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_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_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_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_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黎平海(1959-),男,重庆人,暨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李瑶(1984-),男,湖南浏阳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闻拓莉(1984-),女,湖南津市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2期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黎平海1

,李 瑶2

,闻拓莉

3

(11暨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广州510632;

21暨南大学金融系,广州510632;31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逐渐成为一重要的FD I 来源地。加入W T O 以来,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浪潮。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既有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冲动,也具有相应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同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还面临着外部环境风险和企业本身的不利因素。预测未来,海外并购将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将获得快速扩张。

关键词: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战略性资产 一、引言

在经历了以出口贸易、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外合作模式后,中国对外开放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资本输出成为新一轮对外合作的重点。中国逐渐成为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从存量上看,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外向存量占发展中国家总存量的

5166%,占世界总存量的0173%,而2007年末对外

直接投资存量达到了109315亿美元。自加入W T O 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增长,2002-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平均年增长70125%,同期世界平均年增长率为22145,发展中国家为38116%,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8712亿美元,较

前一年有相当程度的放缓,这显然与世界经济在

2007年的表现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个最明显

的特征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近几年许多有影响力的对外直接投资均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完成的,伴随着全球并购热潮,中国对外投资额及投资流量中跨国并购的比重开始上升,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20%上升到1998年的4815%,经过1999-2001年震

荡后中国跨国并购又开始持续繁荣。2007年,以兼并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1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四成,跨国并购数量再创新高,并购海外公司有37起,较2006年的17起增长了11716%

相对于我国吸引外资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企业海

外投资特别是海外并购分析的议题研究则较少引起学者的注意,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的投资发展处于吸引外资为主,对外投资为辅向探索国际双向投资中级平衡过度的阶段不无关系,即投资状态的失衡不自觉的引导了国内学者将大部分研究精力花费在已经具有成熟研究成果的领域。然而分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有其重要性。首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分析有其特殊性,既投资于发达国家也投资于发展国家,这是一般后进国家少有的特点。其次,现有文献较少关注转型国家的海外并购,我国作为最重要的转型经济体,探讨其海外并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最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要想避免经济硬着陆,就必须坚持全球化的策略,通过走出去释放泡沫,避免经济下滑过快;同时这场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百年难遇的机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利用19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通过海外并购,解决制约中国长远发展的两大难题———技术和资源。一方面并购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技术资源解决我国技术瓶颈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到海外市场购买更多的战略性资源产品,如铁矿、铜矿、铝矿、石油,因此,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引用了大量案例,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与影响因素,将我国企业海外

4

7

并购分成三类,并且探索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风险。在外汇储备高居不下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开展海外并购,一方面是缓和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保持适当外汇储备规模的途径,另一方面更是可以借助发达国家市场的知识溢出产出许多新的技术和发明,以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以并购活动的活跃为标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活跃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这一时期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少,规模小,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香港等地区,所涉及的行业主要为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而且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个时期进行海外并购活动的企业主要是窗口公司或者是比较有新思维的公司,行业和产品多集中在目标国家受到欢迎的机电和纺织等产品。

活跃阶段(1997年至今)。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于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有了显著的变化:第一,海外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速度迅速增加。这一时期,海外并购案件与日俱增,2001年我国十大并购案中有六起是海外并购行为,交易金额较大,一般都在10-20亿元人民币左右。2005年出现了中油国际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那样的并购金额超过4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第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地区在扩大,从美国、加拿大、印度以及香港地区拓展到欧洲等地区。2001年6月,海尔集团并购意大利一家冰箱厂,成为第一家到欧洲并购工厂的我国企业。华立集团收购美国两家控股技术公司58%和33%的股份,收购飞利浦公司手机核心技术CDMA研发中心;第三,海外并购的行业有逐步集中和以横向并购为主的趋势。从发生的并购案件看,规模较大的并购多集中在石油、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电子高科技行业。而且从传统制造行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倾向增强(廖运凤,2006)。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除了增长快以外,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并购主体以国有和大型、超大型企业为主。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和金额成长迅速,但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较少、交易规模较小。如万向集团并购美国舍勒公司交易额只有42万美元,并购UA I公司交易额为280万美元,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集团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的费用也只有几百万美元。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呈现出一些有别于当前全球并购主流特征的、低层次的特点(朱允卫、曹淑艳,2005)。在海外并购的企业中,并购金额最大的投资者仍然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的中央型国有企业。中央型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以矿业为主,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及国民收入提高后,衍生出对各种能源的强烈需求有关。为保证能源的稳定和持续供应,央企必须肩负起政府的政策任务,与矿业相比,央企在其他产业的海外并购规模则相形见绌,只有少数集中在化工和通讯服务领域,例如我国网路通讯公司2002收购美国环球电讯亚洲子公司及2004年收购香港盈科电讯,2006年我国化工集团子公司蓝星公司收购法国Adisseo公司,这是我国化工首例海外并购。中央国企主控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象,也与其他国家海外并购多由民企推动的情形有所不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实施30年来,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主导依然强大的现实。

