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学考点5

犯罪学考点5

犯罪学考点5
犯罪学考点5

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它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

犯罪学的学科体系:一般理论,统计,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被害人学。

犯罪学的特性:(1)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3)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表现出犯罪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所具有的独特位置。

犯罪学的功用:(1)认识功能—认识犯罪规律。基本规律:指一切犯罪(不受具体时空条件限制)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具体规律:指某类犯罪(并受时空条件限制)的特征和变化原因。比较:抽象(高低)解释面(广窄)可操作性(差强)

(2)导向功能—指导刑事政策。刑事政策:指国家或执政党依据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目的的方略。

(3)促进功能—促进刑法发展。

方法论:因果观:环境法则,可能法则。系统观:整体法则,双向法则。

古典犯罪学派:18世纪,标志着西方对人类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

(一)贝卡利亚:刑法学家,《论犯罪与刑罚》

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

思想:A. 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不为罪。B. 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一般预防,特殊预防。【 1).刑法的必然性。2).罪行相适应 3).刑法的及时性。】C. 主张废除死刑。

(二)边沁:功利主义法学创始人。

思想:功利主义,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两种基本动力的驱使,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也是一切不道德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最大贡献之一:监狱建筑设计,圆形监狱(主景观建筑)

(三)费尔巴哈:刑法学家,心里强制轮,坚持并完善了罪行法定主义,指出“无法律即无刑罚”,“无犯罪即无刑罚”,“法无规定者,不罚,亦不为罪”三项主张,并被尊为近代刑法之父。

古典犯罪学派提出的预防犯罪思想:1)法律控制论。2)心里强制轮。3)报应论。

实证犯罪学派:19世纪中叶后

(一)龙勃罗梭,意大利,犯罪学家,犯罪学鼻祖,《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维护社会》

思想:1)天生犯罪人,2)犯罪控制理论,处罚犯罪要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相一致,要与不同类型的。3)犯罪相适应。

(二)菲力,意大利,犯罪学家,《犯罪社会学》

思想:1)三因素说,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控制理论,刑法替代措施。

(三)加罗法洛,意大利,犯罪学家,《犯罪学》

思想: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法定犯罪。

古典实证

历史背景启蒙运动的产物自然科学的发展

研究方法思辨实证

犯罪原因论自由意志论原因决定论

刑事责任论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

刑罚裁量依据犯罪行为客观危害后果行为人主观恶意的大小刑罚的目的报应刑教育

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

(一)社会结构理论,

1)文化冲突理论,索斯坦·赛林,《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行为规范—犯罪。

2)紧张理论,罗伯特·默顿,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通过合法乎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

3)亚文化理论,艾伯特·科恩,在亚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三种,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

4)社会生态学理论,罗伯特·帕克,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

5)激进派犯罪学,理查德·昆尼,在阶级斗争的意义上,它把与统治阶级利益相冲突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二)社会化过程理论

1)学习理论,埃德温·萨瑟兰,《犯罪学原理》;2)社会控制理论,特拉维斯·赫希,研究人为什么不犯罪;3)标签理论,莱默特;4)整合理论,约瑟夫·威斯

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

(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潜意识轮,人格结构理论

(二)攻击理论,人的犯罪行为源于人的攻击性心理本能。所有的动物与外界接触都表现出攻击性本能。

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

(一)犯罪遗传学

(二)犯罪体制生物学研究,月经与犯罪,性激素异常与犯罪

恢复性司法:“恢复性司法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与特定犯罪有关的当事人走到一起,共同商讨如何处理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犯罪现象的内容:犯罪状况,特点,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直观性,综合性,因果性,相关性,饱和性。

犯罪现象的类型:(1)地位,主犯罪现象,副犯罪现象。(2)显隐程度,显犯罪,隐犯罪。(3)产生与存在的概率性,常规犯罪现象,随机犯罪现象。(4)存在状态,静态犯罪现,动态犯罪现象。(5)依附倾向性,加害犯罪现象,被害犯罪现象

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严厉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时间,犯罪空间,人,犯罪工具,行为方式。

