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虽然现代行政管理起源于西方,但中国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国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研究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是使传统文化朝着更有利于现代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有效方法,两者相辅相成,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行政管理制度。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及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指出现代行政管理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具有巨大意义,最后对在现代行政管理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行政管理;影响

一、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综述 (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3)

2.1天人合一的思想 (3)

2.2以人为本的精神 (3)

2.3刚健有为的精神 (3)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4)

3.1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社会 (4)

3.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4)

3.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循环性 (5)

3.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伦理性 (5)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 (5)

4.1对管理理念的影响 (5)

4.2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6)

4.3对管理过程的影响 (6)

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现代行政管理建设 (6)

5.1增加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提高行政管理意识 (6)

5.2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关系,实现管理目标 (7)

5.3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管理过程体系 (7)

六、结语 (7)

参考文献 (9)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融合、共生互动,同时更加密切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对其文化含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文化建设亦显示出其越来越强的经济功能,文化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特别需要文化精神的丰富底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文化,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成了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

基于对历史认知我们都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曾推动了,也曾阻碍过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而当代中国社会又正在经历着最激烈的社会转型,这就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文化因素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传统文化浸染最严重、最顽固,也是改革最艰难的应该就要属国家行政文化了,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传统文化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造就了我国现阶段有着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现阶段,“求官”、“保官”、“以官牟利”的官本位特征、重权威等等这一系列现象也与传统文化因素对现代行政的影响不可分开,所以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辩证的梳理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传统文化加以批判的继承,才能更好的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才能更好的构建现代行政文化,从而不断加快和完善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1.2研究综述

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思考, 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 许多文化人对此有过相关的讨论。在经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体西用”之争、20 世纪上半期的“中西文化论争”和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化热”之后, 现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一直在持续。

对于现代化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有的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还有的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例如, 谷士发写道,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 一方面是指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欧美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指这种欧美现代化对世界

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原因, 大多数学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认为既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冲击和碰撞的外部动力, 也有我们本身建设社会主义的内部需求。张志伟写道, 外部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击和碰撞, 内部动力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求, 其中最根本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李宝艳则写道,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显性的层面看, 西方文化的渗透为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提供了外部动因;二是从隐性的层面看,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起了积极作用;三是从最本质的层面看,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最根本动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都认为是铸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体, 其先进性集中地表现在, 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张国栋写道,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要特性是: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坚持民族特色的独立性, 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包容性。而尹世洪则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个矛盾运动过程, 一个整合创新过程与一个主体完善过程。

对于中文传统文化的现代途径,黄宝生指出传统文化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需要尽快用现代科学手段、方法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向多学科乃至文理结合方向发展。面对传播媒介革命,需要在大众接受层次上消除其语言障碍.以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作为继承发展改造传统文化的技术手段。

通过纵向比较分析, 尽管各家观点不一, 纷纭复杂, 但只要处在“中国文化—西方文化”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僵固思维模式中, 就无法超出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中西融合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理论。大多数学者是从批判、继承、超越这三种途径进行分析的, 路径也比较单一。另一方面, 通过横向比较分析, 大部分学者又是对内涵、关系、途径等问题的简单重复, 而没有积极地开拓视野, 跳出这种僵化思维的束缚。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2.1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人协调,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家文化中。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便是这个意思。当然,由于文化的相互交流,吸引,儒家经典也有此体现,如《易经》里提出的“与天地合其德”等。1这对中国人们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主张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精神追求。这种思想,至今有着积极意义,对于解决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2.2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重仁、礼,不重法,强调内在自觉。这种思想以儒家为代表,“人事为本,天道为末”,是其人本思想的精髓所在。以至后来的宋明理学也力倡人本主义,使之影响很深。人的价值实现放到伦理政治中是表现道德的人本主义,是放到整体大局上去考察。政治上的“尊尊”,血缘上的“亲亲”,政治与亲缘关系在古代社会相辅相成,共同控制社会的运转。从人文主义精神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众为帮本的民本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3刚健有为的精神

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价值提炼。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刚毅木纳近仁”,也是儒家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但最精典的表述是《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可谓影响深远,至今仍能激发人们的雄心壮志。它强调独立一人格,保持自尊自重和高高的气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为物质利益所驱动,不为强暴而屈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激励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勇前进,这是一种“大丈夫”的品格思想。

中国传统的优秀的基本精神还有很多,如“贵和尚中”、“中庸”、“宽厚”、“务实”精神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它对于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励、对中华一体化文化的价值整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功能。

1伍文彬.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第7期.

