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卢梭

浅谈卢梭

浅谈卢梭
浅谈卢梭

浅谈卢梭“自然教育”的儿童观及其现实意义

07021326 黄小慧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特点是师法自然,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以实践为基础,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自然适应性”原则,即教育应当遵循成长中的人发展的自然进程,按照人的年龄特征,适应人的发展水平。

对儿童的认识,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卢梭认为儿童期是儿童的“理性睡眠时期”,儿童还没有达到理智阶段,还不能形成概念,只能形成形象,其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感性器官,增加感觉经验,为理性的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对其“自然教育”的儿童观进行总结,分为以下几点。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传统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发展特点,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总是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才知道的东西。其最终结果是儿童成为成人的牺牲品。那种企图以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而,教育应从儿童的本性出发,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以儿童为中心

在卢梭看来,人生来是自由的,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便是自由,他坚决反对压抑儿童的封建教育,反对严酷纪律摧残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旧教育。主张在教育中应排除顺从和命令的词汇,还儿童个性自由、思想自由和活动自由。以儿童为中心,既不是束缚儿童,也不是溺爱、纵容儿童,而是给儿童以主动性,促进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卢梭认为,教育中要贯彻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儿童观,变歧视儿童为尊重儿童,变不了解儿童为了解儿童,他呼吁教师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其次,在教育实践中使儿童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让儿童永远想到他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最后,改变把书本教育等同于儿童教育的作法,变知识教育中心为儿童教育中心。因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很多。

三、施以“爱”的教育

“爱”是对儿童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基础,卢梭非常重视从母亲抚育幼儿开始便进行爱的教育。他认为,母亲对儿童的爱和儿童对母亲以及他人的爱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他指出,从儿童的身心发展来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爱,需要爱。为了使儿童一出生就能得到爱,卢梭主张母亲应亲自哺乳婴儿,到了儿童期,教育者还要以爱心对待儿童,爱惜儿童,让他们尽情地去享受游戏、嬉笑带来的愉快。同时,对于处于恶劣环境中的幼小儿童,母亲有义务保护儿童,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然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是教育效能的积极肯定者,他甚至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整个社会,不过在个人与国家,在培养自然人和公民的取舍中,他把两者截然对立,可见其思想中充满矛盾;他把儿童的发展严格划分为四个时期,主张在一个阶段绝对只能着重发展某种教育,这难免有些机械化和形

而上学。

卢梭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理解卢梭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其现实意义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从对待儿童的态度来看,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儿童,爱护儿童,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儿童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需要、个人权利的需要,忽视儿童个性特征、内心情感需要有碍于儿童健康发展。教师以“爱”作为基础,真诚的关心儿童的成长,充分认识到儿童的个性特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情愉悦的接受教育。

第二,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积极培养儿童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卢梭所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儿童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关键还要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所有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卢梭在儿童的发展体系中不断强调的。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多种多样,主要是课堂教学。在充分挖掘课堂教育的潜力之后,应对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给以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和身体素质训练已是人们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正如卢梭所言,劳动是社会上的人不可避免的责任。

卢梭的教育观虽然存在某种局限性,但他强调儿童的天性、推崇自由的教育方法、倡导儿童身心和谐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他的一些著名的观点与我们现实社会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我国的儿童教育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与卢梭_平等观

