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复习内容

心理学复习内容

心理学复习内容
心理学复习内容

1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心理学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意义:(开放性题)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

个性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章行为动力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征:

①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因为有机体的某种“缺乏”总是特定对象的缺乏,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②动力性。需要是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活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③社会性。人与动物都有需要,但人满足需要的对象与动物有很大不同。动物只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人则通过有组织的生产劳动,通过创造和使用工具,以文明的方式来满足需求。同时人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⑴基本内容

①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⑤求知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⑥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结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⑵(如为论述题,要答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另外例子见书P70)

积极意义:①它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不同的人来说,各种需要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一些人需要不断证实自己是受人喜爱和赞赏的,而有的人则对生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有更强烈的需求。②它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③它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消极意义:①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4、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5、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性动机的刺激或情境。

2

6、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注意看下书上的例子,见P73)

①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

②引导功能:需要是无目标的,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变成了动机。

③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 7、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

分类标准动机种类含义

举例

按性质和内容

原则性动机冲突

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公与私,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的冲突。

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

如周末既想去看电影,又想去复习功课。

按表现形式

双趋动机冲突

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达到,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双避动机冲突

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想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既怕学习辛苦,又怕老师批评,两者都想回避,但必须接受其一。

趋避动机冲突

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

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既想当好学生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时间

8、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

而不同。)指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中等的动机水平是最佳的。(注意与遗忘曲线分开)图见P80 9、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对号记住表格里的内容,并对照课本P83—84来看)关系维度因素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3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第四章认知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

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⑴客观刺激物的性质和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的活动变化④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⑵人的主观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和精神状态③期待

4、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①任务理解②间接兴趣③活动方式④过去经验⑤人格

5、注意的特征:(注意结合课本的例子看P108-109)

①注意的稳定性②注意的广度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6、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7、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

8、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

9、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0、(简答)知觉特性:(见书P119)①知觉的整体性②知觉的选择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

11、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是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知觉为运动的一种现象。(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的研究发现,似动现象受两个刺激物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长度的影响。它不仅在视觉中会出现,在触觉和听觉中也会出现)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幻觉不同。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产生的原因:环境变化,经验制约,心态影响,信息互动)

13、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4、三种记忆系统的区别

①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跨度为0.25—2秒,容量很大;

②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跨度为5—20秒,容量有限,大体上是7±2个组块;③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跨度为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是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 1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以自己为被试,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使用节省法做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是有规律可寻的:先快后慢。、 16、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③识记材

4

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

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7、影响推理的因素:

①课题的性质②前提气氛效应③题外知识愿望或情感的介入。

此外,不能冷静地估量事实的结论,从数量过少的事例或不典型的情况下仓促下结论,都可能导致推理的错误。

18、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迁移的作用②原型启发③定势的作用④情绪与动机

第五章情绪

1、情绪的定义: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2、情商的内容:

⑴自我意识。指认识自身的情绪。

⑵自我激励。依赖于完成任务的动机水平、兴趣和意志的影响以及人生的基本信仰、明确的生活目标、乐观与自信的生活态度。⑶情绪控制。核心在于妥善管理情绪

⑷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包含认知他人情绪,并能管理好人际关系。⑸挫折承受能力。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也是情商的一个重要内容.. 3、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⑴正确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人生追求是个人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一种精神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就能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始终保持坚强的精神和健康的情绪。⑵宽广的胸襟。保持宽广的胸襟是形成健康情绪的基本条件。

⑶理性地适应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情感世界中,情感世界复杂多变,人只有主动适应它,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面貌,理智对待环境、条件、生活、人际关系等情绪问题,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并保持健康情绪

⑷寻找身边的欢乐。经常保持欢悦乐观是健康情绪的重要表现,善于寻找身边的快乐,保持愉快的心情,使人享受到对于生活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4、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详见P167)

⑴不对自己过分苛求⑵对他人期望不要太高⑶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⑷偶尔也要忍让⑸暂时回避⑹找人倾吐烦恼⑺为别人做些事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1、智力的含义: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或者指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他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由此他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而在其余方面却是蠢材,有人可能各种智能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他提出的七种智力包含: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

