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关键词】脾脏寄生虫性囊肿脾脏非寄生虫性囊肿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超声诊断鉴别

【内容摘要】脾脏囊中相对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依据其发病机制将其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B超能够很容易的评价脾的形态和大小,能获得清晰地脾断面图像,它常作为脾脏囊肿的首选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占位,内为无回声暗区;本病需要和脾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脾脏囊性淋巴瘤鉴别。目的:报道9例脾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采用病例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超声的角度描述了脾囊肿的表现及脾囊肿的鉴别诊断。结果:8例真性囊肿,l例假性囊肿。脾囊肿的临床表现不特异,多因左上腹肿块就诊,B超、CT扫描有诊断价值。8例行脾切除术,1例行保留大部分脾脏的囊肿切除。结论:超声检查能为脾脏疾病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并可根据脾脏声像图的改变辅助肝脏和其他疾病的诊断。

【正文】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

(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3)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4)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1.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12~62岁。7例以左上腹肿块就诊,2例无症状。经体检B超发现脾脏囊性占位。病史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7年。术中见7例为单房囊肿,2例为多房性囊肿。囊液性状2例为水样透明液,5例为淡黄色浆液,2例为咖啡样粘稠液。囊液量最少者450ml,最多者2500ml。8例行脾切除,l 例行保留脾脏的囊肿切除术。病理报告6例为单纯性内皮囊肿,2例为表皮样囊肿。l例为假性囊肿,全部病人手术后经过良好,无并发症,均近期出院。

2.讨论分析:

(一)发病原因

1.寄生虫性囊肿由棘球绦虫属的包虫囊构成,由幼虫经血进入脾内发育生长成寄生虫性囊肿,囊内壁无衬覆上皮,囊内含寄生虫虫体或虫卵及坏死组织,2%的棘球蚴病中可有脾包虫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并存,在我国北方畜牧地区可见。

2.非寄生虫性囊肿包括真性和假性囊肿

(1)真性囊肿:有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血管和淋巴管囊肿等,它与假性囊肿的区别在于囊内壁被覆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其中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青年,常为单发性,最大直径可达31cm,囊内液体多达4000ml,色质浓稠,为淡红色或褐色,可有胆固醇结晶;病理形态可见,囊内壁衬以鳞状上皮,基底膜平整,无表皮钉突,无皮肤附属器。而表皮样囊肿来源不明,可能为胚胎期胃背侧系膜或中肾管的细胞误入脾内发育而成;其病理所见囊壁内衬鳞状上皮及附属器,为

皮肤全层结构,可有神经组织及骨组织等,囊内可有白细胞、脂肪小体和胆固醇结晶。

(2)假性囊肿:较真性囊肿多见,约占非寄生虫囊肿的80%,囊肿多为单房性,可有外伤史,囊肿可以很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

(二)临床表现

寄生虫脾囊肿以中青年多见,非寄生虫性脾囊肿以青少年多见;小的囊肿可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B超时发现,但囊肿块增大压迫和刺激邻近脏器时,才产生器官受压症状,以左上腹不适或隐痛最多见,有时亦可累及脐周或放射至右肩及左腰背部;如果压迫胃肠道,可有腹胀或消化不良、便秘等。

脾脏表皮样囊肿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常因健康体检或在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就诊时发现腹部肿块,触之紧张,可有痛感,略有弹性,可活动,吸气时也可移位

(三)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

B超能够很容易的评价脾的形态和大小,能获得清晰地脾断面图像,它常作为脾脏囊肿的首选检查。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但饱餐后胃体积增大可能影响脾的位置,因此患者要求空腹检查。在进行检查时通常采用右侧卧位。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五)脾囊肿的超声表现:

脾实质内见圆形、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肿较大可致脾脏外形不规则;多囊脾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分布较密集。常合并多囊肝,多囊肾;假性囊肿内可见光带分隔,弥漫细点状回声。

(六)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和脾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脾脏囊性淋巴管瘤鉴别。(1)脾脓肿:少见,常继发于全身性感染,也可由邻近脏器直接或经淋巴道感染。超声表现:脾脏肿大;初期:病灶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质;中期:脓肿液化坏死后表现为无回声区,内可见光点、光带及光团,周边有强回声带环绕;抗炎治疗后异常回声区逐渐缩小。(2)胰腺假性囊肿侵入脾脏内可于包虫病相仿,出现分割,当伴有出血和感染时,其内可有点状回声,但胰腺假性囊肿多有急性或慢性胰腺

炎病史;脾脏囊性淋巴管瘤一般无症状可单发也可多发,囊壁薄,其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往往脾包虫囊肿与肝包虫囊肿并存而囊性淋巴管瘤者肝脏一般不受累,Casoni实验阴性。

【参考文献】

1. 夏园园主编.超声诊断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于三新主编.功能诊断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夏园园主编.超声诊断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袁光华,张武,简文豪主编.超声诊断基础与检查规范.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5. 王育德.脾脏的外科疾病.普外临床.1989.4:286~289

