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8课学案

第8课学案

张家口第十二中学七年级历史学案

主备人乔彦娥授课人课型授课时间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学习目标

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

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

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契丹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性评价澶渊之盟。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知道杨家将的故事,为杨(继)业、佘太君、杨门女将的故事所吸引,那么,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认真学习这一课,你们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自主学习与展示

通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中

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

司掌管财政,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加

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

②军事上:A、“杯酒释兵权”消弱了朝

中大臣的兵权。B、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

分离的政策。C、派到地方,消弱地方兵

权。

3、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影响

战: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打到黄河

边的澶州城北,直接威胁宋都开封。宋真

宗亲往澶州督师。宋军士气大振,取得初

步胜利。元昊称帝后,北宋拒绝承认,双

方关系恶化,战争不断。西夏虽然取得了

一些胜利,但由于北宋中断对它的粮食、茶叶供应,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

和:①后辽宋议和,双方停战,约为兄弟

之国。这就是澶渊之盟。

②双方议和: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

臣,议和后,宋夏双边贸易十分兴

盛,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合作探究与展示

宋初采取的对政权、兵权加强控制的措施,对宋代政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你能说说这些措施有哪些利弊吗?

答:若仅从“杯酒释兵权”一事的效果看,此举无疑是令人称道的,似乎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让统治者十分头疼的拥兵自重问题。但此事的“后遗症”却远远不止这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事实上,赵匡胤确实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负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朝封建国家逐渐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难以自拔。这也是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总结归纳

1.各小组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解题方法。

1

知识点:

解题方法:

检测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B)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 消除了民族矛盾

D 加速了北宋灭亡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C)

A.市舶使B.宣政院 C.榷场D.十三行3、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4、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B)消极防御政策

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

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

5、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C)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

C辽西夏D南宋辽

“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7-8题

6、反映的是北宋与(B)关系

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

7、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B )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

B宋辽实力均衡

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

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8、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C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二、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请回答:

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历史作用?

答: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问答题

你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如何在碰撞中融合的吗?

答:①宋辽夏战争与和议,建立互市,边境贸易繁荣,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②辽夏南下遭中原军民反抗,不得不“以汉制汉”,从而保护发展先进的中原文明。③辽、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人北上,促进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效仿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同时,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辽境汉人安居乐业。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

布置作业:两案伴学限时训练高效课堂师生反思: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课时教案 课题:第8课百家争鸣第课时总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执行时间: 年月 日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 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 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 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 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 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 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 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 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 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 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 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 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 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 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导学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设计:金晓林时间:2014.10.21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学习目标 1.世界观的含义、方法论的含义、哲学的含义 2.理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的关系 3.理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熟悉课本,填写知识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和。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的、的世界观加以、 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决定, 体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的学说,是的世界观,是对、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的本质和的规律。 2.是哲学的基础,的进步推动着的发展。 3.为具体科学提供和的指导。 重难点讲析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联系: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和任务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或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的是最一般最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某一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议(小组互助学习) 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 2.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4.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5.哲学观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7.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展与评 课堂检测 1.哲学产生于( ) A.主观想像B.实践活动C.独立思考 D.外部世界 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会正在寻找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这说明( )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3.下面两幅漫画告诉我们(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学案

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一.老子 1.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__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_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都会稳定。 2.教育方面:创办________,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文化方面: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作出了巨大贡献。 4.影响:孔子不仅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三.百家争鸣 1.背景:_______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 2.代表思想家 3.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下面是一个字的古汉语解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字吗? ①婴儿;②孩子;③儿子或女儿;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⑤泛指人;

⑥特称孔子;这个字呢?就是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用到第四种“对人的尊称”,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为“子”,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发明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这引起了经济、政治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秩序失衡、战争频繁等许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牢记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2)教师引入“百家争鸣”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道法导学案及练习题——第8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道法导学案及练习题——第8 课 《科技发展造福人类》 第 1 课时 1、导学案 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探索世界的先驱者们的事迹以及他们的探索对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意义。 2. 掌握科技改变世界的重要事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3.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科学技术的发现推动了人社会的进步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科学探索与发现是一项艰难而又需要坚持的漫长的过程。 三、导学提示 活动一:致敬探索世界的先驱者探究“日心说”出现的意义

