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湿地与城市建设

湿地与城市建设

湿地与城市建设
湿地与城市建设

湿地与城市建设

一、城市湿地概述

1.1 湿地概述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因其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中国湿地面积6600万公顷,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

1.2 城市湿地

城市湿地是指在城市建成区中保留和局部保留下来的具备原始湿地功能的自然湿地或者为了改善水环境所建立的人工湿地。城市湿地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在不同情况下与大自然的湿地系统连和相互作用。城市湿地受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形成了在城区中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

对湿地按照人类的需要稍加人性化修饰,使其变成人类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那便是湿地园林了。湿地园林是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运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现代园林建设手段,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性重建,艺术地再现湿地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和感受、亲近自然的场所。我们应尽快运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现代园林建设手段对城市湿地进行保护性建设,为我们当代以及子孙万代创建一个具有生态、观赏、休闲、文明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

二、湿地在城市建设的作用

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具有众多服务功能,包括:①为城市居民、城市提供必需的水源;②为城市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③调节区域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④为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栖息地,形成物种多样性;⑤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⑥净化城市空气和城市污水的作用;⑦一些城市湿地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及科普教育基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湿地被誉为“地球肾”、“生命之源”是当之无愧的。

三、湿地与城市建设现状

注:由于各统计数据均不包含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所以,一下分析研究对象为大陆31个省(直辖市),不包含台湾、香港、澳门三个特别行政区。

3.1湿地现状

湿地主要分为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又分为近岸及海岸湿地、河流、湖泊、沼泽等。各省市因其区位等因素的不同,湿地的种类,及数量也不同。但各省市湿地构成中天然湿地占90%以上,分布着天然湿地中的3~4类。

2012年湿地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如

右图,西部、北部、东部分布比较集中。

究其原因,东部省市沿海,近岸及海岸湿

地面积较广,而西部、北部省市中河流、

湖泊、沼泽等较多。

2012年各省市湿地面积占其国土面

积的比例如右图,东部沿海省市湿地面积

占其国土面积的比例较大,中部比重最低。

3.2城市建设现状

东部沿海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大,中部

及西南部城市建成区面积次之,西部城市

建成区面积较小。若再将各省市建成区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比值做比较,则结果更加

明显。这表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较高,中

部次之,西部则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

东部沿海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有所下

降,中部及西南部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加

快,西北部无明显变化。表明东部城市较

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发展主要在旧

区的改造而不是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中

部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城市呈现非常

稳定发展,这就表现在城市建成区面积的

稳步增长。而相比之下,西部城市发展比

较落后,城市发展表现为快速的城市用地

规模的扩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位的城市在其发展水平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同一时间,不同的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同一城市的历史发展情况基本相符。所以研究各城市的发展建设现状也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

3.3 小结

3.1分析中所用数据均为2012年这一时间截面全国各省市湿地面积统计数据。中国湿地面积统计数据始见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即2007年数据),本人对比2007~20012年这6年的数据,未发现这6年来各省市湿地面积有任何变化。3.2分析中所用数据为2000~2012年这十几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建设有着飞快的发展。

在进些年城市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湿地面积没有丝毫变化,我分析这其中原因主要有一下三点:第一,城市发展中十分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城市的建设并未侵占丝毫湿地面积;第二,城市发展对湿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质的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而非量的变化;第三,湿地面积数据不易统计,或统计口径不同,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近几年,许多新闻、文章等均提到城市建设中对湿地资源的破坏与侵蚀,所以,基本排除第一种可能性。

三、城市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城市建设占用天然湿地

在城市建设中,因城区的扩展,工业交通设施、游乐设施、码头港口的建设,占用或改变这些改造工程小、容易开发、景观好的滨海、滨江湿地,使天然湿地急剧减少。

3.2对湿地的不科学、无规划地开发和改造

在经济利益的作用下,人们无科学、无规划地对天然湿地进行改造,围垦成水产养殖人工池,乱垦乱伐树木,修建环湖景观建筑、修筑硬质驳岸等。破坏湖泊湿地与外界的联系,使湿地逐渐丧失其生态功能。

