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科举制度)【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科举制度)【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科举制度)【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科举制度)【圣才出品】

第9章科举制度

1.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答: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

(1)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因此官吏的选拔,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2)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士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形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位居第一。这时实行的选士制度是“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3)由秦及汉,进入封建集权时代,统治阶级需要大批为它效命的人才,便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基本办法有两种:一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官员经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二是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4)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5)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的序幕。隋炀帝时开“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此后的历朝统治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取士。

2.什么是科举?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1)科举

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评价

①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a.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b.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②科举制的消极意义

a.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工夫。

b.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c.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古代科举考试简介

科举制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 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2主要内容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唐朝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才”。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亲自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

2018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试卷答案-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试卷答案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壹中外文化基础 一、常识填空 1、法显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0。 2、《哭晁衡》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3。 3、《中华帝国志》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7。 4、京剧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342。 5、“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232。 6、《仪礼》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199 7、神格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36 8、《淮南子》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227 9、秦三苍 10、《天主实义》 二、名词解释 1.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由明成祖命解婚、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 也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百科辞典。 2儒学:所谓“儒”,最早是指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后来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

1.√一、判断题贰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路线图超越儒家,取而代之,达到以夷变夏的目的实则策划通过“合儒-补儒-超儒”“阳辟佛而阴贬儒”“贬佛毁道,援儒攻儒”窦补的儒是孔孟时代孔孟以前的中国文化中较原始的“儒家”思想,所谓“先儒”, 2.利玛窦采用的是“驱佛近儒”的手段进行传教,这种方法佛教也曾用过。利玛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刻的变化。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地区,是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哲学、文学和艺术风格,中及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也在汉唐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印度陶瓷等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欧洲,而异域的核桃、胡萝卜、葡萄以丝绸之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中国的丝绸、往。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了这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敦煌后分为南路和北路继续西进。除1.答: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要道——“丝三、简答题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以“天人感应”儒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汉代以后,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

权责发生制例题

权责发生制例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某企业 6月份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本月份应分摊财产保险费2100元; (2)支付本月工资费用30000元; (3)预付下半年度的房屋租金1800元; (4)销售产品一批,售价95000元,其中通过银行收回货款70000元; (5)支付本季度借款利息3300元; 要求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本月的收入、费用。 业务号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收入费用收入费用 1 2 3 4 5 合计 2、三月份 (1)收到上月产品销售货款5000元。 (2)销售产品78000元,其中54000元已收到存入银行,余款尚未收到。(3)预收销货款32000元。 (4)支付第一季度借款利息共计3600元。 (5)支付本月份的水电费2400元。 (6)本月提供劳务收入2600元,尚未收款。 (7)预付二季度房租3600元。 (8)年初已支付全年财产保险费14400元,由各月平均负担。 (9)上月预收货款的产品本月发出,实现收入23000元。

(10)预计下月发生大修理支出8000元,本月应负担2000元 3、某企业2001年1月份发生下列业务,要求编制会计分录 (1)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材料50000元,生产管理部门领用材料10000元,行政管理部门领用材料6000元。? (2)购买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买价4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6800元。货款通过银行转帐支付。另外用现金支付采购费用500元,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要求:编制有关分录反映并结转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五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多相关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xx-05-30 作者::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第一,综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主要实行过三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科举制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显然是中国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相当多的士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其二,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具有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同恩荫补官、进纳买官等出身的官员相比,在素质上显然要好得多。事实上,通过科举也的确选拔出了一批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材,这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北宋名臣王禹偁、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其中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第二,科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对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造纸业、印刷术也都大大发展了。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於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在中国当代,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如在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中,还保留试卷密封制度,按号入座制度,禁止怀挟、传义、代笔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高下制度等。我们在高度评价科举的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看到,它也有很多弊病,这一点在清代后期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是,考试内容的陈腐和考试方式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唐及北宋前期,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诗赋,讲究格律、对偶,不利於造就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王安石变法时废除了诗赋,但清代却又恢复了考试五言八韵诗一首。唐和北宋前期,考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帖经、墨义。主要是考试背诵经书,内容和方法都极为简单。王安石变法时,废帖经、墨义,改试大义,规定不必死记硬背经书,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显然是考试形式的一大进步。

2019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硕考研354汉语基础与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复习全析(共四册)》由鸿知华师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复习全析(共四册)》全书编排根据: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旨在帮助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通过华师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习题讲解,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课后习题与解答 针对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材课后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资料讲解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2013-05-30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