6.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 24~1327

脾脏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脾脏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脾脏囊肿 脾脏囊肿相对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笔者对6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脾脏囊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本病术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0年~2006年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脾脏囊肿患者资料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9~62岁,平均41岁。无临床症状者2例,左上腹肿块、腹胀及腹痛3例,胸闷、气短1例。2例有脾脏外伤史。 1.2 检查方法常规肠道准备,空腹,一般检查前口服2%复方泛影葡胺300ml。使用GE Hispeed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主要是上腹部,层厚10mm,层距10mm, 6例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6例囊肿中,脾肿大3例,未肿大3例,病灶最大约10.9cm×6.7cm,最小约1.2cm×1.1cm。脾包虫囊肿4例:单囊3例,多囊1例;合并肝包虫囊肿1例,合并肝、肺囊肿1例。Casoni试验均为阳性。真性囊肿2例,假性囊肿4例。 CT表现:脾包虫囊肿呈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楚,囊壁较厚。其中呈“囊中囊征”2例,囊内“水上浮莲征”1例,囊壁呈弧形钙化1例;真性囊肿呈多个类圆形囊性水样密度影同时伴有肝、肾多发性囊肿,薄壁;假性囊肿呈单一的囊性水样密度影,薄壁。2

例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 3 讨论 脾脏囊肿是脾脏组织的囊性病变,可分为寄生虫囊肿和非寄生虫囊肿;根据上皮的有无分为真性囊肿(即原发性/囊壁内有内皮细胞被覆)和假性囊肿(继发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假性囊肿多见,占脾囊肿的80%,大多为脾外伤后血肿退变的结果,也可见于脾梗死后[1]。 3.1 寄生虫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及CT表现寄生虫囊肿由棘球绦虫属的包虫组成,一般认为是由虫卵感染所致。细粒棘球蚴绦虫的虫卵被人吞食后,在胃及十二指肠内孵化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系统经肝、肺双重过滤后极少部分经体循环进入脾脏,若未被免疫吞噬细胞吞噬则可发育成包囊,即:脾包虫囊肿[2]。常与肝或肺包虫囊肿同时存在,多见于牧区。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中青年多见,初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扪及左上腹肿块,腹胀、腹痛,位于脾脏上缘者示膈肌抬高,可有呼吸系统症状。CT表现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水样密度影,囊内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境界锐利,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囊中囊”是其特征性改变,当囊肿内囊破裂时,可见内外囊分离有空气进入囊性病灶内,呈“水上浮莲征”改变。本组包虫囊肿3例为单囊,1例为多囊,其中“囊中囊”2例、囊内“水上浮莲征”1例、囊壁钙化1例。结合Casoni试验阳性,较容易诊断。 3.2 非寄生虫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及CT表现真性囊肿即原发性囊肿:囊肿上皮被覆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其发生原因不明,可能是先天发育异常或组织迷入所致[3]。脾囊肿小时多无症状,较大时一

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

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 脾脏肿大会给我们自身的食物消化带来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因为这里些问题出现了消化不良的情况,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喝酒过量,对于我们的脾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中医治疗方法相比西医治疗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吧。 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 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可以帮助我们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医药费支出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中医讲究的是标本兼治的目的,治愈后的疾病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

脾囊肿怎么治疗

脾囊肿怎么治疗 脾囊肿并非真性肿瘤,其只是脾脏组织出现的瘤样囊性病变。脾囊肿的发病率不高,一般是在进行体检时被偶然发现。有数据表明,脾囊肿的超声检查发现率仅有一千五百分之一。 脾囊肿怎么治疗?可以选择药物方式。 ①将方中的药材置于砂锅内,再加入清水,使其稍稍没过药材面。 ②浸泡约5分钟的时间后,开大火煎煮,直至沸腾。 ③再调成小火,继续煎煮30分钟的时间。 ④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付。 脾囊肿怎么治疗?可以选择手术方式。 如:脾脏切除术。 ①取平卧位,并将患者的左腰部垫高。 ②若是脾囊肿造成的脾肿大不显著,可采用左上腹正中旁切口、经腹直肌切口等方法。 若是脾囊肿造成的脾肿大较明显或粘连较重,可采用左上腹L形切口或者补作横切口。 ③对于脾脏较大者,应先对脾动脉进行结扎,以使脾缩小。 操作时,先切开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一一结扎韧带中的血管,随后进入小网膜腔,显露出胰体、尾部。在胰上缘触到搏动的脾动脉,并在胰体、尾交界处选一脾动脉隆起部分,切开后腹膜,用直角钳仔