3.3湿地污染现象依然存在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生产企业,但现代化生产企业在生产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对污染物随意排放,致使近海、河、湖湿地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盐超标,生物资源量下降,湿地丧失调节功能。

3.4湿地的景观效果日趋退化

有些中小城市的湿地规划建设虽然也曾注意保护其景观效果,但不能从湿地本身特点出发去考虑湿地景观效果的发挥,而只是表面上在湿地周围种些树木、花草,却忽略了日常的培植和养护,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3.5湿地的地方特色不突出

城市的湿地规划设计雷同化明显,不少城市大多采用与邻近城市相仿的设计思路和手法来规划设计自己的城市湿地。尤其是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方面,完全不考虑适合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的树木花草,而是想当然地去移植那些外地的怪树和奇花异草。

3.6湿地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湿地资源、湿地功能、湿地生态价值的宣传不够,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思想,强调开发利用,而忽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对其生态效益的利用。

四、城市湿地的再生、保护和利用

4.1城市湿地的恢复、保护和利用

一个未受异常自然和人类扰动的湿地,因其物种的多样、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综合性和抵抗外力的稳定性,而处于健康状态。当外力扰动超过湿地的自我修复能力时,湿地生境恶化,功能退化,进而影响区域环境。城市湿地的保护及恢复,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前瞻性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具体包括:进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科学的湿地景观设计,维护湿地生态安全和公众安全;建立及恢复城市湿地时应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建立持续的城市湿地监控机制;合理解决人类干扰问题;建立相应的政策指导,保护城市湿地;提高全民素质,公众参与保护湿地。

4.2 案例剖析—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该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距世界遗产西湖北界老和山北麓约2千米,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规划面积10.08平方千米。园内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是我国近自然河流湿地与鱼鳞状池塘类型湿地复合体的典型代表,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70%,属太湖水系,与钱塘江、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均相连。

西溪湿地曾经为原生湿地,在千余年人类渔耕经济的作用下逐渐演变成次生湿地,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除了独特的鱼鳞塘湿地自然资源景观外,西溪湿地还有渠道、淡水湖泊、天然河流及草本沼泽等多种湿地景观,分别代表了长江中下游不同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的湿地类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独特性、多样性。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据2010年监测结果显示,西溪湿地内分布约有54个不同植物群落,其中自然植被类型30个,人工半人工植被类型24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

鉴于西溪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区位,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湿地应如何保护?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挥西溪湿地对杭州市蓄洪防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水体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城市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西溪找到了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途径,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服务价值,实现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道路。根据西溪的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找一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点”,探索一个“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度”,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西溪湿地在生态保护过程中,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坚守保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

实践证明,实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对于杭州市改善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经过8年的努力探索,形成了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关于湿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5.1全面规划,自然保护优先,合理开发。

政府要把湿地保护列入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在城市规划与实施建设时,其宗旨应重在自然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湿地保护的各项基础设施。

5.2进行科学的湿地景观设计,维护湿地生态安全和公众安全。

人类、自然灾害引起的干扰,都影响着城市的生态安全。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分析干扰类型、作用机制和扩张路线,并通过科学的手段,达到保

护城市湿地的目的。

5.3开展湿地资源调查。

制定湿地保护管理措施,全面摸清湿地资源,包括依赖湿地生存的各种野生动物资源。针对各种资源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并对湿地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地建立保护区,特别是较大较重要的湿地源头。

5.4提高全民素质,公众参与保护湿地

维护城市湿地健康的生态环境必须靠市民的共同努力。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湿地进行广泛宣传。

5.5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尽快制定湿地资源管理办法或管理细则等地方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林业部门要牵头主动联系水产、海管、公安、环保等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特别要打击“围垦造池”、毁坏红树林、乱排污水和捕捉湿地鸟类的行为。

