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上22.《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短文两篇》

Ⅰ.基础知识应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 鸿儒.() 案牍.() 甚蕃.() 淤.泥() 清涟.() 亵.玩() 隐逸.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有仙则名.

——————————。 ⑵往来无白丁..

————————。 ⑶可爱者甚蕃.

————————。 ⑷宜.

乎众矣——————————。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谈笑有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B 可以调.(调弄)素.

(不加修饰)琴 C 亭亭净.(洁净)植.(种植) D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听说)。 4、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以..调素琴

B 无丝竹..之乱耳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莲,花之君子..

者也。 5、翻译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仙人的姓名就成了仙山。

B 一座山不在于山高,有了灵气就出名了。

C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D 仙人喜欢居住在不高的山上。

⑵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 只可以远远地观看,不可以走到近前与它玩耍。

B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C 可以远看,但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

D 可以远远地察看,却不能走近去玩弄。

6、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朝诗人——。“铭”是古代————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⑵《爱莲说》的作者是————,——朝——家。文中经常被后人引用表示洁身自好的语句

是————————————。

⑶《陋室铭》的主旨句是———————,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操。

⑷《爱莲说》的主旨句是——————,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品德。

7、选出下列句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句( )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而两狼之.

并驱如故。 C 无丝竹之.乱耳。 D 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 Ⅱ.课文精段赏读

(一)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统领全篇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哪三个角度表现了“陋室不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列举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亭子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正面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中画龙点睛并照应主旨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按原文填写空白处的语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

译——————————————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蔓:————⑵香远益.清益:-——————

⑶陶后鲜.有闻鲜:-———⑷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莲,花之君子者也————————————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第一段与第二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5、文中写菊与牡丹的目的是——————————————

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那么你喜欢哪一种花呢?为什么喜欢?联系实际谈一谈。———————————————————————————————————————

Ⅲ.拓展阅读

(一)买花

白居易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共道.牡丹时移来色如故.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谕.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什么世风?——————————————————————————————————————————————————————————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4、读完全诗,你认为作者写作本诗的目的是什么?—————————————————

5、下面是一段《啊,牡丹》的歌词,读后回答问题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美,娇美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本段歌词与白居易的《买花》诗都描写了牡丹的美好。你能说说这二者的不同之处吗?说出一点即可。——————————————————————————————————————————————————————————

(二)芙蕖

李渔

芙蕖①之可人②,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③当令④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⑤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⑥至菡萏⑦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⑧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注释:①芙蕖,荷花,又名莲花,芙蓉;②可人,适合人的心意;③葩(pā),花;④当令,适合时令;⑤荷钱,出生的小荷叶,状如铜钱;⑥迨,及,到;⑦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称;⑧徂(cú),往,到。

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及.郡下,诣太守。自.夏徂秋请备.述之

A B C

及.其茎叶既生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亭亭

..独立

D

亭亭

..净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⑵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3、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可摘引原文语句回答)———————————————————————————————

4、写文章讲究详略,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比较详,哪些地方比较略?————————————————————————————

5、找出文中一组对偶句,并说说用对偶句的好处。例:——————————————————————————————————————————。作用:——————————————————————————————————————————————————————————————————

6、莲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咏莲花的古诗词很多,你能写出描写莲花的古诗、名句吗?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三)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其(指柳宗元)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夫①,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②,愿以柳③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④。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腑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⑤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⑥。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者: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摘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大夫:这里指梦得的母亲;②疏,古时臣下上奏的奏章;③柳,指柳州,当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④节义:节操道义;⑤夷狄,指少数民族;⑥河东,郡名;裴君行立,裴行立,当时任桂管观察使,柳宗元的朋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⑵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⑶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2、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被遣往播州,他不愿去,哭着请求与刘禹锡交换柳州,即使得罪皇上而获罪,他也不怨恨。

B柳宗元的行为与当时平居里巷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柳宗元为刘禹锡宁愿自己去偏远的播州,很有节操、道义;而平居里巷的人们却为小利反眼若不相识。

C柳宗元去世时年仅47岁,他有两儿子,没有女儿。

D柳宗元安葬的费用都是观察使裴行立和柳宗元的表弟卢遵资助的。

3、韩愈、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人物,你能举出其他六位吗?————————————————————————