第二,就产业而言,非中央型国企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主要原因是拓展市场和获取技术。中央型国有企业海外并购集中于矿业,目的是为了保证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投资地区集中于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中央国企对能源的投资并非我国独有,许多新兴国家利用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也积极在非洲投资石油资源。在服务业方面,我国海外并购较少,少数中央型国有企业在通讯服务跨国并购,例如中国网络通讯公司2002年收购美国环球电讯亚洲子公司,2003年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收购吉尔吉斯斯坦B ITEL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金融业逐步成为海外并购的主要力量。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以高达40915亿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中国平安保险以19515亿元人民币收购欧洲富通集团股权,成就了史上中国境内保险业对外投资的最大一单;中信证券以75亿元人民币从贝尔斯登手中获得40年期可转换优先证券,相当于贝尔斯登公司总股本的6%,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实现对海外投行进行并购的券商。从最初的美国新桥资本入主深圳发展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四家外资银行持股中国银行到现在的工商

57

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南非银行等,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战略正从最初的“引进来”过渡到今天的“走出去”,羽翼渐丰的中国金融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努力与国际资本对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从并购方式来看,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2001年以后的海外并购事件中,几乎所有都属于横向并购。这不仅符合世界并购浪潮的趋势,同时说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还处于初期水平,以横向并购为主要并购形式可以降低并购的难度,增加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第四,从区位分布来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北美洲,并且以美国为绝大多数。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区位分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首先,区位分布与产业、行业特点结合的非常紧密。具体来说,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澳洲、中亚、南亚和加拿大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石油行业海外并购事件;而在经济技术发达国家的欧洲和美国,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这一特点也突出的表现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在现阶段以获取技术为主的并购目的。

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的原因与动机分析

我国企业最近海外并购的速度突然加快,并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可以从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并购理论中找到其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的宏观动因

11国际经济新形势的刺激。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特点:一是总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美国出现了次贷危机,其他主要工业国家几乎全部受累。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增长强劲,全球经济引擎作用明显。这使得中国企业可以择机“走出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全球性转移和调整,因而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形成就是全球化的产物,中国企业要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利用其低成本制造技术、质量控制等巧妙的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通过跨国并购寻求更加有利的投资区位和资源优势。三是全球并购浪潮的带动,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7》披露,2005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到了7160亿美元,交易量为6134宗,2006年交易额达到了9745亿美元,增长了1418%。跨国并购浪潮的兴起也迫使我国企业适应浪潮,更充分更积极的开展对外直接投资。2007年,从银行业到保险业,从石油到有色金属,从通讯业到制造业,全球性重要交易的背后,往往都闪现着一批活跃的中国买家,来自中国的一股并购浪潮正在引起世人的瞩目。

2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取决于: (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这一理论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应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该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应与自己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并可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任何内向和外向投资。这一阶段的国家大多处于前工业化时期,人均G DP在400美元以下,由于没有足够的区位吸引力和所有权优势,故只能依靠它的资源、政府的政策、企业的战略来吸引外资;第二个阶段,内向投资开始不断增加,基本没有外向投资,人均G DP在400-500美元之间。随着一国不断完善其经济法律体制、商业基础设施和企业文化,并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交通、通讯设施以及人力资源,这样该国区位优势得到加强,外商投资持续上升,同时区位优势的上升也有助于本地企业发展他们的竞争优势,这为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第三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本流出逐渐快于资本流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数,但数额日渐缩小。在此阶段,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日益上升,竞争力大为增强,而外国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第四阶段,伴随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该国已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大于零且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Dunning,1981)。

投资周期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企业最近几年的对外投资趋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从1978年到1990年,G DP平均每年增长9%,从1990到2007年平均每年增长1015%。在30年的时间里,G DP增长了近14倍,经济总量跃升为第四,进出口排名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G DP达到了2000美元。这说明我国已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第二或第三阶段,即对外投资开始明显增加的阶段。

3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将生命周期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在创新阶段应在国内生产,成熟阶段开始海外生产,在标准化阶段转向生产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Vernon,1966)。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约翰逊进一步提出了区位因素的影

67

响,他认为区位因素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补充,是实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Vernon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象,特别是对家电和手机等行业,这些行业已发展得比较早或相当成熟,国内竞争激烈,因此不得不对外寻求新的市场和获取竞争优势来源。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的微观动因

从宏观因素还不能完全解释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而企业的微观动因可以很好的解释企业选择并购的深层次原因。