类型:(1)大小,重大轻微(2)客体,社会国家个人(3)性质自然法定(4)方式,(不)作为方式(5)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主观罪心理,故意过失无罪过(6)公开程度,司法公开实际(7)特点,蓄谋突发性连带性。

过程:犯罪决意(预谋~机会~激情~),犯罪准备(工具~技术~情报~计划~)犯罪事实施(秘密~公开~欺骗~暴力~协议~)

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自然人。(1.犯罪人是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实施者。2.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3.犯罪学中的犯罪人研究始终以犯罪的自然人为基本标本,关于犯罪的理论,主要是关于犯罪自然人的理论。)

犯罪人的外延:包括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而且包括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人;不仅包括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犯罪人,而且包括不具有上述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不仅包括经正当审判或者行政程序而受到一定处罚的“已决犯”,而且包括尚未受到追究的“未决犯”。

犯罪属性:

一般属性,1)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的同质性。都有理性和自由意志。2)对于人及犯罪人一般属性的理解,A.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B.是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精神存在。

C. 从原初意义讲,人性是非善非恶的,或是善恶相融的。

特殊属性,反社会性,是指犯罪者人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具体表现:1)错误的信念体系,2)具有歪油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受挫折状态。3)自我意识发展欠缺。4)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高度内倾或高度外倾、冷漠孤僻、虚伪狡诈、爱慕虚荣、意志力差等。5)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被害人或者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被害人的特性:(1)被害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诸主观条件所构成的。(2)互动性,是指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过程。(3)可责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些原因,而促使了被害的发生,从而对自身的被害负有一定的伦理或者法律责任,并应受到一定的谴责。

被害人类型:1)被害人责任的有无及其程度,被害人可分为无责性被害人与有责性被害人。2)根据被害人是否被害,被害人可分为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3)根据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被害人可分为自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4)根据被害人被害倾向性的有无,被害人可分为状态性被害人与机会性被害人。5)根据被害人被害的真伪,被害人可分为真实的被害人与虚假的被害人。6)根据被害人的人格或个性的倾向性,被害人可分为暴君型被害人、抑郁的被害人和生物生理的被害人。7)根据被害人的彼此联结程度,被害人可分为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8)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被害人可分为复合被害人与单一被害人。9)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和性别,被害人可分为老年被害人与女性被害人。10)根据罪犯所感知的被害人价值的隐显或有无,被害人可分为有形的被害人与无名的被害人。11)根据致害原因的不同,被害人可分为人为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环境的被害人和社会环境的被害人。

被害或者被害现象,是指在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由被害人所担受的,状述和反映具有“被害”性质的诸经验事实。

被害现象的类型:

1)原生损害与派生损害,根据被害结果与加害行为的联结程度。A.原生损害,是指由被害人所担受的、由加害行为所直接造成的损失或者损害。B.派生损害,是指由被害人所担受的,由原生损害派生、衍化而来的损失和损害。

2)再度被害与重复被害,A.再度被害,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原先的被害)后,再次遭受的物质损失、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和痛苦,通称再度被害。B.重复被害,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单元内,特定的同一被害人在前一被害之后,又遭受同类或异类加害行为的侵害,特别是遭受同类加害行为的侵害。

3)复合被害与共同被害,A.复合被害,又译为“多重被害”是从横向上指被害人同时遭受两种以上不同性质或类型的侵害,因而担受了多重被害结果。B.共同被害,指范围广大的不特定多数人因同一犯罪或事件而直接共同担受的损失、损害或痛苦。

4)被害洛印、被害后遗症与被害标签,A.被害烙印,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后,将这一经历积淀内化,从而在心理或者生理上显现的短期不易消除的某些症状、标志或者特点。B.被害后遗症,是指被害事件发生以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持续性不良状态。C.标签,长期的社会文化等形成的标签。

5)被害暗数、被害率与被害盲点症,A.被害暗数,是指一定时空中已经告发和被害人已经知道、但尚未告发的被害现象,与实际存在的被害现象之差。B. 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遭受被害的社会成员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比率。C.被害盲点症,或被害人盲点症,是指被害人出于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以致注意力狭窄、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