P3关于启蒙II 卢梭被认为是异化理论的开创者:《论科学与艺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自爱与人的怜悯心一样是人在自然状态中所具有的天然情感;异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人的不自由;自尊则在社会中与他人产生联系而产生 P4关于平等 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不关切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平等,漠视和容忍个人财富悬殊和穷人生活状态的恶化。 P5卢梭的平等观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的缔造者”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增加一步。当不平等发展到顶点,通过缔结公约构建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平等。 《论犹太人问题》:“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已经把市民生活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但对这些组成部分本身‘并没有实行革命的批判’。资产阶级革命把市民社会,也就是把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力看作自己存在的基础,看作不需要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当然前提,所以也就看作自己的自然基础。作为市民社会的人则是‘本来的人’,是‘有感觉的、有个性的、直接存在的人’,而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人’则是‘抽象的、人为的人,寓言的人’。卢梭关于政治人的抽象论述很对,他说: ‘谁敢把人民组织起来,谁就一定会感到自己能够改变所谓人的本性,把每个本身是完备的、孤立的整体的个人变成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用部分的、道德的存在来代替肉体的、独立的存在。所以“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资本论》:“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和人道,“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P6马克思的平等观 要使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状态得以真正改变,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是不可行的,而应以现实具体的生产力为出发点,去找寻达到社会平等的途径。 P8关系 私有制:卢梭把不平等的起源归咎于私有制的产生,并认为社会会分工和交换是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冶金和农耕的产生与因此产生的分工导致的贫富分化。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必然产生私有制,出现了社会分工,“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私有制与分工导致了社会出现不同阶级,以及阶级间不平等的出现,“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而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不平等的不可避免性:人自身的不平等和差异与由社会确定和制约的全部公民差别,即个人能力和生活负担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平等,所以必然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利。 人类社会的辨证发展:(恩格斯)“杰出的辩证法”,“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路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卢梭公意理论极其现实意义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马院思政一班商莹华114012011034 摘要:公意思想是贯穿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卢梭政治思想的关键。卢梭运用公意思想这一概念,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王国——“道德的共同体”。卢梭的公意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卢梭公意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阐述公意思想与法律、公意思想与人民主权的关系,得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意、法律、主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公意思想的基本内涵 卢梭设想:“人们曾经达到过这样一种境地,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只有联合起来形成一种足以克服这种足以克服这种阻力的力量才能保障生存。这种力量来自于大家的组合,但是怎么才能保证在个人贡献力量的同时而又不致于损坏自己呢?因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明确的指出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那就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实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卢梭提出了公意概念,使得“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意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真对共同目标、符合共同幸福所具有的共同意志。简言之,就是国家全体成员的普遍意志或公共意志。卢梭认为,公意与个人意志不同,个人意志受自私欲望摆布,而公意以谋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为宗旨;公意也与团体意志不同,团体意志有一种狭隘的宗派倾向,而公意则立足全局,无私无偏;公意也与众意不同,众意是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而公意则放眼远量。诉求根本,“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二、公意与法律、公意与人民主权 (一)、公意是法律的体现 人们既然都将其自身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指导下,为什么还要制定法律呢?卢梭认为“法律是政治体的唯一动力,政治体只能是由于法律而行动并为人所感受到,没有法律,已经形成的国家就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它虽然在但不能行动。因为每个人都顺从公意,这还不够;为了遵守公意就必须认识公意。于是就出现了法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法律事实上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的利益所以做出的公开的宣告。法律是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上的,法律极其实施实际上是公意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脱离公意,也就不可能对法律做出正确的解释,“法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而已。 (二)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 卢梭认为,人民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而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人民主权不是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公意建立的绝对权力。在论述主权特征的时候,卢梭强调了三点:首先,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因为任何形式的转让都意味着非本源性和可变动性。其次,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承载主权的公意,既在道德上是完美的,也在表达上是完美的。分割一个完美的东西,只能使它变得糟糕。最后,主权是不能代表的。因为,发自公意的本真声音,一经中间人表达和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摘要:人民主权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卢梭是人民主权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从公意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虽然在理论上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但在倡导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是重要的里程碑,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如今,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光辉的篇章,其政治理念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 关键词:卢梭、公意、人民主权、局限性 人民主权,也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让雅克·卢梭是人民主权理论的集大成者,将人民主权学说推向了顶峰,他从社会契约论出发,对主权理论做了全新的阐述。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社会契约论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契约论的精神所在,人民主权的思想倡导自由和平等,激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在订立社会契约时,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同时又从这个集体“获得自己本身所渡让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社会公约即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公约,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虽然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但是这种思想对于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人民主权思想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自由和平等 一、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18世纪的欧洲是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土崩瓦解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和激烈化,价值观念冲突严重,启蒙运动在法国的掀起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开启了辉煌的新时代。让·雅克·卢梭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者。卢梭出身寒微,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属于当时法国的第三阶层,贫寒困苦、饱受压迫、 居无定所的生活使他体验了社会的不公,辗转于社会最底层让他了解到穷人的悲哀,这些经历让他对于封建制度重压下的民众疾苦感同身受,他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痛恨封建专制集权,这些使他成为启蒙运动中的思想激进派,他代表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封建专制集权进行了激烈、彻底地批判,所以说他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其《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指导思想,并且影响波及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 卢梭提出要订立社会契约就必须进行个人权利的全部让渡,由此形成公共意志,而主权则是公意的体现,因此,主权属于人民。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公意,公意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体现人民共同的利益。从公意出发,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主权是公意的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 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主体摘要: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的“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的 “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人利益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同时,也要服 从整体不损害他的利益只会使他自由”,他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在 法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卢梭,政治思想,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思想论者的影响 正文: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卢梭的政治思想在法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影响。生前他的小说和政治著作已经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全集在晚年多次出版。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中,《社会契约论》一版再版,形成了对卢梭空前的政治崇拜。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们。罗伯斯庇尔是卢梭政治学说的忠实实行者,马拉是当时少数真正研读并理解卢梭著作的人之一,圣·鞠斯特在1794年7月事变前草拟过一个建立平等的小私有者民主制的计划。同样,卢梭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部否定,他对公意绝对正确的信仰,他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主张,在法国大革命的全部进程,尤其是雅各宾专政时期,也暴露出它们可能有的弊病,为后人留下值得长久思考的课题。

