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教程第一、二章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一、二章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一、二章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一、二章总结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1、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发表的《社会组织》中,为传播下的定义为:

“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把“铁路”也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他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这种流通必然也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2、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在1911年的《思想的法则》中为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一手段是像。即使是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例如,有的学者将传播定义为“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总结以上观念,我们得出传播的本质为: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信息的概念。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的引起社会互动。从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的时候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例如,施拉姆在《传播是怎么运行的》一书中指出: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

——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此外,传播学者阿耶尔也明确的的指出: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因为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是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传播与信息

1、传播: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3、信息的分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这里的社会信息是指: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4、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5、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6、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7、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

区别:(也可作为“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的答案)

(特殊性质)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自然界中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与反作用,满足一定的条件,必

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而社会信息则不同。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社会信息的本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

8、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表现在: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这样一个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

2、它的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社会传播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即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单纯的处于被动地位,他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谁,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对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共同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但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作机制,考察从新源到新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的几种表述:

第一种表述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这是一种非常通俗的表述,但过于朦胧和宽泛,没有为考察传播现象提供一个具体的切入点;

第二种表述是引用施拉姆的一段话:“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这段话指出了传播学关注的许多问题,也指出了传播学走为社会科学的性质,但是,这种表述过于冗长,也无法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区别开来。

第三种表述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这个表述简洁具体。但对具体传播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它的全部。传播学不仅要考察各个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还要考察过程与过程的相互联系,考察传播活动得以进行的社

会环境,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因此把狭义的传播过程作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包容不了传播学的现有理论体系的。

根据钱学森的“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既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他们从属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可以总结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1、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五种基本类型,这五种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这五种传播系统分别为:

①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即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等系统)。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②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③群体传播——(这里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阶层、世代等)是比人际系统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④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发生的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企业活动需要进行管理,管理正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对内他协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对外则不断从市场和社会环境中收集信息和得到反馈,由此来协调企业的生产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传播的系统性是显而易见的。

⑤大众传播——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事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社会学家将它称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包括:它保证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互动)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著名学者布克里指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这五个要素离开社会信息系统都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既有其他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性,又有一般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它的特点是: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子系统,按照信息类型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根据传播类型分为:个人信息系统、人际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大众信息系统。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例如,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发现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人际传播的影响,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的交织性的一个例证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社会的主体—人,既能主动的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作为社会系统之组成部分的社会信息系统也具有相同的性质。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而进行的活动,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存在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原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系统或生物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传播隔阂: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世代与世代之间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而产生的隔阂的原因,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社会信息系统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

危害: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

解决策略: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四、传播学任务和性质

(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

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传播学也探讨信息技术,它所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问题;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

(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为什么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才能学好传播学?

这是基于几种现实的需要:

第一:(有糟粕),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精华。但由于对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崇拜,美国的传播学在许多方面是把传播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加以考察,导致其传播理论中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第二:(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第三:(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

三、从唯物史观出发,应该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克斯的精神交往理论提出了几条重要原则: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首先,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从在马克思和恩科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交往有两种含义:第一,如“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是指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另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体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因此,交往和生产力、分工同样重要,没有生产,就没有交往;没有交往,也就不会有生产。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与分工的保障。生产力、分工、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但决定着一个社会或民族的内部结构,而且制约着他们的外部关系。

其次,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在马克思和恩克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一类是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适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的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即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的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克思、恩克斯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一起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马克斯与恩克斯在论述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时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

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这段话提出了两个历史观点,即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的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因此应该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

一方面,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这里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那么作为人的重要属性的精神活动也不外乎是物质生产劳动的产物。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也可以看出,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上的,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需要。(不这样看问题,我们就会陷入唯心论或本能论传播观的困境。)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是说,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就没有精神生产的发展。各种分工也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信息社会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人类也毕竟不能靠“吃”信息来维持生存,我们首先必须解决温饱问题。因此,信息社会只能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马克斯和恩克斯认为,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在现实关系的财富,而人们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他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因此,研究现代信息社会,绝不能忽视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制约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同性质社会制度下,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活动会存在本质区别的原因。

另一方面,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按照马克斯和恩克斯的观点,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程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分工的程度越高,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现代信息社会的进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主要的资源,这并不排斥物质生产的重要性,而是说不发展信息产业,物质生产

和整个社会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信息社会,信息生产与传播将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社会的到来并不是对唯物史观的否定,相反,它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见;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我们在考察现代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之际,在考虑到它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它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和特殊性,而后者,也正是传播学主要关注的领域。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象范畴○1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使用概念○2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区别:(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五、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视野广阔)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两个考察)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

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信息及生产) 3.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

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

七、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

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

“交往”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一类是精神生产,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差异。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

九、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的区别:

1、行为主义传播学,传播基本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单纯地研究信息和传播,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2、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要考察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行为主义传播学回避这些重大问题。