细分离出脾动脉,并绕以粗丝线结扎。 须注意的是,结扎脾动脉时须扎两道,不要过紧,以能闭合管腔为度。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损伤其下方平行的脾静脉。 ④结扎脾动脉后,将脾稍加按摩,即可令其迅速缩小50%以上。将脾向上推开,结扎、剪断附着在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带。再将脾拉向内侧,剪开、结扎脾肾韧带。此时脾已大部分离,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极的后方,抓住脾脏,向下内方柔缓的牵拉旋转,将其轻轻托出;另一只手可协助托绌上极。脾膈韧带处的膜状粘连可被钝性分离,如粘连带较粗时,应用止血钳钳夹、切断并结扎,即可将脾托出。 ⑤将脾托出切口后,即刻向脾窝内堵塞大纱布垫。接着清理脾蒂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门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或加以缝扎。 如脾脏较大,脾蒂较厚,则应在脾门处用3把大止血钳平行钳夹脾蒂,然后在远端的2把钳间切断,并在余下的2把止血钳近端用粗丝线结扎,并缝扎一道;若血管较粗,则可将脾动、静脉分别结扎处理。 在处理脾蒂时,需避免损伤胰尾。 ⑥将切除的脾放置在无菌漏斗上,任脾内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养液的贮血瓶中,备自体输血用。 ⑦脾切除后,要注意检查腹膜后、脾膈韧带、脾肾韧带等容易出现渗血的部位,一一进行结扎止血。特别是在膈面和左肾上极后腹膜处,要用左手将胃向右侧推开,再用长持针器夹针间断缝合出血点。 此外,还需将胰尾部创面缝合,用后腹膜缝合覆盖,并将大网膜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1.脑病三维持:维持血气、血糖、组织器官灌流及心率,维持能量供给; 2.脑病早期限液量,保静,保暖;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 4.给予CTP10mg/天,疗程7-10天改善脑细胞代谢; 5.对症治疗:特福猛50-100mg/kg,实予100mg,q12h静点抗感染; 能量合剂改善细胞代谢; 给予光疗,监测血胆红素水平; 6.给予新生儿抚触早期干预 请上级医师指导诊疗 .维生素K1预防出血. .合理喂养:洗胃过程顺利后予早产奶开奶喂养,及时补液补充生理需要量,保证每日热卡摄 入. 2.新生儿暖台保暖保静,监测体温,血压,体重,呼吸,血糖,每日出入量,注意有无呼吸暂停等情 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新生儿抚触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3.能量合剂静点调节细胞代谢 4.目前患儿血CRP略高,但是患儿为双胎,反应尚可,无明显感染中毒表现,不除外生产刺激 暂时性升高的可能,进一步寻找感染病灶,予头孢二代头孢孟多50-100mg/kg实予每次100mg, 每12小时一次静点防治感染. 5.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如CRP,血常规,超声心动,头颅CT,头颅B超等协诊重要脏器情况. 6.向家长交代病情:目前患儿为早产儿(适于胎龄儿),双胎A,早产儿有可能出现呼吸暂停,胃 食管反流等情况,随时可危及生命,交叉感染不能完全避免,费用较贵,住院时间较长,家长表示 理解并支持治疗.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主诉:呼吸促8小时。 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7小时(即生后1小时)出现呼吸促,偶吐沫,无青紫,呻吟样呼吸困难等表现,外院曾给吸氧治疗,无明显好转。即转来我院。于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2.0×109/L,中性61%,淋巴43%,血红蛋白123g/L.网织红0.67%,血型“O”"“”,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小斑片状阴影,右肺可见水平叶间裂。以收入院。 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反应稍弱,无哭声尖直及抽搐,未开奶,生后2小时排尿,排胎便,量正常。 诊断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羊水吸入性)任何原因导致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由于低氧血症刺激胎儿呼吸中枢,出现喘息样呼吸,羊水被吸入呼吸道,很快被毛细血管吸收,羊水中的皮脂和脱落的角化上皮细胞在肺泡内可引起化学性和机械性的刺激而发生弥漫性肺炎。该患儿母亲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患儿有可疑缺氧史,且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入院后查体呼吸促,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结合胸片两肺内带可见小斑片状阴影,新生儿吸入性肺炎诊断成立。结合羊水清亮,考虑为羊水吸入性,待入院后观察呼吸系统表现及监测胸片进一步协助诊断。 新生儿肺炎(宫内或产时感染性) 该患儿有呼吸系统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偏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其母有胎膜早破史,应注意新生儿肺炎(宫内或产时感染性),但患儿一般情况好,无感染中毒表现及宫内感染的其他器官受累表现(如小头畸形,黄疸,肝脾肿大等)故目前暂不考虑,待入院后观察病情,查血CRP, TORCH等协助除外。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 08-08-13 10:31: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摘要】目的提高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结果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靠B超和CT发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对脾脏良性肿瘤,脾脏切除术疗效好。对脾脏炎症性疾病治疗应个体化。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首选外科手术。 关键词脾脏肿瘤良性脾切除 Clinical analysi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Methods 34case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found mainly by type B ultrasonography and CT.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single or multiple solid or cystic node.Splenectomy had good results in splenic benign tumor.The sple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individually.Conclusion The key points in diagnosing primary benign splenic tumors are the vigilance to these diseases and choice of appropriate radiographic methods.Surgical managemen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ir treatment. Key words splenic tumor benign splenectomy 脾脏的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少见,脾脏不同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其自然病变过程可完全不同,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收治的脾占位病例增多,对这类病人要做到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为加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脾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其进行早期正确治疗,对我院在1980年1月~2002年6月期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17~74岁,平均50.8岁。其中血管瘤9例(其中多发性6例,单发性3例;实质性7例,囊性2

