应气体仍然为绝缘状态,无法产生放电,此时的电流随着电极施加的电压提高而略有增加,但几乎为零。若继续提高供給电压,当两电极间的电场大到足够使气体分子进行非弹性碰撞时,气体将因为离子化的非弹性碰撞而大量增加,当空间中的电子密度高于一临界值时及帕邢(Paschen)击穿电压时,便产生许多微放电丝(microdischarge)导通在两极之间,同时系統中可明显观察到发光(luminous)的現象此时,电流会随着施加的电压提高而迅速增加。 在介质阻挡放电中,当击穿电压超过帕邢(Paschen)击穿电压时,大量随机分布的微放电就会出现在间隙中,这种放电的外观特征远看貌似低气压下的辉光放电,发出接近兰色的光。近看,则由大量呈现细丝状的细微快脉冲放电构成。只要电极间的气隙均匀,则放电是均匀、漫散和稳定的。这些微放电是由大量快脉冲电流细丝组成,而每个电流细丝在放电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规则分布的,放电通道基本为圆柱状,其半径约为0.1~0.3mm,放电持续时间极短,约为10~100ns,但电流密度却可高达0.1~1kA/cm2,每个电流细丝就是一个微放电,在介质表面 上扩散成表面放电,并呈现为明亮的斑点。这些宏观特征会随着电极间所加的功率、频率和介质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用双介质并施加足够的功率时,电晕放电会表现出“无丝状”、均匀的兰色放电,看上去像辉光放电但却不是辉光放电。这种宏观效应可通过透明电极或电极间的气隙直接在实验中观察到。当然,不同的气体环境其放电的颜色是不同的。 虽然介质阻挡放电已被开发和广泛的应用,可对它的理论研究还只是近20 年来的事,而且仅限于对微放电或对整个放电过程某个局部进行较为详尽的讨论,并没有一种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DBD的理论。其原因在于各种DBD的工作条件大不相同,且放电过程中既有物理过程,又有化学过程,相互影响,从最终结果很难断定中间发生的具体过程。 由于DBD在产生的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准分子,如OH、O、NO 等,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活跃,很容易和其它原子、分子或其它自由基发生反应而形成稳定的原子或分子。因而可利用这些自由基的特性来处理VOCs,在环保 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另外,利用DBD可制成准分子辐射光源,它们能发射窄带辐射,其波长覆盖红外、紫外和可见光等光谱区,且不产生辐射的自吸收,它是一种高效率、高强度的单色光源。在DBD电极结构中,采用管线式的电极结构还可制成臭氧O3发生器。现在人们已越来越重视对DBD的研究与应用。(To top)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 河南大学精品课程网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实验目的】 1.观察低压气体辉光放电现象。 2.用探针法测量等离子体中电子等效温度、电子浓度、正负离子的平均速度、平均动能。 3.验证等离子体区电子浓度服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 【教学重点】 1.观察气体辉光放电的现象; 2.等离子体辉光放电的原理; 3.探针法测量等离子体物理参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体物理参数的计算步骤 【时间安排】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报告。 二、学生熟悉实验仪器设备 机械泵、真空放电管、高压电压等。 三、讲述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检查真空系统是否存在漏点;放电管内真空用机械泵抽至50Pa左右,并保持稳定;缓慢旋转高压电源旋钮,增加高压到1000V左右,应看到放电管被点亮;辨认各个放电区域. 2. 调节高压和气压,使放电管内等离子区稳定,并且颜色均匀(无层状);缓慢降低探极电压, 并且记录探极电压和探极电流;做lg e I V ? 特性曲线,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电子等效温度、电子平 均速度、电子平均动能、电子浓度和正离子的浓度. 四、实验原理 一、辉光放电现象 当放电管内的气压降低到几十帕时,两极加以适当的电压,管内气体开始放电,辉光由细到宽,布满整个管子。当压力再降低时,辉光便分为明暗相间的八个区域.

