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类节目的三大创新发展路径

文化类节目的三大创新发展路径

文化类节目的三大创新发展路径
文化类节目的三大创新发展路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一直为业界所诟病,益智问答类

节目如《幸运52》《开心辞典》火爆荧屏后,一批形式大同小异的作品蜂拥而至;当《百家

讲坛》红极一时,类似模式的讲座类节目又纷纷抢滩市场……

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最主要

的是,这些文化类节目依然没有找到适应当下的传播模式,不免依然显得高高在上。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问题在近两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文化类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

内涵的挖掘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等方面均实现突破。这些改善并不仅仅体现在电视媒体上,

广播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发展。

一、题材样式的拓展

2017年是文化类节目井喷的一年:以央视为代表,年初即接连上演的《中国诗词大会2》

《朗读者》,年尾又推出形式独创的《国家宝藏》,无论话题度还是收视率,可谓火爆全国。湖南卫视推出了《百心百匠》,浙江卫视奉献了《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江苏卫

视也有《阅读·阅美》。即使到了年末,各大平台跨年晚会也大打文化牌,为一整年的人文热

完美收官。

虽然大批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弥补了电视荧屏不断缺失的文化属性,但大量同质化节目却也使

得这一类型节目广受诟病。文化类节目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央视推出的文博探索类文化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

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拿出三件馆藏精品,由不同的明星“国宝守护人”

进行推介,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一件藏品,在故宫600年之际举办的一次以《国家宝藏》为

题的盛大特展中展出。这档节目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文化类节目在诗词、阅读之外有了

更多的可能。

节目的表现形式也别具一格,充分考虑到年轻受众的审美喜好:每一件文物流传至今都历经

多年风霜,所以必然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节目中关于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由讲诉+演绎的形式展现。明星演绎文物故事,少了比拼元素他们的表演更多的是为文物服务,没有丝毫

炫技成分。

正如主持人张国立说的:这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只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

感与经过电视演绎后的活力融合在一起。在25-34岁这一类年轻人群中,随着节目的推进,

加之其他媒体平台口碑的持续发酵,节目的竞争力与观众的喜爱程度不断提升(图1)。

文化类广播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也遇到了与电视文化类节目相同的窘境,节目大多大同小异,

讲述的是各地各国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如饮食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各地风土人情等。那么,如何编排,通过不同类型文化节目的呈现来进行节目的编播则成为了一个创新点。

北京城市广播《城市文化范》

北京城市广播《城市文化范》的内容涉及艺术品收藏、时尚文化、演出、展览、旅游等多方

面的内容,紧紧抓住“文化范”这个独特视角,节目每年都会策划多个系列主题,以2016年为例,便策划了《倾听历史,走进文化遗产》《追寻城市记忆,有范逛故居》《当历史遇见艺术》《有范逛北京,行走文创园》《有范看奥运》《回望辛亥,有范追忆》《不能忘却的长征》《外交官眼中的世界》等等20多个系列节目。

节目非常重视与重要时间节点相契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众收听的兴趣。《城市文化范》

节目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清明节、北京电影节、建党95周年、里约奥运会、辛亥革命105

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时间都推出了系列策划。

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节目《不能忘却的长征》从三种不同形式:展览、话剧、歌剧展现“长征”。辛亥革命105周年,以《回望辛亥,有范追忆》为题,从孙中山本人的故事和“辛亥”主

题收藏品等角度还原辛亥革命,在还原历史过程中讲述辛亥革命的艰辛和重大历史意义等。

节目每周五7:30-9:00在北京城市广播播出,对比2018年该时段周五与非周五的市场份额可

以看出,在节目播出的时间段内,市场份额明显高于往常时段,其中在家与车上优势更为明

显(图2)。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也包含着丰富

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这些往往出现在教材书籍当中的经典文化瑰宝犹

如阳春白雪,难免让大多以娱乐心情、释放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要诉求的电视受众感到

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为了让节目接地气、聚人气,创作者尝试运用各种新潮时尚的表达方

式以及年轻人能理解的影像语言。

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

《诗书中华》是东方卫视“中华”三部曲之一,节目突破一般益智文化类节目固有的比拼形式,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注重诗文在生活中的活学活用,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携手作

战代替了传统的个人应战,传统文化的考察范围也从古诗词扩展到了古诗文。通过家庭成员

间的默契充分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好的家风、家训、家史。

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家庭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对战,通过“曲水流觞”的

方式从42组参赛家庭里随机选择一组家庭,进行家有诗书挑战赛。

两位家庭成员需要共同协作,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接上下联的方式答题。顺利通过挑战赛的

家庭进入“君子之争”对战赛,七题答对四题则成为实时擂主。

为配合各个环节,舞美设计也采用了“曲水流觞”的形式,美感和内涵获得了广泛好评。

云南经济广播《月色书香》

云南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FM88.7的《月色书香》节目,是一档在晚间主打“朗读者”的阅读分享平台,节目倡导全民读书,传承经典文化,力求推广都市晚间书香生活的理念。

节目包括“好书推荐”“系列读本”“特色栏目”“益智故事”等栏目板块,从单一的分享诵读模式转变为多种复合型模式,由单一的书籍推荐渐渐转变为综合型文化平台。

《月色书香》非常注重体现广播节目新闻性的特点,配合时下热点,以摘播、征文展播、专题专栏等形式推出相应的主题节目,紧紧把握时效,话题感更强,有效地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节目从不同角度摘播了这些节目中的精彩片段,让听众在另一时空尽情回味其中的动人、激情与活力。

对于年轻人的吸引,除了节目本身以外,大量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才是最能提升粉丝粘合度的方式。节目走访云南省各地,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分享会,邀请各位主播大咖,通过“音诗画”品读的方式,面对面与听众互动;与此同时,利用云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平台“云视新闻七彩云”微信公众号进行现场直播。