3、精神生产是一种生产,信息是其产品,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与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信息产品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信息的消费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物质产品的消费多是一次性的,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

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

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决不能忽视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制约作用。

两者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分工程度越高,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信息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将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必须重视它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认识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就是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本身。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通过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界,也改造了人本身,改造人类社会的传播,使它具备了其他动物界传播所不具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

一.动物传播

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借助气味来沟通,寻找和选择食物,区别个体和群体,划定领域范围,识别同类和天敌。这是一种化学方式的信息传播,一般食草和肉食动物都不编剧偶这种能力。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通过超声波的反馈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可以用来表示戒备、示威、攻击、防御和亲近等不同的含义。

5.声音。(鸟语)鸟类之所以频繁的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是因为它们飞行的空间大,且生活在视觉障碍较多的丛林环境中有密切的关系。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例如,受过训练的黑猩猩的“语言”能力还依然处于很低的发展阶段它们的“语言”还只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或对条件刺激作出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而且,即使受过训练的黑猩猩能够使用某种“语言”与它的训练师进行沟通,但对它的伙伴却无法使用,更不能将这种语言传授给其他的黑猩猩。这意味着黑猩猩的传播能力与人类的传播能力有着天壤之别。

二.人类语言:

1、前语言传播时代: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传播学者将之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祖先只能靠动作、表情、吼叫或其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协调采集和狩猎活动,或表达喜怒哀乐等感情。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传播工具。

2、语言产生的几种理论:

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列举了几种猜测:一种是“汪汪”理论,认为语言是模仿自然语言而形成的;一种是“感叹”理论,认为讲话是从偶然的表达感觉或感情所产生的;一种是“唱歌”理论,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而来的;还有一

种“吆—嗨—嗬”理论,认为语言是从用力时发出的呼噜声演变的。

3、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公共协作的好处。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到达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眼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的发达。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宗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

三、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永野为武曾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

①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②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③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④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⑤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这是从外部现象所做的描述。

2、从本质上说,人类的语言还具有以下特性:

①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②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③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④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

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生物或动物主要是依靠体内遗传信息的变化或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它们必须把那些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信息转化为体内生物遗传信息才能传给它们的后代,这是一个缓慢的、低效率的和充满选择错误的过程。相反,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恩格斯说,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这是一种高度的社会化,同样也体现在人类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

就是从人类开始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阶段。

语言是在人类的劳动和社会协作活动中产生的,其本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据音韵史研究,口语最早使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这种命名活动在早期可能是幼稚的,但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原来混沌一片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变得清晰了,变得有条理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名称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把握它们的规律和性质。不管这个过程是从具体到一搬还是从一般到具体,它都意味着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深化。

重要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

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

注意: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为了

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的发明和采用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例如,结绳、烽火、击鼓等,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系统进军了。

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有具象到抽象的飞跃,他们与真正的文字越来越接近。而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道路的开拓,驿站、邮政设施的建立,也使得文字信息能够在越来越广大的区域内进行传播。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根据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的观点总结)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与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局限性:这一时期,人类的传播以手抄传播为主,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

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破布、麻头、旧渔网、树皮等原料制造出了结实耐用的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朝,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到了元代、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锡、铜、铅活字。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

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

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的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技术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拉姆指出:“书记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力分配普遍感到不满时,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施拉姆的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印刷媒介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此外,印刷事业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日益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在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传播媒介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无线电通信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来克服高大建筑物或高山、地球体弧度的障碍,远距离传输需要较多的环节。

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在模拟方式下: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这种方式在传输途中较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容易产生衰减;数字方式:信号以电压的有或无(即0或1)来表示。信息保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以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

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一)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正如哈特的概略图所显示,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从不依赖任何机器手段的“示实媒介”到部分依赖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赖机器的“机器媒介”,这是一个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的过程,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 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 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 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 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 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 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 号的活动。 3、— 4、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 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 6、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7、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符号具有 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8、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9、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10、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 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

语言学教程第一章ppt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主编

Contents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Chapter 2 Speech Sounds(Phonetics) Chapter 3 From Morpheme to Phrase (Morphology) Chapter 4 From Word to Text(Syntax) Chapter 5 Meaning(Semantics) Chapter 6 Language and Cognition ?Chapter 8 Language in Use(Pragmatics)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Why study linguistics? ?1.2 What is language? ?1.3 Features of language ?1.4. Origin of language ?1.5. Functions of language ?1.6. What is linguistics ?1.7 Main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1.8. Macrolinguistics ?1.9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Lead-in ?Qestion1: Other animals can beat us in many different ways, but what makes us superior to all of them? ?Qestion2: Why are children easy to undrstand their mother's tongue??Qestion3: Why do people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speak in different ways??Qestion4: Why is it "I love you" in English, but "私はあなたを愛して" in Japanese?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其原因分析如下∶ (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答∶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水野为武曾经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语言的5个特点∶ (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答∶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一些根本的特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动物的信息传播只是一种本能行为或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而人类语言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人类语言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人类的语言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动物的信号系统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 10,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3,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 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 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16,上行传播: 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

