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主应力与主应变。

★主应力:当物体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通过该物体内部任意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个无穷小立方单元体,使其六个面上都只有正应力的作用而无剪应力的作用。在单元体中这六个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其性质可以是张应力也可以是压应力。★主应变:在均匀变形条件下,通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取这样一个立方体,在其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都只有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即仅有伸长或缩短,而截面所夹的直角没有改变。这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二、倾伏角与侧伏角。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三、节理系与节理组。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例如, 共轭“X”型剪节理就是属于一个节理系。当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也可称为节理系,如放射状节理和同心圆状节理。

★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常见的节理组有雁列节理组。

四、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1、概念: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

2、特征: 不整合面代表沉积间断和侵蚀时期, 是一个古剥蚀面, 在这个面上常有含下伏地层岩石碎块的底砾岩, 有时还保存了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平行不整合面有起伏, 也有平整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之前的古地貌形态。

3、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 再沉积。

4、意义: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时期处于上升, 而在上升的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褶皱和明显倾斜, 只是露出水面接受剥蚀而发生沉积间断; 经过一段时期后, 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一部分地层, 但彼此的岩层产状是基本平行一致的。

★角度不整合:

1、概念: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既缺失部分地层,彼此产状又不相同。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底面常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

2、特征:(1)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沉积间断, 缺失部分地层;(2)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不一致;(3)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4)上覆较新地层的底面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 而下伏较老地层的岩层面与不整合面相截交。

3、形成过程:下降, 接受沉积→地层褶皱上升、断裂、岩浆活动、岩石变质,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次下降, 接受沉积。

4、意义:角度不整合代表一次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

五、飞来峰与构造窗。

★飞来峰:当逆冲推覆构造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被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成为飞来峰。

★构造窗:当逆冲推覆构造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被断层圈闭的由较年轻地层组成的原地岩块,地貌上常成为凹陷和洼地的负地形,称为构造窗。

六、松弛与蠕变。

★松弛:是指当受力物体应变保持不变时, 随时间的增长, 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

★蠕变:是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 随着时间的增长, 物体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以上两种现象均与时间有关, 它们都反映了一条规律, 即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温度促进松弛与蠕变。蠕变能在低于岩石弹性极限的情况下使岩石产生永久变形;松弛能使部分弹性转化为永久变形;其共同的效果都相当于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

七、兰姆赛与里卡德(Rickard) 褶皱分类。

★兰姆赛的褶皱几何分类:为研究褶皱的几何特征,兰姆赛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褶皱几何分类方案。该分类的基本依据是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等倾斜线型式和厚度变化参数所反映的相邻褶皱面的曲率关系。等倾斜线是指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连线。该分类方案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

Ⅰ类:褶皱的等倾斜线向内弧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总是比外弧大,故外弧倾斜度总是小于内弧。根据等倾斜线的收敛程度,可细分为三个亚型:

ⅠA型:等倾斜线向内弧呈强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比外弧大,为典型顶薄褶皱。

ⅠB型:等倾斜线也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ⅠC型:等倾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转折端等倾斜线比两翼附近的略长,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的趋势,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这是平行褶皱向Ⅱ类相似褶皱过渡的型式。

Ⅱ类:等倾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Ⅲ类: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兰姆赛的三类五型对研究褶皱的形成机制有一定意义。

★里卡德(Rickard) 褶皱分类(褶皱的产状分类):

里卡德在总结前人关于褶皱产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褶皱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这三个变量作三角形的三个边绘制了一个三角网图(如下图),对褶皱产状作定量研究,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把褶皱分为七种类型:

(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图中Ⅰ区);

(2) 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倾伏角为10°—80°(图中Ⅱ区);

(3) 倾竖褶皱:轴面与枢纽均近于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图中Ⅲ区);

(4) 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图中Ⅳ区);

(5)平卧褶皱:轴面与枢纽均近于水平(倾角与倾伏角均为0°—10°)(图中Ⅴ区);

(6)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也倾伏(倾伏角10°—80°);但两者的倾向和倾角均不一致(图中Ⅵ区);

(7)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而且两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即枢纽在轴面上的