11获取战略性资产。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无论在成熟市场还是相对落后地区的跨国投机,动机通常符合O I L理论的内部化假说,即通过恰当的投资方式实现最有效的内部化,将所有权和区位优势保持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然而,转型、新兴市场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正在兴起的海外并购大多是处于国内经济赶超发展的需要,实施的是以获取战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海外投资。这与传统O I L范式下FD I动因理论的内部化假说恰好相悖。资源基础观(Res ource-Based V iew,RBV)认为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战略性资产。战略性资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绩效(Barney,1991),它可以界定为“一系列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稀缺的,可供专用的资源和能力,并且这些资源和能力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Am it and Schoemaker,1993)。这些资产主要包括声誉、供应商的关系、隐性知识、研发能力、品牌、知识和专有技术(Teece,Pisano,and Shuen,199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技术落后条件下高资源消耗型的高速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种种困难。而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瓶颈。克服这一瓶颈的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海外并购,通过并购获取国外先进企业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其中包括兼并或收购新兴科技公司,例如京东方通过购入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等一系列先进企业,学习其经验,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脑用液晶显示屏的供应商,并在TFT-LCD领域拥有3000多项核心专利,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且每月新增专利20多项。

同时,近几年来,“中国制造”的声音享誉全球,中国产品以物美价廉闻名国内外。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受到了品牌“低端”效应的影响。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2007年度《世界品牌500强》名单,按照品牌影响力的3项关键指标,即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对世界级品牌进行了评分,中国品牌数排在第8位,比去年上升了两个名次,但与国外顶尖跨国公司进行比较,中国企业品牌价值远远落后于国外公司,所以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例如联想并购了I B M的PC业务, 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等。

21竞争驱动。竞争驱动观点认为,企业向海外扩张是竞争压力驱动的结果,如果企业在国内处于垄断优势地位,其进行海外扩张的动力是非常小的。这一观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情如此之高(林忠礼、傅仰艺,2005)。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加,以及需求增加落后于投资增加,使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形。如何拓展外国市场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日益重要,这类企业主要包括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例如家电、汽车制造等。通过并购正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扩张和迅速补齐技术、品牌等短板。此外,许多发达国家为防止中国廉价的产品涌入,对一些产业设立贸易障碍(高关税和进口配额)。通过跨国并购可以绕过东道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收购方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当地企业的市场地位,例如现成的销售渠道及与当地用户、供应商多年建立起来的信用,使跨国公司迅速地在当地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还可以把跨国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的产品列入市场。

31实现经营协同效应。一些学者,包括Fried2 man和Gibson(1988);B radley,Desai,和Ki m (1988);Traut w ein(1990)认为企业并购是为了实现经营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指企业并购后经济效益随着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提高。经营协同理论假设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且通过实现规模生产,资源的整合降低企业的成本,以及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长期盈利(Doukas and Travl os,1988;Ghauri and Buckley,2003)。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联想并购I B M公司PC业务的动因,联想的优势在于个人电脑业务,两者的合并必然有利于新公司的协调,形成优势互补。此外,凭借I B M的强大技术优势与知名度,联想就可以发挥其在相关产品领域上的优势,达到范围经济。

四、影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内外部因素

(一)影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外部因素

影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环境。

11政治法律制度环境。政治环境是指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安定性、国

77

际信誉度等内容所构成的综合条件,是吸引外资并购投资的必要条件。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是两个以上的主权环境,除了在母国要受到母国政府的监督管理之外,还要受到东道国政府的影响,特别是海外业务处于非常复杂的环境时。政治风险是企业最不易预测和掌握的风险。由于我国的特殊国体以及我国的强大国力,西方国家的政界人士或民间团体总会以各种理由来阻止。比如我国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诺兰德公司一案,有政要和民间团体以我国存在人权问题向政府施压,反对把公司出售给我国企业。2005年,中海油提出以现金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一时引起美国一些政客的强烈抵触。因此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需要密切注意政治风险的动向,确认政治风险发生的原因和背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政治风险管理,避免或减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损失。

2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及其水平、基础设施状况、金融信贷制度及资本市场发达程度、通货膨胀及汇率情况、国际收支状况,信息及社会服务水平等。与国内并购和经营相比,在海外并购和经营过程中,经济因素直接给跨同经营带来重要影响。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已普遍采取了放松管制的经济政策,试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在跨国并购方面,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内容包括:取消必须成立合资企业的规定;取消对外资不能占多数股权的要求;取消对外商不能享有所有权的规定等。同时,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诸如电信、运输、电力、金融服务等服务领域也放松了管制。各国政府逐渐放松对跨国并购管制的理论基础在于:20世纪80年代德姆塞茨等人提出经济效率理论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认为垄断是绝对有损于经济效率的。

