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春在溪头荠菜。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色。

远处的青山忽远忽近,小路纵横交错着,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卖酒的招牌。

山城中桃树李树正风雨中沐浴着春愁,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

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词与在语言运用上是有差别的。这首词大部分用了对句,并且很

注意动词的运用和某些副词、介词的搭配,词的上阕破、鸣、点以及下阕。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鉴赏: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

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春蚕食叶”“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诗淡笔素描如画,入诗的景物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自然中隐含着朴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悦气氛。景物的先后出现,依行程所见为序;动静景观,皆依感受为是。诗中的诸多景物,皆因诗人愉快、新奇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在轻快的笔调中,形象地表现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心不暇思的情形。 【原文】 鹧鸪天 东阳1道中 扑面征尘2去路遥,香篝3渐觉水沉4销5。山无重数周遭6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7,马萧萧8,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9剩有10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11。

【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白话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加赏析 鸪天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④。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⑤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⑥花。 【注释】 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 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 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 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 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 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 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 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 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 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 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 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 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 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 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辛弃疾作品_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鹧鸪天·戏题村舍》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戏题村舍》赏析 鹧鸪天·戏题村舍 宋代:辛弃疾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 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 即聘周。(余家一作:金家) 译文 鸡鸭成群到了晚上也不关起来,桑麻生长超过了房脊。什么都不 在乎,我正羡慕农村生活;什么都不要,吃饱就行。 新生的柳树,旧日的沙洲,去年溪水是打那边流。人们说此地的 儿女们,不是嫁给余家,就是娶了周家。 注释 ①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 尾处。 ②屋山:即屋脊。 ③要底都无:别无所求。 ④打:即从。 ⑤聘:即以礼物订婚。 简析

该词所描写的就是带湖附近一个偏远山村的风土人情。这里鸡鸭成群,桑麻茂盛,山民吃饱便罢,别无所求,嫁女娶媳,怡然自乐,宛若世外桃源。此词题为“戏”作,故笔触轻灵,情趣盎然,流露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词中描述鸡鸭成群,桑麻生长的生活,这朴实、安静、平稳的农村生活使词人羡慕。他希望做个农民,过过这种生活,什么都不用想,只要能吃饱,安安静静的生活就算了。“新柳树,旧沙洲”,农村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冲击和变化,只有这条小河水,去年从那边流,今年从这边流。就是这个地方的儿女,不嫁余家就聘周。这就以典型的细节描写,反映出农村极为朴实的生活情景。 词人写农村的朴实,是为衬托官场的复杂;写农村的简朴安静,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恶浊与倾轧,从而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 语言清新,内容朴实是这首词的特点。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原文阅读及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原文阅读及解析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 《阳关》 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 了哪种表现手法? (5 分) 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 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 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 分) 答案: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 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 还有国家大事; 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 难,世事之险。 【诗意】 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 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 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 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 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 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 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 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 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 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 之感。 上阕头二句: “唱彻 《阳关》 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 关三叠》 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 加上“唱彻”、 “泪未干”五字, 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 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第一篇:《鹧鸪天 代人赋》古诗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 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 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 分) 9.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 “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 分) 8.(5 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 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 (6 分) 运用了对照 (或对比) 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 借景抒情, 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 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 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13、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1 分) 14、 词的上阕“破”和“鸣”两字非常传神, 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 (3 分) 15、 这首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词的最后两句, 作者将“城中桃李” 与“春在溪头荠菜花”作对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4 分) 参考答案: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词, 完成第 13-15 题 (8 分) 13、 稼轩 (1 分) 14、 “破” 写出桑叶逐渐萌发, 膨胀, 不仅有动态, 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高兴得意的神态。(3 分) 15、 用风雨中愁眉不展的桃李反衬乡野迎风开放, 占有春光的荠菜花, 表现了作者对 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词人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 体现了对坚强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意思对即可)(4 分) 第二篇: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 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下之,使隶京下:使成为下属。 B.辛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壮:以为壮士。 C.辟江东安抚司参议辟:征召。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鉴赏 古诗鉴赏 0305 1122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这是一首描写征途生活的小令,约写于1177年。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篝”,行军用的竹制水筒。尘土扑面,征途遥远,挂在身边的竹筒里的水也逐渐减少乃至用完了。起始两句,写出征人行军途中的劳顿,可知此时马乏人累,疲惫不堪。“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后两句写路途景物,是行军人眼中所见。周遭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树木野草覆盖,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上片写景,淡笔素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下片侧重写行军途中的情景和的思绪。“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戎装的战士清晰可辨,战马在萧萧鸣叫,迎风飘扬的战旗已经越前面的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不难想见,此时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 同一时期写的另一首《鹧鸪天》中有“二年历遍楚山川”的句子,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奔走劳碌的情景,与本词意境相近。这类词都很清新,有生活气息。(王方俊)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文及及训练含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注释、译 文及及训练含答案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肥?按河渭谷??以陴佯程臁保?髅?少诖恕S置?端技芽汀贰i端荚饺恕贰i都舫?肌贰i舵旮枰坏?贰?BR> ②些(S):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 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 )年冬,41 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 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 (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鹧鸪天·鹅湖归》辛弃疾宋词赏析

