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四章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学习目标

1.认识卫生管理体制的含义,掌握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2.掌握卫生行政组织、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和群众卫生组织的含义、职能及基本特征;

3.理解并掌握卫生管理体制的五大变化;

4.掌握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及基本内容;

5.熟悉卫生管理机制的内涵,掌握卫生管理机制的内容;

6.理解卫生服务市场管理机制的含义,掌握与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的基本内容;

7.熟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要领与特点,掌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与改革内容;

8.掌握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及其运行机制。

卫生管理体制是卫生事业的主体结构框架,一切卫生工作都是通过这个组织去组织实施的,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卫生事业工作绩效。因此,作为卫生管理工作者,有必要了解我国现行卫生管理体制及其变革,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更好地管理卫生工作。

第一节卫生管理体制概述

一、卫生管理体制的含义

卫生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依法将卫生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责权利划分及其运作制度化的总称。它是国家管理卫生事务的主体,其管理活动的开展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健康保障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卫生管理体制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周围环境受到诸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物价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内部同样也关系到党、政、群之间的协调与分工,以及系统内部信息的传递、事业的监管、法律法规的执行等,但其职能作用只有在不断运转中才会体现,并不断寻求与环境的平衡、适应,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我国现行卫生管理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体制。条,是指自上而下的按行业系统管理;块,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等地方行政管理。

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卫生管理体制的构建、运作、调整、改革,必须体现党和政府的领导

这是由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政策主要靠卫生组织来完成,如果发展滞后,则不能体现国家的福利政策,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不能有效地保护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发展超前,则国家对福利政策不能支持,当国家财力一定时,由于过度投入社会福利,则不利于国家发展,这是多国实践所证明了的。

(二)卫生管理体制的构建、运作、调整、改革必须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保持一致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就是共同富裕。卫生事业的性质之所以定为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就是基于我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由于因病致

贫、因病返贫的客观事实,需要卫生系统为国家解决相应的问题而确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成为迫切需要。卫生事业的改革涉及全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任务之重、复杂程度之高、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既要体现政府的一定福利政策,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卫生事业改革的基本原则。

(三)卫生管理体制的核心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卫生管理体制是以宪法、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使卫生事业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行政职能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事相应的卫生服务都受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如各种操作规程,医师、护士的执业准入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等。

第二节卫生组织结构

卫生组织是卫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形式、层次决定了卫生管理体制运行的效果和效率。按性质和职能,可将卫生组织分为卫生行政组织、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独立构成体系,但与其他组织系统关系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卫生部门直接相关的部门有计划生育、药品监督管理、爱国卫生运动、红十字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还有一些部门也在从事着与保护人们健康有关的工作,如国家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等。此外,还有一些部门间接从事与卫生有关的工作,如文化部门的文化传播、水利部门环境改造、信息产业部门的信息咨询、人事部门的人事安排、民政部门贫困救助、科学技术部门的高新技术应用、教育部门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卫生重大项目、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技术设备引进等或多或少地对卫生事业产生影响。下面就卫生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介绍。

一、卫生行政组织

(一)卫生行政组织的含义

卫生行政组织是在卫生工作方面行使国家政权的公务机关,它执行国家卫生方针政策,对卫生事业进行管理,在公务人员的集体意识支配下,经由职权、职责分配构成的具有层级与分工结构的组织。

(二)卫生行政机构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卫生行政组织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含县级市、市辖区)四级,依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省(市、区)卫生厅(局)、市级卫生局、县级卫生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

卫生部是全国最高卫生行政机关,它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实施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负责全国和地方的卫生事业管理工作。

卫生部的机构设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特别是每次国家机构改革的需要,都作了相应的调整。1998年机构改革后,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编制225名,内设有办公厅、人事司、规划财务司、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医政司、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科技教育司、国际合作司、保健局,共10个司、厅、局。

卫生部的职能是研究拟定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规

划和战略目标,制订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并监督实施;研究提出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国卫生资源配置,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指导卫生规划的实施;研究制订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实施;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制订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疾病的防治规划;组织对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发布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研究指导医疗机构改革,制订医务人员执业标准,医疗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并监督实施;依法监督管理血站、单采浆站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研究拟定国家重点医学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国家重点医药卫生科研攻关,指导医学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管理直属单位;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组织制订食品、化妆品质量管理规范并负责认证工作;制订国家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拟定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卫生技术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指导医学卫生方面的政府与民间的多边、双边合作交流和卫生援外工作,组织参与国际组织倡导的重大卫生活动;组织协调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医学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承担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中央保健委员会确定的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组织调度全国卫生技术力量,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重大突发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疾病的发生、蔓延;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工作。

2.省、自治区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

卫生厅(局)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业务上受卫生部的指导,下设与卫生部相对应的相关处室,对本辖区内的卫生事业工作进行行政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当地的卫生事务。

3.市级卫生局

根据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原则,市级卫生局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省卫生厅的业务指导下,开展本辖区内的卫生事业行政管理工作。其内设科、室基本与省卫生厅相对应。

4.县(旗)、县级市、市辖区卫生局

县级卫生局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卫生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卫生局所设科(股)、室基本上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对应。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独立的卫生行政部门,国内个别乡镇在公务员编制内设卫生助理或卫生办公室,有专人或兼职办公。

从卫生行政机关内设办事处室情况来看,越往上,其内部设置越多,分工越细;越往下,由于受编制等因素的影响,科室设置数目越少,往往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内的一个科室要对应上级的一个或多个处室,人员越少,综合性越强,行政管理事务更具体。

(三)卫生行政组织的基本职能

1.规划制订中长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卫生区域发展规划,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调控卫生资源配置,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2.准入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以及相关的健康产品实行准入制度,保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3.监管依法行政,实施卫生监督;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加强服务质量监控,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医疗秩序以及规范医疗广告等市场行为。

4.卫生经济调控制定和实施卫生筹资等卫生经济政策,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和弱势人群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促进健康公平。明确对不同类型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助政策、税收政

策和价格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医疗服务,提高效率。

5.发布医疗卫生有关信息定期发布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价格和费用信息,引导病人选择医院、医生,减少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市场缺陷。

6.促进公平竞争营造和规范医疗服务领域有序、平等竞争环境,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多样化和竞争公平化。

7.其他加强中介组织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质量监督和医疗技术管理等。

(四)卫生行政组织的特征

1.权威性卫生行政组织代表国家行使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具备国家政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所有卫生组织、与卫生事业相关的组织和个人都要接受相应卫生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行政权力,包括制订卫生行政管理法规、进行决策、制订计划、采取措施等,对卫生事务具有普遍的约束性和强制性。这种约束和强制,不仅是权力本身所固有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反映,也是实现卫生行政目标的必要手段。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卫生行政机关,仅仅依靠这一由国家权力所赋予的权威还不够,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卫生行政机关还必须高度重视思想工作等方法,注重非法定权威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

2.服务性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是服务性的。卫生行政机关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其行为必须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具体体现在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上。为人民服务是卫生行政管理的根本。作为卫生事业行政管理,将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所当然的。卫生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要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三者的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最优良的服务。

3.系统性卫生行政管理组织是一个层次较多,结构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卫生行政组织结构内部因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管理程度而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内在有机统一的行政组织系统,进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权责分配系统。

4.动态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行政机构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由各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传统诸因素决定的。因此,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卫生行政组织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以适应政府管理的需要。

5.法律性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就是法制经济。一方面,卫生行政组织为国家制订相应的卫生事业管理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标准及规范;另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必须依法办事。

二、医疗卫生服务组织

医疗卫生服务组织是由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各级各类专业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城乡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类别。

(一)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结构

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结构是由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构成的。垂直系统有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专业职能分系统、给养职能分系统、财务职能分系统、人事职能分系统等。因为各自为本位目标和利益工作,所以必须很好地进行他们之间的协调。水平系统有高级、中级和基层三个层次,各负责本层次的水平协调和控制工作。高层负责制定战略计划、规划、预算、预测、投资方案和重大决策;中级管理层负责制定本地、本部门目标、实施方案,资源分配,协调

各部门关系,制定服务范围、任务和评价方法等控制管理工作;基层负责执行上级指示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实施卫生服务,处理具体问题。

(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种类

根据职能分工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分为医疗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军队、企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其他卫生组织机构。按照地域不同,又可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为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卫生事业单位。设置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标准,申请设置者向有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规定的文件后,经审核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申请者在《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内组建医疗机构,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验收合格后予以登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行医。

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等级管理,共分三级。一级医院是指直接为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二级医院是指为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医院;三级医院是指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医院分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医院的规模主要指医院开设的床位数。根据医院的规模大小不同,其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数和行政人员数的比例,卫生部都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医院内部科室的设定根据医院管理的需要而定,一般设行政管理、医务、医疗、护理、科教、财务、设备管理、总务、保卫、病案管理等科室。

