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2)

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肌酸激酶(CK)

(一)连续监测法测CK

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

CK-BB(CK1):主要存于脑组织、前列腺、肠、肺、膀胱、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CK-MB(CK2):主要存于心肌;

CK-MM(CK3):主要存于肌肉组织。

CK作用后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1.原理

本法采用酶耦联反应测定CK活性浓度。

在340nm监测NAD(P)H的生成量,可计算出CK的活性浓度。

2.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CK 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可能与这点有联系。白种男性CK均值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体力劳动的差别。

3.参考值:男性38~174U/L(37℃);女性26~140U/L(37℃)。

4.临床意义

(1)CK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

心肌梗死发生后2~4h此酶即开始升高,12~48h达最高峰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在2~4天降至正常水平。此酶对诊断心肌梗死较AST、LD的阳性率高,特异性强,是用于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一项较好指标,同时对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也有参考价值。应注意测定时受样品溶血情况的影响。

病毒性心肌炎时CK也有升高。

(2)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骨骼肌损伤等也可致CK升高;

(3)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CK活性增高;

(4)甲状腺功能亢进,长久卧床者总CK(主要为CK-MM)可下降。

表3-5-1 常见疾病的血清总CK和CK同工酶变化

疾病总CK CK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死

常用酶中升高

最早(4~8h),24h达

峰值,2~3d恢复正常,

中度升高

确诊心梗试验

之一,大于总酶的6%有

意义,2~3d恢复正常

心肌炎肌肉损伤(挫伤、手术、肌注、剧烈运动等)急性期轻度升

高,可达5倍正常上限,

升高程度和操作程度相关,严重者可达

10000U/L以上,肌注仅轻度升高,一日内恢复正常

CK-MB可增高,CK-MM升高为主,

CK-MB/CK活性比<6%

多发性肌炎和

肌炎

明显升高主要为CK-MM 神经性肌肉疾

正常无变化

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血栓)

部分患者血液

和CSF中CK升高

CK-BB

甲状腺功能低下

可高达正常上

限50倍

主要为CK-MM

运动试验可轻度升高CK-MB正常恶性肿瘤(通

常见于前列腺癌、小细胞肺癌、消化道癌)不定

CK-BB轻度升

(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1.原理:

除了在细胞质内存在三种CK同工酶外,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CK同工酶,称为CK-Mt。

几种CK同工酶的分子量虽然相同,但免疫特性和电泳迁移率各不相同。

在电泳时,CK-BB迁移最快,走在阳极白蛋白区,CK-MB居中,位于α2和β球蛋白区,CK-MM最慢,位于阴极γ-球蛋白区,CK-Mt迁移率最低,位于CK-MM之后。

电泳后进行酶促反应显色,观察结果。

利用前述的脱氢反应产生NADPH,其中H+经PMS(酚嗪二甲酯硫酸盐)传递给NBT(四氮唑盐)生成不溶性有色化合物可扫描定量。

2.临床意义:

正常血清中绝大部分为CK-MM的活性,含有少量的CK-MB,不超过总活性的5%。CK-BB 含量极少,用一般方法测不出。

(1)CK-MB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生化指标。此同工酶对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可高达100%。

(2)心肌梗死以外的心脏疾患有时也可有血清CK—MB的轻度升高。诸如室上性心律不齐、心包炎、心肌炎、心绞痛和充血性心衰等,其升高机制可能和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有关。

(3)肌营养不良:肌肉创伤、皮肌炎患者CK-MM明显增高虽CK-MB也升高,但不超过总CK活性5%。多次肌肉注射的患者也可有CK-MM升高。

二、乳酸脱氢酶(LD)

(一)连续监测法测定LD总活性

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含锌的、参与糖无氧酵解及糖异生的重要酶,能可逆地催化乳酸和丙酮酸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在人及动物组织中广泛存在。LD是由H亚基和M亚基构成的四聚体,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五种同工酶。

人体以心、肾、骨骼肌含量最丰富,其次为肝、脾、胰及肺组织含量亦较多。

1.原理

340nm处吸光度的增加速率与样品中LD活性成正比。

2.生理变异

血清LD高低和性别关系不大,婴儿酶活性可达成年人两倍,儿童和少年活性比成年人高10%~l5%。

3.参考值:血清LD:109~245U/L(成人)。

4.临床意义

血清LD活性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死、肝病、肺梗死、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辅助诊断。同时,某些肿瘤转移后所致的胸、腹水中LD活性往往也升高。

表3-5-2 常见疾病LD总酶和LD同工酶的变化

疾病LD总酶LD同工酶

心肌梗死

升高最慢(8~

10d),升高时间长(5~

10天)可高于正常上限10

LD1>LD2,可持

续两周

充血性心衰,心肌炎

可高于正常上限

5倍

LD1>LD2

病毒性肝炎

部分患者可高于

正常上限5倍

LD5>LD4

LD明显升高

肝硬化轻度升高

LD5>LD4

原发性肝癌部分病例升高同上

梗阻性黄疸不定常LD4>LD5

以LD5升高为

肌肉损伤视损伤程度而异

以LD3为主

恶性肿瘤可升高

LD3>LD1

(二) 琼脂糖电泳法测定LD同工酶

1.原理:

LD同工酶在一定的电泳条件下在支持物上被分离后,以乳酸钠为底物,NAD+作受氢体,LD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同时使NAD+还原成NADH,NADH将氢传递给酚嗪二甲酯硫酸盐(PMS),PMS又将氢传递给氯化碘代硝基四氮唑盐(INT),使其还原成紫红色甲臜化合物。当有LD活性的区带存在即显紫红色,颜色深浅与酶活性成正比,用光密度扫描仪扫描区带定量。

2.临床意义:

按LD同工酶在组织中的分布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以心肌为代表,主要含LD1,活性占该组织的一半以上,肾、胰、膈肌与红细胞次之;另一类以肝脏为代表,含LD5为主,其LDs占该组织总活性的50%以上,皮肤、骨髓、关节滑液、白细胞、血小板次之;再一类是以肺、脾为代表,含LD3为主,脑、肠、淋巴结与内分泌腺等次之。

在成年人存在着如下规律:LD2 > LD1 > LD3 > LD4 > LD5,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报告,部分正常儿童血中LD1可大于LD2。

(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早期,血清中的LD1和LD2活性均升高,而LD1升高更早,更明显,可致LD1/LD2比值增高。

(2)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某些溶血性疾病,如镰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肾坏死、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等,LD1及LD2的活性也升高。

(3)当急性肺部病变、白血病、胶原病、心包炎、病毒感染等LD2及LD3增高。而恶性病时,LD3也常增高。

(4)肝炎、急性肝细胞损害及骨骼肌损伤时LD5常常增高。而当心肌梗死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LD5也可升高。

三、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体内有60多种氨基转移酶,ALT和AST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