六、结语

无论是考虑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还是从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战略高度出发,城市湿地都与城市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中恢复和利用湿地,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提倡的途径,它既紧密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又加强了城市的自然过程和生态安全,最终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学习目标: 1.结合三江平原等地区区域特征分析湿地的形成条件。(区域认知) 2.通过图片资料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利用洞庭湖、咸海面积的变化探究湿地减少的原因。(综合思维) 3.针对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人地协调) 学习过程: 板块一:湿地的概念及类型 1.读图,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 课堂检测1: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三峡水库 B、海南岛红树林 C、水稻田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①海洋②耕地③河流④湖泊⑤森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 D、②④⑤ 板块二: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读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描述我国湿地分布的特点? 3.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沼泽湿地形成的自然因素?(合作探究) 三江平原沼泽: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 课堂检测2: (2014新课标2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 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 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

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板块三:湿地的重要价值 4.结合图片资料,说出湿地的主要作用,并归类。 课堂检测3:(2018新课标2)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芦苇.分布广泛.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6分) 板块四:湿地减少的原因和保护措施(合作探究) 材料1 洞庭湖的萎缩 洞庭湖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长江中上游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长江含沙量大增而导致湖泊的淤积;另一方面,湖区围垦严重,1896年至1980年面积减小了57%,储水量减少了46%。湖泊形态支离破碎,现已分割为几部分,被人戏称为“洞庭河”。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加重了近年来长江中游“小水大灾”现象。如1998年大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较1954年小,水位也低,但洪水泛滥程度却远大于1954年。 2000-2006洞庭湖共监测到鱼类111种,其组成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大大减少,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平均渔获量为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湖区内造纸厂、化工厂污水大量排放,渔业污染事故频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洞庭湖水质。 材料2 咸海变“死海” 咸海,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主要由中亚两大内流河锡尔河注入。历史上咸海海拔53米,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面积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湿地公园设计方法

精心整理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1.2 (1) (2) (3) (4) (5) (6) 1.3 1.3.1 优化处理工艺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河水性质及处理水的用途及相应水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遵守如下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

应性; (3)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 (4)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选择性能优良的处理设备; (5)选择先进、成熟、节能的处理工艺; (6) (7) (8) 1.3.2 (1) (2) (3) (4) (5)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下沙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生态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现状是东莞的涝区,遇特大暴雨防洪压力大,且园区内水系污染严重,水系的现状与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存在的巨大的矛盾,可以说“水’’是制约生态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必须要治,将生态园丰富的水系利用好,形成具有特