1. 出示哥白尼以及“日心说” 2.讨论日心说”发现的意义。 3. 视频《榜样的力量——哥白尼》 4. 了解伽利略新天文学说思考:哥白尼和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活动二:放眼人类航海事业的里程碑 1.学习人类历史上两次享誉史册的航行。(1)郑和下西洋(2)麦哲伦、哥 伦布的航海发现2. 航海家的积极探索:你知道哪些著名的航海家?收集相关资料,说说它们的故事。3.归纳几位航海家航行的重要意义。4. 思考:新 航路的开辟对探索世界有哪些作用? 活动三:学做善于思考的“达尔文” 1. 课件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 2. 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历程让你有什么启示?活动四:科技改变世界 1. 了解科技发展进程 2. 瓦特的发现—蒸汽机 3. 观看瓦特视频思考:蒸汽机发明后得到广泛应用。请结合以下材料,说说科学发明与应用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活动五:爱迪生的故事 1. 了解爱迪生 2.从爱迪生的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3. 课堂小结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第六单元复习课学案

第六单元复习课学案 设计人:王秀莲审核人:张瑞英日期:2011.12.19 复习目标: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3、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复习重点: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复习难点: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复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解释划线字词的含义: 1、陈涉少时 2、苟富贵,无相忘 3、会天大雨 4、寡人谕矣 5、长跪而谢之 6、孤不度德量力 7、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二、自主复习任务: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朝代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 通史。 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此书为体史书。 3、陈寿,字,朝代家。 4、《出师表》作者,字,号,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家,杜甫在《蜀相》中是这样评价他的,。 (二)通假字: 1、发闾左谪戍渔阳___通_________ 2、为天下唱___通_________ 3、将军身披坚执锐___通_________ 4、固以怪之矣___通_________ 5、故不错意也___通_________ 6、欲信大义于天下___通_________ 7、自董卓以来___通_________ (三)古今异义: 1、此诚不可与争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______今义______3、诚宜开张圣听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四)一词多义: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故将 广故数言欲亡项燕为楚将 免冠徒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徒间又何间焉 徒以有先生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重点句子填空及翻译: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出师表》中写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点出要赏罚严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分析归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四篇史传的主旨立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 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 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第8课百家争鸣

宁国市河沥溪初中“五航远行”教学模式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航 课堂练习: 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3、战国末期,主张“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 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孙子 4、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远航5、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法治”6、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140所。 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思想主张 儒家 战 国 《孟子》提出“”,要求统治者用“ 还主张自然资源利用。 荀子主张按去办事墨家战国主张“”、“”,支持正道家战国要顺其自然,“”。 法家战国末期主张,反对,提 提出建立国 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护达标检测: 1、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2、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1)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列举各学派的名称及代表人物。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阅读后,请回答: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一周第一课时 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考纲要求】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难点)【复习提问】 1.现行分配制度是什么?其客观必然性? 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地位 3. 按要素分配的意义。 4. 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 5.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新教材修改部分】 1.按要素分配 含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 原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分配公平 措施:(1)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考点过关】 考点一:按劳分配 1. 60多年来,我国分配制度经历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

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D.由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决定的 3. 下面是小吴一家人所获得收入,其中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 ①小吴的爷爷通过自己炒股所得收入 ②小吴爸爸承包20亩地,在专家指导下科学种植所得收入 ③小吴的妈妈在外资企业工作所得工资④小吴在国有企业工作所得工资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考点二:按要素分配 5. 2018年3月,根据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某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科研团队。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将科研人才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有利于( )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张先生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每月获得5300元工资,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公司奖励3万元,并且通过科技入股的形式参与了某私营企业的生产,一年可获得收入4万元。下列对张先生的收入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 ①5300元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②3万元属于按要素参与分配 ③4万元属于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④鼓励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7.2018年,我国多地提出,要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这一要求有利于( ) ①完善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和谐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居民收入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社会公平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1) (2)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理解: 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所以认为“世