2.卫生防疫机构

卫生防疫机构在近期卫生事业改革中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在下一节《卫生体制改革》中加以论述,在这里仅简单介绍改革前我国卫生防疫机构的一些基本状况。

我国的卫生防疫组织设立分三块,一是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系统,二是地方病防治管理系统,三是卫生防疫管理系统。

各级政府内都设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其办公室有独立设在政府内的,也有挂靠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承办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原来中央设地方病防治局,统一领导管理全国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各省、市、自治区也设立相应的地方病防治办公室,或在卫生厅、局下设立业务处,统管地方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在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均设立了地方病、寄生虫病的专业防治机构,在未建立专业防治机构的地区,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防治管理工作,由当地卫生防疫站设置专业科室负责实施。由于地方病防治体制近年来进行了一些大的改革,目前各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设立相应的机构,体制尚未划一,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改革前地方病防治系统管理的疾病主要有: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肺吸虫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卫生防疫机构还分为两块,一块是卫生防疫站系统,另一块是国境卫生检疫系统。卫生检疫工作在卫生体制改革中将作调整,在此不再赘述。这里重点介绍卫生防疫站系统。

卫生防疫站是运用预防医学理论、科学技术进行卫生防疫监测、监督、科研、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机构,是当地卫生防疫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心。它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授权,依据国家颁发的法令、标准、条例、规定、制度,对所辖地区的有关部门、单位实行经常性和预防性的卫生监督工作。其服务对象是社会人群,它从群体方面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认识社会人群的疾病对健康影响的本质,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

康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从而进行监测、监督,采取预防、控制、消灭疾病和消除环境影响因素的对策,增进群体健康、延长人类寿命。

3.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包括妇幼保健院(所、站)、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等。地(市)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有门诊、床位(或只设门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有院、所、站三种形式。设置床位及门诊者称妇幼保健院;不设床位但开展门诊业务(包括设5张以下观察床)者称妇幼保健所;深入基层开展业务技术指导,但不设床位、不开展门诊者称妇幼保健站。其职责是以临床为基础,把保健、医疗、科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妇幼保健业务指导工作,如妇产科、妇女保健、儿科、儿童保健、计划生育、儿童保健、妇女儿童的常见病防治,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和住院分娩、信息统计分析、健康干预等。落实“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工作。

4.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除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外,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了医学科学分院及各种研究所。不少医学院(校)及医疗卫生机构中也附设医学研究院(室)5.其他卫生组织机构

如军队卫生组织、企业卫生组织、铁路系统卫生组织、司法卫生组织、各类医学院校等。

(三)城乡卫生组织机构的设置

1.农村卫生机构

农村卫生机构分县、乡、村三级,即我们常称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职能划分上是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所)为基础。如图5-1。

行政领导关系

业务指导关系

图5-1 农村卫生组织结构图

2.城市卫生机构

我国大城市卫生网一般分三级,即市、区及街道三级;在一般中小城市分两级,即市和街道两级。如图5-2。

行政领导关系

业务指导关系

图5-2 城市卫生组织结构图

三、群众性卫生组织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也是我国卫生事业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群众性卫生组织是发动群众参加,开展群众性卫生工作的组织保证。这类组织可分为三类:由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代表组成的群众性卫生机构;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由广大群众卫生积极分子组成的基层群众卫生组织。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群众性卫生组织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红十字会,卫生工作者协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全国中药学会,初级卫生保健基金委员会等。

四、全国卫生组织结构简图

图5-3 全国卫生组织结构

第三节卫生管理体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革,概括起来,我国卫生体制发生了五大变化。

一、卫生领域由非经济化向事业化与经济化结合转变

非经济化表现在:①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只以治病救人的人道主义为目的。也就是说,医疗卫生服务不是为了营利的,而是奉行人道主义,营利、不营利都一样;②不重视成本核算和服务价格;③不考虑开拓市场问题,认为卫生医疗提供的服务不是产品,也就不考虑市场需求问题;④生存和发展问题,主要由主管部门来安排、拔款,卫生机构尽了社会责任,政府就应当拔资金。

经过20年的改革,卫生体制出现了事业化与经济化的结合,表现在:①在经济转轨中,卫生由不创造价值的事业部门向创造价值的产业部门转化,其中医药工业、医用器材工业等,在经济各产业中,其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已成为主流,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②卫生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有公共产品服务也有私人服务,根本性是服务业,因此,归入了经济产业的分类之中。③卫生机构既要治病救人,也要有成本核算和盈利目标。既考虑市场需求,开拓市场,也要考虑社会责任。

我国现行卫生机构是以社会效益为重,以实行人道主义为宗旨,必要的时候可以不收费,但正常情况下还是要收费的,要有成本核算,要有盈利目标,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去开拓市场。这种结合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

二、资源配置由单一政府安排向国家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化

传统体制下,卫生资源由政府根据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进行安排和配置。这种配置在当时的卫生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暴露出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矛盾。现在增加了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就是盈利越多的地方,可能资源配置会相应增多和集中。这种盈利好象一个标尺,指示卫生资源分配。一些民营的卫生机构,自主性强,主动性大,可能对这个标尺反应就快。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卫生资源完全按照这样的方式配置,可能会导致向富人倾斜的结果,因此,需要国家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也就是说,有卫生和医疗需求并按法规付出服务报酬的地方,将自然有卫生资源的配置和投入;同类卫生服务所获报酬越高,卫生资源配置就会越多,这就是市场调节。但是,卫生和医疗,作为人类必需品,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属性,政府有责任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卫生和医疗服务,因此,要对市场调节过度的地方有所限制和调整,以引导向老、少、边、穷地区增加配置和投入。

三、卫生机构由单一国有制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

传统体制下,医院全是国家所有,极少听说私营医院。一听私人医生就好象是江湖郎中,不太可靠。现在已发生着种种变化:①公立医疗机构在管理和运行上活力不足,需要改革。

②一些基层的卫生机构,已经开始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试点、探索,少数地区还出现中外合资的医疗机构。③在企业医院中,正在向医院的社会化服务方面转变。我国国有企业的医院,大约有7000家,占医院总数的40%。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国有企业要把社会化的机构交给社会,其中就有医院。企业将面向社会,独立生存和发展,而不是继续依靠企业解决经费。这种转变涉及多方面问题,相当多的企业医院在经营中遇到新困难和新问题。④政府还要继续举办一些作为政府行为的卫生事业,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重要的卫生科研

等给予财政支持。

四、卫生管理由行政化向按经营性质分类进行依法行政管理转化

卫生体制由过去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走向中央宏观指导下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卫生体系基本框架雏型已经形成。它包括:一是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在公共卫生。调整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发展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互相分工、密切配合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机构本身的管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竞争意识。实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管理目标的确定,管理手段的健全,以及加强对人才的管理等。二是医疗保障体系:公费、劳保、统筹、保险、合作等多种保障形式的配合与协调。改革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体制,重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包括搞“统筹”等,最大困难还是在资金来源上。三是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这是更为重要的一块。现在的卫生行政部门逐步从总医院院长的职能上退下来,转而成为管医院的部门。要依法监督医疗机构怎么去治病,而不是直接去治病。监督就要求有一套规则,并执行法规,要依法履行卫生服务和产品的准入、质量和行为监督、复议、应诉等,制定卫生发展规划和政策;管理和发布卫生服务信息;监管卫生服务机构的国有资产。卫生行政部门的这个转变,与我国经济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是完全一致的。政府要退出一些领域,要加强某一些领域,卫生行政管理也是这样。卫生行政部门有各项法规,有管理医院的条例,有整个卫生行业的发展规划。比如,医生资格审查,就要有政策,不是谁都能当医生、都能开药的,这里面要有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我们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的事情。

五、经费的来源由国家包干的供给制向多方共同出资模式转化

1980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比重为36%。到了1990年占25%,下降了10%;到1998年下降为15%,又下降了10%。也就是说,20年时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反过来,个人卫生支出比重越来越高。在1980年占到24%,到了1998年占到了58%,基本上是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这个过程,是以政府主动地调低政府支出,个人被迫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实现的。还有一块社会卫生,是社会团体的支出。总之,卫生经济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和我们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原来国民收入主要是政府收入大,相应支出也大,政府对社会实行统包统支。现在个人收入比重越来越大,银行存款中,城乡居民存款是6万个亿,银行里大部分的钱已经是私人的了,不是政府的。即使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家银行,资本金是国家的,但它大部分的钱也是老百姓的。与这个格局变化相关的,卫生总经费支出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大大提高了。换言之,卫生费用筹资方式已由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由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多方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从医疗机构费用补偿看,现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销售差价收入三方面。