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力量,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体现在它的民族精神上。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3.1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深于相对长期稳定的封建农业社会的。随着国家制度不断稳定和发展,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来源于、发展于、服务于封建经济和封建统治的,具有比较完备的发展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和提倡的文化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我们知道,农耕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长江、黄河孕育了封建单一的小农经济。这与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或者是游牧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历来中国社会都是重农轻商的根本原因。并且形成了“家”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这是由于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所致,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3.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伊.从横向流派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复合的综合型文化。中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众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各类民风习俗、交往礼节和部落文化交错发展。一方面,区域文化存在较大差晃,另一方面,文化的大一统并没有抹杀民间地方差异文化的共存。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呈多样性。除了主流儒家文化之外,还有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在“百花齐放”的时期,文化发生冲撞、交流和融合。它们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对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在汉代以后,儒家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正宗和主流,伍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大量吸取了其它文化的符合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东西,比如,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这样儒家的理论不断完备和精致。但反过来,儒家文化也对佛、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和借鉴儒家的文化为我所用,不断适应其生存的环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文化形成共存的。1

1张丽璇.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理性思考[J]. 黑龙江史志,2009,第8期.

3.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循环性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上下延绵数千年,治乱交替,往复循环,朝代的替换仅仅是权利支配集团的更替,其政权制度仅仅是向前略微修补完善,而政权组织形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传统文化大多都是继承下来而未出现大的层面变更。内容丰富、内涵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由史前萌芽、西周奠基、春秋战国形成到后世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华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人本取向的文化精神以及以农业为支撑的经济背景等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品质。

3.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伦理性

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庭观念极深,相比而言,社会人的概念明显不足。我们普遍重视伦理关系,而容易忽略了个人价。因此从中国人内心观念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的特征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和长期存在所决定的。中国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亲亲”、“孝悌”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这种社会心理在理论上表现为伦理道德学说,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古代先贤老子、孔子、庄子等所传达的三纲五常以及价值观是重视精神而轻物质的,“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士不可以不弘毅”等等名言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在以道德为判断标准的中国,重视感性思维而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轻拖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最后导致国力相对落后。1重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是对人们进行精神压迫的理论之源。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

4.1对管理理念的影响

现代行政管理的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管理理念更注重的时效性,具有较强的制度性和规范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管理理念多是刚柔并济,既有较强的制度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不缺乏人性化的一面。我国一直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种是以礼夫人,以礼安邦,凡事都是讲求个情、理、法。情在先,主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凡事都要有情有理。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管理理念同样也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注重人性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管理者以《弟子规》中的“正

1朱学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理性思考[J]. 济宁学院学报,2011,第1期.

己化人,诚敬谦和”作为进行管理的座右铭,使得管理具有较强的文化性,管理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4.2对管理目标的影响

管理目标的设定往往是与利益直接挂钩的,这样就使得管理目标变得狭隘,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是符合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发展的,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的,要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需要,更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1所以在制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进行衔接时,管理的目标就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当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时,管理目标就会变得具有人性化的管理,不在只是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更多的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制定。当管理受到法家影响时,管理目标就变得更为谨慎,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并会因为蝇头小利而降低管理目标,坚持遵守规范性,拒绝越雷池半步。当管理目标受到道家影响时,管理目标就变得更具备道德性,坚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具有道德性的管理目标。4.3对管理过程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要与管理过程进行相融合,这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所进行的。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的要求就是进行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就相当于道家思想所提出的“无为而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实至权利下放到个人手中,这样会更为有效的发挥各个环节的管理机制,更为有效的提高整个管理过程的能力,进而提升管理的实际效果。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人性可朔”人的性格都是会根据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改变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是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的,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根据不同事件的特性进行具体的管理措施。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过程的影响在于,更好的强调了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又不会失去社会发展的根本。

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现代行政管理建设

5.1增加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提高行政管理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儒家、法家、道家”更是各有千秋,作为行政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学习中国传统问题的精髓所在,更多

1刘逸夫.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4.

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不是看见别用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那我也跟着学。重点要了解懂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学习“儒家”文化中的“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德治、仁政”。通过了解其内容来更好的融合到现代行政管理中,有效的提高现代行政管理的意识。学习“法家”文化的“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保证更好的进行提高现代行政管理的意识。学习“道家”思想的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其根本内涵则是“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凡是都要讲求方法,进行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也需要方法,提高进行现代行政管理的方法意识。

5.2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关系,实现管理目标

“儒家”文化中提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的更多的是自身的修为,管理者自身拥有了良好的修为,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中庸中指出,人要中正,不偏移,作为管理者要对每个被管理者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心怀不善,要平和的对待所有被管理者,这样才能更好的维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关系,使得现代行政管理中最终要的环节人与人间有和谐的关系。管理者要坚持正确的管理方式,不能被外界轻易的改变自身的管理思想,要坚持凡是都以被管理者的利益作为大的前提条件,实现现代行政管理的和谐发展目标。

5.3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管理过程体系

在进行现代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21世纪最有价值的不在是高科技板块,也不再是传统的技术天下,更为重要的是人,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只要有人就能拥有未来,人的作用已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1

进行现代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体系。做为现代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行政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类的需求是最好完善管理过程的体系,坚持人的管理,根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和谐的管理模式,以大众的利益为最大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发扬大无畏精神,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完善管理过程的相关体系。

六、结语

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以传统文化中的尺度理论1汤妮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衔接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第13期.

