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七 课程与教学 课后作业

专题七 课程与教学 课后作业

专题七 课程与教学 课后作业
专题七 课程与教学 课后作业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1)广义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与生活经验,如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这是一种“大课程观”。

(2)狭义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即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广义的“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

狭义的“课程设计”主要指对课程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概念

(1)课程实施课程主体——师生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以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过程,课程实施的完整过程是: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课程评价。

(2)广义: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如我国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狭义:课程实施过程不只是完成课程方案的落实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

4)课程实施的三种理解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

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

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活动将编制好的课程付诸实践;

课程实施的焦点是:课程在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实施的那些因素。(5)“大课程观”下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1、课程与教学间的形式关系

(1)“大教学观”——教学>课程

基本观点:课程是教学的文本、内容,甚至是教材、教学参考,教学包括比内容更为庞杂的过程。

(2)“大课程观”——课程>教学

基本观点:课程包括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课程包括开发、实施、评价等组成的一条龙过程。

(3)“平行观”——课程=教学

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并行不悖,是两条腿走路,二者之间都有对方不可包容的部分呈现出一种交集关系。

2、课程与教学间的功能关系

(1)忠实取向

基本观点:“课程是圣经”。教学是执行课程意图的过程,不容对课程做任意的阐发与解读,教师是课程的忠实诠释者

“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美?塞勒)

(2)互适取向

“课程是方案”。教学与课程之间是相互调适的关系,谁也不能决定谁,相互改变对方,又为对方所改变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

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但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美?塞勒)

(3)创生取向

基本观点:“课程即文本”。教学是对文本的一种创意解读与创造性实施,课程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课程的最终实施方向掌握在课程主体——师生手中,掌握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3、课程与教学间的衍生关系

古德莱德等人在《课程探究》提出的五类:

第一层次——“理念课程”(ideal curriculum),诸如政府、基金会或特定的专业团体探讨的课程问题、提出的课程革新方向,都属于“理念课程”。

第二层次——“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指由州政府或地方董事会核准的课程方案,可能是各种理念课程的综合或者修正,也可能包括其他课程政策、标准、科目表、教科书等。

3、课程与教学间的衍生关系

古德莱德等人在《课程探究》提出的五类:

第一层次——“理念课程”(ideal curriculum),诸如政府、基金会或特定的专业团体探讨的课程问题、提出的课程革新方向,都属于“理念课程”。

第二层次——“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指由州政府或地方董事会核准的课程方案,可能是各种理念课程的综合或者修正,也可能包括其他课程政策、标准、科目表、教科书等。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课程目标上,实现从“注重传授”向“学会学习”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上,实现由“学科本位”向关注“综合课程”的转变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3)课程内容上,实现由“难、繁、偏、旧”向“必备基础知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学习方式上,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上,实现由“甄别选拔”向“师生发展”的转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上,实现由“集中管理”向“分级管理”的转变

“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3、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的基本步骤。

泰勒: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

1924年,泰勒在其出版《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提出,它的四步骤是:

确定目标;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课程。

4、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1)全面分析课程目标,形成由子目标相互支撑、浑然一体的描述框架

在描述教学目标描述之前,我们需要借鉴普遍性取向教学目标的优点,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课程目标,从全局、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的描述框架。(2)分析各子目标,确定表述该目标所需要的主要谓语动词

教学目标的实质是要反映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进步,这就需要选用合适、准确的谓语动词来表述。在选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领域、类型、性质的差异采用合理恰当的动词来表述。还是以语文课程为例,在描述语文学习“文化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变化时,我们宜采用“感受……的重要性”,“喜欢上……(如祖国语言文字)”,“体会到……的博大”等。

(3)把握学生学情,了解课程教学要求,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选择恰当的数量化词汇

在教学目标描述时,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思路来实现量化:其一是等级式的量化,主要用于对那些不易用准确数量来描述的行为变化,如学生在情意领域、价值观领域发生的变化。例如,在学生“对语文课程感兴趣”这一维度上,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个等级:“感到学习语文有趣”、“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与“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志趣”。其二是数字化的数量,主要用于对那些可以进行精确量化的教学目标的描述,如“学生作文中的错字率控制在10%以内”,“学生能够背下2篇精读课文”,“学生能写出课文中的所有生字”等。

