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溪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本溪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本溪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本溪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本溪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辽委发…2010?12号)和《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资源优势:本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古人类文化、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宗教文化、抗联红色文化、地质文化等在这块土地上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形成多姿多彩、积淀深厚的文化景观;本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拥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6处、文物保护单位18处,以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亚洲最长的地下暗河本溪水洞和国家森林公园关门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享誉中外;本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拥有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本溪桥头石雕(辽砚)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个性鲜明的文化产品,为本溪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

有利的条件。

2、产业现状:我市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些主要门类基本形成,新闻出版、广播和有线网络、数字电视、文化艺术、报刊发行、广告印刷、文化旅游、动漫和创意设计等文化项目稳步发展。全市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完善,产品结构不断丰富,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企业和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使我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

3、工作基础: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度重视,制定下发了《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本委办发…2009?12号),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我市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新增试点地区和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城市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经营单位转企改制,使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文化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我市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公共服务日趋完善,行政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多元化文化市场更加开放和活跃,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存在问题:我市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等与先进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9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按照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到“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要达到5%,实现增加值100亿元。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五年全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的增速必须实现25%,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必须实现50%。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困难很多。因此,必须正视面临的问题,迎接挑战,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5、发展机遇: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当前,文化产业正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为文化产业迈向市场和确立新的市场主体地位提供了发展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文化产

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迅猛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业态、扩大传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特点,让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为此,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有所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全方位、宽领域开拓文化市场,实现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本溪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文化导向。正确处理“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坚持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生产独特的文化产品,建设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增强文化产业的

活力和竞争力。

3、坚持改革创新驱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和优化。

4、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实施“走出去”战略,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资本,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文化贸易,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5、坚持市场机制牵动。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突出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文化市场功能,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6、坚持产业集聚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利用优势文化资源,建设我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基地),培育和做大做强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重点文化企业,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集群协同、集约、高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市场竞争有序,彰显本溪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战略合作,建成3至5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每个县(区)

要培育出1个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文化企业;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要引进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最终实现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5%,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幅不低于50%,使我市文化产业成为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三、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突出重点发展领域。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标准,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整合现有资源,将新闻服务、广播电视服务、出版发行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以及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告印刷服务等作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发展影视传媒、工艺美术、广告印刷、文化演艺、网络文化等基础产业力量;优先发展以辽砚为代表的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个性的特色产业项目;做强做大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基础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组合,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新体系,构筑文化产业新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二)培育和壮大重点文化企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着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和总量,注重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

力度和工作指导,做强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的重点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壮大企业规模,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组织推进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按照布局合理、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的要求,加快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市场辐射大、生产成本低、产业关联紧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对符合文化产业政策和扶持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政府相关部门将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国家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各项政策,制定落实措施。

(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按照结构合理、功能齐备、运行有序、信息畅通的要求,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促进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文化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适应群众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引导公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文化消费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五)鼓励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市,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积极拓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领域,不断寻找和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鼓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引导文化企业开阔经营视野,提高经营水平,扩大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支持我市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展示、推介活动,促进本溪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四、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社会融资”的办法,围绕打造辽砚这一文化产业品牌,培育和壮大影视传媒、工艺美术、广告印刷、文化演艺、网络文化等重点行业,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休闲娱乐度假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市场辐射广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使我市的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建设辽砚产业园和以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址主题公园为载体的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以辽砚为代表的青云石、紫云石等石雕艺术作品的创作、研发、生产、销售,借助“辽砚”成为“辽宁新

三宝”之一的有利契机,将辽砚打造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和龙头品牌。积极推进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址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本钢一铁厂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打造成集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创意服务、科普教育展示、休闲健身娱乐、影视作品拍摄于一体的“中国近代工业遗址”主题公园。

具体项目:

1、南芬区辽砚文化产业园区,总投资20亿元;

2、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址主题公园,总投资3.5亿元;

3、明山区辽砚文化开发销售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

(二)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业。推进本溪电台、电视台、本溪日报、本溪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以及重点网络媒体等传媒业做大做强,引导新闻影视业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向集团化迈进;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持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等综合业务,加强广播电视制作、传播、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数字影院建设,适应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具体工作:

1、整合有线电视网络;

2、支持新型传媒业发展,扩大市场容量,提高经济效益;

