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城市新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北京城市新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北京城市新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北京城市新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孙洪铭,北京规划委员会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摘 要:以二环路为痕迹的“凸”字形北京旧城,就是明代祖先的创世杰作——明北京城。明北京城在世界享有盛名,其中最精彩的是它拥有一条贯穿全城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全城建设均以轴线为核心,对称有序展开,中轴线是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的传世之宝。

关键词:规划 ;布局;研究

Abstract:The convex-shaped old city of Beijing with the Second Ring Road as the trace was the Beijing Cit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masterwork of our ancestors in the Ming Dynasty. Beijing City of the Ming Dynasty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worldwid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s that it has a south-north central axis running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city. Buildings of the whole city were centered on the axis symmetrically and orderly. The central axis is a great treasure in the old city building of Beijing.

Key words:planning;layout;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7-30(5)

北京城市新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孙洪铭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新区”、“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两轴两带多中心”、“中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十字交叉骨架”等新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布局模式,把新北京推向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空间。

当你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站在景山顶端的万春亭,由近及远地俯览全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凸”字形北京旧城的空间布局全貌。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重城垣、棋盘式于巷、三海水系、四合

布局严谨、整齐有序,这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以天安门为中心的东西长安街延长线,把北京旧城引向远方。再向远处望去,环绕旧城的四周,是望不到边际的海洋般的高楼大厦,它们把旧城簇拥在中间,更加加重了旧城的珍贵。在整个规划市区,新老建筑交融增辉,路网、水系、园林,在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中环绕穿行,从而勾画出一幅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的壮美画卷。

1 中轴线是明“凸”字形北京旧城规划建设发展的轴心和依据,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创世杰作

北京是祖国的古都,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凸”字形以内的62平方千米的旧城区,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称“明北京城”。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明北京城的空间布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重要的因素是具有一条与明北京城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的南北中轴线。明代是先定中轴线,后建北京城,从而实现了以轴线为中心的全城对称,它南起永定门,北到

钟鼓楼,全长8千米,是当今世界上保存的最长最成功的建筑艺术轴线,整个轴线有开有阖有收有放,皇宫、大殿以至皇帝的龙盘宝座,都规划在这条中轴线上,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等四重城垣,都以这条中轴线而对称展开,形成完整和谐的、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谈到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必然联想到元大都城的轴线建设。1267年,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忽必烈占领金朝中都城后,在中都城的东北营建新城,定名为元大都。元大都城的兴建,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放弃了业已被战争焚毁的金中都城的旧址,而以金中都城东北的离宫——大宁宫,也就是今天的北海琼华岛为核心,建设元大都城。元大都城是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施工,开始进行了详尽的地形测量,然后作了全城的总体规划,再逐步施工。当时,环绕着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的东岸和两岸,修建了三组宫殿建筑群。在东岸,也就是今天的紫禁城位置,修建的一组宫殿,为皇帝所用,称“大内”,三组宫殿的周围,加筑了一道城墙,当时叫做“萧墙”,后来称为皇城。环绕皇城外面的是大城,大城内的重要建筑,均以大内为中心对称排列。大内最中心的一座宫殿,以及宫殿最中心的皇帝宝座,是元大都城东西城之间的中心点,南北之间垂直于这个中心点的,正是全城设计的中轴线。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于公元1403年定都北京,同时开始营建北京城。明北京城的建设,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开始的,它紧缩了元大都城的北半部,把整个城市南移,中轴线的南端延至明北京城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中轴线的北端,即在元大都城的中心点(距元大都城四面城墙距离相等的中心点)——中心阁,改建为鼓楼,在鼓楼的北面建设了钟楼,钟楼就是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因此,用历史的观点看,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是在元大都城宫城南北中轴线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的,因此,元大都城宫城南北中轴线,功不可没。

明北京城的营建,用了14年时间完成的,其城市空间布局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明北京城分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紫禁城又称宫诚,是明北京城的核心,周长6里、高7.9米,外围护城河。皇城在紫禁城外面,周长18里,有6个门,中央官署和“皇宫左面的太庙,右面的社稷坛”,宫后的御苑,宫右的太液池等都在皇城之内。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45里,城墙高约12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是在132年后,即1553年修建,因当时财力有限,将原环内城修