侧伏角为80°—90°(图中Ⅶ区)。

里卡德褶皱产状分类的特点:(1)反映了褶皱在三度空间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特征。(2)反映了褶皱的七种类型的产状变化范围, 并以各类褶皱在图中的范围大小表示该类褶皱在自然界出现的机率大小。(3)将褶皱产状的定量描述引入褶皱的形态描述中。(4)用图解可清楚反映一个地区褶皱的产状及类型的变化规律。

八、剪节理与张节理。

★剪节理:是由于剪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而在岩体中产生的剪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2)剪节理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当剪节理未被矿物质充填时是闭合的,如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3)发育于砂岩、砾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砂粒的粒状物;(4)常形成共轭X型节理系,其锐交角等分线常指示σ1方向。当发育良好时,将岩石切割成菱形或棋盘格状。如果一组节理发育而另一组不太发育时,则形成一组平行延伸的节理。不论是X型节理或一组平行节理,节理往往成等距排列;(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交角一般为5°—15°,相当于内摩擦角的一半。微裂面与主剪裂面相交之锐夹角方向指示本侧岩块剪切方向。;(6)剪节理尾端常成折尾、菱形结环和分叉。(7)共轭剪节理的应力状态:现今锐夹角平分线不一定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应变轴(σ1)的方向。

★张节理:是由于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而在岩体中产生的张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多短而曲折,一组节理有时呈侧列产出;(2)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3)发

育于砂岩、砾岩等岩石中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和砂粒,其破裂面凹凸不平;(4)张节理多开口,常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5)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构成一定的几何形态,如追踪“X"型共轭剪节理的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以及放射状或同心圆状的组合形式;(6)张节理尾端变化或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环及各种不规则形状。(7)张节理是在平行于节理面的压应力或垂直于节理面的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 张节理面的垂线方向代表σ3方向。

九、V字型法则。

倾斜岩层地质界线在地形地质图上弯曲的规律受地质界面倾角、地形坡度及地形与地质界面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三个因素制约。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成交切关系, 并有一定规律, 当界线横过山脊和沟谷时, 均呈“V”字型态, 这种规律叫“V”字型法则。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坡度的不同, “V”字型形态有所不同。(1)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即在沟谷处, 岩层界线的“V”字型尖端指向沟谷的上游, 而穿越山脊时, “V”字型的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但是, 岩层界线的弯曲度总是比地形等高线弯曲度小。(相反相同)(2)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

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沟谷处, 岩层界线的“ V”字型尖端指向沟谷的下游, 而穿越山脊时, “V”字型的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上坡。(相同相反)(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处, 岩层界线的“V”字型尖端指向沟谷的上游, 而穿越山脊时, “V”字型的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但是其露头界线的“V”字型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相同相同)(1)、(3)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度小于等高线。

十、影响倾斜岩层出露宽度的因素。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倾向和倾角, 还受地面坡角,坡向与岩层的倾角、倾向之间关系的影响。

(1)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厚度和倾角的关系:倾角不变,露头宽度随厚度增大而增大;厚度不变,露头宽度随倾角增大而减小。(2)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 地面坡度缓, 岩层露头就宽;坡度陡, 岩层露头就窄;在陡崖处, 岩层的顶、底界线在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成一条线, 造成在平面图上岩层“尖灭”的假象。(3)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岩层产状关系:当岩层面与倾斜地面直交时, 这时露头

宽度小于岩层厚度; 当岩层面与地面之间的交角由大变小, 则岩层露头的宽度由窄变宽;当岩层倾角达到90 度时, 岩层露头宽度等于岩层厚度, 且不受地形影响。

影响岩层露头宽度的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比较,掌握其变化规律。

十一、节理分类。

1、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1)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走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平行的节理。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大致直交的节理。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的节理。顺层节理:节理面与所在岩层的层面大致平行的节理。(2)根据节理与褶皱轴关系划分: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方位平行的节理。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方位直交的节理。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方位斜交的节理。(3)根据节理走向分类:对于发育于水平岩层或近水平岩层中的节理,一般根据节理的走向划分,如北东向节理。

2、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剪节理、张节理。

十二、隔挡与隔槽式褶皱。

★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窄而紧闭的,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延伸;而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组成,其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呈线状排列,而两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成箱状。