AST有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c-AST)和线粒体(m-AST),ALT绝大多数在细胞质内,可能有极少量在线粒体中。ALT和AST在于体内多种器官和组织中,以含量从多到少为序,AST为心脏、肝、骨骼肌和肾等;ALT为肝、肾、心、骨骼肌等。

(一)原理

在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率,计算出ALT活性浓度。

(二)生理变异

此酶生理变异较小,性别、年龄、进食、适度运动对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每天虽有生理性波动,但无统计学意义。

(三)参考值:成人<40U/L。

(四)临床意义

ALT在肝细胞中含量较多,且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可溶性部分,当肝脏受损时,此酶可释放人血,致血中该酶活性浓度增加,故测定ALT常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但其他疾病或因素亦会引起ALT不同程度的增高。

1.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阳性率为80%~100%,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出现黄疸前2~3周即有转氨酶的明显升高,最高可达500U以上,多为ALT>AST。肝炎恢复期,ALT转入正常;重症肝炎或亚急性肝坏死时,一度上升的ALT在症状恶化的同时,酶活性反而降低,是肝细胞坏死后增生不良,预后不佳。

监测ALT可以观察病情的发展,并作预后判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ALT轻度增高(100~200U),或属正常范围,且AST>ALT。

3.肝硬化、肝癌时,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

4.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如心功能不全时,肝淤血导致肝小叶中央带细胞的萎缩或坏死,可使ALT、AST明显升高。

某些化学药物如异烟肼、氯丙嗪、苯巴比妥、四氯化碳、砷剂等可不同程度的损害肝细胞,引起ALT的升高。

5.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等亦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另外,应注意两种情况:重症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此时血中ALT可仅轻度增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的“酶胆分离”,常是肝坏死征兆。

另一种情况是少数人血清中ALT长期持续升高,肝穿无明显病理改变,预后良好。

四、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一)原理

在340nm处监测吸光度的下降速率,从而计算AST活性。

(二)生理变异:此酶生理变异较小。

(三)参考值:成人<45U/L。

(四)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诊断AMI;

2.AST也是肝炎患者的观察指标,且AST/ALT比值对判断肝炎的转归特别有价值。

3.m-AST在判断肝实质细胞损害程度、急慢性肝炎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表3-5-3 常见疾病ALT和AST及共同工酶的变化

疾病ALT AST

AST/ALT

病毒性明显升高,随病同ALT,

肝炎情而异可达正常上限

10~100倍较ALT轻且恢复

<1.0

重症肝炎

升高在正常上

限20倍内,有酶胆分离

现象

升高超

过ALT>1.0

肝硬化常轻度增高

升高超

过ALT>1.0梗阻性

黄疸

轻度升高同ALT

常<1.0溶血性

黄疸

无变化无变化心肌梗

轻度升高

明显升

高,与CK和LD

比较,无优点

>1.0肌肉损

正常或轻度升

急性期

可轻度升高>1.0

五、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ALP指一组底物特异性较低,在碱性环境中(最适pH10左右)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的酶。

人体各组织ALP同工酶可分为3类,即胎盘ALP、肠ALP、肝/骨/肾ALP。

一般认为骨中的ALP和骨的钙化作用关系密切。

(一)原理

以磷酸对硝基酚为底物,2-氨基-2-甲基-l-丙醇或二乙醇胺为磷酸酰基的受体。在碱性环境下,ALP催化磷酸对硝基酚水解产生游离的对硝基酚,对硝基酚在碱性溶液中转变成黄色。根据405nm处吸光度增高速率来计算ALP活性单位。

(二)生理变异

ALP变化与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ALP略高于成年人,以后逐渐增高,在1~5岁有一次高峰,可达成年人上限2.5~5倍,以后下降。第二高峰在10~15岁之间,可达成人上限4~5倍。20岁后降至成年人值,到老年期又轻度升高,可能与生理性的激素变化有关。

孕妇血清ALP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9个月可达峰值,约为正常值的2倍,可维持到分娩后1个月,升高的ALP来自胎盘,和胚泡壁的细胞滋养层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

高脂餐后,血清ALP活性升高,

无黄疽肝脏疾病患者血中发现有ALP升高应警惕有无肝癌可能。

(三)参考值

女性:1~12岁<500U/L;>15岁40~150u/L;

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15岁40-150u/L。

(四)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血清ALP活力测定常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

1.血清ALP活性升高:

见于骨paget病、胆道梗阻、恶性肿瘤骨转移或肝转移、佝偻病、骨软化、成骨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骨折愈合期。

2.血清ALP活性降低:

比较少见,主要见于呆小病,磷酸酶过少症,维生素C 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贫血等也可见血清ALP 下降。

表3-5-4 常见疾病血清ALP 活性变化

疾病 ALP 增高

变形性骨炎

极度上升,可达正常上限

50倍

骨肿瘤

中度上升

佝偻病(软骨病)

可达正常上限1~3倍 梗阻性黄疸

明显升高,可达正常上限

10~15倍

肝实质疾病(肝炎、肝硬化)

轻度上升,很少超过正常上限3倍

肝癌

常明显上升,无黄疸而有

血清ALP 活性上升应考虑肝占位性病变

六、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GGT 是一种底物特异性不高的酶,能作用于一系列含谷氨酰基的化合物,其生理功能不十分清楚。各器官GGT 的理化性质有差异,用琼脂糖电泳可分出4个区带。

1.原理

L-γ谷氨酰-3-羧基-4-硝基苯胺+双甘肽

+谷氨酰双甘肽

在405~410nm处吸光度增高速率与GGT活性呈正比关系。

(二)生理变异

年龄与妊娠对GGT影响不大。男性血中GGT含量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前列腺有丰富的GGT有关。

酗酒会引起GGT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饮酒量有关,诊断疾病时必须排除这一因素。

(三)参考值

男性11~50U/L(37℃);女性7~30U/L(37℃)。

(四)临床意义

1.测定尿中该酶活性有助于诊断肾小管疾患;

人体各器官中GGT含量以肾脏最高,其次是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GGT

含量虽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该酶活性增高却不明显。

2.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氏壶腹癌时,血清GGT活性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

GGT同工酶Ⅱ与AFP联合检测可使原发性肝癌AFP检测的阳性率明显提高;

GGT在反应慢性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比转氨酶敏感,在急性恢复期若ALT已经正常,而GGT活性持续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

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替比林时,血清GGT活性常升高。口服避孕药会使GGT值增高20%。

表3-5-5 常见疾病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变化

疾病增高

肝胆疾病(胆石症、炎症)

明显增高,可达正常上限

的5~30倍阳性率在80%以上

肝实质性疾病(肝炎、肝硬化)

轻度增高,达正常上限2~5倍

肝癌明显增高,且阳性率高

诱导作用(乙醇、苯巴比

妥、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轻度升高,停药后正常

七、淀粉酶测定(AMY)