第四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但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实施以后,加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宏观体制改革已经深入进行,如政府机构改革、税收政策改革、公共财政的建立,加入WTO等,促使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向深层次发展。

一、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卫生管理体制,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加强卫生行业监督管理,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受到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概括起来:一是要明确政府职责,转变职能,实现政事分开;二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使医疗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一)政事分开,加强监管

合理划分和明确卫生行政监督管理与卫生技术服务职责,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组建专一的卫生监督队伍,将原来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能统一起来,成立卫生监督所,实现卫生监督工作法制化。将原来由卫生行政部门承办的事务性工作交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完成。

(二)进行全行业管理

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取消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合理划分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职责,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依法行使卫生行政监督职责,积极应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

(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对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整、重组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优质、快捷、方便、价廉的卫生服务,使疾病得以治疗、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秩序得以有序维持,人民的健康利益得以保护。

(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卫生改革要以此为背景,引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用人机制等,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五)总体规划,分步进行,逐步到位

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卫生系统内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还涉及到与卫生系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其他系统、部门,如财政、计划、价格、民政、社会保障等,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统筹规划,分步进行,逐步到位。

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管理,逐步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技术规范。合理划分卫生监督与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的职责,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依法行使卫生行政监督职责。

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技术应用和大型医疗技术设备的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由于医疗卫生行业不同于其它工商行业,他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准入要从严把关。二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使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有法可依,有规范可操作;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成立专业卫生监督管理组织和队伍(如卫生监督所),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使守法者得到保护、违法者得到惩处。

(二)医疗服务体制改革

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是建立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

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

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就是对医疗机构实行等级管理,取消行政级别,对开展对外服务的企业医疗机构要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统筹管理。

对医疗机构实行新的分类管理制度,就是将医疗机构根据其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分别实行不同的财税和价格政策。

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完成,把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治疗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由综合性医疗机构承担。为双向转诊、病人就近治疗、降低病人看病支出提供组织保证。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要形成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三)预防保健体制改革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综合性预防保健体系,负责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保健领域的业务技术指导任务,并提供技术咨询,运用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处理传染病流行、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求改革过程中遵循“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将分散、服务对象单一的预防保健机构科学合理地精简归并,形成综合性预防保健机构,如有的地方已经成立了疾病控制中心,具体承担预防保健职责。

(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将原由各卫生事业单位,如卫生防疫站、地病所(站)、保健所承担的卫生监督职能集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机构适当加以精简、归并、调整,组建卫生监督所,专职承担卫生监督任务。将分散的、多头的监管组建成统一的监管机构。卫生监督所是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其辖区内,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卫生监督职责的执行机构。卫生监督的重点是保障各种社会活动中正常的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卫生监督的管理范围包括卫生许可管理,还包括对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个体诊所和采供血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和健康许可。

(五)其他卫生体制改革

如原由卫生部门承担的药品监督管理如药政、药检职能交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境卫生检疫、进口食品口岸卫生监督检验职能交给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委托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口岸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的制订、调整职能;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拟定以及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的发布仍由卫生部负责;将医疗保险职能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卫生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质量控制规范的认证、教材编写、专业培训及考试和卫生机构、科研成果、相关产品的评审等辅助性、技术性及服务性的具体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卫生学校的管理逐步交给教育部门管理,在部分地方有些医学院校已经和其他类别的院校进行重组。

第五节卫生管理机制概述

卫生管理机制在卫生事业运行和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完善的卫生管理机制,可以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卫生服

务需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卫生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是拉丁文Mechanism意译,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此词,指生物有机体内各器官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卫生管理机制是指卫生事业赖以运转的一切方式、手段、环节的总和。由于整个卫生事业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也需应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方式才能运行,因此,机制这一概念就被卫生管理学借用,称为卫生管理机制。简言之,卫生管理机制就是卫生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

如果将整个卫生事业作为一个机体的话,卫生管理机制就是使这个机体协调运动、控制发展的手段和方式。卫生事业机体的整体运行中包含着它的构成要素的局部运行。各构成要素都自成体系,各自都有特定的运行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等;按照卫生机构经营性质又可分为非营性卫生机构管理机制和营利性卫生机构管理机制。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优缺点。

卫生管理机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卫生管理机制是协调卫生管理过程的机理的总称;二是卫生管理机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中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三是整个管理机制是有规律地按一定方式运行并发挥总体功能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卫生管理的任一管理机制理解为一孤立的要素,而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卫生事业运行过程中的联系和互动。

二、卫生管理机制的内容

卫生管理涉及到人员、物资与设备、信息、业务技术、教育与科研等,每项管理内容都有不同的管理机制。

(一)人员管理机制

人员管理机制是指卫生机构管理者合理配备人员,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发挥所有员工所长,使其最大程度地提供卫生服务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其内容包括人事任用、人事制度、人员编配、工资福利等。

(二)物资与设备管理机制

物资与设备管理机制是指卫生机构充分利用各种物资设备资源,发挥资金效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获取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的手段和方法。随着卫生服务经营管理的不断深化,高新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服务成本核算的进一步实施,物资和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加,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资与设备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重要。

(三)信息管理机制

信息管理机制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方法,科学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卫生服务和管理。信息管理机制是为了激励和约束信息传递过程中保证准确、及时而制定的。现代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依赖信息管理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卫生管理。

(四)业务技术管理机制

业务技术管理机制是指对卫生服务活动全过程针对业务和技术所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使之达到最佳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广义上讲,业务技术管理机制包括卫生服务技术管理机制和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机制两部分。业务技术管理是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保障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卫生服务机构一般都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医院里的值班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入出院制度、门诊工作制度、处方制度、病房管理制度、病房工作人员守则、住院规则、病历书写制度、查房制度、医嘱制度、查对制度、会诊制度、转院转科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工作制度、隔离消毒制度、差

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

(五)教育与科研管理机制

教育与科研管理机制是卫生机构为开发卫生服务人员智力、培养人才,增强工作能力,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第六节卫生服务市场管理机制

市场管理机制是指卫生机构对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查、细分和市场定位,制订营销策略、组织卫生服务营销的方法和手段。在市场机制中最活跃的是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现简单介绍前三种。

一、竞争机制

卫生服务市场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竞争机制的基础性地位。竞争机制能够客观地反映卫生服务供求变动、价格波动、资金和劳动力等在卫生服务市场运行中的有机联系。

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只有通过竞争的外部强制作用,才能把卫生服务产品的内在属性表现出来。例如,做CT检查的收费价格,只有通过竞争促使其波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价值规律的作用才能在同行业中得以贯彻。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中,卫生服务的不同部门存在着差异的利润率,通过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竞争可以促使卫生服务产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使各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在高、精、尖、优的服务项目或部门之间流动。正是由于竞争的压力,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不积极进取,改善经营管理:争先采用更新的技术,降低消耗,争取较低廉的价格;讲究卫生服务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争取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胜。

二、供求机制

没有供求关系,卫生服务市场就不复存在。供给是卫生服务机构投入市场或可以投入市场的服务(产品)的总量;需求则是卫生服务消费者或购买者从卫生服务市场取走或要取走的卫生服务(产品)的总量。如果某种卫生服务的供给超过了当时市场的需要,提供这种卫生服务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不为社会所承认,从而这些服务必然要低于他们的市场价格出售,表现为较低的价格。如果某种卫生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结果就相反。

供求关系总是在永无宁静地左右摇摆,或兴奋或消沉,供求平衡是偶然的,而不平衡是经常的。这是因为,供给和需求都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所以供给和需求,以及双方的关系都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很难平衡。

三、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卫生服务市场的核心机制。卫生服务市场的导向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而价格机制又是通过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价格机制对卫生服务市场中所表现的功能是多样的。第一,价格机制对提供同种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来说是竞争的手段。提供同种卫生服务的机构为在市场上夺取较大的地盘,必须在价格上以廉取胜,从而带动了劳动消耗的节约。因此,价格机制对卫生服务提供者来说是调整服务提供方向和规模的信号。价格机制决定的价格比例是制约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价格比例的变动及其同价值比例趋于一致会驱使服务提供者通过资金流动来改变服务提供方向和调整服务提供规模,从而使卫生服务提供的各部门成比例发展。第二,价格机制对卫生服务的消费者来讲,是改变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信息。消费者会考虑选择低价的服务,

从而调节卫生服务市场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第三,价格机制对宏观调控来讲,通过价格的总水平的变动,一方面给国家反馈宏观调控的信息,一方面自动调节卫生服务产业的总体活动。

要使价格灵活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使价格机制充分实现其作用,则必须实现价格的灵活可变,由卫生服务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卫生服务的价格,即市场定价。但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这一条尚难以执行。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政府提供指导价,服务机构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微调。