6)被害人的易位,被害人的易位或者被害人的转换,是指在犯罪与被害的互动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作用(加害与被害)与身份(加害人与被害人)互向对方移易。

被害原因:是指触引、促发被害,从而与被害现象具有因果关系的有关被害人的相关因素及其互动过程。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1)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2)冲突模式。(3)被害人催化模式。(4)斯德哥尔摩模式。

被害预防:是指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被害预防包括个体、群体和社会与国家本身所采取的一切有助于预防被害现象产生的措施与对策。

被害预防的对策:

(1)被害人贬值:是指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的一种心理文饰活动。

(2)被害人的非人格化:这是一种与“被害人贬值”互为表里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将被害人贬值的极端化。

(3)被害妇女的非女性化:这是遭受性攻击的被害妇女的自我救助方法之一。做

一些女性不应有的姿态,使自己失去女性的魅力。

(4)被害人处遇诊所:又译为“被害人治疗诊所”,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国家一些城市中出现的专门接待被害人、诊治各类被害症状的社会福利性的被害人保护机构。

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和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赔偿的原因:

(1)“国家责任说”。该说认为,人民享有受到国家保护的权利,国家有责

任保护公民免遭犯罪的侵害,倘若国家未能尽到这一责任而致犯罪与被害的发生,则国家应当通过赔偿,以补偿性地履行这一责任。

(2)“命运说”。该说声称,犯罪是每一个社会均无法避免的祸害,被害人受到犯罪的侵害,是很不幸的,她/他其实是在替整个社会担当被害结果;国家作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体,有责任分担不幸者的损失,而不应坐视被害人独·自承受厄运。

(3)“社会福利说”。该说主张,社会不过是无数个别成员集合而成的共同体,其成员之间彼此具有休戚与共的社会连带关系,共同体有责任改善其成员的生存条件。因此,当其成员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时,社会自应予以救济。

犯罪的原因:犯罪原因就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

犯罪原因的论述:(1)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的、现实的。(2)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并非.总.是一致的。(3)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

犯罪的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犯罪的自然原因的特性:

(1)原生性,犯罪的自然原因之所以为“自然”,就在于就特定的犯罪及其主体而言,它们均属先天先验地存在的自在之物。

(2)间接性,犯罪的自然原因的间接性决定了犯罪预防多环节、多层次的特点。

(3)具象性,从犯罪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到犯罪的文化原因、心理原因和生物原因,是一个由具象到渐次抽象的犯罪原因体系,也是一个从范围广大的背景到置身其中的特定个体的关于犯罪原因的观照视角的逐步浓缩过程。

时间与犯罪

时间因素的犯罪学意义主要表现为昼夜周期、自然周期(特指诸如生物节律、妇女例假以及月之圆缺等周而复始的生理、自然的时间段落。)、社会周期(是指具有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的时间段落,如周、月和星期、固定的节假日以及上、下班周期、经济危机周期等。)和季节周期(冬、夏两极对于犯罪的涨落影响最大)。

地理与犯罪

地理因素与犯罪的关系,亦即空间因素是如何促发和触引犯罪的问题。

(1)城、乡与犯罪,都市的犯罪率均明显高于乡村;就犯罪类型来看,农村暴力犯罪率较高,城市则以财产犯罪为多,其比率与城市的规模成正比。城市的性犯罪率亦远较农村为高等。原因: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的差别,经济类型及其发达程度的差别,民情风俗的差别。

(2)特殊空间与犯罪,是指相对城、乡时空实体而言,比较微小、容易滋生犯罪的固定或者流动的局部自然地理或者人文地理环境。A.城市死角;B.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C.独居住宅;D.流动空间。

(3)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与犯罪,是指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但却并非自然形成的纯粹物理性质的空间。A.单位;B.社区;C.山区、林区、水网地带;D..国、边境地区。

犯罪的社会原因: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

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特性:1)决定性;2)普遍性;3)系统性;4)间接性;5)可控性。

经济因素与犯罪

(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特点之一便是劳动力的广泛而自由的流动。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不正当竞争。

(3)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过分注重物质利益;极端个人主义。

(4)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经济管理中的漏洞;治安管理中的漏洞;