色的水系,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使“水“成为促进生态园快速发展的因素。燕岭湿地15万吨尾水深度处理后排入南畲朗排洪区西北端,补水口流至东部,流程约8公里长,沿程难免会有一定的面源污染,同时枯水期排洪渠需补水量大,为了保证南畲朗排渠南段水体的水质及排洪渠的水位要求,需从东引河引水,但东引河水水质较差,无法满足排洪渠水体功能。下沙湿地公园的垂直流湿地主要作用是处理引入的东引河水,经集中强化处理后出水作为南畲朗渠景观用水补充,保证水系水位, (2) (3) 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计划(项目)。实现东莞市污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建设东莞市“第三代新城”的需要,对东莞市各镇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可以改善生态园及周边镇区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东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2-17T16:22:28.1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作者:邓绮华 [导读] 从全球的湿地分布情况来看,湿地的数量十分稀缺,但是分布却十分广泛,再加上其属于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广东博阳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28251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属于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属于地球上的宝贵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具有极高的生物研究价值,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一些基础性物质支撑,另外湿地系统具有特殊水调节功能,比如贮藏水源功能、调节洪水功能以及充给地下水等诸多功能,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某些破坏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轻者使得其生物多样性明显的缩减,重者甚至让某些湿地有消失退化的趋势。为了有效缓解和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气候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从全球的湿地分布情况来看,湿地的数量十分稀缺,但是分布却十分广泛,再加上其属于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综合以上几点,使得如今湿地生态环境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 1.研究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分析 从广义的层面对湿地环境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天然形成、人工制造两种,其基础地貌无外乎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集中情况,一般情况下会伴有淡水或者半咸水,但是只有深度不超过六米的情况下才属于湿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约有八百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其在地球陆地面积中近乎占据二十分之一。湿地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微型生态系统,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许多专家普遍认为,湿地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属于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湿地的丰富多样性特征,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研究价值,此外其独特的水处理功能,更是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是唯一被纳入国际公约保护的生态系统对象,但是在很多地方湿地还在遭受着人类有意和无意的侵害,其中湿地围垦、生物物种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诸多行为都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直接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消退和退化,如今的湿地面积日趋缩减、水质量明显下降、水资源被过度开发、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逐渐降低,当然湿地的功能也在明显的下降甚至消退。除此之外,环境气候也是影响湿地面积消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湿地生产、生物地、湿地动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都有密切的影响,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湿地系统的保护十分有必要。 2.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概括的讲,气候变化与湿地的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其对于湿地的水文情况以及营养物质水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水文情况的细微改变都会对整个湿地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变水文循环,借助于水文循环系统的改变,其可以实现水资源在时空和地理位置上的重新分布,从降水的位置、形式以及量上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对气温、辐射、风速以及干旱洪涝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造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会对湿地的蒸发、径流、水位、水文周期等关键水文过程造成影响,那么最终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自然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也有某些特殊情况的发生,诸如不可预知的生态变化,生物学上的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有害藻华的影响,也会对生态湿地造成严重的威胁,从而影响其正常运转以及各种功能的施展。简而言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水文变化情况、水温变化、水系营养成分变化、生物学外来物种入侵、降雨形式变化、恶劣天气情况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诸多问题,都会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3. 1 气候变化对湿地动物的影响分析 众所周知,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该生态系统属于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许多生物链能够维持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重点保护的湿地动物,例如基本的鱼虾、鸟类以及毛皮动物等,由于无法适应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数量正在逐渐的消减甚至濒临灭绝。概括地讲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简介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直接影响是指气候变化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例如由于不可抗拒的恶劣天气影响,会对动物群的生殖率和死亡率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所谓的间接影响则是指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变化对食物链中的食物、捕食者和竞争者关系的影响。据有关科研调查分析得知,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温度上升,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水质的恶化会对水中的微生物以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温度的变化还会使得浮游生物群落及其相关食物网构成情况也会发生关联性的变化,进而与之相关的水生物分布情况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有些生物甚至有灭绝的危险。再者,水温的升高或者降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湿地与水路之间的消退,湿地和水系统中的生物无法在两者之间自由转移,这也会对其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尤其是两栖类动物,因为其属于冷血动物,所以由于生物自身的特性影响制约,决定了其对于生存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要求更加的苛刻,最为直接的就是其对体温和生理机制都与合适的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最后就是迁徙类鸟类,地球气候变化会直接的影响着水鸟类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因为鸟类会根据温度的变化而选择迁徙、繁殖时机和地点,可以说湿地属于鸟类栖息或者停留的重要区域,如果这些地区的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后果可想而知。综上所述,随着湿地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存在逐渐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许多与之相关的动物也将会失去栖息地和停留地。 3. 2 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分析 不仅湿地的动物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制约,湿地的植物亦是如此。经过研究发先,大量的湿地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一段时期的低水环境。而低水环境的维持自然会与环境的温度以及降水量的影响,因此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水量的变化都会直接关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与此同时,温度的升高还会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尤其是一些喜温的水植物会在该地区存活甚至大量繁殖,这些植物由于缺乏天敌或者食物链的上端,就会迅速地占据湿地,与湿地原有的植物争夺生存空间、养料以及氧气等,从而引发环境问题。例如常见的水葫芦,如果湿地发生水葫芦的大面积繁殖,那么它们的存在会明显降低浮游植物的生产率,不仅争夺各种资源,而且还会遮挡阳光,从而导致水下的植物无法正常的接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不仅植物种类和群体的生存遭到威胁,而且整个生态也会遭受严重的破坏。最后,大气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 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了解湿地的分布及其生态效益。 2.理解湿地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 ?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 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程论文 题目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二O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录 1引言 (3) 2 湿地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4) 湿地生态系统是CO2的“源”与“汇” (4) 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 的重要“源” (4) 湿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N2O) 的“源” (4) 湿地开发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5) 3 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可能影响 (5) 对湿地水资源面积的影响 (5) 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6) 4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展望 (6)