这两种褶皱组合型式的共同特点是较紧闭的褶皱与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表现出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各不相同。

十三、造山与造陆运动。

★造山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这种运动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伸,也就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以及形成褶皱和断裂,在构造上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等。

★造陆运动:地壳大范围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常影响到大陆及大洋盆地的大部或全部。其速度慢、幅度小、范围广,常引起大面积海侵和海退。在其作用下,地壳上升时形成不高的陆地,地形起伏不大;地壳下沉时形成低缓的平原或浅海。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升降运动交替进行,地壳升降部分的轮廓、大小和分布位置不断改变。造陆运动的结果在地貌上表现为宽广的大陆、高原及低缓的海盆地、陆上大盆地,以及宽阔舒缓、平面

轮廓呈不规则圆形和各种多边形的褶皱和断块山地,分别反映地壳挠曲升降和断层作用的范围。造陆运动也可形成地堑型断陷谷地和成行断块组成的盆山相间地形。地槽学说认为,造陆运动与造山运动是两种最基本的地壳运动形式。

十四、断层效应。

1、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当倾向断层的两盘顺断层倾斜滑动时,侵蚀夷平后的两盘岩层表现为水平错移,给人以平移断层的假象。在水平面上上升盘岩层沿岩层倾斜方向错动,水平地层断距的大小决定于总滑距和错断岩层的倾角,岩层倾角越小,水平地层断距越大。

2、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倾向断层顺断层面走向滑动时,剖面上可以表现为正、逆断层。顺错断岩层倾向滑动的一盘剖面上表现为上升盘。铅直地层断距大小决定于总滑距和被错断岩层的倾角,倾角越大,铅直地层断距也越大。

3、平移正(逆)断层或正(逆)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当倾向断层的上盘在断层面上斜向下滑时,会出现三种效应:(1)如果滑移线与岩层在断层面上的迹线平行,则不论总滑距大小如何,平面上或剖面上岩层好像没有错移。(2)如果滑移线位于岩层在断层面上迹线的下侧,剖面上表现为正断层,平面上表现为平移错开。(3)如果滑移线位于岩层在断层面上迹线的上侧,剖面上表现为逆断层,平面上表现为平移错开。

4、横断层错断褶皱引起的效应:褶皱被横断层切断后,平面上的表现有两方面,一是断层两盘中褶皱核部宽度的变化,一是褶皱轴迹的错移。如果横断层完全顺断层走向滑动,则核部在两盘的宽度相等,但核部错开;如果两盘顺断层倾斜滑动,则两盘中褶皱核部宽度不等,背斜上升盘中核部变宽,向斜上升盘中核部变窄;如果顺断层面斜向滑动,则不仅褶皱核部宽度变化,而且核部也被错开。断层是否具有平移性质,主要依据褶皱轴迹在平面上的错移情况来判断。对于被横断层切断的直立褶皱,如果两盘中褶皱轴迹仍然连为一线而未错断,说明断层没有平移滑动,反之,则表明断层有平移分量。如果褶皱是斜歪或倒转的,即轴面倾斜的褶皱被横断层切断,由于轴面是倾斜的,顺断层面倾斜滑动并在上升盘被夷平后,平面上仍表现出轴迹的错移。上升盘中的轴迹向轴面倾斜方向位移,轴迹在两盘的错开距离决定于轴面的倾角和位移大小,倾角越大,错为距离越小。反之,如果轴面倾斜的褶皱被横断层切断并夷平后,平面上两盘轴迹仍连成一线而未错移,则表明断层两盘顺着轴面在断层面上的迹线滑动,因此既有顺断层面走向滑动的分量又有顺断层面倾斜滑动的分量。如果轴面倾角平缓,顺断层面倾斜滑动的分量即使不大也可能引起轴迹在水平面上有较大错开。褶皱轴迹在两盘中错移距离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

1)两盘平移分量的大小和方向;2)两盘倾斜滑动分量的大小;3)褶皱轴面的倾角。这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褶皱轴迹是否发生错移,并决定了错移的方向和距离。

