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风险事故案例分析

——关艳艳201011033019 余文丁201011033003

中航油事件成为近年来比较严重的国际金融大事件,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发生巨额亏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内外部风险防范与监控等方面存在的要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下面本文将以公司和人物简介,中航油事件经过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三方面,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总结。

一、公司和人物简介

(一)公司简介

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旗下公司,公司于1993年成立,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主要供应喷射燃科给民航以及国际石油买卖。当中全权拥有中国民航工业,能够提供喷射燃科。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新加坡公司以上市为契机制定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即立足石油行业建立核心专长,在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头羊”;以实业投资为龙头夯实盈利基础,步入低风险、高回报、永续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陈久霖个人简介

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修习英语。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筹组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到2003年,中航油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又成功在新加坡上市,并相继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以及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储运企业CLH公司5%的股权,将公司从一家纯粹的石油贸易企业,转型为实业、工程与贸易的多元化能源投资公司。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因出色的业绩而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过程被编为案例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BA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本人也以490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2004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即本次的“中航油期权交易”巨亏事件导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

二、事件经过

下面将以事件顺序讲述此次中航油集团在期权交易中巨亏的事件经过。

2003年下半年: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以下简称“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2004年6月,陈久霖曾在新加坡表示,原油现货并未短缺,高油价只是暂时现象。并举2000年油价高涨时,美国政府释放石油储备,压低油价的例子。就在其发表上述讲话之时,纽约原油期货一举突破43美元,创21年历史新高。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10天之后,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用于还债。但危情并没有得到缓解。从10月26日到11月25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保证金先后两次遭到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同时,有超过6家银行停止了与中航油公司的交易。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1月29日,为了挽救中航油,集团再向中航油提供1亿美元贷款,但此时已是杯水车薪,新加坡交易所不得不对中航油强制平仓(帐户亏损额已超过帐户内原有的保证金,即帐户内保证金为零,甚至是负值,此时交易所有权对帐户内所有仓位强制平仓)。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中航油在血性追杀约110亿美元的原油期货合同,以50美元/桶的强行平仓价格计算,这些合同相当于3000万吨燃油,而中航油旗下91家机场全年仅有500万吨航油需求。中航油的期货交易远超套期保值的需要,属于纯粹的博弈投机行为。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损失的最大上限是500万美元。具体石油期货走势和中航油的交易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原因分析

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交易而造成 5.54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倒闭;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其总裁却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接受管理部门的调查;中国苦心打造的海外石油旗舰遭遇重创,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受到延误……造成这一切美梦破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主观原因

1.前期决策

①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是中航油巨亏的根本原因

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即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而是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采用挪盘的形式,继续坐等购买人行使买权,使风险敞口无限量扩大直至被逼仓。期权的卖方在出售期权之后,通常都会为期权空头头寸进行对冲,以避免较大的亏损,而中航油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目的就是赌石油价格下跌,并未采取对冲策略。事实上,在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相关的风险对冲,衍生产品的交易变成了纯粹的赌方向。由于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效应,一旦方向看错,损失将成倍增加。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卖出大量的看涨期权,赌油价下跌,获得期权金。然而,事与愿违,油价的飙升使得新加坡公司最终无法支付巨额的保证金而被强行平仓,造成巨额损失。

公司财务部在面临这种风险威胁时本应发挥其作用,但财务部有效的监督必需要在获得独立监控金融业务部门资金出入和头寸盈亏权力的基础之上,在亏损突破止损限额后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并停止为亏损头寸追加保证金,在风险已经显露时及时筑起一道防火墙,规避市场风险。事实上公司是建立起了由安永会计事务所设计的风控机制来预防流动、营运风险的,但因为总裁的独断专行使得当公司在市场上“血流不止”的时候,该机制完全没有启动,造成制定制度的人却忘了制度对自己的约束的局面,可见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是中航油巨亏的根本原因。