第七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机制

卫生管理机制宏观上有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财政机制、物价机制、计划机制等;中观上有医疗卫生单位内部的人员管理机制、收费机制;微观上可细到某种物品的管理机制,内容繁多,很难逐一阐述清楚。鉴于我国现有医疗机构多为国家投入建设,而且医疗卫生体制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现有医疗机构的绝大多数,了解和掌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有现实意义,也可举一反三。下面重点介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概念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Non-profit Medical Organization)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组织。它介于卫生行政组织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执行不产生利润的社会职能,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营利性卫生机构及政府充分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特点

(一)政策上优惠,不存在利润指标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它们可以免交收入所得税、财产税或营业税。在法律地位上主要表现在对医疗机构的所有权和利润的产生与分配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和外部的“捐赠”,不完全依靠市场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即顾客(患者)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而且机构也不能将其资产或收入分配给个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的,但其分配形式不是按投资额来分配,而是用于机构的发展或提高工作绩效。评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效益和效率不存在利润指标。

(二)责、权、利不明确,对目标与战略选择上有较多的限制。

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言,股东的权力是最大的,一般都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要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要对全体股东负责,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总经理(院长)不是根据其能力强弱选举产生的,而是出于一定的政治或融资目的,他们往往缺少考虑如何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有效性,只是片面地“重视”医疗质量,竞争战略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它受到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多方干预,不能因某个科室效益不佳而随时终止或改变相应的服务。

(三)忽略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多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都会有一位首席行政长官(院长),他应该对本机构负责,但实际上许多行政长官没有做到这一点。对那些由专家医生担任的行政长官,他们认为自己是某一技术的权威,不愿涉及机构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忽略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对管理技巧的运用一般都明显落后于营利性机构。另外,高级管理层往往由两人组成,一人负责制定组

织政策,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另一人负责组织实施。但这需要两人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否则只会降低组织的效率。

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机制

(一)国有产权的代理制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生产性资源属于全体劳动者所有,由国家来代理共同体成员行使公共产权是客观现实。主要表现在:①公共产权的国家代理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的,即国家无须直接获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每个劳动者的授权,而是通过颁布法令等方式获得代理权。

②与通常代理关系不同的是,国家作为代理人不仅拥有公共财产的控制权,而且拥有剩余索取权。③政府代理是国有制的逻辑选择,因为国家主权者是一个抽象概念,由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来代理国家行使公共产权就具有必然性。④政府行使公共产权的目标函数是多元的,利润最大化可能只是一个次要的目标。⑤维护这种代理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剩余索取的不可转让性,因为一旦剩余索取具有可转让性,国家就将失去对公共产权的代理权。

国家虽然有国有非营利医疗机构的代理权,并拥有生产资源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并没有能力直接管理如此之多的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因此,只有建立纵向的授权链,并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代理关系。一种是行政代理,即国家把国有产权的控制权依次授予各级行政机构,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只是其附属机构。另一种是经济代理,即国家直接把控制权授予医疗机构的经营者,并力图通过确立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使医疗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1.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行政代理国家为了抑制下级政府采取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建立了具有绝对权威的纵向隶属等级结构,即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这种代理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代理成本高和缺少约束。行政代理的基础是等级制,这就存在一个权力中心如何激励下级努力监控国有资产问题。在行政代理中,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累积性的信息损失,而且下级代理人可能有意封锁信息或传递虚假信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信息成本迅速上升。等级组织内的交易存在严格的进入壁垒,代理合约具有长期性质,这就可能产生原谅失误、相互包庇、相互吹捧、不愿冒险和不愿创新的倾向,以及代理关系政治化。以上因素都易于对监督和惩罚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软化作用。

2.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产权的经济代理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因其高昂的组织成本和信息成本而使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效率普遍比较低下。为了减少行政干预,让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我国开始由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转向经济代理,即国家直接把国有资产的控制权授予医疗机构内部人,而不是下级行政机构,并通过建立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使市场化的竞争规则代替行政化的竞争规则。但要说明的一点是,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这种经济代理是一种不完全的经济代理,一方面国家继续对医疗机构持续投入,并承担全部责任;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内部人不完全拥有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只有经营权;第三,机构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参与市场竞争,而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人事管理与分配机制

人事管理是指卫生事业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卫生服务和管理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关系进行有效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人与事最佳配合的活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人事管理分三个层次,一是当地政府的人事行政管理,又称人事行政;二是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人事管理;三是本机构内部的人事管理。人事行政管理是通过制定政策、规章来规范、指导、协调和控制不同机关、不同行业、不同方面的人事关系,因而是一种宏观人事管理活动。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内部的人事管理是以政府的宏观人事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

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对医疗服务、工勤或管理中的人事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因而是一种微观的人事管理活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1.人事管理原则由于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多属国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在遵循党管干部的总原则下,还遵循以下七项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功绩原则;适才适用的原则;分类管理的原则;平等公开原则;竞争择优的原则;依法管理的原则。

2.分配制度鉴于现行大多数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公共属性,按劳分配原则一直是这些机构的分配主导原则。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卫生工作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在逐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下,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扩大各事业单位的分配自主权,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因此,现行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的报酬制度是职称工资制,表现为其所得报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职称工资加上劳务提成工资。现在也有极少数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借鉴企业分配形式,部分或全部实行年薪制。

从客观上而言,现行分配制度是介于“按劳分配”与“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完全沿袭一贯制的所谓按劳分配机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剥削,但过多地体现了“资历”在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即资格越老所得的报酬越多,而并未能真正体现劳动多、质量好、效率高就能得到较高的报酬,于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这样不利于充分调动卫生技术服务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卫生技术队伍的稳定和技术的提高,不利于医德医风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医疗事故的防范和处理,以致不利于医疗机构乃至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损坏的是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利益。

(三)监督机制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监督机制的设立,从组织角度,一方面有党、政、群三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另一方面还在院党委内设立纪检监察组织,加强对党委的监督。从组织结构上来讲,这种监督是比较完善的。但实际上,现行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的监督存在不利的一方面:

首先,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来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局)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度量标准上的差异,即主管局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来权衡医疗机构的运转结果,且以社会效益为重;而医疗机构则以利润最大化为标准权衡自身的发展。当主管局用政府的标准制定一系列激励约束规则来使医院领导人的努力方向与政府保持一致,则医疗机构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其次,专职的纪检监察组织是在党委内设立的,受党委的直接领导,要反过来监督党委的工作不易实现。另外,监督者也同样存在谋求更多的货币物品与非货币物品(如豪华的办公条件、地位、声誉等)的倾向,如果缺乏对监督者行为的有效监督,就不能排除监督者为自己谋利益的可能,甚至与代理者“合谋”,共同截取或侵占本应当属于国家的资产的可能。

第三,由于实行院长负责制,医疗机构的实际运作情况,特别是资本运作情况,一般只限于高层管理者知道,而群众对管理的实质内容知之不多,因此存在群众监督不利的一面。或捕风捉影、或言过其实等,都是由于信息偏差所致。

四、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改革

(一)财政补助与税收机制改革

1.补助原则保证政府对卫生事业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责,支持卫生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动员社会

广泛筹集卫生事业发展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原则上政府对卫生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按照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鼓励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补助范围和方式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履行卫生管理和监督职责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发展建设支出。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事业机构向社会提供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政府举办的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定项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补助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开办和发展建设支出、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临床重点学科研究、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补贴。对中医、民族医、部分专科医疗机构要给予适当照顾。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定额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卫生事业预算内基建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及妇幼保健等事业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和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购置。其建设资金可由同级计划部门根据项目的功能、规模核定安排。

(二)价格机制改革

运用价格杠杆,拉开医疗服务档次,分流不同病情的患者,促进病人的选择。价格机制改革涉及两大块,一是药品价格的管理,二是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

1.药品价格管理它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药品市场竞争,降低医药费用,让患者享受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药品。调整药品价格管理形式,根据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根据不同性质的机构和药品,分别采取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

2.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它的改革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和医疗技术进步,降低服务成本,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形式,下放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权限,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三)人事管理机制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是卫生改革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卫生改革的深化。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的运行机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符合卫生工作特点,政事职责分开,政府宏观管理依法监督,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科学管理,配套设施完善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废除终身制,将“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1.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鼓励竞争的基础上的,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是人才管理竞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取消种种不适当的干预和束缚,赋予用人单位以相应的人事权;把竞争机制引入人事管理,能给卫生单位人事管理带来一系列变化和生机。

2.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建立起高效低耗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配套措施,体现单位自主用人;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搞好竞争上岗,实行岗位聘任制,实行评聘分开;严把“进口”关,非卫生技术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卫生技术岗位;搞活“出口”,解决好落聘人员的转岗分流。

(四)分配机制改革

1.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及发展需要,结合经费自给率和财政支持强度,对不同类型的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对于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的卫生事业单