5

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3、创造力的含义:目前大多数对创造力的定义都是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的,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把创造力堪称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或物质结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第七章人格

1、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家庭环境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④自然物理因素。

3、气质类型的特点

①多血质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②胆汁质的典型特点是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

③黏液质的典型特点是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

④抑郁质的典型特点是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心经历暴风骤雨。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1、心理的发展的定义: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心理的发展的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和不可逆性;③不平衡性;④个体差异;⑤发展的关键期。

3、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把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动作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具体内容详见课本P255-256)\ 另外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分别为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决定性因素)。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团体)心理现象。(二)人类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1、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系统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的直接观察、记录、必要时还进行分析。实验法: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标志是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行为主义学派的的主要创始人与代表是华生。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所创立。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的人性观(一)生物学取向——可移植的记忆(二)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的孩子(三)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

人的过去经验和知识结构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四)

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隶

这一研究取向对人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人的行为受潜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如性和攻击)支配。

人性本善,人性是发展的,人性是自主的。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注意的发展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

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感知觉的含义: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

的是,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感觉适应:指同一感受器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

概括性逐渐增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识记的材料,以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研究了遗忘的过程。根据测量所得数据,绘制了一条曲线,即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

根据信息编码方式、贮存时间的不同,又可把记忆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可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觉情境

2、功能固着

3、定势作用

4、原型启发

5、

动机水平

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把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迁移的含义和分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影响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

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认识自然智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出于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需要,于1905年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智力发展的特点: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

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1)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2)智力发展的类型差异(3)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4)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创造力的培养 1、营造创造的环境,应树立两个最基本的理念(1)教学要以创新为目的。(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和培养

3、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3

情绪情感的作用 1、调节功能 2、动力功能 3、感染功能 4、信号功能 5、

迁移功能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

心境化持久性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即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人主要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从内容上看,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可分为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

从形式上看,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青少年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意志的盲从与独断性 2、意志的轻率与优柔寡断 3、意志的动摇性 4、意志的失控性

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的培养

首先,青少年学生的现状要求加强意志的培养。其次,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要求加强意志的培养。

(一)自觉性训练

1、树立符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鼓励“自我作对”,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

3、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果断性训练

1、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

2、在小事上鼓励学生快速做出决定

3、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三)坚持性和自制力训练 1、接受挫折教育 2、从日常小事做起 3、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人格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这四个基本特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婴儿期(出生—1.5岁) 2、

童年期(1.5岁—4岁)

4

3、学龄前期(4岁—6岁)

4、学龄期(6岁—12岁)

5、青春期(12岁—18岁)

6、成年早期(18岁—24岁)

7、成年中期(25岁—65岁)

8、老年期(65岁—死亡)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4、

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与区别

气质与性格都包含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其生理基础的,因而气质主要是受遗传影响,其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主要是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相对气质而言,性格的变化比较容易、比较快。此外,气质和性格又是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的。性格可以部分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更加符合自身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同时,气质也影响着性格的行为特征,使性格带上明显的气质烙印。最为明显的是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当充分利用气质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当前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特征应具有以下特点:

(1)智能结构健全、合理,具有学习能力。(2)认知客观、准确。

(3)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4)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5)人际关系融洽,具有合作精神。(6)独立自主、善于选择。

(7)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需要的含义和种类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需要从起源上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从需要的对象上可讲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与生存直接有关的需要,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保全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正常人的社会需求,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现实,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对教育有很大的启示:首先它向教育提供了内容框架、即学校除了要向学生提供安全保障,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满足安全需要,认知需求、审美需求之外,还要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归属感、感受爱、学会爱人、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其次,它构建了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每个学生都希望被同龄团体、被老师接受和认可,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爱,他们渴望他人的尊重并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自尊。亲密、友谊、师爱自尊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其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当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有局限性,比较机械,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动机的含义和种类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行动,并维持这种行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从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根据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动机和精神动机,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行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在行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的起因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正确性或社会性质可分为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有意动机和无意动机。亲社会行为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亲社会行为指那些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 2、行为者的个体因素 3、