十五、应力与张裂面,皱面的关系。

主张应力σ3与张裂面垂直;主压应力σ1与褶皱面平行。

十六、顶厚褶皱与相似褶皱。

相似褶皱:等倾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的褶皱。形成相似褶皱的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即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这种褶皱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故褶皱形态在不同深度其同一岩层的真厚度在翼部变薄,在转折端变厚,而平行轴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各部位大致相等。相似褶皱发育于软弱岩层中,一般出现在较深构造层次。

顶厚褶皱: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的褶皱。

十七、读图(地质信息及地质发展简史)。

年代: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古近纪E、新近纪N、第四纪Q。其中C、P、K为两分,其余为三分。

十八、断层的成因机制及可能产生的次级小构造的地质意义。

(一)断层的成因机制:安德森根据断层均具有两盘相对滑动(剪切)的特征,分析了形成断层的应力状态,认为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趋于垂直水平面。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形成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三种标准应力状态。安德森模式可以作为分析解释地表或近地表脆性断裂的理论依据。断层面是一个剪裂面,σ1与两剪裂面的锐角平分线一致,σ3与两剪裂面的钝角平分线一致。σ1所在盘向锐角角顶方向滑动,就是说断层两盘垂直σ2方向滑动。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应力状态分析如下: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σ1直立,σ2、σ3水平;σ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倾斜向下滑动。根据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圆,引起正断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最大主应力(σ1)在铅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是最小主应力(σ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因此铅直上隆和水平伸展是最适于发生正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最大主应力轴(σ1)和中间主应力轴(σ2)是水平的;最小主应力轴(σ3)是直立的;σ2平行于断层面走向。根据逆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圆,适于逆断层形成作用的可能情况是:σ1在水平方向逐渐增大;或者是最小主应力(σ3)逐渐减小。因此,水平挤压有利于逆断层发育。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σ2直立,最大主应力轴(σ1)和最小主

应力轴(σ3)是水平的,中间主应力轴(σ2)是直立的;断层面走向垂直于σ2,滑动方向也垂直于σ2,两盘顺断层走向滑动。

上述三种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如果排除大地坐标系的限制,都无本质区别,是相同的一种应力状态被置于大地坐标系产生的不同反映。

生长断层:生长断层又称同沉积断层,是指在沉积过程中边沉积边形成的断裂。一般发育于拉伸张性断陷盆地的边缘,常常继承了基底断层。重力滑动和差异压实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长断层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勺状。2、上盘(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这是同沉积断层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同一地层的下降盘与上升盘的厚度比称为生长指数,它反映了断层的活动强度。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因为断距是长期活动累积的,所以任一标志层的断距都反应了这层之前断层活动引起的断距之和。4、常在上盘发生逆牵引构造,逆牵引一般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延伸,背斜顶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的轨迹与断层面大致平行。逆牵引发育于变形轻微地区的正断层上盘,与正牵引比较,其倾角相对十分平缓,但规模比正牵引大得多。断层实际上是一个凹向上的曲面,断层上盘沿断层面下滑时,

由于向下倾角变小而在上部出现裂口。当出现裂口时,为了弥补这个空间,上盘下降的拖力将使上盘地层下弯,以致形成逆牵引构造。如果地层脆性较高而未能发生塑性弯曲时,则可能形成反向断层。(二)断层的次级构造:

断层的相对运动派生出次级应力场,从而形成张裂、剪裂及褶皱等派生构造。1、派生张节理:是断层在活动时所派生的局部应力活动的产物,由派生的σ3形成,与σ3垂直。节理呈羽状斜列, 位于断层的旁侧而不切穿断层。派生张节理与主断面的