(4)加入表现性内容,关注生成性内容,完善教学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描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加入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的生成性内容,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防止教学目标描述与制定中可能会出现的僵化、程式化问题。

5、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教材分析到位,挖掘教材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与水平方可着手编写教案

教案的首始环节一般是教师对教材的大致分析或总体教学思路,教师要在这部分精辟地反映自己对本教材的见解与挖掘情况。师范生在动笔备课时,要在大量参阅相关文献、优秀教师备课案例、听取指导教师建议的基础上完成“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在教材分析上,所谓“到位”就是达到对教材的“三透”,即吃透教材内容、吃透作者意图、吃透教材结构,实现对教材理解的深化。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准确、到位

七个基本要求:

①全面。一堂课、一个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由各个方面的子目标构成,这些子目标能够全面集中反映社会、国家、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各种要求和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考虑人类生活各方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及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②有机。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注重各个子目标之间的逻辑、层次、主次关系,使之有机搭配、密切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的教学目标。譬如,如果说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涉及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情感、道德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那么,教学目标的有机性考虑的是如何将之有机、合理地组织进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如何合理地安排各项目标间的关系,使之有机体现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

③生本。“生本”就是“以生为本”,而非“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有效的教学目标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一方面,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师范生应将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之后所发生的进步与变化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实质内容,始终将学生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师范生应该将“生本”理念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上,严格按照“学生在……(方面)获得……的发展”的语言来表述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语的表达形式来表述教学目标。

④适度。合理的教学目标必定是一个对学习者而言适度的教学目标,“适度”的具体内涵就是教学要求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正好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当代学习论认为:学习的效率与问题的难题之间呈倒“U”型,即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可能最大化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与效率。因此,有效的教学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看其是否正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⑤兼容。教学目标的每个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两个项目之间具有适度的交叉性和关联性,它就为学生创造性、选择性、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舞台。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让每项内容具有适度的模糊性、宽泛性,使之能够

兼容与之相关的内容,以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目标提供条件。⑥弹性。我们所言的“弹性”是相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言的,也就是说,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适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尽可能不对所有学生、所有教师提出千遍一律、标准化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而应该向师生提出教学活动的大致目标、大体要求。为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师范生最好应该设计两部分目标: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

⑦切且。所谓“切且”,就是准确、清晰,符合实际、符合现实,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为师生提出明确、实在、可行、实际的行动要求。教学目标在语言措辞上必须讲究,应该力求简洁、规范、清楚,在程度要求上是用“记住、辨别、比较”还是用“写出、背下、指出”,必须仔细斟酌,谨慎考虑。否则,当师生看到教学目标后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学目标最终可能失去对师生教学活动的指导性,致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徒有其名。为此,我们需要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作以集中探讨。

(3)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做到精准到位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是不一样的:教学重点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中要向学生传授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构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这些方面讲透的话教师就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相对而言,教学难点是受制于学生学情、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知识本身的难度等因素制约的。由于学生认识水平低、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差、教学内容偏难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可能在理解新教学内容时毁产生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尤加关注,否则,学生就可能形成知识断层,影响后续教学的深入。

(4)教学媒体设计科学

在教学重难点确定之后,师范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教学媒体,如教具、课件、教学挂图、教学实验设备、教学标本、影音设备、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一定要坚持“按需选用,精选设备,追求效能,节约成本”的原则,努力体现教学媒体设计的四大要求——“目的性、有效性、方便经济、与讲解相配合”,最大化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切忌过于形式化,追求花样翻新而不注重实际效果,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冲淡教学的主题与重点。

(5)教学步骤详实

教学步骤是教案的核心内容,师范生在设计时尽可能做到越具体、越详细越好,毕竟师范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尽可能详实的教学步骤能够弥补师范生教学经验缺乏、教学应变力差的特点。当然,“详实”的界限是教学实录与教学提纲,我们不主张师范生把课堂中要讲的每句话都写下来,这样不利于师范生实际教学技能的培养;也不主张把课备得像优秀教师那样提纲挈领,这样做也不利于师范生教学水平的提高。保持适度的详实是师范生顺利进入教学情境、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遇事不惊、不慌不乱的保证。