脾囊肿是怎么回事

脾囊肿是怎么回事 脾囊肿是怎么回事?脾囊肿是脾脏中生长出来的囊状肿物,并非真性肿瘤,而只是脾脏组织出现的良性瘤样囊性病变。 脾囊肿是怎么回事?脾囊肿会长出的原因,医学界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脾囊肿是先天性遗留或者由后天性的外伤引起的。先天性脾囊肿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后天性脾囊肿则主要是外伤后引起脾部产生血肿,血肿再液化而成为的囊肿。 此外,我国苗医将脾囊肿划分为苗医学中“痞块”、“癥块”、“积块”、“肥气”等的范畴中。“癥积”“痞块”指的是腹内出现的各种肿块,因此脾囊肿亦包括在内。苗医认为,脾囊肿的出现,应该考虑湿痰、瘀血凝聚、毒热入络等的作用力。 脾囊肿是怎么回事?临床上常将脾囊肿分为寄生虫性脾囊肿和非寄生虫性脾囊肿两类。 1、寄生虫性脾囊肿 寄生虫性脾囊肿以中青年患者较为多见。 引发脾囊肿的寄生虫主要是棘球绦虫属的包虫。包虫的幼虫可经血进入脾内,发育生长成寄生虫性囊肿。由此形成的脾囊肿,其囊内壁无衬覆上皮,囊内可含有寄生虫虫体、虫卵、坏死组织等。 数据显示,2%的棘球蚴病中可有脾包虫囊肿,且常与肝、肺棘球蚴病等并存,尤其多见于我国北方畜牧地区。 2、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非寄生虫性脾囊肿以青少年患者较为多见,可具体分为非寄生虫性真性脾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假性脾囊肿,简称为真性脾囊肿和假性脾囊肿。 真性脾囊肿 真性脾囊肿包括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血管和淋巴管囊肿等。囊内壁被覆扁平,有立方或柱状上皮。 假性脾囊肿 假性脾囊肿较真性囊肿来说较为多见,多单发,患者可有脾外伤史。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 脾囊肿是怎么回事?脾囊肿患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由于脾囊肿可不断的生长,一旦脾囊肿生长到较大的水平,患者就会出现症状,如左上腹不适或者有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此外,脾囊肿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发生破裂现象,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脾囊肿是怎么回事?现阶段针对脾囊肿的治疗,无非是手术和药物两大手段。 药物治疗脾囊肿,普遍以养血补脾、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以水煎汤剂为基本形式,通过溶解在水煎汤剂中的药物成分来循序渐进的调理脾脏。 每日取1付,将方中的药材置于砂锅内,再往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后用大火煎至滚沸,再转成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分次