从收听数据上来看,中老年听众是该节目收听的主力军,除此之外,在25-44岁听众中也获

得了一定的收听反馈(图3)。

二、文化内涵的挖掘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内容不免曲高和寡,在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时,务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不断创新。各类型的文化类节目曾一度追求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鲜明

特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内容作为节目的取材对象,而呈现的方式主要以节目竞赛为最

主要的形式,突出选手之间的竞争性,但弱化了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细致解读。而近一两年来,这一现象有所改善,各种文化类节目逐渐加强了对于主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中央台三套《文艺名家讲故事》

文艺作品能够感动人,而文艺家们个人的故事也能感动人,他们的成长和创作史也可以说是

一部文艺史。中央台三套《文艺名家讲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深入挖掘德艺双馨的文

艺家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为了更好的“再现”故事,节目摒弃了传统的演播室采访,而是在文艺家小时候生活过、辛勤

耕耘过的地方拍摄,既怀旧又有生活气息,能够用镜头充分调动观众的思绪。采访过程中,

主持人与被访者边走边谈,走走停停,既提升了观赏性,也让观众在无形中领悟到了艺术的魅力。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文艺名家讲故事》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以文艺的方式表达文艺,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这就是《文艺名家讲故事》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其中融合了大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有热气腾腾的市民生活,有色彩斑驳的名家故居,有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有对现代人的创作启示。

从微博的不同年龄段提及人数构成来看,80-89年出生人群以及10-19年出生人群占比较高,分别为22.38%和21.01%,可见节目在青年观众群中获得了较高的话题(图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是央广推出的系列报道,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工匠”“地方戏曲”“古村落”等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领域,挖掘其中的精髓,让这些文化的魅力得以重新焕发,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

在以方言为主打的第一季中,节目组选择了有代表意义的沪、粤、陕、川、徽五地的方言为题材,深入当地寻找相关人物、场景和故事。其他季也尽量选择有声音特质的主题,如《工匠季》立足云南瓦猫制作、古琴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讲述手艺的兴衰起落。《戏曲季》以京剧乾旦、昆曲、二人台等为切入点,展示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节目唤醒耳朵、直抵心灵,这组报道不是单纯地讲道理说意义,而是既讲述故事,又

配有大量的声音素材。如《上海的“腔调”》以音乐《婆娑起舞》进行声场转换,将受众带到

老上海的光影记忆中。

《戏曲季》搜寻珍贵历史音响,使访谈、唱段、剧场演出有机统一,为全方位展示古法技艺,除了在央广各个频率中播出外,还以网页的形式,图文声并举,介绍相关内容,真正做到了

可听、可看、可互动。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燕赵传奇》

《燕赵传奇》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文化广播依托重点文化选题推出的一档本土文化特色

的广播系列节目。这档节目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国家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规划,立足京津冀

文化一脉,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呈现。

《燕赵传奇》在对现存文化资料反复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分类梳理,陆续推出“根脉文化”“皇

家文化”“民俗文化”“诚义文化”“长城文化”五大系列,而后又陆续推出了“中央人民政府从这

里走来-华北人民政府全景实录”、“张家口往事”和“燕赵抗战英豪录”,这些内容同样展现了

京津冀文化相通的密切联系。

三、传播渠道的多样

互联网即时通讯、双向互动、海量存储等特点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生

产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

的改变。

在这种传播生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制作方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宣传思路,通过“两微一端”宣传矩阵、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方式,

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呈几何级数的扩大。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整合全台优秀资源,全面推动多终端融合传播体系建设,传统广

播频率和央广网、央广新闻、中国广播等新媒体渠道及微信、微博全面布局,互联互通,形

成了中央电台立体化、全能化传播渠道。重要新闻信息在任何一个发布平台上都有呈现,受

众只要打开其中一个平台就能看到所有信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央广网、你好台湾网、中国民族广播网、国家应急广播网四个网站的发

布系统也进行了技术整合,由央广新媒体公司统筹管理运行,实现了规模效应。

地方记者站与央广网地方频道整合以后,加强了前端采集共享,通过旗下遍布全国的记者站、网站地方频道,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台发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制作公司进行整合,提升广播节目制作能力,逐步形成民族广播节目译制、文艺节目、网络音视频节目制作等板块,实现台内作品委托制作机制。

电视方面,央视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融合传播媒体矩阵,实现了优质内容资源

的跨屏、多终端传播。其中在跨屏互动方面,很多节目播出同时在电视端出现二维码,通过

扫描、摇一摇等方式实现了跨屏互动;与智能电视端合作,开办智能电视等互动电视的央视

专区,覆盖近亿用户;两微一端方面,除了频道、节目甚至主持人开设的微博认证大V与权

威微信公众号外,在移动终端相继开发了央视影音、央视新闻、熊猫频道、体育频道等各频

道APP。各种传播途径多维立体化为传播服务(图5)。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的文化音乐节目,由撒贝宁担当主持人。节目由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由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孙杨、凤凰传奇等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节目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

根据北京清博大数据公司数据显示,2018年2月16日至21日,《经典咏流传》3期16首曲目的全网提及量总计159万,热度最高的三首曲目分别为王俊凯的《明日歌》、凤凰传奇的《将进酒》和王力宏的《三字经》,三者合计阅读量128万(表1)。

结语:文化类节目从兴起到兴盛,既是价值的回归,也是时代的必然。感官娱乐固然可以解压放松,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愉悦,才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根本体现。

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通过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

因此,文化类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着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 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渴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电视综艺节目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诞生。如今,电视综艺节目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本文试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并对建立电视综艺节目的科学生产运行体系进行探讨。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声光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集欣赏、娱乐、知识、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后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具有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样式丰富、参与广泛等特点。 综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节目竞相仿效,克隆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游戏类综艺节目,全国大概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同时开办,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原本为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单一乏味的感觉。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一炮打响后,就出现了一系列仿效的节目,照猫画虎;央视推出《开心辞典》,众多的益智节目随之充斥荧屏;《玫瑰之