被帮助者的特点

攻击行为及其分类

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哈特普将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吉尔曼用反击型攻击和挑衅型攻击来区分攻击行为。道奇用主动攻击和反应性攻击来区分。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 3、心理因素

教师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

1、教师期望与教师期望效应

2、教师期望效应实现模式

3、教师期望行为差别分析

4、

实现积极期望效应的条件

不恰当的表扬与批评

教师不恰当的表扬包括:1、过多使用表扬,使它失去了应有的效力;2、总是使用强度程度相近的表扬,缺乏层次区别,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就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3、几乎不使用表扬,学生几乎不能从教师那里得到鼓励。

批评不当的行为表现括:1、随心所欲的批评,无视学生的感受,缺乏应有的爱心,2、经常使用批评,强调“不打不成材”。3、只有批评没有表扬,这种做法会直接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怨恨甚至惧怕。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第二,保持良好的情绪。第三,人际关系和谐。第四,意志标准。第五,

行为反应协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和实质

学习《旅游心理学》我的感想和心得

学习《旅游心理学》我的感想和心得 从旅游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相关因素的影响到社会群体的相关学习,不论是在专业课方面还是在我成长的生活方面都收获颇多。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现在就让我具体写下自己对旅游心理学的感想! 其实就是案例,让我们一起讨论分析,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而不是硬生生的只接读课本和学习理论,我想同学们也不会太感兴趣这些纯粹的理论。我们更喜欢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分析来佐证这些理论。而李刚老师恰好抓到了这一点同学的心里(不愧研究过心里学,能向我们同学所想),使每节旅游心理学课都趣味横生。感觉老师和我们一点隔阂都没有,课堂上时不时会有老师同学很轻松随意的交谈,课堂气氛总是很好。 回顾这门课程,每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和生活让明白了一些旅游名词、术语、相互影响和怎样运用到实际旅游活动中,另一方面还有自我认知方面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提高。从浅到深逐步深入,刚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意义。通过这些的学习大致明白以后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印象很深的有需求层次理论,它不仅仅对分析旅游消费者有效,推而广之,其实对社会中的每个自然人都适用。在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是位于这其中的一个层次,那么怎样激发自己,使自己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自己呢这是意外的收获,所以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认真学习每门课总会让你有收获。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同时学习旅游心理学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了解旅游者心理,更好地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行社的收入。有助于旅游业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每个旅游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背景、教育,文化素质不同,想法和要求不同,而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尽可能使每位游客都满意,可根据中国人集体化的心理特征,在旅游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改变行程时,我们要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别人也就没什么意见。如果遇到投诉,我们也要保持头脑冷静,游客投诉也就是求尊重,求宣泄,求补偿,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处理人们不同的投诉要求。有助于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了解员工的心理,抓住他们需求,可以使员工更努力的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增强竞争力。有助于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员工得到平衡,心甘情愿的为游客服务。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动机,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动机,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旅游线路。可以更好的开展旅游营销:对最佳者,我们要耐心认真的对待,尽可能为他们做详细的介绍,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在全力为他们服务。对满意者,我们更重要的是情感服务,用