脾脏脓肿CT影像学表现

#物理诊断与临床# 脾脏脓肿CT影像学表现 宣建华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浙江诸暨311800) =摘要>本文总结8例脾脏脓肿C T影像表现,并提出与脾淋巴瘤、脾血管肉瘤、脾转发瘤、脾淋巴管瘤等的影像学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脾脏脓肿;C T影像学;鉴别诊断 本院1995~2004年收治脾脏脓肿病人8例,均经手术及穿刺证实。本文将C T影像学上的改变及鉴别诊断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例病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者63岁,平均45岁。8例脾脓肿均为继发所致,即金黄色葡萄菌性肺炎1例;急性胰腺炎1例、慢性胰腺炎2例;脾外伤3例;巨脾、脾亢行介入脾栓1例。8例病例临床上均有腹痛、高热及白细胞增多。8例病例中,5例经脾切除手术证实,3例行脾B超引导下穿刺明确。 1#2方法8例病例采用PIC KER6000螺旋C T腹部平扫及造影增强扫描。平扫、增强层厚10m m,层距5mm。个别病例加扫薄层,层厚3mm,层距3m m。 2结果 扫描所见:脾内单个病灶者3例,5例为多发,表现为大小不一,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直径4cm~5m m,病灶呈囊性或囊实性,平扫C T值25~40HU,病灶大部份位于周边,个别病例病灶囊腔分隔,部份病灶囊腔破裂致脾周膜糊、包膜下积液及少量腹水。增强后,病灶中央区无强化,但脓肿壁强化明显,呈多环征。壁基本光整,厚度约4mm。本组8例病例中无显示气液平表现。 3讨论 脾脓肿少见,且都为继发性疾病,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114%~ 017%[1]。且常有其它器管疾病,多见于成年人。本组8例,创伤型:脾外伤3例,化脓感染型4例(脾栓1例,败血症1例,急性胰腺炎1例、慢性胰腺炎2例)。胰腺炎并发脾脏病变约占胰腺炎患者的1%~5%[2]。脾脏并发症多出现在胰腺炎反复发作或重症胰腺炎加重的过程中。脾脏并发症有局部解剖学基础。因为脾门与胰尾相邻,位于脾胃韧带内,脾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亦在其内行走,这样就形成了两者间的潜在通路。特别是胰尾的病变,可通过这一通路影响脾脏,导致脾脓肿的发生。 脾脓肿需与下列疾病鉴别[3]:脾淋巴瘤:C T表现为脾肿大,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肿块或结节,增强后脾脏明显强化,而肿块多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常伴有脾门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脾血管肉瘤:十分罕见,临床有腹痛、发热。C T表现为肿大的脾内见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边界不清的结节状低密度,有时可见出血征象。当肿块内有钙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着时C T值可高达100HU以上。增强后强化多较明显。脾转移瘤:C T表现为脾内多发或单发圆形或结节状低密度灶,有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多同时可见肝脏或其它脏器转移灶。脾淋巴管瘤:CT可见脾内囊状低密度,C T值10~ 30HU,内部多有粗大间隔且可见轻度强化。脾错构瘤:较为罕见, CT平扫为脾内低密度实质性单发占位病灶,轮廊不清,病灶中央可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内部可含脂肪组织,增强后肿块轻中度强化。脾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增强后无强化,病灶边界清晰。脾血管瘤: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由外向内结节状强化,延时扫描病灶被对比剂充填。 参考文献 1李勇,龚建平,陆之安,等.脾脏脓肿的CT诊断[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929-930 2高勇安,张念察,梅其在,等.胰腺炎脾脏并发症的CT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222-225 3于卫中,杨建秀,黄远亮,等.脾脏肿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a:351-353 [收稿日期:2005-02-28] 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嗜酸白细胞等,常以破坏的腺泡为中心形成多结节肉芽肿。|诊断困难的病例可以作免疫标记[4]。NSGP还要与感染性肉芽肿鉴别[5],后者早期肉芽肿结节围绕完整的腺泡和导管,肉芽肿结节明显,中心部有凝固坏死,特殊染色可发现病原体[4]。 参考文献 1M ats umoto T,Sakamoto N,Kimiya K,et al.Nonsepecific granulomatous pro-s tati tis[J].Urology,1992,39(5):420-4232鲁军,张先有,凌桂明,等.肉芽肿性前列腺炎(附5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43-45 3丁强,姜昊文.前列腺癌.见:张元芳主编.现代泌尿外科和男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98 4卞国伟,蒋智铭,张惠箴,等.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20例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95-296 5M arcli-Garci a FJ,Alrarcz-Ferrei rra J,Nunez-Mora C,et al.Granulo ma-tous prostatitis analysis of15cas es and review of the li terature[J].Arch Esp Urol,1996,49:789-795 [收稿日期:2005-01-05] 843 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6月第7卷第6期

