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教学目的:1、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2、了解课程目标的内容和功能

教学重难点:课程目标的内容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4课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内涵:

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语文科的名称表明在这门学科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训练。这种全面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这是和其他所有学科都不同的地方。其他学科固然也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但这都是手段,不是它们追求的目标。而在语文科,语言文字的教学,听、说、读、写训练,则是肩负的基本任务,这就使得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语文科是工具学科。它不仅从思想方面发挥作用,而且从表达方面发挥作用;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不单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学习语文工具。政史数理等课本也有内容和形式,但教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唯一的目的,而在语文科,着眼点却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即其工具的一面。……这是在性质上,它和其它所有学科都不同的地方。其它学科固然离不开表达形式,离不开读说写,但却不是它们追求的目标,只是一种手段。而在语文科,语言文字教学,听读说写训练,则是它肩负的基本任务,只有它才能(是)实现的目的。……

从“工具说”“——工具载体说”——“组成部分”

“文学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工具性的内涵概括来说,有四个方面:语文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读书、写作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学习其他学

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终极目标)。总之,语文是人生的工具,这是叶圣陶先生的核心观点。

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以上内涵,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它使语文教育从古代政治伦理教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回归了语言教育的本体。

其次,“工具说”特别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培养学生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的语文能力,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是该理论的精华。

第三,“工具说”不是空洞的理论命题,它对语文教学具体操作层面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是至今为止最准确的理论概括。

第四,“工具说”的每一次提出都有强烈的针对性,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时代背景及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病而发的;如用“白话”取代“文言”,就是对“言文一致”(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统一)时代要求的适应,这里也包含了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第五,“工具说”在很多方面与“人文说”形成互补或统一关系,共同解释语文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

三、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1、“人文性”就是“精神性”。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性教育,或者说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是打“精神底子”的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生的价值、信念、理想、关怀、德行的教育,是为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的教育。

人作为动物是一种物质存在,但人的存在更是一种不同于物的精神存在。个人的精神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和情感;第二个层面是道德和意识;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人文性即精神性,那么,人文性就包括心理与情感、道德意识与自我意识、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内涵。

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和他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情感是精神的基础成分。所以人文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

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

信念是关于信仰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这是精神的较高层面,

是一种终极关怀。

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二是理想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

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审美教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一种审美的眼光,具有审美的意识,具备审美的情怀。

2、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性能使它区别于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专门文科人才的大学文科教育。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即打“学习底子”。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立人”、“做人”打好基础,即打“精神底子”。前者可以说是语文工具性目标的体现,后者则是语文人文性目标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3、语文教育内容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经典阅读,人文知识,审美因素,文化意蕴。这四个方面大体可以构成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的认识框架。(1)经典阅读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

了解民族文化、培养文学素养是语文科的目标之一,它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教育目标内涵。

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自然以文学名著为主,还包括一些文化典籍;以本国的“经典”为主,也注意吸收世界著名的文学和文化经典。是“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是经受了时间与历史考验的一流作品。是只要一提起某一民族就让人联想起来的作品。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作品。

(2)人文知识

生活世界——生活知识——家庭与社会教育(逐渐习得)

知识世界——文化知识——教育学校(由外入内灌输积累)

心灵世界——人文知识(人性因素)——人文教育(熏陶体验唤醒)人文知识不是关于文史哲的学科理论知识,而是文史哲本身的内容知识,即文学、历史、哲学作品中包含的人类的情感、精神内容和其中谈论的、阐述的有关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道理。青少年接受的人文教育首先是从文学作品的阅读开始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也大都来自文学作品。我们如果不局限于狭义

的知识概念,我们就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有关人类情感的、意志的、信念的、审美的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内容称为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的资源。

