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周南。关雎)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

?《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

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

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

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

?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

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

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

烦琐寡要、

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

解语法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

?《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

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古代书面语音的障碍:专业性的和一般性的即语音方面的障碍。一般性的有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任务: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 ?训诂的内容:(解释词义、解释文义、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 ?训诂的基础工作是: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包括:解释本义与引申义、解释古语,解释发言

解释文义: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意思更加明了。包括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述语法、显示修辞、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引证史实和故事、评论原文等。 注音的方法:譬况、读若、直音等。 读若: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心工作?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 校勘

?随文注释的名称:“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 ?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

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义。

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

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

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

汉、沿袭时期在魏晋南北朝、变革时期与宋代、衰落时期元明两代、鼎盛时期清代) 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

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包括《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

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

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

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

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

《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

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

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

训诂的大型词典。

?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

尔雅》、《方言》、《说文》、《释名》、

《广雅》、《玉篇》、《广韵》、

《集韵》、

《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

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

《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

《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

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陈述具体义值。

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

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

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

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

韵》。

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

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

论证不详而发疑。

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

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

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

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

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

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

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

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

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

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

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

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

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

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

进行验证。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

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

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

理。”“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

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

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

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

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

语义的。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

词语的。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

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

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

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

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

和五臣注。

.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

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

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

术语是当为(当作)

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

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

浑言、析言。

.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

思。”毛传:“思,辞也”。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

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

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

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7.“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

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这段话描写了音

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

28.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

言、寻语源。

29“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

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句话出自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30.明方言旨在解决方言词的声音变化的

轨迹。

31.所谓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32.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

33.王念孙说的连语指连绵词。

34.“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成败是偏义合成词。

35.“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缓急是偏义合成词。

36.“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爪牙是合义的合成词。

37.比如《说文?老部》:“老,考也”,“考,老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互训。

38.“负,背也,置项背也。”它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蛊,腹中虫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0.“盗,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41.对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42.右文说是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43.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对“右文”说的历史和内容都作了分析说明,把“右文”说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了。

44.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沈兼士。

45.“燕雀以为凤皇,不能与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宙,栋梁也”,他使用的间本义。

46.“吹”(嘘也):“嘘”(吹也)-“吹嘘”。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互训。

47.“口,人所以言食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9.段玉裁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

50.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51.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赴后写为讣,它们的关系是古今字。

52.“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表达的感情色彩是轻蔑。

53.《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是汉代的杨雄。

54.源于晋代的俗语是宁馨。

55.哈尔滨来自满语,吉林来自满语。齐齐哈尔来自达斡尔族语。乌兰浩特来自蒙古语。呼和浩特来自蒙古语。拉萨来自藏语。乌鲁木齐来自维吾尔语。56.“佛、菩萨、和尚、现在、因果、庄严、

法宝、圆满、魔、阿加佗”来自梵语。

57.“仁频”译自爪哇语。

58.外来词有铁辙(铁轨)、辙路(铁路)、

量天尺(寒暑表)、千里镜(望远镜)、自

来火(火柴)、千斤秤(起重机)。

59.方丈原指长老的居处,后来也用来指主

持寺庙的大和尚。

60.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榖部“阿芙蓉”

