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房县实验小学数学集体备课

年级五张仕琼课时第1课时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8—2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

含义。

2.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

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3.5×3= 0.36×6 30.6÷0.6

5.15÷5 2.7+7.9+7.3 9.8-3.66-5.8

2.复习回顾。

(1)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课件演示)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教

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1)看大屏幕,形象感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3)、同桌之间互相摸一摸、说一说。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探究,尝试探疑

学生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思考:(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2、小组合作交流

重点交流怎么数面和棱的。

3、展示互动,点拨释疑个性化调整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三)教学例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思考: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3)全班交流,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根据学生回答,师述: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5.练习。

三、学以致用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6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

(3)做一个其中四个面是正方形的,而另两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4)做一个12条棱各不相等的长方体。

(5)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2.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3.练习五第2题。

一个长、宽、高分别为40厘米、30厘米、20厘米的小纸箱,在所有的棱上粘上一圈胶带,至少需要多长的胶带?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了哪些长方体的知识?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房县实验小学数学集体备课

年级五设计者汪远慧课时第1课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8—2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索长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

含义。

2.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

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

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3.5×3= 0.36×6 30.6÷0.6

5.15÷5 2.7+7.9+7.3 9.8-3.66-5.8

2.复习回顾。

1、复习旧知。

(1)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课件演示)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化整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4)、同桌之间互相摸一摸、说一说。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探究,尝试探疑

学生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思考:(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2、小组合作交流

重点交流怎么数面和棱的。

3、展示互动,点拨释疑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生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棱的长度都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生2:可以全部量出来,在把它们加起来。

生3:只要量出其中的三条就可以。

师:那你说说量哪三条?为什么?

生3:只要量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因为长方体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生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1.出示尝试题。

长方体的顶点、面、棱各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本例1,动手操作并完成书中的填空。

思考:

(1)观察(长方体):看一看,并数一数你能发现什么?你是怎样数的?将你的发现写在书中第19页的表格中。

(2)什么是完全相同?怎样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与相对的棱长完全相同?

3.交流汇报。(根据尝试题与自学提示进行交流汇报)

4.归纳小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

三.第二次尝试

如果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你认为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一定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吗?(试一试)

1.动手操作,并思考。

2.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3.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分别叫什么?

4.讲解: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长度相等。相交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般情况下长度不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5.练习。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24条棱。()

(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四.巩固练习。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 8个顶点。 ( )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相等。()

(4)一个长方体最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2.填空。

(1)它的上面是()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2)它的右侧面是()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3)它的前面是()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3.练习五第2题。

一个长、宽、高分别为40厘米、30厘米、20厘米的小纸箱,在所有的棱上粘上一圈胶带,至少需要多长的胶带?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了哪些长方体的知识?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四.全课总结:同过今天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6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1.6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 领会重要的类比思想、归纳思想,逐步形成数感、符号感. 【情感态度】 认识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感受数学的严谨性,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鼓励猜想,倡导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欣赏数学和感悟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1.准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特别是负数的乘方运算. 2.(-a)n 与-a n 的区别.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如果我们把一张足够大且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请大家猜想一下:它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 【教学说明】由生动、有趣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和谐主动探索的氛围.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在小学学过2×2×2可以简记作23,那么23,3 2各表示什么意义? 2.(-2)×(-2)×(-2)×(-2)×(-2)可以简记作什么?可以简写成什么形式? 【归纳结论】一般地,a 是有理数,n 是正整数,则把 简计为a n ,我们把a n 读作a 的n 次方,也读作a 的n 次幂. 求n 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在a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即:

特别的,a2通常读作a的平方,a3通常读作a的立方. 【教学说明】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3.议一议:(-2)4与-24的含义相同吗?它们的结果相同吗?(-2)3与-23的含义与结果也相同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理解,掌握乘方的意义. 4.计算(1)102,103,104 (2)(-10)2,(-10)3,(-10)4 5.根据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什么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什么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什么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是什么数? 【归纳结论】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2,103,104 (1010) 请学生讨论回答: (1)1021表示什么? (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10的n次幂就是1后面有n个0.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42例1、例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一个数的平方一定大于这个数 B.一个数的平方一定大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C.一个数的平方只能是正数 D.一个数的平方不能是负数 3.蟑螂的生命力很旺盛,它繁衍后代的方法为下一代的数目永远是上一代数目的5倍也就是说,如果蟑螂始祖(第一代)有5只,则下一代(第二代)就有25只,依次类推,推算蟑螂第10代有( C ) A.58 B.59 C.510 D.511 4.(-3)·(-3)·(-3)用幂的形式可表示为 .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 开课教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长方体的认识 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1doc初中数学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1doc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乘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2、会依照定义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看分析生活中的实际咨询题。 4、培养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归纳,加强对乘方意义的明白得,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乘方的符号法那么及其运算。 教学难点:明白得幂、底数、指数的概念。 情感: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烈火、轻巧的情绪进行学习,力求整个教学过程态势相济,收放自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咨询题1、请哪一位吃过兰州拉面的同学讲一讲拉面的制作过程?〔结合学生口述过程〕多 媒体展现〔书上图片53页〕 制作过程如以下图〔多媒体展现〕 教者设法引导学生将生活咨询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看解决。 引导 1、如此通过几扣可拉出64根?128根? 2、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二、数学实验 将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多媒体展现〔要求每个学生都实验一下〕 引导学生如此对折8次后,大约有256层,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2×2×2×2×2×2×2×2=256,在此基础上,教师连续提咨询,至于对折20次,100次有多少层?如何用算式表示出层数?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板书课题〕 三、议一议 让学生列举实例,打开思路,看还能举出类似的咨询题, 例如:1、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有一杯可乐,第一次喝去一半,第二次又喝去余下的一半,如此方法喝下去,第五次后剩余的饮料是原先的几分之几? 3、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通过8小时,1个这种细菌能够繁育成多少个? 四、探究新知 由折纸实验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出2×2×2……×2等于多少?明显如此的书写和运算都专门苦恼,人们在社会和科学的实践中,通常差不多上查找一种既简洁又美观的表达形式和方法,那个地点自然会想到能否找到一种既简洁又美观的表示100个2连乘的方法和形式呢? 教师可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小学学过的连加算式书写,从而探究发觉出有理数乘方的书写形式。 引导1、100个2连加可写成什么? 引导2、100个a 连加可写成什么? 引导3、n 个a 连加可写成什么? 引导4、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什么缘故?边长为a 的立方体的体积表示什么缘故?类似地100个2连乘可记作什么? 在此基础上,探究出乘方的运算的定义、符号及读法并板书。 在学生初步明白得乘方的意义基础上教者强调指出如下几点: 1、加减乘除四那么运算都有运算符号,而乘方运算没有,其运确实是由两个数所处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这是后者与前者的区不。 2、乘方运算一定要注意书写规范、正确,强调底数写正中且大,而指数位于底数的右上角且小。就象一个大人的左肩上坐着一个小孩。这种表达形式反映了数学形式的结构美。 3、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必须加括号,把它看成一个整体。 五、研讨范例 例1、运算 ①26 ②73 ③(-3)4 ④(-4)3 ⑤-34 a n 幂 底数 指数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者路丽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1长方体的认识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2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A):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B):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掌握(C):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4.应用(D):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四面体、六面体形状的盒子,白纸,吸管,剪刀等。 【导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长方体:它的各部分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展示实例。如果沿着实物图的轮廓画线,将实物隐去就得到长方体的立体图。 你们觉得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吗?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精讲点拨: 1.自学提纲: (1)从哪些方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研究呢?

