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读”出来的课堂也精彩

-----《白杨礼赞》说课稿

武陵源二中唐汇华

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将以学生多读为主。

三、教法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练读中入情”、“在悟读中动情”、“在品读中抒情”的三层次阅读教学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

四、学法的点拨

对于学生,我则提醒大家在反复的默读和朗读中,要随着文中的美景美文自觉地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潜心聆听作者的心声,体会散文独特而美好的情感,领略不同的抒情方式所创造的意境。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这样设计的:

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轻柔妩媚的杨柳图片从而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听读中感受美

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

(三)配乐练读,以情激情

听完录音,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刺激,笔直向上,团结紧凑是苍劲盘结,轻柔妩媚之外的另一种美。然后配乐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同时,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2: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问题不难,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自然间也就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板书内容)

(四)悟读训练。

在悟读中展示白杨树的美。我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女生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生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层次在哪里分,要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让大家自己去商量,体会。对于这个环节,老师只需追问出划分的依据,这样使学生的逻辑思维上升一个层次。其余段落留给学生自己揣摩。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五)品读升华。

在感受课文内容并为之动情时,情感是趋向高涨的,老师此时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以第七段一组排比反问句为例。师生互动完成以下内容1:请同学们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读一读,比一比,看看两者有何不同。2:请以小组为单位讨

论:这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呢?讨论中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3: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需要,老师可以提示曾讲过的舒婷的诗歌《致橡树》。这样一路走来,学生明白这就是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的特点以及与比喻的区别。老师假装疑惑的提问:4: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教师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六)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师生一起深情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我的这种设计直观,简单,能很好的突出重难点。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景象美农民(质朴、严肃、坚强)(力争上游)形神美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倔强挺立)象征美(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教学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的,凝眸回望,本堂课教学中本人注重了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

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能紧紧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以上就是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本次说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下面是第一个: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文章所要表达出得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教法可以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4.朗读法,本文作为一篇散文,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说学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 2、理解象征手法。 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文写于194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北方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尽管国民党反动派消抗日,

积极反共,但广大的北方军民让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统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抓住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二)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融情入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的散文。因此,我确定文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运用象征手法,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之中。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古城小学姚利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特点:《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是:①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②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引人深省,发人深思。 2、教材位置:《白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专题是“走进西部”,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继续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白杨礼赞》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王金兰 【导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导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导学过程】 一、引入; 1.欣赏歌曲《小白杨》 2.复习填空:天时不如地利,。人心齐,。 三个臭皮匠,。一个篱笆三个桩,。 生于忧患而。众人拾柴。 滴水不成海,。独脚难行,。

4.读准字音: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 ..欲睡()()虬.枝() 婆娑 ..()大毡.子()..()()秀颀.()倔强 5. 常识积累: “妙手偶得”一词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语出陆游的诗“,妙手偶得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几次直接赞美白杨树?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找出文章线索。 2.理清课文脉络层次,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赞美了白杨树?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填写下面的课文框架: 白杨礼赞{ 四.粗读课文二、三部分: 1.说说白杨树生长在哪里?这里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黄土高原的景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外形突出了什么特点?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是白杨树的什么? 五.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是什么而不是什么?为什么?说说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2.白杨与抗日军民有什么相似点? 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4.在揭示白杨的内在精神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背景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军队物资匮乏,弹药不足,装备落后,在装备精良,待遇优厚的敌人面前,部分军民丧失了革命信心,意志不坚定,情绪低落。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此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鼓舞士气。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提升主旨,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提问:课文是怎样结尾的? 2.介绍楠木:寿命长,可活300年,是优质木材。分布在气候湿润、冬暖夏热的地区,不耐寒冷,要求年平均温17℃左右才可以成活生长。在干燥瘠薄或排水不良之处,则生长不良。 3.演示白杨与楠木、抗日军民与敌人的口头较量。 七.本课小结:

白杨礼赞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 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 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 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 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 “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 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设计意图、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语文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体现了散文的多种样式,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表达人生思考或描绘风土人情。但均是作者内心独特的感受。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矛盾散文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 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 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自主品析语言,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象征手法。第三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二课时。 四、说目标 我把第二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