第二章中国地理概况 1、以下哪个国家不与中国接壤? 马来西亚B.老挝C.缅甸D.吉尔吉斯斯坦(华中师大) 2、在以下行政区划的简称中,_____的来源与历史名称有关。 赣 B.湘 C.晋 D.浙(厦门大学) 3、春秋时期的郑国位于今天的___________省。 4、新疆的全称是_________(南师大) 5、判断对错:长江是世界上第二大河流。()(西南大学) 6、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在现在的___________市。(西南大学) 7、中国行政区划中,省级区划有______________个。(2010,西南大学) A.32 B.34 C.33 D.35 8、判断对错:七大古都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2011,北师大) 9、填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由六部、都察院、________、大理寺等组成。六部为____、_____、____、兵部、_____、______。(2011,武汉大学) 7、中国第一大淡水湖______位于江西。(2011,中国传媒大学) 8、判断:上海西部地区在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因此,上海又别称“申”。(2010,浙师大) 9、下列名称不是中国别称的是___________ A中州中原B赤县神州C 交趾安南D禹贡禹城(2010,华中师大) 第三章中国历史的发展 1、最能反映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2010,厦门大学) 2、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是______。(2010,浙师大) 3、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石质工具是________: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细石器 D、复合石器(2011,武汉大学) 4、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 。(2011,浙师大)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__________。(2011,中山大学) 6、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11,中山大学) A.长江B黄河C珠江三角州D华北平原 7、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掘现场位于__________.。 A.云南元谋B浙江余姚C内蒙赤峰D河南安阳(2010,华中师大) 8、判断:仰韶文化要早于河姆渡文化。(2010,南师大) 9、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是_________。 A 元谋猿人B蓝田猿人C北京猿人D汤山猿人(2010,南师大)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________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2010,浙江师大) 11、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__。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2011,浙江师大) 12、秦灭六朝,建立统一的秦朝是在___________年。(2010,西南大学) 1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被合称为“______五霸”。(2013,北师大) 14、在北京_______发现了北京猿人。(2013,北师大) 1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2013,北师大)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到清朝为止共经历了1300多年,对于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后人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生说:“(科举考试)虽然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明。”他这番话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同样也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对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我觉得是利弊共存,利大于弊。从制度最初创立的初衷来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颇有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可以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汉硕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真题汇总答案整理

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一、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6年15人 2015年8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202俄语 ③354汉语基础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①专业课笔试 ②综合能力面试 ③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竞争较激烈) 2、专业课笔试:(3小时)(100分)汉语基础(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70%+文化常识30%。 3、综合能力面试:(100分)专业知识,主要考察学生汉语言文字现象分析,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能力。 4、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100分)外国语听力与口语测试采用面试方式,测试内容包括基本语言素质和专业英语知识及其应用。基本语言素质主要考查表达能力和语言功底,包括语音、流利度、逻辑性;专业英语知识及其应用主要考查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每名考生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时间不少于10分钟。 5、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6、同等学历的考生需要加试语言学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 育明教育针对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中国石油大学汉硕考研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年份政治英语专业1专业2总分 2015年45分45分68分68分342分 2016年45分45分68分68分320分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按照不高于130%的比例差额复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

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直至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和演变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述 科举制的定义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 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目的 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的世袭现象,以整顿史制。让更多的人才为政府所用,崇尚文学的风气,既选拔了人才,也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的出现和演变历史 总体概括 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成科举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具体分析 隋唐时期 科举制在隋朝时期渐露萌芽,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隋朝,但是也受到很多人争议。 唐朝正式出现了科举制,但是每次选拔的人较少。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在唐代在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2014复旦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

《2014复旦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复习精编》 目录 Ⅰ序言 Ⅱ考前必知 一、学校简介 二、学院概况 三、专业介绍 四、师资力量 五、就业情况 六、学费与奖学金 七、住宿条件 八、其他常见问题 Ⅲ考试分析 一、考试难度 二、考试题型 三、考点分布 四、试题分析 五、考试展望 Ⅳ复习指南 《中国文化要略》 《现代外语教学》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Ⅴ核心考点解析 《中国文化要略》 第一章简论 第二章地理概况 第三章历史发展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 第五章汉字 第六章学术思想 第七章宗教信仰 第八章古代教育

第九章科举制度 第十章典藏书籍 第十一章科技成就 第十二章传统建筑 第十三章古典文学 第十四章各类艺术 第十五章风俗习惯 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现代外语教学》 绪论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 第一章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第二章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第三章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分析 第四章外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第五章外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第六章外语教学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绪论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学生心理 第二章认知发展 第三章社会和情感发展 第四章智力与创造力 第五章特殊学生 第二部分学习心理 第六章学习的行为主义观 第七章学习的认知观 第八章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 第九章复杂的认知过程(上) 第十章复杂的认知过程(下) 第三部分教学心理 第十一章制订教学计划 第十二章激发学生动机 第十三章有效课堂教学 第十四章学习结果的测评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对当代的借鉴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对当代的借鉴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但如今我们提起科举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八股文、死板、落后、封建、百害而无一利等贬义词。但它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存在即合理,科举制既然在我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就必然有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之所以对它误解颇深,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它的负面宣传,另一方面是我们又知之甚少的缘故。那么科举制度到底为什么存在了那么久?它对我们当今的选拔制度有何借鉴呢?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那么隋代以前中国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这种制度初期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同样存在着种种弊端。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