(6)板书与作业设计科学

在板书设计时,师范生要追求“简洁、美观、大方、有度”的原则,力求使板书美观化、规范化。在板书设计时要坚持图文并茂、书画结合、抓住关键、注意细节、整体布局,与多媒体设计相结合,与学生认识特点相协调,力求使板书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活动的功能

在作业设计时一定要“适量、求质、多样、时效、有趣”的原则,不断改进作业布置的方式,讲求作业的效率,追求作业的趣味性,把作业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作业与当天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体现服务于新授课巩固的目的,让学生在精练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7)留有“教学反思”栏目

在备课结束后,师范生一定要专门给“教学反思”留下一块空间,以备在授课完毕之后写上自己的教后感、教学体会或得失分析,以为后继备课提供参考,促使师范生专业不断发展。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结合实际谈一谈。

1、忠实取向

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即是说,实施课程愈接近预定的课程方案,则愈为忠实,课程实施程度也愈高;若与预定的课程方案差距愈大,则愈不忠实,课程实施程度愈低。

2、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

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

其基本特征是: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境而加以弹性调整。所有的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修正调整才能适用于特定而变化的课堂情境。

相互调适的根源:课程的不可预期性因素存在。

3、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师和学生是在观察、实验、分析、对话和争论中建构知识的。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做一个学习者、反思者。

2、什么是“好课”?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你对好课的理解。

答:1、什么是“课”

(1)课是师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这一特定场景中,围绕知识、技能、价值观教学的任务而展开的对话、探究、教学、助学与互学活动。

课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讲课、听课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

(2)“课”的一般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2、什么是“好课”

(1)好课是学生喜欢、目标清晰、方式灵活、思路清晰、效果最优、教师成功的一节课。

(2)好课的构成要素

——问题。问题是课之“端”。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始于问题,问题是打开师生间的信道,使之相互敞开的基本凭借。问题是生活的馈赠,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相依相生,问题期待的是答案,答案的探寻欢迎论辩、歧见的加入。有了问题,课堂对话便有了目标,有了不确定性,有了探险与探索;没有问题,课堂对话便宣告结束,教师的布道式的讲解、专断的独白便独霸了课堂,“课”的语言性、主

体间性随之不复存在。

——逻辑。逻辑是课之“序”。“课”的语言性决定了其使命在于让人听明白,使人解其意,实现主体间的通达。显然,只有合逻辑的语言才可能实现这种“通达”。为理解而生是语言的本性,为传道、授业、解惑而生是“课”的本性。好“课”内在的逻辑是思维逻辑与生活逻辑,其中思维逻辑确保着知识的认识之“序”,生活逻辑确保着知识的价值之“序”。生活是知识的内容与意义,知识是对生活意义的捕捉与生活形式的再现;生活逻辑构成了“课”的潜在逻辑,思维逻辑构筑着“课”的技术逻辑。

——激情。激情是课之“力”。“课”的实质是在语言世界中实现师生间的多维的互通与互动。从内容上看,互通与互动的主要对象是信息与情感,它们分别构成了师生间沟通的两条渠道:信道与心道。好“课”既是文化的使命,又是心灵的邀请。真正意义上的“课”总是用“两条腿”在走路:用知识信息来启迪人,用情感态度来感染人。知识与情感、信道与心道齐步行进、交互促进、相互催生,是好“课”的内在机制,以感官信道畅通为起点,依靠有磁性的语言实现师生心道的通达,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精神氛围,是好“课”的标志性特征。