锐交角指向本盘动向。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关系所反映的应力状态是:节理与断层面的交线代表σ2,与张节理垂直的方向代表σ3,σ1垂直于σ2并位于节理面上。因此羽状张节理对分析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时的应力状态具有一定意义。2、派生剪节理:由派生的σ1形成两组剪节理,σ1是其锐角平分线。一组剪节理与断层面呈大角度相交, 一般不太发育, 也不太稳定;另一组剪节理与断层面呈小角度相交, 其交角一般不超过15°, 相当于剪切羽裂, 该组剪节理与断层面相交锐夹角方向指示本盘运动方向。3、派生褶皱:断层两盘相对运动过程中,在断层的一盘或两盘的岩石中形成褶皱构造。这些小褶皱构造是在派生的σ1作用下形成的,多呈雁列式排列。褶皱轴面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在生长断层中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形成背斜褶皱。(三)断层次级构造的地质意义:断层的次级构造不仅能判断断层的性质及形成的应力状态,还有重要的勘探开发意义。张节理和剪节理是矿藏和油气的良好储集空间,一些大型走滑断层形成的拉分盆地是重要的油气产区,断层派生的雁列式褶皱和断层构成油气运移和储集的有效通道和圈闭,是良好的储集构造,生长断层的逆牵引背斜与储油构造关系也非常密切。

十九、褶皱的成因机制。

(一)褶皱形成的基本类型:根据褶皱形态及其伴生构造所反映的褶皱形成过程,以及在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和应变的分布情况,可将褶皱形成机制分为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及柔流褶皱作用。

1、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地壳水平运动时造成这种作用的地质条件。地壳中大多数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层面在形成褶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致岩层常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形成褶皱,一种方式是弯滑作用,另一种方式是弯流作用。(1)弯滑作用:指一系列岩层在侧向挤压作用中通过层间滑动而发生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纵弯褶皱作用引起弯滑作用的主要特点是:①整个褶皱无统一的中和面,而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且厚度保持不变,成等厚褶皱。②外侧岩层相对于内侧岩层向转折端滑动,在翼部可形成同心状节理和旋转节理,转折端形成虚脱空间。在层面上留下近于垂直枢纽的擦痕。③可在层间韧性层中形成不对称拖曳小褶皱,其轴面与层面之间的锐夹角方向指向相邻层的滑动方向。(2)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时, 岩层间不仅发生层间滑动, 而且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上下岩层面对褶皱层内物质的流动起着控制作用。纵弯褶皱的弯流作用的主要变形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 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B 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

构造地质学总复习自编解析

第一章 1.(1)构造叠加: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2)构造置换: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2.构造变形的六种基本类型。 (1)伸展构造: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下形成的构造。(裂谷、地堑-地垒、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 (2)压缩构造: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褶皱、逆冲断层) (3)升降构造:岩石圈地幔物质垂向运动,导致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拗陷(山系、高原;盆地) (4)走滑构造: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走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5)滑动构造: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大型的平缓断层) (6)旋转构造: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各有特性,存在交叉和过渡 第二章 1.(1)真倾角与视倾角: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为倾角,即在垂直倾斜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视倾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假倾角)。 (2)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伏向。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3)岩层的面向:面向是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由底面至顶面)的方向。 (4)砂岩墙:是碎屑岩墙的一种,是穿插贯入于沉积岩等岩石中的板状和脉状砂岩体。(5)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主要表现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因时代间断而地层缺失。 (6)角度不整合: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褶皱形式和变形强弱程度不同,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性质不同,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方位不同,上下两套地层的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也常有明显差异,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 2.简答。 (1)确定岩层面向的原生沉积构造的标志。 交错层理:前积纹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收敛,与地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递变层理: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常是突变的,没有明显的界面。 波痕:沉积物表面由于水和空气流动而形成的波状起伏不平的形态。(粉砂岩、砂岩、碳酸盐岩) 层面暴露标志:未固结的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之上时,其表面会留下各种成因的暴露标志。(泥裂、雨痕) 生物标志 底面印模 p14 (2)“V”字形法则。

