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支出结构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市场经济国家必须建立与市场经册码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当然包括相应的财政支出结构,以体现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普遍的财政形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财政必然是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为基础,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特征。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体现政府的职能范围,并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如下特点:

(1)各国直接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均未达到30%.若将燃料和能源、农林牧渔、矿产制造和建筑、交通通讯四者大致看作经济建设支出,则美国为4.28%,英国为1.49%,印度为9.53%,印尼为7.47%,泰国为16.12%.前二者为工业化国家,市场发育程度较好,政府干预经济弱,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较低。后三者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较差,政府干预经济力度较大。

(2)各国交通、通讯与其它经济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泰国最高为9.06%,美国最低为0.86%,反映出各国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农业所占比重超过交通通讯,反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4)工业化国家社会保

障与福利所占比重一般接近或超过30%,发展中国家不足10%.

(5)国防费因各国情况而有所差异,印度最高15.41%,印度尼西亚最低为3.48%.

(6)一般公务支出除印度外均不超过15%.

(7)工业化国家卫生费较高,发展中国家较低。泰国教育费较高为17.31%,美国最少为1.8%.但无论如何,各国对教育和卫生都较重视。

(8)环保和住房都占一定比重,印尼最高为13.56%,英国最低为

2.24%.

(9)总体而言,这些国家财政支出均显示出公共财政特征,即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国防、一般公务支出较高,经济建设支出特别是直接经济支出较少,交通通讯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当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就某项支出而言,所占比重也存在差异,如社会保障。

(二)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的财政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政支出结构已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模式相距甚远。表1列示我国1998~2002年财政分费用类别支出(不含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用国外借款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以便说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如下特点:

(1)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自1998年以来有所下降,但仍占财政支出的较大比重,超过30%.

(2)社会文教费所占比重自1998年以来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2000年到2001年保持稳定,2002年略有降低。

(3)国防费所占比重下降稳定,2002年略有提高。

(4)行政管理费所占比重由降转升,对经济“起飞”极为不利。

(5)其它费用所占比重保持在0.10左右,但从2000年起,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以上分析仅就财政管理的资金而言,在我国,政府直接支配的资金还有部分预算外资金和非制度资金,即预算外资金以外的资金。如果将这两部分资金考虑进去,支出结构将发生变化,故予以分析。但考虑到预算外资金以外的资金的使用没有确切的数据,仅分析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情况。

预算外资金虽然在各单位使用的内容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其支出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与预算内支出内容相似,既有行政事业支出,也有基本建设支出。就乡镇统筹支出而言,分为乡村道路修建、民兵训练、优扶、中小学教育费和计划生育,可分别归属于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事业经费。预算外支出结构各项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事业支出始终占大头,若不考虑乡镇统筹支出最终归属,1997年二者分别占预算外支出比重的18.6%和47.67%,2000年为13.1%和63.1%.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预算外资金使用方向是与按市场经济要求调整支出结构方向不完全相符的,如果把预算外资金使用结构考虑进去,我国的现行财政支出结构就更加不合理(参见表2)

(三)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分析

表1:部分发达国家全部财政支出站GDP的比重(1880-2005)

部分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早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多奉行经济自由主张,采取

放任政策,因此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很少有所支出。

二、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为公众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增加了财政支出。另外,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额依旧持续增长,但在

GDP中的比重却无明显变化。这主要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多出现了经济滞涨现象,因此各国政府都相继控制了财政支出的增长。

(四)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分析

二战结束之后,全球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各国的经济,为解决贫困问题,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经济方面的建设,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张。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十分明显,到了90年代左右,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渐缓,处于稳定的增长期。对于其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促进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就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发挥着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在前一章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了财政的职能,财政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其职能发挥的必要性——克服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指国家与人民利用可利用的资源以保证商品与劳务生产的持续增长,财政支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政策扩大总资本的积累,利用投资扩大公共资本的积累。对比各个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比例,基本上都是谋求最大的经济与社会利益的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是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支出上取得最大的积极效果,也在宏观上解释了发展中国家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作为实现发展战略最重要工具之一的财政政策,我们可