(5)贫困与犯罪,贫困与犯罪的关系十分密切。

政治因素与犯罪

(1)政治冲突与犯罪,叛国罪;政治犯罪常常是犯罪人与现存的政府、现行的法律有矛盾而谋求另一个政府或国家予以取代。(2)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政治体制弊端是指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具体。(3)政治制度中存在的缺陷。A.权力过于集中;B.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C.权力行使缺乏监督;D.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理顺;E.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1)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A.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B.基础教育不够普及;C.教育方式陈旧。

(2)家庭因素与犯罪,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A.不完整家庭;B.不和睦的家庭;C.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溺爱,虐待,放任);D.行为不良的家庭。

犯罪的文化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背景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犯罪的文化原因的特性:人文性,民族性,悖逆性。

文化冲突与犯罪:犯罪由文化冲突所引发,而文化冲突则导源于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播以及所谓“国民性”的差异。

犯罪亚文化

犯罪亚文化: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特征和功能:

(1)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犯罪亚文化的叛逆性,是指其通过非标准性与非从众性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主文化的抵制、否定和反抗的态度与倾向。

(2)联结性与同化功能,犯罪亚文化的联结性是指其对于犯罪亚群体及其活动所具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畸异性与自卫功能,犯罪亚文化的畸异性,是指其对于健康的人类理性、情感和常规的病态性悖逆倾向及其扭曲形态。

犯罪亚文化诸现象:

(1)反社会意识,是指犯罪人通过犯罪而暴露和宣泄的根本对立于社会的精神现象的综合体。

(2)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和仪式,犯罪人基于某一契机而逐渐形成的进行共同犯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松散或紧密的反社会集团,即犯罪亚群体。

(3)犯罪的非语言符号,犯罪亚群体成员间为实施、隐匿犯罪,逃避惩罚或基于某种忌讳而约定俗成的特约交际语言,即犯罪的非语言符号。

(4)犯罪技巧,犯罪技巧主要为惯犯、职业犯和进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罪犯所具有。

(5)罪犯特征,主要为惯犯、职业犯所具有,是长期的犯罪生涯烙于犯罪人生理和心理、表明其罪犯身份的各种符号和标志。

(6)文身,即一种特殊的文身符号,旨在标明其特殊的社会身份。

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在素质及其相互关系。

犯罪个体原因的特性:综合性,个体性,终极原因性。

生物一生理因素与犯罪

性别与犯罪,年龄与犯罪(青少年犯罪人分类,团伙儿童;非社会化的攻击性男孩;意外少年罪犯;母女长期不和中的犯罪少女;神经症犯罪少年。老年犯罪的原因:孤独感;身体衰退带来的恐惧或者因为病痛折磨而产生心理变态;失落感和绝望感)。智力与犯罪,孪生子与犯罪。

犯罪的心理原因

非观念层面

非观念层面的因素亦即通常所说的犯罪心理原因。

情绪情感与犯罪:激情与犯罪;不良情绪与犯罪;需要、动机与犯罪(相对被剥夺感,刺激与犯罪,侥幸心理)

成瘾性与犯罪:动机不合常情常理,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行为人并没有处心积虑的反侦察手段。

个性与犯罪:犯罪源于异常的个性,包括冲动、进攻性、寻求轰动效应、反叛、敌意等。

变态心理与犯罪:人格变态主要包括三类,即精神病后遗性人格变态、变态人格和性变态。【变态心理是相对于常态心理而言的概念,包括感知觉变态、思维过程变态、情绪情感变态、意志变态和人格变态。】

观念层面

犯罪心理观念层面的因素,是指支配犯罪人行为的观念及其理据,犯罪人对此具有明确的意识并且信守不渝。

价值观与犯罪:贪利,成就意识

道德观与犯罪:1)道德判断的偏离会直接导致行为失范;2)道德情感的错位可能使行为人丧失起码的羞耻感;3)道德信念是指社会整体对于道德的信仰。

法律意识与犯罪:法律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扭曲。

犯罪预防:指对犯罪的事先防范活动和措施,有助于消除犯罪原因,避免犯罪发生的社会的组织管理和建设发展方面的各种活动与措施;