构造地质学考试简答题

1。什么是构造地质学 答:地质学中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可由内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但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3。何谓地质构造 答: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4。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答: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地质制图;(2)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3)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 |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答: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6。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答:(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7。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 答:(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 8。什么叫地质图规格齐全的地质图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并绘制到地形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 )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答: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答:构造地质学(广义):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构造作用及其成因机制,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常是其它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基本学说。 构造地质学(狭义):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答:石油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结构,建造方面,也包括变形,改造方面。石油地质构造研究是石油地质研究的一根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变形和演化是成藏和保存的一个控制因素。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答: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是指同一个地质时代的岩层组合。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答:海侵层位在垂向剖面中表现为由下向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由浅水到深水,由氧化到还原,海退层位与此相反。 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界限超过老地层,并盖在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分布面积比老地层小。 3、什么是原始倾斜? 答: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答: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做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答: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沟谷处V尖指向上游; 2)地层一般向上变新; 3)厚度h =顶底界线高差; 4)露头宽度(a)= h(厚度)/tg?(坡度)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答:岩层产状三要素为: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答:视倾向:截面的走向。 视倾角:面状构造与截面交线与视倾向的夹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间的关系:tgβ=cosωtgα,α为真倾角,β为视倾角。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_381427182024157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标√,错误标×) 1. 如果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层露头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2. 倾斜岩层的产状由走向和倾向就可确定()。 3. 岩层走向加上或减去90°就是岩层的倾向()。 4. 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是该岩层的走向线()。 5. 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 6. 泥裂在剖面上一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面()。 7. 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底面方向()。 8. 水平岩层在地面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9. 两套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且两套地层的走向线平行,则该两套地层之间一定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0.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1. 节理的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12. 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面(如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13. 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 14. 因为在与最大主应力成45°夹角方向上的剪应力最大,因此剪裂面沿此方向发育()。 15. 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其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 16. 正阶步的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17. 当断层的走向与褶皱的走向一致时,该断层为走向断层()。 18. 缝合线构造的锥轴方向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轴()。 19. 褶皱的横截面(或正交剖面)必定垂直地面()。 20. 形成同沉积褶皱的作用主要是横弯褶皱作用()。 21. 枢纽断层是指与褶皱枢纽平行的断层()。 22.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如果发现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则一定是逆断层()。 23. 最小主应力铅直,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水平,按照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这种应力状态下可形成逆断层()。 24. 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的一定是走滑断裂()。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一)补充简答题 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 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3.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 前言 《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是地质学最基础的支柱性的学科,熟练掌握构造地质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地质学的必备工具。我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这门课程,任课教师是张宏远和温长顺两位老师。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第一次水平岩层、第二次倾斜岩层、第三次极射赤平投影、第四次褶皱和第五次断层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综合作业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综合性作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次读图作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即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图。要求在选定的图幅内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按要求应该绘制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河北村正断层系剖面图和陵庄岩体剖面图,可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绘制了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为了配合剖面图,我们编制了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 由图例可以知道,该地区由早到晚依次沉积了D2、D3、C1、C2、P1、P2、P3、T2、K1、K2共十个时代的地层,他们分别为: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14、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5、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其短边为正断层,长边为走滑断层。 2. 断弯褶皱:逆冲岩层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 3.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的描述岩石的应变形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托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即应变椭球体。 4. 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构造应力场: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应力场。 5. 应力莫尔圆:在应力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图解方法,能完整的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6. 窗棂构造: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浅状构造。 7. 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近于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 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 8. 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9. 构造置换: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想象。 10.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1. 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12. 劈理的域构造: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的平行排列构造。 13. S-C组构: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两种面理: a. 剪切带内面理(s) b. 糜棱岩面理(c) 随着剪应变加大,剪切带内面理(s)逐渐接近以致平行于糜棱岩面理(c)。 14. 花状构造: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 15. 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 16. 褶皱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脊形最高点的连线。 17. 断展褶皱作用:与下伏逆冲的断坡密切相关,不过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终端,是在断坡形成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的。 18. 位错蠕变:高温下的变形机制,当温度T>0.3Tm(Tm为熔融温度)时,恢复作用显得重要起来,位错可以比较自由的扩展且从一个滑移面攀移到另一个滑移面。 19.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则构成节理系。 20. 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21. 变质核杂岩: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 22. 应变椭球:见3题。 23. 糜棱岩:塑性变形的产物,并由塑性变形导致明显重结晶及强烈优选方位,具有流动构造。 24. 褶皱轴:从几何学观点来看,转折端浑圆的褶皱面,可看作一条直线通过自身移动而构成的一个曲面,这种褶皱称为圆柱状褶皱,这条直线称为褶皱轴。 25. 逆冲双重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26. 稳态蠕变:应变速率近于常量的蠕变称为稳态蠕变。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精选)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在望洋岗地形地质图上,白垩系底界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以此角度不整合界面把图区分为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下构造层由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上构造层由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 下构造层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一个NE-SW延伸的向斜构造,向斜的核部是三叠系,向斜的枢纽近水平,SE翼较陡,NW翼较缓,轴面向SE倾斜。 上构造层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一个向NEE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形成之后,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均被一条NW-SE向的逆断层截切。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化:从石炭纪至三叠纪,图区以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一套页岩-碳酸盐岩建造。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图区受到从SE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被褶皱,形成NE-SW向的向斜。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的挤压作用还使图区褶皱抬升,使图区在侏罗纪期间处于不利于沉积的环境,图区因此缺失侏罗系。白垩纪初,图区的东部开始沉降,并依次接受了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碎屑岩建造。新第三纪末,图区受到从NE向S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被掀斜,形成向NEE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同时还导致图区发育NE-SW向的逆断层,该逆断层截切了下构造层中的向斜构造和上构造层中的单斜构造。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367)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 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磨光,并蒙上一层云母等矿物薄膜,其上常有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沟槽或突起并常被与之直交的横节理所切割。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 方位角表示。 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 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 其正切称为剪应变丫。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 C 1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 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 的单位球体, 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 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构造地质学综合读图题(15道