一、平等理论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①在他看来,要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该尽可能地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卢梭相信,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它们之间建立的平等;又说,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人数最多的等级最值得我们尊敬。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卢梭对封建特权制度作过无所不至的尖刻讥讽。其一,他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公开宣称自己看不起企图在衰败的王权下疯狂挣扎的“这个破落的国王”,并坦白承认自己对贵族的强烈厌恶,包括不喜欢他们的残酷、偏见、卑劣与虚荣心。其二,他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指责“要信上帝才能得救”这个教条严重地摧残了人的理智,主张不要因为一个人不信上帝而惩罚他。其三,他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认为当时人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人们;主张教育要诉诸人的天性,要培养青年人爱人民的习惯。其四,卢梭抨击文明的价值,认为科学、文学与艺术用花冠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使人们身处奴役而不自知。 卢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充满了叛逆和革命精神。他尖锐地指出,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旧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被革命所推翻。卢梭的激进思想,集中地代表了第三等级中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者的革命情绪。他的有些想法后来直接变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众实践和法律条文。 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平等思想中最为深刻的步伐。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卢梭首先指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人们即便有体质上的自然的不平等,其影响也几乎等于零。由于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和火,发明了农业和冶金业。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产生了统治和奴役,人们之间便处在暴力和掠夺的最可怕的战争状态。富人通过欺骗穷人的契约,组成了社会,产生了法律,但是一切国家的法律的普遍精神,是袒护强者,欺凌弱者,袒护富人,欺凌穷人。社会把保障私有财产和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郭晓蓉 (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 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 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流亡到了英国。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刘自鹏222009********* 摘要:卢梭一生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社会中人却受奴役而不能享有自由,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人,同时人要成为国家主人,获得社会平等地位,也要认清什么事自由,不仅仅是自然自由,认清社会自由就意味着社会解放;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关键字:启蒙运动自由观卢梭 18世纪的法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一定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解放人类思想的著作和启蒙思想家。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家,天主教是其主要的宗教。然而在这个处于封建后期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风暴,正将人们的思想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一些出色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抨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轰轰烈烈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场启蒙运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自由观影响较为深远,其再继承了孟德斯鸠的某些观点,又有了一些创新。孟德斯鸠和卢梭同为法国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的思想家, 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两人都关心自由, 并为实现自由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的主张。但二人自由观并不不同。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政体方面,孟德斯鸠认为, 在政制中发现政治自由并非十分困难, 因此, 从他关于政制的分析中, 我们将看到自由是怎样产生的。他把政体分成三种类型: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 共和政体性质是人民全体或某些家族握有最高权力; 君主政体是君主握有最高权力, 但他依据既成的法律行使这一权力; 专制政体是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治国。。孟德斯鸠坚决反对专制政体, 他认为, 君主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国家比较长久, 政制比较巩固, 进行统治的人们, 比较安全。 孟德斯鸠认为, 古代民主政治缺乏个人观念, 近代民主政治强化个人观念。对孟德斯鸠来说,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君主政治之间的对比, 既是不同政体之间的对比, 又是不同价值 目标的对比, 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向人们表明, 平等让位于自由, 自由取代平等而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使然。① 自由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孟德斯鸠研究进路不同的是, 卢梭以自然自由和平等为其逻辑起点; 并且与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不同的是, 卢梭在平等问题上的建树更为突出。卢梭认为, 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体系两大主要目标, 而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对照一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中关于自由的见解, 可以看到卢梭在该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赞美野蛮人的“自然的自由”, 向经历了社会不自由之后的更高的“社会的自由”的转化。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如下三段式: 自然的自由———普遍的奴役和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自由演进的三段式是与平等演进的三段式(即自然状态的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相对应的, 真正的社会自由只有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⑵正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中。罗素指出: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 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甚至牺牲自由以力求的是平等。”⑶ 卢梭也特别注意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他认为,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 丧失的只是他的自然的自由, 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等。“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 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⑷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 (一)卢梭的介绍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与和谐。他认为服从于自然法则的都是好的,而认为的都是坏的。就是在这种“自然神论”的基础上,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论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可以认为贯穿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总原则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悲苦,而且卢梭本人也曾如此激进地说过,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主张用人的自然状态的美德来矫正社会之中的罪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过,他是被一种感情牵引着写《新爱洛伊丝》的,他“想要表达自己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现在我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我。”《新爱洛伊丝》是以爱情描写为主线的,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对人物内心最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卢梭之前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写的是人的行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情感层面。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思想性、理性很强的国家里,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