必须对文学作品进行人文阐释。从阐释内容看,其核心就是关注作品中“人性”内涵的阐释。

(3)审美因素

从把美育当作一种人文教育来看,“美育”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审美态度。人文教育相对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而言,本来就是一种态度教育。美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既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能力教育,而是态度教育,即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宇宙人生的教育。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比,美育首要的问题是人生态度的转变,通过态度的转变,获得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新的觉解,从而最终达到人生境界的提升。审美的态度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产生审美愉悦,获得审美享受。当然,审美态度的培养,要懂得一定的美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审美欣赏力,但美学知识的学习,审美能力的训练只是手段,目的还是养成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的培养靠的是美的事物感染和熏陶、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这三者就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作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因素也就包括这三个方面。

(4)文化意蕴

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文言作品中。首先是关于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古代文化常识。典籍就是指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意义不仅在其自身,而且包含了历史的意义。一部经典作品往往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往往对那个时代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因此,学经典不仅是学语文,还是学历史,学文化。

文化意蕴还包括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各种文化类型,如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

文化意蕴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精神,包括传统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美学观念,传统的思维方式等。

综上所述,经典阅读、人文知识、审美因素、文化意蕴四个方面构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教育内容。

4、语文教学观念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教学观念包括师生关系观念和教学方法观念两个方面。

人文性体现在师生观念上,主要是指教师对待学生的人文态度和人文关怀,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命的个体,看作一个个具有个性和感情的人,即把学生当“人”看待。

“训诲——驯化”型的当“奴隶”看待,

“传授——训练”型的当“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看待。

“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在师生关系上是不平等的,

人文的教学观念则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体验。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从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文化熏陶涵盖了语文课程所承载的全部教育内容。这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分裂的,而是相辅相成融合统一的。

从语言教育的完整过程看,语言课程也具有人文性。比如,语言教育的目标中,就有对祖国语言的情感态度目标,显然,语言教育也是一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育。

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是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教育内容。但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须臾离不开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化是语言的文化,离开了语言,二者既不存在也无法传递。因此,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都必须以“工具”层面的语言教育作为基础,语言教育是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的前提。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它与外语教育的目的不同。

语言教育不仅仅是工具教育,还包含丰富的人文教育;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的人文教育内容也必须以工具层面的语言教育为前提,这就从课程内容方面说明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从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来看。

两种教育:

“国民教育”、“公民教育”,也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现实功利性的教育,蔡元培称为“实利主义教育”;

“立人”的教育、“全人”教育、“完人”教育,也就是培养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工具性”是相对于“国民”教育而言的;“人文性”是相对于“立人”教育而言的,二者都有存在的理由,二者都是语文教育要包含的内容,只是就当前来说,人文教育对语文教育更重要、更要加强。或说更要偏重,我们现在要“矫枉”,但不能“过正”。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程中,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必须从教育“立人”的角度来寻找途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达到了“立人”的高度,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包融进去了。从“立人”的高度来看待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能避免和克服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给语文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并赋予“工具性”以“人文”的内涵。

“立人”教育是着眼于完整的人的教育。一般来说,工具性目标使我们获得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使我们获得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文

性目标则使我们获得关于人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的知识,使我们懂得“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才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获得生活的正确方向。工具性让我们很好地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人文性让我们很好地生活在精神世界、意义世界、价值世界里。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能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完整的人。这就是语文教育在公民养成教育中的本质意义。

语文教育“立人”的基础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即打“学习底子”,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之所在;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做人”打好基础,即打“精神底子”,这是语文的“人文性”之所在。两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立人的教育。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以这种完整的人的教育即立人的教育为其基础和实现途径的

(四)用“人文性”(目标)引导“工具性”(目标)

对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我们认为是用“人文”来引导“工具”,用“人文”来审视“工具”,用“人文”来矫正“工具”。“人文”是方向性”的终极目标,“工具”是基础性的现实目标。

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语文能力这个工具目标,就可以赋予语文能力新的人文内涵,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至于局限在狭隘的技能训练圈子里,从而达到工具与人文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和。

1、阅读:求知的阅读与闲暇的阅读

求知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某些知识的阅读,是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的阅读行为。

