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

展逻辑。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10.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2.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3.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

1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6.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7.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8.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1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①教学科目的设置;

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3.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4.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25.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D)。

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

3.课程论研究的是(C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B )。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B)。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

6.(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7.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D)。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B )。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9.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D)。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

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D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11.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C )。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A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项目

1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A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14。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5.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

1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17.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A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

18.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程类型属于(B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1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D )。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

2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A)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D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2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

23.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

24.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C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5.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C)。

A.社会中心课程B.技能性课程C.拓展型课程D.地方课程

2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D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A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C)。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B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3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A )。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32.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

3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B)。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

3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

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C.教材D.教科书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 )。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36.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B )。

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

37.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C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C )。

A.课程目标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

39.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B )。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

4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D)。

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

41.教材的主体部分是(C )。

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42.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A )。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3.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C )。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44.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4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A)。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4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C )。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4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48.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A )。

A.教学计划要-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

49.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D )。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

5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D )。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

5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 )。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___课程____。

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课程的改革____。

3.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___课程理论_____。

4.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____对社会的研究____、对学科的研究。

5.在泰勒“课程原理”的四个阶段中____确定课程目标____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6.杜威的学生___克伯屈_____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7.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___研究____型课程。

8.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基础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____知识性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儿童____。

1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____潜在(隐性)____课程。

12.____教科书____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3.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过程评价____和成果评价。

14.____课程计划____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5.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___基础____性和发展性。

16.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____国家课程____、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7.拓展课常常以_____选修课___的形式出现。

1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特色课____的形式出现。

19.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__教科书_____。

20.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周学时_____等。

21.教科书是____教学大纲(课程标准)____的具体化。

2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教学计划(课程计划)____、教学大纲、教科书。

23.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____本文部分____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24.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式有___直线式_____式和螺旋式。

25.我国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___培养目标_____为最终目的。

26.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____基础因素____三方面的影响。

27.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基础性____。

28.评价____教学活动____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2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目的游离评价____模式。

30.____课程评价___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1.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科学的分类____为依据。

32.____课____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33.小学教育是____基础____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

3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___普遍性_____、基础性。

35.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____课程的设置____。

36.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____生理适宜原则____。

3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__目的游离评价_____模式、CIPP评价模式。

38.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_____目的游离评价___。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答: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2.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2)选择学习经验: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

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3)组织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4)评价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4.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答: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元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答: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将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7.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是什么?

答: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意义:(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8.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

答: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普及性。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生,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2)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应注意不断地把新知识变成基础性知识。(3)发展性。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4)可接受性。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9.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答: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

教学任务。(4)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10.教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关系,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使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11.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12.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个部分:(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2)学科顺序。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3)课时分配。应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

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13.课程计划对教师有何指导意义?

答: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一是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要求;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四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

14.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答: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体现基础性,又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精简内容,又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15.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答: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学生、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都应该是评价对象。(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包括课程专家、学生、行政人员、家长等。(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制订评价标准应该注意既把握整体水平,又必须能体现各自的进步。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心等很多方面,在评价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任何两个学生之间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确立评价目标和标准时应适当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别,才是公正的评价。(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应多元化。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的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自评与他评的结合。

16.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论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作用在于: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③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④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作用在于:①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作用。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③有利于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④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3.试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答: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的关系如下: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区别。①基础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②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例如,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环境保护课程等,都属于拓展型课程。③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的联系。①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的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并可以作为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从而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通过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促进教师的教学。③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基础型课程层次较低,但要求很严,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层次较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两种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基础课程的教与学。④从课程目标来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正是三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答:(1)这个学校的活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这个学校的活动体现出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①活动课程的基本观点: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杜威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特别强调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等对儿童发展的意义。②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③对活动课程的评价:活动课程强调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但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现代生产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情况,更明显地暴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2)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芝加哥试验以及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上,可以借鉴其有利方面来改善我国的课程结构,为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理念。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

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应当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缀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投资学》课程章节练习及答案06知识讲解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投资学》课程章节练习及答案06