——激情。激情是课之“力”。“课”的实质是在语言世界中实现师生间的多维的互通与互动。从内容上看,互通与互动的主要对象是信息与情感,它们分别构成了师生间沟通的两条渠道:信道与心道。好“课”既是文化的使命,又是心灵的邀请。真正意义上的“课”总是用“两条腿”在走路:用知识信息来启迪人,用情感态度来感染人。知识与情感、信道与心道齐步行进、交互促进、相互催生,是好“课”的内在机制,以感官信道畅通为起点,依靠有磁性的语言实现师生心道的通达,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精神氛围,是好“课”的标志性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1、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2、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产物)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1.学校应该视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来源 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过程。对学生自身的研究就是要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泰勒认为这首先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 从上诉三个来源的分析,这样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哲学的甄选和心理的甄选。{教育目标确立之后,接下来的程序是如如何有效的陈述目标。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的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标} 3、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映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可能达到的即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习内部引发或产生的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问题。 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7春在线作业2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是 A. 施瓦布 B. 斯腾豪斯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标准答案:B 2.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造心灵。这种教学观可简说为“塑造说”或“外烁说”。这种学说的典型代表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卢姆 D. 凯洛夫 标准答案:B 3.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取向是 A. 目标取向 B. 过程取向 C. 主体取向 D. 实践取向 标准答案:A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 查特斯 B. 坦纳 C. 泰罗 D. 博比特 标准答案:D 5. ()是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C 6.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 哲学取向 B. 创生取向 C. 背离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标准答案:B 7.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 标准答案:B 8.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发展性评价 标准答案:A 9.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下列()不属于教学动力具有的特征。 A. 方向性 B. 动力性 C. 动态性 D. 转化性 标准答案:A 10.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顺序是 A. 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B. 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C. 评价时期、建构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 D. 评价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标准答案:B 11. 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 课程解读范式 B. 课程理解范式 C. 课程实施范式 D. 课程评价范式 标准答案:B 12.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符合21世纪教育的趋势 A. 德育优先发展 B. 为求更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校需增加学习的份量与时间 C. 重视多元智慧,给予适性发展,启迪个人潜能与智慧 D. 为尊重个人发展,教学以放任为原则 标准答案:C 1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 《老师,再见!》 B. 《爱的教育》 C. 《班级生活》 D. 《隐性课程论》 标准答案:C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 主体 B. 资源 C. 脚手架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 (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 B)。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 A )特征。 A.动力性B.方向性C.动态性 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 A )——( )——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A)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程序教学B.自学 C.个别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 C)。 A.实验法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A )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 《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 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 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 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0499758.html,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 (第12—14章) 一、填空题 1.所谓教学手段,就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得教学目得”,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得“工具、媒体或设备" 2.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 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 3。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得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体与受传者。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与个别化学习模式。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得非言语表达艺术就是非常丰富得,它一般要通过体态、手势、头语、眼神、表情等来表达、 6. 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 7.导课得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得需要,又要顾及学生得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得主要功能。 9、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得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得与重点得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0.档案袋得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得、收集与选择作品反省与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 C )就是指教学媒体能在同一时间内传递信息得范围。 A、重现力B.表现力C.接触面D。参与性 2。下面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发展趋势得就是( B); A.多媒体化B.实用化C、网络化D.智能化 3.现代教学媒体得扩散性就是指( D )、 A.媒体可以记录与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 B.媒体固定得信息符号就是可以再现出来 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组合使用 D。教学媒体可以将信息在一个扩大了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传递 4.教完《竞选州长》,教师设计这样得结束语:马克·吐温实在算得上就是一位幽默大师,她得小说既深刻又有趣,她写得两本反映儿童生活得小说《汤姆索娅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令人着迷得书,同学们可以抽时间读一读,这属于( B)。 A.激励式结课B拓展延伸式结课C.比较式结课D、悬念式结课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得就是( D )、 A、科学性 B.教育性C。启发性D正规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得就是( B)。‘ A.趣味性 B.丰富性 C.直观性D、启发性 7、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得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 C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C.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D、背景、输入、过程与成果评价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测验得特点得就是( B )、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 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容和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四

学习新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体会 (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1、教材全新的设计理念。 一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二是主张“双主体”互动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是强调“新三中心”。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2、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验丰富人生的环境。 3、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讨论式——参与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学习;小组协作式——小组成员协作,互相分享;和谐合作式——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平等合作;综合活动式——在活动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 4、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 (二)新课程如何实施 1、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七章教学论(下) 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 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 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 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 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自主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公共事业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有关的三个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研究的问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他们不再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广大教师将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承担起开发、研制课程的重任。以往,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这个矛盾不突出。现在情况不同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承担承担起了开发课程,研制课程的重任?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改变过去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家的局面,形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融合的新兴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中小学课程正在改革,其