淀粉酶包括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Cl-是该酶的激活剂。

(一)方法

(1)碘一淀粉比色法测定:B血清(或血浆)中a一淀粉酶(a-AMY)催化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水解,产生葡萄糖、麦芽糖及含有α-1,6糖苷支链的糊精。在底物过量的条件下,反应后加入碘液与未被水解的淀粉结合成蓝色复合物,其蓝色的深浅与空白管比较、从而推算出淀粉酶的活性单位。

(2)对一硝基苯麦芽七糖苷法:以对-硝基苯麦芽七糖苷为底物,经α-淀粉酶催化,水解为游离的寡糖(G5、G4、G3)及葡萄糖单位减少的对一硝基苯寡糖苷(4NP—G2、4NP-G3、

4NP-G2);4NP-G2、4NP-G3及一部分4NP-G4,受α-葡萄糖苷酶催化,水解为对一硝基酚和葡萄糖。对一硝基酚的生成量,在一定范围内与R-淀粉酶活力成正比;但其摩尔数仅为酶解底物(4NP-G7)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结合在4NP-G4中。反应式如下:PNP(对一硝基苯酚)的生成引起405nm处吸光度的上升,上升速率与AMY的活力成正比。

(3)2-氯-4-硝基苯麦芽三糖苷法

CNP(2-氯-4-硝基苯酚)的生成引起405nm处吸光度的上升,上升速率与AMY的活力成正比。

(二)生理变异

成年人血中AMY与性别、年龄、进食关系不大,新生儿AMY缺乏.满月后才出现此酶,逐步升高,约在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老年人AMY开始下降,约低25%。

(三)参考值

碘-淀粉比色法:血清80~l80U/L;尿液100~1200U/L

对一硝基苯麦芽七糖苷法:血清淀粉酶220 U/L(37℃)

尿淀粉酶1200U/L(37℃)

(四)临床意义

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可通过肾小球滤过。

1.升高:

(1)急性胰腺炎:血和尿中的AMY显著增高。发病后8~12h血清AMY开始增高,12~24h 达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尿AMY约于发病后12~24h开始升高,下降比血清AMS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AMY更有价值。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时。

碘-淀粉比色法结果如超过500U有意义,达350U时应怀疑此病。

(2)流行性腮腺炎

(3)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病穿孔及吗啡注射后等均可见血清AMY 增高,但常低于500U。

2.降低:

正常人血清中AMY主要由肝脏产生,故血清与尿中AMY同时减低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急性和慢性胆囊炎等。

肾功能障碍时,血清AMY也可降低。

八、比色法测定酸性磷酸酶(ACP)

ACP是作用类似于ALP的磷酸酶(最适pH7.0以下),ACP同工酶可分为前列腺ACP(PAP)和非前列腺ACP(如红细胞ACP、溶酶体ACP、破骨细胞/吞噬细胞ACP等)两大类。前列腺含有丰富的PAP,比其他组织多100倍

(一)方法

连续监测法:α-磷酸萘胺在酸性条件下被ACP水解为α-萘酚和磷酸,α-萘酚再和固红TR盐反应生成稳定的重氮化合物。通过测定在405nm吸光度的变化速率来计算ACP的活性。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可被酒石酸抑制,血清加入酒石酸后可测得非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活性,总酸性磷酸酶活性减去非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活性得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活性。

(二)生理变异

男、女性血中ACP含量无差异,新生儿ACP活性与成人相似,出生后l个月中血清酶活性甚高,然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青春期又可出现一活性峰值,至20岁降至成人水平。

(三)参考值:

成人总酶活性为0~9U/L,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为0~3U/L(连续监测法)。

(四)临床意义

临床血清ACP测定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指标。前列腺癌,特别是有转移时,血清ACP可明显升高,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更有意义。

溶血性疾病、变形性骨炎、急性尿潴留及近期作过直肠检查者,此酶亦可轻度增高。

第四节代谢物浓度酶法测定

代谢物浓度测定也可以采用酶法。酶法分析的优点是特异性高,在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线性测定范围等都较高。由于酶作用的特异性,成分复杂的血清等体液样品往往不需进行预处理,简化了实验程序。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没有毒性,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污染。酶促反应的条件温和,制成试剂盒可适用于自动分析。

传统的代谢物酶法测定分为终点法和动力学法。

一、代谢物酶促终点法测定

在代谢物酶促反应中,随着时间的延续,待测物浓度逐渐减少,产物逐渐增多,一定时间后待测物全部转化为产物,反应趋于平衡,测定反应完全后待测物或产物变化的总量,即终点法,又称平衡法。

代谢物浓度酶促终点法测定的基本条件是:

1待测物浓度[S]应远小于其米氏常数Km,此时任何时刻的反应速度v=V [S]/Km,

2反应中所用酶量(V)应足够大,而Km应小,以保证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完成测定。

测定方法有单酶反应(一步法)或酶耦联反应,这里催化的酶都属于工具酶。

(一)单酶反应 (产物可直接测定)

(二)酶耦联法

如果酶促反应的底物或产物不能直接测定或难以准确测定,将反应某一产物耦联到另一个酶促反应中,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一般把第一步反应称为辅助反应,所用工具酶叫辅助酶,耦联的反应称为指示反应,所用的工具酶叫指示酶。

A:待测物 Ex:辅助酶 Ei:指示酶

理论上,用酶耦联反应测代谢物浓度时,耦联反应应设计为非限速反应,即耦联反应中所用酶、辅酶等应过量。

最常用的耦联指示系统如前述,一个是脱氢酶系统,另一个为氧化酶系统。

其中Trinder反应是最为常用的方法。该反应呈色产物醌亚胺显色稳定,易于准确测定,适用于自动分析,目前广泛用于葡萄糖、胆固醇、三脂酰甘油、等测定。

终点法测定的实验设计中,主要应考虑以下问题:

①所用工具酶的特异性。要求指示酶要有更高特异性,这样测定所受的干扰会更小。

例如,血中葡萄糖浓度的己糖激酶法测定中,所用己糖激酶(HK)能催化除葡萄糖以外的六碳糖磷酸化,但因耦联的指示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只作用于主反应的产物葡萄糖-6-磷酸,而使葡萄糖HK法测定具有特异性。

②在保证测定线性的前提下,Km要尽量小。

③酶的用量。酶促终点法测定代谢物的酶用量要足够大,以保证反应能在临床化学检验可接受的较短的时间里(一般为1~3分钟)达到终点。

④工具酶中的杂酶应低于允许限。

⑤反应平衡点。反应应朝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体系中所用底物对酶应构成“零级反应”。如果反应的平衡常数太低,为使反应朝正反应方向进行,主要有增加底物浓度、耦联反应移去生成物、改变反应pH等方法。

⑥对于试剂中的附加剂(如稳定剂、防腐剂、赋形剂)加入后,应不抑制酶的活性,不影响试剂的稳定性,不与底物和体液中的物质作用。

终点法易受到乳糜、黄疸和溶血的影响,有时需设定样品空白。

二、动力学法测定(KINETIC ASSAY)