约》、《今日有约》等婚恋征友的节目,明显也是台湾《非常男女》的翻版。 其次是节目改版十分频繁,过于随意。 通过改版可以调整节目内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本是好事,但目前许多电视节目的改版却是仓促上阵,看别人改版,自己也忙着改版。因为缺少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改版之初效果还可以,但过一段时间之后,节目质量不断下滑,甚至最终被淘汰出局。改版复改版,反而使节目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其三是节目质量粗糙,品位低俗。 主要表现在主持人矫揉造作且漫不经心,缺乏激情。一些娱乐类的综艺节目品位低俗,让嘉宾出丑,拿孩子开涮,俗话套话满天飞,低级无聊的搞笑、浅薄粗俗的游戏、弱智的问答、荤话连篇的调侃成了不少电视综艺节目的固定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被逐渐开发、重视、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克服上述问题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寓教于乐,绿色娱乐 “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收看电视娱乐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这是人民群众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电视文艺节目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12]所以现在大家都是呼吁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寓教于乐,绿色娱乐。所谓寓教于乐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综艺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 当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进入了的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把握好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紧紧依靠以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为先导,弘扬社会正能量,摒弃低俗、恶俗、媚俗,避免过度娱乐化,成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主要从现在电视、网络播出的综艺娱乐节目本身出发,分析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问题。然后结合国外综艺节目的发展模式,探究中国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走向,最后就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趋势进行预估。 [关键词]综艺节目同质化受众本位文化内涵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介绍 据最新的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在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中,播出量第一的是电视剧,占总数的57%;而综艺节目的播出量占到总量的15%,紧随电视剧收视率之后,综艺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在观众地忠诚度方面都占有着很大优势,其整体竞争力显得很强。2015年关于电视剧的微博转发量较去年同比增长6%,而综艺节目的微博的转发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接近到172%1。由此可见,综艺节目在中国的观众中一直很受关注。近年来,我国的综艺节目都是靠模仿和引进而取得好的收视率。现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的节目多达几十档,“这些节目扎堆上演,广电总局不得不当即下发限制令,要求每个卫视在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这些引进模式,受观众追捧的背后,综艺的原创性不足的有关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二)文献综述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不论是学术界和文化产业界都开始了电视节目的研究,英国的著名学者Dyer认为:综艺娱乐节目的各种形式都是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各类综艺娱乐节目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形式上的的生活幻想,能够使人们感觉到信心满满、活力倍增,人们可以都过节目来寻找出一个在孤独的世界中难以寻找到的的幻想社会。近一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电视综艺节目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国涛教授认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历史,可以大致划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表演类节目、游戏类节 1中国广告网,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10591924.html,/html,《2015年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研究报告:各类节目人群属性最全分析》

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分析word版

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分析 电视文化类节目指的是“能够明确表达一定文化信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与思想水平为主要宗旨和功能,具有深刻内涵和品位的电视节目。”①电视文化类节目采取演讲、竞技、访谈、诵读等多元化形式,诉之观众的理性认知、情感需求,从内核到形式直指人心,强调节目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性,对荧屏生态以及社会风气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在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发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产与传播尚未进入栏目规模化发展阶段,节目类型特征还不成熟。九十年代末期,电视文化类节目又经历了数次断层式发展。本世纪以来,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取得了长足发展。XX年年初,一系列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以“慢”的姿态如一股“清流”般静淌在观众的心间。《见字如面》《朗读者》《儿行千里》《阅读阅美》等作为“现象级”电视文化类节目,成为当下娱乐化碎片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优质精神文化渴求的生动注脚。本文拟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演变特征进行探析。 一、文本框架:从“精英气质”走向“大众审美” 改革开放时代到来,思想解放,知识分子、艺术家迫切希望将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观念通过诸种文化形式向各个社会领域进行广泛传播。由精英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合力形成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作用于电视媒体,使得文化类电视节目得以蓬勃发展。如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采用章回小说体结构方式,配上虹云、陈铎两位老艺术家翰墨华章的解说词,展示长江两岸旖旎风光,诉尽长江传奇故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被印上了显著的精英文化气质。到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化发展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相继发生,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思潮逐渐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精英文化受到极大冲击。这个时期,电视文化类

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节目类型 大致的可分为新闻类节目(正规的),财经类节目(相关咨讯及评述),体育类节目(赛事转播及体育消息报道),文化娱乐类节目(包括影视,综艺,娱乐咨讯等),生活类节目(包括生活见闻,百姓平日关心的一些内容),谈话类节目,军事类节目,教育类节目,科技类节目,少儿节目,老年节目,广告节目等等。[2]由于电视节目的发展,许多节目的类型复杂多样,包含了多种类型。 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定义: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进行报道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谈话节目 定义:以电视为传播媒介,通过话语形式,营造屏幕内外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场”氛围,以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双渠道来传递信息,整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文艺节目 定义:以文学、艺术和文艺演出作为创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构成元素,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具有较高欣赏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娱乐节目 定义: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利用综合性的表达手段,将多种娱乐性的元素组合在某一种形式中,在某一时段强化电视的娱乐功能,单纯地使观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纪录片 定义:非虚构的、审美的(非功利的),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剧。 定义:灵活运用文字、戏剧、电影等多种表现手法,广泛深入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使用电子传播、家庭传播、人际传播的各种手段,在当下社会影响最大、收视份额最足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电影 定义:按照电影的艺术规范和电视的叙事规律来制作,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特别节目 定义:各级电视机构打破常规播出之栏目、时间、长度等诸多限制,充分投入人、财、物资源,以各类特别事件作为内容载体,以特别策划、精心编排为形式特征,能够收获巨大社会影响和优质经济效应的特殊的电视节目类型。[3]如果按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分类来划分电视节目,则有 新闻综合类如朝闻天下、第一时间、法治在线、环球视线、每周质量报告、新闻1+1、新闻30分等科技教育;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影视娱乐;如非常6+1、第10放映室、开心辞典、九州大戏台等经济生活;如购物街、经济与法、每日农经等少儿动画。 体育赛事 外语 参考:中央电视台节目分类[4] 编辑本段电视节目的定义 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电视传播的基本单位。即指电视台或社会上制作电视节目的机构,(如电视广告公司,电视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为播出,交换和销售而制作的表达某一完整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理解和欣赏的视听作品。 中国电视的生产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宣传品为追求的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为作品为核心追求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以产品为核心追求的阶段。[5] 70年代 宣教类型——喉舌——把电视的类型作为一种宣传的工具——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80年代