《鹧鸪天·鹅湖归》辛弃疾宋词赏析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辛弃疾词作鉴赏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至53岁)的作品,由题目可知:作者游罢鹅湖归来后,曾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忽然惊叹时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过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景中有情,只不过是非常含蓄而已,须细察始能体会。枕簟句写气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已能感到秋意。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断云句写江上风光:飘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却有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于抑郁为旷达。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书咄咄句用殷浩事。《晋书。殷浩传》载殷浩热中富贵,罢官后终日

手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意为哎哎,这真是怪事!)。且休休用司空图事。《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轻淡名利,隐居中条山,他作的《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按司空图的解释,休字有二义,一为闲退,一为安适。休休即闲适之意。)一丘一壑也风流用班嗣语。《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这三句连起来的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前一句作反问语,表示不以殷浩为然;后二句作自慰语,表示隐居也自有其乐。看起来词人好象真的乐意当隐士了,但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比直抒悲愤更感强烈。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且意思曲折。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变坦率为委婉,旷达为悲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意之言。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就表

鹧鸪天辛弃疾阅读答案

鹧鸪天辛弃疾阅读答案 鹧鸪天这首词写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后,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鹧鸪天辛弃疾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阅读习题一 ⑴辛弃疾的字是。代人赋是这首词的。(2分)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得当的一项是()(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步萌生、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阔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阔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先启后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步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⑶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幼安;习题目 2.(2分)B 3.(4分)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比照,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能结合注释答复1分,指出比照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生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6分)运用了对照(或比照)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2分)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年代】:宋 【作者】:——《鹧鸪天·代人赋》 【内容】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鉴赏】: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

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古诗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赏析

古诗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赏析《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前言】 《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时期词作家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本诗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注释】 1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2些:句末语助词。 3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4暮鸭: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5青旗:卖酒的招牌。 6有人家:来源于白居易《杭州春望》诗:“青旗沽酒趁梨花。” 7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陌:田野小路。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青旗:卖酒的招牌。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鉴赏】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春在溪头荠菜。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色。 远处的青山忽远忽近,小路纵横交错着,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卖酒的招牌。 山城中桃树李树正风雨中沐浴着春愁,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

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宋词赏析 辛弃疾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宋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 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鹧鸪天》【内容】寻菊花无有,戏作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鉴赏】:辛弃疾的词,大多即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 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 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 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疾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 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

当不过了。 掩鼻二字,本于《孟子。 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 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 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 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 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 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 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 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 下片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 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鉴赏】: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 布做的幌子。 些:语气词。 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 沽,卖。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 分) 答: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 “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 分)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 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 借景抒情, 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 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4 分) 答:“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 的速度和力量。(2 分)“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 得意的神态。(2 分) 4.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所作, 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 分) 答: 词中用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 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 的画面, (1 分)透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欣赏。 (1 分)同时作者将“城 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 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 的荠菜花,(1 分)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1 分) 二: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 分)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 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