当[So]≤Km,一般[So]/Km<0.2,最好<0.05,[So] +Km≈Km,此时反应呈一级,反应初速度v=k[So]。如果我们能准确测定反应的初速度v,采用标准浓度对照法即可求得待测物的浓度。

与终点法相比,动态法测定中待测物无需完全转化,故工具酶的用量较少,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测定线性,所用酶的Km应足够大。

如所用工具酶Km太小,可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竞争性抑制剂,以加大Km,例如在尿素酶促紫外动力学法测定中加羟基脲,在碳酸氢盐酶测定中加硫氰酸盐等。

实际上,准确测定反应的初速度是很困难的,临床测定中不用此法。

临床生化检验

Acanthocytosis 棘红细胞增多症 acethylcholine, Ach 乙酰胆碱 acid phosphatase, AP 酸性磷酸酶 acid sphingomyelinase, ASM 酸性鞘磷脂酶 acromegaly 肢端肥大症 actin 肌动蛋白 activation energy 活化能 activator 激活剂 active center 活性中心 activity 活性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 AMI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pancreatitis 急性胰腺炎 acute phase proteins, APPs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cute phase reaction, APR 急性时相反应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stress ulcer 急性应激性溃疡 acyl-CoA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AT 脂酰基CoA胆固醇酰转移酶Addison’s disease 艾迪森病 adducin 内收蛋白 adiponectin 脂联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ion, AGE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ing 老化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bumin, ALB 清蛋白 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 乙醇脱氢酶 aldosterone 醛固酮 alimentary pentosuria 饮食性戊糖尿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碱性磷酸酶 allosteric protein 变构蛋白 alpha-fetoprotein, AFP 甲胎蛋白 aluminium, Al 铝 Alzheimer’s disease, AD 阿尔茨海默病 amino acid pool 氨基酸池 amino acid, AA 氨基酸 amino black 10 氨基黑10 aminoacidemia 氨基酸血症 aminoaciduria 氨基酸尿症 ammonia intoxication 氨中毒学说 amniotic fluid 羊水 analbuminemia 无清蛋白血症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 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 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 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 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 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 部位:主要是肘静脉。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 【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 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 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使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15g/L EDTA和血液1:10。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职称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职称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1.关于血液葡萄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血葡萄糖浓度低于静脉血葡萄糖浓度 B.血浆是测定葡萄糖的最好样品 C.分析前血液放置一段时间会使结果偏 D.如无特殊原因应空腹抽血测定血糖 E.维生素C可干扰GOD-POD法测定葡萄糖答案:A 2.某病人胸痛6小时后入院,临床检验ECG未见典型急性心梗改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选择 A.肌红蛋白 B.CK、LDH C.LDH、α-HBDH D.CK-MB、cTnT E.CK、CK-MB-AST、α-HBDH、LDH 答案:D 3.已糖激酶法是测定血糖的 A.决定性方法 B.参考方法 C.常规方法 D.已经淘汰的方法 E.目前卫生部广泛推荐的方法答案:B 4.下列哪组酶常用于诊断肝脏疾病 A.CK GGT ALP ACP B.ALT AST GGT ALP C.AMY LD α-HBDH LPL D.ACP AST Lipase LD E.AST CK CK-MB LD 答案:B 5.急性肝炎时,人体内转氨酶变化为 A.ALT升高,AST升高,AST/ALT>1.5 B.ALT升高,AST升高,AST/ALT<1.0 C.ALT正常,AST正常,AST/ALT=1.15 D.ALT降低,AST升高,AST/ALT>11.15 E.ALT升高,AST降低,AST/ALT<1.15 答案:B 6.下列哪种酶活性不受急性肝炎的影响 A.CK B.ALT C.AST D.LDH E.ALP 答案:A 7.下列关于ALP的叙述哪项不对

A.ALP是磷酸单酯的水解酶 B.其作用最近pH约为10 C.各年龄组具统一的参考范围 D.在梗阻性黄疸时增高 E.在成骨细胞疾病时增多答案:C 8.检测尿中β2-微球蛋白是监测 A.肾小球蛋白 B.肾小管功能 C.恶性肿瘤 D.良性肿瘤 E.泌尿系统感染 答案:B 9.下列哪项疾病不会引起血尿酸增高 A.痛风 B.肾功能损害 C.白血病 D.恶性肿瘤 E.肝硬化答案:E 10.关于B2微球蛋白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B.肾移植后如发生排斥反应,尿液B2微球蛋白可出现增高 C.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浓度可降低 D.尿液B2微球蛋白主要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 E.急性白血病有神经浸润时,脑脊液中B2微球蛋白可增高答案:C 11.用于辅助诊断前列腺癌的酶是 A.酸性磷酸酶 B.胰淀粉酶 C.CK-MB D.胆碱酯酶 E.碱性磷酸酶答案:A 12.用于辅助诊断有机磷中毒的酶是 A.淀粉酶 B.酸性磷酸酶 C.脂蛋白脂肪酶 D.胆碱脂酶 E.碱性磷酸酶答案:D 13.在骨骼疾病的诊断酶学中下列哪项最有价值 A.LDH B.CK C.ALP D.ACP E.ALT 答案:C 14.可用于嗜铬细胞瘤诊断的试验是 A.FSH B.生长激素 C.T3、T4 D.VMA E.血皮质醇答案:D 15.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 A.脾 B.肝 C.骨髓 D.肺 E.肌肉答案:D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

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 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一章糖代谢检查 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 ★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2、三步不可逆反应: 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 (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 ★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四个阶段: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O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 2、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3、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4、乙酰辅酶A不可以转变为其他物质,只能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功能。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检验重点整理加油吧医学生

尿液部分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与细胞学检查。 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与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小知识点】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与化学防腐法。 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参考区间】 成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相关内容】 一、多尿(polyuria):就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在正常情况下多尿常见于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此外,静脉输液过多或应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利尿剂等)也可以导致多尿。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与浓缩功能减退所致,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糖尿病:因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所致,属于溶质性利尿。 肾脏疾病:多种肾脏疾病,因肾小管破坏致使尿浓缩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多尿,其特点为夜尿增多。 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该病就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或由于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基础知识-26 (总分48.5,考试时间90分钟) 以下 ...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基础知识-26 (总分48.5,考试时间90分钟)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____ A. 沉降分析法 B. 凝胶过滤 C. 凝胶电泳 D. 质谱法 E. 盐析法 2. 影响蛋白质等电点(pI)值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 A. 溶液的pH值 B. 溶液的离子强度 C. 氨基酸组成 D. 光学性质 E. 溶解度 3. 凝胶过滤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所利用的是____ A. 在某个体系内该蛋白质的含量的多少 B. 蛋白质所含酸性氨基酸的多少 C. 蛋白质是清蛋白还是球蛋白 D. 蛋白质所带电荷的多少 E. 蛋白质的分子大小 4. 下列蛋白质通过凝胶层析柱时最先被洗脱的是____ A.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340000) B. 血清清蛋白(分子量68500) C. 肌红蛋白(分子量16900) D. 牛胰岛素(分子量5700) E. 牛β乳球蛋白(分子量35000) 5. 可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的蛋白质是____ A. 前清蛋白 B. 转铁蛋白 C. 清蛋白 D. 免疫球蛋白 E. C-反应蛋白 6. 急性炎症性疾病时血浆蛋白浓度出现低下的是____ A. 铜蓝蛋白 B. C-反应蛋白 C. 前清蛋白 D. α1-酸性糖蛋白 E. α1-抗胰蛋白酶 7. 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通常位于α2-区带位置的蛋白质是____ A. 免疫球蛋白 B. 清蛋白 C. 铜蓝蛋白 D. 甲胎蛋白 E. 纤维蛋白原 8. 目前一般认为蛋白质的含氮量为____ A. 16% B. 30%

