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作品人物描写英译汉四例

文学作品人物描写英译汉四例

文学作品人物描写英译汉四例
文学作品人物描写英译汉四例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英译汉英译汉英译汉四例四例

李靖民

李靖民 许渊冲先生在论及文学作品的翻译时曾谈到:“文学翻译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但是译意,还要译味,……。如果不但是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传达了原文内容所有、字面所无的意味,那就是一加一等于三了。”(许渊冲 1990)许先生的这番话,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情况极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译者要想“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但是译意,还要译味”,有两点是必须做到的:一是整体把握,二是选择与组合。也就是说,译者应当在弄清楚原文作者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既要根据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把握好原文的风格、特色,讲究译文的整体审美效果,又要根据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在译文里做出相应的选择与组合,竭力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下面几个译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需要注意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

例1:

“You think we’ll find her?” asked Jack.

“Yup.”

“How can you be so sure?”

“Cuz if we don’t, you’ll bitch all the way home like a teenage girl, sayin’ this trip was all for nothin’. So get it through your head right now, Jacko. We ain’t leavin’ till we find her”

“That was truly powerful,” said Jack. “Have you considered a career in motivational speaking?”

Theo sucked down the last of his beer and pretended to scratch the side of his head with just one finger, the middle one, fully extended.

例1摘自詹姆斯·格里潘多的《最终受益人》(Last to Die )第三十一章。格里潘多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凡,十分善于利用人的主观感受空间集中体现人性的本质。例1描述的是书中的主角杰克与好友西奥千里迢迢从美国来到非洲寻找证人的一个场景。杰克是出身世家的白人律师,正直、聪慧、机智。西奥是个健壮的

黑人,讲义气、重友情,看似大大咧咧,却外刚内慧,说起话来诙谐有趣,一举一动滑稽可爱,就连他与书中的丑恶人物交锋时的场面,也会令人忍俊不禁。此时,他们正把租来的吉普车停到路边歇息,杰克从壶里倒水抹到脸上降温,西奥又打开了一瓶啤酒在喝,俩人聊着天。这两个人虽然出身背景不同,但关系亲密无间,说话毫无顾忌,还充满睿智与幽默。这个译例的翻译,需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 罗宾斯(R.H. Robins)曾经谈到:在一切形式的文学当中,不论是作家的技巧还是书面的或口头的作品本身的一部分审美价值,都依赖对所利用的材料——语言(或其中的方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构成成分——的特殊运用。(罗宾斯1986:449)例如,在英语文学作品里,作者经常会利用一些不规范的发音和形式结构来刻画某个人物,体现其受教育程度,身份特征,及品质、性格特点等,如例1,作者正是借助了一些不规范的发音和形式结构来偏离常规,使西奥这一身份特殊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特点,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在汉语文学作品里,作者经常会利用一些方言、土话来塑造人物,但是其应用范围比较宽泛,涉及到的人物既可以是人们熟悉的伟人、名家,也可以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与英语文学作品里使用的那些不规范的发音和形式结构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常见译者在翻译中遇到英语里那些不规范的发音和形式结构时,采用汉语里的方言、土话来应对,这在某些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翻译方法,能够取得比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英汉语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不同特点,一概呆板地采用,往往就会扭曲原文的人物形象,缪传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遇到此类问题时,最好还是从那些角色的整体人物品质和特点出发,根据英汉语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不同特点,来考虑汉语里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把原文里的“味”译出来。

2. 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整体的表达方式上,还是在具体的文字表现形式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按照原文一词、一句呆板地翻译过来,未必就是忠实于原文,未必就能把原文承载的各种信息恰当而准确地传递给译语读者。如例1的最后一句,如果对应着英语原文把这句话译成汉语,那就是:“西奥一口喝干了剩下的啤酒,假装只用一根手指,即中指,伸直了,挠他脑袋的一侧。” 原文作者的这句话原本写得很漂亮,与前文相互映衬,既能体现出西奥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又能体现出他与好友杰克之间的亲密关

系,将其睿智和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活脱脱的黑人壮汉那滑稽可爱的摸样跃然纸上,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而上面这个按照原文照直翻译过来的所谓译文,且不谈读者会有什么特殊的审美感受,恐怕连理解都会有困难。因此,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应当摆脱原文表层文字表现形式的束缚,以信息传递为中心,在译文里竭力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把原文呈现出的那种特殊的美展现给译文读者。

例1参考译文:

“你认为咱们可以找到她吗?”杰克问道。

“对。”

“为什么这样肯定?”