第八课《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区级获奖教案)

第八课《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美德。但平时在校园内,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花木被折断、桌椅被破坏,门窗玻璃被打破等不文明行为。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了?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如何应对这种社会问题,2500多年的中国先贤也有他们的独到见解,就让我们今天进入第八课百家争鸣,看看先贤的智慧。 (板书)第八课百家争鸣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6页到39页的内容,掌握以下知识: 1.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在6分钟内完成) 请学生自己举手发言,分享导学案学习成果,老师展示标准答案归纳总结。 自学完成后,这里将学生按小组分成几大学派制作诸子名片,分学派上台介绍本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著作,梳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内容,最后由老师汇总,以表格方式展示。具体流程: 1、儒家:孔子(展示孔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孔子的基本资料,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论语》。展示《论语》的句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现“仁”;《礼记》中: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体现“以德治国”。《论语》: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展示孟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孟子的基本资料,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作《孟子》。展示《孟子》内容: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体现“仁政”;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民贵君轻”。 2、道家:老子(展示老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老子的基本资料,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代表作《道德经》。 然后展示《道德经》的内容,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无为而无不为。”——体现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展示庄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庄子的基本资料,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代表作《庄子》。展示《庄子》中的句子:“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翻译:无为,能利用天下,而闲暇有余;有为,被天下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3、墨家:墨子(展示墨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墨子的基本资料,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作《墨子》。展示《墨子》内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翻译: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不

必修2第8课一轮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一、高考考点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①主权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权利和义务②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②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二、考向预测: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大国关系的变化,主要考查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联合国的作用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原因类和体现类为主,集中考查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国际关系的变动。材料题一般立足当今世界宏观形势和中国外交行为,涉及联合国和国家利益 三、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阐明了国际关系,复习时明确一个原因、两个主体、四项主权,一项任务。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关系变动的原因,即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变化。两个主体是指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重点掌握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四项主权是指主权国家的平等权、独立权、管辖权和自卫权。一项任务是指国际交往的根本任务在于维护本国国家利益。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立足中国外交行为,从宏观世界和微观主体两个角度阐明了国际社会的变动。复习时必须认识国际社会主体与我国的关系,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变动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立足整个教材,我们可以将政治生活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所以此部分试题考查很少涉及前面知识。 3.国际关系的变动是本课时的主线,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结合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如南海争端、钓鱼岛问题,认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中国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②结合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韩关系,分析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③结合联合国大会、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东盟等国际组织会议,分析国际组织的作用。 课前复习案 【考点梳理】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特别提示】1.政权、主权和人权(步步高P100提醒) 2.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国家不同于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没有,如台湾就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拥有主权。 〖归纳总结〗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

中考物理复习学案寒假讲义 第8课:压强(含答案)

知识概括 ● 压力 ① 定义: 垂直于物体表面的 作用力叫做压力。 ② 方向: 垂直 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压物体。 ③ 作用点:在 被压 物体表面上。 ● 压强 ① 定义:把物体 压力 和 受力面积 之比叫做压强。 ② 公式: S P = 。 ③ 单位: 帕斯卡 ,简称 帕 ,符号 Pa 。 ④ 固体压强计算公式:S F P =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还 可以用公式gh P ρ=计算。 ● 液体压强 ① 产生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② 公式: gh P ρ= 。 ③ 特点: (1)在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 增加 。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④应用:连通器 大气压强 ①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②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马德保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③托里拆利实验: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大小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 1.01×105。 ④变化规律: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还与体积有关。 ⑤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增大;气压降低,沸点减小。 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伯努利原理):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随堂练习 1.(2018八下·乐山期末)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A. 茶壶 B. 下水弯管 C. 自动供水装置 D. 船闸 2.(2019八下·海淀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用来测量大气压数值的一个实验 B. 托里拆利实验是第一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C. 通常海拔高度升高,大气压强将减小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百家争鸣 【学习要求】 (一)基本要求 1.通过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文化成就,了解道家和儒家学派的主张。 2.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二)发展要求 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一说其中的含义。 一、自学生疑,完成学案 知识点1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后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知识点2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春秋后期________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和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知识点3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 代表思想家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________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不同表现形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百家争鸣》 第一课时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页。 二、进入新课: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