C. 40% D. 50% E. 80% 9.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依据之一是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出现____ A. α1-球蛋白↑ B. γ和β区带或γ和β之间有—条密集,染色深的区带 C. γ-球蛋白↑ D. β球蛋白↑ E. α2-球蛋白↑ 10. 痛风病的发生与下列何者有关____ A. 氨基酸代谢紊乱 B. 蛋白质代谢紊乱 C. 核酸代谢紊乱 D. 脂类代谢紊乱 E. 糖代谢紊乱 11. 干扰素受体属于____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趋化细胞因子受体 C.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D.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E. 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2. 人类HLA-Ⅰ类抗原β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____ A. 第15号染色体短臂 B. 第6号染色体长臂 C. 第9号染色体长臂 D. 第2号染色体短臂 E. 第6号染色体短臂 13. T细胞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亚群是____A.TH细胞 B.Tc细胞 C.TCRαβ+细胞 D.TCRγδ+细胞 E.TDTH 14. 巨噬细胞可提呈____ A. TI-抗原 B. 细菌抗原 C. 病毒抗原 D. 肿瘤抗原 E. LPS 15. 下列哪种标志不出现于B细胞表面____ A. MHC-Ⅰ类分子 B. MHC-Ⅱ C. PWM-R D. C3b受体 E. CD2分子 16. T、B细胞表面共有的标志是____ A. CD3 B. PWM-R C. 绵羊红细胞受体 D. 补体受体 E. CD80分子 17. 出生后,人类的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是____ A. 胸腺 B. 淋巴结 C. 骨髓 D. 肝脏 E. 卵黄囊 18. 诱导髓样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主要细胞因子是____ A. IL-3 B. GM-CSF C. IL-7 D. G-CSF E. EPO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 LDH 正常参考值? 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 ??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整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血液部分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一般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5 ×10 ×200 ×10^6/L

【参考值】 成年男性:(4. 0~5. 5)×10^12/L,成年女性:(3. 5~5. 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 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比积(HCT/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 ①成年:男性0.40~0. 50,女性0.37~0. 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0.42。【临床意义】 增高:1. 血液浓缩;2. 红细胞增多症;3. 新生儿。降低:1. 贫血;2. 其他原因的稀血症 应用:1. 疗效观察;2. 计算红细胞指数 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临床生化检验名解

急性时相反应(APR:对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反应,血浆蛋白质(如a 1-抗胰蛋白酶、a 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4、C3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等)浓 度显着升高,而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该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RP。增加的蛋白 质称为正相APP减少的蛋白质称为负相APR M蛋白:为浆细胞病患者异常浆细胞克隆增殖,而产生的大量单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重链片段,病人血清或尿液中的M蛋白在蛋白电泳时呈现一条色泽深染的窄区带。 C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是急 性时相反应时极灵敏的指标,升高早且程度高。 血浆运载蛋白在血浆中能结合其他物质并对之起运输载体作用的蛋白质,如ALB、PA、HDL、LDL、TRF等。 前清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比清蛋白小,电泳位置在清蛋白之前的蛋白质,主要起运输载体和营养蛋白作用。 痛风(gout )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当出现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积,并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尿酸性尿路结石时,即为痛风,严重者有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痛风是一组疾病,高尿酸血症中10%?20%发生痛风。 氨基酸血症:氨基酸或其中间代谢物或其旁路代谢物在血液中增高称为氨基酸血症 空腹血糖FPG:是指8 小时内不摄入含热量的食物后,所测得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FPG 为糖尿病最常用检测项目,若空腹血糖浓度不止一次高于7.0mmol/L 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特征。长期高血糖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系统。两种病理过程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及机体对胰 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间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发作。 低血糖症指血糖浓度低于空腹参考水平下限。低血糖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症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缺血所致,临床分为空腹性低血糖和反应性低血糖。其诊断主要依据多次连续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或在发作时测定血糖和OGTT胰岛素和C肽等其他相关指标。 反应性低血糖一种临床疾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有餐后症状,毛细血管血或动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5 ?2.8mmol/L 。 OGTT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小时内做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 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并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 OGTH匕空腹血糖更灵敏,但重复性差。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1 )空腹血糖受损(IFG): 反映了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稳态的轻度异常。(2)糖耐量减退(IGT): 反映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处理能力的减退。(3)糖调节受损(IGR):作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将IFG和IGT统称为IGR。它们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胰岛素抵抗IR :是指单位浓度的胰岛素细胞效应减弱,即机体对正常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降低的现象,是2型糖尿病的肥胖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与血糖进行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他们的糖基化位点是血红蛋白B链N末端的缬氨酸残基,其生成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过程,生成量与血糖的浓度和高血糖存在的时间相关。反映过去 6~8 周的平均血糖浓度,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CM VLDL LDL、HDL等脂蛋白有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 血脂血浆脂类简称血脂,包括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糖酯、游离脂肪酸等,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脂类均以脂蛋白复合体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输。 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它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还可以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LDL受体途径LDL或其他含ApoBlOO E的脂蛋白如VLDL 3 -VLDL均可与LDL受体结合,内吞入细胞使其获得脂类,主要是胆固醇,这种代谢过程称为LDL受体途径。该途径依赖于LDL受体介导的细胞膜吞饮作用完成。 SRCR清道夫受体富含半胱氨酸域。是I型清道夫受体C-端侧特异域肽段,该段富含半胱氨酸。清道夫受体的8个半胱氨酸有6个在此范围,半胱氨酸的二硫键交联而成的区域非常紧密、牢固,形成球状,足以经受细胞外环境的影响,属于细胞外区域。 胆固醇的逆转运周围组织细胞膜的游离胆固醇与HDL结合后,被LCAT酯化成胆固醇酯,移