位,要实行有控制的单位工资总额包干形式,并在工资总额包干范围内,对活的工资部分进行重新分配。对于国家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卫生事业单位,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对于有条件的、经费完全自给的卫生事业单位,应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

2.探索新的分配机制积极开展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改革试点,研究探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一并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

(五)市场机制改革

国家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创造条件,为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民营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探索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目的就是要发展多样化、多种形式办医模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

要继续推进病人选择医院和选医生。许多地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把公立医院,而且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单位,推行了“病人选择医生”制度,患者可以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持医生开具的处方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购药。患者就医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变被动就医为主动择医。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行患者选择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在医院门诊和住院两个层面选择医生,都将促进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医生之间、药店之间的竞争,促进服务态度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运用价格杠杆,拉开医疗服务档次,分流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促进病人的选择。

医疗机构必然要讲究经济效益,通过增加收入来扩大医疗机构的经营规模、改善职工的生活待遇。但是,医疗机构为增加收入可能人为地增加供给、制造需求,提供“过度服务”。增加收入不等于提高经济效益,更不一定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八节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机制

我国所有医疗机构根据其经营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分别实行不同的财税和价格政策。经过分类登记后,营利性医疗机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加入WTO的需要,卫生部确定在不久的将来将全部开放医疗市场,也就意味着到时将出现更多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因此,作为卫生管理者,有必要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进行了解。这里仅以有限责任公司制医院为例,其他形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请参照有关法律规定。

一、有限责任公司制医院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中小企业规模的公司,它又与大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许多不同。其突出的特征有以下几点:①股东人数有最高数额限制。有限责任公司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②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③设立手续和公司机关简易化。④股东对外转让出资受到严格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

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股东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则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⑤公司的封闭性或非公开性。表现在其设立程序不公开和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向社会公开。

二、有限责任公司制医院的运行机制

(一)股东会

股东是公司的成员,股东基于对公司的出资而享有股东权。股东权具有下列内容:①参加股东会并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②选举和被选举为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③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以便监督公司的运营。④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即股东享有受益权。⑤依法转让出资。⑥优先购买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⑦优先认购公司新增的资本。⑧公司终止后,依法分得公司剩余财产。此外,股东还可以享有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股东的决议权通过股东会来行使。股东会是有限责任公司必设的非常设权力机关。股东会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两种。股东会的定期会议每年召开一次,通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以后召开。股东会的临时会议,经代表1/4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或1/3以上的董事,或者监事提议,可以召开。出席股东会的股东,均可在会上行使表决权。股东会会议做出决议时,主要采取“资本多数决定”原则,即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二)董事会

董事会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常设业务执行和经营决策机关,但股东人数较少或公司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只设一名执行董事,而不设董事会。董事会作为业务执行和经营决策机关,享有公司的业务执行权和日常经营决策权。所谓公司业务执行,是相对股东会的权力机关的地位而言的。股东会做出决议后,董事会应执行其决议并对股东会负责。所谓日常经营决策,是指股东会仅对公司重大和长远的事项做出决议,公司日常经营中的重要事项则不可能等待一年一度的股东会,而仅由董事会决定。

(三)经理(院长)

有限责任公司的经理是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有限责任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可行使下列职权:①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②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③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④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⑤制订公司的具体规章;

⑥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⑦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⑧公司章程和董事会议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监事会

监事会是经营规模较大有限责任公司的常设监督机关,专司监督职能。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思考题

1.卫生管理体制与卫生管理机制有何区别与联系?

2.卫生行政组织特点及其管理职能是什么?

3.试述卫生管理体制有哪些变化趋势?

4.试述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5.试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概念及特点。

6.国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行政代理与经济代理的内容有哪些?

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总则 1. 全体人员必须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安全、卫生、环保观念,各项目负责人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为组员做出榜样。 2. 每间实验室设安全、卫生和环保三位一体的负责人,负责本室的工作。 二、安全卫生工作 1、新进人员必须了解本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必须了解灭火器的放置位置、使用方法及紧急情况时的逃生之路。 2、实验室及走廊严禁吸烟,连接仪器的电线必须使用护套线或花线。实验室不得进食,随地吐痰,乱抛杂物,不得大声喧闹。 3、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及药品摆放要合理,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不得放在靠近烘箱等有热源的位置。使用钢瓶,其位置必须固定,属可燃性气体则该实验室门上应有禁火标志。实验室内所用药品必须严格分类排放整齐,易燃、易爆试剂必须限量,分散存放,专人妥善保管,没有防爆功能的冰箱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试剂。剧毒、贵重药品以及贵重金属制品,必须存放在保险柜中,由二人保管。 4、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必须严格遵守所制定的操作规程。实验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工作结束后应全面检查室内水、电、煤气、门窗等,确保安全后方可离开。各实验室钥匙由该室使用人保管,实验室主任备有所有实验室钥匙,不得擅自出借及另配钥匙。 5、每使用一种新的化学药品以前,必须了解该药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安全使用方法以及出现危险时的处理方法。对于剧毒、易燃、易爆及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品的实验,必须有二个以上人员在场才可进行,并切实做好可能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做好剧毒危险品的领用、使用、登记保管与管理中的各个环节。

6、实验进程中,必须有专人在场,且必须集中精力,不得离开工作岗位,离开时,必须关掉,若短时间(如半小时)离开现场,则务必请其他工作人员代为关心;遇到试验异常现象,必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试验安全;遇到实验设备的异常现象,必须及时终止所进行的实验,作进一步的检查,消除隐患后才能继续做实验。凡却有必要通宵进行实验,须由各项目负责人报实验室主任登记备案。 7、实验结束时必须及时关闭水、电、气等,并清洗仪器,保持桌面整洁, 确保安全后方可离开。 8、对于实验室三废的处理也根据公司环境保护暂行条例中的规定严格执行。 (1)严格按规定处理“三废”,严禁向水槽内倒废液,废液应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集中送交学校环保组处理;(2)不准把实验室杂物堆放在走廊,废瓶、空瓶应集中送学校环保组处理,不得随便乱扔。实验室对不符合排放要求的,需处理的无机、有机废液分别到如废液桶内,并标明毒害物质名称。并随手盖好,对需处理的残渣也注明,以及需处理的空瓶等,及时送到学校指定的地点、集中处理。 9、不准把实验室杂物堆放在走廊,废瓶、空瓶应集中送学校环保组处理,不得随便乱扔。 10、实验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可能会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救护的措施有所了解,以备万一发生事故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11、实验室内发生事故,必须书面向实验室主任和研发部技术主管汇报,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不得隐瞒不报。如若不报,后果自负。 三、卫生工作 1. 实验室内保持整齐、清洁,经常进行小扫,定期进行大扫,做到窗明几净,无杂物、无积灰、无蛛网,各种物品整齐放置。 2.安排好卫生值日工作,具体工作项目可向实验室工作人员询问。 3. 维护室外环境(包括走廊、窗外)的清洁卫生,严禁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 四、环保工作 1. 严格按规定处理“三废”,严禁向水槽内倒废液,废液应分类处理,或回收

小公司卫生管理制度

小公司卫生管理制度 公司办公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营造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规范办公环境卫生管理流程,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办公区域的卫生管理与办公设备的使用维护。 三、个人办公区域的维护要求 1、每位员工应时刻保证自己的办公桌面物品整齐、整洁无杂物,不摆放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物品,办公桌面只能摆放必需物品,其它物品应放在个人抽屉,暂不需要的物品就摆回柜子里,不用的物品要及时清理掉。办公文件、票据:办公文件、票据等应分类放进文件夹、文件盒中,并整齐的摆放至办公桌左上角一侧。办公小用品如笔、尺、橡皮檫、订书机、启丁器等,应放在办公桌一侧,要从哪取使用完后放到原位

2、特殊岗位的人员(如仓库管理员)应保证自己工作管辖区域(例如仓库)内货物摆放有序、无废弃物等。 3、办公桌上不能堆放货物、包装废品、实验材料等,应及时办理入库或清理。 4、办公室内需摆放文件柜、办公桌、电脑等办公设施的,应规范、合理、整齐并随时保持清洁。 5、使用文件柜、保险柜等的员工,应保持文件柜、保险柜的外观干净;内部文件资料摆放整齐;顶部不摆放旧资料、旧文件、旧物品等 杂物,保持整体美观。 6、员工离开办公桌,长期不用电脑设备时,应锁定并关闭显视屏,节约用电。 四、公共办公区域的维护