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 (7)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研究 (7) 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7) 湿地生态系统的阈值研究 (7) 极端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8)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8) 适应性对策研究 (8) 5 结果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又有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造成巨大的影响, 并有可能引起温室气体的源汇转化, 从而对气候系统形成反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近期全球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湿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综述 1引言 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足由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显着的空间异质性[1]。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窄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景观形成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景观类型与格局的完整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将会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变过程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研究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可以把握湿地景观在结构单元和功能方面随时问的变化,探明其内部景观组合特征及整体性特征,为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全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xx中部偏xx,xx地区南部。地处xx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xx接xx,xx,南接xx,xx。西毗xx,北靠xx。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xx,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xx某某头两侧,南靠xx大道,xx 某某xx,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xx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xx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xx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xx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xx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xx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xx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事实与案例

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事实与案例 科学事实1: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 估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 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 化的主要原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使用 和土地利用变化(如湿地围垦等),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的变化主要来 自于农业。 ●近250年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280 ppm增加 到2005年的379 ppm,甲烷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715 ppb,增加到2005 年的1774 ppb,氧化亚氮浓度从工业化前的约270 ppb,增加到2005年 的319 ppb。 科学事实2: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保护湿地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 ●湿地中植物种类丰富,植被茂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碳(大气中 的CO2)转变为有机碳。湿地中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碳,它们在湿 地中不断积累。湿地是陆地上碳素积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储库。尽管全球湿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 4 %~6 %[即(5. 3~5. 7) ×108 hm2 ],碳储量约为300~600 Gt (1Gt=109 t ),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12%~24 %。如果这些碳全部释放到 大气中,则大气CO2的浓度将增加约200 ppm,全球平均气温将因此升