3、加大市场引导,支持数字影院等新型文化企业发展。

(三)积极培育重点工艺美术项目。充分利用我市山川秀美的自然优势,借助以冯大中、邢世靖等为代表的本溪画家群的影响力,推动本溪美术作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以“中国画家村”冠名的美术写生、创作、展示、交易基地。推进本溪画院建设,发挥专业画家力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草编、根雕、铁艺、奇石、核桃木工艺品、剪纸、版画等工艺美术业,促其增强生产经营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组建文化产品拍卖行,积极扶持文物、古董、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加快建设本溪美术会展中心(文化大厦),使其成为我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展示、交易、拍卖平台和生产要素交易中心,加速我市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具体项目:

1、本溪美术会展中心(文化大厦),总投资1.5亿元;

2、投资建设中国画家村;

3、做大做强本溪画院。

(四)扶持重点图书发行和广告印刷业。立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充分挖掘我市现有的文化资源,在广告创意、

印刷出版等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中寻找产业优势,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文化产业规模。着力加强对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时尚设计、工艺品设计等创意产业的支持,促进广告、创意、策划、印刷出版等项目与企业产品设计和包装印刷相结合,为我市提高产品包装设计水平服务。支持本溪日报社印刷厂等一批重点印刷企业转企改制,成为新的市场经营主体。在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站前等商业区建设我市广告设计包装印刷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广告公司和印刷企业。加大网络和新闻出版、报刊图书发行的管理和改革,促进产业升级。

具体工作:

1、加快本溪日报印刷厂转企改制,增强市场活力;

2、加大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扩大市场主体,完善销售网络,扩大销售规模;

3、在开发区、站前、消防地区建立广告设计及印刷服务基地。

(五)培育和充实文化演艺市场主体。加快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组建本溪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打造融策划、创作、演出、营销、培训于一体的新型现代演艺公司,实行剧目创作、演艺联盟和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培育大型文化商务服务企业,推动文化晚会策划,艺术、模特大赛策划,展会策划,民俗民间活动策划等文化活动实行市场化经营,纳入市场化管理。加快建立文化演艺中介服务和文化艺术经纪

人代理机制。引导市场主体挖掘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要素,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创作,丰富文化市场经营内容,实现文化增值服务,努力提高文化演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具体工作:

1、加快国有市属文艺院团改革,组建本溪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2、培育文化服务公司,组织开展策划、创意、服务等活动,丰富文化市场内涵;

3、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中介和经纪组织,完善文化市场机制。

(六)积极支持网络文化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对互联网新闻服务、广告服务以及以数字内容为载体的综合类信息服务管理,支持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提高集约化水平,扩大互联网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软件制作企业的孵化,扶持动漫、游戏及其衍生品的开发,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规模的从事电脑特技、电脑动画、游戏软件开发制作的专业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创办综合性或行业性电子商务网站、文化信息网站,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加强网吧建设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具体工作:

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经营活力;

2、扶持动漫、游戏及其衍生品的开发;

3、加强文化网站建设和管理;

4、加强网吧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七)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利用本溪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依托沈阳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整合历史遗产、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承载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本溪水洞—温泉、关门山—汤沟、铁刹山、桓龙湖—五女山、大川温泉、财神寺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使本溪成为辽宁文化旅游圣地;推动五女山历史文化遗产园区功能完善,增加文化旅游含量;开发铁刹山道教文化,建设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本溪水洞自然遗产园区建设,推动本溪水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利用汤沟地区、关门山温泉资源、枫叶资源和抗联文化资源,建设温泉浴场、森林游乐场、森林度假会所等项目;开发财神寺民俗旅游度假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积极推进平顶山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使其成为现代休闲、健身、餐饮、娱乐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开展文化产品销售、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制作、影视基地、文艺精品创作等文化旅游项目。

具体项目:

1、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

2、本溪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总投资349.5亿元;

3、财神寺民俗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0亿元;

4、南芬影视作品拍摄基地,总投资3亿元。

五、积极做好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建设将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把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文化事业进步,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手抓、两手硬,双向促进、良性互动。

(一)加大城市文化环境建设。按照全市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我市“三都五城”发展目标,加大文化环境建设的投入,不断满足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恢复重建桓仁“八卦城”,将桓仁县城打造成文化氛围浓厚的旅游目的地;加强对现有公园、广场的利用、改造和管理,对本溪市艺术宫的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建成市民大型综合户外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广场;投资建设五女山文化广场,改善市民文化生活条件;新建南芬区和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民活动中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本溪太子河新城体育公园,将城市装扮的更加亮丽。