“因为咱俩要是找不到她,回家这一路上你还不得像个十几岁的丫头片子吧嗒个没完,说什么大老远地跑来一趟,一无所获啦什么的。所以呀,你那脑袋瓜子这会儿就得想清楚了,杰克哥哥。找不到她,咱就不回去!”

“这个理由着实够劲儿!”杰克说。“你想没想过你该去干鼓动演说这一行?”

西奥一口喝干了剩下的啤酒,煞有介事地做出一副抓耳挠腮拿不定主意的模样。

例2:

A girl stood before him in midstream, alone and still, gazing out to sea. She seemed like one whom magic had changed into the likeness of 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 Her long slender bare legs were delicate as a crane's and pure save where an emerald trail of seaweed had fashioned itself as a sign upon the flesh. Her thighs, fuller and softhued as ivory, were bared almost to the hips, where the white fringes of her drawers were like feathering of soft white down. Her slateblue skirts were kilted boldly about her waist and dovetailed behind her. Her bosom was as a bird's, soft and slight, slight and soft as the breast of some darkplumaged dove. But her long fair hair was girlish: and girlish, and touched with the wonder of mortal beauty, her face.

例2摘自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第四章第三节。在这部作品里,斯蒂芬对女性美的感官沉醉与肉欲的宣泄以非常自然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形式描绘出来,既真实,又模糊、独特,就如同它们在一个人的意识中那原本的模样。译者在翻译例2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 译者必须弄清楚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虽然从表面上看,例2这段文字

也是对人物的描写,但是它与例1截然不同。例1对人物的描写是由外及内,重在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与他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因而其文字表现形式中隐含的伴随信息十分重要。而在例2这里,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与他人的关系之类的伴随信息已经不重要了,这里的主要信息焦聚于具体的话语本身,展现的是主人公斯蒂芬视觉感官中的女性美,体现出他对女性美的感官沉醉。也就是说,原文作者在这里的表达意图很明确,就是展现女性的美,传递美的信息本身。

2. 译者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原文作者为了实现其表达意图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从原文作者的角度来说,他关注的是如何选用其认为最为恰当的词语或表现形式来实现其表达意图,如何将其选择的词语或表现形式组合在一起,既符合所用语言的形式结构规约和表达习惯,又能体现出其个性化风格和特点;从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除了其他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信息因素之外,他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在充分解读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关照两种语言不同的形式结构规约和表达习惯,发挥其主体能动性,重新实施选择和组合。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是紧密相联的,表达意图需要通过表达方式来实现,注重的是结果;表达方式则需要依据表达意图来确定,注重的是过程。因此,对于从事再创作的译者而言,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例2参考译文:

在他面前的溪水中站立着一个姑娘。她独自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大海,仿佛被施了魔法,变得看似一只奇特而美丽的海鸟。她那修长细嫩的腿裸露着,如同仙鹤的腿那么细腻光滑,除了肌肤上粘着一缕翠绿的水草之外,洁白无暇。她那丰满、如象牙般温润白皙的大腿差不多一直裸露到臀部,内裤白色的外缘宛如细软的羽毛。浅蓝色的裙子被撩起来围在腰上,清新夺目,在身后掖成鸟尾状翘立着。她的胸部也像鸟儿一样纤细柔软,纤细柔软得像一只长着蓝色羽毛的鸽子的胸脯。但是,任何鸟儿也无法与之相比的,是她那焕发着青春少女光彩的金色长发,还有她那美丽得令人惊异的少女的脸。

例3

Bentley Drummle, who was so sulky a fellow that he even took up a book as if its writer had done him an injury,did not take up an acquaintance in a more agreeable spirit. Heavy in figure,movement,and comprehension – in the sluggish complexion

of his face,and in the large awkward tongue that seemed to loll about in his mouth as he himself lolled about in a room – he was idle,proud,niggardly,reserved,and suspicious. He came of rich people down in Somersetshire,who had nursed this combination of qualities until they made the discovery that it was just of age and a blockhead. Thus,Bentley Drummle had come to Mr Pocket when he was a head taller than that gentleman,and half a dozen heads thicker than most gentlemen.

