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政治关注三农问题

高考政治关注三农问题

09年政治热点专题:关注“三农”问题

(一)背景材料汇总

1.“十一五”时期农业要着重解决的三大问题(当前我国农业最突出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①切实保护好耕地和水资源

②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③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

④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⑤粮食生产要优化品质,搞好转化,提高效益

(2)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增收途径)

(3)减轻农民负担问题(解决办法)

①根本靠发展经济

②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2.十七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观点: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要义之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农民集体化程度不高,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缓慢,应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支柱产业培育、特色基地壮大、龙头产业经营、科学技术长入、基础建设完善等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丰富内涵在于,除群众的特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偏低,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应用组织经济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组织好文化事业发展。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促成乡风民俗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贫困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和聚众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

划生育、社会稳定等工作难度,必须尽快破解,加快“乡风文明”趋向步伐。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应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并采取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民间协会等多种措施和机制,把政府疏于管理又管不好的事情交给民间组织管理,营造人人讲文明、自觉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催生乡村面貌新变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贫困地区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医疗、村容村貌等状况相对落后。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在村镇发展上应坚持规划先行,既要认真规划好新农村试点,做到典型示范带动,又要规划好每一个新农村的发展规划,努力实现统筹发展。在资金投入上,既应加大政府投入,还应采取在外老乡捐助、大企业赞助、对口单位帮扶等多种形式注入资金,更应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和热情,挖掘潜力,踊跃投资投劳,从绿化、美化、亮化等具体环节入手,改变农村面貌。

五是实施民主管理,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加上农民自身素质较低等方面的限制,基层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困扰。应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特别应注重实效,杜绝形式主义,在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2)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5)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6)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8)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9)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10)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2008年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正式公布。文件作出了六方面决定: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创新“三农”工作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发挥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力争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五项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8号到10号在京召开。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从宏观角度把握“三农”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什么?——农业、农村、农民这是一个长效热点,高考中它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是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

2.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现状)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3.怎样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1)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搞好农科教相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具体措施:

①要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③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④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出现的新现象——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以利于农业科技和先进农用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更加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⑥要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组织农业生产。农民应当成为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者,市场调节的受益人,不应被动地被“指挥”。

⑦要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做新时代的新农民。

⑧农村可把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队,解决农村中从事非农工作,而又不想荒弃农田、果林者的后顾之优。

(三)从微观角度准确把握“三农”问题

1.关于现代农业问题

(1)是什么

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

(2)为什么

①农业是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②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可耕地少、人口多。

③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怎么样?

发展现代农业,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 四靠产业化经营,五靠人才教育,六靠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七靠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还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土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

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②有利于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

④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怎么样?

①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

⑤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⑥国家的宏观调空。

⑦财政的作用。

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3.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1)为什么(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收入关系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生活得不到改善,积极性被损伤,最后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农村的稳定也成问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

①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⑤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2)怎么样?(增收途径)

①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是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少取,就是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由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放活,就是要放开农民手脚,搞活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②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③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支撑)

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动力源泉)

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有力保障)

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治本之策)

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根本出路)

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

⑩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高考例题枚举

1.(2008年重庆卷)材料一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村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蚕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000公斤,增收10多万元。他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李某为村民开辟致富之路所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是针对李某为村民开辟致富之路所采取措施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涉及教材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有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等知识点。要根据教材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出针对的经济学观点。

[答案]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按价值规律办事,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合作经济的优势,从事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农业、科技、教育的三结合,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通过上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

2.(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主体为“我国政府”,同时要注意设问为“如何防止粮价上涨”,把握住这两点,联系教材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稳定粮食需求。措施包括:杜绝粮食浪费;限制工业用粮;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从长远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措施包括: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机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耕地面积等。

[悟]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发展现代农业一直是高考的常考考点。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掌握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基础知识;要能够从数据和典型事例中总结归纳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和一般措施;要注意本知识点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等知识的联系。

3.(2008年全国卷Ⅱ)2007年某地香蕉产量大增,且受“蕉癌”谣言影响,香蕉价格大幅“跳水”。应当地蕉农请求,政府对所谓“蕉癌”释疑解感,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发布供求信息,帮助联系加工企业,从而稳定了香蕉价格。这说明香蕉种植业的稳定发展()

A.在于信息公开和控制香蕉产量

B.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C.依赖于香蕉加工业的发展

D.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解析]“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发布供求信息,帮助联系加工企业,从而稳定了香蕉价格”,说明香蕉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D符合题干要求,入选。