②采取高信用风险的场外交易

在缺乏内部控制的同时,由于新加坡公司参与的是场外期权交易,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期权交易本身的高风险性使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中航油暴露在市场风险极高的国际衍生交易市场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的是场外期权交易(即OTC交易),交易双方都必须承担比交易所衍生品交易更大的信用风险。

衍生品交易所,不管是期货交易所还是期权交易所,通常都有一个结算机构来保证交易及交割的顺利进行。结算机构的职责不仅是对交易进行结算,而且还负责监督结算成员的交易风险。如果他发现某个成员的潜在交易损失超过其结算资金,那么久结算机构有权强行结束他的部分交易头寸以补足其应缴的保险金。这种监督非常频繁,它能有效的防范结算成员的清算风险。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为从事的是场外交易,所以没有这样的一个外部机构监督它的头寸风险,其交易风险完全由其自己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潜在损失已经很大的情况下急需建立头寸,进而导致巨大损失。

③风险识别

一方面是自身能力不足。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新加坡)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另一方面是风险控制员没有正确计算公司期权交易的收益,没有准确回报公司的期权仓位情况和敞口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在交易开始前,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报告期权交易,也未在关键时刻建议斩仓止损,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衍生品交易的具体信息。

2.后期管理

①总裁的独断专行

由于公司内部监管的缺陷,导致总裁陈久霖手中权力过大,绕过交易员私自操盘,发生损失也不向上级报告,长期投机违规操作酿成苦果。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有内部风险管理委员会,其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CEO-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当每名交易员的交易亏损达到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汇报,亏损37.5万美元时,要向CEO汇报,亏损

达50万美元时,必须平仓,抽身退出。

曾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的总裁陈久霖的贪婪心理使得公司严重违规操作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风

险,因为其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当时命令禁止的。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中航油的期权交易远远超过远期套期保值的需要,属于纯粹的博弈投机行为。

②未向投资者主动披露信息

直至04年10月10号,中航油已经纸包不住火,不得不向集团开口之前,它所从事的巨额赔本交易都从未公开向投资者披露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已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粉饰手段,使得外部监管层面的风险控制体系也成为一种摆设。

③母公司监控不力

另外,中航油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监控不力,也是缺乏有效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体现。陈久霖不顾我国政策法规对衍生品投机明确禁止的法令,在期货和期权市场上操作近一年的时间,中航油集团却丝毫没有发觉,这不能不说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客观原因

1.交易对手为信息垄断的机构垄断者

中航油(新加坡)的交易对手是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技术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机构交易者,其必然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垄断地位来获利,几乎将信用风险全部转嫁到中航油(新加坡)身上。加上中航油所雇用的交易员竟全是外籍交易员,机密全部暴露,营运风险加剧,在这种强势对手面前,公司无疑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2.外部监管失效

1998年国务院曾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相关企业不但需要申请套期保值的资金额度以及头寸,每月还必须向证监会以及外管局详细汇报期货交易的头寸、方向以及资金情况。显然,中航油并没有这样做。

中国证监会作为金融期货业的业务监管部门对国企的境外期货交易负有监管责任,那么,在内控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外部监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中航油连续数月进行的投机业务竟然没有任何监管和警示,也暴露出当时国内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监管的空白。

此外,国际金融监管加强合作也是一种趋势,如果此次事件中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监管部门可以密切及时地合作,那么损失的额度也可以相对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四、经验教训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形成的风险足以给一个庞大的机构造成致命的冲击。中航油整起事件与他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高层管理者严重越权违规操作,公司内部监管和审查机制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无关系。因此,结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衍生工具本身的复杂和创新性使得任何单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都不能有效的降低交易风险,所以针对不同工具事先做好风险监控、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内控机制、再加大加强政府外部监督监管措施,对于金融衍生交易市场能够正常运作、防范个体风险影响整个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衍生产品具有高杠杆性,对于套期保值者来说,可以有较少的资金规避风险,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看错方向,可能导致巨额损失,风险极大。国内企业参与境外衍生产品交易,目的是为了进行套期保值。而中航油事件中进行的石油期权场外交易,则是纯粹的投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场外石油期权交易中,因为看跌石油价格而大量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期望在石油价格如期下跌后活的权利金。