1、每天早上在上班前,部门值日生将所有办公区域的地面清扫一遍;会议室的办公桌擦拭一次、座椅摆放整齐,并将垃圾桶的垃圾清理干净;每周对办公区域的所有窗户、门、微波炉进行一次清洁。 2、员工应注意保持地面、墙面及其他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不吐痰,不乱张贴,能及时清理污物。 3、使用会议室的员工应爱护会议室设施、保持会议室的整洁,会后应将座椅归还原位、摆放整齐,及时清理会议产生的垃圾,关闭电器、照明电源。 4、前台环境卫生由前台文员负责日常的维护与,注意饮水机的使用、垃圾桶的倾倒等事项,时刻保持前台环境的整洁。 5、办公区域所有的大型绿化植物由行政部门每周进行定期的维护、修剪等工作,公司自行购买的小型绿化植物由就近部门员工每周进行一次叶面清理与维护工作。 6、公司除总经理办公室外其他任何区域严禁吸烟,违者一次罚款100元。 五、监督与奖惩

工业园区管理方案计划体制和运作机制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研究课题组组长:课题组组长:陈积康牵头单位:牵头单位:经贸局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新碧镇当前的缙云工业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园区开发步伐,是建设“四型缙云”,加快撤县建市进程的有效举措。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已成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制约因素。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就进一步完善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一、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缙云工业园区是我县最具区位地理优势的发展平台,也是我县承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阵地。(一)、发展基本情况缙云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0 年 6 月至 2003 年 3 月,属新碧镇镇管园区,规划面积 530 亩;第二阶段是 2003 年 3 月至 2006 年 3 月,提升为县级工业园区,成立新碧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负责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规划面积包括新碧镇、新建镇、城北乡两镇一乡六个区块共 24.97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6.2 平方公里;第三阶段是 2006 年 3 月开始,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 4.16 平方公里。 2005 年底,

到缙云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9 亿元,完成开发 1.94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75 平方公里。共有协议入园企业 87 家,开工 87 家,投产 79 家。工业总产值从 2002 年 3.5 亿元上升到 2005 年的 20.4 亿元,年均增长 79.96%,税收从 2002 年的 960 万元上升到2005 年的 4256 万元,年均增长 64.28%,初步形成了以五金机械、摩托配件(电子仪表)、建材制品、灯管等为主的主导产业。2006 年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 30 亿元,实现税收 6000 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46.7%和 4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工业园区开发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已对工业园区的发展造成了束缚,影响到园区的正常开发、建设和管理。目前,新碧工业园区现已开发范围内共有两个平行的行政主体,即工业园区管委会和新碧镇政府,在当前的体制下,存在管理“两张皮”和权责不清的现象。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城镇建设职能不清。目前园区的规划几乎包括整个新碧镇范围,理应承担所在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但从行政角度讲,新碧镇的城镇建设主体是镇政府。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导致事实上的主体缺位,双方都难以承担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同时由于工业园区与乡镇的定位不同,相互缺乏有效衔接,规划上存在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工业园区范围内的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与园区路网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

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一、饮食卫生制度 1、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以确保食品的质量。 2、严格贯彻如发现食物中毒或可疑食品中毒事故时,必须立即向公司和相关部门报告,并保持现场和可疑食品,配合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3、执行《食品卫生法》,搞好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4、采购的食品来源清楚,建立可追诉制度,质量新鲜,注意食品有效期,不买可疑食品。 5、生产及销售的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不采购、不验收、不使用、不出售腐烂变质的原料和成品,严把食品质量关。 6、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坚持厨具、餐具清洗消毒制度,防止食品污染。

7、各种原料加工做到一摘、二洗、三清、四切配。 8、对餐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必须洗净、保洁,食品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出售食品必须使用售货工具。 二、环境卫生制度 1、环境卫生划片分工,责任到人,每天按保洁区进行卫生清扫,保持内外环境整洁。 2、设备布局合理,存放整齐有条理。容器、用具、工具、台面、机械设备保持清洁。 3、室内无积尘,无蛛网,地面无积水、不滑、无油腻,保持干燥清洁,墙壁、房顶无油污、无霉斑、无滴水。 4、垃圾和废弃物存放在专用容器中,垃圾袋装化,每天清除。 三、个人卫生制度 1、从业人员必须每年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2、工作时,必须穿戴整洁的全套制服(合身、清洁、无油污)并着深色平跟防滑鞋;按标准佩戴工牌;长衣袖、裤管不能卷起。(按仪容仪表要求)

3、在工作时间,不可戴任何首饰及手表。手指甲应修剪整齐,指甲长度以不超过手指头为标准,并不可涂指甲油。 4、女性可化淡妆,男性不可蓄须、染发或怪异发型。女性头发应当梳理整齐,不得遮面、披头散发;长发刘海不过眉,触及衣领的头发,必须绑紧并整齐扎于帽子内,不得使用夸张耀眼的发夹,男性短发前不及眉,旁不及耳,后不及衣领。 5、在开始工作前,休息后回到工作区域或任何手可能变脏的时候,必须洗手消毒。操作直接入口食品时应戴口罩、手套。 6、在生产、经营场所内不吸烟,不喝酒,不吃食物,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弃物,不把个人用品带入,不得对着食品咳嗽、打喷嚏。 7、应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理发洗澡,勤换洗工作服、帽。 8、凡患痢疾、伤害、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参加接触食品工作,病愈后必须持区(县)以上医疗机构证明方能恢复工作。 四、厨房操作间卫生制度

卫生管理制度

卫生管理制度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必须领取“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后方能上岗工作。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测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上述疾病卫生管理标准按《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3、旅店业、餐厅、咖啡厅、酒吧、茶座、娱乐场所、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实习生等)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其余场所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可疑传染病患者随时进行健康检查,明确诊断,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继续上岗工作。 4、公共场所内经营食品的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按《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进行。 5、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基本卫生操作技能等。 6、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后还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复训。 7、健康检查项目按卫生部颁发的有关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进行,“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均由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给,“两证”均不得涂改、转让、倒卖、伪造。8、。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必须讲究个人卫生,必须熟悉并严格执行本岗位的各项卫生操作规程和有关卫生要求 9、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必须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应有连续二年应检与应 培训人员、已检与已培训人员和已领健康证、培训证人员名单;应有卫生监督部门通知的不合格人员名单及其去向记录。 10、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率应达98%以上,培训率应达95%以上,患病调离率应达100%,但上岗工作者持两证率应达100%. 空调就餐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1、空调就餐场所必须领取“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和“食品卫生许可证”后方能营业。两“卫生许可证”均须悬挂在该场所的显眼处,并按国家规定定期到卫生监督部门复核、延续手续。逾期不办理,原“卫生许可证”自行失效。 2、新建、改建、扩建或变更许可项目必须报卫生监督部门审核,验收合格并取得卫生许可后方能营业。 3、经营场所的卫生条件、卫生设施和用品用具必须符合GB16153-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的要求。 4、应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应建立和健全卫生档案。 5、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上岗,并按国家规定进行复检和复训。 6、空调场所应有新风供应,新风入口应设在室外,远离污染源,空调器过滤材料应定期清洗或更换。 7、卫生间应有有效的独立的排气装置,间内应保持清洁卫生。设立座厕者必须使用一次性座厕垫纸。 8、所有冰粒机都必须安装带消毒的滤水器,以保证冰粒达到卫生要求。 9、空调就餐场所内设有禁止吸烟区,并有明显的禁烟标志。 10、供客人用的面巾必须经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必须一客一换一消毒,一次性纸巾必须是经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 告 目前,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约、高效、创新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统计表明,我省各类开发区在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52%的利用外资,45%的进出口,24.6%的工业增加值,13.8%的税收,解决就业人员245万人。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但是,最近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我们向145家省级开发区(原批准开发区63家,新核准设立的开发区82家)发出了调查问卷,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摸底。同时,对40多家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市外经贸局对本辖区内的开发区也提报了基本情况。总的看,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问题之一,管理体制不顺《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发[1998]7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发[XX]78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管委会作为同

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原则上不在开发区内设置工作机构。开发区中层干部由管委会实行聘任制。从调查调研情况分析,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省政府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和机制基本沿袭了政府的管理办法。其余48家实行独立管委会的开发区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开发区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新核准设立的82家开发区中,9家没有设立开发机构,21家仅设立临时开发办公室,从不同部门抽调3-5人,难以承担开发区的建设任务。从145家省级开发区的调查问卷中反映,68家开发区管理人员属于事业编制,103家没有内部中层干部任免权,中层干部由当地组织或人事部门选派,111家没有自主用人调配权,需要的管理人员由当地人事部门调配。问题之二,职能权限不到位《办法》和《意见》规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区内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出口业务等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投资项目的申报和审批;负责组织实施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