下说:“…阿芙蓉?一名…阿片?,俗作…鸦片?”。

61.高诱注:“纮宇宙而章三光”为“四方上

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使用的是引申义。

62.《礼记?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则蝗

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王引

之说:“…蝗虫?皆当为…虫蝗?”。

63.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尔雅》,义

书也。《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以

下,形书也。

64.黄侃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

雅》为本。

65.训诂书在汉代出现的是《尔雅》。

66.《尔雅》分为十九类。

67.晋代的郭璞的《尔雅注》与宋代邢昺的

《尔雅疏》合为《尔雅注疏》。

68.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

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

69.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着重校正文字,

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

70.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

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

探求词源。

71.增补《尔雅》或仿照《尔雅》体例编写

的书很多,它们都以“雅”字命名,其中最

早的一部是旧题孔鲋撰的《小尔雅》。继承

《尔雅》而最为著名的有《方言》《释名》

和《广雅》。

72.训诂著作出现于汉代的有《方言》。

73.下列作品出现于汉代的有《释名》

74.刘熙的《释名》以推寻事物的得名之由

著称。

75.《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

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

的一部方言词典。

76.《方言》的注本流传至今的,以晋代郭

璞的《方言注》为最早。

77.《广雅》的作者是魏?张揖。

78.王念孙给《广雅》注释,日以三字为率,

积十年乃成书,名为《广雅疏证》。

79.《广雅以疏证》有人比诸郦道元注《水

经》,注优于经。

80.下列著作出现于汉代的是《说文》。

81.南唐徐锴撰《说文系传》叫小徐本,到

宋代,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叫大徐本。

82.《经典释文》作者是唐代的陆德明。

83.先秦有六经,秦以后有五经,失传的是

《乐》。

8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汉?赵歧,《楚辞

章句》的作者是王逸。

85.史记的三家注包括宋?裴駰的《史记集

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

节的《史记正义》。

86.《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

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

87.集中力量注明出典的是《文选》。

88.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

子正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89.从先秦到秦末,训诂学发展经楞了五个

时期,分别是先秦的萌芽期,两汉的兴盛

期,魏唐的保守期,宋到明的中落期,清

的复兴期。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

和清代。

90.汉人遍注群经,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

蹊径,奠定了基础,毛亨、郑玄、许慎、

马融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的。

91.魏晋六朝,流传到今天的注解有王弼、

韩康伯的《易经》,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

范宁的《榖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魏晋?皇侃的《论语义疏》。唐

?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92.清代的训诂学为三派:一是纂集派,这

一派述而不作。二是注释派,这一派是阐

发或纠正前人的训诂。三是发明派。

93.清代训诂学家属于吴派的学者有惠栋、

江声、钱大昕,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

疏通。

94.清代训诂学家属于皖派的学者有戴震、

段玉裁、王氏父子,主张以字学为基点。

95.《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

作。

96.最早的图书分类是“七略”。

97.四大丛书是《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

部备要》《四库全书》。

98.“衍、脱、讹、倒”是古籍出现错误的四

种现象。

104.校勘的四种方法是:对校法、他校法、

文物校书法、理校法。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论训诂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1、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训估学的内容是什么?

解释文句包含哪内容?

训诂的实践形式

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

.怎样析词审义?

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什么叫互训?

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

.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语言因素是什么?

.介绍《方言》的全称、作者、成书的经过。

.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什么?

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

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它们又可分类哪四类?

关于《尔雅》内容及其分类?

《方言》的价值和影响?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

.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传”“笺”“正义”“疏”“音义之学”各是什么?

.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

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

.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是如何体现的?

清代善于由音求义表现在哪?

清代学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训诂学今后的任务是什么?

乾嘉学派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的是哪些?

.什么是丛书?

.黄侃所列“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前六种是如何分类的?

.什么是以形索义(形训)?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

怎样看清词义的历史范畴?(如简答不用举例)

.论本义与余义的关系?

什么是词义的引申?分析词义的引申的系统性

.论述《说文》的释义体

.试论对《说文》整理研究的情况?

①唐代李阳冰首先刊订《说文解字.试论裴松之的《三国志》的特点。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

试论训诂学今后的任务。

.举例说明古诗中存在的忌讳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

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③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④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 答:训诂学应用于三大领域: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

①应用于文言教学:A 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例:《项脊轩志》。B 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C 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

②应用于古籍整理:A 文本校勘:a 对古籍字句的讹、脱、衍、倒加以校勘。 b 在整理古籍用字的时候把原文的用字系统转化成现在的规范用字。

B 加注标点符号,例:《史记?伯夷列传》

C 注释和翻译。 ③应用于辞书编纂

A 首先是释义的准确;例:“韦编三绝”

B 要保证义项的完备性;

C 书证或曰例句是字典,尤其是大型字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古汉语中,文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段玉裁说:“古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音,因音以得其义。”三者之中,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 字形,是考求音义的唯一基础。 字音,是寻求字义的根本依据,也是为通 假字寻求本字、本义的根本途经。戴震说:“故训声音,相为表里。字义,是字形、字音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研究字形、字音的最终目的。文字的形成是首先有客观事物(字义),然后在口语上为它命名(字音),最后为语言中的这个词创造一个书面记录的符号(字形)。人们之所以发声写字,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义际工具,研究字形、字音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明字义总之,文字形、音、义三者是统一整体,密不可分。

“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一个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释词,目的是探求语源或说明通假。如: ( 1)、用同源词解释词义 ( 2)、用同音近的说明被释词的语源 ( 3)、用本字解释借字。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楚辞·离骚》:“老冉冉 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 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这几

个术语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既然释义,又辨析同义词,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放在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称作”。如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 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有时,“曰”、“为”、“谓之”也单独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释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是,被释词是放在术语的后面

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这个术语的用法与上组相同,不同的是上组术语是被释词在解释词后,而它是被释词在前,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谓,这个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 有时也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共名释别名。使用这个术语时,总是被释词放在前面,训释词放在后面,其位置正好与“谓之”相反。 有时候,古人也偶尔用“谓”来辨析同义词。 “谓”还可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 置正好与“曰”、“为”、“谓之”相反。

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

(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 。 (3)、用今语释古语。(4)、用本字释借字 1.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①“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②“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③“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训估学的内容是什么?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②解释文句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方式⑤分析时空关系。 3.解释文句包含哪内容?