以看到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从理论到实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的财政政策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由于前苏联中央计划经济的成功及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思想的影响,发展政策强调通过资本积累和以进口替代为基础的工业化,重视物质资本及其计划投资、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采用集中的中央计划和依靠外援是这一时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收入和私人储蓄水平低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收入性的出口关税制度。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消费水平极其低下,但同时存在着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财政的任务是要削减这种可支配消费并让储蓄和资本形成成为可能。为此,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地建立了窄税基而高额累进的所得税和不动产税制度,起到限制和引导消费的作用。为保护国内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中国家则相应建立了保护性的高额进口关税制度。在财政支出方面,公共投资和规模有限的金融部门完全受到中央计划的约束,直接或间接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提高资金和补贴。这一时期,许多发展国家利用财政资金建立了国营的工业部门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财政政策

20世纪50、60年代以进口替代工业化为目标,以中央计划为手段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在发展中国家中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和相应的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因此,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更加直接地集中注意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经济学家也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人们对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的认识开始从单纯为发展筹集物质

资本和提供保护转变到开始重视收入分配职能。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对收入分配的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体系进一步复杂化,制定了更多的针对不同部门和阶层的税收优惠和歧视性政策。在财政支出方面,解决贫困问题的转移支付和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的教育、医疗支出受到重视。

3.20世纪70、80年代的财政政策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复活。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干预和贸易保护,市场机制被政府管制所取代,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效益低下和经营不善等问题日益严重。而长期对传统部门的剥夺和贸易保护则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出口的萎缩,进而影响了财政和外汇收支平衡,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为主的拉美国家在80年代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而另一方面,与进口替代战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思路从对政府和计划的依赖开始逐步转移为对外部市场的开放和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方面。发展思路的市场化转变突出了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随着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计划逐步让位于市场机制,直接控制经济的发展计划被间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所取代。减少市场扭曲的“中性化”财政政策和鼓励引导国内外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对政府主导型发展政策的反思

20世纪70、80年代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封闭的进口替代战略开始让位于开放的出口导向战略。进入90年代,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深入反思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弊端,许多经济学家质疑并从根本上否定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政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政策包括私人产权的公有化、大规模

的创建国有企业、制定全面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投资计划、对私人经济进行广泛的控制和管制、歧视农民的价格政策和其他一些干预政策。政府失灵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远甚于所谓的市场失灵,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及其制度缺陷所带来的巨大交易费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美金融市场对比之货币市场的比较

中美金融市场对比之货币市场的比较: 货币市场是一种短期融资市场,其融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根据交易金融产品的差异,货币市场可划分为票据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国库券市场等子市场。 1.票据市场 1)在票据种类方面,美国票据市场上的交易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而票据 除了是一种信用支付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融资手段,且是低成本融资手段。信用等级高的大公司利用商业票据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在我国票据市场上,票据的品种比较少,主要是真实票据。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具有商业背景的真实票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虽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某些企业通过签发票据的方式从银行套取现金,但同时也阻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票据市场的效率。 2)在交易主体即票据市场参与者方面,美国票据市场上的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公司、 证券公司、各种基金、政府机构以及各国中央银行等。中国票据市场的主体相较美国显得单一,只有部分企业才有资格参与票据市场的交易与活动,各种金融机构对票据市场的参与程度比较小,并且缺乏各种中介机构与专业性的票据公司。在市场监管和法律制度方面,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负责监管票据的发行、贴现和再贴现。我国《票据法》自1996 年1 月1 日实施,至今我国经济金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早期的《票据法》难以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票据市场功能的发挥。 2.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一般都通过经纪商作为中介机构来达成的。在联邦基金市场大型金融机构一般通过经纪商进行交易,微小型金融机构一般直接交易。所以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是以经纪商为中介的交易为主,直接交易为辅。直到1996 年我国才建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作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该市场所实施的是直接交易方式,即自主询价,逐笔成交,风险自担。直接交易方式带来的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使得拆出方风险上升,交易谈判花费时间长,总体交易效率低。美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的短期基准利率,它可以作为其他利率的参考,是市场化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未实现市场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并不能作为基准利率,因为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一般贷款利率并未形成顺畅的传导机制,市场决定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3.回购市场 目前,美国的回购协议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回购协议市场。美国回购协议市场的利率略低于联邦储备资金拆借市场的利率。我国的回购市场主要是国债回购市场,存在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独立的回购体系,并且以银行间为主。美国通过国债回购市场来公开操作,能够及时调控国债基准利率的变化,引导短期资金的流向。我国国债回购市场停留在初级短期融资阶段,相对而言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较弱。 4.国库券市场 国库券市场的流动性很高,在货币市场中占高比重,表现在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因此美联储公开市场中美国的短期国库券市场成为操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我国到目前为止,典型的短期国库券数量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市场。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怎么区分