(2)想想研究的长方体物体;4人一组采用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3) 看你们能从中发现长方体的什么特征;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课堂本上。 ( 4)学生小组活动填表。 2.精讲点拨: (1)请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成果。要求说出你们发现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交流。 A、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 B、多媒体演示:相对的面、相对的棱。 C、认识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及其特征,完善学生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3)引发讨论,释疑。 引导学生把长方体按不同的方式摆放,充分理解长、宽、高的含义及其相对性。3.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1)想象:当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相等时,会转化成什么图形?(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2)交流正方体的特征。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借助板书按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 5.小结,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你能完整的给大家介绍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吗? 三巩固练习: 1.操作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互相说其特征。 2.知识应用 如图:这是一个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物体的前面、后面是一个()形,长是()米,宽是()米; (2)左、右侧面是()形,长是()米,宽是()米; (3)做上、下面大约共需要()平方米的材料。(4)根据上面的条件,你还能知道什么? 3.下图按虚线折叠,能否围城正方体?5米 4米 6米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在小学平方、立方和有理数加减乘除的基础上,本课时 引入有理数的乘方.学生通过探索,理解乘方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这节课承上启下,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且知道a a记作2a,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前几节课,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知识技能基础.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抽象、归纳等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习数学、与人交流的经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意识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教学任务分析 新版教科书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学会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有理数乘方的必要性,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领悟乘方运算符号的确定法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负数、分数的乘方运算;归纳和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方法则. 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分析 一、感受新知 1.预习新课:(课前完成)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请看!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指生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对,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看!!这些长方体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喜欢得长方体?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请看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2)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好,开始行动吧! 汇报交流,学习新知 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出了一个漂亮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哇!这么漂亮啊!哪个小组想拿着你们做得,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指生说。 1. 研究长方体的面这组同学发现的可真多,他说到长方体上有很多面,哪是长方体的 面啊?谁能给大家找一找?对,像这种平平的滑滑的就叫做长方体的面。 我们来摸一摸,那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啊?哪个同学来给大家数一数?这位同学采用了标号的方法。谁又不同的数法?注意到了吗? (演示)前后、上下、左右。这种数法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真棒!咱们再用这种方法数一数。 哪个小组还发现了面的哪些特征?指生说。哦,这组同学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你们组是怎么知道相对的面一样大的?通过比较发现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特征啊?你们组举手,有问题吗?哦?你们组的长方体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真的吗?快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还真是这样啊!这种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2. 研究长方体的棱哪个小组还想上来汇报?有情这组。你们还指出长方体有棱?对, 这组同学知道的真多!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棱。 同学们都来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指生说。有12 条棱。那你是怎么数的?上前边来数一数。哦,横着有4 条,竖着有4 条,还有斜着的4 条。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演示)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3组,每组相互平行的有4 条。 下面同学们再看一看,量一量这些棱的长度。 指生说。你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指生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脉络。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说明:面;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再次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说一说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先用手摸,然后再给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从整体上明确概念,建立起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有效联系。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5分钟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有平平的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板书: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

1.6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 领会重要的类比思想、归纳思想,逐步形成数感、符号感. 【情感态度】 认识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感受数学的严谨性,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鼓励猜想,倡导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欣赏数学和感悟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1.准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特别是负数的乘方运算. 2.(-a)n 与-a n 的区别.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如果我们把一张足够大且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请大家猜想一下:它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 【教学说明】由生动、有趣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和谐主动探索的氛围.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在小学学过2×2×2可以简记作23,那么23,3 2各表示什么意义? 2.(-2)×(-2)×(-2)×(-2)×(-2)可以简记作什么?可以简写成什么形式? 【归纳结论】一般地,a 是有理数,n 是正整数,则把 简

计为a n,我们把a n读作a的n次方,也读作a的n次幂. 求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即: 特别的,a2通常读作a的平方,a3通常读作a的立方. 【教学说明】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3.议一议:(-2)4与-24的含义相同吗?它们的结果相同吗?(-2)3与-23的含义与结果也相同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理解,掌握乘方的意义. 4.计算(1)102,103,104 (2)(-10)2,(-10)3,(-10)4 5.根据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什么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什么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什么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是什么数? 【归纳结论】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2,103,104 (1010) 请学生讨论回答: (1)1021表示什么? (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10的n次幂就是1后面有n个0.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42例1、例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一个数的平方一定大于这个数 B.一个数的平方一定大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2.5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2.5 有理数的乘方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1 乘方的意义 1.x 3 表示( ) A .3x B .x +x +x C .x ·x ·x D .x +3 2.在(-3)4 中,底数是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 3.把下列各式改写成乘方的形式: (1)12×12×12×12×12 =______; (2)(-5)×(-5)×(-5)=________. 知识点2 乘方的计算 4.(-5)2的结果是__________;-52的结果是________. 5.xx·杭州计算-22的结果是( ) A .-2 B .-4 C .2 D .4 6.计算: (1)(-3)2; (2)? ????252 ; (3)(-1) xx; (4)-12 .