浅谈卢梭之公意与众意

浅谈卢梭之公意与众意 摘要:读让﹒雅克﹒卢梭之《社会契约论》,思之发现卢梭的奠基理论“公意”竟然有其自身的矛盾,虽然“在某种确定的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形式,关于它的种种概念必须被看作是导致了特定形式的描述的特殊类型的实践活动……”,但笔者颇感新奇,故欲浅议之。 关键词:公意众意 德国学者歌德是这么评价让﹒雅克﹒卢梭的“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其奠定如此殊荣。穷卢梭一生之著作,“公意”是其一以贯之的学说。卢梭提出的“公意”(the general will)的原意是想要建立一种社会机制来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来造成一种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又能使每个人的意愿在社会中得到实现,即在卢梭的公意学说中,他说“公意是永远稳固的,不变的而又是纯粹的,但是它却可以向压在它身上的其他意志屈服。”在此基础之上他继续分析,他说“公意与众意之间经常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公意只是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剩下的总和仍是公意。”在此我们隐约的可以这么认为在《社会契约论》中“公意”是作为“众意”的相对概念提出的。 基于《社会契约》中的公意,卢梭的逻辑结果便是人民主权论。人民主权论一般被认为是卢梭理论的最高成就,也被认为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最高成就,更是卢梭获得歌德如此称赞的平台。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构成的统一政治体,存在一种超乎各成员之上的绝对权利。这里的超乎各成员之上的绝对权利就是卢梭所说的“公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权利并不是与公意完全吻合的,而这种权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若等同与公意,才是卢梭所谓的主权。卢梭认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亦即,主权是一个整体的人民共同体,是公意的体现所在。个人仅是一个成员,他们的集合体就是卢梭所区别的众意。在对比公意和众意的基础上卢梭剑走偏锋的单独从主权方面试图进一步向我们说明公意的价值。 首先,他认为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它就永远不能转让,因为它是国家的灵魂和集体的生命。“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这里,卢梭实质上驳斥了格老秀斯和霍布斯的主权是可以转移,从而建立一种君主制的观点。卢梭似乎还想进一步区分众意和与公意。他说,在事实上,众意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是有可能的,然而不可能经常而持久地保持一致,因为众意因其本性总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志总是倾向于平等。遗憾的是卢梭试图区分的公意和众意,使他陷入了矛盾的泥淖。若是建立君主制,公意就是代表少数人的意志,就等同他说的众意,因为当君主获得公意的授权,就形成了卢梭所说的众意的集合体,而以众意的代名词出现的公意,为在其基础上构成的法律也只会体现的是少数人的利益,这样就与他一贯倡导的公意是不可转移的思想有背道而驰之嫌。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摘要:同样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洛克、卢梭的思想看似很相近,但实际上对立很深,对立的主要方面在于,卢梭把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完全对立起来,从而使社会等级状态及其全部制度,尤其是私有制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天然依据;而洛克的全部努力就在于以自然权利为基础论证私有制的正当性,因而建立在此差别基础上的两人的民主思想,也有很多差异。 关键词:洛克;卢梭;民主 正文:对公民社会之前的人类原始状态的假设是近代大多数资产阶级契约论者的理论基础,洛克、卢梭也不例外。霍布斯曾经从人性恶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是“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洛克则从人性善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完备无缺, 人人享有自由权和财产权,他强调“国家的真正功能和目的在于把这些权利纳入它的秩序。”洛克设想,人类社会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自由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社会成员在不违反自然法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们的生活,自由地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不会受到任何其他人的制约,无须服从他人的意志。第二,这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社会成员的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也是平等的,任何人没有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特权。第三,这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却不放任,社会成员是具有理性的人,任何人不能为获取个人的自由而造成对其他人自由状态的威胁。”①自然人受到自然法的约束,具体来说,人的理性就是对人的平等互助、自由独立的训令。 但是,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自然状态中的人们由于缺乏统一并且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要求,人们只能依靠道德和良心来规约自身的行为,一旦人们突破了这道防线,人们相互的关系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结果只能通过施行暴力才能保全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自然状态的完美无缺并不符合人类求交往、尚合作、趋合群的社会化本性。在洛克的眼中,自然状态虽然美好,但是它并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必须走出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社会。人们订立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交给某个公共机构,这两种权利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做的任何事情的权利和自由地惩处违反自然法的罪犯的权利。 然而在卢梭这里,自然状态是非理性、非语言的存在,卢梭理论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与社会状态完全对立的一种状态,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性,而洛克则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已经服从于理性,个人已经开始有所有权,原始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不是对立的。卢梭不像近代契约论者那样抽象地谈论人性善恶问题,他更倾向于把类似问