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 2 / 26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 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语言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given cultur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 It is regarded as a mirror of society. In primitive culture, the meaning of a word greatly depended on its occurrence in a given context. Firth-Context of Situation -illustrat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use and its co-occurrence factors. 1.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participants, persons, and personalities The 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non-verbal action of the participant 2.The relevant objects 3.The effects of the verbal action Speech Community It refers to a group of people share the same rules of speaking and one linguistic variety as well. Sapir-Whorf Hypothes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0977571.html,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语言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资料(最新整理)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design featur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essentially make human language distinguishable from languages of animals. function: the role language plays in communication (e.g. to express ideas, attitudes) or in particular social situations (e.g. religious, legal). synchronic: said of an approach that studies language at a theoretical ‘point’ in time. diachronic: said of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 over time. prescriptive: to make authoritarian statement about the correctness of a particular use of language. descriptive: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account of the patterns and use of a language or variety. arbitrariness: the absence of any physic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inguistic signals and the entities to which they refer. duality: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into two abstract levels: meaningful units (e.g. words) and meaningless segments (e.g. sounds, letters). displacement: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speaker’s immediate situation. phatic communion: said of talk used to establish atmosphere or maintain social contact. metalanguage: a language used for talking about language. macrolinguistics: a broad conception of linguistic enquiry,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cultural, etc. competence: unconscious knowledge of the system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a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language actually used by people in speaking or writing.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教程》讲义(结构划分可借鉴)

《传播学教程》 目录 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传播 2什么是传播学 3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的区别 4人类传播的四大发展阶段 5什么是符号 6人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7研究史和学派 第五章——第七章:五大传播系统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第八章、第十三章:传播学宏观研究: 1传播制度、媒介规范 2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第九章——第十二章:传播学微观研究 1媒介分析 2受众分析 3效果分析 第十五章:方法论 1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编传播学基础知识 1传播和传播学 第一章介绍了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从信息学的角度为传播下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并概括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二节主要分析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实际上构成了五种不同的传播体系,或称信息系统。第三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浏览既可。 2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介绍并预测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 第一节将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进行横向比较,强调人类语言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所在。 第二节是对人类传播历史本身的纵向思考。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演变,也就是传播工具不断进化和体外化的过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第三节分析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要重点理解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媒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人类开拓了日益完善的社会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3符号与意义 这一章是对传播学领域里一些最基本要素的工具性分析。 第一节讲符号。从信息学角度下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从广义上,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就人类符号而言,又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讲意义。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意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明示性与暗示性,外延与内涵,指示性与区别性等。对于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要重点理解“语境”的概念。 第三节介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共通的意义空间”。关于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语言学教程复习题与答案

语言学教程复习题与答案(胡壮麟版第一章) Chapter I In troduct ion I.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 Lin guistics is gen erally defi ned as the scie ntific study of Ian guage. 2. Lin guistics studies particular Ian guage, not Ian guages in gen eral. 3. A scientific study of Ianguage is based on what the linguist thinks. 4. In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hypotheses formed should be based on Ianguage facts and checked aga inst the observed facts. 5. Gen eral lin guistics is gen erally the study of Ian guage as a whole. 6. General linguistics, which relates itself to the research of other areas, studies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descriptions, models and methods applicable in any lin guistic study. 7. 7. Phon etics is differe nt from phono logy in that the latter studies the comb in ati ons of the sounds to convey meaning in com muni cati on. 8. Morphology studies how words can be formed to produce meanin gful senten ces. 9. The study of the ways in which morphemes can be combined to form words is called morphology. 10. Syntax is different from morphology in that the former not only studies the morphemes, but also the comb in ati on of morphemes into words and words into senten ces. 11.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Ianguage is known as semantics. 12. Bo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study meanings. 13. Pragmatics is different from semantics in that pragmatics studies meaning not in isolatio n, but in con text. 14. Social changes can often bring about Ianguage changes. 15.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Ianguage in relation to society. 16. Modern linguistics is mostly prescriptive, but sometimes descriptive. 17. Modern linguistics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18. A diachronic study of Ianguage is the description of I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19. 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written I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Ian guage. 20. The disti nction betwee n compete nee and performa nee was proposed by F.de Saussure. II. Fill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one word which begins with the letter give n: 21. Chomsky defi nes “ compete nee ” as the ideal user ' s k ___________ of the rules of his Ian guage. 22. La ngue refers to the a _______ lin 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 munity while the parole is the con crete use of the conven ti ons and applicati on of the rules. 23. D _______ is one of the desig n features of huma n Ian 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