例3选自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第二十五章第一段。在这部作品里,狄更斯充分展现了其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为审美意象的超凡能力,揭示了人性的美丑善恶。例3这段文字是对书中的人物本特里·蛛穆尔(Bentley Drummle)(也有译:本特莱·德鲁莫尔)的描述。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的描述与本特里·蛛穆尔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及其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相关,而实质上,与重在刻画人物个性特点以及人与人之间特殊关系的例1有所不同,二者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以第一人称出现在书中的主人公皮普对本特里·蛛穆尔这个人深恶痛绝,在他的眼里,本特里·蛛穆尔不仅具有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丑恶人物所具有的几乎所有形象特征及性格特点,而且还是夺走他深爱着的一位姑娘的情敌。因此,例3实际上与例2的情况类似,此类文字的表达意图十分明确,主要信息焦聚于能够体现某种审美形态的话语本身。只不过例3展现给读者的,不是例2那样的美丽画面,而是本特里·蛛穆尔的丑恶嘴脸,其传递的,不是美的信息本身,而是丑的信息本身。

原文作者在第一句里首先对本特里·蛛穆尔这个人物做了归类。他一方面利用扁平人物的类型特征,将本特里·蛛穆尔这个丑恶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又利用极为夸张的手法,给予这个扁平人物与众不同的个体特点,使读者看了之后,眼前立刻会浮现出似曾相识的那种令人讨厌的自以为了不起的家伙的画面,同时又会对本特里·蛛穆尔这个特殊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在理解原文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上,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按照汉语使用者在传递同样的信息时的表达习惯,尽可能采用比较恰当的文字表现形式,把原文承载的丑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

在对本特里·蛛穆尔这个人物做了归类之后,作者进一步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刻画。前面谈到,例3与例2的情况类似,在这里主要信息焦聚于具体的话语本身,给予读者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而要达到这种效果,作者常常会采用一

些不同于常规的词语组合和形式结构,在看似无关的词语之间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在看似不合常规的形式结构中构建审美意境,令人感到新鲜、引人入胜。如例3的第二句,作者不仅用“heavy in”来与“figure”和“movement”组合,还用它来与“comprehension”、“complexion”和“tongue”组合;原本是三个并列的“heavy in …”,作者却用破折号把后两个“(heavy)in …”与第一个“heavy in …”及句子的主干隔开。原文作者正是利用这些不同于常规的词语组合和形式结构造成前景化,将一个极其丑恶的人物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但是,英语原文里采用的不同于常规的词语组合和形式结构,并不一定适用于汉语译文,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切不可呆板套用。如例3里的几个“heavy in…”及与其他词语的组合,可以根据汉语的具体情况,重新实施选择和组合,分别译作“(身体)肥胖”、“(动作)迟缓”、“(脑子)愚钝”、“(原本就气色暗滞的那张脸)阴沉沉的”、“(一条笨拙的大舌头)沉甸甸地(耷拉在嘴里)”。

例3参考译文:

本特利·朱穆尔这家伙总是阴着个脸,就连看书时都好像作者曾经招惹过他似的,对待熟人也是这副德行,好不到哪儿去。他身体肥胖、动作迟缓、脑子愚钝,原本就气色暗滞的那张脸阴沉沉的,一条笨拙的大舌头沉甸甸地耷拉在嘴里,就好像他自己腻在屋子里懒得动弹一样,而且还生性懒惰、自负、吝啬、冷漠、多疑。他出生在萨默塞特郡的有钱人家,父母对其娇生惯养,造就了他这一身的恶习,直到他们发觉这家伙已经长大,是个蠢货。于是,他到了波基特先生这里接受绅士教育,而此时的他,个子比眼前这位绅士高出一头,心智却不及大多数绅士的一半。