[答案]D。

4.(2008年江苏卷)材料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2007年我省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民得到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流通环节的弊端及农资涨价吞食了农产品涨价带来的一部分收益。与此同时,因食品等价格上涨,农民生活成本在增加,消费额在增长,实际购买量下降。同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6989元、4784元和3534元。

针对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继续贯彻富民优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让农民能更多地分享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2007年江苏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这是()

A.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

B.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D.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

[解析]保护耕地,才能有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应选A。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C错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科技,B错误;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与保护耕地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

[答案]A。

6.(2007年重庆卷)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第一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7%;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产销两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向合理。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明显增加,1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首次超过7%。居民家庭支出结构发生变化,轿车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增加,使()

①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②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③财政支农政策效果显著④农村经营体制得到完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为背景,考查财政的作用。关键词是“用于三农的支出比重增加”。①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加的观点扩大了题干的范围,是错误的;②③体现了财政的作用,符合题意,应选;经营体制的完善不是财政能够发挥作用的方面,④不选。

[答案]C。

7.(2007年上海卷)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工作,他在美国的收入应该计入我国的()

A.社会总产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出口总值

[解析]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GNP以国民为计算范围,GDP以国土为计算范围。由此可知,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工作,他在美国的收入应该计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应选C。

[答案]C。

8.(2006年天津卷)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

①农业可持续发展②农村产业结构优化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④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创新与“三农”问题的关系,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高效降解菌剂可以

清除土壤中农药残留,这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①正确;高效降解菌剂可以清除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这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质量,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应选D项。

[答案]D。

9.(2006年江苏卷)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3 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0%以上。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①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及其对发展农业作用的知识,考查分析能力。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对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①③④符合要求。②选项材料中无直接体现,不选。

[答案]C。

10.(2006年广东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农业的知识,考查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说明农民的能力对农业发展最重要,这就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推广先进农业生产工具,③④正确。①本身观点错误,②的内容不能解决农民的能力问题。

[答案]D。

对比甲村和乙村,结合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本题以具体的微观材料为背景,考查重大的热点问题—农民收入,重在考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设问中的“经济常识”“强化产业支撑”。要运用经济常识,围绕与产业相关的知识,把甲村和乙村进行对比组织答案。从甲村和乙村的材料对比可看出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的农业,乙村只靠传统农业;甲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乙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甲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流通和旅游业,而乙村产业形式单一。

[答案](1)在农业生产上,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而乙村只有传统的老三样,靠天吃饭。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不能只靠传统农业,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2)甲村不仅生产蔬菜、水果,还从事产品深加工和销售,而乙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3)甲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流通和旅游业,而乙村产业形式单一。这说明新农村的建设要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习题巩固】

1.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农村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将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将有利于

①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②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③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2.根据近来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国家适当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加强了对城乡困难居民的临时救助。这说明财政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C.是解决物价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

D.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近几年,我国增大了农村的电网改造。广东省的某县将乡镇农户用电价格下调了30%~40%,当年农民用电就提高了3倍。这说明

A.在特定条件下,价格不由价值决定

B.价格影响人们的生活,价格降低,人们的需求增加

C.价格变化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影响不大

D.价格影响需求,需求影响价格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确改变劳动力、土地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分配形式,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说明

A.不通过量变也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质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引起的

C.必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也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5.近年来.发源于农村、服务于农民的各种“草根文化”在全国呈燎原之势,“草根文化”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深受农民欢迎。这表明

A.农民是“草根文化"创造的主体

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C.必须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D.必须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6.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因为

①农村党组织是基层政权机关②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④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A.②

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注:从2004年起,X市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了粮食补贴。

材料二:X市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回答:

(1)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2)请你为X市农村改革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8.阅读表格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表2006年某市不同农地经营规模及农户收入比较

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该市农民梁兴国租赁土地达到1359.6亩,规模种植水稻,平均每亩获纯利156.96元,高于没有规模种植的112.36元。撂荒土地的农户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得到了450元钱/亩收益。在梁国兴的带领下,该市现出现了近十万种粮大户。据测算,该市粮食因规模经营每年增产达400万公斤。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结合表和材料一所包含的信息,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的意义。

(2)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起的作用。

(3)上述材料对我们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有何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C 6.D

7(1)材料一说明2004年以来,X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由于国家实施了取消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粮食补贴等一系列支农、帮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较大提高。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X市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产业化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基础差;村委会建设有待提高。

(2)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第二,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三,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8 (1)(1)根据表和材料一所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产量。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党坚持政治领导,坚持科学执政的体现。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可以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3)①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要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②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的体现。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要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遵循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④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顺应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是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⑤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