具体项目:

1、本溪太子河新城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大剧院)、体育公园项目等,总投资15亿元;

2、恢复重建“八卦城”、五女山文化广场、桓仁文化活动中心等,总投资18亿元。

(二)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庙后山古人类遗址,规划建设远古风情园(史迹公园)、古人类遗址陈列馆及其他基础设施,模拟还原旧石器时代的居住环境,系统展示古人类打制石器、钻木取火、狩猎等场景,展示古人类原始生活风貌;积极推进五女山山城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高句丽风情园工程,修复1—3处建州卫所遗址公园;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址、汤沟抗联西征遗址、老秃顶抗联遗迹、南芬“万人坑”纪念地、本溪烈士纪念馆等史实进行有效整合,彰显红色资源优势,展示红色资源价值,用珍贵的历史记忆教育和警示后人。

具体项目:

1、辽宁庙后山远古人类遗址主题公园,总投资6300万元;

2、米仓沟将军墓遗址公园,总投资5200万元。

(三)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着力加强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档案馆、剧场、影院等文化设施的

投入。改扩建市艺术宫和市群众艺术馆,增加服务项目,扩展服务功能,使其成为融入更多现代元素的新型文化活动中心;新建沈溪新城文化艺术中心、沈溪新城图书馆、市档案馆等重点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完善五女山博物馆建设,改善馆藏文物和设施;推进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会展中心、药业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搭建文化发展平台;建设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二期工程,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打造成全国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抗联史实陈列馆;推进水博物馆、枫叶博物馆、辽砚博物馆等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建设,构建多层次的文化格局;加大对农村文化馆、站等设施的投入,改善文化活动条件,落实文化惠农政策,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具体项目:

1、药都会展中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总投资4.2亿元;

2、本溪市图书馆(新城项目),总投资4620万元;

3、本溪市文化广场项目,总投资2亿元;

4、改扩建市群众艺术馆和市艺术宫,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总投资4790万元;

5、本溪档案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

6、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二期工程,总投资200万元。

(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名片。以大型文化活动为牵动,利用文化活动的影响力,积极塑造本溪文化新形

象,展示本溪文化建设新成果。重点组织“中国〃本溪国际枫叶节”、“中国〃本溪财神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拉动本溪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积极组织“本溪十佳枫叶观赏地”评选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更加紧密结合,为旅游产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本溪地区特有的满族文化特质,积极开展满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举办满族民俗文化活动,创办满语文化培训学校、建设满族文化传播中心、满族文化一条街等项目;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开展“文化进社区,培育新风尚”、“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工矿、社区、部队等开展“培训下基层,辅导面对面”活动,打牢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具体项目:

1、本溪县满族文化产业园区,总投资11亿元;

2、组织开展“中国〃本溪国际枫叶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

3、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夯实文化发展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

把文化产业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每年要与国民经济发展事项一同研究,明确任务,制定措施,落实项目。文化行政部门要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明确重要文化项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商,抓好督办落实,确保实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增强文化市场活力,不断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其中重点是推动我市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新华书店、有线电视网络、本溪日报社印刷厂等文化经营单位实现转企改制,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市场主体。

(三)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搭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平台。积极利用金融、财税、工商、规划、土地、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优化文化市场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服务。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并视财政状况力争有所增加,不

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大政府投融资支持力度,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政府投融资的重要内容。

(五)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重点围绕引资金、引技术、引管理、引人才等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开展主题招商和专题招商,加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文化产业招商优惠政策,扩大我市文化产业招商规模,提升我市文化产业招商水平。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投资的多元化。

(六)加快地域文化研究。尽快完成本溪文化定义和文化符号研究,使之成为本溪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引导,实现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整体包装。加快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提高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谋划水平。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政策,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水平,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搭建平台,培养造就一批学有专长、带动力强的“名家、名师”,不断推动文化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其他各类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引进文化创意、研发、管理、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快构筑文化产业人才高地。