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怎么区分 第一,要结合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定义来理解 财政收支是从国家的角度,对其以资金形态再分配社会产品的理论概括。凡属于国家分配范畴内的资金活动,都称之为财政收支。 财务收支是从部门、企业、单位的角度,对反映其经济活动的资金 运动所作的理论概括。凡是与财政部门无直接缴款、拨款关系的单 位资金活动,习惯上人们称之为财务收支。 《审计法》第二条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作了原则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 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实际 上明确了,财政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及其各部门。 与财政部门有直接缴、拨款关系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是有联系、有交叉的,划分起来仍有难度。不能仅仅以是国家机关就认 为是财政收支,有的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也有的是财政收支。这 是因为这些单位可能既有财政收支、又有财务收支;同样是一笔资金,国家预算分配到预算单位的资金,从国家的角度看是财政收支,而 从单位的角度看,人们习惯上把它们称之为财务收支。由此可见, 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属于财政收支行为,还是财务收支 行为还是比较困难的。 审计署〔2006〕25号第七点规定,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的部门,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这里的“其他组织”包括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 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政党组织和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下级人民政府,对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第十 六条、第十七条实施审计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 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中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比较及对我国新三板建设的启示_张杰_百.

中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比较及对我国新三板建设的启示 我国新三板扩容现状 2012年6月15日,中国证监会出台《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办法》,这是新三板扩容推出前的基础制度铺路之一,预示着新三板扩容脚步的加快。 《管理办法》在财务门槛、股东人数、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准入条件方面,不设财务门槛和盈利指标,重点要求公司主营业务明确,治理机制健全,按照信息披露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相关信息;其次,在准入程序方面,不设类似发审委组织,也不实行保荐制,大大简化核准程序;最后,促进公司依法自治,要求公司在章程中约定股东间矛盾和纠纷解决机制,并支持股东通过仲裁、调解、民事诉讼等司法途径主张其合法权益。未来监管层还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和投资者的成熟程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强化投资者“风险自担、买者自负”的理念,严格防范系统性风险。另外,股东数量限制(200人的突破,将有效地增加新三板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从而提升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增加股票流动性,再加上允许企业定向发行募集资金,进一步丰富了“新三板”市场的功能,在原先的交易、投资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融资功能,满足拟挂牌企业的融资需求,新三板市场对企业及投资者的吸引力都将大幅提升。 《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新三板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的开始,而业务相关的配套措施后续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中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对比 (一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现状 按照挂牌数量从少到多排列,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成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包括各地成立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以及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总体上,我国的场外市场管理无序、规则不统一、分布不合理且结构单一、市场定位交叉或不明情况,发展还很滞