《白杨礼赞》说课稿(网友来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网友来稿) 徐胜华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意蕴深远。 二、说学情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力。学生在初一一年学习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裨益的。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 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教法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3、朗读法,本文作为一篇散文,运用自由读、小组展示读、齐读多种朗读形式,更便于学生体味情感,感知文章主旨。 四、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手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再加上《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比较久远和陌生,他们不能够很切实的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是由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所以向他们交代清楚本课的写作背景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是相当必要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重点)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以讨论、探究、讲解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 (3)品味语句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讲授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不同的树也有不同的韵味。“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书写的是傲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浮动的是风韵;那么“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又有怎样的姿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浏览课文,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名读一读相关语句。 (三)文本探究 1、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1)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说一说。(3)教师板书。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出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词语。

白杨礼赞说课稿

课题: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文章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本课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自主品析语言,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以阅读和讨论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以及文章当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和词语,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背诵优美段落。 2. 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感受文章的炽热情感。 3. 赏析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美,内在精神美,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 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注重散文写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和h- 意志。 本课的重难点重点:课文的朗读及抒情脉络,体会作家的热烈情感。难点:白杨树由外而内的精神美及其象征意义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去讨论文章所描写的白杨树的精神及其象征意义。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在上课前,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1941 年抗日战争的相关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那段历史,上课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以及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姿态并且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 三、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 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把握基调。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课文,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 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二学生已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文的三维目标是: 1、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2、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3、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主要依靠“练读”、“悟读”、“品读”的朗读设计。“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读”法上产生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也让学生感悟到直观美与语言美。 (二)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因为写作时间早,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文章主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时代背景在注释中有介绍,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 (三)播放课文录音。

白杨礼赞说课稿(共8篇)

篇一: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3、情读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四、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2、整体感知。 3、研读赏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朗读,一起找出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表的词和句子,总体感受白杨树的形态和生存环境。 疑难问题”。 引出象征这个写作手法并解释。 4、课外拓展。 5、布置作业。 白杨礼赞 茅盾

部编版初中语文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 打印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白杨礼赞》。下面我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教材 1.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于我们许多人生的启示。《白杨礼赞》在这里学习,我的理解是:编者意图一方面是使学生在学习了《海燕》之后,进一步学习、熟练、巩固对象征、对比、烘托的理解运用;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抒情散文的认知和体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这自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海燕》对这些的基础认识上,进一步学习《白杨礼赞》就比较容易了,为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石榴》打好扎实的基础,《白杨礼赞》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的确定 ①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 ②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③分析白杨树的形象性格。 其中①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③既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因为我讲课讲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我认为只有在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和对文章有了准确并比较系统的认识后才能够更好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所以我把本课的一个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放在了第二课时讲述,品味语言也在第二课时。本课时只在基础知识、熟悉课文、分析白杨树的形象性格方面着手。这几个目标主要在生生、小组、组租、师生交流合作探究中完成。 3.根据学习目标和本班学情我把目标之三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原因是字词等基础知识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任务;朗读和理清思路在各组一号和二号成员的带领下也基本可以顺利完成;人对于形象性格的分析概括需要比较系统全面的语文知识才可以做来,所以我将此作为重点,并积极预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根据课堂效果来看,我认为也是比较妥当和合理的。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教学模式和新课标理论的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三是注意在合作环节,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并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样做也是为了努力应用并实践叶老“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在自学板块、演练板块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合作部分的5、6、7主要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在5当中还特别能体现学生积极竞争、力争上游的精神。而8、9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情况下的探讨交流。解疑环节学生自主与合作兼有体现。 教具方面我主要通过图片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白杨树的风貌,感受白杨树的形象性格,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使学生能更快递进入文章,逐步理解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主题思想。 三、说学法 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是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要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性地开展学习。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白杨礼赞说课讲稿

《白杨礼赞》说课讲稿 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的第一篇文章,体裁是散文。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本文的主旨。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手法的运用。 3、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4、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5、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九年级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了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五、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白杨礼赞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14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导入一(音乐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导入二(问题导入):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意思为“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那么,一、白杨树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和赞美的呢?二、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崇敬和赞美白杨树吗?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2.交流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3.知识链接 象 征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方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4.积累字词

(1)注音 外壳.(ké)主宰.(zǎi) 倦怠.(dài)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 ..欲睡(yān yān) (2)解释词语 ①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②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③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④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⑤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⑥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同时思考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作铺垫。 【交流点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结构上:首尾呼应,“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第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倾情赞美。 第四部分(第7-8段),揭象征意,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二)深层探究 1.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交流点拨】作者展示了高原风景图(生长环境)、白杨特写图(外在形象)、物人联想图(内在气质)这三幅优美的图画。 2.阅读课文2—3段,概括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的感觉和情绪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美 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