①分析句读(停顿)②疏通句意③阐明语法 4.训诂的实践形式。

①解释语义的专著②音义兼注的专著③形音义合解的专著④注释书⑤其他 简单述说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两者的区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时用来注音;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

5.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 ①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

称为今文经或今文经学。②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③这两种经书只是字体不同,后来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④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6.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

7.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②音义关系的约定性。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8.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

①根据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一些特征相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比如“少、杪、秒、渺、小”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的意义。②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9.怎样析词审义?

①分清词与词组。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

③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10.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①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是单纯词。②形体不固定。如“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

③连绵词只能两个字结合起来求解,不能拆开来求解。

11.什么叫互训?

①互训的实质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②互训的根据。互训是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③互训的类型。即直训、同训、遂训、类训。④互训的局限性,只能表现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共同点,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点。⑤互训的发展。

12.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①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②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同训。③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④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指出某一事

物所属的种类)叫类训。

13.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

是什么?

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

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局限

性: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

往往冗长。

14.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

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

词义的由来。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

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

本源。

15.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

①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

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②可归纳

为:a.因果的引申。b.时空的引申。c.反正

的引申。d.虚实的引申。

16.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

什么?

①政治观点的进步。②艺术思想的变化。

③科学的发达。④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变

化。

17.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语言因素是

什么?

①词义的变迁。②上下文的感染。③修辞

手法的影响。

18.介绍《方言》的全称、作者、成书的经

过。

①周秦时代每年秋天都派人作轻车到各地

采集方言,回来加以整理。②杨雄很喜爱

方言,曾利用外地人在首都的机会,广泛

进行调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

二十七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言》。

20.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什么?

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

合适的字节、词典可查。②记录当时口语

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

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多。③中

古、近古辅音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

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不容

易区分,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

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略缩语,都使人

难以确定词义。④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译

音词,不容易准确的对译。

21.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一种是来自在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另一种

是来自国外的。

22.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

经学十五书,即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

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

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

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

《说文》《广韵》。

23.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

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它们

又可分类哪四类?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②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

本,能明一切训诂。B.《说文》解释文字

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

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

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

24.关于《尔雅》内容及其分类?

按内容分十九类即:释诂第一,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

六,释乐第七,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

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

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

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

第十九。

25.《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①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为

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

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②它还可

以使我们从它所收集的词汇里侧面了解当

时的某些社会现实,也能让我们知道在今

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③扬

雄实事求是地调查人民大众语言的精神和

研究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

有启示。

26.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

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杜馥的《说文

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27.“传”“笺”“正义”“疏”“音义之学”各是什

么?

①“传”是对经书的解释。②正义即解释经

文,又对前人的注释加以解释,与“疏”相

同。③笺是郑玄对《诗经》的解释。④音

义即解释注解又解释义音。

28.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①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

张。②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

张。③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29.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怎

样的?

①保存下来了大量的随文释义的注解书,《尔雅》出现了,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②《方言》出现了,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③《说文解字》的问节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④《释名》出现了,开了语源学的先河。

30.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

唐代的“疏不破注”,训诂学趋于保守,没有新发展比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沿习前朝的旧意,没有什么新观点,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31.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的特点是什

么?

①善于阐明义理②敢于创发新义③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如王子韶的“右文说”,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进行训诂。⑤缺乏求实精神,主观想象多。

32.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①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②清代讲究“汉学师承”。③清儒有优良的学风。

33.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

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34.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

①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②善于因音求义。③采用了比例比较的方法。

④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35.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是如

何体现的?

很多训诂家都知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段玉裁说:“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36.清代善于由音求义表现在哪?

清以前的训诂学家对音义关系认识是模糊的,对声训从未作过理论说明,有些人还拘于文字的形体,更是隔绝了音义的联系。清代训诂学家提示音义关系的原理。段玉

载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

以得其义“。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

声音”。

37.清代学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在哪

里?