旅游心理学复习

旅游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2、第一次从行为科学角度考察旅游和旅游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揭开了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序幕的书籍是:1981年,美国CBI公司出版了由佛罗里达中心大学老师迪克·波普、旅游研究所所长小爱德华·J·梅奥和商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兰斯·P·贾维斯编著的《旅游心理学》。 3、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测量法; (4)个案研究;(5)实验法;(6)评价法。 4、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有三大学派:(1)精神分析心理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3)人本主义心理学 5、科学的心理观:必须解决涉及心理学的二个基础性问题。 (1)涉及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的基础问题,即人脑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最重要的器官。论证: ◆从物种发展史来看心理与人脑的关系;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随着脑成熟,心理发展也不断成熟; ◆从生理学和临床诊断的大量事实说明,脑是心理最重要的器官。 (2)涉及心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即心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论证: ◆客观现实是心理反映的源泉; ◆人的心理是一种主观反映。人的主观世界不同,同样的客观现实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第二章旅游者消费心理 1、旅游决策的类型:从理性角度划分可分为冲动型与理智型 2、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分为旅游的倡导者、策划者、影响者、购买者和使用者五类 3、旅游者消费计划根据其选择和使用旅游产品的多种属性分为两类:补偿型和非补偿型。补偿型决策包含两个决策法则:一种是总体态度决策,第二种是加权决策。非补偿型决策有三种法则:临界水平法则,临界水平以上法则,重要性排序法则。 4、旅游者消费前对旅游的期望:一是个体从旅游中能获得的预期的利益,是否真的身心受益;二是这次旅游消费中付出的代价和努力;三是这次旅游的社会效益,这次、旅游对其他人的影响,期望他人表述肯定性评价。 5、旅游者在旅游后的感觉:这次旅游与白己期望目标一致,就会自我强化。反之,则会认为当初决策错误或不够明智。 6、影响旅游消费的社会因素:文化对旅游消费的影响;亚文化对旅游消费的影响;社会阶层对旅游消费的影响;社会群体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家庭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7、社会群体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1)通过从众心理影响旅游消费行为 (2)群体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定的需要: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属于一种群体。旅游者加

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21317007 课程名称:道路交通心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 学时数: 51 其中:实验/上机/实训学时:25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道路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讨论等三个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交通参与者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交通警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在提高交通警察队伍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指导交通管理工作,并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学要求:“道路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授道路交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习《道路交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 专题讲授能力训练合计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 1 2 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 3 3 6 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2 2 4 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2 2 4 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 2 2 4 第六章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2 2 4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 成绩: 本试题卷共五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入以下横线上) 1、旅游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影响的左右,社会影响大致可分为四类、参考群体、和社会文化。 2、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个体心理、、 和组织心理。 4、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交易滞后性、、不易测量性、应有效用的主观放大性的特性,再加上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有短而浅的交往,旅游者往往会对旅游服务抱有超值期望,向旅游服务人员提出一些与他们所付的费用不相称的、过高的要求。 5、服务人员在为客人服务时,要以“情绪谱”上的为情绪基调,可以有所变化,但一般向上不能超过向下不能超过。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写到以下表格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定程度的单一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需要来平衡,但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说法。() 2、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压力越小,群体成员工作绩效越高。() 3、领导是一种活动,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过程。() 4、前厅服务员用姓名称呼客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会使客人有被冒犯的感觉。() 5、人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知识技能可以不断积累。() 6、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报酬—投入比和与之比较的另一个人的报酬—投入比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员工就会采取措施以达到这种平衡。() 7、心理学家认为,群体冲突是有害无益的,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发生。() 8、群体可以整合个体成员的各种优势,所以群体运行的效率远远高于个体。() 9、非正式沟通只应用于非正式群体,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 10、在正式沟通网络的五种基本类型中,链式沟通网络信息需要经过层层传递,层层筛选,因此最容易造成信息漏失和信息失真。()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晕轮效应: 2、人际交往: 3、认知:

心理学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题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注意的含义(填、选)P19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 ?注意的功能(填、选)P20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品质(填、选)P20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广度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也称为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种类(填、选)P21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将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设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设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成随意后注意。 ?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简)P23 中小学生良好的注意能力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也可以进行专门训练。 1.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 2.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 3.加强意志锻炼 4.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 5.运用特殊方法,训练注意力 6.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论)P25 无意注意的含义:是指没有预设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它既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又受人的主观状态的制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 1.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关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首先,应该注意教室外部环境对课堂的干扰;其次,应该注意教室内部环境的影响。(举例) (2)注重教师仪表行为:首先,教师着装服饰要自然大方;其次,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避免过多的口头禅。(举例)