犯罪控制: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或过程中采取的不使犯罪行为继续发生或再次发生,并防止犯罪现象的数量和质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硬性措施和手段。

区别:前者是对犯罪积极避免和主动出击,后者是对犯罪的被动防守和事后处置。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

犯罪预防与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相同步的原理;社会控制适度原理;结构整合与价值整合并举原理;成本—效益原理

综合治理特征:综合治理模式强调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全社会的统一行动来预防犯罪;开放性的全方位的犯罪预防模式;提出和确立是基于一种明确的赎回政治理想和对治理犯罪的乐观主义态度

综合治理的实践原则:打防并举,构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专门机关与人们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法制原则;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原则;

我过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刑罚预防

犯罪的社会预防:通过制定和执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发展经济,完善制度文化,组织和管理社会,避免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减少和克服犯罪的社会过程。

1 特点:预防犯罪与社会完美同步前进,高度统一;强调社会发展规划及社会政策与预防犯罪规划及具体预防策略相互衔接;内容措施广泛性多样性;与刑罚预防治安预防相比是一种积极预防和治本措施。

2功能:社会建设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心理调节功能3宏观社会预防:1)社会改革—社会本体的建设和完善;2)三个文明建设协调进行,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3)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克服社会弊端,不断完善社会制度;4)正确引导社会文化变革,实现社会价值的重整和统一。

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的控制阀:遵循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原则,效率公开兼顾原则,内在一致原则,成本一效益原则。

道德法制政策行政——社会控制三种主要力量

微观社会预防:环境设计和预防空间;群体和个人对犯罪预防的参与

心理预防:通过对人的健康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

原理和特点:核心目的在于人的完善,人的内在充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强调自我控制与外在社会控制之间的相对均衡;从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为基本内容;以精神和心理上的正常人为主要对象追求的是对犯罪行为积极的避免;

功能:人格塑造和养成,心理调节,主观激励,推动社会进步社会控制功能

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利,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者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特点:针对性,专门性,有效性

分类:宏观控制—对象单一,措施临时;微观控制—对重点人员特定场所特定行业技术预防

地位:犯罪预防是通过消除和改善促使犯罪生成的各种因素来防止,减少乃至最终消灭犯罪的。消除和改善促使犯罪生成的各种因素包含着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工作。他通过对具有犯罪倾向或者决意要实施犯罪行为的人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之没有机会实施犯罪或者完成犯罪;犯罪治安虽然在预防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取代犯罪预防,他无法在犯罪生成的各个阶段都发生作用,他的功能主要是治标不制标本。

重点人员控制:对有犯罪趋向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对犯罪嫌疑人员的调查与控制;对两劳人员和社会服刑人员考察与监督;对流动人员管理。

重点场所控制:对相对固定的公共场所,流动型场所,僻静型犯罪多发区的控制,

特殊行业:旅馆业,影铸刻字业,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检查限制某些业务活动;查处治安案件和犯罪活动。

犯罪的宏观控制的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行政部门的职能;堵塞可能被犯罪利用的渠道;发挥治安行政管理在有关方面的职能。

犯罪的刑罚预防

刑罚预防的主体是专门的国家机关;刑罚预防的工具是刑罚;对象包括犯了罪的人和没有犯罪的人;刑罚预防的目标是遏制犯罪和防止在犯罪

功能:传达刑罚的禁令,规范公民行为;引导是心理,制止犯罪冲动;减少在犯罪机遇,改善罪犯心理

局限性:治标不治本

基本途径:明示刑罚适用的对象;今天适用刑罚;实际执行刑罚

影响因素:刑罚规定的不合理必然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刑罚适用中的不公正必然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刑罚执行中的某些弊端;

实际注意的问题:刑罚适用的必然性;及时性;教育性;

对犯罪人的矫治

心理矫治内容:改善生活态度,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消除思想障碍

方法:集体灌输,因人施教

辅助措施:利用社会力量,家庭力量;帮助犯罪人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生产技术强化狱政管理,创造有利的矫治环境