4、翻译下列句子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5、从画线句子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6、你读过韩愈或柳宗元的文章或诗吗?任意写出一句。————————————————————————————————————————

Ⅳ.写作训练

文题

以“_______赞”为题目写篇作文,要求:1、题目中可添任何一种植物名称,如:梅花、菊花、仙人球、竹、兰花等等,补充完整了再写作。2、要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3、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Ⅰ.基础知识应用

1、xīn rúdúfán yūlián xiayì

2、⑴著名,出名⑵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⑶多⑷应当

3、C (“植”在句中应解释为“立”)

4、C(“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儿女,而在现代没有“儿女”的意思。)

5、⑴C(句中“仙”指仙人,“名”是出名的意思。)⑵B (“亵玩”意思是玩弄,另外,省略成分应补出来。)

6、⑴唐,刘禹锡,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⑵周敦颐,北宋,哲学,出淤泥而不染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贫乐道、洁身自好⑷莲,花之君子者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

7、B(正确的应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B和C(A项是代词,可解释为“他”;B、C两项均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D项可解释为“的”。)

Ⅱ.课文精段赏读

(一)1、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⑵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⑶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从陋室的环境优雅、陋室主人交往之雅、陋室主人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4、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比喻陋室,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陋室有了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就不觉得简陋了。作者运用类比论证,证明了全文的主旨。5、表达作者的自况之意,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自己也像他们一样虽居陋室,却品德高尚,证明“陋室不陋”。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2、⑴生枝蔓,蔓延⑵更加⑶少⑷认为3、⑴莲是花中的君子⑵对于牡丹,喜爱的人该是很多了。

4、第一段以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为主。

5、来衬托莲的高尚品格,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6、开放性试题,略(提示:要在描写花外在美的基础上,揭示它的象征意义。如:我喜爱梅花,因为它凌寒开放,与白雪为伍,与狂风为伴。它装扮了单调的冬天,坚强乐观,“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从中笑”。它的这种精神不正象征了走在改革开放最前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坚强乐观的弄潮儿吗?)

Ⅲ.拓展阅读

(一)1、C(A都是“说”的意思;B都是“原来”的意思;D都是“知道、了解”的意思;C项第一句中的“欲”是“将要”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2、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4、讽刺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5、提示:《买花》借人们对牡丹的喜爱,揭示当时社会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中极力描写人们对牡丹的热爱和保护,突出人们对牡丹的追求。牡丹成了富贵荣华的象征。结尾点明主旨。而《啊,牡丹》歌词却赞美了牡丹历经贫寒后的美,赋予它一种高贵美好坚强的品性。反复咏唱,抒情色彩浓厚。只要从内容或写法的任一方面来谈,言之有据即可。

(二)1、C(A项都是“到”的意思;B项都是“自从”的意思;D项均为“耸立的样子”的意思;C项第一个“备”是“详细”之意,第二个“备”是“准备”之意,动词)2、⑴它兼有百花的长处而没它们的短处;⑵避暑时,暑气因为它而减退;要纳凉,凉气跟着它而产生。3、⑴可目⑵可鼻⑶可人之口⑷备家常之用4、详写芙蕖开花的过程及花、蓬之美5、例: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等作用: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句与散句结合使用,使语言活泼生动,不呆板。6、例如: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⑶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三)1、⑴到⑵一起⑶交换2、B(A项:与课文内容正好相反;C项:柳宗元有“女子二人,皆幼”;D项:安葬费用全由裴行立资助,其表弟卢遵将其安葬在万年先人墓侧,并未出钱资助,故A、C、D三项均与原文内容相悖,应选B项)3、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欧阳修4、他们听到子厚的风格,也应该感到有点惭愧吧。5、落井下石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Ⅳ.写作

写作点拨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选择一种你比较熟悉的植物来写,较容易抓住它的特征。在写之前先确定中心,再根据中心选择材料,托物言志的文章更应这样。你在文章中抒发什么情感、歌颂什么精神,在构思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根据所言之志寻求所托之物,即做到“意在笔先”。只有这样,文章的主旨才能鲜明突出。同时,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要有必然的联系,才能够引起读者自然地联想,而不给人牵强之感。