卫生安全检查管理制度范本

卫生安全检查管理制度范本 一、实验室安全与环境卫生工作实行实验中心主任领导下的安全岗位责任制,实验室责任人担任责任区内各实验室的安全与环境卫 生工作,实验中心安全员有权制止有碍安全的操作,纠正违章行为。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防火、防盗、防爆、 防破坏工作,防患于未然。 二、电器设备或电源线路必须按规定安装和操作,严禁超负荷用电,不得擅自改动电器设施或随意拆修电器设备,不准乱拉乱接电线,确实需要临时接拉的电线,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用后 立即拆除,要经常检查维护线路。 六、实验室内禁止堆放与实验无关的杂物及私人物品。 七、实验室要遵守国家环保规定,严禁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液、废物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噪声污染。 八、要不断改善和维护实验室的内外环境,满足实验要求。 九、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必须及时上报院(系)领导和学院有关部门,严禁隐瞒虚报事故。 二、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安全卫生教育。 三、政教处做到每天对卫生工作一小查,每周对安全卫生工作一大查。总务处坚持每周对学校建筑设施、供水、供电设备检查一次,每遇到风、下雨、下雪天气,临时增加检查次数,发现问题,及时 上报和采取措施。 四、坚持每天检查学校环境卫生的同时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认真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五、要求全体师生增强安全意识,注意观察发现学校各种异常现象,如果发现,立即同学校领导取得联系。

三、食堂采取按个人自查、分组检查和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卫生安全检查,切实做好对每个区域的卫生检查。 五、食堂管理人员不定期对食堂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对未达到卫生安全检查要求的,提出批评或停岗再培训,待合格后重新上岗,否则予以辞退。 六、组织食堂员工定期参加卫生知识培训讲座,提出卫生安全工作要求。 七、食堂管理人员每天对食堂、保管等执行卫生法规及食品,环境卫生进行督促检查。 八、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有重大问题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或卫生防疫部门汇报。 看过卫生安全检查管理制度的人还会看: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41277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Labor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1.焦化生产作业高温、粉尘、有毒、有害因素较多,应定期对生产岗位的毒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制定减少毒害污染的措施,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2.防尘、通风、降温设施必须有专职人员管理,并应定期检修和清扫、维护。遇有损坏应立即修复,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的需要。 3.为生产需要所设的坑、壕沟、池,应有围栏或盖板,并经常检查是否遭破坏,保证员工劳动生产与行走的安全。 4.工作场所的光线应该充足,采光部分不得遮蔽。 5.经常有水或其他液体的地面,应该注意排水和防止液体渗透。 6.原材料、成本、半成品应按定置管理要求堆放,不得妨碍生产、操作与通行。

7.加强设备保养,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减少毒害污染。 8.必须根据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按规定配备符合安全卫生的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并督促员工的正确使用。 9.高温季节必须组织清凉饮料供应,并保证符合卫生要求,以防员工中暑或中毒。 10.对有毒有害岗位员工应按规定组织他们参加体检,患有职业病或其他禁忌症的员工应及时调离岗位,安排其他工作。 11.按规定做好女员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12.经常对员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防范能力,减少或杜绝职业病的发生。 请输入您公司的名字 Foonshion Design Co., Ltd

机关卫生管理制度

爱国卫生工作制度 一、总则 1、为了加强本单位办公环境得卫生管理,创建文明、整洁、优美得工作与生活环境,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办公区内卫生设施得设置、建设、管理、维护与环境卫生得清扫保洁以及废弃物收运处理。 3、凡在本单位工作得员工与外来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4、工会为环境卫生管理得职能部门,负责单位得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其它科室都应当按照各自得职责,协同做好环境卫生得管理工作。 5、环境卫生设施得开支经费由工会提出计划,经领导审批后,由财务科监督使用。 6、工会应当加强有关环境卫生科学知识得宣传,提高职工得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得环境卫生习惯。 7、专职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文明作业。任何人都应当尊重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得劳动。 8、室内(公司统一使用得除外)得清扫保洁工作,由使用者承担。 二、公共区域得清扫与保洁 9、公共区域(包括会议室、宣传设施、公告栏、厕所、公共绿地、公共走道及阶梯等)得清扫与保洁,由保洁人员负责。会议室、

厕所、公共走道及阶梯等至少每日清扫一次,定期对公共厕所、垃圾设施等场所实施药物喷洒,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无异味、无污秽;宣传设施、公告栏、公共绿地等位置,每周清扫一次,做到无垃圾、无积水、无卫生死角。 10、各科室应当按照工会划分得卫生责任区负责清扫与保洁。 11、临时占用道路或场地得部门,负责占用区域与占用期间得清扫与保洁。 12、禁止在公共场地倾倒、堆放垃圾,禁止将卫生责任区内得垃圾扫入道路或公共场地,禁止在办公区内焚烧垃圾与树叶,禁止随地吐痰与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及各种废弃物。 13、排水沟应经常清除污秽,保持清洁畅通。 14、必须按工会规定得区域与位置停放车辆,严禁乱停放自行车与汽车。 15、单位内禁止饲养鸡、鸭、鹅、兔、猫、狗等家禽与动物。 16、办公区内得树木、花草须加强养护与整修,保持鲜活完好,不准损毁、攀摘或向绿化带抛弃垃圾,不准利用树木或其她公共设施晾晒衣物。 三、室内卫生得管理 17、各科室都要建立每日轮流清扫卫生得制度。 18、室内应保持整洁,做到地面无污垢、痰迹、烟蒂、纸屑;桌面、柜上、窗台上无灰尘、污迹,清洁、整齐,窗明几净。室内无蜘蛛网、无杂物。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得研究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组长:陈积康牵头单位: 牵头单位:经贸局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责任单位:缙云工业园区、新碧镇当前得缙云工业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得关键阶段。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园区开发步伐, 就是建设“四型缙云”,加快撤县建市进程得有效举措。通过几年得努力,我县得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存在得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就是体制机制上得缺陷,已成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得一个制约因素。根据县委、县政府得部署要求,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就进一步完善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一、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得问题缙云工业园区就是我县最具区位地理优势得发展平台, 也就是我县承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得主阵地。 (一)、发展基本情况缙云工业园区得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 2000 年 6 月至2003 年 3 月,属新碧镇镇管园区,规划面积 530 亩;第二 阶段就是 2003 年 3 月至 2006 年 3 月,提升为县级工业园区,成立新碧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负责工业园区得开发、建设与管理,规划面积包括新碧镇、新建镇、城北乡两镇一乡六个区块共 24、97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6、2 平方公里; 第三阶段就是 2006 年 3 月开始, 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 4、16 平方公里。 2005 年底, 到

缙云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9 亿元,完成开发1、94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1、75 平方公里。共有协议入园企业 87 家, 开工 87 家, 投产 79 家。工业总产值从 2002 年 3、5 亿元上升到 2005 年得 20、4 亿元, 年均增长 79、96%, 税收从 2002 年得 960 万元上升到 2005 年得 4256 万元,年均增长 64、28%,初步形成了以五金机械、摩托配件(电子仪表)、建材制品、灯管等为主得主导产业。2006 年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 30 亿元,实现税收6000 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46、7%与 41%。 (二)存在得主要问题随着工业园区开发得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得问 题逐渐显现,尤其就是管理体制等方面得问题,已对工业园 区得发展造成了束缚,影响到园区得正常开发、建设与管理。目前,新碧工业园区现已开发范围内共有两个平行得行政主体,即工业园区管委会与新碧镇政府,在当前得体制下,存在管理“两张皮”与权责不清得现象。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就是城镇建设职能不清。目前园区得规划几乎包括整个新碧镇范围,理应承担所在范围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但从行政角度讲,新碧镇得城镇建设主体就是镇政府。因此,在具体得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导致事实上得主体缺位,双方都难以承担城镇基础设施得建设 任务。同时由于工业园区与乡镇得定位不同,相互缺乏有效衔接, 规划上存在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得浪费, 如工业园区范围内得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与园区路网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二就是土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全)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一、管理目的 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员工依法享有职业卫生健康保护的权利,加强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职业病防治管理,预防、控制,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制定本制度。 2、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二、职业卫生领导机构 主要负责人:*** 分管负责人:***、***、*** 管理人员:*** 员工:***、***、*** 三、机构人员责任及义务 (一)主要负责人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公司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公司的

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公司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公司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建设,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公司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分管负责人职责 在领导的带领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在公司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具体职责: 1、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 2、根据公司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共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制度、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三同时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1、规定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制 2、规定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职业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制度 主要内容: 1、单位或工作场所 2、措施名称 3、措施内容和目的 4、经费预算及其来源 5、负责设计、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 6、开工日期及竣工日期 7、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具体有以下几种: 1、安全技术措施 2、职业卫生措施,包括防尘、防毒等 3、辅助用室及设施,包括更衣室、消毒室等

4、职业安全卫生宣传教育措施 三、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制度 1、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 2、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 3、员工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 分为上岗前的三级教育,改变工艺和变换岗位教育经常性教育三种形式 4、经常性职业安全卫生教育 四、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制度 检查内容: 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和查事故处理。 五、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 (一)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 1、伤亡事故分类 1)按伤害程度分类 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重伤:指损失工作日在105以上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日死亡:其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 2)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轻伤事故:只有轻伤的事故