习性矫治:方法:限制原有的动力定型和性格特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反复实践新的行为规范辅助治疗严格狱政管理和加强劳动改造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犯罪学自考单选题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 ) A.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 C.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 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 D ) A.汉斯·冯·亨蒂 B.施奈德 C.艾连·伯修 D.门德尔松 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C ) A.社会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普遍性 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C ) A.犯罪数量剧增 B.发案率高 C.反革命犯罪减少 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B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 ) A.呈正相关关系 B.无关系 C.有一定关系 D.呈负相关关系 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B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C )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 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 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D ) A.既然被害人 B.潜在被害人 C.复合被害人 D.状态性被害人 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 )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B.谁主管谁负责 C.属地管理 D.系统实施 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 A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罪中和罪后预防 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D ) A.塞林 B.萨瑟兰 C.塔尔德 D.坦嫩鲍姆 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B )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精品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D.门德尔松萨瑟兰 B.施耐德 C.京蒂 A.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7、犯罪学家( D D.加罗法洛C. B.贝卡利亚菲利A.龙勃罗梭 A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D.菲利B.霍尔巴赫 C.孔德 A.边沁 D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 B.A. 犯罪社会学理论 D.C.犯罪生理学理论。)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B.芝加哥学派 A.激进派犯罪学 社会结构理论学派D.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D.菲利C.费尔巴哈 A.贝卡利亚 B.边沁 )开始的。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B D.暴力犯罪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A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违规性 D. C. 传染性形式多样性A. 社会危害性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B 15、( D.犯罪相关因素C.犯罪根源 B.A.犯罪条件犯罪直接原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B.抑制犯罪动机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预防重新犯罪 D C.严厉打击犯罪)B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实证犯罪学派A.古典犯罪学派 D .社会犯罪学派C.当代犯罪学派 )、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18 D A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精品文档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犯罪学试题库

犯罪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C ) A.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 B.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C.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 D.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 2.认为“犯罪不外是一种疾病,故刑罚不应是对既往的,而应是对将来的”,是由18世纪以前西方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托马斯·莫尔 3.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 C ) A.3—5人组成 B.3—7人组成 C.3—9人组成 D.3—6人组成 4.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A ) A.抑制犯罪动机 B.抑制犯罪目的 C.抑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 D.防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来抓( C ) A.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B.条块结合,分工负责 C.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D.条块结合,统一领导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是( A ) A.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 B.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 C.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的有关部门负责 D.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司法机关具体负责 7.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打击、预防和( A )

A.改造 B.教育 C.挽救 D.感化 8.犯罪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指( B ) A.犯罪预测的方法 B.犯罪预测的价值 C.犯罪的预测目的 D.犯罪预测的对象 9.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 B ) A.回归分析预测法 B.专家评估法 C.临床诊断法 D.问卷法 10.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形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是( D ) A.改造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惩戒性预防 11.公安保卫机关依法采取的各种预防、减少犯罪发生的专业性防范措施,被称为( C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 C.治安预防 D.刑罚预防 12.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3.因主动实施了某种刺激性行为,招致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在犯罪学理论中被称为( C ) A.轻浮型被害 B.受挫型被害人 C.挑衅型被害人 D.贪婪型被害人 14.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犯罪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犯罪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具体见教材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三、简答题 1、简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调解模式;(二)小组会议模式;(三)圆桌会议模式 2、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在此互动关系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予“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 (二)冲突模式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现象。互动的结果使得双方既是加害者又是被害人,而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冲突着并发展到一方最终被害为止的社会互动过程。 (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刺激”或“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此类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 被害人的“催化”行为包括诱引、暗示、挑衅、激惹甚或加害对方等足以刺激对方不适当地采用侵害行为作为反应的行为。 比如:伤害案件中,被害人“首先挑起争端并诉诸暴力”而招致对方的伤害;性侵害案件中,“被害人的性诱惑”,即被害人针对具体对象或泛对象进行性诱惑,从而招致被诱惑者的性攻击。 (四)斯德哥尔摩模式 1973年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两名恐怖分子将部分银行职员扣押在金库内,人质中的一名女性竟与一名恐怖主义分子产生了爱情。这种被害人与加害者之间彼此产生赞赏、喜爱的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 A: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由开始的敌对、冲突转为积极地结成联盟,即以“打”起始而以“交”告终; B: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回忆自己的被害过程时,被害人更多想起的是加害人的友好行为而不是其暴行。 四、论述题 1、试论述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古典犯罪学派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观点正是资产阶级这种政治地位的反映和表现。这一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和唯意志论。同时,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特别是自然法学派和社会契约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古典社会学派的理论观点。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贝卡里亚、边沁和费尔巴哈。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0、由美国司法部出版的犯罪统计资料是 A.《统一犯罪报告》 B.《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C.《犯罪白皮书》 D.《杀人犯罪补充报告》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是 A.犯罪人的人生观 B.犯罪人的认知能力 C.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D.犯罪人的需要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人分类表述错误的是