7.计算: (1)-2×(-1)3; (2)(-5)4÷(-5)2 ; (3)-32×? ????-132 ; (4)(-1) 2019×(-2)+(-1)xx . 知识点3 乘方的应用 8.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

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如图2-5-1所示.请问这样捏合到第8次后,可拉出细面条的根数是( ) 图2-5-1 A .64根 B .128根 C .256根 D .512根 9. 大肠杆菌每过30分钟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3小时后这种大肠杆菌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 10. 计算(-1)xx +(-1)2019的结果是( ) A .0 B .-1 C .-2 D .2 11.下列各数中,数值相等的有( ) ①32和23;②-23与(-2)3;③22与(-2)2;④425与1625;⑤-(-0.1)3与0.001.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12.联想一些具体数的乘方,可得当a <0时,下列各式成立的是________.(填序号即可)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是棱长特征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形状,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教材27页——29的内容,练习五的1、3题。 二、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活动,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知道长方体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特征。 四、教学具准备: 长方体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模型、表格、橡皮泥、3组小棒(每组4根同样长)。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请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物品(如:牙膏盒、墨水盒、魔方……),观察哪些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学生整理摆放或展示,师生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出长方体的图形。借助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上面有“面、棱(边)、顶点(点)等。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完善,教师可以借助长方体的图形,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

教师边比划边描述:长方体的6个面;我们把两个相交的边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操作活动)同桌比划,巩固“面、棱、顶点”的概念。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这节课将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3、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认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猜测):长方体的上面有面、棱和顶点,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能会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评价学生的猜想很有价值,然后启发学生,如果分析长方体的面,你会想到从面的哪些方面进行分析?长方体的棱呢?顶点呢? ②围绕上面的问题,学生个体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中有点困难,或有点茫然……。教师在此过程中提示或点拨,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面的面积怎样?大小一样吗?(可从长方体面得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提示) ③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长方体的面,形状都是长方形。 ★相对的面得面积完全相等,大小也完全相等。 这一小组成员或其它小组补充: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有的物品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例如:一些特殊的包装盒)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 XXX XXXXXX小 学 27~29 页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 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 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 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 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 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 4 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 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 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②引导小结:长方体有 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 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归纳小结: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 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 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在仔细观察、认真交流的基础 上讨论: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精品导学案 湘教

第14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通过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培养正确迅速的运算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乘方的意义及运算。 难点:乘方的运算。 目标导学:(2分钟) 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面条,想想看,捏合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条,你是用什么数学方法求出来的呢? 自学自研:(16分钟) 模块一、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阅读教材P41“议一议”之前的内容,寻找规律,完成下面内容: 在小学我们就学过,2×2可以简记为22,2×2×2可以简记为23,那么2×2×2×2可以简记为,2×2×2×2×2可以简记为。 类似地,(-2)×(-2)= ; (-2)×(-2)×(-2)= ; (-2)×(-2)×(-2)×(-2)= ; (-2)×(-2)×(-2)×(-2)×(-2)= 。 归纳:1、一般地,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则把连续的n个a相乘简记为a n。 a n= 读法:a n读作a的n次幂或者是a的n次方。 2、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在a n中,a叫做,n叫做,特别地,a2通常读作a的,a3通常读作a的。a1规定为a。 例1、填空:①(-3)×(-3)×(-3)=. ②(—)×(—)×(—)×(—)=; ③在(-)3中,指数是,底数是,幂是。 变式1、76表示()。 A、7个6相乘; B、7乘6; C、6个7相乘; D、7个6相加。 变式2、填空:(-2)4读作-2的4次方,结果是。 -24读作2的4次方的相反数,结果是。 模块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阅读教材P41“议一议”~P42,寻找规律,完成下面的内容: ①22= ;23= ;24= ;25= 。 ②(-2)2= ;(-2)3= ;(-2)4= ;(-2)5= 。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案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 2.内容解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3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比、探究、归纳等过程,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转化的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够正确指出有理数乘方的指数、底数、读法和表示意义.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计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通过生活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应用;类比探究、归纳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运算.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学生很容易由有理数乘法符号法则得出.而对于计算(-a)n和-a n时就很容易混淆,另外在进行分数乘方计算时学生容易忘记加括号,这也是对乘方的基本概念理解认识不足的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相关概念,并合理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情景一:将一张面积为1的长方形纸片,对折1次,层数为几层?对折2次呢?连续对折5次呢?如何列算式计算其层数? 【师生活动】1.课件出示:情景一:问题1 折叠一次:2层 折叠两次:2×2=22=4层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

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 XXXXXX小学 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7~2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再出示长方体。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教师设疑:刚才大家所说的物体,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你们为什么都说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用切水果的方式引出面、棱和顶点。通过学生的交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认识棱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认识顶点时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通过触摸感知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让后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实际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把结论填到表格中,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①汇报交流长方体的特征,并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②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归纳小结: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板书。 面: 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在仔细观察、认真交流的基础上讨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