例4:

About ten o'clock 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seedy and hungry, I was dragging myself along Portland Place, when a child that was passing, towed by a nurse-maid, tossed a luscious big pear - minus one bite - into the gutter. I stopped, of course, and 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 that muddy treasure. My mouth watered for it, my stomach craved it, my whole being begged for it. But every time I made a move to get it 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 and of course I straightened up then, and looked indifferent, and pretended that I hadn't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pear at all. This same thing kept happening and happening, and I couldn't get the pear. I was just getting desperate enough to brave all the shame, and to seize it, when a window

behind me was raised, and a gentleman spoke out of it, saying:

"Step in here, please."

例4摘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第三段。这篇小说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以幽默的笔吻,揭露、讽刺英国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例4描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初到伦敦的情境。这位二十七岁的单身汉原本在美国旧金山一家证券经纪公司任职,过着白领阶层的小康生活,到了周末常喜欢租条小游船到海湾里去休闲。不料有一天,他误入深海,眼见着狂风暴雨将至,被一艘开往伦敦的轮船救起。船上的人让他干水手的活,却只当抵消船费,不给工钱。到达伦敦时,他的口袋里就只剩下一块钱了,他用这一块钱勉强撑了一天一夜,接下来又过了一天一夜饿着肚皮露宿街头的流浪汉生活,到了第三天的上午,发生了例4这一幕。译者在翻译例4时,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 例4这段文字的表达意图,既不像例1那样,是为了由外及里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与他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不像例2和例3那样,将主要信息焦聚于具体的话语本身,传递美和丑的信息,而是为了对小说主人公亨利·亚当斯这个人物在这里的特殊身份及其所处的窘迫境地做一界定,以便为故事下文的展开做好合乎逻辑的铺垫。为了这个目的,马克吐温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了幽默语言的审美功能及其不协调性特征,把一对对表面似乎毫无联系的事物牵扯在一起,“从不协调中表达出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的意境”(刘言1998:19),塑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的荒诞人物形象:一个在伦敦街头流浪的美国白领,绝对诚实、绝对聪明、身无分文、无亲无友,使其本应带有悲剧色彩的凄凉、孤独、无助的境地,在一种滑稽、有趣、可乐的喜剧氛围中展现出来。例如,无家可归者流浪街头是一件平常事,而在这里却与一个证券经纪公司的职员牵扯在一起;把一个水灵灵的大梨丢弃街头似乎不合常理,而在这里却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牵扯在一起;饥饿的流浪汉捡起一只别人丢弃的梨子原本无可挑剔,无需遮遮掩掩,而在这里却与稀里糊涂流浪街头的小康白领牵扯在一起,等等,从一系列不协调中表达出新的协调,耐人品味,引人发笑。因此,译者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应当在认识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充分解读原文所承载信息的基础上,在译文里再现原文那种幽默的意境。

2. 马克·吐温作品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绝无刻意雕琢

的痕迹,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生活中各种人物的特点,将幽默的含蓄、奇巧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在关照英汉两种语言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的基础上,在汉语译文里重新实施选择和组合,把握好文字表现形式的力度,保持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的基本格调,扬幽默的含蓄、奇巧之美,竭力再现马克·吐温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

参考译文:

第三天早上大约十点钟,我又累又饿,正拖着两条腿沿着波特兰大街溜达,只见走过一个被保姆牵着的小孩,把刚啃了一口的水灵灵的大梨丢进了路边的水沟里。不用说,我停住了脚,眼巴巴地盯上了那个沾着泥水的宝贝。我嘴里流出口水,肚皮咕噜直叫,一门心思全都放在了那只梨上。可是,我每每刚欲抬脚上前去捡梨,就会有路人看出我的心思,我自然是立马儿挺直了腰板,看着跟没事人似的,假装压根儿就没打过那个梨的主意。这么着来了几个回合,我也没能得到那只梨。正要耐不住性子,不顾一切地扯下脸皮去抓那只梨,身后的一扇窗户掀开了,有位先生探出身来说话。他说:

“请到这里边来。”

注:文中译例的汉语参考译文均为作者自译。

参考文献

刘言.幽默技巧全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罗宾斯(Robins,R.H.)普通语言学概论[M].李振麟,胡伟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许渊冲.文学翻译:1 + 1 = 3[J].外国语,1990(1):6-10,71.