闲暇的阅读是以欣赏、陶冶、休闲为目的的阅读,是一种从读书的趣味出发,多少祛除了功利性的阅读。是“心有余裕”的阅读。它不以求知为目的,但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求知性阅读,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增强阅读能力——总之,学会阅读,为终身阅读打下底子,这是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层面的功能,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重要内涵。

而“闲暇阅读”,讲究阅读趣味,培养阅读兴趣,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乐于读书,在书中读出自己的兴味,把读书当作一种“闲暇”的生活方式,这都是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层面的功能,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内涵。

这二者的平衡关系的处理,二者的结合就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表达:实用的表达与审美的表达

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是一种实用性的能力,培养学生这种实用性的能力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重要内涵。

但“表达”除了“工具层面的意义外,还包含了”人文性“的意义在内,如真实自由的写作心态,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严谨朴实的文风(实事求是,认真查阅核实资料并注明出处),文责自负的写作态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勇于表达),热爱写作并形成一种精神表达方式的习惯等等。这些“表达”的人文内涵正是当今时代对“表达”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研究性的表达和审美的表达。

在写作教学与说话教学中,要实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不要只注重实用性的写作与说话的指导,不要只注重写作格式、表达方法的指导,还要增加一些审美表达、审美写作的尝试。尤其是要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等人文素质上着手,有了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见识,自然就有了自由创作的写作心态,而这又是写作的根本的东西。审美表达和审美写作既是一种创造的方式,又是一种美育的方式,是打学生的“精神底子”。而精神底子是社会文明、民族文明、人类文明的个体基础。同时,审美的表达还能优化、美化实用的表达,减弱实用表达的世俗气与功利性,让人们在审美的氛围中获得功利的目的。这也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写作教学中的很好表现。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的价值转型和目标重建

一、对于语文课程目标,在整体上我们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和能力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也要加进新的时代内涵,要有新的理解。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过程和方法是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而来的,为了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亲身亲历的学习实践过程。如阅读教学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将结论抄给学生,而忽略结论得出的过程。语文教学还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出发的。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其中,“口语交际”是一种新的提法,是对原来语文教学目标中“听”与“说”两方面的融合。(1、听与说本是不可分离的;2、注重在实际的交际情景中培养听说能力。)

三、九年一贯四个学段。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考虑小学与初中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小

学、初中分开的状况。

三个维度在目标中是隐性线索,交融渗透在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之中。四个方面与“综合性学习”构成的五个板块是一个横向的结构。九年一贯四个学段是一个纵向结构。纵横交错组成目标平面,三个维度的渗透交融使这个平面成为一个立体化的生命体。

体现“三维目标交融”的课例:

(一)《风景谈》“猩红”词解教学

请大家注意这个语段中“猩红”这个词。哦,课文下面有注释(学生齐念:“猩红”——就是象猩猩血一样的红色。)那么,“猩红”就是“鲜红”的意思啦?在“茫茫一片”、“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驼马枯骨发着“微小的白光”的“苍茫”、“寂静”的大沙漠中,打着“猩红”大旗的驼队“昂然高步”地走来,你们能体味一下“猩红”在这里的特殊情绪色彩和特定美感涵义吗?(学生讨论略。老师总结)“猩红”在这个语境里,赋予“沙漠驼铃”这个画面、驼队这面大旗鲜活的亮色,与白骨形成对比;“猩红”不同于“鲜红”,它让人感到死寂中的生机和野性的生命力,有一种悲壮慷慨、苍凉豪迈的意味。

(二)案例分析:

课例蕴含的理念:

参与式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

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要实现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1.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维度

2.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

第三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义务教育的九年划为四个学段,然后按照四个学段(小学三个阶段,初中为一个阶段)分别提出要求。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一、总目标的内容

共十条:

前五条从宏观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第1条是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2条是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3条是关于语文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要求,第4条是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第5条说的是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

在实践。

后五条目标从微观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第6条说的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能力,第7条是阅读能力,第8条是写作能力,第9条是口语交际能力,第10条是使用工具书和搜集信息能力