实际上,卖出看涨期权是期权交易中风险最大的一种,理论上,卖出看涨期权的一方最大收益有限(即

齐全的权利金),而最大亏损可能是无限的(石油价格涨得越高,亏损越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风险,期权的卖出方通常都会在现货市场或者其他衍生品市场进行相关的对冲操作,规避标的资产价格

波动风险。而中航油显然没有这么做,最终导致破产的命运。实际上,在中航油卖出期权之后不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而在其巨亏平仓之后,石油价格就大幅回落。可见在衍生品交易中,任何侥幸

的赌徒心理斗是不可取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部分企业或个人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境内外的衍生品市场,因此,如何

提高投资衍生产品市场的能力是摆在这些企业和个人面前的重要的课题。对于企业来说,应建立完善

的风险转移体系,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人才体系,这才是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鲁晨光,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2007.

[2]曾秋根,从中航油案例看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制度[J].财会月刊,2005:62-64

[3]李明辉,何海.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5,(1).[4]袁小文,智慧的缺失—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度剖析,期货日报,2005.

[5]邓振龙,衍生产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刘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N].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6-20

[7]李若山徐明磊:2005. 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

[8]李心合:2007.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4

[9]李连华.2002. 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10

[10]刘造林,董明.2009中关内部控制发展及比较研党[J].财会通讯,,3

[11] 汪晓红,王建平,陈柳.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薪酬合理化:基于中航油案例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9):162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

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 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中航油的内控体系由部门经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三部分组成,这一风险管理体系曾被广泛认同: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设计了《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管理手册》,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在一起,全盘监控。另一方面建立三级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等等。中航油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监控软件系统。其中,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每名交易员在其经手的交易损失达到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以征求

中航油案例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1、根据案例内容,请做出中航油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会计分录? (1)交易日:2013年10月中航油卖出200万桶石油看涨期权(假设每份合约为1美元,到期日为2014年4月份,并约定期权执行价格为每桶35美元,此外公司须向交易商按合约价的10%支付期权保证金):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2000000 银行存款——美元 5000000 同时在表外按期权的名义本金额登记期权: 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 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 (2)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 借:银行存款——美元 7000000 贷: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 (3)期末日:2014年4月份期权到期,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纽约轻原油价格约为38美元/桶),对买入期权者有利,中航油需履行期权合约账面价值共亏损580万美元: 借:交易损益 5800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5800000 (4)中航油高层没有及时撤出市场,而是选择延期交割,并选择卖出更多的看涨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2004年4月份至2004年10月份期间,中航油卖出的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增加5000万桶期货合约,假设合约的执行价格为45美元一桶):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银行存款——美元 0 (5) 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 借:银行存款——美元 0 贷:其他应收款——期货保证金 0 (6)至2004年10月份,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共支付额外权利金80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贷:银行存款——美元 借:交易损益 0(0-5800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 (7)至2004年12月份,中航油衍生产品合约被强行平仓,共亏损5.54亿美元,中航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 借:交易损益 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 借: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 贷:其他应付款 0 资产负债表表外登记期权交易冲回: 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 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 2、试根据分录,分析中航油被市场逼入“破产”境地的过程?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

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公司都拥有石油产品进出口权,因此,他们会影响到中航油的行业垄断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中航油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同时还面临着全球石油巨头对中国10亿美元的航空燃油市场的觊觎。 2、公司战略目标 2003年中航油的年报显示,为了不断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中航油的发展逐步偏离了进口航空油料采购的主业,开始全力进行大量的石油资本运作。该公司2003年来自投资的回报已占公司税前利润的68%,而航油进口和国际石油贸易才各占16%。正是由于这种战略目标的根本性变化促使了中航油在2004年大举进入石油期货市场。3、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集团是大型国