四字短语的英文翻译

四字短语翻译 制作精巧skillful manufacture 式样优雅elegant shape 花色入时fashionable patterns 任君选择for your selection 五彩缤纷colorful 色彩艳丽beautiful in colors 色泽光润color brilliancy 色泽素雅delicate colors 瑰丽多彩pretty and colorful 洁白透明pure white and translucence 洁白纯正pure whiteness 品质优良excellent quality(highquality) 质量上乘superior quality 质量稳定stable quality 质量可靠reliable quality 工艺精良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品种繁多wide varieties 设计精巧deft design 最新工艺latest technology 加工精细finely processed 造型新颖modern design 造型优美beautiful design 设计合理professional design 经久耐用durable in use 造型富丽华贵luxuriant in design 数量之首The king of quantity 结构合理rational construction 款式新颖attractive design 款式齐全various styles 规格齐全complete in specification 保质保量quality and quantity assured 性能可靠dependable performance 操作简便easy and simple to handle 使用方便easy to use 以质优而闻well-known for its fine quality 质量最佳The queen of quality

英国文学选读一考试大题必备 重点题目分析(人物分析 诗歌分析 三大主义)

Hamlet is the first work of literature to look squarely at the stupidity, falsity and sham of everyday life, without laughing and without easy answers. In a world where things are not as they seem, Hamlet…s genuineness, thoughtfulness, and sincerity make him special. Hamlet is no saint. But unlike most of the other characters (and most people today), Hamlet chooses not to compromise with evil. Dying, Hamlet reaffirms the tragic dignity of a basically decent person in a bad world Hamlet is the first work of literature to show an ordinary person looking at the futility and wrongs in life, asking the toughest questions and coming up with honest semi-answers like most people do today. Unlike so much of popular culture today, "Hamlet" leaves us with the message that life is indeed worth living, even by imperfect people in an imperfect world. 犹豫scholars have debated for centuries about Hamlet's hesitation in killing his uncle. Some see it as a plot device to prolong the action, and others see it as the result of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complex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issues that surround cold-blooded murder, calculated revenge and thwarted desire. More recently, psychoanalytic critics have examined Hamlet's unconscious desires (Freud concludes that Hamlet has an "Oedipal desire for his mother and the subsequent guilt [is] preventing him from murdering the man [Claudius] who has done what he unconsciously wanted to do". Robinson Crusoe is a grand hero in westerners? eyes. He survived in the deserted island and lived a meaningful life. He almost has everything needed for becoming a successful man, such as his excellent creativity, great working capacity, courage, and persistence in overcoming obstacles. But he has shortcomings, too. Sometimes he was irresolute; he was not confident; he was fetishistic, although his belief had done him much good. He serves somehow as a lighthouse for the ambitious people. It?s also instructive for average people. Robinson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bourgeois of the 18th C. It was the time when bourgeois grew stronger and stronger. The author Defoe paid a tribute to bourgeois by creating such a rational, powerful, clever, and successful man. 【Themes of Robinson Crusoe】 1. The ambivalence of mastery In short, while Crusoe seems praiseworthy in mastering his fate by overcoming his obstacles, and controlling his environment, the praiseworthiness of his mastery over his fellow human Friday is more doubtful. Defoe explores the link between the two in his depiction of the colonial mind. 2. The necessity of Repentance Crusoe?s experiences constitute not simply an adventure story in which thrilling things happen, but also a moral tale illustrating the right and wrong ways to live one?s life. Crusoe?s story instruct s others in God?s wisdom, and one vital part of this wisdom is the importance of repenting one?s sins. 3. The Importance of Self-Awareness Crusoe?s arrival on the island does not make him revert to a brute existence and he remains conscious of himself at all times. His island existence actually deepens his self-awareness as he withdraws from the external society and turns inward.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 must keep a careful reckoning of the state of his own soul is a key point in the Presbyterian doctrine that the aothor took seriously all his life.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 The protagonist and title character, orphaned as a baby. She is a plain-featured, small and reserved but talented, sympathetic, hard-working, honest and passionate girl. Skilled at studying, drawing, and teaching, she works as a governess at Thornfield Hall and falls in love with her wealthy employer, Edward Rochester. But her strong sense of conscience does not permit her to become his mistress, and she does not return to him until his insane wife is dead and she herself has come into an inheritance. 【Themes of Jane Eyre】 1. Gender relation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me in the novel is patriarchalism and Jane…s efforts to assert her own identity within male-dominated society. Among the three of the main male characters,