二、阶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汉语拼音、识字教学、写字教学

2、阅读教学目标:1、词语教学;2、阅读方法;

3、各种文体的阅读;

4、文言诗文的阅读和积累;

5、语文知识的教学;

6、课外阅读;

7、对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处理。

3、写作教学目标:四种文体的写作。

4、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交际态度、交际用语、学会倾听、语言修养、应对能力、即席讲话和演讲

5、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第四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一、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分为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1、语文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

2、语文课程目标的推进作用

3、语文课程目标的控制作用

4、语文课程目标的评价作用

5、语文课程目标的管理作用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1、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目标的明确性和模糊性

思考与训练:

《祝福》中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在祭祀时插手酒杯筷子,语境没有变化,但句型却不相同。第一次在祥林嫂再嫁回鲁镇后,四嫂的说法是:“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第二次是在祥林嫂想摆脱非人处境,极力挣捐了门槛之后,四嫂的说法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试分析四嫂的两次说法在句型上有何不同?

这种句型变化暗示了什么?通过以上思考,你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何关系?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 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 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化工原理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二)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是运用物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分析化工生产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原理,以及“三传”原理在各单元操作中的应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它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动量传递过程、热量传递过程及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所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研究化工、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理。熟悉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基本构造,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选择适宜单元操作的能力;正确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设备选型配套设计计算的能力。在工程计算中能正确地查阅工程手册中各种工程图表,获取设计计算有关参数。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化工原理》课程是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的“生物工程设备”、“发酵工厂设计” 等后续专业课打好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任务,理解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以及混合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单元操作的概念及其分类、国际单位制、法定计量单位 理解:量纲、量纲一致性方程、单位的一致性及其换算、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的平衡关系、传递速率及经济核算) 应用:混合物浓度表示方法 第一章流体流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能灵活运用流体静力学方程式、连续性方程以及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计算、管路计算等问题。掌握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了解常用流量计的测量原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次重点)识记:流体的压力、流体的密度与比体积、理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推导应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第二节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重点)识记:流量(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与流速(平均流速和质量流速)理解:流量与流速的关系、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应用:管路直径的估算、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 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重点)识记:黏性、内摩擦力或粘滞力、黏度、运动黏度、牛顿性流体和非牛顿性流体、流体流动类型 理解:牛顿黏性定律、流体中的动量传递、雷诺数、流动相似原理、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1/7 次方定律 应用:流体流动类型的判定原则、哈根泊谡叶方程第四节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重点)识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00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11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0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 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 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 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课标实施总的教学建议哪四点?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答: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5、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有“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答: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是什么?答: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28、写作教学应抓住哪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答: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建议共有哪四点?答: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0、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答: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性质和目的doc资料

课程简介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由国家教委统一命名。1984年原教育部颁布(84)高教一字004号文件,文献检索课被正式列入我国高校文理工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20余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修完或正在选读这门课程,发展十分迅速。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有效提高人们检索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效率。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检索的方法,树立自觉捕捉、获取信息的意识,具有主动获取更深、更广、更新知识的技能,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意义 第一,信息激增的现实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激增的时代。据估计,世界每天有1.3 ~1.4 万篇新的科学论文问世,每小时有20项新的发明,每分钟出一本新书。互联网数据流量自1988年以来以平均每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近两年这个数字接近每年翻三番。互联网网页数已接近40 亿,并以每天10万页速度递增。信息激增不仅使“读不完,接受不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且