二、用试探电极法研究等离子区 所谓试探电极就是在放电管里引入一个不太大的金属导体,导体的形状有圆柱形、平面形、球形等。我们实验用的是圆柱形。 试探电极是研究等离子区的有力工具,利用探极的伏特——安培曲线,可以决定等离子区的各种参量。测量线路如图2所示。在测量时尽量保持管子的温度和管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实验测得的探极电压和电流曲线如上图3。对这一曲线作如下的解释:AB 段表示加在探极上的电压比探极所在那一点的空间电位负得多,在探极周围形成了正的空间电荷套层,套层的厚度一般小于等离子区中电子的自由路程。这时探极因受正离子的包围,它的电力线都作用在正离子上,不能跑出层外,因此它的电场仅限于层内。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在单位时间内有eS n v i i 4 1 个正 离子靠热运动达到探极上,形成的负电流 eS n v I i i i 4 1 = 我们对图中BE 段最感兴趣,因此下面将详细地加以讨论。正离子和电子是靠热运动而到达探极上的。在曲线BD 段内,探极电压比空间电位低,因此它的电场是阻止电子运动的,靠近探极的 1阿斯顿暗区 2阴极辉区 3阴极暗区 4负辉区 5法拉第暗区 6 阳辉区 (等离子区) 7阳极暗区 8阳级辉区 图2 图3 e 200 B 100 Vs 1

实验三 低压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参量测量

实验三低压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参量测量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直流低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唯象结构,通过对辉光等离子体的伏安曲线 的测量,理解辉光等离子体的电学特性; 2.采用Langmuir双探针测量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参数,用双探针法测量气体 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 二、实验基础知识 1. 等离子体 宏观物质存在的形态不限于一般所熟知的固、液、气三态,等离子体被称为第四态。我们知道,物质的温度越高,它的分子或原子就活跃。在固体里,一般温度下,原子和分子按照严格的规律整齐排列。温度升高到熔点以上变为液体时,它们就可以运动,但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温度再升高,蒸发为气体后,分子或原子都能自由运动,不受限制。但原子内部的电子还被束缚在一定轨道上运动,不能脱离原子核。如果温度再升高,电子就可以脱离原子,完全自由地运动。失去电子的原子也成为带电的正离子。由正离子和电子按一定比例组成总电荷为零的物质形态,就称为等离子态。这种物质就称为等离子体,或者等离子区。因此等离子体定义为包含大量正负带电粒子,而又不出现净空间电荷的电离气体。即其中正、负电荷密度相等,整体上呈现电中性。等离子体早就被人们所见到:宏伟的极光、闪电或电网上的火花、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压汞灯、钠灯和日光灯都是等离子体在发光;地球周围的电离层、整个太阳以及其它恒星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等离子体可分为等温等离子体和不等温离子体。一般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属不等温离子体。 等离子体有一系列的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独特性质:有很高的温度,气体分子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宏观上是电中性的;等离子体可以为外加电场或磁场所支配;等离子体具有很大且复杂的电导率;产生等离子体震荡。虽然等离子体在宏观上是电中性的,但是由于电子的热运动,等离子体局部会偏离电中性。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使这种偏离电中性

第六章、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第六章、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辉光放电是放电等离子体中最常见的一种放电形式,应用也最广泛。比如,一般的气体激光器(He-Ne 激光器、CO2激光器等)、常用光源(荧光灯)、空心阴极光谱灯等。同时辉光放电也是放电形式中放电最稳定的放电形式,所以有必要对辉光放电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 §6.1 辉光放电的产生及典型条件 最简单的辉光放电的结构如图6.1(a)。调节电源电压E或限流电阻R,就会得到如图6.1(b)的V-A 特性曲线。管电压U调节到等于着火电压U b时,放电管内就会从非自持放电过渡到自持放电,此时,放电电流I会继续增大,管压降U下降,进入辉光放电区。放电管发出明亮的辉光,其颜色由放电气体决定。限流电阻R应比较大,以保证放电稳定在辉光放电区。如果限流电阻R很小,放电很容易进入弧光放电区。 辉光放电的特点:比较高的放电管电压U(几百~几千V),小的电流I(mA量级); 弧光放电的特点:很低的放电电压U(几十V),大电流放电I(A量级甚至更大)。 辉光放电的典型条件: ①放电间隙中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至少没有很大的不均匀性;例如He-Ne激光器的放电管内电场近似 均匀。 ②放电管内气体压强不是很高,要求满足(Pd)Ubmin<Pd<200Kpa cm(巴邢曲线的右支),d---放电管内 电极间距,(Pd)Ubmin--巴邢曲线最低点U bmin对应的Pd值。一般P=4Pa~14Kpa时,可出现正常辉光放电,而Pd>200Kpa cm时,非自持放电通常会过渡到火花放电或丝状放电; ③放电回路中的电源电压和限流电阻准许放电管的放电电流工作在mA量级,且电源电压应高于着火电 压U b,否则不能起辉。