旅游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旅游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5×4=20分) 1、旅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的旅游需要的对象或期望所达到的结果。 2、旅游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现象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3、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这种客观需求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 4、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5、服务是指是指一方能向另一方提供的、无形的并且不发生实物所有权转移的交易活动。 6、旅游动机激发通过提高人们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刺激旅游者的兴趣,以促使潜在旅游者积极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7、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即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8、人格特质是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作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 9、消费态度是消费者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对象用赞成或者不赞成的方式连续地表现出来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10、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填空题(10×1空=10分) 1、旅游者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与心理状态。? 2、知觉的心理定势有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刻板印象。 态度的强度指赞成或不赞成的力量程度。 3、旅游需要是人们旅游行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动力因素。 4、心理活动过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其中认识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转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01 作者:赵国祥李永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1998年《世界灾难报告》表明,自汽车问世以来,世界公路交通事故已造成3,000 万人丧生,每年至少有50万人死亡,1,000多万人受伤,而且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汽车流量的增加,从现在到2020年,世界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高于呼吸道传染、结核病和癌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报告还指出,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70%,且这一比例逐年增高。公路交通事故给发 展中国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3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他们所接受的援助总额, 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其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5万一6 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直接车物损失约为4亿元人民币,若加上死亡赔偿、伤害医疗 和误工等费用,损失更是惊人。 各国的研究都惊人地表明,在导致交通事故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课题。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交通心理学的建立虽比较晚,但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这一领域的 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从内容上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理论探讨。何存道对交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和问题进行了介绍,基本上勾画出了交通心理学的大致轮廓[1]。杨鑫辉着重对驾驶适性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 了探讨[2]。金会庆等对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危险感受理论”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3]。 刘志宏则对国外的驾驶员性向测验及其发展作了介绍[4]。 2.研究方法。韩玉昌等将数学中的多变量图分析法引入驾驶员心理品质的检测 研究中,具体形象地再现每个驾驶员心理品质变量的整体关系,取得了成功[5]。韩玉昌还对肇事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的简单反应时检测数据进行了一系列数学处理,提 出了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检测方法、数学处理程序和推荐的标准值[6]。 3.生物节律的研究。裴剑涛等依据生物节律理论的原则和方法,运用PC-1500 型计算机对445例肇事司机的生物节律周期进行了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司机的生物 节律周期与汽车交通事故无关[7]。这一结果与美国学者帕尔美1997年对112,560 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进行生物节律周期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从而为有关生物节律理论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7]。 4.驾驶疲劳研究。赵长城等运用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长途客运公司的8名男性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反应进行了随车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续,驾驶员的肌电值显著下降,反应时间增加,疲劳症状出现,疲劳感觉递增。每运行2小时,驾驶疲劳都显著加重,且各生理心理指标间相关显著[8]。

心理学 考试范围

《心理学》考试题纲 1、什么是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能论述心理的实质。会区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答:(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2)心理的实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对这一心理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3)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例如:挨过棒打的狗,看见举棒就逃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通过遗传而来的本能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定向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 2、知道感觉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联觉)并能做选择题,掌握联觉的概念;也能掌握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关系,并掌握韦伯定律的概念。答:(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从电影院出来】和暗适应【从外面走进电影院】。嗅觉适应:“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触觉适应:戴眼镜的人习惯性地托眼镜,没有眼镜也习惯性做同样的动作。肤觉适应:洗热水澡时一开始觉得水很热,过几分钟就适应水温了。)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视觉对比: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肤色较白的人穿黑色衣服会显得更白】)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之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很酸;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白开水觉得水有甜味。) 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痛觉后像;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烟花的效果;电影)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颜色感觉引发的联觉现象【绿色象征着春天,表示青春和希望,给人以宁静和喜悦的感觉;红色象征革命和吉庆,红色旗帜使人感到威武庄严;暖色调和冷色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其他感觉产生的联觉【例如:“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 (3)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根据感受性的衡量指标,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分下阈和上阈)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两者成反比。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两者成反比。 (4)韦伯定律:即差别感觉阈限与最初刺激强度成定比。