期权交易的盈亏分析案例.doc

期权交易的盈亏分析 (一)看涨期权的盈亏分析: 假设A预期M公司的股票将上涨,而B则认为不会上涨。他们达成看涨期权合约,A作为买方,B 作为卖方。期权的有效期3个月,协议价格(X)为20元/股,期权费(c)为3元/股,合约规定股票数量为100股。在未来3个月中,A、B双方的盈亏分布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M公司股票市价等于或小于20元/股,则买方的最大亏损为支付的期权费总额,即100股′3元/股= 300元,卖方的盈利则为300元。 (2) M公司股价大于20元/股,却小于、等于23元/股(20 + 3 = 23),即协议价格加上期权费,买方将 行使权利,其亏损介于0~300元之间,而卖方的赢利在0~300元间。 (3) M公司股价大于23元/股,则买方将行使权利,且将盈利,此时卖方将亏损。 ?该看涨期权买方和卖方的盈亏分布图如图11-1所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看涨期权买方的亏损是有限的,盈利在理论上却是无限的;看涨期权卖方的盈利是有限的,亏损在理论上却是无限的。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期权价值(即盈亏)取决于标的资产市价(S)与协议价格(X)的差距。对于看涨期权来说,为了表达标的资产市价与协议价格的关系,我们把S大于X时的看涨期权称为实值期权,把S=X时的看涨期权称为平价期权,把S小于X时的看涨期权称为虚值期权。(二)看跌期权的盈亏分析 假设A预期M公司的股票将下跌,而B则认为不会下跌。他们达成看跌期权合约,A作为买方,B作为卖方。期权的有效期为3个月,协议价格(X)20元/股,期权费(c)为3元/股,合约规定股票数量为100股。在未来3个月中,双方的盈亏分布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见表11-6)。 (1) M公司股票市价大于或等于20元/股,则买方的最大亏损为支付的期权费,即100股′3元/股=300元,卖方的盈利则为300元。 (2) M公司股价小于20元/股,却大于、等于17元/股(20-3 = 17),即协议价格减期权费,买方将行使权利,其亏损介于0~300元之间,而卖方的赢利在0~300元间。 (3) 公司股价小于17元/股,则买方将行使权利,且将盈利,此时卖方将亏损。 该看跌期权买方和卖方的盈亏分布见图11-2

【9A文】-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RR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RR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RR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RR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RR年和20RR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20RR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RR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但归根到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控制环境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在“强人治理”的文化氛围中,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1.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

期权交易案例分析(作业)

投资者 和 分别是看涨期权的买方与卖方,他们就 股票达成看涨期权交易,期权协议价格为 元 股。期权费 元 股,试分析未来 个月中该期权的执行情况。 分析因为这道题没有明确告诉我们 个中股价走势,所以我们要对此作出各种假定。请看表: 未来三个月中,股价的走势有几种情况: 股票股价〈 元 股,买方弃权,损失期权费 元,卖方收入 元 股票股价 元 股,买方弃权,损失期权费 元,卖方收入 元 元 股〈 股票股价〈 元 股,买方可执行权利弥补期权费损失,卖方收入〈 元 股票股价 元 股,买方执行权利,买卖双方盈亏相抵 股票股价〉 元 股,买方执行权利,并有获利,卖方亏损 若期权费上涨,如 元 股,股价 元 股,买方可将此权利卖给他人,获得收入 元

我们考虑了五种情况,分别就买方和卖方的操作进行了分析。当未来 个月中,每股股价是小于 元的,那么证明看涨期权买方判断失误,因为价格并未超过协定价,因此买方必定不执行期权,放弃权利,损失期权费 元。因为每个期权对应的股票是 股, 元的期权费是买方最大的亏损值。而这是卖方最愿意看到的,买方不执行,他就可以稳收期权费了,在这时,他的盈利也达到最大。如果股价停滞不前,依然在每股 元,那么期权的执行与不执行对买方而言都无多大意义,因为他无法从中获利,执行与不执行的结果都是亏损全部期权费,而卖方收入全部期权费。第三种情况,股价在 个月中的确上升了,但是没有超过协定价加上期权费即 元每股,那么只要后市朝买方的预计发展,买方就会执行权利。例如股价 元每股,买方先以协定价 元 股的价格向卖方买入股票,然后再到股票市场以 元 股的市价出售,获得 元的赢利,除去期权费 元,亏损缩小到 元,也就是买方行使权利可以部分弥补期权费损失。对应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 到 的价位,买方的盈亏线有了上倾的斜率,也就是说买方的亏损在这个区域内,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不断缩小。而对应的卖方因为买方期权的执行,他也不得不履约,如果市场价格 元每股,为了卖给买方一定数量的股票,他必须到股市上以市价 元 股买入,然后又无奈何地以协定价 元 股出售给买