使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合乎要求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信息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信息知识的有效期在缩短,例如:10 年前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程技术,今天约有30%已经过时。有专家认为,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一生中所需知识10 %左右,而90%的知识是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知识的频繁更新,清楚地说明,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文献检索技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三,文献检索的专门化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现代文献信息的载体类型、出版类型、传播手段、组织形式十分复杂,近年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检索,尽管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扶持下,已经使获取信息的手段变得更为方便、有效,然而,各种类型数据库的迅速增长,数据库理论、检索软件、检索策略等知识日益深化,迅速、准确、完整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文献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的专门化的技术。那种“只要会上网,谁都会检索”的看法是外行人的一种错觉。 第四,文献信息检索是现在,更是未来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文献信息检索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始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科研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工科) 英文名称:Complex Functions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课程编号:310601 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程 学时:56 学分:3.5 适用对象:工科本科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楼宇智能控制、机电、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高等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2.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篇复变函数 第1章复数与复变函数 教学内容 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复数的代数运算;复数及其代数运算的几何意义;扩充复平面;平面点集;复变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初等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要求 1. 牢固掌握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其运算。 2.了解区域的概念。 3.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主要性质。 重点:复变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初等函数中的多值函数。 深度和广度:牢固掌握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其运算,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 第2章导数 教学内容 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和导数的概念;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分必要条件;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由解析函数的实部求其虚部和由虚部求其实部的方法;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教学要求 1. 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 2. 理解复变函数的导数和复变函数解析的概念,掌握复变函数解析的充分必要条件。

3. 了解调和函数与解析函数的关系,掌握从解析函数的实(虚)部求其虚(实)部的方法。 4. 了解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重点: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难点: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和导数的概念,理解复变函数解析的概念,掌握从解析函数的实(虚)部求其虚(实)部的方法。 第3章 积分 教学内容 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柯西积分定理及其推广;柯西公式;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 教学要求 1. 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性质,了解求复变函数的积分的计算方法。 2. 理解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定理的推广定理。掌握柯西积分公式和高阶导数公式。 重点:柯西积分定理及其推广;柯西公式;解析函数高阶导数公式。 难点:柯西公式;解析函数高阶导数公式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性质,了解求复变函数的积分的计算公式;掌握柯西积分公式和高阶导数公式的应用。 第4章 级数 教学内容 复数项级数;幂级数(阿贝尔(Abel )定理,收敛圆和收敛半径,和函数的解析性,解析函数的泰勒展式,一些初等函数的泰勒展开式);罗朗(Laurent )级数解析函数的罗朗展式。 教学要求 1. 正确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 2. 了解幂级数收敛圆的概念,理解幂级数:收敛圆和收敛半径,解析函数的泰勒展式相关定理。 3. 了解和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 4. 会求z e 、z sin 、)1ln(z +、α )1(z +的麦克劳林(Maclaurin )展开式,并能利用它们将一些简单的解析函数展开为幂级数。 5. 理解罗朗(Laurent )定理,会求简单的函数在圆环内展为罗朗级数。 重点:解析函数在圆及圆环内展为级数的理论。 难点:罗朗定理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会简单的函数在圆环内展为罗朗级数的间接方法。 第5章 留数 教学内容 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其类型的判定方法;留数的概念;留数定理;孤立奇点处留数的计算方法;应用留数计算定积分。

语文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第一条是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二条是关于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三条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四条是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第五条说的是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第六条关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第八条关于写作能力,第九条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第十条关于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还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如第一条的表述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涉及过程与方法;第二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可理解为是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第三条侧重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但“热爱祖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属情感态度要求;第四条既讲能力,又讲态度,又讲方法,等等。后面的五条虽侧重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但阅读方面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语交

