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

知识目标

1.知道法治的作用及要求。

2.了解我国重视法治建设的标志。

3.知道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能提高对法治作用的认识水平。

2.热爱中国共产党,增强对党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中作用的认识。

3.通过对建设法治中国的学习和认识,能从不同角度、领域为法治中国建设献计献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和要求的认识,支持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

3.树立法治观念和意识,做一名尊法守法护法用法的中国人。

重点

1.法治的作用及要求。

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难点

1.法治的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2.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教师准备:

1.精心制作教材上相关情景幻灯片。

2.认真备课,设置上课提问。

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中的探究问题。

2.准备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提问探讨。

一、图片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幻灯片展示两个词语:法治和人治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法治?什么是人治?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法治的面纱,学习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今天我们学习第一框《夯筑法治基石》。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选择法治道路

1.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回答问题:

(1)认真观察这些图片,找一找: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2)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请学生回答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交通警察、政府行政工作人员、工商质监管理人员、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等;(2)法治或者说是法律治理。

【过渡语】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呢?

教师总结:(1)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小的方面),法治的作用就是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从社会或国家的角度来讲(大的方面),法治的作用就是: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过渡语】既然法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重大作用,该如何施行法治(用法律治理)呢?或者说法治的要求有哪些呢?

2.法治的要求

(1)实行良法之治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良法的判断标准”,或何谓“良法”?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判断标准:

①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③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知识拓展】修改宪法是时代之需、民心所向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是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重要成果。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是一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好宪法。现行宪法诞生三十六年来,充分发挥了根本法的法律权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作了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

自2004年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再次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使得宪法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反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保持宪法自身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适应性。因此,此次修改宪法是时代之需。

在新时代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也是民心所向。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既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现行宪法的每一次宪法修改都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及时归纳和总结社会各界对宪法修正案提出的好的看法和建议,有效地汇聚了民意,使得宪法修改活动符合人民利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的意愿,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此次宪法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宪法修改提出的各项意见和基础之上慎重决策的,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等共同意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充分的人民性。

(2)实行善治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地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知识拓展】公民享有参与权

所谓“参与权”,主要是指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这里的“各种途径和形式”,包括选举、投票、协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批评、建议、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讨论国家政务等。参与权首先使公民感受到自己是国家主人、社会主人、本人所在共同体(本人所在的单位和所参与的社会组织)的主人,感受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所在共同体、对他人的责任,从而积极与政府和单位、组织的管理者合作,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公民对国家政务(如立法、决策、执法等)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有利于防止社会公共政策和公权力行为的偏差和失误,平衡和协调各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人们的利益冲突。

3.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教师总结: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描绘法治蓝图

【过渡语】法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重大作用,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我国非常重视法治建设。

1.重视法治建设表现: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48页、49页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978年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