“中航油”事件与巴林银行破产案的比较分析

摘要: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0年后“中航油”事件,一个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牌商业银行,一个是中国“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历史戏剧性的重演,我们应有所警示。本文从1992年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对两大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并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航油;巴林银行;内部控制 一、引言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家百年老店,却由于年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新加坡期权市场交易中的违规操作导致破产。近十年后,在新加坡市场上,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也申请破产。中航油(新加坡)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一度被业界捧为神话。在公司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于2003年初开始做石油衍生品交易获利,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因导致公司亏损达554亿元之巨。不难发现,两者的失败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当今公司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提供教训与警示意义。 二、两大事件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一)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巴林银行,这样一个老牌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一方面巴林银行一直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其实不然,人都是自利的而且人的自利行为得靠制度约束。再者,管理层存在投机心里,过度相信里森。另外,时任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曾经表示由于资产负债表本身是反映的过去而不具有决策价值。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其控制环境不同于巴林银行的是:有着国企的通病。首先,公司内部人控制,陈久霖身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新加坡分公司基本上是他一人说了算。其次,陈久霖早期的成功使得集团公司对其十分信任并委以重任,陈久霖由此自我膨胀、刚愎自负,使其自身不受内部控制、监督的的制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控制环境区别主要在于:巴林银行是员工诚信问题,中航油是管理层不受约束。当然相同之处很明显,二者都存在过度投机心理,却缺乏风险意识。 (二)风险评估存在问题。巴林银行长期以来的优越感,使得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管理机制不重视。首先,不能有效的识别风险,巴林银行原有一个错误账户,而里森所在新加坡分公司又设立一个错误账户,很明显的风险事项却被管理层忽略。其次,风险水平不受限制,期货交易具有高风险,而公司却对此没做相关规定,到了后来,伦敦按照里森的要求每天汇入1000万英镑,公司却从不质疑。 中航油同样存在风险评估问题。第一从风险识别上看,作为公司总裁的陈久霖对期货交易的风险可定是熟知的,但是他的赌博性让他不顾风险,妄求收益。第二,风险水平上看,大量的买进期货合约,风险水平大大超过了可承受范围。第三,风险应对机制上看,当时的账面亏损已经达到8000万美元,而且管理层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没有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任由陈久霖一意孤行,直至公司申请破产。 从上述分析,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巴林银行是对风险不能有效识别,中航油是不顾风险孤注一掷。相同之处,二者风险管理机制都不健全。 (三)控制活动存在问题。巴林银行,里森身兼交易员与清算员,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为其掩盖交易失误提供方便。同时,对于高风险的期货交易,巴林银行缺乏有效的控制活动,里森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万英镑,公司还能审批且不深究。 中航油控制活动的失效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公司编制有《风险管理手册》,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就要上报集团公司,当陈久霖在获悉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却不斩仓上报,而是继续加大买入。从上述对比看出,二者控制活动主要区别:巴林银行缺乏有效