际方面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显然属于过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对这十条总目标的内容应该有辩证灵活的理解,努力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为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如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习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训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条;着眼于现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高纲111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884人力资源管理 南京农业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是江苏省面向农村自学考试试验区企业管理专业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自学应试者系统全面地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系统和技术方法,培养应试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使用教材共分为十章,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产生和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劳动关系、人力规划、岗位分析、招聘甄选、员工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职业发展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试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要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2、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内容、人力规划的制定、岗位分析的内容、招聘甄选的程序、培训工作的实施、绩效考评的内容、工作管理等。 3、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具体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覆盖领域非常广泛。它以管理学为基础,在具体设计中,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加以充实和完善。它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各种工作的实施改善人力资源的状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制定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是课程的基础知识,介绍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形态、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要求、任务,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价值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学习要求 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形态,理解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内涵,了解人力资本的特点和人力资本理论;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和任务;了解企业的性质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及价值,同时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含义和特点,人力资本理论,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2、熟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价值及其管理体系。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2、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语文课程名称确定以来,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我们才逐渐接近了语文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本质什么,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在1964年《语文教育书简》中还专门谈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张志公先生也作过说明:“1949年6月,全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上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这一变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文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生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从而最终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的教育思想。 (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学生思考:语文这个词可以怎样理解?尽量创造一种宽松、畅所欲言的气氛,组内交流后,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种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课程内容: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了解自我,发展自我 第三章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 个性—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观:“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定义细则为: (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 (二)积极乐观,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五)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六)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七)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八)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九)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十)肌肉、皮肤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其中,前5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5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恰当评估;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行为与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相符合;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复习范围和要求 1.了解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发展的历史 2.了解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理论,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3.理解和掌握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内容及其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点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不多讲。至于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以及它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的不同点,主要是个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认识、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教材上对此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大家只要认真阅读、了解就可以了。 这一章里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个是语文素养。一个是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还有是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数学课程知识: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知识: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数学学科内涵:(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数学的整体性特征,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社会发展现状: (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普及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它。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三、发展性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五个方面 一:课程内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 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正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就行。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为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意即,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以上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的涵义。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以上所述,我们得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仅仅具有工具性吗不是。语文当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言当然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言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

课程性质与目标

湖北省高自考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化学课程代码:03027(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份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其目的是探索安全高效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的新化合物。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在生物界探寻同类成分,以扩大药用资源,发掘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中随生长季节的变化规律,提高中药质量的方法。为开发和创制新药,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的主要类型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及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途径,为开发研究新药奠定基础。 总学时为72学时。 三、本专业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药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此课程的基础为有机化学、波谱分析、药用植物学、生药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任务。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 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与生物合成,一次代谢与二次代谢的概念,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及二次代谢产生的关系。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如:醋酸——丙二酸途径(AA-AM 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MV A途径)、桂皮酸途径(Cinnamiv Acid Pathway)、莽草酸途径(Shikinmic Acid Pathway)、氨基酸途径(Amino Acid Pathway)、复合途径等。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结构研究方法。 NMR的基本概念,了解NMR的化学位移范围及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以及各种取代基位移(如苯的取代基位移、苷化位移、酶化位移等)对结构测定的意义。 旋光光谱(ORD)基本概念、原理、测定意义及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范围,课程的学习重点;各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次重点)识记:一次代谢与二次代谢的概念, 理解: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任务,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及二次代谢产生的关系 应用:各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二)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和结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成分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 理解:相似者相溶经验规律,离子交换色谱法原理,凝胶过滤色谱法原理,薄层色谱法原理,纸色谱法原理,柱色谱法相关原理。 应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结构研究方法。 第二章糖和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常见的几种单糖,如D-Glc、D-Gal、L-Ara、D-Man、L-Rha、D-Xyl的结构特征;氨基糖、去氧糖、糖醛酸的结构特点。 掌握糖的化学性质:过碘酸氧化及苷健裂解中的过碘酸裂解(Smith降解),醚化反应(甲醚化、三甲基硅醚化、三苯甲醚化反应等),酰化反应(乙酰化和对甲苯磺酰化)、缩酮和缩醛化反应,以及硼酸络合反应的条件及在分离或分析、结构测定工作中的意义。 熟练掌握苷键的裂解的反应机理,影响水解的结构因素及环境因素等。 了解碱催化水解适合酯苷健或类酯苷健(酚苷或与羰基共轭的烯苷类);酶催化水解的特点。 了解糖的核磁共振谱学特征:糖上的质子在1H-NMR谱上出现的大致位置。糖上的碳原子信号在13C-NMR上出现的大致位置。根据J值判断多数糖苷端基碳原子型。判断糖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