临床检验基础 重点

Hi ,Hi 与氰离子反应生成棕红色HiCN ,在54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且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而检出Hb 浓度。 / 注意:分光光度计必须符合WHO 标准,否则:1HiCN 参考液制作标准曲线或者计算K 值 2带标准直接计算 测定Hb 的方法学评价 1. HiCN 法:ICSH 和WHO 推荐参考方法 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测多种Hb (SHb 除外),可直接定值 /缺点:剧毒,不能测SHb ,对HbCO 转化慢,脂血、高球蛋白、高白蛋白、血小板增多可导致Hb 假性增高 2.SDS 法:临床首选/优点:试剂无毒,缺点:ε未定,需依赖HiCN 法间接得出结果, SDS 会破坏WBC ,不能用于WBC 计数 RBC 、Hb 测定的临床意义 1.RBC 、Hb 降低(低于参考值下限指示贫血) 1)生理性减少(生理性贫血)1、6个月-2岁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2、妊娠中、晚期(血液稀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减少:RBC 生成少、破坏多、丢失多 2.RBC 、Hb 升高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运动(缺氧);成年男性比女性高(雄性激素水平较高) 2)病理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 大面积烧伤患者2、绝对性增多:慢性心肺疾病、真红,RBC 可达(7-10)×1012 /L 贫血病因分类:1、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2、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贫 3、红细胞破坏增加:各种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 Hct 的方法及意义方法主要为离心法:温氏法和微量法 / 意义:略高:1血液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2红细胞增多症:如真红,有时可高达80%3新生儿, 降低:各种贫血,但减少程度不一定与RBC 一致. 可用作真红、输血及输液疗效观察指标。 用作计算MCV 和MCHC 血液流变学指标之一,增加表明血↑;缺铁贫和巨幼贫正常或轻度↑2)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绝对值<15×109 /L :再障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1)缺铁贫和巨幼贫治疗后,先Ret ↑,后RBC 和Hb 逐渐↑ 2)溶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后:Ret 逐渐降低,已得到控制;持续高值,未控制或加重。 3、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骨髓造血的早期标志 4、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值(IRF ) 5、RPI ESR 影响因素+意义 1)血浆因素 增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减慢:清蛋白、糖蛋白及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3)其他因素 血沉管的位置,温度 / 临床意义:1、生理性血沉增快:老年人,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 2、病理性血沉增快1)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活动期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增快,心绞痛正常(鉴别)3)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多增快,良性肿瘤多正常4)高球蛋白血症:SLE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5)贫血:越重越快6)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硬化、糖尿病等 3、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脱水、DIC WBC :中性粒数量变化:多数情况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1)中性粒生理性增多1、年龄2、日间变化:下午较高3、剧烈运动、激动、严寒、暴热等4、妊娠、分娩 2)中性粒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常见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的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 3、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4、急性中毒:化学药物、代谢性中度 5、恶性肿瘤 6、白血病 3)中性粒减少 1、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流感 2、某些血液病:再障 3、慢性理化损伤:X 射线、氯霉素 4、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5、脾功能亢进 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增多 1、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某些传染病恢复期;肾移植排异反应前期;急淋、慢淋;某些慢性感染 2、相对增多:再障、粒缺2)淋巴细胞减少 :放射线、肾上腺皮质激素;N ↑可导致L ↓(相对) 单核临床意义 增多: 1、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肺结核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及MDS 嗜酸粒 1、增多 超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血液病:如慢粒 2、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粒 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原理+意义: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讲血液稀释一定倍数,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被破坏,E 着色,充池计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E 数 / 意义 1、生理变化 1)劳动、寒冷、饥饿、神经刺激,E ↓(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骨髓释放E ,并促使血中E 向组织浸润) 2)日间变化: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患: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 2)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3)某些传染病:猩红热4)慢粒白血病5)某些恶性肿瘤: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肺癌 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4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电阻抗法,五分类:多项技术联合检测 1电阻抗法:溶血处理后白细胞体积,区别小细胞群(L ),中间细胞群(M 、E 、B )和大细胞群(N ) 2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计数联合白细胞分类计数过氧化物酶染色:活性E 、N 、M 依次降低,L 、B 无活性 3容量、电导、光散射(VCS )白细胞分类法,电阻抗法测量体积V ,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电导C ,光散射S 区别细胞颗粒的结构和颗粒的质量 4阻抗与射频技术联合白细胞分类法DC 通过四个不同的检测系统:嗜酸粒检测系统;嗜碱粒检测系统;淋巴、单核、粒细胞检测系统;幼稚细胞检测系统 5多角度偏振光散射白细胞分类技术 0°前角光散射测细胞大小 10°狭角光散射测细胞结构 90°垂直光散射测细胞的内部颗粒和细胞成分 90°消偏振光散射将E 从其他白细胞中分离出来 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参数及意义(1)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参考<14.9% / 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RDW/MCV ) 2、诊断缺铁贫。