传统文化类节目

热点预测| 传统文化类节目:以吟咏之名,传唱千年诗词之美 H i小伙伴们大家好呀,充满希望的周一又来啦!今天的l u l u 也是写了原创的“勤奋l u”呢! 最近又有一个“央视教做人”系列的综艺刷爆了朋友圈——《经典咏流传》,简单来说,就是将古代的诗词重新谱曲,以吟唱的方式呈献给观众。 国学文化和重现经典一直是高考的重点,那我们就来近一步了解一下这档清流综艺,和它背后的考点吧~ 《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的定位非常有意思——"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也就是把古诗词唱出来。 其实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大多都是可以吟唱的,只不过在岁月长河中,大部分曲谱已经失传了,只剩文字流传下来。 但是近代也有不少歌唱名家重新为古诗词谱曲。比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再比如李健在“我是歌手”舞台上唱过的《在水一方》和与幻境童声合作演唱的《苏幕遮·碧云天》(偷偷为我健哥打c a l l ?>ω<?) 苏幕遮·碧云天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李健- 苏幕遮·碧云天 这首歌超级好听,强烈推荐! 而《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将意境隽永的古诗词,搭配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恰好与古人“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志趣相符。央视这档节目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良心了。从舞美到道具,再到嘉宾,无一不是精益求精。 比如歌唱家龚琳娜在演唱《离骚》时,使用了曾侯乙编钟伴奏,而这套贵重的编钟,便是从出土地湖北博物馆借来的真品。 古老的编钟声伴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老音韵在舞台上缓缓流淌,如层层涟漪涤荡在心,仿佛屈原满腹愁绪独自徘徊的江边就在眼前。 歌手曹轩宾演唱的《别君叹》(《送元二使安西》),一曲道尽流传千年的盛唐离思愁绪。编曲中特地加入了陕西的方言,节目组还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来演奏,演奏的乐器是被称为国家一级出土文物的南宋古琴“锦江涛”。 伴着一首原汁原味的关中腔与曲,越过茫茫历史风尘,仍是记忆中的甘醴仅醉知己,好琴只赠知音。道不尽的千言万语啊,尽付一杯浊酒,一眼凝眸。 除了邀请一些知名歌唱家、演奏家来呈现古典诗词、尽显中国文人风骨之外,节目组同样与时俱进,顾及到当下青少年的心思,请到了一些人气与实力俱备的新生代歌手,例如王俊凯、毛不易等。 古老的诗词从年轻的嘴里缓缓吟出,竟隐隐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抽离之美。 毛不易和廖俊涛两人演绎李白的《月下独酌》,一尊薄酒,本只能孤独与影子相酌。但二人的演奏,却似高山流水的伯牙子期,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10591924.html,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 作者:孙晴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 摘要:17年初,在“娱乐至死”的综艺漩涡中,《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作为综艺清流横空出世,引起了文化类综艺的小高潮,受到各方的赞誉。但是,这说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到来了吗?现在下判断仿佛为时过早。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热仿佛陷入了一种循环,甫一出世便容易受到追捧,继而各方跟风,之后便销声匿迹,之后这样的模式不断循环。像15年曾火过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面临何种困境,又有什么原因,如何破局?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困境;破局 文化类节目的困境: 相对小众,口碑与收视率难以匹配。17年初,文化类综艺呈现霸屏趋势,有人不仅发 问,文化类节目火起来了吗?就如董卿所说,“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我们会有文化类节目十分火热的错觉可能来源于各方对其的赞誉,我们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赞同她是一档好节目,就觉得可能这个节目就成功了,火热了。但是,事实上,赞誉和口碑是不一定会转化为收视率的。而市场经济下,资本是趋利的,没有收视率和持续的受众,节目无法长久地生存下去。不得不说,三档节目的播出时机也很好,春节期间,闲暇下来,顿时觉得精神荒芜,急需文化营养,而这三档节目正好满足了需求。但是当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到来的时候,压力之下,我们还会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地去欣赏一种文化吗?我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快感满足去放松自己。所以,尽管有口碑,但是却不一定会有收视,我们的言行有时也无法一致。 节目生命周期短,同质化严重,而创新的风险大,资本不愿意投资。文化类综艺节目陷入了一种“尝鲜”式的循环模式,刚出现时,觉得新鲜,但是慢慢地却失去了兴趣,究之原因还是因为节目本身无法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角度不好选,呈现方式不够吸引人,挖掘深度不好平衡,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我们选择背诗的方式去学习诗句,但是当难度加大,超出了受众的认识范围,可能晦涩难懂的诗就让人无法继续看下去了。同质化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就像《朗读者》和《见字如面》两档综艺都是朗读,也是比较重复。理性的投资人在投资时会衡量自己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而创新则让投资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就如今年的《见字如面》苦于无人投资,只好“裸奔”上线,当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和关注后,才受到各方的赞助。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破局:

如何理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

如何理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 文学院2013级3班 1301020320 刘宇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而文化类节目就属于大众文化,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传播内容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的宗旨是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近段时间,几档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节目先后播出,引发社会热议。这些节目不仅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还唤起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文化节目传播传统文化、时尚文化,解读经典作品,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这从亲子类节目的走红到淡去和文化类节目的兴旺正反两方面得到证实。正如《见字如面》节目的嘉宾许子东教授所言:“这个年代,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书信中所承载的文化、文明,不应该被消亡。”《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也表示:“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见字如面》大众性质最坚实的底气。”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蒙曼认为:“文化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而这两档节目一改往日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又契合大众内心需求,成为潮流节目顺理成章。” 文化类节目的风行,证明着包括中华古诗词在内的经典,不仅生活在古籍中,而且一直涵养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充实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为大众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提供着参照。《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而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不仅唤醒了观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满足了观众对综艺节目多样化的需求。

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历史考察分析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文化类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成为“现象级”的节目。在泛娱乐化的电视屏幕上,文化节目像一股清流,不仅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渴望,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纵观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并非新风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创办的文化专题类节目《文化生活》。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节目不断地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电视文化节目既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又承受着现实的各种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对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梳理,描绘出近六十年来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脉络,以探究我国电视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 理论与方法 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作为中国电视媒介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中国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形态和功能伴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并在与其他节目类型的碰撞交融中“进化更新”。电视文化节目如何在变化的媒介生态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值得探讨。关于文化类节目的界定,广义上来说,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具有文化属性,都是凝结着智慧结晶的文化产品。狭义上看,文化类节目是“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电视传播为手段,以传播知识为目标的电视节目”①。本文所论述的文化节目便属于此类。具体而言,本研究力图以电视文化类节目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节目形态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对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理解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电视的社会文化功能。 初创时期:1961年—1977年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1960年5月,电视主管部门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部设立社会教育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类节目的制作。这一时期出现了《生活知识》《文化生活》《国际知识》等文化类电视节目。②其中《文化生活》栏目可以被视作国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开山鼻祖。这档节目创办于1961年,每个月播出两三次,节目内容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介绍我国古代十大画家》《郭兰英的演唱风格》《张瑞芳谈“李双双”》《臧克家谈毛主席的咏雪词》等。该节目还会推荐新书,举办与文化知识相关的讲座。因为其文化品位,《文化生活》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一时期中国电视从无到有,各类节目形态都在探索当中。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非常匮乏的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扮演了文化启蒙者的角色。但是,当时电视并未普及,1960年全北京只有5000多台

文化类节目的三大创新发展路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一直为业界所诟病,益智问答类 节目如《幸运52》《开心辞典》火爆荧屏后,一批形式大同小异的作品蜂拥而至;当《百家 讲坛》红极一时,类似模式的讲座类节目又纷纷抢滩市场…… 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最主要 的是,这些文化类节目依然没有找到适应当下的传播模式,不免依然显得高高在上。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问题在近两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文化类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 内涵的挖掘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等方面均实现突破。这些改善并不仅仅体现在电视媒体上, 广播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发展。 一、题材样式的拓展 2017年是文化类节目井喷的一年:以央视为代表,年初即接连上演的《中国诗词大会2》 《朗读者》,年尾又推出形式独创的《国家宝藏》,无论话题度还是收视率,可谓火爆全国。湖南卫视推出了《百心百匠》,浙江卫视奉献了《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江苏卫 视也有《阅读·阅美》。即使到了年末,各大平台跨年晚会也大打文化牌,为一整年的人文热 完美收官。 虽然大批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弥补了电视荧屏不断缺失的文化属性,但大量同质化节目却也使 得这一类型节目广受诟病。文化类节目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央视推出的文博探索类文化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 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拿出三件馆藏精品,由不同的明星“国宝守护人” 进行推介,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一件藏品,在故宫600年之际举办的一次以《国家宝藏》为 题的盛大特展中展出。这档节目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文化类节目在诗词、阅读之外有了 更多的可能。 节目的表现形式也别具一格,充分考虑到年轻受众的审美喜好:每一件文物流传至今都历经 多年风霜,所以必然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节目中关于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由讲诉+演绎的形式展现。明星演绎文物故事,少了比拼元素他们的表演更多的是为文物服务,没有丝毫 炫技成分。

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前景

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前景 姓名:陈川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产品造型设计(2)班 学号:201010010060

正文: 一、综艺娱乐节目的定义 电视综艺访电视综艺访谈节目是继综艺娱乐节目之后发展出的电视娱乐节目。这一节目形态以其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并迅速崛起,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高收视率栏目,湖南卫视综艺娱乐节目就是其中的典例。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娱乐节目包括各种游戏、歌舞小品、文化生活专题、影视剧等能提供观众娱乐的节目。狭义的娱乐节目又有多种界定。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教授的考察,大体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型;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第三阶段以《幸运52》和《开心辞典》等益智博彩类节目为代表;第四阶段即“真人秀”节目,平民明星、草根英雄大受欢迎。 二、综艺娱乐节目的特点 我们下面就来浅谈综艺节目的特点,根据它的现状来战网发展前景,有效解决综艺娱乐节目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