旅游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与理论基础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第二章旅游者的感知觉1.感觉的含义:在心理学上,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只负责接收、传递、整合信息,不能解释信息。2.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感觉阈限)感受性:感受性就是人体对于外界刺激强度及其变化的感受能力。不同的感觉器官有不同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其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能识别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2)适应性: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官持续作用,使感觉器官的敏捷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对比性: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在接受不同刺激时会产生感觉的对比现象。感觉的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4)联觉:是指一种感觉见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3.知觉的特征:(1)选择性:主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客观事物总是有选择地以其中的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2)理解性:根据主体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刺激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表示出来。(3)整体性: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4)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而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4. 影响旅游知觉的因素:客观因素:(1)旅游对象的组合(2)旅游对象和背景的对比(3)旅游对象的活动变化(4)新奇独特的刺激物(5)他人的言语提示主观因素:(1)兴趣(2)需要与动机(3)个性(4)情绪(5)知识与经验(6)生理条件(7)社会阶层 5. 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1)旅游者对旅游时间的知觉(2)旅游者对旅游距离的知觉(3)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知觉(4)旅游者对旅游点的知觉(5)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知觉6. 旅游风险知觉的种类:(1)功能风险(2)资金风险(3)社会风险(4)心理风险(5)安全风险(6)时间风险7. 风险知觉产生的原因:(1)购买目标不明确(2)购买报酬不确定(3)缺乏旅游经验(4)信息不充分(5)相关群体的影响8. 消除风险的方法:旅游者减少风险的方法:(1)广泛搜集信息,认真比较衡量(2)重复购买相同的旅游产品(3)适当降低对旅游产品的期望(4)寻求高价格,购买名牌旅游产品旅游企业降低风险的对策:(1)做好提醒工作(2)树立自身良好形象(3)注重广告和口碑的宣传(4)兑现承诺(5)注重与客人直接沟通9.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10. 旅游服务中社会知觉的偏差与效应:心理定势: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也就是说,它是在对人产生认知之前,就已经将对方的某些特征先入为主地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使认知者在认识时不自主地处于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对知觉对象常以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映。(1)第一印象(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3)晕轮(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认知主体对客体获得的某一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这种印象扩大为对象的整体行为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现象。(4)刻板印象:刻版印象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某类事物、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它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群体的共识。既可以帮助人们对某一群体的特征作概括的了解,同时又可以阻碍人们对个体的正确知觉。形成刻板印象的原因: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民族、国籍、宗教信仰等。(5)移情效应:移情效应是指人们在对对象形成深刻印象时,当时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对对象今后及其关系者(人或物)的评价的一种心理倾向,即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引起他人的同类心理效应。第三章旅游者情绪和情感 1. 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1)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学生 B.教师 C.学习 D.教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过程 D.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77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13年 5.廖世承在()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B.1908C.1913D.1924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A.裴斯泰洛齐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10.()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11.有人把()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观察法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3.教育心理学是()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 B.普通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理论心理学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 A.个案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产品分析法

旅游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核心:心理支配=反映行为 1)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旅游者心理)2)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一般心理和行为规律(旅游服务心理) 3)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旅游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心理保健、员工劳动心理、企业领导心理。 (旅游企业员工心理) 3.现代心理学三大流派 4.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量法 投射技术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未经控制的日常生活条件下,直接察看、了解和分析他人言谈举止等外部表现以探求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种的方法。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所观察到的情况直观,真实 缺点:太过表象,很难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因果规律 调查法是通过收集被调查者的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它包括谈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的应用最为广泛。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被调查者根据个人情况填写事先拟定好的表格、问题等形式来研究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1.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 1)相同点:都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2)不同点: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其产生来自感官的生理活动及其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而知觉纯粹是一种心理活动,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知识经验影响。 3)两者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2.旅游知觉的定义 旅游知觉:旅游者为了赋予旅游环境以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3.知觉的特性(小题) 1)选择性: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 (2)对象的运动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比不动的物体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3)对象的组合 相似组合: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容易被人们组合在一起。 2)理解性 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3)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4)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时间知觉对旅游服务的启示 旅游服务中要注意: 旅宜速 游宜慢 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要准时 5.社会知觉

