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哈哈

哈哈哈

姓名:李光兴性别:男出生年月:1951.1 学位:大学专业技术职称:教授, 博导学习简历:1972.3-1975.9 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专业大学1988.2-1988.8 北京语言学院出国部英语进修1988.8-1990.5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工作简历:1979.2-1988.2 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0.5-1993.4 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3.7-1999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9-2002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2002-2003.4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2003-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系副主任, 教授,博导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化学会均相催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10届全国均相催化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 “工业催化”编委,“天然气化工”编委, “化学与生物工程”编委。J Mol Catal., Catal. Commun., Appl. Catal., 特约审稿人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 催化学报, 应用化学等,特约审稿人主要的研究领域: 1 均相催化化学与工程, 2 C1化学化工与有机化工 3 均相催化剂的多相化及纳米催化剂 4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反应机理的探讨 5 催化合成反应的工程化及相关问题 6 化工热力学及反应动力学

朱康玲

百科名片

朱康玲:女,1963年3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化工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大庆石油学院炼油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1983年7月~1986年8月在化工部第四设计院工作;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1989年7月~1997年8月在中国五环化学工程公司工作;1997年8月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

目录

教学工作

获奖

发表的主要论文

编辑本段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精细有机化工单元反应及工艺”,“换热器课程设计”,“填料塔课程设计”。研究生课程“化工传递过程”。主要研究方向1.传质分离工程2.均相催化反应3.化工工艺过程开发完成以及在研项目1.环烷酸无污染提取及精制项目2.石油酸的绿色分离3.羰

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国家级工业性试验项目4.均相催化合成苯丙酮酸、苯乙酸、萘乙酸的反应及工艺过程研究5.气固流态化研究6.液液萃取单元及精馏单元研究承担过的主要工程设计项目1.4万吨/年醋酸乙烯装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项负责人2.巴基斯坦5000t/a醋酸,4000t/a乙酸乙酯装置报价;总负责人;3.2000t/a顺酐施工图设计4.宜昌5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工艺专业负责人5.T工程(ABS,PS等大型聚合物装置)可行性研究,工艺专业负责人6.荆门炼油厂30万吨/年乙烯工程可行性研究,专业负责人7.荆门炼油厂醇醚装置可行性研究,专业负责人8.石家庄塑料公司聚丙烯装置初步设计9.洛阳吉利化工厂聚丙烯装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编辑本段获奖

1.获2001年及2002年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2.论文“脂肪醇及其聚氧乙烯醚技术发展概况”,1994年10月获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3.论文“γ射线透射技术用于提升管中催化剂密度分布的研究”,1989年10月获全国首界颗粒学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4.参加设计的洛阳吉利化工厂聚丙烯装置获化工部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编辑本段发表的主要论文

1.朱康玲,李美清,李琳,吴方勇,李光兴.氯化钴/ 吡嗪-2-羧酸钾体系催化苄基氯双羰化合成β-苄基-α-苯丙酮酸.催化学报,2005,26(7):363-366 2.朱康玲李美清李琳吴方勇李光兴.原位钴配合物催化苄基双羰化反应.分子催化,2005,19(5):364-368 3.朱康玲,李美清,吴方勇,李光兴.碳酸钾在吡嗪类钴配合物对氯苄双羰化反应中的助催化作用.天然气化工,2005,30(2):19-21 4. 朱康玲,李美清,李光兴. 新型钴配合物催化氯苄双羰化反应的研究.石油化工(增刊),2004,10,

解孝林

部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办公地点: 化学楼914

电话:027-********

邮件:

关键词高分子

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副院长,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年12月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获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吴大诚教授);1996年2月-1997年12月在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潘祖仁教授、李伯耿教授);1997年12月到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工作。1998.12-1999.10,2000.6-2000.11和2001.7- 2001.12 三次赴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香港理工大学制造工程系合作

研究。2003.4- 2004.3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先进材料技术中心进行合作(合作者为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Mai Yiu-Wing教授),从事液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2006.11- 2006.1、2007.11- 2008.1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教授。与台湾、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有关高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主要科研领域:

1) 液晶高分子与功能高分子材料

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3) 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流变学

学术任职:

1) 中国化学会理事

2)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3) 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 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

5) 《复合材料学报》、《塑料工业》杂志编委,《功能材料》杂志通讯编委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荣誉与获奖

1) 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2007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与破坏行为)

3) 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教师支持计划”资助

4) 2005年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5) 2005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十佳青年教工”

6) 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SBS改性沥青路面材料及成套技术)

7) 2004年获“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资助

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聚合物/液晶复合材料”(50825301,2009.1-201

2.12, 200万),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离子聚合物接枝碳纳米管的复合电致动器的制备及其双重致动行为”(50873040,2009.1-2011.12, 35万),参与(第二)

3.国防973项目(61337)两个专题负责人(61337-02-05-02; 61337-02-05-03, 2005.6-2008.12, 经费70万)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丙烯/二氧化硅微、纳米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界面诱导取向结晶”(50573026,2006.1-2008.12, 29万),项目负责人