作为依托来进行文化的转型和新的文化体系的建立工作。我们不能否定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具备的时代意义和对我国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面性、一体性以及沿袭性让人们形成了深入解读、发展和完善现代行政管理一个重要前提;其内在的理念同样是构建和传统文化新体系以及价值新体系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制度同文化不同,它存在优劣的区分,然而文化却是制度构建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以儒家等级文化作为基础建立了封建专制制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级思想让封建专制制度具备了合法性。孔子以“仁”为基础提出了“恢复周礼”的思想,但是孔子并没有给出如何让“仁”与“礼”相辅相成的策略,即人民如何遵守“礼”进而实现“仁”的要求,又如何以“仁”为基准遵守“礼”,那么其答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我国在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能够促使人们做到热爱国家、团结友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几点,而且这种传统至今都在激发着人们。不过,鉴于物质利益和道德思想息息相关,因此脱离人的基础需求和个人利益的思想以及道义的理论是毫无现实意义。而后,“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反人道的儒学思想被宋明理学提出后让人的思想、个性都受到了限制,从而导致中国思想的保守、落后,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同中国相比,西方管理学是将完善管理方法以及不同时期内的实践活动,并侧重实际操作结果,而我国进行管理时多侧重于对于人管理和分配,因而可控制的标准不明确,但从另一个允度上看更具柔韧性。当下,我们普遍倡导“经营人性”,在开始思虑并研究其内涵时需将“人性”这根本意义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充分认知可持续发展以及行政管理良好的运行模式。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还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我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今,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具有现实性且亟待解决的课题,即如何充分利用并发挥资源的价值。我们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各自特点,取长补短,以传统文化为内在涵义,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手段,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建立具有自身特征的“中国式管理”,才能在当下的现代行政管理领域利于不败之地。道理很容易理解,管理必须以我国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身价值观为基础,

这样才能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马乐.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8期.

[2]刘志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

[3]王艳华.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生活的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2.

[4]王旭玲.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J]. 东岳论丛,2003,第4期.

[5]王志峰,宋敏.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1期.

[6]孙琳琼. 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现代性问题[J]. 求索,2012,期3期.

[7]肖永明,戴书宏.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2期.

[8]伍文彬.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第7期.

[9]莫敏.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2期.

[10]牟艳娟.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第2期.

[11]关连芳.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6期.

[12]屈燕妮.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J]. 企业经济,2008,第2期.

[13]王文兵,李金齐.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处境[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第3期.

[14]熊黎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 云南社会科学,2001.

[15]王瑞.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16]王秀良.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第2期.

[17]张丽璇.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理性思考[J]. 黑龙江史志,2009,第8期.

[18]戴锦秀.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第2期.

[19]孙文顺,张长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09,第10期.

[20]丁艳.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D].中央美术学院,2009.

[21]赵志峰.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现代行政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2]朱学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理性思考[J]. 济宁学院学报,2011,第1期.

[23]朱思阳.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导向作用研究[J]. 金田,2014.

[24]关连芳,吴宏. 中国孝文化的现代思考[J]. 理论观察,2010,第6期.

[25]刘逸夫.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4.

[26]陈阳,阎红.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 青春岁月,2012.

[27]张野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契合中的文化构建[D].延边大学,2012.

[28]李洋.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9]周俊华.中国行政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代重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5期.

[30]汤妮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衔接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第13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就是道士。-林语堂的我和我的人民一,导言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对中国和西方都非常精通,并且精通多种外语。他连续写作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淡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天生贫穷,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国家和人民(也称为“中国人”)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语书籍,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用英语写的对中国人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坦率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利益。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最敏锐和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源于2000年前战国一百多个学派的争论,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磨砺和殴打逐渐形成体系,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讲究仁爱,人性

和礼节制度,这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学习。道教是一种没有行动,自然和纯洁而诞生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满意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指引光明的道路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当他们沮丧时,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就像冬天的温暖被子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经说过,儒家就像五谷杂粮店,每天都要吃掉。道家就像药店。如果您没有生病,就不能去那里。如果生病,就必须去。主人的魅力也许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以便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谷物商店和药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种哲学的魅力。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立中国灵魂大厅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思想地位的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教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现在,张开我们的“左右手”,了解儒道对中国人民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以儒家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家为名。甚至普通百姓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做事中寻求“卑鄙”,在生活中寻求“仁义”。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正文】 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 (一)主食与副食 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