思路一

你可选用一种植物如梅花,首先描绘它的外形特征,着力刻画梅花的外表,然后由表及里,道出它的本质,展开联想,揭示出它所具有的精神,表达对它的赞美之情。也可加一些适当的议论抒情,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思路二

你也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文章开始赞颂其他植物的美丽和精神,然后引出对梅花的描绘,揭示出它的精神,由物及人,引出对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的赞美。

例文1

梅花赞

梅花,凌寒而放,不畏严寒,是坚强、敢与强敌搏击的象征,是美的传递者,香的散发者,甚至是人们友情的“邮递员”,为人们献上一份份新春美好的祝愿。古诗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诗句里寄托着人们对梅花的赞叹。

梅花并不比高贵的牡丹、多姿的秋菊、妖媚的水仙艳丽,名贵,但它有一种令人敬佩的性格。梅花与众不同,一生孤高、清廉。它也许不愿意与别的花在春天里斗艳,也许喜欢冬天这个银白色的世界,也许是想给寒冷的人们带来温馨、芬芳。它选择了冬天,这个必须与大自然搏击的季节。梅花生命力旺盛,人们常常把梅花连枝带花切断,放在花瓶中,掺入少许水,却往往能维持几个月,甚至在花瓶里长出芽,发出根来。在那弯曲而显得刚劲的枝干上,布满金色的小苞蕾和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就如一个个新春的祝福,挂在枝上,等待着人们去欣赏、回味……

梅花有好几层花瓣,衬着金黄色的花蕊,它们像是挂在天边的星星。忽然,一个“流星”飞离“星际”,落在脸上,散发出沁人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梅花的美在于它的品性。而它的品性,会永远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啊,让我们成为生活中的一朵朵梅花吧!

选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10499934.html,/hbx3.0/slhy—mh2.htm

简评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精心描绘了凌寒独自开放,为人们在寂寞的冬季增添美景的梅花,同时把一份沁人心脾的清香播撒人间。文章赞美了梅花勇敢、坚强的精神,把梅花与高贵的牡丹、多姿的菊花、妖媚的水仙对比,更烘托出它的与众不同。它敢于选择百花凋谢的冬季开放,而且如把它连枝带花切断,插入装水的花瓶中,它竟然会生根发芽,充分说明梅花的旺盛生命力。最后,作者很自然地引出希望大家学习梅花的顽强精神,做生活中的强者的心愿。

例文2

仙人球

佚名

我家养了一盆仙人球,是几年前一位好朋友送给我的。那时它只有一个拳头那么大,全身长满了一丛丛的短刺,样子很难看,我心里不大喜欢它。一天,我去给它浇水,手不小心碰在上面,痛得我“哎哟”大叫一声,只见一根硬刺扎进我的手指。一时间,我怒气冲天,一脚便把它踢到床下。从此,仙人球便“定居”在床底下。我对它冷漠到了极点,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不给它浇水、不让它见太阳。

一转眼,半年过去了。一天,我在清理床下的时候惊奇地发现,那盆受我冷落的仙人球不但没死,而且还增大了一圈,在一丛针刺中长出了一个小突起。这时,我对它的看法有些改变了,这么长时间,我不给它浇水、晒太阳,它竟仍然坚强地活了下来。我很内疚,便立即洗掉了仙人球上的尘土,把它搁在窗台上。从此,仙人球便重见天日了。

几个星期后,仙人球上的那个突起越来越长,已经有两三寸了。我知道它要开花了。如此丑陋的东西会开出怎样的花朵呢?又过了几天,花骨朵儿已经有四寸多长了,细长细长的,上面有一层花白的茸毛。就在那天傍晚,花瓣终于展开了。我看着它,情不自禁地说道:“啊!真美呀!”只见那花冠直径约有一分米,吐着美丽的花蕊,清香扑鼻。从整体看,好像一个吹鼓手,鼓着腮帮子在吹喇叭。单看这枝花,花瓣水灵灵的、洁白无瑕,形态就像一位下凡的仙女,怪不得称之为“仙人球”呢。家里人都非常高兴,聚在一起观赏这动人的难得的画面,一直到很晚才散。