描写人物的小说经典

鲁达三拳各尽其用(不知道什么描述方法)好像是动作语 言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一个精彩片断,它究竟以什么艺术魅力来抓住人心的?看来奥妙就在书中描写鲁达三拳的119个字上。让我们写:鲁达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施耐庵是这样写的: 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 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 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 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 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拨儿、饶儿一齐响。” 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这三段文字大加赞赏:“真正奇文”, “三段,一段奇似一段”。一奇在曲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脑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 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 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近耳根),从听 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达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 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 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文中以调侃口吻 畅写三拳之下,开肉铺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场 “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为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 强烈爱憎所感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论汉语四字结构在英译汉中的妙用

论汉语四字结构在英译汉中的妙用 摘要:四字结构是汉语的重要修辞手法,其词义丰富,文采华丽,语气连贯,在英汉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特色,探讨四字结构在英译汉中的运用途径,强调翻译要把握原文脉络、正确分析语境、重视文化差异,有助于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把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转换到汉语语言之中。 关键词:四字结构;英译翻译;翻译途径 四字结构是汉语言文学的一大特色,从诗经楚辞、秦汉“文章”、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及现代诗歌散文,无处不见其鲜明色彩。它们或独自成句,或并列排比,结构匀称对仗,表达形象生动,读来音韵和美,将汉语文字音与形的特点巧妙地柔和在一起,极富美感。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四字结构的成功翻译不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还能丰富译语的词汇,拓宽译文读者的文化视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互补”。〔1〕 一、汉语四字结构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的散文,句子大多只有四个字。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困,幼有所长……”(《礼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等。现代汉语中的许多成语或直接来源于这一时期的作品,或加以凝练而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四字结构是一种由文化传承而导致的特定的民族审美情趣,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繁化简或由简变繁的产物。如:“集思广益”由“集众思,广众益”简化而来,“青出于蓝”出自“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2〕。普通的五字词语和三字词语,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情况下,也经常用四字结构取而代之。如:用“九霄云外”表达“遥远的天空”,用“赴汤蹈火”加强“赴汤火”的气势等。 汉语四字结构一般归属于两大类:即结构严密、不能随意拆开的四言成语以及随意产生的四字词组。在汉语言文学中,四字结构的产生主要源于汉字本身的特点:其一,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形、意的统一单位,即使在复合句中,它们在语义上仍保留着相对独立性,且一字一音,单独书写,因而在结构上整齐划一,工整对仗;其二,汉语句子表层里呈现出一种独立或隔离的一个个模块,句法环境独立宽松。以上两点是四字结构大量产生的必要基础。总的来说,四字结构具有三大优点:从内容上讲,它言简意赅;从形式上讲,它整齐匀称;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英汉互译中的汉语四字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1101678.html, 英汉互译中的汉语四字结构 作者:胡海涛彭贝妮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9期 【摘要】汉语中的四字结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是人 们喜欢用的一种精粹的语言材料。无论是汉译英中的四字结构的英译,还是英译汉中对四字结构的使用,都应遵循“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关键词】英汉互译;四字结构;忠实、通顺;翻译标准 在汉语写作的作品和用汉语翻译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四字结构的运用很广泛。这是因为四字结构的适当运用会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简明有力、寓意深刻;读起来也铿锵有力,顺口悦耳,从形式上看,它整齐匀称,文字流畅。使人读后印象会更加深刻。 四字结构通常指汉语中常用到的成语,也包括自行组合成通顺合理的四字结构,那么在英汉互译中如何处理对它的翻译呢? 我们知道,四字结构特别是成语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经济生活及语言特色等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文化内涵及其丰富。所以在翻译中要特别注意,以免引起读者的误解。 在汉译英中,如果译文不违背语言规范,又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时,尽可使用直译法,这样就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修辞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忍气吞声”可直译为“swallow his anger and hold his tongue”。由于汉英文化也有相通之处,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直接借用一些含义相同、形象一致的英语习语。例如:“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但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由于生活习惯或思维方式等不同,许多英语习语虽与汉语成语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但含义却不同,在翻译时,就不能简单的借用。例如:“同舟共济”就不能直接译为“to be in the same boat”,因为前者在汉语中含有积极意义,而后者却是有着消极含义的一个习 语。 有的成语源出历史故事或寓言故事,但沿用已久,失去了原来的故事性;有的成语的形象变得不再新鲜生动,人们在使用时只用其喻义;有的成语如直译后会显得生硬、拖沓。在这些情况下,就可以运用意译法。如“滥竽充数”(to make up the number),“名落孙山”(fail),“旗鼓相当”(well-matched)等。 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达到既保留原文形象,又能使译文畅达的效果,经常使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如“斩草除根”(pluck up the evil by the roots)。还有的成语为了音韵整齐而使用两组同义词,在翻译这种成语时,不必亦步亦趋,译出一组的意思就可以了。如“油嘴滑舌”(glib tongue),“捕风捉影”(catch at shadows),“狼吞虎咽”(wolf something down)等。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无不幽默风趣、入木三分。正如契诃夫所说的”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可以欣赏几个经典的片断: 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 ——《守财奴》 七十多岁的老头,一见到金子时的这一纵一扑的动作,刻划了葛朗台强烈地发狂地占有金子的欲望、贪婪的本质与思想。 学会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然而我们很多同学描写人物动作,写得太笼统,内容空洞,达不到它应达到的效果。如何成功地描写人物动作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可操作的方法。 抓住特征,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幺,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词。” 例: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看同样是吃西瓜,动词使用的不同,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效果。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 这里战士们的动作写出了一种自豪感,而小妹妹却被表现成了个“小馋猫”。 要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不能太笼统 我们再来看两个片断: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四字短语注音解释