A.以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 B.以情绪状态为标准,分为预谋犯罪人和激情犯罪人 C.以反社会程度为标准,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职业犯 D.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分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13、犯罪现象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体现的是 A.犯罪规律 B.犯罪状况 C.犯罪特点 D.犯罪属性 14、我国犯罪结构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犯罪类型结构中,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是 A.侵财型 B.侵犯人身权利 C.暴力型 D.聚众型 15、以下选项中,一个国家内决定犯罪区域分布状态的是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16、一定地域的年度内刑事发案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称为 A.犯罪数 B.发案率 C.犯罪明数 D.犯罪暗数 17、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犯罪高峰出现在 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B. “十年动乱”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改革开放攻坚期 18、由犯罪统计“漏斗效应”所致,统计数据与实际数量最接近的部门是 A.警方 B.公诉机关 C.审判机关 D.监狱 19、对犯罪学中的被害人概念阐述错误的是 A.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刑事犯罪 B.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C.被害人既可能是已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者,也可能是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具备被害性者 D.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 20、当代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 A.性恶论 B.自然犯罪论 C.相对自由意志论 D.理性选择理论 21、犯罪生物学理论中,体质生物学的代表性研究是 A.犯罪家族研究 B.染色体异常研究 C.孪生子犯罪行为研究 D.体型与犯罪研究 22、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反应类型是 A.内罚性反应 B.外罚性反应 C.无罚反应 D.过罚反应 23、对西方犯罪学影响巨大,被视为现代犯罪学理论基础的是迪尔凯姆的 A.犯罪生态学理论 B.紧张理论 C.控制理论 D.失范理论 24、社会控制理论的假定是 A.社会中存在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并提供实现这种文化目标的合法手段

犯罪学考试试卷2汇总

宁夏大学函授犯罪学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二分,共10分) 1、犯罪学: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 2、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3、斯德哥尔摩模式: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彼此产生欣赏、喜爱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 4、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第二位原因,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5、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D.犯罪学罪犯矫正学C.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典型调查C.

( ) 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3.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A.直接访谈间接访谈B. 非结构性访谈D.C.结构式访谈)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8. 财产矛盾B.利益观念A. D.私有制社会分工C. )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B. 差别规律A.恒比定律漏斗效应 C. D.反射效应) 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10.( 消长律B. 起伏律A.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国开(内蒙古)00383-犯罪学-形考任务1-3答案 综合考核答案

国开(内蒙古)00383-犯罪学-形考任务1答案 第1题 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设计()。 A. 犯罪预测 B. 犯罪对策 C. 犯罪预防 D. 依法处理犯罪 第2题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所采取的行政性()的总称。 A. 罚款 B. 处理行为 C. 打击措施 D. 强制措施 第3题 犯罪人的()是其犯罪个人原因中最直接的犯罪因素。 A. 人生观 B. 心理特征 C. 思想观念 D. 世界观 第4题 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系统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 A. 犯罪预防 B. 依法处理犯罪 C. 改造罪犯 D. 科学的犯罪预测