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 一、引言 等离子体(Plasma)是一种由自由电子和带电离子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形态,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常被视为是物质的第四态,被称为等离子态,或者“超气态”,也称“电浆体”。等离子体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与电磁场存在极强的耦合作用。严格来说,等离子体是具有高位能动能的气体团,等离子体的总带电量仍是中性,借由电场或磁场的高动能将外层的电子击出,结果电子已不再被束缚于原子核,而成为高位能高动能的自由电子。 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态,即电离了的“气体”,它呈现出高度激发的不稳定态,其中包括离子(具有不同符号和电荷)、电子、原子和分子。普通气体温度升高时,气体粒子的热运动加剧,使粒子之间发生强烈碰撞,大量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被撞掉,当温度高达百万开到1亿开,所有气体原子全部电离.电离出的自由电子总的负电量与正离子总的正电量相等.这种高度电离的、宏观上呈中性的气体叫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和普通气体性质不同,普通气体由分子构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是短程力,仅当分子碰撞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才有明显效果,理论上用分子运动论描述.在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之间的库仑力是长程力,库仑力的作用效果远远超过带电粒子可能发生的局部短程碰撞效果,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运动时,能引起正电荷或负电荷局部集中,产生电场;电荷定向运动引起电流,产生磁场.电场和磁场要影响其他带电粒子的运动,并伴随着极强的热辐射和热传导;等离子体能被磁场约束作回旋运动等.等离子体的这些特性使它区别于普通气体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二、实验目的 1、观察直流低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唯象结构,通过对辉光等离子体的伏安曲线的测量,理解辉光等离子体的电学特性。 2、理解直流电气击穿的机制,验证帕邢定律。 三、实验原理 直流低气压放电现象观察及伏安曲线的测量 低气压放电可分为三个阶段:暗放电、辉光放电和电弧放电。其中各个阶段的放电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从现象上来看是放电强度的不同,从内在因素来看是其放电电压和放电电流之间存在作显著差异。经典的直流低气压放电在正常辉光放电区有如下示意图: 从左至右,其唯象结果如下:

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plasma) 1.定义 等离子体(plasma)又叫做电浆,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团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尺度大于德拜长度的宏观电中性电离气体,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支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它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常被视为是除去固、液、气外,物质存在的第四态。 等离子体——物质的第四态 等离子体是由克鲁克斯在1879年发现的,1928年美国科学家欧文·朗缪尔和汤克斯(Tonks)首次将“等离子体”(plasma)一词引入物理学,用来描述气体放电管里的物质形态。 等离子体可分为两种: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温度分别用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表示,两者相等称为高温等离子体;不相等则称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广泛运用于多种生产领域。例如:等离子电视,婴儿尿布表面防水涂层,增加啤酒瓶阻隔性。更重要的是在电脑芯片中的时刻运用,让网络时代成为现实。 等离子体发生器 高温等离子体只有在温度足够高时发生的。恒星不断地发出这种等离子体,组成了宇宙的99%。低温等离

等离子体是一种很好的导电体,利用经过巧妙设计的磁场可以捕捉、移动和加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 物理的发展为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空间、空间物理、地球物理等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 工艺。 等离子体造就的宇宙和自然奇观: 星云太阳表面 极光闪电 利用等离子体的化学活性:等离子体化学活性很高,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使很多活化能较高的反应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反应是含卤素的等离子体对于硅的刻蚀,这是制备各种微电子器件的关键步骤。等离子体还广泛应用于各种薄膜的沉积,包括硅、金刚石、各种氮化物、碳化物以及金属。在污染物降解、杀菌、合成气重整、聚合反应等领域等离子体化学都有独特的优势。 由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非晶硅薄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