消化内科鉴别诊断

1.胰头癌:出现临床症状多为晚期。上腹饱胀不适和上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亦可出现黄疸、消瘦、乏力。进行性黄疸为本病的特点。少数病人伴有糖尿病,可能是胰管梗阻或胰岛破坏所致。化验检查示血胆红素升高,以直胆升高为主,肿瘤标记物CEA、CA 199可升高。B超可检出直径在2cm以上的胰腺癌,内镜超声检查(EUS)检查能发现直径在1cm以下的小胰癌。CT检查能较清晰地显示胰腺的形态、肿瘤的位置。MRCP能显示胰胆管梗阻的部位和扩张的程度。 2.壶腹部癌:壶腹部癌是指胆总管末端、Vater壶腹部和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早期即可出现黄疸,黄疸深浅呈波浪式变化是本病的特点。亦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食欲减退、腰背部疼痛、体重减轻、周身乏力、陶土色粪便、恶心、呕吐等症状。化验检 可升高,影像学检查可见胆查示血胆红素升高,以直胆升高为主,肿瘤标记物CEA、CA 199 总管扩张。B超及腹部CT提示胆道高位梗阻,考虑胆管癌。患者冠脉搭桥术后,不能行MRCP,可行腹部CT+胰胆成像明确诊断。必要时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明确诊断。 3. 贲门类癌:类癌于胃、十二指肠、食道发生率低,可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及皮肤潮红、肠鸣音活跃;里急后重等胃肠症状,也可出现小气管痉挛等呼吸道症状、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症状等。该患者无以上不适,病理不支持该诊断。 4. 贲门癌:病变较早时症状可不明显,随着病变的进展,可有上腹隐痛不适、吞咽困难或进食梗阻或上消化道出血;X线钡餐检查示贲门部狭窄、不规则、充盈缺损等改变;胃镜检查加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 5. 肠易激综合征:常有反复发作的左下腹痛病史,痉挛性便秘型以便秘、腹胀表现为主,常合并其他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嗳气、恶心、心慌、气短、胸闷、面红和手足多汗等自主神经不平衡的表现;体征不明显,疼痛时可在左下腹触及痉挛的肠襻。该患者无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仅有腹胀症状,胃镜明确为贲门隆起性病变。不考虑此诊断。 6.食管癌: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或有咽下梗噎感、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胸骨后闷胀不适、喛气,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初时呈间歇性,晚期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中期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可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晚期症状逐渐加重,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至液体食物亦不能咽下;可有嘶哑、呃逆或膈神经麻痹、气急和呛咳、致命性出血及颈交感神经麻痹征群、消瘦、贫血、脱水、黄疸、腹水、营养不良、恶病质等体征。当癌肿转移时,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后可行胃镜检查以明确。 6(2).食管癌:患者老年男性,进食后哽噎感,应考虑食管癌可能。食管癌症状可表现为进食异物感、胸骨后不适,病程中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特点,钡剂食管造影可见管腔充盈缺损或狭窄,管壁僵硬,钡剂滞留,上方食管扩张等。此患者虽有进食后哽噎感,但进食流食与固体食物无差别,入院后完善肿瘤标志物、上消化道造影,必要时行食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脾囊肿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关键词】脾脏寄生虫性囊肿脾脏非寄生虫性囊肿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超声诊断鉴别 【内容摘要】脾脏囊中相对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依据其发病机制将其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B超能够很容易的评价脾的形态和大小,能获得清晰地脾断面图像,它常作为脾脏囊肿的首选检查,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占位,内为无回声暗区;本病需要和脾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脾脏囊性淋巴瘤鉴别。目的:报道9例脾囊肿的诊治经验。方法:采用病例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超声的角度描述了脾囊肿的表现及脾囊肿的鉴别诊断。结果:8例真性囊肿,l例假性囊肿。脾囊肿的临床表现不特异,多因左上腹肿块就诊,B超、CT扫描有诊断价值。8例行脾切除术,1例行保留大部分脾脏的囊肿切除。结论:超声检查能为脾脏疾病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并可根据脾脏声像图的改变辅助肝脏和其他疾病的诊断。 【正文】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 (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与其它类似肺炎疾病: 1.肺炎咳嗽、咳痰,发热,病变范围广时可有呼吸困难、呼吸 窘迫,肺实变可有典型体征:叩浊音、语颤增强及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湿性啰音,并发胸腔积液者胸部叩诊浊音、语颤减弱,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检查可见实变影,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2.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 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X线可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消散缓慢,且可形成肺内播散或空洞。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3.肺癌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白细胞计数不 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确诊。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治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逐渐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若经抗菌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做CT、MRI、纤维支气管镜或痰落细胞等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4.急性肺脓肿早期与普通肺炎临床表现相似,但随病情进展, 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特征。X线可见脓腔及气液平可与肺炎鉴别。

5.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 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疾病,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教明显,颈静脉充盈。X可见区域性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地碳酸血症。D-二聚体、CT动脉造影(CTPA)等可鉴别。 6.非感染性肺部侵润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血管炎等。 重症肺炎标准:主要标准:1.需有创机械通气 2.感染性休克需血管收缩剂治疗。次要标准:1.呼吸率>=30次/分。2.氧合指数<=250。3.多肺叶侵润。4.意识障碍或定向障碍。5.氮质血症(BUN>=20mg/dL).6.白细胞减少。7.血小板减少<*10 9次方。 8.低体温<36摄氏度。9.低血压。符合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可考虑收入ICU治疗。 肺脓肿与类似疾病鉴别: 1.肺脓肿有口腔手术史、昏迷呕吐或异物吸入后,突发畏寒、 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等病史,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X线示浓密的炎症阴影中有空腔、气液平面。有皮肤创伤感染等化脓病灶,X示双肺多发脓肿考虑血源性。痰、血培养包括厌氧菌的培养和药敏,对确诊及治疗有价值。 2.细菌性肺炎早期肺脓肿与该病及相似,但肺炎链球菌肺炎多 伴有口唇疱疹、铁锈色痰而无大量脓臭痰,X示肺叶或段性实

脾肿大常见症状与体征

脾肿大常见症状与体征 【考纲要求】正常脾的体表投影位置、引起脾肿大的常见原因、体格检查时脾肿大的测量方法及临床常用脾肿大分度标准。 【考点纵览】脾大原因,掌握正常人脾浊音界范围。脾大的测量方法,脾大分度及其判定标准。 1.正常人脾脏浊音区的部位 体格检查叩诊脾脏时,正常人其浊音区位于左侧腋中线第9肋与第11肋之间,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2.原因 (1)感染性脾大 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 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败血症、粟粒性结核、脾脓肿等。 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等。 寄生虫感染:疟疾、血吸虫病等。 (2)非感染性脾大 脾淤血: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Budd-Chiari综合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其他:如脾囊肿、血管瘤、错钩瘤、皮样囊肿、戈谢病、结节病、铍中毒等。 3.脾大分度标准触诊是确定脾大的一个简便方法。正常情况下,左侧肋缘下不能触及脾脏。当内脏下垂、左侧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偶尔于肋缘下可触及脾下缘。临床常用的脾大分度标准为: (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等。 (2)中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常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感染等。 (3)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超过前正中线,也称巨脾。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黑热病、血吸虫病肝硬化及类脂质沉积症等。 4.测量方法 为确切记录脾肿大情况,体检应对肿大的脾脏进行测量,其测量方法为:

脾大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脾大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脾大是怎么回事?脾大在临床上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但如果问“脾大是怎么回事”,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来,那脾大是怎么回事呢?临床上脾肿大主要分为淤血性脾肿大、感染性脾大、增生性脾大等等,形成脾肿大的原因除少数是生理性的以外,多数都是由疾病造成的,且脾脏本身的疾病较少见。 脾大的发病原因 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1.感染性 (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2.非感染性 (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 (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脾大的预防要注意哪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体质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脾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病理体征。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在隔肌位置低或体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肿大不同。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那么脾大的预防要注意哪些呢?下面详细介绍。 由于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甚多,所以遇脾脏肿大的患者时,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及其体征,积极寻找原发病,治疗上无疑应针对原发病治疗。若患者临床表现脾脏肿大,伴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呈增生表现,则可称之为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当脾功能显著亢进,而治疗其原发病疗效又不明显,且原发病允许时,可行脾切除术。但应从严掌握脾切除的适应证:脾大显著,有压迫症状;严重溶血性贫血;粒细胞严重降

脾脏肿大怎么治疗

脾脏肿大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脾脏肿大怎么治疗*二、脾脏肿大怎么回事*三、乙肝会发生脾脏肿大吗 脾脏肿大怎么治疗1、脾脏肿大治疗方法主要是是采用手术切除脾 切除脾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 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病人的免疫功能,脾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暴发性感染的机会显着增加,如凶险性肺炎。对于肝功能差、腹腔积液、低蛋白、呕血等病人应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脾切除。 2、脾脏肿大的诊断 对于脾脏肿大的诊断,首先确定是不是脾大,脾大的程度、质地。第二步了解脾大的伴随症状和体征。通过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可以对脾大的原因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选择性地做有关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器械检查,最后对脾大的原因做出诊断。 3、脾脏肿大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般痞块,用破瘀攻坚消积之品,而肝病痞块则不宜过于攻伐,应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 湿热未尽者,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丹皮、丹参、泽兰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消痞块。 湿热已清,正气虚者,宜扶正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白芍、

郁金、王不留行,丹参等以消痞块。 痞块坚硬因久不化者、在据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选用鳖甲、 龟板、牡蛎、鸡内金、山楂、夏枯草,穿山甲等软坚消痞。 湿热毒邪蕴于血分者,在清热利湿解毒的基础上,常选用赤芍、丹皮、丹参、生地、藕节、郁金等凉血活血之品以消痞块。 痰瘀互结者,宜利湿化痰与活血软坚并用,党选用佩兰、茯苓、苡仁、苍术、半夏、泽兰、丹参、佛手、瓦楞子等。 脾脏肿大怎么回事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以慢性,急性反复 发作的感染为多见。急性感染,可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类脾脏肿大以轻度至中度 肿大为主,多数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内一般可恢复正常。 慢性感染的疾病,包括血吸虫病,感性性心内膜炎,梅毒,结 核病等,此类脾肿大可呈中度至重度,质地坚硬,多有久居流行病 区史,一般治疗后不易恢复正常,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感染,可引起 脾脏的显着肿大。 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 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 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 虑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

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降低。 2.肝功能实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下降。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氨基酸代谢紊乱,支/芳比例失调。尿素氮、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 3.病原学检查:HBV-M或HCV-M或HDV-M阳性。 4.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lgA、lgG、lgM可升高。 (2)自身抗体:抗核坑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脂蛋白膜抗体可阳性。 (3)其他免疫学检查:补体减少、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淋转率下降、CD8(Ts)细胞减少,功能下降。 5.纤维化检查:PⅢP值上升,脯氨酰羟化酶(PHO)上升,单胺氧化酶(MAO)上升,血清板层素(LM)上升。 6.腹水检查:新近出现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应做腹腔穿刺,抽腹水作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A)测定、细菌培养及细胞学检查。为提高培养阳性率,腹水培养应在床边进行,使用血培养瓶,分别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 二、影像学检查 1.X光检查:食道胃底钡剂造影,可见食道胃底静脉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静脉曲张变化。 2.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肝被膜增厚,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大,腹水。 3.CT检查:肝脏各叶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结节样改变,肝门增宽、脾大、腹水。 三、内镜检查:可确定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为高,尚可了解静脉曲张的程度,并对其出血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最可靠指标。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胃镜检查可判明出血部位和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四、肝活检检查:肝穿刺活检可确诊。 五、腹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对诊断有困难者有价值。 六、门静脉压力测定:经颈静脉插管测定肝静脉楔入压与游离压,二者之差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反映门静脉压力。正常多小于5mmHg,大于10mmHg则为门脉高压症。 鉴别诊断