他们不盲从旧说,也不妄立新说。破旧说

也好,立新说也好,都强调有充分的根据。

戴震提出过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

义理指指导思想;考据指名物制度的考核

与校勘、辨伪、工作,词章指讲究语法、

修辞、逻辑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38.训诂学今后的任务是什么?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

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39.乾嘉学派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的是哪

些?

①能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②能比较注意

古今差别。③能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

言内部的系统性。④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

念的直接关系。

40.什么是丛书?

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分

为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41.黄侃所列“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

书”前六种是如何分类的?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②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

本,能明一切训诂。B.《说文》解释文字

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

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

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

1.什么是以形索义(形训)?以形索义应

注意哪些问题?

①“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

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如刀刃的刃,象刀

有刃,休息的休,从人从木。注意的问题:

①利用对应说文和古文字,因为说文是以

形索义的专书,它对一万多个汉字的本义

做了归纳,并且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因为

古文字出现的时代比说文的小篆要早,字

形更能反映本义,纠正说文的不足,如“为

人民服务”的“为”字,许慎说本义是母猴,

这个解释是错误的,甲骨文的“为”字是用

手牵头大象,字的本义是手牵大象帮助人

们劳作,这就纠正了说文。②分清笔意与

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

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

就叫笔势。在以形索意时应依据笔意,不

能依据笔势。如甲骨文的“为”字就是笔意,

而小篆的“为”字就是笔势。③防止望文生

训。如“游子不顾反”中的“顾”就是归返、

回来的意思,而不理解为“念,想”。

2.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音义的结合最初是

偶然的。②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和义一

旦结合便具有约定性,如大家用“风”字来

表示刮风这种现象,就不能再用其它字来

表现。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在最早结合

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源词根与根有音近义通

的关系。如间,本义是缝隙,引申出中间,

后产生了同源词涧,本义是两山之间的水。

音与涧就是音近义通的关系。④音义关系

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在不同的地

区会有不同的变体,在音义关系上有脉络

可寻。如《方言》记载“蝇”在齐鲁一带称

为“羊”,是一种转语。⑤音义关系的类聚

性。音近义通的关系不局限于某一两个词,

而是具有普遍特性。如“攸”声的字(词)

多含有长的意思。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某一个音素所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

某一意思也可不同的音素来表达。

3.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

展。

①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

释,推求事物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

义关系。②右文说从一组词的角度出发,

认为凡是具有同一声符的字词,含有共同

的意义音素,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和字

意的关系入手,系统的研究汉字,揭示了

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但仍然局限于

形体。如以“戋”为声旁的字都有小的义,

有“攸”为声旁的都有长的意思,以“农”为

声旁的都有多的意思。③音近义通,是清

代学者广泛使用的术语,指读音相同或相

近,意义就相通,摆托了汉字形体的限度,

具有科学的语言学意义,但也不可滥用,

如明声母的字“暮、墓、晚”就表示与黑暗

有关的意思,阳部字如“亮、旺、强”都有

明亮的意思。

4.怎样看清词义的历史范畴?(如简答不

用举例)。

①词义又有历史性,是历史范畴,它随着

社会发展、人们运用而逐渐演变。它一方

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

转移。如古代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后就泛指江河。这就是词的扩大。词的缩小如古代“禽”指飞禽走兽,现指飞禽。转移,如寺庙的寺,古代指官府中官员办公的地方,后佛经传入中国安放于白马寺,后就为寺庙、寺院。涕,古代指眼泪,现指鼻涕。②无论是继承、充实、深化现象,还是扩大、缩小、转移现象,总的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粗疏到精细。如果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存在,自然也不被使用,只存在于特定的文献中了。

5.论本义与余义的关系?

①凡是每一个字都有本义,又有引申义和假借义,构成了词义系统。②只知道本义抛开引申义和假借义,这是一种片面性。

③只知道引申义和假借义,抛开本义,这又是一种片面性。④这两种版面性都不能研究好古代文献。如道路的“道”,形声字,它的本义即道路,引申义有道理、方法、假借义有和尚、老道。

6.什么是词义的引申?分析词义的引申的系统性。

①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义有道理、方法等。②词义的系统性大致归纳为下列理性、形比、礼俗等三种。A.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如习,本义是反复地飞,引申为反复练习、实习、温习。B时空的引申。C反正的引申。D.虚实的引申。如果字,引申为果真。③形比的引申。事物之间有外闻的偶然的相似,就使词义可以作形似类比的引申。如“斗”原是一种酒器,天上北斗跟它形状相似,引申有了北斗星。的意思。④礼俗的引申。如“祭“的本义是残杀,由于古代宗庙祭祀要杀牲作为祭品,所以“祭”的引申义就成了祭礼的“祭”了。

7.论述《说文》的释义体。

①《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②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如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如刃,象刀有刃。休,从人从木。③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如,参,商星也。应解为:参商,星也。④用“读若”“某声”说明字的读音。如哙,读若快。江,从水工声。8.试论对《说文》整理研究的情况?