(二)影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内部因素

我国企业要通过海外并购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的生产经营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1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要通过并购实现国际化经营,并购企业必须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尤其是在制造业、银行、电信、汽车等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实施海外并购的企业应当是在业内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我国企业如果和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比,市场集中度和规模都相对较小。我国钢产量世界第一,但前四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只占33%,而日本前五家是75%;韩国前一家是65%;欧盟前六家是74%。我国汽车行业在1999年前四家的集中度为4316%;而美国1958年前四家就达99% (杨清等,2004)。这样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并购,并不具有优势。因而总体而论,我国企业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的条件并不成熟。

21人才缺乏问题。麦肯锡咨询公司日前公布的一项关于中国企业的调查,中国企业缺乏有国际经验的高管,增加了海外收购的难度。调查指出,尽管涉及中国集团的跨境交易数量在加速增长,但75%的受访公司表示,缺少合格高管阻碍了其国际扩张计划。自2005年以来,中国公司已经达成了2710亿美元的海外交易,高于印度公司的2120亿美元。然而,中国企业没有印度或拉美集团那么大的野心,只有50%的受访中国公司渴望成为跨国企业,而有79%的印度公司和63%的拉美公司有志成为跨国企业。中国公司迄今为止回避大型跨国收购,部分原因是缺乏管理专长。这些中国企业表示,他们常常缺乏交易完成后执行并购所需要的技能(李桂芳,2008)。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我们可以将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当企业不能获取关键技术或其他重要资源等资产时,企业就要努力去寻求这些资产以获得其资产组合的平衡,进而产生海外并购的动力,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寻求战略性资产型跨国并购(strategic asset-seeking cr oss-bor2 der M&A)”。第二类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增加,以及需求增加落后于投资增加,使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形。主要包括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例如家电、汽车制造等。我们把这类跨国并购称为“寻求市场型跨国并购(Market-seeking cr oss-border M&A)”。第三类是我国中央型国有企业为了承担政府的政策任务,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此类型的海外并购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海外并购成为一种国家战略,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给企业发挥的空间不大。因此,央企海外并购时对利润和风险的考量并非重点,例如中石油在并购加拿大PK石油公司时以高出其他国家石油公司报价的30%拿下了这次并购。中海油并购连年亏损的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时(后来并购失败),出价高达185亿美元,比竞争对手出价高出21亿美元,而中海油资产不过120亿美元,是竞争对手的1/5。可以肯定的说若无中央政府的支持,这类并购不会出现。我们可以将这种跨国并购称为“战略性

87

资源型跨国并购(strategic res ource-seeking cr oss-border M&A)”。

第二,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扶持力度。从韩日及其他国家的情况看,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绩效要比政府的垄断企业好得多。韩日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本国政府在政策,尤其是在资金上的支持。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有很大的特殊性,海外并购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结合,相比其他国家,我国企业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在我国,除个别领域外,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审批等一系列问题上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但是在资金方面,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是不够。我国政府需要对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资金扶持问题进行研究,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扶持,怎样扶持,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第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评估问题。近年来,在中国企业界出现了一股海外并购热潮,这一方式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据毕马威机构一项研究表明仅有17%的跨国并购能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多达53%的跨国并购以失败告终(KP MG,1997/ 1998)。积极寻求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必须深刻认识这一进程的风险,小心防范,以免陷于困境之中。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因现金流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政治与社会干扰而带来的非经济因素风险;因品牌认同与接受程度不足而带来的经营风险。所以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必须慎重对待这些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首先,必须慎重对待海外并购;其次,要努力培育一支专业化的海外并购队伍;最后,坦然对待非经济因素的干扰,积极消除其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忠礼,傅仰艺1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动因与发展趋势[J]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91

[2]廖运凤1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1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6-101

[3]李桂芳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8[M]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12-2131

[4]杨清,王玉荣1我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企业条件分析[J]1宏观经济研究,2004,(12):43-481

[5]朱允卫,曹淑艳1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及发展对策[J]1国际贸易问题,2005, (8):78-831

[6]Am it,R1,Schoemaker,P1J1H1Strategic as2 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1

[7]Barney,J1B1Fir m res 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s[J]1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99-1201

[8]B radley,M1,Desai,A1,Ki m,E1H1Syner2 gistic gains fro m cor porate acquisitions and their division bet ween the stockholders of target and acquiring fir m s[J] 1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1988,21(1):3-401

[9]Doukas,J1,Travlos,N1G1The effects of cor2 porate multinati onalis m on shareholders’wealth:Evidence fr om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1Journal of Finance, 1988,43:1161-11751