95%以上缺铁贫RDW 异常。小细胞低色素贫血、RDW 正常则缺铁贫可能不大。 3、缺铁贫与轻型地贫的鉴别。前者RDW 增高,后者正常。 (2)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 7.6-13.2fl / 结合PLT 的变化,MPV 越大,新生血小板越多1、增大:血小板破坏增多,骨髓纤维化、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粒等 2、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 常用筛选实验 BT 、PLT 、APTT 、PT 、D-D 临床应用 BT :延长: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血管性血友病等 ,缩短:心梗、脑血管病变及DIC 等 PLT : 生理变化:早晨较低,午后较高;剧烈运动后较高;月经、妊娠有改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 / 病 理变化:1)血小板减少(PLT<100×109 /L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或消 耗增多:ITP 、DIC ,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2)血小板增多(PLT>400×109 /L ) 原发性增多:慢粒、真红 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等 APTT : 1推荐应用的内凝筛选实验 2延长 1)Ⅷ、Ⅸ和Ⅺ减低,能检出Ⅷ:C 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 2)Ⅰ、Ⅱ、Ⅴ、Ⅹ严重缺乏,如肝病,维生素K 缺乏 3)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等 4)纤溶活性增强 3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期2)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等 4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PT 1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 缺乏、纤溶亢进、DIC 晚期3)血中抗凝物质增加,口服抗凝剂、肝素等 2缩短: DIC 早起,心梗、脑血栓行测好难过,3INR 是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 D-D 增高:继发性纤溶(鉴别原发)。血栓性疾病、肿瘤,溶栓治疗的监测:D-D 显著升高 尿液检验目的?1.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 2.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安全用药监测 4.重金属中毒检查(职业病防护) 5.健康体检 尿液标本采集有哪些种类、方法和临床应用? 1.晨尿 : ①首次晨尿:肾脏浓缩功能评价,有形成分、化学成份(HCG). ②二次晨尿:细菌培养、有形成分计数. 2.随机尿 适于门诊、急诊。 3.计时尿 ①3h 尿: 6-9am. 尿有形成分排泄率;②餐后2h 尿 :病理性尿胆原、糖尿、蛋白尿等③12h 尿:晚上8点-次晨8点, :Addis 计数、蛋白排泄率等。 ④24h 尿:大容器(>4L),防腐,收集完全,测尿总量,混匀,适量送检(50ml);尿中化学成分、T.B 排出量,电解质等。 4.特殊尿标本①尿三杯试验②无菌尿液:细菌培养、药敏等。 尿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 1.尿液采集标准操作规程(SOP ) 2.检验项目选择与申请 3.患者准备:告知、控制 4.标本采集:器材、运送 5.人员职责 尿液标本保存有哪些方法 1.低温冷藏:2℃~8 ℃,6h 内,有形成分保存。 2.冰冻 -20℃~-70℃,离心,除去有形成分,冰冻上清液(化学成分)。 3.化学防腐 ①甲醛:有形成分形态固定。 ②甲苯 尿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 ③麝香草酚:有形成分镜检、尿浓缩T.B 、化学成分。 ④浓盐酸 化学成分定量。 ⑤其他:冰乙酸:戊二醛:碳酸钠 尿液理学检查有项目及临床意义①尿量:1.少尿:<400ml/24h 或<17ml/h ,无尿: <100ml/24h 。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肾性少尿:急性肾炎、肾衰。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 2.多尿>2.5L/24h 肾性多尿: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早期等。内分泌性多尿:尿崩症、甲亢。代谢性多尿: 糖尿病 ②尿色及透明度: 1.血尿: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炎症、结石等/全身性疾病:血友病等/邻近器官疾病/药物不良反应。 2.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如蚕豆病、输血反应等 3.肌红蛋白尿: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如急性心梗等。 4.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5.乳糜尿:寄生虫(丝虫)或非寄生虫(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 6.脓尿/菌尿: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7.结晶尿:正常尿、结石、痛风、药物等 ③尿比密 方法+评价:1.比重计法:需校正;操作繁、标本量大、影响(温度,蛋白,葡萄糖等)2.折射仪法:标准 3试带法: 简便,但干扰多,测定范围窄,精密 度差,过筛试验 临床意义:1. SG ↓:低比密尿SG <1.015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 比密低而固定:SG 固定于1.010±0.003, 呈等渗尿,表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2. SG ↑ 见于: 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前性少尿疾病如高热、脱 水等 2.鉴别肾前性或肾性少尿:肾前性少尿:Uosm >450mOsm/kg. H2O,肾性少尿:Uosm <350m 3.利用渗透清除率计算自由水清除率 尿蛋白定性试验+原理+评价+注意事项 ①试带法:(筛查。) ②加热醋酸法:加热加酸→蛋白沉淀 / 准确,A 、 G 均敏感;灵敏度较低, 操作较繁。 ③磺基水杨酸法(SSA):蛋白质NH 4+ +磺酸根-→蛋白盐沉淀 / 简便,灵敏度高,多种蛋白均反应;推荐确诊实验。 尿蛋白定量试验+评价 ①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线性范围窄,影响多,欠准确。 ②双缩脲比色法:对A/G 均敏感;灵敏度较低,操作繁。 ③丽春红S 染料结合法:灵敏度很高,对A/G 均敏感,线性范围宽,干扰少;但操作繁。 ④其他:免疫法、尿蛋白电泳 / 灵敏、特异,前景好。 蛋白尿临床意义1.肾小球性蛋白尿: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和某些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分为: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 3.混合性蛋白尿 . 4.溢出性蛋白尿:本周氏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5.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炎症、中毒等 6.假性(或偶然性)蛋白尿:膀胱炎、尿道炎等或阴道分泌物混入。 7. 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 (各种特点见名解) 尿糖定性试验 ①班氏糖定性(Benedict test ):利用葡萄糖还原性将硫酸铜还原; / 简便,灵敏,特异性差,有假+(VitC 等)。 ②试带法 ③薄层层析法 尿糖定量试验 ①葡萄糖氧化酶(GOD)法:同血糖测定, 先以班氏法定性,再稀释至3g/L 以下。/ 灵敏、特异,抗VitC 等干扰;用于治疗监测及用药调整。 ②薄层层析法 临床意义 ①血糖增高性糖尿:摄入性,应激性(颅脑外伤、急性心梗),代谢性:糖尿病,内分泌性(血糖↑— 胰高糖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血糖↓— 胰岛素) 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肾糖阈降低。 ③其它: 乳糖尿等。 尿胆红素检查方法:①重氮法:强酸介质中,Bil 与重氮盐偶联反应,产生红色偶氮化合物.(试带法)。/ 灵敏度较低,简便、快速,多假+/-,筛检。 ②氧化法:1.Harrison 法: 以钡盐吸附胆红素并浓缩,酸性三氯化铁氧化胆红素为胆绿素呈现绿色;/ 灵敏、准确,为确证试验;但操作较繁,假+(水杨酸等)。 2.Smith 碘环法:碘氧化胆红素呈绿色环。简单,灵敏度低。 