①唐代李阳冰首先刊订《说文解字》,完成

20卷。②许锴撰写了《说文系传》即小徐

本,对李阳冰的错误有所批评。③徐铉奉

昭校订《说文》即大徐本,他增加了反切,

增加了新附字和注释。④二徐都把原许的

15篇分为30卷。⑤清代研究《说文解字》

的成就较大的有四家,即段玉裁的《说文

解字注》、杜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

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

通训定声》。⑥近人丁福保鉴于研究《说文》

的著述繁多,乃编《说文解字诂林》,在下

面罗列诸家说法。

9.试论裴松之的《三国志》的特点。

①它以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有补充和

辨证。引书达二百余种,注文是正文三倍。

②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

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

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

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

进行评论。

10.从魏晋到隋唐,训诂内容比两汉有所发

展,体现在哪里?(如简答只答要点)

①一是注释中充实史料,如裴松之注的《三

国志》,注文是正文的三部。②阐发哲理,

如郭象注《庄子》③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

异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汇集了

200多家的注音释义。④考证故实用典。

如李善注《文选》。

11.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①从政治、经济国素看,清初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促进乾嘉学派的产生,有利诂

学的发展。②从文化因素看,清代对知识

分子采取了镇压和怀柔两种政策,而这两

条道路又都离不开训诂学。③语言学、语

法学的进步也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清代

学者利用了宋朝以来古音学研究的成果,

并加以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清代的

训诂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古音学取得

的成就。

12.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

①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疏数量特别

多,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刘宝楠的《论

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②数量

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

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

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

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

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

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

虚词、研究语法的等。③清代也有不少专

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

世骏的《续方言》。

13.试论训诂学今后的任务。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

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要完成这两

大任务必须做到:①在科学的语言理论指

导下,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综合运用多

种训诂手段搞好训诂工作,分析古代书面

语言里的具体情况。②不断学习和吸取国

外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和有关的研究成果。

③建立中国训诂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科学

方法论。④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训诂学工作

者的队伍。⑤做好训诂学的普及工作。

14.举例说明古诗中存在的忌讳法主要体

现在哪些方面?

①忌讳由来已久。国讳,避讳皇帝的意思。

如秦始皇名政,以“正月”为“端月”。吕后

名雉,改雉为野鸡。唐太宗名世民,“三世”

变为“三代”,“生民”变成“生人”。②家讳。

对亲属长辈的避讳。如李贺之父名“晋肃”,

跟“进士”同音,所以李贺未参加进士考试。

③对所厌恶的事的忌讳。如皇帝去世叫崩,

去厕所称更衣、出恭等。

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

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

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

造字法则的目的。音韵学,传统语言学

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

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

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

很大的成果。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

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

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

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

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

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

包含在训诂学中的。如果简要地说,文字

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

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

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

系和贯通。

注、五经正义

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

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

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

洁明了,可读性强。

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求

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

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

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

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

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

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

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

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

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

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

段玉裁、王念孙。

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

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

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

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

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

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

《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

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

字、训义互为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

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

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

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

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

《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

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

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

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

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

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

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

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等。

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理论,提出了训

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

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影响至今。他构

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

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

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

《尔雅音训》

《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广,成果多。其著作与训诂相关者,有《训

诂学讲义》、《积位居小学述林》、《积位居

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官》等。

构拟过一

套训诂学体系。对汉语词源学的研究具体

而微,且能归纳出条理。在训诂学实践中

能有意识地用语法助训诂。

大成者。他融汇古今文经学,各取其长,

遍注群经。他

以古释今,注意古今字的变化;音声求义,

破假借而读本字,在训诂学史上具有承前

、《仪礼注》、《周礼注》、《礼

记注》。

翻译中对词语的处理方法:

a、沿用。是指在翻译中原文的某些词语仍

可采用,不必变动。

b、扩充。是指在多数情况下,要把古单音

节词变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c、增补古代汉语的句子省略成分较多,

翻译是需把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d、替换指在翻译时,用现代汉语中的通

行的词语替换古文中的难懂词语。

e、删除指古词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可

省略不译。

f、调整指在翻译中,遇到古今汉语的词

序不同部分,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

来。

举例说明古文注释的方法。

(1)仔细研究原文

注释古文,首先要仔细研究原文,了

解作者的思想写作的背景,这样便于把握

文章的内容,做到注释准确。

(2)利用已有的注释从汉代注经开始,

以后历代学者对一些古书进行了注释

(3)善于利用工具书

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由于时代的远隔,语言的变迁,

文字的异形,行文的变化,许多古籍,我

们如果不依靠古注,就不能看懂。古注可

帮助我们:(1)了解字词句意。(2)了

解全章大意。(3)了解读音。(4)了解

典故(5)了解古籍版本及校勘情况。此

外,古注还有阐明哲理、划断诠意、说明

语法、介绍修辞等等情况,对今人阅读皆

有启发。

、简介《字林》

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晋吕

忱撰,七卷。《魏书·江式传》说:“宣武

帝延昌三年 (514)式上表曰:

‘晋世义阳王

典祠令任城吕忱上《字林》六卷,寻其沉

趣,附托许慎《说文》……文得正隶,不

差篆意也。’”又唐代封演《闻见记》

说:“晋吕忱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

部,凡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字。”由此可知

《字林》即仿《说文解字》而作,收字比

《说文》多3000多字,兼有异体,不

过仍分为540部,全书7卷。《字林》是《说

文》与《玉篇》之间的一部字书,在字书发

展史上很重要,可惜宋末以后就亡佚不存

了。

7、简介《玉篇》

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梁顾

野王撰。野王作《玉篇》, 在《说文解字》

和《字林》之后,所分部首有增有减,与《说

文》比较,少哭、延等11部,增父、云等

13部,共 542部,比《说文》多两部。部

首排列的次序也有很大变动,主要是按照

义类相近与否来安排的。

顾野王在自序中说:“六书、八体,今古

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

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

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

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

字之训以备。”这说明他作《玉篇》的宗旨

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

训释,以成一家之言。《字林》收字 12000

多字,《玉篇》比《字林》多4000多字,

这是在《字林》之后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

著作。可惜后来亡佚了。

简介《字汇》

明代流行极广的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

梅膺祚撰。这部书具有很大的特点。一

是他把《说文》、《玉篇》、《类篇》等的 500

多部首,按楷书笔画,改并为 214部首,

依照地支子丑寅卯等次序,分为12集,所

收文字有 33179字。二是部首的排列,次

第按笔画多少叙列先后,少者在前,多者

在后。一部之内的字除去部首笔画不计外,

也都按余下的笔画多寡排列,极便检查,

在检字法上是一大改革。三是一字之

下先注读音,然后注解字义,字义以基本的常用义列前,其他列后。释义下列举古书中的例证,也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富有革新的精神。由是也就为中国字典的编纂法奠定了基础。后来张自烈作《正字通》,清代修《康熙字典》,都按照《字汇》的体例编定,足见其在字典编纂法上影响之大。

简介《经籍纂诂》

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清代阮元撰集,臧镛堂、臧礼堂等纂校。嘉庆三年(1798)刊行。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106卷,别有补遗106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异体字不在内)。古代的文字义训和在不同古书文句中的训解几乎都汇聚在一起了。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至于《玉篇》、《广韵》、《集韵》等书也有字义训释,本书均不录,这是由于那些书中大部分的训解是根据前代经传子史的注释而来,本书已然具备,就不必重复。本书由于成于众手,采录时不免有遗漏,而且也不无讹误,读者用时不能不检视所举的原书。另一点是本书没有给字加注音,一字二音,四声不同的,在列举字义时有相混不清的。

10、简介《经传释词》

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还有若干解释不确切,为杨树达、《词诠》所不取。然而这书到现在还有相当参考价值。

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

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

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

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

语音义的来源。

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

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

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

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

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

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

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

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郑玄西汉《毛诗笺》、《周礼注》、《仪

礼注》、《礼记注》

4. 伪《尚书传》孔安国西汉

5.《韩诗外传》韩婴西汉

6.《楚辞章句》王逸东汉

7.《春秋公羊传注》何休东汉

8.《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高诱

10.《孟子章句》赵岐东汉

11.