特征。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 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 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 称黄米子。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 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北方 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 粮食作物。正因为这 样的原因,古代的帝 王、诸侯祭祀的稷与 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其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参考

论文参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

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目录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所谓“和”是指中国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因素 . . . . . .1 1.1在食料摄取的种类、方式、时间方面,强调“和”的原则. . . . . .1 1.2在就餐的环境氛围,用“和”构建其精神形态的根基.. . . . .1 2.所谓“异”是指受地理因素差异影响区域的分布性定 (2) 3.所谓“变”是指饮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2) 3.1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就不间断的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过程 (2) 3.1.1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与差异特征...... .. (2) 3.1.2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3) 3.2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 (3) 3.2.1饮食在不同层面的差异..... .. (3) 4.总结 (4) 5.参考文献 (4)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要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中国哲学、美学、医学等的深远影响,也持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思维与生活方式。中国人见面一句习惯性招呼“你吃了吗?”囊括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朝代更迭、百姓生灵涂炭的沧桑历史;中国人的语言里,“同甘共苦”、“秀色可餐”、“脍炙人口”、“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治大国如烹小鲜”等各类词则不失生动地阐述着广泛、丰富、深刻的社会意识与智慧。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又与时俱进,谈及其特征,我想用三个字简要概括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异”、“变”。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完善 1、所谓“和”是指中国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因素 1.1在食料摄取的种类、方式、时间方面,强调“和”的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中早就记载着古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思路,体现了中国式样的食物多样化及其膳食平衡。中国人的饭菜结构往往是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虽然饭为主食,菜只为下饭,但我们对副食食料和合相偕的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为了把不同来源的食物缔结柔和在一起食用并尽量达到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发明了炖、熬、煎、炒、涮、煨、焙、煮、卤等多种烹饪方法,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通常也大有讲究。中国人还有“不食不时”(即不吃反季食品)的说法,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饮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2在就餐的环境氛围,用“和”构建其精神形态的根基 以“丝竹绕梁”来增强就餐愉悦气氛是自古至今不断延续、发扬和改进着的特色传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传达出中国人“美食加美景”意识的最朴素却最真切的表白。中国饮食往往还兼具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这种人际调合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在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林语堂是我和我的人民。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精通中国和西方,精通许多外语。他连续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高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出身贫寒,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说:“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祖国与人民》(又称《中国》)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文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对用英文写的中文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率直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情趣。这本书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道观是中国最尖锐、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起源于2000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锤炼和锤炼,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它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强调仁、仁、礼制度,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研究。道

教是一种没有行动、没有自然、没有纯洁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感到满足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引导光明一样,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当他们沮丧的时候,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就像冬天里的一床温暖的被子,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说,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全粮店,天天吃。道教就像一家药店。如果你没有生病,你就不能去那里。如果你生病了,你必须走。主人的魅力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粮店和药房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道的魅力所在。融入生活的理念是中华魂堂建立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地位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思想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的。现在,打开我们的“左右手”,来了解儒道对中国人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用儒学来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学为名。即使是普通人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卑鄙”,在生活中追求“仁义”。儒学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与孔子融为一体。在董仲舒手中,形成了一种尊崇儒学的局面。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一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西汉纹理《易·贲卦·象传》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多元化发展与融合繁荣继续 发展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甲骨文与金文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周礼”“仁”“仁”五伦四德 10、阴阳五行说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 1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人文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12、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 13、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纽带 14、多元结构包容性 15、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 16、夏商周春秋战国 17、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实学 18、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19、如家学说佛道程朱陆王 20、韩愈李翱朱熹 21、先秦天人 二、选择题 1、1.2.3.4 2、1.2 3、1.2.4 4、2.3.4 5、3.4 6、1.3.4 7、2.3 8、1.2.4 9、1.3.4 10、1.2.4 11、1.2 12、1.2.3.4 13、2.3.4 14、2.3.4 15、1.2.3.4 16、1.2.3 17、1.2.4

18、1.2.4 19、1.2.3.4 20、1.2.3 21、1 22、1 23、1.2.3.4 24、1.2 25、1.2 26、1.2.3.4 27、1.2.4 28、1.2 29、1.2 30、1.2 31、1.2.3 32、1.2.3 33、1.2.4 34、1.2.4 35、1.2.3 36、1.2.4 37、1.2.4 38、1.2.4 39、3 40、1.2.4 三、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P2 2、狭义文化P3 3、中国文化P3 4、中国传统文化P3 5、宗法制度P26 6、分封制P26 7、宗庙祭祀制P27 8、家国同构P28 9、君主专制制度P27 10、先秦子学P31 11、玄学P32 12、隋唐佛学P32 13、宋明理学P32 14、明清实学P33 15、乾嘉朴学P33 16、五行说P34 17、天道观P43 18、人道观P44 19、古今观P44 20、名实观P44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