期权交易案例分析作业

投资者A和B 分别是看涨期权的买方与卖方,他们就X股票达成看涨期权交易,期权协议价格为50元/股。期权费3元/股,试分析未来3个月中该期权的执行情况。 分析因为这道题没有明确告诉我们3个中股价走势,所以我们要对此作出各种假定。请看表: 未来三个月中,股价的走势有几种情况: 1.X股票股价〈50元/股,买方弃权,损失期权费3 * 100 =300元,卖方收入300元 2.X股票股价=50元/股,买方弃权,损失期权费300元,卖方收入300元 3.50元/股〈X股票股价〈53元/股,买方可执行权利弥补期权费损失,卖方收入〈300元 4.X股票股价=53元/股,买方执行权利,买卖双方盈亏相抵 5.X股票股价〉53元/股,买方执行权利,并有获利,卖方亏损 6.若期权费上涨,如4.5元/股,股价54元/股,买方可将此权利卖给他人,获得收入150元

我们考虑了五种情况,分别就买方和卖方的操作进行了分析。当未来3个月中,每股股价是小于50元的,那么证明看涨期权买方判断失误,因为价格并未超过协定价,因此买方必定不执行期权,放弃权利,损失期权费300元。因为每个期权对应的股票是100股,300元的期权费是买方最大的亏损值。而这是卖方最愿意看到的,买方不执行,他就可以稳收期权费了,在这时,他的盈利也达到最大。如果股价停滞不前,依然在每股50元,那么期权的执行与不执行对买方而言都无多大意义,因为他无法从中获利,执行与不执行的结果都是亏损全部期权费,而卖方收入全部期权费。第三种情况,股价在3个月中的确上升了,但是没有超过协定价加上期权费即53元每股,那么只要后市朝买方的预计发展,买方就会执行权利。例如股价=52元每股,买方先以协定价50元/股的价格向卖方买入股票,然后再到股票市场以52元/股的市价出售,获得200元的赢利,除去期权费300元,亏损缩小到100元,也就是买方行使权利可以部分弥补期权费损失。对应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50到53的价位,买方的盈亏线有了上倾的斜率,也就是说买方的亏损在这个区域内,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不断缩小。而对应的卖方因为买方期权的执行,他也不得不履约,如果市场价格52元每股,为了卖给买方一定数量的股票,他必须到股市上以市价52元/股买入,然后又无奈何地以协定价50元/股出售给买方,损失200元,这个损失是由于他自身判断失误造成的。期权费300元收入,履约亏损200元,因此净收入缩水到100元。对应在图上也可以看到,从50到53的价位,卖方的盈亏线有了下倾的斜率,也就是卖方的盈利在这个区域内,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不断缩小。当股价达到53元/股的时候,买方仍旧执行期权,而这是他的盈利完全可以弥补期权费的损失,因此不亏不盈。但是卖方为了执行期权,也付出了代价,他所得到的期权费统统被履约损失而抹去了,因此在图上也是不赢不亏。如果股价再向上涨,超过53元/股,那么买方就要开始赢利,买方就有了亏损。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在最后罗列了出来,就是随着股价的上扬,期权费也开始上涨,买方执行期权的所得不如直接出售这份期权所得高,因此买方就直接出售期权。比如我们例子中,期权费上涨到4.5元/股,出售期权可的收入150元,此时虽然股价也上扬到54元/股,但是若执行期权,得到的净收入为100元,小于前者,所以投资者会选择出售期权。 以上我们用列举法观察了看涨期权买方和卖方的操作及盈亏。从买方图中看出合约在价位53元时,执行结果盈利与成本相抵持平,图表穿越横轴点即是平衡点,而股价一旦跌进50元,则买方最大损失为300元,?这也是他投资停损点。当股价在50元至53元之间盘整徘徊,投资者的成本则在0至300元之间相对应,即亏损额随价位增高而减少。当股价一旦

企业风险管理: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 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成为了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 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一、简介 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成立于1993 年, 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 下称“集团公司”) 的海外子公司, 2001 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 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 年起步时的21.9 万美元增长为2003 年的1 亿多美元, 总资产近30 亿元, 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 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 的教学案例, 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 年以来风云突变,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 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 000 万美元左右, 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 200 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 公司耗尽2 600 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 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 800 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 账面亏损高达1.8 亿美元, 另需支付8 000 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 日, 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 月20 日, 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 亿美元资金贷款。10 月26 日和28 日, 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 公司蒙受1.32 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 月8 日至25 日, 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 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12 月1 日, 亏损达5.5 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二、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2005 年3 月, 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 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 主要包括: 2003 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 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 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 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 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但归根到底,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新加坡中航油案例