中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按学科来设置课程的传统,而是提倡综合。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是综合或者分科,由各地来选择,高中则以分科为主。三个层次有三种要求。总的趋势是强调综合,强调学生知识的综合。这样,就设立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怎么整合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要求。课时数怎么分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培训很重要,因为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代要求。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置的课程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又始终围绕小学教育的实际展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上网条件较好,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 (1)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心,而不是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虽然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好处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开放教育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这一特点体现了面授只是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自主学习计划: 第一,我先了解所选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修读的课程,其中,由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科为10门左右,限选科不超过3门,这些课程是我必读的,我还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集中实践环节。此外省级电大开设的必修课我也必须修读。以上这些课程的学分加起来通常答不到最低的毕业学分,我因该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选修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若干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的选修课。 因为我的饿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对所要选读的课程也比较有信心,所以我给我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要修3到4门课程,这样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毕业,开放教育的课程每学期都要滚动开设,并提供教学和考试服务,所以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我要考虑延长修度的时间。 第二,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比我更熟悉课程及其前修后续的关系,可以在选课的时间安排上给我提供指导,使我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加合理。 处理好工学矛盾,因为我有固定的工作,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来进行学习,我试着把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安排,我发现我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接下来,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份周学习计划表,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虽然安排了不少于20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计划,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只不过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光制定了计划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我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1、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 2、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行事 3、即时复习 (二)经常向自己和他人体温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3、充分利用课程的学习资源,电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等。 除了文字教材是系统学习课程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必须选用以外其他媒体是学习课程的辅助媒体,我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了以下几种: 音像教材一般都"少而精",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思路和方法。教材中有些学习的内容,当我通过文字教材难以理解清楚时,可能需要看与该内容相关的教学录象或VCD,或听关于该部分内容的录音讲解。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教学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认为教学过程是安排情境,控制反应,使学生形成适当的感应性,并通过练习和强化,最终形成习惯的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什么观点 A.活动说 B.刺激—反应说 C.发现说 D.关系说 答案:B 2.认为教学过程不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这是教学过程本质的什么观点 A.适应发展说 B.活动说 C.特殊审美说 D.价值增殖说 答案:C 3.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有如下说法:①发现说认为教学过程应强调儿童的自主独立;②凯洛夫提出了特殊认识说;③刺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④教学过程和劳动过程没有关系;⑤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⑥杜威重视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提出教学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⑦教学过程可以有多个本质;⑧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同一的。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③⑤⑦ B. ①②⑤⑧ C.②④⑥⑧ D.②③⑥⑦ 答案:B 4.“形式教育说”与“实质教育说”的矛盾是指()的矛盾。 A.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B.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 C.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 D.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 答案:B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教学过程本质的“刺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是和。答案:桑代克斯金纳 2.教学过程本质的“发现说”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布鲁纳 3.教学过程本质的“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罗杰斯 4.教学过程本质的“特殊认识说”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凯洛夫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3分) ①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3分) ①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统一性; ②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具有差异性;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3分) ①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密切联系; ②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区别; 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彼此不能划等号。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4 考核形式:总结课程学习体会,从基层一线教师的认识角度,举例说明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及其表现的认识。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有独立思考分析的实例报告(约1000字),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主要内容应包括: 1.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30分)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10分) 3.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现实工作体会,专门撰写的教学经验短文(500字左右),提出自己亲历或身边真实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事件,概括自己对于其中所体现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的状况分析(有实际进程为证),并分析此经验如何帮助自己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能力。(60分) 答案: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基层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思考: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 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2019年秋国开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题型大全

2019年秋国开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题型大全 一、单选题。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正确答案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正确答案是:精神助产术 ()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正确答案是:管理策略 ()是对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所做出的决策,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正确答案是:传递策略 在布鲁纳所提出的内部动机中,()是指儿童由于对理想人物的憧憬而力图提高自身同理想人物的类同性。 正确答案是:自居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环境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是:颜之推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思想。

正确答案是:儿童中心主义 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一种合适认知领域目标的教学程序。 正确答案是:奥苏贝尔 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 正确答案是:《爱弥儿》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正确答案是:附属驱力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正确答案是: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为,知识是分布式存在的,即知识普遍存在于学习者、日常生活工具、媒体、教材与文化脉络中。或者说,知识的意义分散在人们所处的情境中,是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是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出来的。 正确答案是:情境认知理论 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正确答案是:1918 ()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相应地,应对儿童实行" 公养"、"公育"制度。 正确答案是:康有为 信息加工模式是谁提出的? 正确答案是:加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