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学史考试复习范围

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学史考试复习范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的当代解读。 2、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在西欧逐渐形成了三大哲学心理学发展线索,它们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 3、韦伯定律的数学公式是,费希纳定律的公式是。 4、冯特所建构的心理学体系包括和。 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学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6、格式塔提出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强调的作用。 7、在赫尔看来,学习的基本条件有和两个方面。 8、托尔曼所说的期待包括感知性期待、和三种。 9、根据强化的性质与作用,斯金纳将强化分为和两种。 10、桑代克提出的迁移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学派提出的迁移理论被称为。 1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它们分别是、自我和。 12、在阿德勒看来,人的行为或行动的根本动力源是和。 13、在阿德勒看来,和是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14、依据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理解生活风格主要有出生顺序、、三种途径。 15、在阿德勒看来,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和两种生活风格。 16、克莱因是精神分析的学派代表人物,该学派强调的重要性。 17、哈特曼将自我的自主性分为和两种,它们的起源不同。 18、在哈特曼看来,自我的初级自主性是先天的独立于的的自我机能。 19、哈特曼认为,自我的次级自主性是从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可以做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 20、哈特曼将自我适应分为和。前者是与心理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适应;后者则是为了将来或整体上对环境的适应而暂时表现出来的倒退或适应不良,也就是迂回前进。 21、在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青年期即18-25岁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对。 22、克莱因所倡导的心理治疗方法是。 23、霍尼将神经症分为和两种。 24、霍尼将神经症人格分为、退缩型和。 25、霍尼将自我分为、和现实自我。 26、霍尼认为,解决自我冲突的三种可能策略分别是自谦、、。 27、弗洛姆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和。 28、弗洛姆将同化过程中人的性格分为和两大类,其中前者是一种创造性的、完美的性格,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希望所在;后者是一种不健康的、非创造性的性格。 29、皮亚杰认为,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社会环境和。 30、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是通过和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31、皮亚杰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四

旅游心理学复习总结

旅游心理学复习资料 .感觉、知觉、记忆、性格、行为的定义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记忆:以识记、保持、再现的方式,在头脑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叫记忆。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行为:行为是个体和周围环境的函数。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与自然需要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独有的。 .人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以及个性倾向等人的心理现象的总称。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气质的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 血液多血质快乐、好动、反映迅速敏捷,喜欢与他人交往、兴趣易变换,外倾粘液粘液质安静、稳定、反映迟缓、沉默寡言,情不外露,善于忍耐,内倾黑胆汁抑郁质孤僻、

行动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细小事物,内倾黄胆汁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充沛,情绪易激动、心境变换激烈,外倾 .行为的决策过程 一般决策重大决策 多对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的了解和认识少 低对了解情况的必要性的认识高 短做出决策所需的时间长 . 动机、需要、需求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 需求:用来满足一种需要的特殊消费方式。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①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气。 ②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稳定的职业、参加保险、受保护、有秩序、免除恐惧和焦虑、婴儿无力应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时安全需要强烈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并获得某种地位。

2014-2015-1《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

1.什么是认知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2.可见光谱的三维特点包括? 波长、强度和纯度。这些特征与我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关系。 3.数据/概念驱动加工的含义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4.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5.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这体现了 动机的?功能 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什么叫利手? 利手(handedness),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7.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8.什么叫社会懈怠?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懈怠现象?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旅游心理学》考试试卷

《旅游心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5% 1、旅游知觉 2、第一印象 3、旅游动机 4、人格 5、客我交往 二、填空题(每空1分,每题2分)20% 1、旅游知觉的特性有、()、理解性、()。 2、旅游中的社会知觉包括()、()和对自我的知觉。 3、马斯洛把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需要()。 4、客人的需求心理需求有方便、()、()、公平和()。 5、旅游服务和一般服务比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短暂性、()、()和个体和群体的兼顾性。 6、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有两种方式()和()。

7、旅游者可能遇到的风险有()、社会风险、资金风险、()、心理风险、时间风险。 8、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旅游服务心理和()。 9、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量法、()和()。 10、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自我、()三部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35% 1、消除旅游风险有哪些方法? 2、人的知觉受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哪些知觉误区? 3、根据旅游者在生活中的表现,可以把旅游者分为哪几类? 4、情绪情感对旅游者行为有什么影响? 5、微笑在旅游服务中有什么作用? 6、导游员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7、客人在投诉时的心理表现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题15% 小王在去机场接团以前精心打扮了一番,做了个波浪式发型,戴了一条金项链和一对带钻石的耳环,还带上一条带宝石的手链,服装和手提包也都是名牌。到了机场,小王感觉客人根本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客