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一、分类 1.按经济性质 ①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投入回报) 范围:购买日常政务活动和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 ②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投入无回报) 范围: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的支出。 2.按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①补偿性支出: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以前计划时期用) 范围:目前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②消费性支出: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没有形成资产) 范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③积累性支出: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形成资产) 范围:基本建设支出(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流动资金支出)。 3.按目的性 ①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等方面的支出。 范围: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②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 范围:基本建设投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4.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 ①不可控制性支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所必须进行的支出,刚性很强的支出。 范围:A国家法律已规定的个人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失业救济、养老金、食品补贴、职工生活补贴B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项目: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 ②可控制性支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由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决定,即弹性较大的支出。 范围:经济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流动资金支出) 5.按受益范围 ①一般利益支出: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利益的支出。 范围:国防支出、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 ②特殊利益支出: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 范围: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二、经济影响 1.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①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A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消费需求,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投资需求和政府的消费性需求所构成的。 B个人的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占主要地位。 ②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A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增加社会总需求—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率提高—企业扩大生产—所需生产资料增多—社会生产的膨胀—增加国民收入—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B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 ③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 中美金融体系的相同点: 1金融体系都是由金融市场、银行和外部公司治理及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制度特征的总称。 2中美金融体系都包括以金融资产的交易、金融机构的构成和金融活动的监管为基础的多项内容。 中美金融体系的不同: 第一,中国金融和美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美国出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大、金融工具多、产品链条长、资金能量强,这种“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发展到“过度”,不但脱离了实体经济,而且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作用。而中国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主体实力差,这种“初步”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多年存在的企业融资难、投资渠道狭窄等 第二,中国金融和美国的运行机制不同。 美国金融市场化程度极高,华尔街具有超级话语权,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趋利化、金融活动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杠杆化,虽然这些特征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下降和逆转,华尔街的话语权也在下降通道之中,但其高度市场化的根本特征不会改变。反观中国,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低,行政管制较强,金融压抑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为,金融机构活力不足,例如金融创新严格审批、金融业务较为单一、金融服务能力较弱,等等。当然,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低既有历史和客观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我们需要的是正视这样的现实。 第三,开放程度的比较 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表现在难以有效运用全球资源,缺乏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金融机构尚未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这和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想符合。但是,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市场,表现在其金融机构全球发展、金融体系运用全球资源、金融市场有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从整体角度讲,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发展不健全,政府对于银行的管制程度较高,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度较小,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较低。不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相信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会更进一步发展 第四,中美金融体系的组成 中国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决策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导。 第五,中美金融体系的导向 当代金融体系主要有两种导向,即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中国是银行主导型,银行与企业交往密切,掌握一定客户信息,银行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了监督成本,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美国为市场主导型,是以市场为主导。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2005-2014年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分析

2005-2014年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分析 2005-2014年我国财政收支状况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数据显示,中国的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快速增长而增长,由于财政收入基数小,其增速远远高于GDP增速,但增长的绝对值低于GDP的增长的绝对值。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不断升高,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也在加快,这说明财政集中程度和财政能力在提高,但同时也可能加重经济的超额负