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3-9人的事故 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的以上(含10人)的事故 2、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 报告依据,1989年国务院34号令《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1991年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执行。 3、伤亡事故统计 按1992年劳动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和1993年发出的“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 (二)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 1、职业病报告办法 按卫生部1988年修订颁发的《职业病报告办法》执行一切企事业单位都应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由他统一上报。 2、职业病处理 按卫生部、劳动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1987年11月发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六、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 是指按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监察,以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单位在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职责和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瘵和惩诫制度,执法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部门而不是其他的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

学校卫生管理组织及制度全

下马渡镇枫林铺完小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 一、卫生管理组织 校长室牵头,教导处、少队部、总务处具体实施。 组长:蒋鹏 副组长:刘友莲 成员:各班班主任少先队各班卫生委员 二、卫生管理制度 (一)总则 1、学校卫生遵循“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方针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卫生工作。 2、学校成立卫生工作机构。形成总务后勤部负责,校医、教师、学生日常检查的卫生管理体制。 3、学校制定《卫生管理条例》,按照本条例规定对卫生工作进行奖惩、考核、检查与评比。 (二)饮食、饮水卫生 1、为方便师生生活,学校设立餐厅。学校餐厅的食品卫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市有关食品卫生规定。卫生的具体状况由后勤处作经常性、不定期检查,杜绝食品中毒事件和传染病的发生。 2、学校餐厅应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的规程操作,做好环境卫生、餐具消毒工作,有专职人员作清洁卫生,又专用的卫生工具和消毒设备,此项工作,由后勤检查监督。 3、学校应提供合格的饮水设备,并提供经过消毒的饮用水,要严防“病

从口入”。 (1)、明确专人为学生饮用水管理员,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明。 (2)、教育学生养成不喝生水的良好习惯,坚持喝开水或矿泉水。 (3)、学校、班级要经常检查学生的饮用水情况,并随时教育学生不喝生水。(4)、每学期检查确认供应商资质,索取使用的饮水机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或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按月索取饮用水质检测报告,每月2次定期对饮水机消毒、清洗双方签字留档,并索取清洗人员健康证明。每学期将清洗后的 水样送相关部门检测。 (5)、从事饮水机清洗消毒人员应有有效健康体检证明,并按清洗消毒规程操作,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剂有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 (6)、饮水机应远离黑板,防止二次污染。 (7)、在校内醒目位置设置饮水卫生公告栏,告知学生饮水安全须知,包括不宜饮用生水、提倡喝开水,一旦发现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学校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卫生及教育主管部门。 (三)教学楼卫生 1、教师应为人师表,搞好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杂务、维护公共卫生。 2、员工办公室上的物品摆放整齐,无灰尘。 3、为保证教学楼内的卫生,每天由校医、值日教师、值周学生对教学楼 内卫进行检查督促,并作好记录。 4、禁止学生将外买食品带入教学楼内,禁止在教学楼内吃任何食品(食 品供应除外),包括饮料。 (四)各办公室、部室卫生 1、各处室要搞好本部门的卫生工作,保持办公室的整洁。 2、对接待工作使用的饮水器具实行消毒制度,作清洁消毒。 3、室内物品摆放自序,椅子放在办公桌下面。

管理体制 & 运行机制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具体地说:管理的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中央、地方、部门、企业整个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社会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如市场运行机制、竞争运行机制、企业运行机制 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机制 有多重含义,例如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等。与我们常说的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安 全 卫 生 管 理 规 章 制 度

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 一总则 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劳动卫生管理工作,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和职业中毒事故,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依据山东省《劳动安全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矿各生产单位(公司、分矿、车间、坑口下同),各业务职能处室和全体职工都必须对执行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杜绝事故。 本制度同时适用于来矿山学习、实习、代培的学生、人员和外地在矿施工的单位和人员。 二管理职能 第一条矿安全部门和劳动工资部门,对本制度的执行,实施综合管理和监督。其监督职能是: 1、对各项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和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领导提供信息,当好参谋; 2、检查评价生产现场的安全卫生状况,并进行劳动条件分级; 3、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4、参加并监督生产单位的事故调查处理,严格执行“四不放过”的原则,负责事故的统计报告和事故档案管理工作; 5、对重要作业岗位和重要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6、对各种劳动保护用品用具进行质量验收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向领导提供信息; 7、根据国家规定和上级要求,对特种作业人员组织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做好培训登记; 8、完成上级和矿领导临时安排的安全卫生检查或其他工作。 第二条生产单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专兼职安全员,负责车间安全卫生检查工作,并要保持稳定,调动时应征得矿安全部门同意。 第三条生产车间的主要领导为该车间安全卫生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应严格履行职责,不得违章指挥和玩忽职守。

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4707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标准版本

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1、目的:为了预防、控制、消防职业痛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的健康 2、范围:全体员工 3、责任者:安全部、制造部、中央研究所、工程部、采购销售部、行政保卫科 4、程序: 1) 总则 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公司监督、部门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第四条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企业对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职责卫生管理部门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负责。 职业卫生工作是企业安全、健康、环境(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执行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按本规定做好职业卫生有关工作。 各级工会组织应依法维护职工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组织实施对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 企业对在职业卫生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或单位给予奖励。 2) 机构与管理 公司安全部在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主管职业卫生工作。公司健康安全科在安全部领导下,负责职业卫生日常管理的具体工作。

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负责指导职业卫生工作,应有领导分管职业卫生工作。 内部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网络”,负责各级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职业卫生工作例会制度。制定计划,研究工作,布置任务,通报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 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职工能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的有关待遇。 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包括健康监护费、职业病诊疗康复伤残费、尘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费、监测费、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费、培训费、管理费、职业病危害调查费、职防科研费等)应列入企业年度资金计划,专款专用,其经费支出在生产成本

住宿业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请根据具体情况提交相关的卫生管理组织和 制度,按自有类别和岗位分别制定,仅供参考) . 卫生管理组织(1) 一、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的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 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督促单位从业人员定期预防性 健康检查,认真做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强学资学习网提供考研资料

化 监督检查,保证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单位名称: 宾馆、旅店卫生管理制度(1) 、申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亮证经营,按时复核。1 、保持内部环境整洁,室内无积尘,地面无果皮、痰2 迹和垃圾。 、建立卫生管理网络和卫生管理档案,有卫生负责人。 3 、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考核,4 学资学习网提供考研资料----

持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上岗,证件集中保管。、设置公共用具清洗消毒间,配置清洗消毒设施,消5 毒间做到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污染物品和清洁物品分开存放,标识明显,消毒间内不存放个人物品和与消毒无关物品。 、床单等卧具实行一客一换,长、被套、枕套(巾)6 住客床上用品至少一周一换。 、公用茶具每日清洗消毒。茶具表面保持光洁、无污7 垢、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 、客房内卫生间的洗漱池、浴盆、座便器每日清洗消8 毒,清扫工具分开,做到无交叉污染。无卫生间的客房,每个床位配备标识明显的脸盆和脚盆。脸盆、脚盆和拖鞋做到一客一换,用后及时清洗和消毒。 、公共卫生间做到每日清扫、消毒、并保持无积水、9 无蝇蛆、无异味。 、有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经常检查设10 施使用情况。 、对旅客废弃的衣物进行登记,统一销毁。11 、做好饮用水卫生管理,店内自备水源和二次供水12 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蓄水池有卫生防护措施,蓄水池容器内的涂料符合输水管材卫生要求,做到定期清洗消毒。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057-66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焦化生产作业高温、粉尘、有毒、有害因素较多,应定期对生产岗位的毒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制定减少毒害污染的措施,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2.防尘、通风、降温设施必须有专职人员管理,并应定期检修和清扫、维护。遇有损坏应立即修复,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的需要。 3.为生产需要所设的坑、壕沟、池,应有围栏或盖板,并经常检查是否遭破坏,保证员工劳动生产与行走的安全。 4.工作场所的光线应该充足,采光部分不得遮蔽。 5.经常有水或其他液体的地面,应该注意排水和防止液体渗透。 6.原材料、成本、半成品应按定置管理要求堆放,不得妨碍生产、操作与通行。

7.加强设备保养,保持工作场所清洁,减少毒害污染。 8.必须根据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按规定配备符合安全卫生的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并督促员工的正确使用。 9.高温季节必须组织清凉饮料供应,并保证符合卫生要求,以防员工中暑或中毒。 10.对有毒有害岗位员工应按规定组织他们参加体检,患有职业病或其他禁忌症的员工应及时调离岗位,安排其他工作。 11.按规定做好女员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12.经常对员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防范能力,减少或杜绝职业病的发生。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