建外城的计划,改为仅仅修建了南郊部分,外城长28

里,共有7个门。于是,明北京城的平面布局呈“凸”

字形。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清初由于大火和地

震,宫殿和城楼多有破坏,现存的宫殿不少是清代重新

修建的,但城市的空间布局则尚存明制。

2 新中国成立61年来,新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建设发展中的精彩篇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古都

北京从此回到人民手中,城市的规划建设进入了一个真

正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新中国成立59年,随着城

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不断向四郊

延伸。在市区规划的1085平方千米范围内,1949年以

前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约100平方千米,占规划市

区总土地面积的10%左右,其中旧城区62平方千米,

占6%多一点。今天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已达到720平

方千米,相当于1949年城市用地的7.2倍,占规划市区

总土地面积的66%。就城市建设用地自身而言,1949

年旧城区的土地面积,占当时城市建设总面积62%,而

今天旧城区的土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例仅

10%以下。面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巨大发展变化,结

合北京的特殊地理环境因素要求,北京市提出许多关于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规划方案,为大规模建设工程的有

序布放,提供了科学的坐标、定位和定向条件。今择具

规划方案中的精彩篇章展示如下。

2.1 新中国成立确定的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规划建设

发展的城市建设方针,成为新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发

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1949年5月,成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由叶剑

英、聂荣臻市长先后兼任主任。当时,一方面邀集梁思

成、陈占祥、朱兆雪、赵冬曰、华南圭等中国规划建筑

专家,研究北京城市规划方案,另一方面于同年9月,

北京市邀请以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为首的

以及由巴拉尼可夫等前苏联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来北京

协助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当时,中外专家对北京未来

的发展,提出了不少规划方案。

在这些方案中,对北京的行政中心放在何处的问

题,曾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行政中心应

放在旧城,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旧城原有的基础和设施,

持这种意见的有前苏联专家和朱兆雪、赵冬曰、华南圭

1

等;另一种意见主张把行政中心放到西郊,认为旧城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应完整地保留下来,持这种意见的有梁思成和陈占祥。经过充分反复的争论和酝酿,北京市最后采纳了前一种意见。

上述关于行政中心的两种不同意见,其城市空间布局结果也会截然不同。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建设发展新区,其城市空间布局将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旧城区将会从过去几乎是城市的全部,而随着四郊新区的发展,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成为整个城市的一小部分;二是旧城区,要在保护古都空间布局和风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造,因此,如何处理好保护与改造的关系,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处理这个关系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三是新区的建设,将会以旧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有序延伸,但不会是等距离延伸,将会依据地理环境条件而异,四郊新区是连片向外延伸,还是中间进行合理间隔,以避免连成一块混凝土大饼空间;四是路网骨架设置的模式和特点;五是水系园林的布局安排,使其真正承担起优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独特作用。

2.2 明“凸”字形北京旧城内的南北中轴线,进一步丰满延伸,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新北京是在明北京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保护和建设好南北中轴线,是改建、扩建、新建北京城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61年来颁布实施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都把南北中轴线的规划建设,作为主要组成内容,对南北中轴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保护和建设。其中,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完成了天安门广场的大规模建设,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布置在广场轴线的东西两侧,它们与天安门城楼遥相呼应。整个广场呈现庄严、雄伟、开阔的气氛。坐落在广场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以后建设的毛主席纪念堂,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段轴线的空间。天安门广场的改建,是南北中轴线保护与建设的成功之作,天安门成为中轴线的中心点,全城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与横贯全城的长安街东西轴线垂直相交在天安门广场,组成了一幅十分完美的城市十字轴线骨架。最近完工的前门大街步行街,两侧以灰色主调的中西合璧的老式店铺,以及街心行驶的旧式有轨电车,再现了老前门大街的古老历史风貌。天坛与先农坛这两组古老建筑群,透过天桥至永定门之间道路两侧的大面积绿化空间,遥相呼应,南北中轴线最南端复建的永定门城楼,英姿昴然。

在保护建设南北中轴线的同时,伴随城市用地空间的不断扩大,将中轴线向北向南延伸,按照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要求,由永定门延伸至南苑的南中轴线已经打通,由钟楼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的北中轴线也已打通,由奥林匹克公园至南苑,全长28千米。