第六章实物资产与无形资产 一、填空题 1.国际投资资产取得方式主要有两种:和。 2.跨国购并按购并双方行业关系可分为、和三类。 3.国际投资主体在独资经营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又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一为,二为。 4.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来区分,可分为三类:一是,二是,三是。 5.在许可证安排中,技术转让价款可以用补偿,也可以用补偿. 二、选择题 1.相对于绿地投资,下面描述中不属于跨国购并特点的是()。 A 快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B 风险低,成功率高 C 减少竞争 D 便于取得战略资产 2.相对于跨国购并,下面描述中不属于绿地投资特点的是()。 A 建设周期较长 B 风险较低 C 成功率低 D 适合对发展中国家投资 3.下面描述不属于国外子公司特点的是()。 A 独立法人地位 B 独立公司名称 C 独立公司章程 D 与母公司合并纳税 4.下面描述不属于国际合作经营的特点是()。 A 股权式合营 B 契约式合营 C 注册费用较低 D 合作双分共担风险 5.以下不属于非股权式国际投资运营的方式是()。 A 国际合资经营 B 国际合作经营 C 许可证安排 D 特许专营 三、是非题 1.凡不涉及发行新股票的收购兼并都可以被认为是现金收购。()

2.近年来,大型跨国购并多属业内兼并(横向兼并),并且主要发生在一些市场集中度本来就较高的行业。() 3.国际租赁既是非股权参与直接投资方式,同时也是国际融资的重要途径。() 4.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出现了显著的全球化的趋势。() 5. 补偿贸易是出口方在进口方外汇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以收取现汇为条件,向国外输出机器设备和转让技术,待工程建成投产后再以产品形式分期收回其价款的一种集投资、贸易、间接融资为一体的非股权参与下资产营运的直接投资方式。() 四、名词解释 1.绿地投资 2.横向购并 3.混合购并 4.国际租赁 5.许可证安排 6.国际合作开发 五、简答题 1.简述国外子公司的主要特点。 2.简述跨国购并的最新趋势。 3.非股权参与方式和股权参与方式相比有何特点。 4.试比较国际合作经营与国际合资经营的不同之处。 5.简述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类型。

6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点详解总结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重、难点知识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 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 、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 、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 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10-3g/cm 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 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 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 )=厘米3 ( c m 3 ) 量程、分度值。 ρ m V = V m ρ = V m ρ = ρ m V =

初一地理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____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第六章 课程结构

第六章课程结构与课程类型 课程从理论上可以被分析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等诸种课程成分,但在现实中,学校课程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样与组织,或某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而是各类课程以及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结合方式问题,即课程结构问题。只有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部构成,为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提供理论保证。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概念和属性 一、课程结构及其相关概念探讨 在课程论中,课程结构本身还不是像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等名词那样有着相对确切含义,能够比较广泛和规范运用的概念。 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与课程结构关系较为密切的词条有两个,具体的内容就反映这样的特点。一条的英文是“Curriculum Organization”,中文译文为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这些要素包括这样一些一般因素:教学计划与方案,学习材料,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教学力量的职业知识以及评价与检查体系的要求等。学校或学院的气氛,社会、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支持,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及教师的风格于策略,这些因素虽不很明显,但也是同样重要的。准备加以组织的课程比各学科或领域的大纲内容要丰富得多:它是学习的环境,教师的目标与价值观,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组织课程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任务,教育系统的全部工作都建立在它的上面。”西方教育家一般都比较重视课程组织。大多数国家的课程组织呈现三种水平:学校水平、地方水平、国家水平。 在课程研制过程中,课程组织的作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处理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问题,建构无限的文化与有限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内容或学习经验的结构问题,建构课程内在的各种要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课程组织的实质是,人们在课程研制实践中针对课程结构,探讨解决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平衡问题、探讨解决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另一条的英文是“Disciplines Structure”,中文译为学科结构,词条的概述指出:“在课程发展中,‘结构’一词是指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学方面的关系。现在,一般的倾向性做法是在高年级采取逻辑结构的内容教学,而在低年级采取心理学结构的内容教学。 像西方比较重视“课程组织”一样,在我国人们则较为重视“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各个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在一定意义上说,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组织的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结构就是对构成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的各种课程成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安排使之结构化和序列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二、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 正如苏联学者列德涅夫所指出的那样,课程结构问题“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①。在课程思想史上,夸美纽斯、赫尔巴持、戚勒(Ziller,T.)、斯宾塞(Spencer. H.)和杜威等人都曾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他们的论述大多停留于课程实践的直观层面,还未意识到“课程结构”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才真正开始对它的研究。 (一)美国学者的思考 1.布鲁纳的见解 布鲁纳的课程思想被后人称为学科结构课程论,这足见布鲁纳对课程结构问题的关注。布鲁纳的课程结构思想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即学科内部的结构。而对苏联人造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增殖 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的核质比。 2、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3、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无丝分裂 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复制合成数不变)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细胞板)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第二、没有细胞板的形成,而是细胞膜直接内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7、有丝分裂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8、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9、无丝分裂的典例:蛙的红细胞 三、细胞分化: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课程类型与结构涉及课程内容的实际组织形式,因为在实际的课程中,课 程内容都是通过一定的课程类型和结构表现出来的。课程类型指的是微观的具 体课程种类或方式,而课程结构的含义则要广一些,它既包括横向上不同课程 类型的组织安排,也包括纵向上同一内容的不同深度。 一、课程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课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按照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 与综合课程各有优缺点,互为补充。虽然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的改革者的身 份出现的,但并不代表着综合课程就可以取代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对于掌握知