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声光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集欣赏、娱乐、知识、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后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具有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样式丰富、参与广泛等特点 三、综艺娱乐节的现状 无可否认,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发逐步展,从游戏节目的风行到目前益智类节目的兴盛以及真人秀节目的跃跃欲试,这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节目类型,不可能有“常胜将军”,虽然益智类节目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需要一个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节目的热潮会被另外一种更新的电视娱乐节目承继下去,它们自己则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节目类型。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综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首先是节目竞相仿效,克隆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游戏类综艺节目,全国大概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同时开办,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原本为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单一乏味的感觉,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编码设计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编码设计 内容摘要:根据电视节目的多重属性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节目 分类标准和方法——“多维组合”分类法,并对其实行了规范化的编 码设计,形成“多维码”。本文还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多维组合” 分类法及“多维码”的实际应用。这种新的分类标准及其编码方式能 够比较好地解决电视传播实践中的节目分类难题,为规范节目管理、 方便节目市场交易、提升电视节目分析研究的水平等打下了良好基础。关键词:节目分类、多维组合、多维码、编码 一、引子随着星网结合成为电视传播的主流覆盖方式,我国电视业已 经从频道稀缺时代,进入多频道竞争时代。多频道时代的特点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众可接收的频道数大幅增长。以北京、沈阳、 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七大城市为例,2000年观众可接收的 频道数达70个,平均每户接收到的频道数达24个,比三年前的1997 年分别增长了20个和12个①。二是专业化频道纷纷涌现。除中央电 视台形成了包括12个频道在内的最大专业化频道家族外,几乎所有省 级电视台都办有不止一个专业频道;三是由此而来的观众收视日益多 元化、分众化。主流频道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地方性 和专业化频道的收视却逐步增加。电视市场上日益激烈的频道竞争, 促使各级电视台包括过去“传播者本位”意识浓厚的电视台放下身段,加入争夺注意力的行列,面对观众日益多样化的收视需求,开始不遗 余力地寻求节目内容和样式的创新。一时间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各种 内容别致、形式新颖的栏目(节目)竞相登场。花样翻新的栏目(节目)为荧屏带来了亮色,与此同时,如何给这林林总总的新节目分类,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的电视节目分类偏重于采用单 一标准,比较常见的是以内容为标准,将节目分为新闻、专题、教育、文艺和服务等五大类别。不过今天,不但节目内容早已突破了原有类 别所涵盖的范围,出现了诸如法制、财经等一些新节目,而且一批以 形式特征见长的节目,如谈话节目、真人秀等也十分抢眼,此外,一 些对象性节目,如女性、少儿和老年人节目等活跃在荧屏上。传统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道

22 第2卷第3期 传媒热点一、引言 电视文化类节目是一种电视节目形态,但广义上以“文化”为参照点而言,所有电视传播的信息都可称之为文化,因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意味,有人类群体生活的区域便有文化的存在,衣食住行也是体现文化的要素。所以无论是哪种电视节目,都在传播着具有特色的文化,以此为依据,电视是传播文化的媒介之一,其系列产物也都带有文化特色,属于文化类节目。而狭义上,也是所研究的领域中的文化节目,是能够对历史进行传承和发扬、对知识进行宣讲和普及从而提升受众的文化审美与文化素养的电视节目。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特点 (一)雅俗共赏、追求受众平衡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现今的发展中,不仅保留、发扬了电视的教育功能,而且在所传播的信息中,也有着较为合理的考量,节目内容难度迎合广大受众的知识层面,即使受教育程度不高,也可以通过节目环节编排和设置,存留悬念并激发受众兴趣。这不仅让受众有可参与和思考的动力,也带动了关于此类新知识的吸收并有所消化。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下,受众往往在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便学习到了知识,提升了受众的文化审美以及受众继续观看的兴趣。 (二)知性主持、加强受众信任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是以年龄稍大的女性为主,这给受众所留下的外在印象是有一定学识与见识的,女性也更倾向于感性和知性层面,尤其是主持人娓娓道来的语气也更能体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韵味,与国学、语言有关的知识门类,女性这一性别更能说服受众,而年龄方面,年龄越大,所传递出的信息对受众来说更具可信度。 (三)碎片融合,提升节目可看性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已经从之前的一人讲、大家听的宣讲式的传播形式,到今天的添加图片、音乐、视频等辅助形式,或是嘉宾互动,或是赛制淘汰,或是声色并茂,都在不断将本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变成故事性与戏剧性较强的“表演”形式,一期期的节目虽在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思想,但通过不同形式的多彩串联,成为追求舞台效果与呈现的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受众的兴趣。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突破创新之法 (一)摆脱“现象级”模仿,寻找新型表现形式节目想要提升收益,就要从新的表现形式下入手,走特立独行的道路摆脱“现象级”内容过多滞留在受众视野中。如印度的文化类节目《哇塞,太棒了》提倡全民作诗,节目的主题基调也是轻松幽默的氛围,加上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写诗有 机会参与到节目当中,并施展自己在文学领域的天赋或成就,这本身就动员了全民学习的热情,也为文学领域寻找到了不少优秀人才,再加上节目的轻快氛围,观众也有兴趣停留在这个节目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学熏陶。 日本文化类电视节目在节目形式上有更多的尝试,《当代艺术VS信手涂鸦》这个节目就通过嘉宾推测面前的两幅画哪个是当代艺术品,哪个是导演在临开播前随手涂鸦的作品,通过嘉宾的戏剧化反应与推理,或是结果出现时的自圆其说的尴尬场面,将本为常人难以接触和了解的当代绘画以搞笑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到推广,观众对这种轻松愉快的节目形态难以抗拒。 在2009年推出的《时空穿梭猎人》这个另类文化类节目中,通过时空穿梭这个表现方式,主持人回到古代对人们进行采访和调查,并且和总部连线对当时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说明。这种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化类节目变得妙趣横生,观众对节目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总之,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避免相近或类似,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摆脱节目形式桎梏,观众眼前一亮将会带来较好的节目效果与收视效果。 (二)节目形态混搭,再造多元化模式 现今电视节目形态已经不能通过简单的方式进行划分,文化类电视节目也不仅仅是在节目中单纯表现内容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利用比赛和答题的综艺环节加上中国诗词的比赛内容形成具有挑战和参与度的节目;《朗读者》与《见字如面》也是利用舞台效果,声光电以及科技手段与节目内容融合形成舞台表演模式的文化类节目;即使是《舌尖上的中国》,传统意义上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但其所展现的是中国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炊具、风俗等文化,比如“章丘铁锅”中所表现出来的通过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三万六千次锻打所制作出的铁锅的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功利、不浮躁、专心致志做好事情的匠心精神,也在节目的过程中有所展现并引导受众产生强烈共鸣。 最典型的法国电视机节目《相约未知地带》,是集合综艺、文化、纪录片等不同形式所表现出的电视节目,通过主持人带领的每一期不同的嘉宾,两人前往具有强烈地方文化特色并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进行探访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嘉宾的想法、观念、行为和态度,甚至是经历过这一地区的生活习惯后所感悟到的哲学思考在摄像机前的展现,带给观众极大的共振。 摘 要:文化类电视节目自产生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从央视首先推出的《正大综艺》到《百家讲坛》开始,将“文化”从纸质载体中逐渐分离部分转移至广播电视媒介从而更为广泛地传播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地区的受众中,而这类电视节目也是“教育”这一电视功能中的具体体现,现今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在节目内容、形态上各有不同,在节目设置和编排上,甚至是创新层面,也都有着不俗的发展态势和空间。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多元混搭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3-0022-02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道 宫兆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宫兆敏,女,汉族,山东文登人,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课题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17A024。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渴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电视综艺节目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诞生。如今,电视综艺节目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本文试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并对建立电视综艺节目的科学生产运行体系进行探讨。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声光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集欣赏、娱乐、知识、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后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具有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样式丰富、参与广泛等特点。 综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节目竞相仿效,xx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游戏类综艺节目,全国大概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同时开办,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原本为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单一乏味的感觉。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一炮打响后,就出现了一系列仿效的节目,照猫画虎;央视推出《开心辞典》,众多的益智节目随之充斥荧屏;《玫瑰之约》、《今日有约》等婚恋征友的节目,明显也是台湾《非常男女》的翻版。 其次是节目改版十分频繁,过于随意。 通过改版可以调整节目内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本是好事,但目前许多电视节目的改版却是仓促上阵,看别人改版,自己也忙着改版。因为缺少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改版之初效果还可以,但过一段时间之后,节目质量不断