新加坡中航油案例过程 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200万桶原油期货买卖,初期获利; 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中航油持淡仓,录得账面亏损580万美元,为求收复失地,加大投资增持淡仓; 2004年二季度油价续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为避免在账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及2006年,再加大投资,希望油价回落时可翻身; 2004年10月中航油的原油期货合约已增至5200万桶,油价到达历史高位,中航油面临巨额亏损;

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团呈交报告,说明交易情况及面对1. 8亿美元的账面损失,并已缴付了期货交易的8000万美元补仓资金,公司同时面对严重的现金流问题,已接近用罄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金、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万美元的应收贸易款,上述数据从未向其它股东及公众披露;2004年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了筹集资金支付补仓资金,透过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配售15%的中航油股份,令集团持股比例由75%减至60%,集资1.0 8亿美元; 2004年10月26日-28中航油未能补仓,多张合约被逼平仓,实际损失增至1.32亿美元; 2004年10月26日-29巴克莱资本开始追债行动,要求中航油偿还2646万美元; 2004年11月8日中航油再有合约被逼平仓,亏损增加1亿美元; 2004年11月9日三井(Mitsui)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加入追债行列,追讨7033万美元; 2004年11月16日另一批合约被平仓,再亏7000万美元; 2004年11月17日Standard Bank London Ltd追讨1443万美元,并指如果未能在12月9日支付欠款,将会申请将之破产; 2004年11月25日最后一批合约被平仓,总亏损合计达3.81亿美元,债权银行陆续追债,合计追讨2.48亿美元,该公司同时已违反法国兴业银行牵头的1. 6亿美元银团贷款条款,同样面对被清盘危机;

期权交易的盈亏分析案例复习过程

期权交易的盈亏分析 案例

期权交易的盈亏分析 (一) 看涨期权的盈亏分析: 假设A 预期M 公司的股票将上涨,而B 则认为不会上涨。他们达成看涨期权合约,A 作为买方,B 作为卖方。期权的有效期3个月,协议价格(X )为20元/股,期权费(c )为3元/股,合约规定股票数量为100股。在未来3个月中,A 、B 双方的盈亏分布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M 公司股票市价等于或小于20元/股,则买方的最大亏损为支付的期权费总额,即100股′3元/股= 300元,卖方的盈利则为300元。 (2) M 公司股价大于20元/股,却小于、等于23元/股(20 + 3 = 23),即协议价格加上期权费,买方将行使权利,其亏损介于0~300元之间,而卖方的赢利在0~300元间。 (3) M 公司股价大于23元/股,则买方将行使权利,且将盈利,此时卖方将亏损。 ? 该看涨期权买方和卖方的盈亏分布图如图11-1所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看涨期权买方的亏损是有限的,盈利在理论上却是无限的;看涨期权卖方的盈利是有限的,亏损在理论上却是无限的。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期权价值(即盈亏)取决于标的资产市价(S )与协议价格(X )的差距。对于看涨期权来说,为了表达标的资产市价与协议价格的关系,我们把S 大于X 时的看涨期权称为实值期权,把S =X 时的看涨期权称为平价期权,把S 小于X 时的看涨期权称为虚值期权。 (二)看跌期权的盈亏分析 假设A 预期M 公司的股票将下跌,而B 则认为不会下跌。他们达成看跌期权合约,A 作为买方,B 作为卖方。期权的有效期为3个月,协议价格(X )20元/股,期权费(c )为3元/股,合约规定股票数量为100股。在未来3个月中,双方的盈亏分布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见表11-6)。 (1) M 公司股票市价大于或等于 20元/股,则买方的最大亏损为支付的期权费,即100股′3元/股=300元,卖方的盈利则为300元。 (2) M 公司股价小于20元/股,却大于、等于17元/股(20-3 = 17),即协议价格减期权费,买方将行使权利,其亏损介于0~300元之间,而卖方的赢利在0~300元间。 (3) 公司股价小于17元/股,则买方将行使权利,且将盈利,此时卖方将亏损。 该看跌期权买方和卖方的盈亏分布见图11-2