[10]Dunning1I nternati 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 onal Enterp rise[M]1London:A llen&Unwin, 1981:120-1471

[11]Vernon,Ray mond1I nternati onal Invest ment and I 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1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6,80(2):190-2071

[12]Stephen H1Hy mer1The I nternati onal Opera2 ti ons of Nati onal Fir m s:A Study of D irect Foreign Invest2 ment[M]1Cambridge:M IT Press11976:46-671

[13]Teece,D1,Pisano,G1,Shuen,S1Dynam 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1

[14]Traut w ein,F1Merger motives and p rescri p2 ti ons[J]1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 283-2951

(编辑校对:余朝锡 孙黎波)

97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作者:张力宏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激增,“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少数案例形成的异常值扰动、宽松资金面的支持、人民币汇率承压下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等。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中国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更应关切的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一百多亿美元,一个是一千亿美元,为什么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外媒公布的数据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商务部公布的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外媒公布的数据则囊括三类:一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二是新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这时的项目可能只是还处于商业磋商阶段;第三类交易是中外双方基本达成并购意向,但还需要通过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可见,外媒公布的数据范围更广,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于是产生了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巨大反差。 由于从宣布并购、到双方磋商、再到政府审批、直到最终完成,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耗时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果按照外媒的数据口径,极易造成重复计算的问题。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宣布尚未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会在二季度统计中重复计算一次。如果二季度还未完成,三季度又会重复计算一次。因此,按照商务部已完成并购交易为数据口径,更能反映中国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避免重复计算或由于各种原因撤回所造成的数据偏误。 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海外并购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例如,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使用的并非国内实体,而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例如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子公司。如果该并购交易完全在海外市场融资完成,就不在中国国国内监管机构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东道国仍然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 虽然外媒报道的数据口径过大,但其反映的趋势值得关注。即使看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四: 一是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而此前规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国化工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剧,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确定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舞台,摆脱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近年来也呈现逾来逾活跃的趋势。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并购与海外并购活动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也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 西方的跨国并购理论大多以西方先进国家的企业并购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实践适应性不强。中国出海并购的先行者们在缺乏经验情况下,迫切需要理论研究工作的及时跟进,通过理论的指导,来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基于无形资源的视角,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实现理论的创新,并对海外并购整合的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所遵循的研究思路为:首先以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成本收益特征作为研究的契入点,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其次,从无形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跨国并购中优势无形资源转移与扩散途径的比较以及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特点,基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然后,分析了优势无形资源在跨国转移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无形资源利用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融合系统化的理念与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思路,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购中无形资源整合的具体路径。 最后,本文还对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三大关键无形资源子系统的整合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导论。这部分主要叙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并对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逻辑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了本文预期可能的创新点。本章所呈现的研究逻辑框架与思维模式,不仅突出了论文的理论价值,而且还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关于无形资源的整合思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国企业并购的最新趋势海外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动力和挑战 孟亮顾宏地张明堂 中国企业并购的最新趋势:海外收购 十年前,“并购”在中国仍是一个陌生概念,然而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并购活动增势迅猛,大型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正与日俱增。2000年至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并购交易总额以38.8%的年率快速增长。跨国并购,如中海油已退出的以196亿美元收购优尼科及联想以17.5亿美元成功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项目,令中国在全球并购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目前中国吸引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同时,大量中国企业也正通过海外并购谋求境外扩张。2000年至2004年间,已公布的对外收购总额从18亿美元攀升至48亿美元。即使不计入中海油已撤回的196亿美元的竞标额,2005年按年计之交易额亦高达62亿美元,2000至200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4%。 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1交易规模包括目标公司的净债务,但不包括部分关联交易。 外并购的特征 分析表明,中国的海外并购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交易规模持续上升、目标公司广泛分布于不同行业、目标公司的规模较大,交易结构日趋复杂。