(八)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以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为依据,建立年度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使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准确、及时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速度、趋势等相关情况,分析和研究本溪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薄弱环节,为我市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九)加大文化产业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益于受众接受等特点进行媒体宣传推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广告的植入作用,利用户外广告、媒体广告、传单等形式,对文化产业企业和产品进行专项宣传。制作各类纸质、电子精美宣传品,通过经贸活动和友好往来等活动向外赠送和发放,进一步提高我市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优秀文化企业和名优文化产品的风采,积极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论文

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论文 一、正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文化事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部门,其主体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事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生产体系、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消费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产品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具有使用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其生产者难以从市场获得正常的价值补偿。因此,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能由企业等营利性组织来承担,不能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而必须建立起市场以外的集体选择机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因而,公共文化产品是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产品是免费的或显著低于成本价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不实行经济核算,不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而文化产业则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主体是文化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文化产业以营利为目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基本特征。文化企业以工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制造、销售和经营文化产品,创造经济价值,追求经济效益。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多数属于私人产品,而文化产业向消费大众提供的正是私人文化产品。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任何

人对私人产品的消费都排除了其他人同时消费这一产品的可能。因此,在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条件下,企业受自身利益驱动,可以有效地为消费大众提供各类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文化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 (2)职能不同 文化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如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获取信息、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等。文化事业具有点多面广、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等特点,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道德教化和主流价值观培育,彰显的是文化建设的社会职能。因而,文化事业要强调原则性,弘扬主旋律,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努力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增强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让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文化产业的基本职能则是繁荣文化市场,着力于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由于社会分工、阶层分化、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原因,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性、多样化特征。这种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文化产业当然要兼顾社会效益,但它主要追求的却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功能。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公共文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芜湖市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人才欠缺、文化队伍不稳 群众文化工作的载体和阵地主要设在基层,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但目前我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专职站长,专干不专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一些文化站即使是有站长,也只是由乡镇、街道临时聘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心不稳明显地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大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职。这些兼职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或专心不够,影响了履职能力。二是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据了解,目前我市各级文化机构中,许多是一般行政人员和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文化人才不足。在农村,公共文化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尽人意,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水平有限、且年龄老化。三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文化站干部兼职其他行政工作的情况比较突出,文化站干部业务技能不强,艺术门类的辅导、文化活动的组织无法胜任的问题也较普遍。 2、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一些图书室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更新,借阅人数不多。 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尽管这些年来文化事业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费增幅明显偏低。而且各县(区)区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也相当悬殊。与城市相比,不少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设备老化、人员和活动经费缺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是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融资体制也不够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过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的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较小、份额偏低。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不高。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23.17亿元,占全市GDP的3.09%。文化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精)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3日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1427851.html,2009-08-11 10:21:1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 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强市” 战略, 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现就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7 V?? 一、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7 U?纮 ? (一“十五”以来,我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和服务网 络日趋完善, 文物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要看到, 现阶段我市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 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 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现状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还不相适应。面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新要求,面对“三抓六打造一建双创”的新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握有利于我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文 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7 U?纮 ?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按照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新一强” 、“三抓六打造一建双创” ,提升“转折之城” 、打 造“会议之都”的战略目标,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黔北文化品牌, 培育文化支柱产业, 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7 U?纮 ? (三基本原则。 7 U?纮 ?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2页)

【最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1X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

文化事业与产业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因此,科学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的属性,使其各归其位,各负其责。 首先,从性质上讲,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营性、市场性。所谓公益性就是说,公共文化需要政府来提供,政府提供的这种文化基本上是免费的,或者是收费很少带有优惠性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基本性就像百姓生活中油盐酱醋茶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的文化需要;均等性,就是不分区域、城乡、贫富、男女、老幼、户籍都能够享受到的服务;便利性,就是文化场所的设置、空间的规划以群众最方便为目的。所谓经营性就是说,企业主体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向社会提供带有盈利性质的文化产品。经营性文化产业具有分众性、市场性、盈利性的特点。分众性,就是经营性文化产品主要满足一部分公众的文化需要;市场性,就是文化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来融资、来发展,生产面向市场的文化产品;盈利性,就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以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其次,从满足的对象及内容上看,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基本文化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当前,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权益就是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内容,在农村还包括每月一场免费电影。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背景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作为现代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文化产业推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丰硕成果在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中,通过不断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文化产业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抓住文化产业,就抓住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扩大内需方面,文化产业与物质生产和服务业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物质产品和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创意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对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内需的重要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直接拉动消费的增长,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有一个更大发展。 有鉴于此,**市提出了建设“***”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构想,**市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培育重大文化项目为抓手,以打造特色文化园区为载体,以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配建各种