期货与期权案例分析

[经济学]期货与期权案例分析 称: 期货与期权交易案例分析名 姓名学号: 刘丽娜 200973250321 李霞 200973250323 杨娟 200973250316 周洋 200973250331 彭扬 200973250327 陈让军 200973250332 班级: 国贸0903班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 黄权国 2011 年 11 月 海南天然橡胶R708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一、事件发生背景 天然橡胶是很好的期货品种。第一,天然橡胶是一种世界性大宗商品,用途非常广泛,其生产容量大,经营垄断性小,拥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天然橡胶的价格波动剧烈。特别是我国近年来由于天然橡胶消费量逐年增长,产量及进口量又收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市场供求矛盾极为突出,几个波动极为频繁,给我国的橡胶生产经营企业及贸易商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市场风险。所以,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迫切需要进行套期保值,以回避价格风险。同时,也为期货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机获利机会,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期货投资者。第三,天然橡胶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品质较稳定,规格等级划分明确,容易标准化。第四,天然橡胶为固体颗粒或片状,易于储运和运输,能够满足期货实物交割的基本要求。

天胶作为中国期货历史上挂牌较早的期货品种,曾在上期所和海南中商所同时 挂牌交易。由于海南是我国最大的天胶生产地和集散地,故1996年海南中商所的天然橡胶期货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大力追捧,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广泛参 与,天胶期货品种交易极为活跃,其行情变化对用胶企业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海 南农垦、云南农垦、北京华热亚、中化橡胶等国内大的现货商群体都积极参与当时 的期货交易,同时大量的游资、热钱也纷纷进入海南橡胶期货市场,聚集在天然橡 胶期货市场的资金达到数十亿元,橡胶期货迎来一次发展的高潮。1997年成为海南中商所天胶期货交易最为火爆的一年,但是繁荣的背后也蕴藏了诸多危机,这些 危机便在天胶R708合约上集中爆发出来了。 海南中商所地处我国天然橡胶主产区,天然橡胶作为其上市品种之一,可谓得 天独厚。如此理想的配置,本该对现货市场及地方经济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然 而,R708事件的发生,却对国内天然橡胶期货现货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参 与各方损失惨重。 二、事件起因与经过 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 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 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 创下新低9715元/吨。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 重来。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而不是董事会,这就意味着公司总经理陈久霖一手控制着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没有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报告内容重复敷衍了事,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使人错误的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运行良好。 三、中航油事件对国有企业的反思 中航油事件暴露了海外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内部控制问题。下面我们就内部控制如何失效,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进而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合理的干部任命制度。一直以来我们国有企业干部都是行政任命产生,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干部任命都是“走关系,靠门路”,但是这其中人际关系网确实很重要,人际关系网的重要就有可能导致官僚作风严重,进而忽略能力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周围人的愤愤不平。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任命制度,使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国有企业干部相应的职权,不得行使超过其职位权力之外的权力。建立国有企业干部的有效牵制制度,不能使国有企业变成某个人的天下。虽然这与中国的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 —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三、案例分析 3.1事件交易策略

中航油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扩张,内控失败必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发现: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可以说,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就谈不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中航油为例,运用COSO报告的标准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讨论我国国有企业在内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启示

一、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因从事石油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其原总裁陈久霖也因隐瞒公司巨额亏损5.5亿美元,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被判刑四年零三个月。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重磅炸弹,一时舆论哗然,将此事件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中航油事件”成为国资委成立以来遇到的影响最大的央企丑闻事件,不仅给企业自身造成了巨额亏损,而且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使人们对央企的财务制度和监管制度充满了疑问。 二、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分析 (一)控制环境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陈久霖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而坚决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则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集团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二)风险意识薄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