担,因此,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否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理论上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应该有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上,超额负担最小、效率最高,各国均应力求本国财政收入达到这一标准。但从现实来说,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以及统计口径不同,这个标准不能够简单划一,只能在考虑多方因素的基础上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二、财政支出的发展变化 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支出总值呈上升趋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不断提高了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2005—2011年从30000亿元扩大到100000亿元,几乎每年增加10000亿元。庞大支出的背后代表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庞大之余也我们也应该应该看到一些明显的细节:1、我国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基本上步调一致,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2、我国财政收支在保持基本平衡的原则下年年有赤字,而且赤字在不断地扩大。这也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又根据人们在社会发展水平下的需要来判断适合该水平的社会事业的适当支持,并做出合理的规模变化。 通过以上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我们对2005年以来的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国家实施的财政政策以及以后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摘要 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异,也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方面上。正因为这些差别,在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它的特点和考虑的因素,银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Abstract To some extent,the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systems of Chian and USA can be esplained in term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Bank-led financial system”and “Market-led financial system”.In other words,it is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direct financing and indirect financing which is displayed in such asp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financial products,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the like. Due to the differences,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for consideration to develop the mi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n China.The best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combine the bank and the market effectively in China. 关键词:市场主导,银行主导,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财政补贴以()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且每年反映在国家预算上仅有这两项补贴。 A、生活补贴 B、现金补贴 C、实物补贴 D、价格补贴 2、按照财政补贴的(),财政补贴可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外贸补贴、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财政贴息及减免税收等。 A、环节 B、经济性质 C、项目和形式 D、内容 3、目前在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作为冲减财政收入的财政补贴项目是()。 A、企业亏损补贴 B、价格补贴 C、职工生活补贴 D、财政贴息 4、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财政农业投资范围要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A、水利 B、土地 C、农业生产工具 D、农业机械 5、下列支出项目中,属于创造性支出的是()。 A、司法支出 B、行政支出 C、国防支出 D、文教支出 6、关于可控性支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柔性较小的支出 B、是弹性较大的支出 C、是刚性很强的支出 D、是弹性较小的支出 7、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以()设想的原理为基础。 A、凯恩斯 B、萨缪尔森 C、马克思 D、马歇尔 8、.按()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可以揭示财政支出的去向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A、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B、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C、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 D、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9、以下属于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观点的是()。 A、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 B、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政府支出随之上升 C、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 D、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导致其规模越来越大,其支出水平越来越高 10、“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认为,()决定了公共收入水平。 A、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GDP增长率 D、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11、在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解释中,“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是()的观点。 A、瓦格纳 B、皮考克和魏斯曼 C、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 D、弗里德曼 12、由于某项目的建设致使相关产品价格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个人增加或减少了收入,由此发生的成本效益称为()。 A、实际成本、效益 B、金融成本、效益 C、直接成本、效益 D、间接成本、效益 13、根据“公共劳务”收费法,对繁华地段的机动车停车收费应采取的政策是()。 A、免费 B、平价政策 C、高价政策 D、低价政策 14、某地区电力供应不足,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增加当地的电力供应,政府筹措了一笔资金欲投资建立发电厂,该发电厂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政府应该通过()来确定选择哪个方案合适。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公共定价法 15、当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增加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A、企业利润率下降 B、市场价格水平下降 C、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上升 D、生产紧缩

我国历年财政支出分析!

我国历年财政支出分析 2010级金融五班高红梅2010141110 财政支出按有偿和无偿的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耗性支出(exhaustive expenditures):也称购买性支出(purchase expenditure),是指政府机构或其他公共机构为了履行其各种职责对经常性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行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各种物品、工程或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transfer expenditures):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单方面、无偿地转移给居民或非居民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公债利息、失业救济、抚恤金等方面的支出。 其中购买性支出又包括政府消费型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消费型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比如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教育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投资性支出则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用于各项公共投资的支出,是指那些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前者是非生产性的消费性支出,它的使用不形成任何资产;后者是生产性支出,随着它的使用形成固定资产。 表一: 我国自1978年到2011年转移性、购买性支出比例(亿) 年份购买性支出合计购买性支出比率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比率合计 1978 1026.24 97.16% 30.05 2.84% 1056.29 1980 1007.95 87.96% 138.02 12.04% 1145.97 1985 1476.87 83.45% 292.94 16.55% 1769.81 1989 1982.04 82.41% 422.95 17.59% 2404.99 1990 2227.78 83.64% 435.84 16.36% 2663.62 1991 2469.72 84.85% 441.09 15.15% 2910.81 1992 2763.24 87.68% 388.09 12.32% 3151.33 1993 3399.83 90.08% 374.57 9.92% 3774.4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中美金融市场对比.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美两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其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三个方面,来浅析中美市场的对比研究。 关键字中美金融背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法律 目录 第一章成立的背景…………………………………………1页 1.1中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1页 1.2美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1页 第二章法律的维持……………………………………………5页 2.1中国金融法律体系………………………………………5页 2.2美国金融法律体系………………………………………6页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7页 3.1中国金融机构体系………………………………………7页 3.2美国金融机构体系………………………………………11页 第四章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20页 附录A……………………………………………………………24页 附录B……………………………………………………………25页