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与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推动经济文化强市建设。 2012年,**市将启动**文化旅游核心区规划工作,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游玩的同时充分领略**文化特色。而公园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一部分,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途径。公园里的激情广场、秦腔豫剧自乐班、垂钓、晨练、纳凉舞会等活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公园文化。所以公园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山东大鼓、山东快书、琴书等独具山东特色的传统曲艺节目具有广泛的需求,但是一直缺乏较为专业的演出场地。演出场地的缺乏不利于济南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难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2013年在济南市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更掀起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专业的文化艺术中心,不仅可以提供演出场地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提供出了文化发展的的平台。经反复论证、研究后,2011年**政府决定将**公园西南**改建为文化艺术中心,以杂技演出、文化展示为主。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项目建成后将会与全民健身中心共同构成济南市市民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断的提高演出的水平,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要求。

文化产业概念优选稿

文化产业概念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1、文化产业概念:工业化的生产,机器大生产的标准。 2、文化投资概念:一定的经营主体为获取社会,经济的效益而投入的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产业的经济活动。 3、炫耀性消费概念: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4、文化产业链:从某种文化资源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产业化运作,形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使之最终到达消费者的各个环节间的所有价值关联。 5、文化产业集群: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文化产业群。 6、“4P”营销组合:营销组合4P指的是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 7、文化企业战略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一般指企业,如果企业间的某些部门达成联盟关系,也适用此定义)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任何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协议。 8、意义的解说者:并不是一般的的生产合作者,因为他们的解说本身也是一种原作基础上的在创作。 9、文化产业是从何词而来:文化工业 10、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相互转化②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对立即统一

的。③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推动,不可排斥。④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⑤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繁荣的保障。 11、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①产品的精神性—文化的核心②消费的娱乐性—文化的大众转向③产业的依附性—物质生产水平,政策制度环境。 12、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利用的方法 在开发过程中要强调资源的保护,应坚持三原则,一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二是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三是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 13、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现状,怎样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现状:⑴散、粗、泛⑵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滞后于西方⑶规范,竞争、有序。统一的文化市场系统的建立⑷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体制改革不彻底,指责不明确。 政策: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⑵培育龙头企业⑶打造品牌⑷建设文化产业集群⑸建设文化产业服务独资体系 14、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打造城市名片(文化产业方式) 一是要把已经存在的归纳,提升,展示出来 二是根据现有基础,将可以做的做优,做强。 15、文化产业四大基本运作规律:⑴商品价值分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规律⑵社会价值规律⑶柔性化运作规律⑷超越性运作规律 16、企业如何遵循运作规律提升竞争力 ⑴分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⑵分析市场状况 ⑶产品的调整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19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19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 1 / 9

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9级《城市文化事业管理》作业题 学号:0903040018 姓名:黎尚东 联系实际说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等文化需求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赢利性的工作。文化事业部门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 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部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文化产业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 首先,从性质上讲,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营性、市场性。所谓公益性就是说,公共文化需要政府来提供,政府提供的这种文化基本上是免费的,或者是收费很少带有优惠性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基本性就是百姓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需要;均等性,就是不分区域、城乡、贫富、男女、老幼、户籍都能够享受到的服务;便利性,就是文化场所的设置、空间的规划以群众最方便为目的。 所谓经营性就是说,企业主体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向社会提供带有盈利性质的文化产品。经营性文化产业具有针对性、市场性、盈利性的特点。针对性,就是经营性文化产品主要满足一部分公众的文化需要;市场性,就是文化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来融资、来发展,生产面向市场的文化产品;盈利性,就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以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中央电视台于2004年2月宣布了一项改革计划,要把自己麾下的一部分制作部和频道剥离,使其独立运作并上市融资。而上海文广集团则先行一步。几年内他们已经整合成为一个拥有12个电视频道、11个广播频道、一家互联网媒体、6支运动队和文艺团体的多媒体集团,并引进了外资的合作伙伴———维亚康姆。不出十年,上海文广集团就将成为亚洲的一大全球性媒体巨头。这个案例就很好地表现出文化事业想文化产业转移,中央电视台是政府统领的为满足人民最基本的文化需要的文化事业单位,04的改革计划宣布了事业转产业的重要战略。尔上海的转型成功意味着,文化不仅需要政府调控,也需要有市场这个杠杆。这也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的核心所在。 其次,从满足的对象及内容上看,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而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多样化文化需求就是产业分工、阶层分化、文化教育不同、职业差别带来的文化需要上的多元性。 目前,我国共有3020个博物馆、2850个图书馆、3223个文化馆,38736个文化站,1700多家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4亿多人次。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确保文化事业的稳步发展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形成文化产业新格局。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00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 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力争融入全省及全国旅游网。首先,形成以县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环线。县域旅游环线,即“东环线+西环线”所组成的旅游环线,东环线为“银武高速山阳至漫川段”;西环线为“漫川—莲花池—南宽