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是综合课程不可替代的,因而,新课程改革强调 使二者互为补充,在低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到高年级以分科课程为主,正是 考虑到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其次按照课程组织的重心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强调 以知识为重心组织课程与教学,而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为 重心进行课程组织。以往的教学实践往往把两者作为完全对立的两种课程与教 学的价值取 向,出现了极端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而现代各国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把学科 教学、课堂学习与学生的体验与活动结合在一起。新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实践

活动课,就是一种弥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新实验,一会儿我们还要进行重 点介绍。 第三,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目前,充实或完善选修制度是各国课程政策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对于必修课 程与选修课程必须有以下的认识:首先,必修课程强是致力于基础和共同性的 课程,而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 之分。其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 辄止的学习,而是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最后,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把所有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

新人教版第六章实数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六章实数 知识网络: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点,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 ,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 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这类在初三会出现)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无理数,不能只看形式,要看运算结果,如0 π 不是无理数。 3、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 (1)有理数指的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则是无限不循环小数;(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整数可以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而无理数则不能写成分数形式。 考点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1、概念、定义 (1)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 ,即,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 根。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如果,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3)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如果,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2、运算名称 (1)求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2)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 3、运算符号 (1)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2)a(a≥0)的平方根的符号表达为。 (3)一个数a 的立方根,用表示,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 4、运算公式 4、开方规律小结 (1)若a≥0,则a 的平方根是a

它们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那个叫它的算术平方根;0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都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实数都有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有且只有一个,并且它的符号与被开方数的符号相同。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2)若a <0,则a 没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若a 为任意实数,则a 的立方根是 。 (3)正数的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实数的立方根也互为相反数。 考点三、实数的性质 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如倒数、相反数、绝对值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不变。 1、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a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2)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 +b =0,a =-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1)要正确的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它表示的是数轴上的点到数轴原点的距离,数轴分为正负两半,那么不管怎样总有两个数字相等的正负两个数到原点的距离相等。|a |≥0。 (2)若|a |=a ,则a ≥0;若|a |=-a ,则a ≤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3) ?? ?<-≥)0()0(a a a a 3、倒数 (1)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 =1,反之亦成立。实数a 的倒数是1/a (a ≠0) (2)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四、实数的三个非负性及性质 1、在实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 2、非负数有三种形式 (1)任何一个实数a 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a |≥0; (2)任何一个实数a 的平方是非负数,即≥0; (3)任何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 ( )。 3、非负数具有以下性质 (1)非负数有最小值零; (2)非负数之和仍是非负数; (3)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0.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实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跟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相同: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两个数比较大小常见的方法有:求差法,求商法,倒数法,估算法,平方法。 (4)对于一些带根号的无理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平方或者立方的大小。常用有理数来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要想正确估算需记熟0~20之间整数的平方和0~10之间整数的立方.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1)在实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及开方运算 (2)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 (3)实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基本相同,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顺序进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 (4)在实数的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时,并且需要求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二、典例剖析,综合拓展 知识点1:算术平方根 1. 1691的算术平方根为( ) (A )131 (B )-131 (C )±131 (D )(169 1)2 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王道俊郭文安新版第六章课程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但又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的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 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能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三)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二、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发展 商代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学的知识和技能。 周代的学校逐渐形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孔子注重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提倡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学校主要课程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二)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所提出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论(传统派):德国赫尔巴特