人个个东张西望,那意思好象是在说:我们的导游呢?直到小王打着旗子走过去问他们是哪个团的,他们才看了她一眼。在小王带客人去停车场的时候,听到客人在议论她的手提包和首饰都很贵。在上车后,发现大多数女客人都是斜着眼看她,好象她欠了她们似的,小王介绍本市的景观,她的介绍很棒,可客人一点掌声也没有,一个个都把眼睛朝外面看。 到了吃饭的时候,该团领队对小王说,小姑娘你打扮的太漂亮了,客人就有点“那个”, 明天最好还是把首饰换一换…… 听了领队的话,小王嘴里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心想穿什么戴什么还要你管吗? 第二天小王换了一套更好的服装和一条更好的项链。可是不管小王说什么,客人还是一声不响。两天的游览结束了,小王送客人去机场,在机场团长对小王说:你的讲解很好,不过你的首饰也是第一的,如果你要充分展示一下,当模特儿不是更好吗?团长的话把小王气的要死,可小王心里真不是滋味。

2016-2017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 姓名贾振振 2016-2017 学年第 2 学期时间节次 1-2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的心理现象 动态-稳定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差异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能否被知觉意识无意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标志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现在正被人觉知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团体,社会习惯,时尚 第二节心理学的分类作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门类 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发展,生理,社会 应用领域教育, 管理 ,劳动, 医学 ,商业 ,军事 ,司法 ,运动 作用 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内省法 2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 测量法(test) 测量法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具有某一属性的对象给出可资比较的数值而采用的方法。量表 4 调查法(survey) 指对不能直接研究的心理现象,需要收集有关的侧面资料,以间接了解有关人员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心理学方法复习范围-仅供参考

心理学方法-A卷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定性研究:是通过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结果用文字叙述,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观研究范式。 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事先拟好书面问题,由被试者书面回答问题,以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相关系数: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相互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称为相关系数。一般用r 表示。 统计量:描述样本数据各种特征的数量。如算术平均数、中数、标准差、标准分数、相关系数等等。 集中趋势: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在统计学中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集中趋势测度就是寻找数 据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集中数据反应了一组数据的代表性。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发现问题,选择课题 ·提出假设,设计研究 ·实施研究,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检验假设 ·撰写报告,评价研究 2、简述统计数据的四种类型并举例。称 名数据z 是指一些简单无序的组成或类别。因为类别间,没有顺序,所以你只能说明 他们是不同的。如苹果、香蕉。在可用性测试中,称名数据表示不同类型用户的特征。例如,Windows用户、Mac用户、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用户等自变量。一些因变量:成功率。以及使用DVD 播放器上的控制键和遥控器的用户数量。适用于称名数据的统计方式是简单的描述统计。用户计算不同类别之间的频率和计数等。 顺序数据: 顺序数据本身不表示程度,仅仅表示某些数据优于另外一些数据,而不是前者优于后者多少。他是一些有序的组别和类别,测量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距离是没有意义的。在可用性领域,常见的数据类型有:"极好、一般、好"他们之间只表示一种状态,极好与一般的距离并不等于一般与好直接的距离。最常用的统计方法是频率统计。 等距数据: 最常见的数据。等距数据时没有绝对零点的连续数据。如摄氏度和华氏温度。 零度仅表示一个点而己。但是测量数据之间的距离是有意义的。表示感知可用性 上的递增或递减程度。与 顺序数据的差别: 1、数据之间的距离是有意义的。如20 和21 之间的,21 比20 高一分。 2、顺序数据的每个项目有很明显的外显标签。 典型例子 顺序数据:差一般好极好每个项目都赋予标签,使数据据有等距意义。等距数据: 差000000000 极好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是相等。 区别的方法: 如果任意两个定义的数据点的中间是否有意义,有意义就是等距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