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 一、文化的内涵问题 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重要性方面划分可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我们讲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正是与这三方面生活相对应的。物质文明是经济生活的文明,政治文明是政治生活的文明,精神文明实际上是文化生活的文明。因此,讲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问题,实际是与精神生活、精神文明相关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更替上。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贯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将其与经济和政治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时,也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结合”。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将其界定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是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并列提出来的。报告中专设了第六题《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讲发展文化事业,讲文化建设,讲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需要弄清“文化”的内涵。怎样对文化的内容进行界定?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学界的认识还未统一。一种意见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念文化,如文学、艺术、哲学、法律、教育等;二是制度文化,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各种组织等;三是物质文化,包括各种物质产品。这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但也有学者不赞成这种见解,并进行批评。的确,从逻辑上看,这样界定文化概念,文化会变成除自然物外无所不包的东西。连经济、政治和一切物质产品等都包括到文化概念中了。也有人讲文化特指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作中人们一般理解的文化概念,也就是文化部门所领导和管理的文化事业。可是,史学界讲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和有关文化史的著作中,往往不限于观念形态的文化,还涉及经济、政治、医学等多个方面。例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翻译出版的苏联作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中就涉及工具制造、火的掌握、采集经济、捕鱼业及畜牧业的发展、农业的出现、饮食习俗、衣着和装饰、婚姻状况、交换的产生、社会制度(原始村落、氏族制度、部落间关系等)。当然,也讲了精神文化,如语言、宗教、医药、音乐、艺术、戏剧等。又如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讲历史上的文化状态和发展时,将统治者的政治经验包括在内;讲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包括了仰韶遗址中发现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周一良等主编的《世界通史》中讲各国不同时期的文化时,不仅包括文学、绘画、雕刻、宗教,也包括科学、建筑等。讲克里特文化,包括了新石器、铜器、墓葬、住房、宫室,还包括了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手工业和农业、商业贸易等。讲意大利古代文化,包括了驯养动物、制造陶器、铜石并用、农业生产、排水工程、手工业发展、铁器使用、对外贸易、火葬与土葬等。再如郭成康等所著的《唐乾盛世历史报告》中,有《清代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一节,其中讲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时欧洲兴起一股中国文化热,中国的工艺品,如瓷器、漆器、纺织品、扇子、染料等在欧洲风行一时,中国的园林艺术也传到欧洲。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在18世纪出版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和《自然法则》等书,内容涉及中国文化对欧洲多方面的影响,他称赞中国实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当前我们存在的文化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投资不足是目前我们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投入的保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源动力,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其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质的投入会呈现出更为大量的需求。因此,从法律、政策与事实上确认必要与充分的投资,这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而投资不足必然会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一、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的不足,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原因包括: (一)投资渠道不畅通 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政府)的文化投资、民间文化投资和外资的进入。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而由政府财政包办,这种体制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其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多实行“出身”准入制。即只有是“我部门”、“我行业”、“我地区”以及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才能优先进入市场,这就把部门出身、行业出身、地域出身和所有制出身变成了文化市场准入的条件,由此导致民间资本的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使得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急需资本扶持的文化项目只能望梅止渴。而外资由于在文化的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其资本的进入也受到一定的控制。 (二)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诸如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国家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号召和行政措施,而缺乏用法制手段引导、保障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法制环境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的风险成本急剧攀高,令投资者望而生畏。 二、我们文化产业投资不足问题之克服 (一)改革文化产业融资办法,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限制我国金融专家汪保健、肖瑞林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金融的介入力度,假如没有金融的全方位的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产业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仍受资金短缺制约的情况下,鼓励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为此: 1 应鼓励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完善融资手段。在投资来源上,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