肾内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诊断依据:链球菌感染后1-2周出现血尿、水肿、血压高、蛋白尿、ASO阳性、补体动态变化 鉴别诊断:IgA肾病:常于呼吸道感染同时或1-2日内出现血尿,一般不伴水肿、血压高和补体下降 膜增生性肾炎:常伴较重的蛋白尿、持续性低补体血症、肾功能损害 治疗:卧床休息,消除感染灶,利尿,降压 急进性肾炎: 鉴别诊断:1.非肾小球损害导致的急性少尿或无尿性肾功能衰竭 2.继发性急进性肾炎: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IgA肾病 3.急性肾小球肾炎:个别严重病例亦可出现新月体,临床表现有进行性肾功能损 害,但是该病应具备急性肾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肾 功能损害为可逆性,必要时肾活检。 原发性膜性肾病需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 1.儿童患者应注意排除HBV相关性MN 2.女性患者应排除狼疮性肾炎 3.老年患者应排除恶性肿瘤相关性MN IgA肾病 1.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应与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的IgA肾病鉴别,前者潜伏期长,自愈倾向;后者潜伏期短,病情反复,血清补体C3、IgA和ASO有助鉴别。 2.继发性IgA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 (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理表现和IgA肾病相同,但前者常有典型的肾外表现,如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和黑便,可鉴别。 (2)慢性酒精性肝硬化 (3)狼疮性肾炎:免疫荧光多呈满堂亮,此外有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特征 3.薄基底膜肾病:常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多有阳性血尿家族史,免疫病理IgA阴性,电镜下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变薄。 4.Alport综合征:多属性连锁显性遗传性肾病,多数患者10岁以前出现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多在30岁前进入终末期肾衰竭,可伴有高频神经性耳聋和视力异常。肾组织荧光病理呈阴性,电镜检查可见典型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或厚薄相间。 隐匿性肾炎 1.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病 2.生理性血尿:剧烈运动后血尿,为一过性,休息后消失 3.排除大量出血造成的假性蛋白尿 4. 泌尿道炎症:常伴白细胞尿和尿路刺激症状,尿细菌学有助鉴别

浅谈脾脏肿大

浅谈脾脏肿大 现在,由于民众对健康体检的重视,许多人在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肿大,感到非常紧张,因而门诊有许多的病人前来进行咨询。那么什么是脾肿大呢?我想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地说一说。 一般认为,正常成人的脾脏大小为12-14cm×7-10cm×3-4cm,重约100-250g。在正常情况下,在体格检查腹部触诊时一般摸不到脾脏。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在隔肌位置低或体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肿大不同。脾脏肿大边缘在3cm以内,为轻度脾肿大;大于3cm,但未超过脐水平线,为中度肿大;若已经超过脐水平线,则为重度肿大,又称为巨脾。 然而,在B超检查的时候,根据钱蕰秋主编的《超声诊断学》诊断脾脏标准,脾脏肿大分为四级:(1)轻度肿大:脾形态饱满,长径>12.0 cm,厚度>4.0 cm,脾门静脉内径>0.8 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 cm,仰卧位时可探及脾脏下缘,实质回声颗粒增粗。(2)中度肿大:脾形态饱满且边界不规则,脾门切迹变浅,长>13.0 cm,厚>5.0 cm,脾静脉内径>1.0 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 cm或平脐,实质回声明显增粗。(3)重度肿大:大小形态失常,长>15.0 cm,厚>5.0 cm,脾静脉>1.2 cm,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实质回声颗粒明显增粗,脾门周围有低回声结节(副脾及肿大的淋巴结)。(4)巨大脾:脾脏大小形态明显失常,脾门切迹消失,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下甚至达盆腔,实质内有钙化斑及占位病变。钙化斑由于脾纤维化所致。 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 脾脏肿大的病因有六种: 1、免疫反应所致反应性肿脾大:常见的疾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elty综合征等; 2、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肿脾大:常见的疾病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重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血液透析性脾肿大等; 3、充血性脾肿大:常见的疾病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静脉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大量积液等; 4、骨髓增生性脾肿大:常见的疾病有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髓样化生、骨髓纤维化等; 5、浸润性脾肿大:常见的疾病有结节病(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淀粉样变(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引起所沉积的组织或器官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高雪氏病(脂质代谢性疾病)等; 6、肿瘤性脾肿大与脾囊肿:常见的疾病有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转移癌等。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伯包虫病人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诊断: 由于脾脏肿大的原因很多,对脾脏肿大的原因的查找也不容易: 首先,要详细了解病史,对脾脏肿大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病史中注意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既往史、流行病史、家族史、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脾肿大的伴随症状等均可给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急性感染通常起病急、病程短,脾肿大程度轻/慢性感染、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则起病缓、病程长、随病程迁延肿大程度加剧。恶性肿瘤则有发展迅速倾向、且可明显增大。既往史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如:既往有病毒性肝炎史、长期饮酒史或有输血及血制品史,现有脾脏肿大,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流行病及地方性疾病常有流行病史;某些疾病可有家族史,如:地中海性贫血、代谢性疾病等;某些疾病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