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科举制度诞生了。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从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那么它为什么能存在这么多年?它和以前的制度想比有什么优越性呢? 科举制度先进性的根本在于它是对全体百姓开放的(少数身份不符的除外),这保证了统治阶级一定的流动性,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一个垄断不开放的统治集团是注定不会长久的。此外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另外科举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因此科举制度绝不是无一是处的,相反它特别在前中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贡献卓越,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2021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说起它,真可谓是大名鼎鼎,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辉煌一时。在国外最新的QS排行榜中,在中国高校排名中更是名列前十。但是在国内,它的实力与它的排名却大大地不相符,严重低估了该校的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校的地理环境严重的影响了它的生源,实际上它只是位于一座偏远的县城里,而且交通十分不便。而是在现今的中国高校排名中,城市加分项也很重要,同样的一所高校位于两座不同的城市,也可能影响它的排名。恶劣的生活条件和不是很优秀的国内排名严重影响了它,导致生源上不去。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如此,它依然入选了211、985以及最新的双一流工程,实力仍不可小觑。 今天我就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同学,可能不知道什么叫专业硕士学位。我在这里就给大家科普一下,研究生分为学硕、专硕和头几年刚有两证的非全日制。当日一般非全日制,大家都不考虑。学硕一般考试难度难于专硕,但是在考研调剂的时候,学硕可以调剂专硕,而专硕却不能调剂学硕。 接下来我就说说在准备考研期间的规划吧。 作息时间: 首先我就要说说作息时间,千万不要熬夜学习!也许有的人喜欢熬夜复习,但其实这是典型的事倍功半。熬夜对身体不好,万一身体垮了一切就都完蛋了。其次真的很影响第二天的精神!当然你如果是夜猫子那就当我没说,哈哈哈。 06:30-07:30 洗漱,早餐 07:30-09:00 背诵前一天知识 09:00-11:40 专业课(看视频,做笔记,背诵) 11:40-12:20 午餐 12:20-13:00 看一会政治,酝酿睡觉 13:00-13:45 午休 13:45-17:00 专业课 17:00-18:00 晚饭 18:00-20:00 英语 20:00-22:00 政治 22:00-22:30 复习今日所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北外翻译基础真题

翻译基础 1.毅10000词,还有新的专八词汇,新的《中高级口译考试词汇必备》 卢敏出的《笔译二级三级通用的词汇》和ChinaDaily出的一本书《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12天突破英汉翻译》三笔的配套训练培基的散文我也有练过15篇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我还是建议大家背下来 2. 《培基散文》 《高级英汉翻译教程(叶子南)》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Chinadaily 英语点津 经济学人&ECO中文网 金融时报&其中文网 政府工作报告 英语文摘 TIME 热词新语翻译 3. 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二级笔译》,庄译传的《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叶子南的《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4. 说到词汇互译,我虽然记过很多词条——《中国日报的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版的财经科技词汇100多页、中国日报手机报、还有英语点津上的新词热词,但是!后来发现背的东西基本没怎么考到过。 Pinkham的《中式英语之鉴》 喜欢长栓老师的书,练了一本《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 5.《非文学理论翻译与实践》《中式英语之鉴》《高级英汉翻译理论实践》《名校全真试题精解(英汉互译)》(星火英语的,北外主编的)还有二笔的教材 6.大学那本《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中高级口译口试词汇》、《最新中国特色词汇》、二笔词汇翻译。还有其他学校真题中考到的词组翻译也要重视, 新词主要就是看英语点津的新闻热词、流行新语、新词新译模块。前期可以在网页上看,但九月后最好把每天的都打印出来认真看,我当时是跟同学分工,一人复制一个月的,全打出来看了。要随时关注我国特色的新词,手机软件,微博,微信可以尽可能多关注些学习(如英文巴士、人民日报、CNN、中国文摘、外媒翻译学习、译尤未尽等是二三笔中的政经类,书中有些基本翻译技巧,适合初级看。英语文摘,周刊,CNN。还有其他学校真题 长栓老师的那篇给考研者的建议长栓的《非文学翻译》中国文化类,个人比较喜欢全国MTI 系列教材《高级汉英翻译》,里面有关于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类的,还有关于中国茶文化、介绍日晷什么的。还有《每天读点中国文化》 7. 《中国文化要略》《中国文化概论》《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 8. 二笔三笔教材及练习册 英汉翻译教程(培基)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2版(长栓)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 中式英语之鉴(John Pinkham)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修订版(居祖纯)

对外经贸大学汉硕考研真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年份录取人数报考人数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4汉语基础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①笔试语言学综合 ②面试 2015年24人58人 2016年20人——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3:1左右(竞争较激烈) 2、以上数据录取人数包括推免人数2015年推免4人。 3、语言学综合复试笔试内容分配:现代汉语50%,对外汉语教学概论30%,古代汉语20%。 4、复试面试主要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语言教学能力、外语口语能力及中华才艺等。 5、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复试时加试科目:语言学概论 6、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贸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年份政治英语汉语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总分 2015年44分44分66分66分327分2016年45分45分68分68分325分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2015年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第一年进行招生。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16年仅招收全日制脱产学习学生。 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