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图6-1): ①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 ②半球位置: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 ③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欧洲的地理位置(图6-1): ①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寒带,无热带。 ②半球位置:全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 ③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与亚洲相连,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3、亚洲的地形(图6-3):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仅次于南极洲);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大陆边缘; ③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陆地最低点——死海湖面。 ④特色地形: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这里地壳不稳定(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4、欧洲的地形: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②地面起伏小; ③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分布在中部,所以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④特色地形:冰川地貌——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芬兰的湖泊、东欧平原上的起伏的低丘、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都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5、亚洲的气候(图6-9,熟练掌握每种气候的分布地区,按序号): ①复杂多样(原因:跨寒、温、热三带,纬度广,地形又复杂多样),无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②大陆性特征显著;(亚洲面积大,各地距海洋远近不同) ③亚洲各地气温差别显著(北半球的寒极——奥伊米亚康) ④季风气候显著(原因:海陆差异显著);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6、欧洲的气候(图6-9): ①欧洲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无热带; ②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显著;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典型。 注:课本P9活动题5,了解,清楚! 7、亚洲的水系特点(图6-3): ①水系结构呈辐射状(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第六章 课程练习及答案

第六章课程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朱熹 B.孔子 C.孟子 D.斯宾塞 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 B.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C.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教科书 D.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科书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的类型有。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4.根据课程认为,课程类型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 中心的基础教育,属于。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6.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 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属于。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态度的课程属于。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8.一级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9.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的 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 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1.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属于。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质、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 我国学校的。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3.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属于。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4.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指。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课程设计 D.课程评价 16.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B.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科书

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 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a+b=0. 2.绝对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平方根【知识要点】 1.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2. 如果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a” (a称为被开方数)。 3.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4.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1)被开方数必须都为非负数;(2)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3)0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同为0。 5. 如果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3a” (a称为被开方数)。 6. 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7.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开立方)。 8.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一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并且符号与这个数一致;只有正数和0 有平方根,负数没有平方根,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并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0. 9. 一般来说,被开放数扩大(或缩小)倍,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 小)倍,例如. 10.平方表:(自行完成) 题型规律总结: 1、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算术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和1;立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和±1。 n n50 2500 ,5 25= =

第六章 活动课程

第六章课程 一、教育术语解释 1.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杜威认为,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因为经验是在学生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反思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再现事实或要演示行为。 2.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这是鲍尔斯和金蒂斯等人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换言之,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3.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一些激进的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因此,他们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和批判意识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4.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很有帮助。

5.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综合课程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6.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形式上,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 7.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8.形式教育论:17、18世纪的欧洲,在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了形式教育论。这种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传递有用的知识,而在于训练人的各种官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学校课程非常重视希腊语、拉丁语和数学,认为这些学科具有训练人心智的作用,至于它们在人的生活中是否有用,就是另外一回事。 9.实质教育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了满足培养拥有实用知识的劳动者的需要,19世纪初期产生实质教育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实人的思想,主张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学校课程重视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10.课程评价:常见的课程评价定义:⑴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看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 (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 (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 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 一、内涵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 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二级)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论。

第六章教育学课程练习题

?第六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C.课程体制、课程标准、课程容 ?D.课程目标、课程容、教科书 ?答案: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目标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答案:B.课程标准 ?我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欧洲中世纪的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答案:A.学科课程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 ?B.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 ?C.知识型课程D.工具型课程 ?答案:A.基础型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三者都是 ?答案:D.三者都是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答案:A.泰勒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答案: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答案:D.实践性课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