2.3 1958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与“分散集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实施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1958年方案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案,人们称它奠基方案,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5个:一是这个方案认真吸纳了以前编制的各种规划方案和草案的精华,同时,认真总结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5年计划时期,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理论与实践;二是这个方案是在前苏联莫斯科城市规划专家全面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三是从1955年开始,原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力量,对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现状调查,最后完成了各种统计数据和现状图纸,为科学地编制1958年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1949年至1958年,北京市的行政辖区,共经历了5次扩大,到1958年,全市总土地面积最后达到16800平方千米,这为新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五是这个方案在编制过程中通过多次举办展览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有比较扎实的群众基础。

在上述背景条件下完成的1958年方案是高质量的,是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在这个方案里,北京的城市规划专家首次提出了“分散集团式”和“子母城式”城市空间布局方案,“分散集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方案,将规划市区的城市用地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的旧城区及其向四周发展的连片地区,称为中心大团,其外边界贴近四环路。在规划市区的边缘地区,以清河、南苑、丰台等镇点为核心,建设10个边缘集团。中心大团与边缘集团之间,边缘集团与边缘之间,由大面积绿化用地所分割,又通过路网骨架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集团间即分割又联系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另外规划市区与远郊地区的县城和大的集镇之间,形成“子母城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它们之间由快速路网交通进行联系,形成全市性的城镇布局体系,而远郊地区的县城和集镇,肩负着对内联系规划市区,对外联系北京市周围城镇的双重任务。

2

“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的成功之处是:1、将规划市区的城市用地划分成若干独立的用地组团,并进行分散布置。这种布局模式,避免了城市用地无限制地连片建设,而形成大饼式的混凝土空间。中间分割它们的是大片的绿地和水域,这些绿地和水域就是北京城市的肺,等于增加了城市用地空间的透气性和肺呼量,最终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2、这个布局形式充分考虑了北京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北京的地理条件是,山区占三分之二,位于全市的西北部,平原占三分之一,位于全市的东南方向,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平均落差100米左右。气候条件,是典型的北方季风气候,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这3个月,根据上述地理和气候条件,在“分散集团式”的空间布局形式里,其用地的功能分区是,西郊摆放国家机关、军事机关等单位用地,西北郊摆放科研机构、高等学院等单位用地,东郊、东南郊处在城市的下风下游,摆放工业和仓储等单位用地,住宅及其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服务性行业,均匀布置在各集团用地里;3、中心大团将旧城区团围在中心,通过十几条由二环路为起点的放射路与三环路至五环路的环路交叉衔接而形成的路网骨架,把穿越旧城区的交通,引向环路以外,确保了旧城区的环境质量和安宁,有利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职能的发挥;4、10个相对独立的边缘集团,如果得到有效控制,那么规划市区的用地规核的控制,就会更有保障。

2.4 实施“绿化隔离带”规划建设方针,确保规划市区城市空间布局拥有更多绿色空间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开始实施“绿化隔离带”规划建设方针,并把这一方针落实到地域空间布局上。实施“绿化隔离带”的地区,主要是指近郊区的城乡交错地区,即三环路至四环路内外,这里城乡建设交错,城乡土地交错,房屋交错,人口交错,流动人口集中,鉴于上述情况,这一地区社会管理难度大,违章建设问题突出。实施“绿化隔离带”规划建设方针,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混乱状况,建设新农村,腾出更多的土地进行绿化,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增长,城乡建设真正纳入规划的轨道。

2.5 规划市区工业、仓储用地的调整外迁,是规划市区城市空间布局及用地功能的一次大调整

规划市区工业、仓储用地的布局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已基本形成。工业建设的大发展,促进了北京

市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但是,随之 出现的工业生产所

产生的废水、废气、噪音等严重污染城市,城市环境质

量严重恶化,由此又带来耗水、耗电、耗油的压力,交

通运输超负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首先必须是一座清

洁优美的城市。为此,北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对工业、仓储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搬迁工作。其中,对

那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陆续迁往市外,现在的问题

是,外迁的工业企业,原址的土地如何合理利用的问

题。

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外迁工业企业的原址,都按

照规划要求做了很好的安排。如首钢原址拟建设西部休

闲区。酒仙桥工业区将面临大规模改建,其中751厂决

定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意产业园区,新建拥有4万平

米的设计师大楼,拟吸容100家设计师工作室。垡头焦

化厂外迁后,原址将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搞开发,三分之

一的土地作遗址公园。工业企业外迁,原址从新建设,

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这里有三点应引起注意:

一是这次搬迁的工业企业数量多,面积大,是“分散集

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的再次深化,应该维护“分散集团

式”城市空间布局不受负面影响;二是防止走了一个

“钢铁城”,来了一个“混凝土城”;三是防止出现人

流、物流、车流的新的旋涡。

2.6 建设“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形式,是

“分散集团式”城市空间布局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2004年颁布实施的新北京城总体规划方案,提出

了“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形式。

两轴:是指长安街的东西延长线轴和南北中轴线十

字垂直相交在天安门广场。

两带:是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

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

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是指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

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其中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

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亦庄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顺义现代制

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区等。

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城镇的合理空间布

局,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证明新北京与周边城镇

乃至更大的地域空间联系交往的决心。

3 新北京未来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发展问题展望

3.1 新北京南北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61年来,北京市对南北中轴线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由永定门至鸟巢沿轴线燃放的烟火,向世人展现了中轴线无与伦比的壮美画卷。从今后看,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景山至鼓楼一段沿街两侧的整理改建,其中地安门复建、万宁桥周围环境清理,将这座桥的原貌完整地展现出来;2、天安门广场以南,复建正阳门瓮城,整理改建恢复前门大街两侧纵深地区历史风貌,珠市口至天桥沿街两侧改建,永定门至南苑沿街两侧街面的整理改建。

在保护和发展南北中轴线的同时,对旧城区属于空间布局中有重要影响的古建筑群,要认真进行保护,如“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棋盘式街巷,四合院民居等。

长安街东西延长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西长安街延长线,将从首钢东门继续向西穿过首钢工业区、穿过永定河,直至门头沟首府。

3.2 严格控制规划市区城市发展规模,坚决维护“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成果

目前,规划市区范围内,每年迁入的人口约四、五万人,新建房屋建筑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5平方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发展,用不了几年的时间,规划市区内,预留的城市建设用地,将全部使用完。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在规划市区以外寻求新的城市建设用地问题,现在就应该着手进行可行性研究。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不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北京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城市用水工程为例,北京历史上就是一个缺水城市,长期以来,北京城乡用水一直十分紧张,为了解决新的水源问题,北京一直在做境外水源的可行性研究。北京原有两个水源,即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源,地下水水源。最近完成的“南水北调工程”,是新开辟的第三水源,起点是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取水,终点是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全长1267千米,北京境内是80千米,这是从长江引水的中线方案。目前正在施工的还有从长江引水的东线方案,即从扬州取水,基本沿大运河北送。从长远看,北京还将建设从长江引水的西线方案。

从上述情况看,控制规划市区的城市规模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好。近几年,规划市区北面新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两个新区,就是超出清河集团和北苑集团规划用地规模建设起来的。由于重房屋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还把规划市区总土地面积由1040平方千米,扩大到1085平方千米。最近,昌平区在规划市区北临的沙河镇,建设大学城,到目前为止,大学城的地下管线工程,已基本铺设完毕。大学城与回龙观新区咫尺之遥。基于上述情况,这里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规划市区的边界是一个可以随意调整的弹性边界线呢?还是一个有科学依据,不能擅自变动的具有权威性的边界线?这是一个应该通过认真研究而得出的科学依据的结果。

3.3 深化“子母城式”空间大布局的成果,不断提升远郊城镇吸纳和疏导规划市区城市规模的能力和水平。

规划市区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是有限的,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无止境的,这是一对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越加突出,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应该从更大的地域空间通盘运筹。这个问题,早已在1958年的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子母城式”空间布局模式。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远郊地区的县城和集镇的城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城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其中,比较突出的县城有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等,它们对规划市区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近年来,规划市区的单位和人口外迁的数量明显增多,还有更多的人搬迁到远郊城镇去居住,享受那里高质量的居住环境,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相信,随着远郊城镇现代化更高层次的发展,对规划市区城市规模的吸引力将会更加增强。远郊城镇的空间布局,应与生产力布局,旅游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样应该避免城镇规模过大。

参考文献:

[1] 侯仁之.侯仁之讲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1.

责任编辑:张吉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考试大纲 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