卢梭第三种自由

第三种自由视角论卢梭自由与“公意” 内容摘要:卢梭的自由观在传统意义上是属于积极自由观,本文从第三种自由观的角度客观评价卢梭的自由观,不片面的用积极自由观去批评或赞扬卢梭的自由观,想从客观的角度讲述卢梭的“公意”可能会导致不自由也可能导致自由。主要进行文本分析,阐述在什么情况之下会产生自由,在什么情况之下会产生不自由。 关键词:卢梭自由公意第三种自由 第一部分“公意”与专断(第三种自由) 一、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1.消极自由 消极的自由,具体来说就是免受于他人的干涉。也就是说我想做一件事情,但是他人却干涉我,不让我去做,那这样我就不自由了。“这种消极的自由,和针对以下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答有关,亦即: 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內,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集人) ,可以、或愿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它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229-230)(《自由四论》柏林)但是需要强调有一种情况,如果是我的能力不足而不是他人的干涉使我做不到,那就不是不自由。柏林举了个例子“如果我的贫穷是由于疾病一一因為我生病了,所以我无法去买面包、或无法去为环游世界之行付款、或无法请求法院給予我公平的判決,正如因为我跛了腳,所以无法去跑步一样,在这种情況下,我无法做到某些事,基本上不能被指为缺乏自由,更谈不到缺乏政治自由。”(231)卢梭也说过一句话“事物的本性不会使我们疯狂,唯有不良的企图,才会使我们如此。” 但是我的这种消极自由的范围应该有多大呢?可不可能无限大呢?柏林认为“某一部份人的自由,必须受到约束,另一部份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在社会的联系中生活的,你的活动不可能不会干扰到别人,所谓“梭子魚的自由,就是鱗魚的末日。”那么这些消极自由家们还认为“根据此一推论,我們应当在個人的私生活、与公众的权威之间,划定一道界限。”而这条界限划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的这种消极自由的范围应该有多大,这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有些哲学家认为是法律,有些哲学家认为是道德。 2.积极自由

浅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浅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毛小玲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四川617002) 摘要:《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启蒙思想已广泛传播时完成的著作。在本书中,卢梭全新的阐述了社会契约,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观点。 关键词:社会契约;公意;主权在民; 民主制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法律思想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卢梭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鲜明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战斗口号,强烈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思想,为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一、社会契约 契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在原则是基于商品交换关系的平等、自由精神。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契约理论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扛起“社会契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社会发起猛烈的攻击, “社会契约”成了震古铄今的政治词汇。《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里表达了卢梭这样一种思想,即人一旦诞生,就获得了在世界中存在的自由,存在的展开过