二、四字成语注音、解释(200个) 1.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2.拔苗助长:bá miáo zhù zhǎng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3.跋山涉水:bá shān sha shuǐ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 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4.百看不厌:bǎi kàn búyàn看了多遍,不感厌倦。 5.班门弄斧:bān m?n n?ng fǔ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 力。 6.搬弄是非bān n?ng shì fēi:搬弄:挑拔。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 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7.变本加厉biàn běn jiā lì: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8.变幻莫测:biàn huàn m? ca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9.别具匠心:bi? jù jiàng xīn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 的巧妙构思。 10.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an: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1.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 法挽救的地步。 12.不可思议:bù kě sī yì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13.不能自已:bù n?ng zì yǐ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14.不屈不挠:bù qū bù náo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 顽强。 15.不速之客:bù sù zhī ka没有约请而自到的客人。 16.不屑置辩:bùxia zhì biàn认为不值得争辩。屑:认为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认为 17.不言而喻:bù yán ?r yù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18.不约而同:bù yuē?r t?ng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19.不折不扣:bù zh? bù k?u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没有折扣,表示 完全、十足的意思。 20.层峦叠嶂:c?nluándi?zhàng峦,山峰。嶂,像屏障的山。形容山峰重叠,连绵不断。 21.畅所欲言:chàng suǒ yù yán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22.车水马龙:chē shuǐ mǎ l?ng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 热闹情景。 23.称心如意:chan xīn rú yì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24.承前启后:ch?ng qián qǐ h?u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 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25.诚心诚意:ch?ng xīn ch?ng yì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26.触景生情:chù jǐng shēng qíng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27.触类旁通:chùlaipángtōng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 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28.唇亡齿寒:chún wáng chǐ hán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29.春华秋实:chūn huá qiū shí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 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30.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2、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3、唐璜人物形象分析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4、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