第5题 对犯罪预测做出最早尝试的是() A. 美国的欧林 B. 美国的格卢克夫妇 C. 美国的伯吉斯 D. 美国的梯伯滋 第6题 要控制和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即() A. 家庭防范 B. 单位防范 C. 社会防范 D. 学校防范 第7题 犯罪学重在穷究犯罪的(),以便对症下药,治标又治本。 A. 目的 B. 规律 C. 原因 D. 动机 第8题 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是() A. 德国的李斯特 B. 意大利的贝卡利亚 C. 意大利的龙勃罗梭 D. 美国的希利

第9题 研究犯罪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A. 比较论证法 B. 社会调查法 C.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D. 数理统计法 第10题 综合治理违法犯罪的中心环节是() A. 改造罪犯 B. 科学的犯罪预测 C. 依法处理罪犯 D. 犯罪预防 第11题 把统计学的理论应用于犯罪学研究上,首推意大利犯罪学家() A. 贝卡利亚 B. 菲利 C. 盖拉威 D. 赫德森 第12题 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分为自然犯罪和() A. 对国家法益之犯罪 B. 对个人法益之犯罪 C. 对社会法益之犯罪 D. 法定犯罪 第13题

犯罪学课堂笔记

第一讲犯罪学导论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 一、犯罪的概念 社会危害+处罚;[许]P3,[王]P67; 社会: 1、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要素:人,环境,文化; 3、结果分层 我国四种分层理论:(1)十阶层理论;(2)社会断裂理论;(3)倒丁字形理论;(4)四个利益集团理论; “十阶层理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的需要群体犯罪现象 三、犯罪学的概念 [许]P3; 五、犯罪学的功能 1、认识功能:认识规律(犯罪规律) 2、导向功能:指导刑事政策的制定 3、促进功能:促进刑法的发展 意志自由 21世纪刑法的趋势:(1)刑罚的轻型化((犯罪多元论);(2)死刑的废除; 六、研究犯罪的态度和方法 (一)态度 1、采取现实主义 2、消除对犯罪人的偏见和差别观念 3、不要被犯罪学常识所迷惑 4、树立正确的研究伦理观念 (1)知情后同意 (2)资料机密性原则 (3)价值观中立 (4)研究与资助 (5)对研究对象的干扰与损害尽量减少 (二)方法论 1、树立因果关系理论,用因果关系分析每一个犯罪现象; 2、树立整体观; (三)具体方法 1、群体比较法 2、对特定对象长期跟踪研究法 3、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

4、案例研究 5、犯罪人的经历分析(发达犯罪学) 6、大量抽查方法 七、犯罪学和现代社会 1、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犯罪的态度 国家社会有时与犯罪学对待犯罪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存在差别;国家与个人对待犯罪的态度有时二者存在着紧张关系; 2、情报化(信息化)社会与犯罪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对犯罪手段、犯罪率、犯罪结构、犯罪类型的影响; 3、老年化社会与犯罪 4、国际化社会与犯罪 第二章西方犯罪学简史 一、犯罪学产生之前的思想渊源 (一)恶魔论:犯罪——恶魔附体——驱魔 (二)原罪论:人类始祖犯罪《圣经》亚当夏娃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论 二、西方犯罪学的历史阶段 (一)古典学派犯罪学 1、背景:启蒙运动:人性(自由)、民主、科学 2、犯罪观点: (1)自由意志论(核心观点):认为任何人只要达到年龄,除精神病外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 (2)人性自私论:人是邪恶自私的,犯罪是人本性的体现; (3)功利主义、重利主义论:人不选择守法行为而选择犯罪行为是人们功利主义观念使然; 3、犯罪预防的观念: (1)法律控制论 (2)心理强制论 (3)报应刑论 4、评价 (1)该种理论对当时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98年的法国刑法典就是依据贝卡里亚基本思想制定的; (2)由于过分强调自由意志,并作为社会施加刑罚的基础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与现实社会状况不符,因而使法国刑法典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如自由意志程度不同,个体差异、环境差异对自由意志也有影响,人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 (二)实证派犯罪学 1、背景 (1)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政府与民众都十分担忧; (2)各门现代科学(能力守恒、生物进化论)的发展,过去许多困惑的问题逐渐都得到了解答; [古典学派的犯罪理论很发达而社会犯罪却不断增加,说明古典学派的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 2、杰出代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