《尔雅注》

《方言注》郭璞晋

12.《易注》王弼、韩康伯三国魏

13.《春秋经传集解》杜预晋

14.《谷梁传集解》范甯晋

15.《论语集解》何晏三国魏

16.《国语注》韦昭三国吴

17.《三国志注》裴松之南朝宋

18.《史记集解》裴驷南朝宋

19.《老子注》王弼三国魏

20.《庄子注》郭象晋

2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22.《论语义疏》皇侃南朝梁

23.《经典释文》陆德明唐

24.《五经义疏》孔颖达等唐

25.《周礼疏》贾公彦唐

《仪礼疏》贾公彦唐

26.《春秋公羊传疏》徐彦唐

27.《春秋谷梁传疏》杨士勋唐

28.《史记索隐》司马贞唐

29.《史记正义》张守节唐

30.《汉书注》颜师古唐

31.《后汉书注》李贤唐

32.《荀子注》杨唐

33.《文选注》李善唐

34.《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邢丙宋

3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

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

注》《楚辞集注》

44.《毛诗传疏》陈奂清

45.《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清

46.《左传旧疏考证》刘文淇清

47.《论语正义》刘宝楠清

48.《孟子正义》焦循清

49.《史记志疑》梁玉绳清

50.《汉书疏证》沈钦韩清

51.王先谦清《庄子集解》《荀子

集解》《汉书补注》

54.

《庄子集释》郭庆藩清

55.《韩非子集解》王先慎清

56.《墨子闲诂》孙诒让清

57.《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念孙

59.《经义述闻》王引之清

60.《尔雅义疏》郝懿行清

61.《古文尚书疏证》阎若璩清

62.《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清

63.《管子校正》戴望清

64.《文选李注补正》孙志清

65.《方言疏证》戴震清

66.《释名疏证》毕沅清

67.《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

68.《经籍纂诂》阮元清

69.《说文义证》桂馥清

70.

《群经评议》

《诸子评议》俞樾清

1、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意思。

2、小学:我国传统语言学,包括会费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3、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用的不同的字。

5、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词。借字和本字之间一般只有音相通,意义上没有联系。

6、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7、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8、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9、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了文字。

10、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11、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12、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可能触犯忌讳的人、事,常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取同义、同音字代替,或省缺字的笔划。

13、无句读:旧版古籍无句读的标志,更没有分词连写,因而句读往往难定,给古籍阅读带来障碍。

14、成语:是经过冶炼、长期习用而流传下来的固定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15、典故:古诗文多用典,或称“用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6、古译语:即音译的外来语。

17、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用,词的义项多起来了。

18、词义的减少:指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

19、词义的扩大:指甲义引申出乙义,乙义的范围包含甲义。

20、词义的缩小:指甲义引申出乙义,甲义的范围包含乙义。

21、词义的转移:指甲义引申出乙义后,甲义消失了,或者产生了正反、轻重、褒贬的变化。

22、互文(互文见义):一是指上下两句各举一端,其文义要两句互相补充才算完整;一是指在两句话相对应的位置中使用同义词,以避免行文雷同单调。

23、倒文:古人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有的属于有条件的倒置,

今人叫做倒装;另一种属于临时倒置。

24、变文(变文同义):是指古人行文时用

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目的。为了

避免行文重复,以增加文采,加重语气或

者感情,古人常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

使用不同的字词来反复表达相同的意义内

容。有变文以协韵,变文以成辞,变文以

避复等等。

25、训诂的内容:训诂应该从事哪些工作。

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

校勘等。

26、词的本义:在词的若干相关联的义项

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

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印证意义

的,就是词的本义。

27、词的引申义:就是在这个词的本义派

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8、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

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

语的某一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

误。

29、以今语释古语:用注释者当时的语言

去解释早于注释者的古代语言。

30、方言:是地域殊语,也是古今时差造

成的异言,或者说方言是古语的变种。

31、以通语释方言:用注释者时代的雅言

(就是古代普通话)去解释古代的方言。

32、解释文意: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

一章的意思加以申释讲解,使原文的意思

更加明了。它包括串讲大意、分析句读、

阐述语法、显示修辞等。

33、串讲大意;指对一句、几句、全章或

全篇进行解释。

34、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感人称作

句读。“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即点断

文章的句读;辨志:即审明文章的思想内

容。

35、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

指点语气。

36、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

喻或者借代等。毛亨说,兴也,是为了阐

明原诗中的修辞情况。

37、注音:古代训诂在注明字音时,早期

用譬况、读若、直音等方法。

38、譬况:注音术语,多用“急气言”、“缓

气言”等术语。发音方法

39、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

音乙”。

40、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

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

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

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41、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

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42、校勘:狭义,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

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

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包括对古书的

辨伪和辑佚。

43、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

勘。

44、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

其中的错误。

45、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

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

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

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46、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

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

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48、笔意:是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