电视节目的类型

一、内分法: 依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可将其分为四类节目形态: (一)新闻类电视节目 新闻类电视节目即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传播世界各类信息,以满足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一)教育类电视节目 教育类电视节目即知识性的教育节目,其中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等节目。 (三)文艺类电视节目 文艺类电视节目即艺术性、娱乐性节目,包括音乐、戏曲、曲艺、舞蹈、杂技、电影、绘画等。他们不再是原有的艺术形态,而是经过充分“电视化”的艺术新样式。(四)服务类电视节目 服务类电视节目即为民众和社会日常需要,提供具体服务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目标型、社会公益型以及日常生活型的节目。 二、外分法 依据电视节目的外在形式,分为三大类: (一)综艺节目 这是一种保罗万象的综合艺术节目。它既可以集音乐、舞蹈、戏剧、笑话、故事、杂技、魔术、游戏于一身,也可以选择其中数项,根据内容的需要,加 以自己灵活的编排、组合。然后,运用电视的光色效果、时空变化,独特的造 型,构成供观众从事艺术鉴赏的电视节目。 (二)主持人节目 主持人节目是以主持人直接出面与观众交流为其主要特征的电视节目。节目主持人是在传播者与接触者之间进行联系的“人物化”桥梁,是在节目规定 时空、人事的假定中进行工作的非较色表演者。 (三)受众参与节目 它是指受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过程所构成的电视节目。 受众参与节目的方式分为;自娱性参与、竞赛性参与、激发性参与、荣誉性参与。 等情况、 三、评分法 依据电视节目的实用性,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一)一般型电视节目 这不以特定的观众为对象,同事也没有特定的内容规范的。电视节目它为广泛的社会、人群服务,如《新闻联播》等节目。 (二)综合型电视节目 这是一种“杂志型”的电视节目。它既可以是文艺节目总群的综合,也可以是新闻节目种群的综合,更可以是既有文艺性也有新闻性的综合。它具有广泛的 “适应性”特点。 (三)专题型电视节目 它是具有特定内容范畴的电视节目,既有“新闻专题”型,也有“艺术专题型”。 (四)对象型电视节目 它是以某一部分电视观众为对象的电视节目,例如,儿童节目《大风车》、青年节目《第二演播室》、妇女节目《半边天》、老年节目《夕阳红》等。

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之道

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之道 作者:邓文卿《光明日报》(2015年05月18日14版) 近年来,《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最爱中国字》等电视节目将“传统文化”作为素材进行开发,形成了不少较好的创意。在近些年国内电视行业迷恋境外引进节目模式的背景下,这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传媒景观,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原创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对“中国电视缺乏创新力”论断的有力回应。 但是,电视产品在文化消费中属于“快销品”,保鲜时间较短,传统文化节目这股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也让业界颇为担忧。尽管今年有多个原创文化节目相继上档,但不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收视效果,较之前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既在于现有节目的类型、内容等同质化程度过高,分流了观众,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些节目止步于表面跟风,制作水平低下,缺乏创新,难以保持观众的收视热情。因此,尽管传统文化节目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但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传播潜力,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是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在众多传统文化节目当中,刚刚结束总决赛的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别具一格。与其他专注某一文化类别的文化比赛类节目不同,《最爱是中华》将传统文化揉开又整合,既展示中华文化的广度,又挖掘其精深。节目在担当传播中华文化责任的同时,对形式与内容进行了“精雕细琢”和大胆创新,让一档传统文化节目不仅深刻,而且有趣,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节目设计了一个九宫格形式“文化密码”环节,选手通过格内的汉字选题对阵,率先得满9分者获胜。对这一环节富有节奏感与竞赛性。同时,“文化密码”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关乎中国文化诸多方面,历史、文学、文物、民俗等,对观众来讲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节目播出效果方面,《最爱是中华》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与传播方式,实现了文化与现代游戏的结合,注重受众的参与感等特点,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娱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并不是呆板、枯燥的代名词,相反,传统文化更多是以休闲娱乐的载体而存在的,不论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还是各类诗词歌赋,皆有娱乐元素。该节目通过游戏竞技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对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寓教于乐”方式的的最好诠释。 当前传统文化节目制作水平良莠不齐,传统文化节目的开发创新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要顺应传统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借用全新的媒体手段,将时下观众的文化追求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在继承当中勇于创新。二是要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其吸引力。三是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传播的精髓。借用高品质的媒介载体,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高水平的制作手法,形成全新的传播形式。四是需要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在当下选秀类电视节目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最爱是中华》等节目从传统文化中“另辟”出一条本土原创的“蹊径”,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