(1)交易规模持续上升 2000年至2003年间,所有对外收购项目中,没有一宗交易超过10亿美元。而2004年,中国企业就公布了4宗涉及资金超过10亿美元的对外收购。单看最终退出的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一案,其交易规模就已超过所有其它对外收购的交易总额。 18500 2005年6月21日 退出 海尔电器集团 美泰 美国 家电 1280 现金 2004年12月7日 完成 联想集团 IBM 美国 个人电脑 1250 现金/股份 2005年1月20日 完成 中国网通 电讯盈科 香港 电信 1016 现金 2004年10月28日 完成 上海汽车工业 双龙汽车 韩国 汽车 552 现金 2003年3月11日 完成 TCL 多媒体科技控股公司 汤姆逊 法国 消费电子产品 522 资产 2005年6月16日 待决 冠捷科技 飞利浦电子 荷兰 显示器及纯平电视 358 股权/可转换债券 2005年4月12日 待决 中国海洋石油 MEG 能源 加拿大 石油及天然气 123 现金/股份 2005年7月22日 待决 南京汽车(集团) 罗孚汽车 英国 汽车 87 不详 2005年5月17日 待决 TCL 通讯科技控股公司 阿尔卡特 法国 手机 13 现金/股份 资料来源:摩根大通、Thomson Financial 1交易价值乃基于股权价值计算。 (2)目标公司广泛分布于不同行业 2002年,在成功完成的对外收购交易中,90%以上均发生在自然资源行业。尽管自然资源行业仍占2004年对外收购总额的一半,其它行业也提高了在中国对外收购活动中的份额。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整合战略探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跨国并购能够绕过东道国的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迅速进入并占领其市场,因此跨国并购已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1997年以来,随着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渐趋频繁,民营企业也开始在海外并购中崭露头角。特别是1999年初我国政府确立了“走出去”战略以后,在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绩效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所有制优势”明显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 2001年8月,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正式收购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UAI公司,开创了浙江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上市公司的先河。而在此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该集团已先后并购了英国AS公司、美国舍勒公司、ID公司、LT 公司和QAI公司等多家海外企业,并开始涉足海外金融保险业。同年10月,浙江华立集团在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2家公司——美国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PFSY)和美国太平洋商业网络公司(PACT)的基础上,收购了飞利浦集团在美国加州圣何塞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包括在美国达拉斯和加拿大温哥华的研发分部)。2002年10月,浙江金义集团采用资产置换形式,不出一分现金收购重组新加坡上市公司“电子体育世界”,成功实现借壳上市。种种迹象表明,日益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支迅速崛起的生力军,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国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跨国并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并购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世界各国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不足30%。特别是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虽然近几年来风生水起,但是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再加上跨国并购经验的缺乏、企业领导者的非理性决策以及跨国并购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等因素的存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总体来说并不成功。因此,跨国并购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跨国并购,国外学者研究的比较多,提出了不少理论,国内学者对跨国并购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尽管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具有共通性,但也不能照搬来分析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此我们得结合自己的问题具体分析。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频繁的出现在跨国并购的舞台上,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加快了我国民营企业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_王含笑

3.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3. 2. 1交易规模呈上升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数量和总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大金额的并购事件出现。 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部分权益,并购 金额达5. 85亿美元,紧接在2003年又以6. 15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气集团里海 卡拉干油田8. 33%的股权。同年,中国石化以6. 1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北里 海项目1/12权益。2004年,联想集团以12. 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 圈在跨国经营的方式上,中国虽然仍以新建为主要投资方式,但是以跨国并购 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并且规模也在扩大。这将是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 3.2.2目标公司的区域与行业呈多元化趋势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初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实力较弱,国际市场的信息 获取不灵通等条件限制,目标企业主要为东南亚地区的公司,并且多数为发展中 国家。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而文化氛围与我国相似,拥有丰富的自 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因此它自然成为许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首 选之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实力的积累和壮大,东南亚地区的市场 己经不能满足它们的投资需求,于是它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北美、南美、欧洲等地。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分布区域广泛,己遍及160多个国 家和地区。投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不仅如此,我国企业跨 国并购涉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自然资源,我国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并购 总量明显增加,如电子、电器、信息通讯、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国外的这些行业 拥有着成熟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先进的理念,对于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是十分 有利的。而国外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一些服务公司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的,随着我国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 并购将发生在这些领域之中。 3.2.3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仍然是跨国并购的主体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它们逐渐活跃于跨国并购活动当中。如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2月12口以3. 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 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属下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工S)的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这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一起海外收购案。 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的经济实 力较为雄厚,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发展成熟,并且有政府的支持,这无疑将降低 并购的风险。因此它们有实力并且也敢于选择跨国并购这条道路。 3. 2. 4我国跨国企业并购的层次仍然较低 西方国家共有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横向并购是这次浪潮的特点,主要通过同行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从而扩大生 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这次并购 主要以纵向并购为主,即被并购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并购公司的上游或下游, 并购后,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可以一体化,更利于管理,获得更多的利润。X29' 20 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发生的第三次并购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但混合的并 购形式也呈上升趋势。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形成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中又 出现了新的特点,这次并购形式呈多元化,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并存。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 陈 玲 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跨国并购的案例日益增多,并购金额也有所增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2年,中国企业并购海外资产的规模庞大。针对这一新情况,本文从国际投资阶段理论入手,基于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的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在海外投资建厂,逐渐转向通过海外并购,取得主动权,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陷入紧缩泥潭的2002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超过40%。与此同时,据《亚洲并购》杂志的统计,2002年前11个月中涉及中国企业的商业化并购交易总规模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大的10起并购交易的单项规模都超过10亿元,在这最大的10起并购案中,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的项目占了一半。2002年被称为“中国并购元年”。单就上海企业而言,就先后用上亿美元成功吞并6家海外知名企业。例如,2002年10月,上汽集团出资5970美元收购韩国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10%的股份;上海电气与美国晨星共同出资900万美元,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 司的所有技术和设备;上海制皂集团也成功收购了2家美国企业。 笔者认为,基于来自中国企业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跨国并购的数量将增多,资金规模也将增大,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依据 在80年代初期,J. H. Dunning 提出了国际投资阶段理论,从动态角度解释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NP )计算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是:第一阶段,人均GNP 不超过400美元。处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摘要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中国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应对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分享全球市场开放和知识积累的需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现阶段,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应有新作为,尤其是在国内短缺资源的跨国开发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合作等方面。 关键词跨国并购资源短缺核心竞争力 跨国并购是企业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国家商务部不久前披露,目前有3万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优势企业正发展成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渐建立;《福布斯》和《财富》的最新排名均显示,2005年有15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这些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首先,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分享国外资源以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中国全球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认为,过去我们的跨国经营之所以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源于缺乏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实际上以技术引进、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过去我国引进的都是国外早已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或设备,这虽然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却很少给中国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至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而通过企业并购却可以在很短时间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1 跨国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并购的核心要素在于市场支配能力和获得垄断地位。对企业的成长而言,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必须借助于并购重组这一外生扩展形式。近代以来,全球相继发生了5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产生一批巨型公司,我国企业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带动规模和效率的提升。 1.1 获取战略性资源 获取战略性资源是中国大型国有能源开发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颇为引人注目。前者通过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和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后者通过跨国收购戴文能源集团在印尼的油田和天然气资产,扩充了自己的海外油气探采资产规模。当然我们这里所强调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各种战略性资源,这些资源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商机。中国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发展思路。 1.2 扩张与整合市场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在不加载行业生产能力下达到临界规模,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此外,在寡占市场追求市场力量和市场支配地位也是进行并购的推动力量。通过横向并购活动跨国公司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借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跨国公司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并借助对方的品牌,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扩大原有企业市场总份额。TCL集团对德国施耐德公司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 1.3 获得的研发技术实效强,不确定性低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1 作者:黎鑫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