字形。

49、笔势:是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

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

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

近的。

51、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

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

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声”,认为声符之声对形声字的意义起决定

作用。纠正了“右文说”仅强调声符之形

的错误,对清代一批训诂学家利用古音学

研究成果,提出了因声求义的方法有启发

作用。

52、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

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53、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

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关系。

54、义训(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

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

的含义的方法。

55、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

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56、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

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

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也就是几个词用一个词训释。

57、互训:甲、乙两词相互为训。也就是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58、递训:一串词递相训释。也就是用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59、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60、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61、以大名(共名)释小名(别名):就是指出被释词所表示事物的种类。

62、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被释词的外延比较大,用来解释的词语概念外延比较小,并且都是包含在被释词的范畴之中,但是往往具体。

63、义界(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64、描写:即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6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66、比较:即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

67、举例:即举其一,以见其他。

68、由反知正:这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69、增字足意:这是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70、传:由此达彼者叫做传,喻称文献训释为传。

71、内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直接解释经文中意义。

72、外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不直接解释经文中意义。

73、大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大传是解释大义。

74、小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简单的解释。

75、集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集传与集注相同。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

76、补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补传与补注相同。它有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77、解: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它是一个会意字,以刀分割牛角。用在训诂学上,解就是解释,与

传、注没有区别。

78、笺: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说文》:

“笺,表识书也。”本义是指在书上作记号。

注书叫笺,是从汉代郑玄开始的。笺有补

充、订正的意思。

79、微:它的本义是隐行,引申为隐微、

精微。注释是阐明、分析经文中的微言大

义的意思。

80、校: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考核古书

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

81、义疏: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疏通其

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

讲义等。疏取疏通和疏记两个意思,它既

要疏通经文,又要疏通经文的注解。

82、音义:辨音的书叫音,释义的书叫义,

合进来叫音义,又称释文、音训、音诂、

音注、音隐等。

83、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

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是在

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84、诠:它的本义是指详备,注书叫诠,

是因为诠是具体详细地说明书中事理的意

思。

85、注: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专门解释

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

注,叫“疏”。注是郑玄后成训释的通称。

86、集注:又称集解。有两种,一是兼解

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

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

87、补注:分两种,一是补原文的阙略;

二是补旧注的遗漏。

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统

言”、“通言”、“散文”“散文”,笼统的说

就是异中求同。

“读为”和“读曰”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

字的专门术语。

设立界说即标明义界,也就是我们今天说

的下定义。“界说”也称为“义界”。所以

凡以一句话解释一词之义者,即为义界

毛亨西汉《毛诗诂训传》

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

在前面。它的作用是用来拿一般释特殊或

拿具体解释抽象。

曰(谓之):使用这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

在后面,它的作用是释义,同时用来分辨

同义的细微差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

有时用来注音。

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

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

义时所用的术语。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

字,称为“破”。

转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语音有

转变的词。

互文:说明上下文要互相交错补充,必须

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古文经学派(或古文经学):在汉武帝时,

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

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书,研究它

的学问,就称为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派: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

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学,研究这种

经书的人就叫今文经学派。

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

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

的形体就叫笔势。

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而偏用其中一个,另一个只作陪衬。

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

部按部首编排字的典,主要收小篆,同时

也收古文、大篆,收字多个,分540部,

15卷,它是专门探求本义的。

五经正义:是唐代孔颖达对儒家五部著作

的注解,分别是《周易正义》《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史记三家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

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前四史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

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到了唐代,颜师

古江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完成了《汉

书》的新注。《后汉书》的注是唐?章怀太

子李贤所作,《三国志》由宋?裴松之为之

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

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

三家注》。

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

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

分为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类书: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

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

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

唐代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有《册

府元龟》《永乐大典》。

对校法:先选定一种较完善的版本作为底

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理校法: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

加以订正。

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

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

?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

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象的描绘、说明。

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

常是随文释义的。

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章句类注释: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

《楚辞章句》、赵歧

《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

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

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

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

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

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音同音近。

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字: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人为表述。

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形。

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际中应用的词义。

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义述闻》、《经传释词》。

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

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

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的一部文学总集。采用了”征引“的训诂体式,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第一部注释书,鲁人毛亨作于西汉前期。

了多次,这横线不一定是甚至可以说不是

“韦编”应该是“纬编”,生牛皮绳或牛皮条。

即编连简册的横线。

所记录的词汇相互适应的关系来推求本义,并且用本义来统帅引申义的方法。

似的词义也相关。

衍: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增加文字的现象叫衍

脱: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丢掉文字的现象叫。

讹: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叫讹。

倒: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错简文字的现象叫倒。

目:校勘的目的在于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