此时此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开始我只见它相貌丑陋,就将它冷落床下,但仙人球却以它坚强的性格战胜了黑暗和干旱,并以那美丽的花朵给了我欢乐和享受。

不久,仙人球的花便谢了。但我仍然精心照料这棵仙人球。现在,它已经长得像个小南瓜了,也许是要报答我——它又要开花了。

摘自《初中备考作文》

简评

全文把仙人球的成长经历与我对它的态度有机结合起来。初见到它时“样子难看”,我心里“不大喜欢它”,浇水又被扎,更使“我对它冷漠到极点”。半年后我发现它竟然活下来了,而且又开了花,我心里“内疚”;仙人球的花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我更为自己的所为感到不是滋味。仙人球的顽强生命力震颤了作者的心灵,他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这与杨朔的《荔枝蜜》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四)美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二.学法引导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

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七.教学步骤导语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扬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就要求同学们学好文言知识。今天我们所读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知识,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看

短文两篇教学案学生用

课题:短文两篇 编号:8022执笔:潜俊审核:王晓莉课件名:陋室铭、爱莲说 第一板块预习反馈 陋室铭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刘禹锡,唐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河南洛阳人。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他对这一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贵人蔑视的态度。在文学上,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了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我读过他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案牍.()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字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3、倒装句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诵莲:,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天然去雕饰。 2、学莲: (1)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字,谥号。北宋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 ) 淤.( )泥濯.( )清涟.( ) 噫.( ) 亵.( )玩鲜.( )有闻不蔓.( )不枝 (三)读莲: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大家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通文意,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小组内分工合作疏通文意。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 ..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的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制作积累卡片,学生进行总结和互补 词类活用 蔓:不蔓不枝 枝:不蔓不枝

第二单元 3《短文两篇 蝉 贝壳》导学案

3短文两篇蝉贝壳 设计者:曾祥茂审订者:杨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态度: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抢答,朗读,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激情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预习课文 (一)掌握下列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收敛(liǎn) 颤动(chàn)宽恕(shù) 卑微(bēiwēi) 聒聒(guō)一丝不苟(gǒu) 短暂(zàn) 脆(cuì)弱 2、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三)A.阅读课文《蝉》,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难点) 一、课前自学: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3)谢中书: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 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 2、背诵方法指导: 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

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五、习题检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运用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教材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愿意学习带有神话色彩的文章,哪怕是文言文也兴趣盎然。《夸父逐日》学生并不陌生,故事很熟悉,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两小儿辩日》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本次学习我没有把字词句解释、翻译放在首位,而是注重让学生去探究理解。并结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内涵

2、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3、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背诵巩固。 1 /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案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短文的内涵。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小组间竞赛。班内展示交流。故事讲述。课本剧表演。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追赶太阳的神话,这节课,我们还

部编语文精练系列-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13 短文两篇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难 点) 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以哲学 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 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 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 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不求甚解》 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 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

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理解观点;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语言风格;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二、难点:学习体会本文十分简练的论述语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课前准备】 作者资料,课件,学生做好预习,圈点勾画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谈读书》 一、导入新课 1、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2、出示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谈读书》 (一)师生交流导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交流作家资料 交流后出示: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等。 (三)交流读书名言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五)口味句段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最新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歇:颓:沉鳞:竞 跃:与: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 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 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 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 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 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

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前预习: 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 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1)给加粗字注音并识记 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 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三、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质疑问难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 ?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 ?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彳教学方注柑寻 教法指导: 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 (1) 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 语言要凝炼。 2. 扣住文段核心。 3 ?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 ?字音字形 德馨(x I n) 苔痕(h e n) 案牍(d u )西蜀(sh u) 2. —词多义 鸿儒(r u) 词类活聊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 背景介绍 文U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咼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6. 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 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 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 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 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 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 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案

16短文两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13《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5分钟)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环节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 )“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 例证法。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竿充数”辩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环节三: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

【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着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流俗,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第一课时《陋室铭》 一、新课导入 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2)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5.作者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 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7.文体链接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