主持人及节目类型分析

在中央电视台编者的《V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汇编》一书中,公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作出了如下定位: 1新闻评论类主持人: 各年龄层的成人均适宜。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对各方面知识均有涉猎,最好能懂外语。在主持时庄重严肃、谈吐直率、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应具有悦耳的音质,并且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男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女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2、综艺娱乐类主持人: 19-45岁最适宜。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擅长表演,懂乐器,知识广博,外形英俊靓丽。主持时能够轻松自然、热情活泼、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并且具有丰富的表情,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在语言上,应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而且语言能够口语化,生动灵活,与观众交流随和。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男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3、教育服务类主持人: 各年龄层的成人均适宜。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学有专长且知识广博,最好能懂外语,有的栏目应外语流利。外貌上,观众对其无特定要求,但在主持时应该轻松自然,亲切温和,与观众交流随和。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高于男性,但二者不存在质的差异。 4、体育类节目主持人: 19-4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学有专长,知识广博,最好能懂外语。在主持时能够轻松自然、幽默风趣、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男性主持人的倾向明显高于女性。 5、少儿节目主持人: 19-30岁,且不排除18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具有大专或大学文化程度,学有专长且知识广博,擅长表演,懂乐器。富有童心和朝气,主持时能够热情活泼、轻松自然、亲切温和、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口齿伶俐、思路敏捷。具有悦耳的音质,语言运用准确,普通话标准。在性别上,公众对女性主持人的倾向明显高于男性。 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定位,一方面代表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一方面依托于长期以来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认知模式。被公认的主持人形象类型所引导。 如在性别方面,多认为新闻评论类和体育类节目更适合于男性主持人,而综艺娱乐类、教育服务类和少儿类节目更适合于女性主持人; 在文化程度方面,普遍强调大学文化程度是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但对少儿类节目主持人可以放宽到大专文化程度; 在年龄方面,19-45岁是主持人对栏目的适合性较广泛的年龄段,并可以接纳18岁以下的少儿节目 主持人; 在特长方面,多认为综艺娱乐类和少儿类节目主持人更应具备表演素质和乐器方面的特长等等。 以主持人的工作职责范围与工作形态为依据划分为四类 (1)独立型主持人可以独立地承担整个节目的采、写、编、播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几乎是节目的唯一制作人; (2)单一型主持人则只是或主要从事话筒前的播音、主持工作; (3)参与型主持人参与到采、写、编、播的各个环节中,与其他编辑、记者共同完成节目制作,与编辑记者处于平等位置; (4)主导型主持人则相当于节目组中的指挥者或领导者,既是主持人,同时也是制片人或主编。 在我国较为多见的是单一型主持人和参与型主持人。 按节目性质把主持人划分为四类 (1)新闻性节目主持人: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专题专栏主持人

电视节目的主要分类A

依照不同的方法可对电视节目进行不同的分类,而依据电视节目的内容可将其分作四种电视节目形态,即新闻类电视节目、教育类电视节目、文艺类电视节目以及服务类电视节目。 新闻类电视节目即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用电视手段对新近变动或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或评论,是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类新闻性节目的总称。他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传播世界的各类信息,以满足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 新闻节目是我国各电视台最重要的电视节目,有“新闻立台”之说。新闻类节目主要包括动态性综合新闻、专栏性新闻、专题新闻、新闻评论。动态性综合新闻由新闻价值较高的硬性新闻组成,要求的时效性高。动态性综合新闻对新近发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做的简明报道,一般是把数十条新闻消息集中组合,进行播出此类新闻节目的代表有《新闻联播》;专栏性新闻相对于动态性新闻来说,时效性要求偏低,并且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及播出时间,类似于报纸的通讯、特写,能对新闻人物、时间做深度报道,例如《两会专题》等;专题新闻节目则没有固定的栏目名称,不定期播出;而新闻评论性节目借助、依靠新闻来发表议论采用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话等评论体裁。把一个新闻事实或者数个新闻事实集中归纳,进行分析评述,阐明电视台或报道者本人的观点的节目,此类节目代表为《焦点访谈》。 教育类电视节目即为知识性的教育节目,其中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教育及思想教育等节目,如《学之源》、《教育大视野》、《跟我学汉语》、《健康大学堂》等电视节目。教育类电视节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向人们传授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宣传某种思想,提倡某种价值观的节目。它的存在形态可表现为对象性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政论片及电视专题片。对象性节目是指以特定社会成员群体为对象而开设的节目,它的目标是为特定的受众群体服务,并力求通过节目来培养、塑造一定层次的社会群体,使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能力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电视纪录片,是用电视摄制的手法真实、艺术地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创作者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电视政论片,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评论社会重大事件和现实问题的电视片,具有思辨性强、理论性强的特征。电视专题片是指对某一客观对象(人、物、事、观念)作较为详尽真实反映的电视品类,接近于新闻文体的通讯、报告等。 文艺节目即艺术性、娱乐性强的节目,其包括音乐、戏曲、曲艺、舞蹈、杂技、电影、绘画等。电视文娱节目是利用电视手段满足人们感性生活(艺术审美和文化娱乐)需求的电视节目种类。可再分为电视文艺节目与电视娱乐节目两类。经过充分“电视化”的他们,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