程即是生存,而生存就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这种不自由的状态构成了人生存自由的"枷锁"。[1]接着卢梭又说:“一旦它挣脱枷锁而且是正在挣脱枷锁之时,那么它就做的更对。因为同样的权利剥夺了人民的自由,人民又凭借这种权利重新获得了自由,这就说明或者人民重获自由是正当的,或者别人根本无权剥夺他的自由。”卢梭坚持认为,最好的国体是民主制,因为国家的主权应该在于人民。由此,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做出了这样一种构想,即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设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承受的种种生存阻力之时,人类就必须改变他们的生存方式。而在个体的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这种改变只能从共同协作开始。但是,“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是不能轻易转让和放弃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系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2]也就是说,不仅要从集体的角度来构建这个共同体,同时也要把道德和理性视为共同体所不能缺少的成分。这种共同体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卢梭所谈的社会契约建立的过程,自然法精神体现了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同时卢梭认为,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三个原则:第一,每个人都必须转让,必须坚持“同等”原则。对于所有的人条件

卢梭之问

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精彩摘要: 【卢梭的思想】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一切现实的制度,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都必须在理性法则面前接受审判,凡是不能证明其合理性的,都应该被推翻,这是法国启蒙运动最核心的精神遗产,也是所有近代激进主义最核心的思想。 现代社会人类出现平等化趋势,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凭什么你管我”的问题就需要重新回答,卢梭思想中一个很核心的观念是“公意”,他大概是近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早的感觉到现代政治对人民主权的要求。 卢梭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最激进的代表,人类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性,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英国启蒙强调人的理性有局限性,人不要对自己的理性能力估计过高。因此,西方对卢梭的看法不一样,一派喜欢卢梭,一派喜欢洛克,英国学者认为卢梭的结果就是希特勒,而洛克的结果就是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是对卢梭的典型描述。 【卢梭之于中国】 以前总结卢梭思想得与失,往往直接指向卢梭与集权体制的关系,虽然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不能说卢梭直接培育专政,培育了希特勒这样的人。 卢梭的政治理想排斥利益,诉诸绝对的公意,这样的政治制度又如何解决人基本的利益诉求呢?如何实现一个好的理想和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最后落实到每一个人,使他的利益和理想都能得以实现,个体权力不被国家主权架空,是卢梭留给我们的思考。 对于卢梭,我一直比较矛盾,他追求平等、正义、纯粹心灵,非常美好,确实符合人性,困惑就在于如何用合适的手段追求美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有效衔接,会经常面临人性的悲剧--追求美好的东西,往往导致较为灾难的结果。 改革30年,由于存在社会不公和制度缺陷,使得我们很容易从卢梭思想中找到一些精神诉求。当今的平等主义诉求,民粹主义的情愫,实际上都和卢梭有关。未来如果不能够建立一个较为优良的政体,卢梭的思想会重新产生更大的影响。 【卢梭的教育观】