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 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成功案例一览: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吉利以18亿美元的“彩礼”成功迎娶了沃尔沃公司,为这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国企业收购安迪苏 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以4亿欧元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收购,填补了中国蛋氨酸生产的空白。图为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安迪苏集团厂房。 中航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 从中航工业收购的首家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奥地利FACC公司获悉,归于中航工业西飞旗下之后,FACC公司财务状况迅速好转,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实现扭亏,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1503139.html,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作者:王中超 来源:《商情》2016年第28期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第六次并购浪潮袭来,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参与到海外并购的活动中。本文以吉利公司为主线,运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分析,对并购前后吉利公司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并从企业自身方面和政府方面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吉利控股沃尔沃汽车公司并购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是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新兴市场,即使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仍然庞大,同时国内的自主品牌产品逐步走向成熟,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及核心技术。吉利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美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也是连年财政赤字,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并购价格大幅下降,吉利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这一时机,获得宝贵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原沃尔沃的专业人员和其他资源,同时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民营汽车企业,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之一,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自主品牌创新,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被称为“中国汽车行业5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的企业。 沃尔沃是北欧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其品牌轿车以安全性著称,尤其在汽车安全产品的研制方面。1999年,沃尔沃集团出售其汽车业务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10年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轿车业务,具体交易概况如表1所示: 二、案例分析 并购前,沃尔沃母公司福特公司营业收入逐年下降,尤其在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营业收入跌入谷底的1463亿美。仅并购发生前三年福特总亏损额就高达300亿美元。其连年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福特早在几年前就欲将旗下沃尔沃出售来获得流动资金缓解自身的债务危机。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中国的豪华车市场需求以超过40%的增长快速发展,全球轿车生产企业逐渐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国,沃尔沃汽车的销量增长更是于2009年在中国突破了80%的增长速度,中国地区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汽车市场。基于以上原因,对于福特和沃尔沃来说,想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选择一个中国买家无疑是个明智且理性的决定。 2010年8月吉利并购沃尔沃交易正式完成,吉利花费25.5亿美元取得了沃尔沃汽车100%的控股权,其中交易的并购资金为18亿美元,另外7.5亿美元为接管沃尔沃后的营运资金。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 跨国并购现状模式 一、并购主体及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壮大并成为跨国并购市场中的一直生力军。上世纪末期,以国企为主进行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新世纪伊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1 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在此阶段,国内家电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排头兵”。 2006 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证券市场的爆发式转型,企业海外投资也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取得更多成功。二是民营企业也频有作为,如2007年11 月雅戈尔以1.2亿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进行了一宗购并活动,成为目前中国服饰界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不难看出,这是中国企业把握优势,加强国际化的一个良好机会。 中国对外跨国并购投资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占FDI的比重却时高时低,波动较大。资料显示,我国的跨国并购在整个FDI中还不能说已经占有优势。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论从实际金额还是占世界并购交易额的比重看都较小。 二、并购产业及地区分布 由于历史、人文及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企业投资分布的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实力增强,并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本壮大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国外