第47课时 第八单元 分辨是非 对自己行为负责 复习学案

第47课时 七。八。一第八单元 分辨是非 对自己行为负责 复习学案 修改人:黄玉静 【复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负责任的 人。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作出正确选择,培养判断和控制能力,能够 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学会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不同的影响,懂得如何在是非善恶面前作 出正确的选择,理解行为不同结果不同。 【知识结构】 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看社会 辩是非 要明辨是非善恶 面对生活中的 是非善恶 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 如何做到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 1、社会生活中的 、 、、 、 等 现象,符合人们对真、善、美德追求,具有较强的 和 。 2、我们只有做到明辨 ,并积极同 做斗争,才能使自己逐步成为 一个 的人。 3、要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首先要明确 ,即心中要有“一把 尺”。这把尺既包括 、也包括 。 4、由于行为者的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因而 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5、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加强,努力提高自己的,在做一件事之前预先对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6、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承担着。 7、本单元主要问题(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标上页码) (1)为什么要追求、歌颂真、善、美?(或真、善、美有什么作用?) (2)假、恶、丑现象有什么危害?(或为什么要抵制假、恶、丑现象?或给出漫画,分析漫画中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要明辨是非善恶?(明辨是非善恶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4)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应该如何(或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 (5)生活中,有的人不是不明确是非善恶的标准,也不是没有辨别能力,为什么还会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呢? (6)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或者每一种行为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会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或事造成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结果。 (7)为什么行为不同,结果也不同? (8)我们应该怎样(或者如何)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2001年南京市一对普通的父母,把自己在车祸中不幸丧生的女儿于璐的有用器官全部捐献出去,救了三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同样是父母,山西某县的一对夫妇,在生下一个女儿后,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转手把女儿卖给了别人。对以上事例认识错误的是()A、社会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B、是非善恶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C、由于人们道德水平的不同,因而在行为表现上也是不同的 D、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事方式,无可厚非 2、辽宁省一位初中女生看到一个人因突发事故倒在地上而无人相救,她勇敢地站出来呼吁旁边的人营救这个不幸者。但周围的几十个围观者竟然无人伸手援助,她只好打电话向警方报警,受伤的人得救了。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 A、社会生活中有是非善恶 B、社会风气越来越糟糕 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只顾自己,而不管他人 D、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只是少数 3、义工活动、“有困难找警察”、“爱心热线,心理求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活动中,这些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①净化人们的心灵②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③使人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 4、“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重要,一个德盲比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明辨是非善恶的重要性②学习专门知识不重要 ③学会做人,是人的第一要务④一个是非善恶不清的人可能危及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初中生李帅,由于父母离异而无人管束,结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逐渐形成了不正确的是非观念。开始顶撞老师,欺负弱小同学,频繁出入游戏机厅,与“哥们儿”一起下馆子……最后,因参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而被送入少年犯管教所。从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 ①自觉用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②杜绝不良嗜好③明辨是非善恶,并明确它们各自会产生的后果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赵刚听说许多贫困地区的同龄人无钱上学,于是就和父母商量,从自己的零花钱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论教养》导学案+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利哈乔夫) 主备人课时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 谭月欢 1 杜伟群 【学习任务】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重点)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难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 【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恪.守()允诺.()汲.取()矫.揉造作() 扭捏.()箴.言()嚼.()絮.絮叨叨() 疲惫不堪.()尴.尬()大发雷霆.() 涵.养()恕.我直言()自吹自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哪里? 3. 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部分(): 【助学资料】 (1)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活动二:说说本文论证方法的运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