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李西营 熊建萍主编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李西营 熊建萍主编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李西营 熊建萍主编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李西营 熊建萍主编

第一章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分别掌握人的精神、思维功能,体觉功能,听觉功能,视觉功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的能动反映。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活动。反射活动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条件反射又叫信号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冯特。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一种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该学派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行为主义的基本公式为:S-R。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的特点:①、②。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思想基础:性恶论。关注点是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强调潜意思过程的重要性,并利用这种理解去帮助精神疾病患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思想基础:性善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第二章

感觉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知觉分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还可以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错觉)。错觉包括两种:物体错觉和对人的错觉。物体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错觉、视错觉)。错觉原因(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是由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还有就是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感觉规律主要是感受性的变化规律。第一,感觉适应。第二,感觉对比。第三,感觉的相互作用。第四,联觉。第五,感觉后像。

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三者各有特色,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缺乏语言指导的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往往使学生不能全面观察而只注意到他们感兴趣的次要部分,忽略事物的主要部分,难以形成全面、正确的感知。在言语直观中,如果语言描述缺乏有关形象的支持,也难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称为表象。表象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必要环节,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

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显著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知形象,具有典型的直观性;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为人类所特有;情绪记忆: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分类: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涉及的是“是什么”、“怎么样”的知识;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或“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她已技巧性动作为基础,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再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3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一般为7+-2个记忆单位;长时记忆。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包括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也就是直觉(非逻辑思维)、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想象在实践活动中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偿功能。

意志的品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觉性(相反的是:暗示性与独断性)、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坚持性(相反的是:顽固执拗与见异思迁)、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第三章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度和指向性。

体液说: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提出。胆汁质似夏天般暴躁、多血质似春天般热情、黏液质似冬天般冷漠、抑郁质似秋天般忧伤。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气质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神经系统类型的概念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第一次提出,他指出,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根据这三个特性,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四种:活泼型、兴奋型、安静型、抑制型。

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进行了完善:稳定外倾型相当于多血质、稳定内倾型相当于黏液质、不稳定外倾型相当于胆汁质,不稳定内倾型相当于抑郁质。

气质差异与教育:①树立正确的气质观,不做好坏之分。②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③客观分析优缺点,扬长避短。

性格的类型差异:第一,机能类型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波将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第二,向性类型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第三,文化-社会价值说,德国斯普兰格把人划分为六种类型:理论型、政治型、经济型、社会型、审美型和宗教型。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力五种基本能力。

智力理论包括二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结构论、多维论、三维论。

1905年,比奈与西蒙共同编制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这是世界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大学教授特曼于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一次引入智商。

智商(IQ)=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智力量表共分为三套。一套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另一套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还有一套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这三种量表都包括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是一种团体智力测验,可用于较大规模的测试。它是非文字测验。

第四章

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①婴儿期(0-3岁)语言、动作发展超级快②幼儿期(3-6、7岁)游戏促进心理社会性③小学时期(6、7-11、12岁)学习开始成为主导活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④初中时期(12、13-14、15岁)⑤高中时期(15、16-18、19岁)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成熟⑥成年早期(19、20-35、36岁)智力发展达到高峰⑦成年中期(36、37-60岁)身体和各种认知能力都开始缓慢衰退⑧成年晚期(60岁以后)人格与社会性还在继续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5.关键期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①家庭的人际关系模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②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③婚姻冲突与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2、学校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3、网络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心理发展的本质

瑞士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部环境。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不仅包含外部的动作,还包括内化了的思维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心理机制包含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2)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同化是主体将环境刺激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刺激,要按照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刺激的需要;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2.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获得经验,运用最初的图式对待外部世界,协调感知和动作间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此来适应和探索外部环境。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一种内部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前运算”是指儿童不能进行逻辑思维运算。这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掌握了分类、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然不能摆脱具体事物,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思维摆脱了具体事务的束缚,可以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各种假设进行推理,能够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

在教育方面,皮亚杰重视幼儿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开发学生智力。(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1、心理发展的含义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标志:心理活动随意机能的提高;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增强;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最佳年龄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广度的发展;注意转移的发展;注意分配的发展

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抽象材料记忆水平的不断提高;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记忆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组织和精细加工。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不平衡性。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不成熟性,体现在:理想主义、喜欢争论,常常与父母发生争论、优柔寡断、言行不一、自我关注、同时中学生认为其他人也很关注他、与众不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感对怀疑感(0-1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对人和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形成“希望”的心理品质

2. 自主性对羞怯感(1-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克服羞怯感,形成一种“意志”的心理品质。

3. 主动性对内疚感(3-6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个体的主动性、进取心、责任感。

4. 勤奋感对自卑感(7-11岁)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本阶段的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繁衍感对停滞感(25-50岁)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死亡)

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整个人格和社会性的核心结构,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同一性。

中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包括对自我的身体表征和心理表征。自我概念产生于自我知觉、社会比较及自我维持。在小学阶段,自我概念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能够认识自我的心理特征,产生了心理自我。从小学到中学,个体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心理化,更抽象、连贯。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参考他人的表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有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这三个方面的看法与评估。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尊是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

儿童期自尊的等级模型: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玛西亚把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状态划分为四种类型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但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

第五章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联结说):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联结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学习的实质: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后者不与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这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对象。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延误、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增加学生做出积极行为。

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又称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分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苛勒的顿悟说:学习是一种顿悟。顿悟的主要观点:①、②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的结果是在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存在中介变量,S-O-RO 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六章

学习动机的两个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诱因。学习需要(内在驱动力,“内驱力”)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诱因是指能够及其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诱因分为正诱因与负诱因。正诱因指个体趋向或接受它得到满足;负诱因指个体逃离或

躲避它得到满足。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要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①动机强化说(斯金纳);②需要层次说(马斯洛):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成长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缺失性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③成就动机说: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心理倾向共同决定的,即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力求成功者对于成功率为50%的任务最有可能选择。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维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内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方法有四种:1.2.3.4.外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七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有机统一体。

学习策略的分类:麦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支持。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形象记忆法、谐音联想法、缩简法或口诀法、位置记忆法、语义联系法、首字连词法)、灵活处理信息、支持性策略(画线、记笔记)。

组织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一种是纲要策略(提纲法、图示法)。

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具体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和注意力监控。③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努力管理策略(3)学习环境管理策略(4)学业求助策略。

第九章

心智技能的学习:(一)定向阶段又称为认知阶段,该阶段的目的是了解心智活动的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简而言之,定向阶段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原型”,使学习者掌握相关的操作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准备阶段。只有在头脑中建立起来具体心智活动的定向映象,才能真正的实现具体的心智活动。(二)操作阶段即个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的过程。具体的操作阶段由两个加工组成:组合和程序化。(三)内化阶段:是心智活动的完成阶段,其特点是智力活动过程逐渐简化,实现自动化。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正迁移也称“助长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前者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前者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产生影响。后者也称纵向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组合重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学习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①官能训练说,也称为形式训练说,德国沃尔夫。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③经验类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水下击靶实验)④关系转换说,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由奥苏贝尔提出。②产生式迁移理论:由安德森提出。③情境性迁移理论。格林诺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第十一章

态度的功能:适应。。、认知。。、自我防御。。、价值表现。。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三个阶段: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行为与所要接受的态度相接近,从被迫接受转入自觉接受。)和内化阶段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前道德阶段或自我中心阶段(0-5岁)②“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5-10岁)③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采用“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他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该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好孩子定向阶段。(2)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2)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C)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自我中心言语 P28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自我意识 1.成分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认识成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 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 2.发展生理自我(3岁左右)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