高0.8~2. 5℃。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的研究表明,东滩湿地芦苇群落的年固 碳能力可达(1.63±0.39) kg·m-2,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3~4.9 倍(平均3.3 倍)和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7~5.9倍(平均4.0倍)。 科学事实3:湿地生态系统对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具有调节功能,能够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鄱阳湖湿地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天然水量调节器,起着调蓄洪峰、减轻洪 水灾害的作用。据研究,上游河流注入鄱阳湖的最大流量的多年平均值 为30 400 m3/s,而湖口相应出流的最大流量多年平均为15 700 m3/s,洪 水流量平均被削减14 700 m3/s,削减百分比为48. 3 %。如果没有鄱阳 湖的调蓄,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将更为频繁和严重。 科学事实4:人类对湿地的破坏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减弱湿地的调节功能并对人类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湿地的围垦使湿地的储碳能力大大降低,甚至成为碳源。科学家对我国 三江平原等湿地的研究表明,在积水条件下,湿地是CO2的汇。当湿地 被疏干围垦后,土壤中有机物分解速率大于积累速率,湿地变为CO2 的源。 ●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CO2。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物 质的积累。气候变暖或降水减少都可加速湿地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可能 促使它们成为大气的碳源。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关于湿地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以常熟为例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20, 10(3), 418-42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8389863.html,/journal/sd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8389863.html,/10.12677/sd.2020.103051 Consider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Cit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aking Changshu as an Example Yangyu Song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n. 8th, 2020; accepted: Jun. 30th, 2020; published: Jul. 7th, 2020 Abstract Wetland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apitals which play a vital role in copi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l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wetlands are also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article takes Changshu as an example, one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ies in the worl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wetland ecosystem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shu wetland city. And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for Changshu wetland ecosystems were put for-ward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Wetland, Climate Change, Wetland City, Changshu, Suggestion 关于湿地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 ——以常熟为例 宋阳煜 江苏省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20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0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7日 摘要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生态结构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知识点三湿地的治理措施 拓展: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保护(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 森林的保护措施 (一)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二)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三)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拓展.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乱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 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拓展.3.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27(8): 1569-157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8389863.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8389863.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2241) 作者简介:赵姗(1987年生),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氮循环。E-mail: szh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8389863.html,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18-01-16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赵姗1 *,周念清2 ,唐鹏 1 1.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2.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摘要: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累积,全球气候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氮氧化物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重点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了厘清两者关系,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1)对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有关氮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于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多,说明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2)自然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通过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以N 2O 为主)产生的,N 2O 的大量排放加速了气候变暖的趋势;间接影响是通过发生氮排放的氮循环与碳循环耦合关系影响产生的,自然湿地系统中不断增加的活性氮使得两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吸收和排放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3)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降雨、辐射、光照和风速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湿地的主要氮循环过程——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影响,使得氮排放的程度和速率发生变化。文章最后对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理解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氮排放;气候变化;自然湿地;关系;研究进展 DOI: 10.162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8389863.html,ki.1674-5906.2018.08.025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8)08-1569-07 引用格式:赵姗, 周念清, 唐鹏. 2018.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7(8): 1569-1575. ZHAO Shan, ZHOU Nianqing, TANG Peng. 2018.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trogen emission of natural wetlands and climate chang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7(8): 1569-1575. 氮素是组成生命体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多样且转化途径不一(Zhou et al.,2014)。氮在不同形态、不同环境之间的迁移转化称为氮循环,而发生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则为湿地氮循环(周念清等,2014)。湿地系统中的自然湿地是指天然形成的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滨海湿地、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邵媛媛等,2018)。氮是自然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和重要的生态因子,对湿地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而湿地是氮素重要的源、汇和转化器,氮素通过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厌氧氨氧化等过程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进行着不间断的循环(Reddy et al.,2008)。氮循环过程中释放各种含氮气体的行为被称为氮排放, 其中N 2O 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 有研究显示湿地释放的N 2O 量正逐年增加(Burgin et al.,201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气候变化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 (2013年)统计,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85 ℃,且本世纪前10年是最暖的10年,全球大气CO 2、CH 4和N 2O 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至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IPCC ,2014)。可见,全球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徐雨晴,2017),只是不同学者根据不同模型计算出的增温幅度结果略有差异(Cox et al.,2000;Ganopolski et al.,2001;Smith et al.,2007)。此外,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指温度的变化,还包括降雨量、降雨频次(Trenberth ,2011)以及辐射强度(Sitch et al.,2007)和风速大小(England et al.,2014)的变化。IPCC 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率和强度也会增加(IPCC ,2014)。已有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的降水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这些变化都将会对敏感的自然湿地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发展迅速,发文量逐年增加,如张金屯(1998)研究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复习课程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聚龙山湿地生态园景观设计说明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

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

2020届高考地理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规范练

2020届高考地理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规范练 一、选择题 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第1~3题。 1.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A 3.A 解析:第:1题,欧洲主要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①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因此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项。第2题,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A项。第3题,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反映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其脆弱性主要因为雨林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由此可见,“长着森林的沙漠”并非真正的荒漠化,只是反映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①②正确,选A项。 世界森林的减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下图为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据此完成第4~6题。 4.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