评卢梭的公共意志学说——读《社会契约论》

内容提要:本文对卢梭的公意学说做了简单梳理,通过卢梭的叙述路径解读了公意学说在《社会契约论》中所处的地位,利用宗教社会学的观点解释了公意的性质,比较了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位思想家的问题意识和解释路径,从而在学术理路上论证了公意学说的意义关键词:卢梭;公意学说;问题意识;解释路径公意学说是贯串《社会契约论》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卢梭思想的不二法门。卢梭的政治思想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随手都可能在他的话语中找出自相矛盾的地方,把他说成是民主主义者或者是专制主义者,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小资产阶级的首鼠两端,也可以用恩格斯所谓的辩证法思想来评判,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卢梭之为卢梭,他向人们展示的是人之为人的复杂性,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提供了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引起了后人无尽的遐想和探索。他的为数不多的著述构成了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一位哲人对人类现实问题的终极关怀,公意学说是这个体系上的明珠,也是最有争议的学术思想。一、公意学说的提出要正确理解公意学说的理论基石和逻辑前提,不能单从《社会契约论》中找,平等和自由是卢梭契约论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平等是自由的前提,而卢梭的平等思想是从平等的对立面开始阐述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回溯的方法找出这种思想的源头所在。简单地讲,原始状态是平等的,人类自身能力的两极分化是不平等的起源,不平等的产生使人们进入了一种奴役状态,而自由是人之为人的资格,是超越人类生命之上的最本质的东西,没有自由,生不如死;但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性流淌,人们没有了恢复自由的可能,只能去重新争取自由,人们是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放弃全部的天然自由,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的,这时,人们的所得等于或大于所失,实现了组建契约的本意,所以,要保障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必须使得社会契约外化的主权和法律符合公意,这里的公意不是众意,我们可以借助于宗教社会学中的“集体精神(collective spirits)”或者“社会力(social force)”来解释卢梭所谓的公意;公意和众意、团体意志、个人意志有着明显的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少依赖就越利于公意的实现,这意味着人的现有模式要发生转变才能适应这种需要,卢梭在《爱弥尔》中设想了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作为完成这种转化的途径。这颇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现实否定了人类的自然状态,人类改造自身,达到对现实的再次否定,这种否定是借助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实现的,所以这种否定也是辨证的否定,绝不是复古主义。以上是卢梭思想体系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们寻找公意学说逻辑前提的必由之路。卢梭追溯了现实社会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认为人类在原始状态下是天然平等的,广袤无垠的森林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人们的欲求极少,自然界提供的食物和养料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存,他们不需要依靠别人来生活,他们饿了吃野果,渴了饮溪水,困了就地而卧,连野兽都和他们没有敌意,和平共处。人们在这种状态中不必处心积虑地讨好他人,更没有必要靠奴役他人来实现自己不劳而获的目的,因为那是很不划算的做法:“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因为他力量不但比我大,而且还相当腐化、懒惰、凶恶,竟至强迫我替他觅取食物,而他自己却无所事事呢?那么,这个人就必须下定决心时时刻刻注意着我,在他要睡觉的时候,还得十分小心地把我捆绑起来,免得我会逃掉,或者把他杀死,也就是说,他必须甘愿给自己增加一种负担,而这种负担远比他自己想避免的和他所加给我的大得多。”[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如此之少,他们之间关系的建立都是偶然的,包括性关系,因此也无所谓义务之说。正因为人们不依靠其他人过活,所以“无欲则刚”,他们的意志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毫无疑问,他们所处的状态是自由的状态:体力充沛,自我节制,心灵宁静。可是,随着第一次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区分,出现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争执和战斗便应运而生,家庭生活使两性都开始失去部分原有的生存技能,合作成了人堕落后的第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人与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并固定化,尊重产生礼让,轻视产生报复,所有这些观念都开始困扰着人类的感情世界。“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

浅评卢梭《社会契约论》

浅评卢梭《社会契约论》 摘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既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又是一部法学著作,是世界思想史上一部重要的古典文献。本文即从它的历史背景出发,对书中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口号”、“人民主权学说”和“法律观”进行了浅显的评析。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法律观 卢梭(J.J.Rousseau.1712一1775)在 17-18世纪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家中,可以说是一位最激进的、同时也是最具有深远影响的斗士。他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全面的概况,是他在法国启蒙思想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卢梭所著的《社会契约论》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获得正当化的基础,同时也为资产阶级国家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得以确立并发达的先导,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成为引领人民向自由前进的航标。诗人歌德给卢梭的评价恰如其分:“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要充分认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相关学说和主张,不仅要看到其鲜明的进步意义,也要正视其中的缺陷与不足。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的历史背景 《社会契约论》是时代的产物,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18世纪社会的焦点,是近代法国乃至西方的社会现实。当时的法国处于种种危机包围中,处于十字路口,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社会中的人有界限森严的等级划分,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他们人数少但是地位非常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特殊的地位;第二等级是国王贵族,他们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通过对第三等级,也就是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资产阶级的剥削来获得资产维持其奢侈荒淫的生活。第一二阶级的通过其“绝对权利”给予第三阶级无比的压迫,并且通过类似“君权神授”的政治宣扬来达到他们垄断的目的;第三阶级由于无法生存而奋起反抗,一二阶级又以政治叛乱等借口以军队镇压,因此达到了一种非常混乱的情况。当时的法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处于新旧更替的时期,宗教势力逐渐退缩,各种政治启蒙思想方兴未艾。卢梭思想正是适应这一社会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时代需要像卢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