尿胆原检查 ①改良Ehrlich 法:②试带法 尿酮体检测方法:①亚硝基铁氢化钠法:乙酰乙酸、 丙酮与亚硝基铁氢化钠反 ,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试带法:筛检法,敏感、方便、快速;②Gerhardt 法 临床意义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早期β-羟丁酸为主,缓解后乙酰乙酸↑。 ②非糖尿病酮症:剧烈运动、禁食、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等。 直接涂片法 优点:简便,不影响有形成分形态 / 缺点:易漏诊 / 应用:血尿、脓尿者 离心涂片法 优点:敏感,阳性率高 / 缺点:操作不易规范,报告不统一,离心可破坏形态,使形态区分困难或漏检。 / 应用:有形成分较少的标本,多用于试带法后确诊。 尿有形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细胞(红,白),管型,结晶,其他成分。 管型形成条件:①白蛋白或T-H 蛋白→基质,首要条件 ②浓缩和酸化沉淀→蛋白质 ③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足够的时间形成 ④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化学法检测尿隐血原理?Hb 亚铁血红素→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氧化呈色。 尿试带法测定各项目的原理如何? 1.蛋白质PRO :指示剂蛋白误差法(溴酚蓝), 2.葡萄糖GLU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 3.亚硝酸盐NIT :亚硝酸盐还原法 4.尿比密SG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5.酸碱度pH :酸碱指示剂法 6.酮体KET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7.胆红素BIL :重氮反应原理 8.尿胆原URO :醛化反应或偶氮法。 9.红细胞/血红蛋白/隐血(ERY/Hb/OB):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 10.白细胞LEU :白细胞酯酶法 11.维生素CVitC :还原法 尿液干化学分析质量控制㈠分析前质量保证 1.试带: 批号、避光、干燥 2.标本: 接受时间(2h 内检测)3.容器: 塑料、标记 4.饮食、用药 ㈡分析中质量保证 1.严格按规定要求操作 2.用质控人工尿液进行室内质控 3.质量控制标准 ㈢分析后质量保证 1.判断影响因素 2.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①正确分析干化学与镜检结果相关性,②确证实验或参考方法 脑脊液检查适应性禁忌症 适应症:有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布氏征、克氏征),疑有脑出血,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疼,昏迷、抽搐或瘫痪 / 禁忌症:颅内压明显↑病情危重,局部皮肤感染 潘氏实验原理+评价+蛋白质增加意义CSF 中球蛋白与苯酚相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质沉淀。/ 评价:优点:操作简便,快速,所需标本少,灵敏度高。缺点:假阳性率偏高。/ 蛋白质增加的意义:1.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病脑+ 结脑++ 化脑+++ 2.蛛 网膜下隙或脑室陈旧性出血 3.脑肿瘤 4.脑神经根病变 5.椎管内梗阻 脑脊液显微镜检查意义 1.中枢神经系统WBC+++(分叶为主) 2.脑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3.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RBC 升高。 一、对涂片的满意程度:满意、不满意; 二、细胞学诊断:1.未见癌细胞和癌前病变细胞;2.病原体 3.反应性细胞改变①炎症有关②萎缩(有或无炎症)③宫内节育器④与放疗有关; 4.上皮细胞异常:鳞状上皮细胞异常(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腺上皮异(不典型腺体细胞性质未定、非典型颈管腺细胞倾向瘤变、颈管原位腺癌和腺癌) 测定临床意义1.早期妊娠的诊断 2.协助 3.流产诊断及保胎监护 4.绒 5.肿瘤 特异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同时 / 非特异性 1.线索细胞 2.PH 大 4.5 3.胺试验阳性(加10%KOH ,因产氨而释放出鱼腥味臭味 4.阴道分泌物呈稀薄,乳白色奶油状。(线索细胞加 任意两项便可诊断) -- 精索静脉曲张:无力型精子症 3.死精子>50%—死精子症 精子计数意义(1)少精子症,精子计数<20×109/L ① 睾丸病变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睾丸肿瘤。 ②输精管疾病输精管精道阻塞、输精管精道先天性缺如和免疫性不育。 ③其它逆行射精、有害金属或放射性损害、环境因素,老年人,药物(长期用棉酚)。 (2)无精子症:严重的睾丸 和输精管疾病。 精子尾部低渗肿胀试验HOS 概念及意义 精子在低渗溶液中,由于渗透压的变化,水分子通过精子膜进入精子以达到渗透压平衡,使精子体积增大而出现尾部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相差显微镜或普通高倍镜观察,计数200个精子中出现各种肿胀精子数,计算平均百分比。 / 意义:体外精子膜功能及完整性的评估指标,预测精子潜在的受精能力,不育症的精子尾部肿胀率明显降低,活的不动精子提示精子鞭毛结构异常,因此也可用HOS 测定精子存活率 核异质(dyskaryosis ):即上皮细胞的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但胞质尚正常。根据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轻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占上皮细胞层下1/3,细胞边缘清楚,核轻度增大,有轻度至中度畸形,染色质轻度增多,染色稍加深,核胞质比多在正常范围内 中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占上皮细胞层下1/3 ~2/3,细胞边缘较清楚,核明显增大,畸形明显,染色质浓密不均,深染,核与胞质比轻度增大。 重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超过上皮细胞层2/3,细胞边界不清,极性紊乱,核明显增大,比正常大1~2倍,畸形更明显,染色质增多、核与胞质比增大。不典型增生几乎达到或超过全层,可诊断原位癌。 背景成分:指涂片中非上皮细胞成分。意义:①红细胞:与取材有关;②中性粒细胞:可大量出现,常呈裸核,组织炎症③淋巴细胞:慢性炎症时较多见④浆细胞:慢性炎症⑥细菌团、真菌团、植物细胞、棉花纤维、粘液和染料沉渣等 复鳞上皮细胞变化规律 1) 胞体:由小到大 2)胞核:由大到小至消失 3)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均匀到粗糙、紧密、固缩;4)胞质量:少到多,核胞质比大到小;5)胞质染色:暗红到浅红。 恶性肿瘤细胞主要形态特征 核的改变:1.核增大1~4倍(核染色质增生↑) 2.核畸形 3.核深染 DNA ↑,腺癌深染不及鳞癌 4.核膜增厚(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常堆积于核膜下)5.核胞质比增大 6.核仁增大、数目增多,形态异常(分化程度越低,核仁异常越明显)7.核分裂增多(有丝分裂细胞↑)8.裸核 ( 癌细胞增生过快,营养供给不足,细胞退化.腺癌和未分化癌多见) / 细胞质的改变: 高、低分化鳞癌主要特征 高分化鳞癌:以表层细胞为主 细胞多形性,体积大,胞浆丰富,常染深红色,核大、畸形、深染、常分散存。 / 低分化鳞癌:中层或底层细胞为主。不规则形或圆形,散在分布或成团。 高低分化腺癌主要特征 高分化腺癌:胞体较大,可单个脱落也可成排成团脱落,胞质丰富,含有空泡,有时大空泡将核挤于一侧,形成印戒样癌细胞为特征性细胞。特征性细胞有:①纤维形癌细胞②蝌蚪形癌细胞③癌珠。 / 低分化腺癌:胞体较小,多成团互相重叠,极性紊乱,易融合成团呈花边样或桑椹样。 小细胞未分化癌主要特征:癌细胞小,比淋巴细胞略大 异性明显,三角形燕麦形核胞浆少,往往是裸核 核畸形显著,染色呈墨水滴状 成片镶嵌状 脱落细胞 图片制作固定方法 染色方法 1.带湿固定:涂片尚未干燥固定,适用较粘稠的标本(痰液、宫颈刮片及食管刷片等) 2.干燥固定:自然干燥后,固定。适用较稀薄的标本(尿液、浆膜腔积液等)一般15~30min 。含粘液较多标本适当延长。 染色方法: H-E 染色:优点:染色效果好。操作简易,试剂易配染色透明度好,细胞质呈淡玫瑰红色,细胞核显紫蓝色,红细胞呈朱红色。缺点:不能用于观察阴道涂片对雌激素水平测定 / 巴氏染色优点:色彩多样且鲜艳。染色效果好,能观察女性雌激素水平;缺点:染色程序较复杂 / 瑞-吉氏染色 适用于血片、淋巴穿刺液和胸腹水涂片 脱落细胞报告方式:三级分类法:Ⅰ级阴性正常细胞或炎症变性细胞 Ⅱ级可疑发现核异质细胞 Ⅲ级阳性 / 四级分类法:Ⅰ级阴性 Ⅱ级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多由炎症变性所致。Ⅲ级可疑。有重度核异质细胞,符合癌细胞标准。但由于数量过少,或形态不典型,不能排除癌前病变的可能。Ⅳ级阳性。涂片中可见典型的癌细胞。 / 直接法:①未找到癌细胞②标本质量差③找到不典型细胞④找到可疑癌细胞⑥找到癌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