第一章成立的背景 要对中美金融市场进行对比研究,首先我们来看各自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 中国 就理论而言,中国金融市场从有借贷关系的那天起已近存在了,尽管是不完全和不规范的!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信贷市场在金融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的说:中国金融市场萌芽于建国初期。1950年我国就发行了人民胜利拆实公债,出现了一级市场,开创了中国融资的先河。 完全意义上的金融市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强烈的资金需求。特别是1984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 美国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

【实用资料】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doc

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趋势及原因 表格1

图1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一、总体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3.9%,比1978年30.78%下降了近17%,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绝对值都在迅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力度。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符合了瓦格纳法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这就要求了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如政治因素和经

财政收入与支出(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章节名称)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二节财政收入与支出 学科政治授课年级高一学期上学期预计课时数一课时本案为其中第二课时课型新课选用教材 新人教版(必修1) 参考资料 《高中思政政治教学参考》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标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一框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 学过了财政及其作用,这为本框题引导学生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起到了铺垫作用。这一框题在整 个经济常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面承接了本教材中的财政的作用,后面继续讲到税收方面的 内容。所以,学好本框题能为学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 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财政的基本理论知识。根据课程标准及现实生活实际,教材共设紧密相连的两目——“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第一目讲财政收入及介绍财政的一般知识。先讲财政的含义、特征,然后讲国家预算的含义,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最后讲影响财政的两大因素,即经济发展和 财政分配政策。第二目讲财政支出,主要讲财政支出的内容,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两种现象,以及 如何运用具体的财政政策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学习这一课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将理论和现实生活联 系起来,这样才能便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

教学方法选择 讨论法、情景设置法、分析讲授法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教学、黑板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询中国2009、2010、2011年财政收入状况,及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财政支出的具体情况。 2、课前拍摄财政支持的一些工程,让学生对财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 定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 的资金。 财政收入分类:税收,利润,债务,其他 税收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入与支出分配政策 定义:国家队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 财政支出用。 分类:经济建设,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 防,社会保障,债务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盈余 财政赤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财政收入、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应用: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中美金融体系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比较 1

美国金融体系及其弊端 美国金融体系形成是自然构造和人为构造相互交替、相互适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建国之时, 尚无现代意义的银行机构, 随着经济初步发展和战争需要, 由美国国会财政管理官提议, 经国会批准于1782年建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它虽是一家在州政府注册的银行, 但却与联邦政府有密切联系, 联邦政府持有银行大部分股权, 实际上是一个政府银行。这之后, 在联邦政府的努力下, 经国会批准, 先后建立了美国第一银行, 美国第二银行。这两个银行均是公私共有而以私人所有为主, 公私共管而以公管为主, 并带有某些中央银行性质的全国性银行, 尽管它们在经营卡是成功的, 作用是良好的, 但仍在批准营业期满后停业。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但重要原因是政府建立国家银行制度不适宜美国人崇尚自由竞争的精神, 而且州政府对联邦政府特权日益扩大始终存有戒心。人为构造阶段暂时告一段落, 随之开始了自然构成过程, 即自由银行制度的实行。任何人只要有充分的资本, 并按法律规定履行义务都可领取执照, 开设银行, 而不必逐个审议, 从而掀起了建立新银行的浪潮。之后又实行国民银行制度, 规定了银行最低资本额、法定准备金和贷款条件等限制, 从而提高了银行安全性, 有利于金融业的稳定。l9 , 美国国会经过《联邦储备法》, 19 , 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体系正式建立。标志着美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当前, 美国大约有5万多家金融融机构, 金融业创造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1984年金融资产达70280亿美元, 约为GNP的175.25%。 由于适应美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环境, 美国金融体系与其地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颇具独特之处, 形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鲜明特征。 2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