《文化产业》考题——+答案

《文化产业》考题+答案 一、名词 1、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文化、贸易和全球化》的报告中认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文化有关而且是不可触摸的,一般通过著作权来保护,并且以商品或服务的形态出现。‘文化产业’通常被称为‘创造性产业’,但在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同的称谓。在经济学术语里,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在技术领域,它被视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会展、旅游、体育等产业。 2、文化服务:(cultural services)是指满足人们文化兴趣和需要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不以商品和货物的形式出现,它是指政府、私人机构和公共机构为人类社会文化实践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支持,包括举行各种演出,组织文化活动,推广文化信息以及文化产品的收藏等。文化服务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有商业目的。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贸易与全球化》。 3、恩格尔系数:食品购买另占总收入的比值。系数越大,经济水平越低。 4、创意产业: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而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 5、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科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物和遗址。其特点具有时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6、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200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被各共同体、团体,有时成为个人当作其文化遗产之一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达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和工艺品,文化空间。其特点是时代延续性。 7、当代电影八大制片商:电影产业八大制片商分别是: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米高梅、雷电华、环球、联艺和哥伦比亚。 8、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感受的一种经济形势。 9、文化经济:是以人的精神生产方式提供可供交换的劳动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文化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 二、简答: 1、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 1.“内容为王”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内容产业,它以内容的创造、制作、生产和传播为主要任务。例如, 一种媒体传播形式(比如报纸)的成败关键看传播的内容是否能够抓住读者、影响读者。 2.技术促动技术对于文化产业至关重要,没有技术和载体,就没有文化的“产业化”。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产业化又不断刺激技术创新的速度,缩短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的周期。 3.创新是关键文化产业又叫“创意产业”,突出了创造性、创新在其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既是一个技术过程,又是一个商业过程。 4.文化和意识形态敏感性文化产业具有文化敏感性。全球化增加了文化产业的敏感度。文化产业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广播电视等产业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例如:澳大利亚传媒大亨只有在取得美国国籍后,才能收购美国的广播电视企业。 2、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物和遗址。其有连个特点:1、时代性:任何文物只能体现该时代的特点,而不能体现其他时代特点。它是静态的文化。2、不可再生性:任何物质文化遗憾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再生。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现状、结构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现状、结构及前景展望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国和输出国。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本文在分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现状及出口结构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就更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出口层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出口前景展望 Export Status, Structural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witnessed rapid growth. By now,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top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roducer as well as the largest exporter. In response to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xport status and export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presents the forecast for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se industries in future. It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export structure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Export;Forecast

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的支点和亮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现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容,也构成了它们之间的崭新的相互关系。如何实现与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统筹发展,建设有市北特色的先进文化,真正实现“文化兴区”战略目标,是我们文化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发展文化事业,更要发展文化产业,二者是支撑文化发展道路的双轨道,缺一不可。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总体来说,文化事业是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一种政府行为,文化产业是产出,同样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一种需求,但却是一种市场行为,更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交织融合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事业以政府扶持的公益文化事业为主。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如:区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和部分文化团体需要政

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资力度,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产业是经营性、市场性的,经营性文化便可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创造和拓展文化市场,而且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文化和经济相结合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第一阶段(1978—1992)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步复苏并得到了初步发展,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复苏。文化市场领域也取得了初步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大陆首家音乐茶座在广东的诞生,开启了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时期。随即,经营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不断涌现,我国的文化市场初具现代意义和形态。在港台音乐文化的渗透影响下,内地演艺业和音像业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显著的社会特征。 然而,在我国文化市场初步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文化体制问题,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人员冗杂、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应的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1985 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中。1987 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在法律上得以确认。1991 年,《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起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这可能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 第二阶段(1993—2002)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了良好的环境,给文化市场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文化产业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逐渐增长,西方歌剧表演艺术、音乐会、网吧、歌舞厅等营业性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发展,更是为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也逐步开展,文化部、中宣部以及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和政策也推动着我国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业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数据,1993至2002年间,我国的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证。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也在我国的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综合性开展起来,更进一步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举措、投融资改革设想的提出,更有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新兴的网络业、旅游文化业的受市场约束小、发展空间大等特征,也有利于发挥其产业领头羊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