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教师支持计划项目“聚合物微纳米填料的界面诱导结晶行为与增韧机理研究”(NCET-05-0640,200

6. 1-2008.12, 50万),项目负责人

6.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折射率可调聚合物薄膜与光可变技术”(200

7.08~ 200

8.08,30万),项目负责人

7.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耐热抗磨损全息烫印材料” (2006.03~2007.08,21万),项目负责人

8.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高分子/微纳米填料的界面设计及其复合材料性能优化”(2005ABB001, 2005. 1-2007.12, 10万),项目负责人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聚合物凝聚态的多尺度连贯研究” (20490220, 2005. 1-2008.12, 30万),参与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液晶高分子接枝碳纳米管及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场致取向”(20474021, 2005. 1-2007.12, 25万), 项目负责人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载高聚物蠕变损伤-破坏的力学行为与细观机理” (10172037, 2002. 1-2004.12,

22万),参与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刚性侧链液晶高分子及其纳米微纤/聚烯烃复合材料”(50003005, 2001. 1-2003.12, 21万),项目负责人

杨亚江

部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职务(职称): 教授、博导

办公地点: 化学楼

电话:027-********

邮件:yj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1494394.html,

关键词高分子

简介:1975年12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

1976年-1993年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6-1987加拿大阿尔伯达研究院访问学者。

1989-1992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访问学者。

1993-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2002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main research interests)

智能高分子:主要开展智能聚合物凝胶。研究聚合物凝胶对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液体介质的组成、pH或离子强度、外加电场、光照和生化反应等)的变化能及时作出溶涨和收缩应答的智能功能,使聚合物具有感知、传感、处理和驱动的能力。在疏水相互作用导致的智能聚合物凝胶方面形成了特色。在医学和仿生学领域有许多应用,如各种膜、药物缓释载体等。(该研究曾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超分子化学:主要开展凝胶因子(geltors)在溶剂中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自发地聚集、组装成有序结构, 进而使整个体系凝胶化,形成分子凝胶。利用带有双键等可聚合基团凝胶因子,使有机溶剂先发生凝胶化, 后引发聚合, 从而形成稳定的有序高级结构。作为分子平台,研究客体分子在凝胶体系那的传质等,在药物载体、凝胶电解质领域有许多应用。(该研究曾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攻关项目资助)

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开展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用于药物载体,研究纳米效应在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靶向性以及纳米药物的生物安全性等(该研究曾获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资助)

近年来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

1. Polymerized organogel particles formed and imprinted by chiral gelators and their selective adsorption as stationary phase, Soft Matter, 2011, 7, 348-350.

2. Europium (III)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Antenna Effect Originating from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Dalton Trans, 2010, 39, 7294-7300.

3. Effects of Gelator Structures on the Self-Assembly in Ionic Liquids and Properties of Supramolecular Gels, Electrochim Acta 2010, 55, 2275-2279.

4.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Microspheres Formed by Self-assembly of Hydrogelator in Microchannels, Lab on a chip, 2009, 9, 2947-2951.

5. Host/Guest Interaction of 5-Fluorouracil in Supramolecular Organogels, Eur. J. Pharm. Biophar. 2009.73.357-360.

6. Thermo-reversibility of th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of acridine orange induced by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Talanta 2009, 77, 1864-1868.

7. Gels of Ionic Liquid [C4mim]PF6 Formed by Self-assembly of Gelators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Electrochem. Commun. 2009, 11, 933–936.

8. Gelation of Microemulsions and Release Behavior of Sodium Salicylate from Gelled Microemulsions, Eur. J. Pharm Biophar. 2009, 71, 297-302.

9. Release Behavior of Salicylic Acid in Supramolecular Hydrogels Formed by L-Phenylalanine Derivatives as Hydrogelator, Int. J. Pharm. 2008, 357, 95-99.

10.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 in Ionically Crosslinked Polyampholytic Gel Electrolytes, Electrochim. Acta 2008, 53, 4414-4419.

11. Drug release behavior from in situ gellable thermosensitive nanogel aqueous dispersions, Int. J. Pharm. 2008, 361, 189-193.

12. Self-assembly of Gelators Confined within the Nano-Scale Interlayer Space of Organo-Montmorillonite, PhysChemChemPhys 2008, 10, 6479–6482.

13. Cyclic Voltammetry Investigation of Diffusion of Ferrocene within Propylene Carbonate Organogel Formed by Gelator, Electrochim. Acta 2008, 53, 8253-8257.

14. Confinement effects on the self-assembly of 1, 3:2, 4-di-p-methylbenzylidene-sorbitol based organogel, Langmuir 2008, 24 , 10432–10436.

15. Gelation of the Organic Liquid Electrolytes and the Conductivities as Organogel Electrolytes, Electrochem. Commun. 2007, 9, 1428-1433.

16.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Ionically Crosslinked Polyampholytic Gel Electrolytes, Electrochim. Acta 2007, 53, 2065-2070.

17. A Novel Chiral Separation Material: Polymerized Organogel Formed by Chiral Gelators for the Separation of D- and L-Phenylalanine, J. Mol. Recogn. 2007, 20, 238-244.

周兴平

部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职务(职称): 副教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