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200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等行业。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开始逐渐转移到金融、服务等第部门。 三种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等。 三、并购动机与效果 我国的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起初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行政性干预等非经济动机明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中国市场逐渐规范化,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动因为对核心技术、国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寻求,其次是多元化经营动机和其他动因。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促使企业,尤其是

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的因素

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的因素 我国作为最重要的转型经济体,对石油的依赖性日益加深,所以探讨我国海外石油并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决定海外并购之前,中国企业首先要明确:并购并不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方式,也不一定是最佳方式,内部发展、联盟与并购各有短长。因此,企业决策者必须首先在海外并购和其他外部发展方式之间进行战略抉择,以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全球市场与境外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的确举足轻重,则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海外收购计划,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等。尽管瞬息万变的海外并购往往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所以明确的收购计划会降低失败的可能性。 企业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具体投资行为,而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实务操作程序更复杂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更大,风险性也就更大。其需要考虑的风险如下: 一、政治因素 1、反垄断 根据效果原则,一国有权对发生在境内外的并购行为进行反垄断规制。美国克莱敦法:第七条对外资在美国的公司收购行为有反托拉斯法的规定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麻烦甚至相互冲突,使并购案耗费时间长、费用大。 2、国家贸易保护 当企业投资涉及东道国的重大国家利益时, 东道国政府往往会动用法律或政策手段直接干涉投资项目, 从而导致经济项目的政治化处理。 3、海外收购的监管 在西方投资者眼中, 中国企业是来自于社会主义中国, 在美国政治家眼中,它与中东国家的公司大相径庭, 与英国石油公司更不能同日而语。 4、国有企业双重属性 由于我国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 即使是某些非国有企业也和政府存在某些联系, 这种政府背景会给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 可能会遭遇他国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等力量的阻挠, 由此导致并购成本上升、成功率下降及并购后整合经营难度加大。 5、两国的政治前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体以及我国的强大国力, 西方国家的政界人士或民间团体总会以各种理由来阻止。当两国的政治前景不是那么的看好时,就要小心行事了。比如中印与中俄相比,俄罗斯军事实力强大,不会轻易改变其立场,俄罗斯就显得可靠。而印度会很容易受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干扰,影响中印合作的稳定性。 6、对方政治稳定性 东道国的重大政治变更及政治突发事件。比如最近发生的日本地震、利比亚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大全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大全 2004 年12 月8日,联想用12.5 亿美元购入I BM 的P C 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 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 的提升。并购后,IBM 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 BM 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2005 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 个制造基地,8 个综合研发中心,19 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 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 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 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2009 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 SI 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浅谈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风险与挑战

浅谈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风险与挑战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目前已经拥有相对雄厚的物资和技术基础,即当时“引进来”的因素都已化解在中国经济体系之中。现在的资本和外汇的富余替代了资本和外汇的短缺;当时缺少的市场化经济主体,到现在已拥有了很大一批不错的现代企业。同时,全球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传统资本大国的垄断地位正被削弱,不仅生产要素向以亚洲为中心的新兴市场集聚,还有资本、贸易壁垒门槛呈现降低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下一步发展的重大方针就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而要实现这个重大方针就需要寻求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海外并购跨国风险风险控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了国门,而中国企业寻求的新一轮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海外并购。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并不会阻挡中国企业继续海外并购的热情。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市场、获取海外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提高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在需求以及政策的鼓励、管理者的推动等外在的动力,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动力。 根据波士顿咨询的统计,在2014年,中国企业就完成了154起海外并购交易,交易金额达到了261亿美元;在2015年,中国企业更是达成了382起海外交易,交易金额高达674亿美元。2016年,这一趋势将会更为明显。2016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提出以430亿美元现金收购瑞士企业先正达,更是创造了中国企业单笔出海的金额新高。 然而,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我国的海外并购至少有70%是不成功,并且承受的经济损失更是巨大的。有数据显示,仅仅是2008年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济损失就高达约2000亿元人民币。中企海外并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风险。 一、中企面临的主要跨国风险 据数据分析,在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企海外并购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已高达35%,交易数量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9.5%。伴随着中企对外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海外并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多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