综合读图题共15道 序号内容图形分数难度答案 0011、D2与J1的接触关系为______2、F 为____断 层,形成时代为______。3、褶皱形态为____, 形成时代为______。4、花岗岩体(Υ)与J1的接触 关系为____。15B 0021、图中有__个不整合,其类型为__________ _____。2、图中P—J 形成的褶皱位态类型为____ ____________。3、F 是_____________断层, 形成时代为_______________。4、各地质事件序列由老到新 为____。20A 0031、K1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为____接触,D2与下伏地层 为_________接触2、根据褶皱位态分类,寒武系-D 形成 的褶皱正确命为________。3、岩体(Υ)与Pt-D 地层为____接触,与K1为_____接触。4、F1是_ ____断层。 20A 0041、K2与J1地层接触关系为_____。2、J1与下伏地层 为______________。3、寒武系—O1组成的褶 皱构造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4、F 为_____断 层,依据为_____________。5、地质事件发生 顺序由老到新为______________。20A 0051、图中存在___个不整合,其类型有_________ __。2、F1为______断层,F2为_______断 层。3、褶皱有____,按其褶皱位态分类应属于____ __褶皱。4写出地质事件发生顺序(由老至新)____ ___________。20A

0061、J1与下伏地层为_____接触2、图中褶皱位态分类为________。3、枢纽产状大致产状为_____,轴面产状大致为____。4、F 为_____断层,形成时 代为_______。5、花岗岩体(r)与寒武-O2地层为_____接触,形成时代为____。20A 0071、图中有_______个不整合,其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2、褶皱枢纽方向为___,轴面产状 为___,褶皱位态类型为_____褶皱。3、岩体的侵入时代为_____。4、F 为______断层。15B 0081图中褶皱位态类型有________。2、F1为______断层,F2为______断层。3、列出图中各构造 发育的相对时间顺序,由老至新为______________。 15B 0091、图中存在____个不整合,其类型有__________。2、分析褶皱特点,枢纽的延伸方向为_____,倾伏向为_____,褶皱按位态分类为__________。3、断裂F1、F2、F3的运动学类型为_____,其组合形式分别为______。4、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为______,其形成时代为____。5、构造事件形成顺序(由老至新)为_________________。 20A 0101、E 与下伏地层呈____接触关系,T2与下伏岩层呈_____,接触关系。2、花岗岩体(Υ)与-O3地层呈____接触,与T2呈_____接触。3、画出煤层的分布范围4、F1断层性质为____,F2断层性质为_____, F3断层性质为_____,F4断层性质为____。5、F5、F7断层圈闭的构造是_______构造,F6、F8断层圈闭的构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断裂空间组合类型为__________。 20A 0111、图中不整合接触及其类型有_____________。2、侵入体(Υ)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有__________。3、构造层有________,各构造层褶皱发育特点是_____________。4、区内断裂F1、F2、 F3、F4、F5断层的运动学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其组合形式为__________。5、分析区内构造形成的时代,构造事件相对发生的顺序由老至新为______________。20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