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传记

从杂货店的徒工到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华罗庚一生几经磨难,始终没有停止在数学王国里的勤奋探索。他怀揣初中毕业文凭,却昂然走上欧美牌大学的讲坛,成为令世人仰慕的一代大师。他那传奇般的曲折经历,留给后人无尽的启示。

一、不幸中的大幸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这里土地肥沃,盛产蚕丝。华罗庚的父亲华老祥,在城里清河桥边开了一间名叫“乾生泰”的小杂货铺,每年逢春蚕结茧之际,代人收购蚕丝,平时卖些棉花、针头线脑、香烟火柴之类的东西,收入微薄。华老祥老年得子,自然视如珍宝,于是按照当时的习俗,将儿子轻轻放进箩筐,然后在上面又扣了个箩筐道: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华罗庚由此得名。

华罗庚到了入学年龄,便随姐姐莲青一同到金坛县城小南门外的仁劬小学读书,因为贪玩,功课常常考得不好,加之他常爱思考些“怪”问题,有人便给他起了个外号“罗呆子”。不久,他小学毕业,父母望子成龙,将他送进刚刚成立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一年,他12岁。

进入中学后,华罗庚因为顽皮,字写得不好,时常受到语文教师的训斥,但是他的数学教师王维克却对他另眼相看。1925年夏,华罗庚以全班第二名的优秀成绩从金坛中学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亲无力供他读高中上大学,为了能够谋个职业养家糊口,华罗庚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然而这里的数学教师却不欣赏华罗庚,他们把华罗庚独创的解题方法视为大逆不道,与此同时,父亲杂货店的生意也很不景气,家中无法继续提供学费,尽管还差一个学期即可毕业,但华罗庚却决定退学,两手空空回到家乡。1928年秋,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的王维克学成归来,再次回到金坛县任教。不久,金坛中学闹学潮,将原校长赶下台,留学归来的王维克被任命为校长。他把原来的会计、庶务员及事务主任解雇,将他们三人的工作交给华罗庚一人承担,每月薪水是十八块大洋。华罗庚喜出望外,他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甚至教师们使用的铅笔,他都削好了再发送。每天晚上,他逐个检查教室的卫生和门窗,他把学校的各项杂务整理得井井有条。每到学期末,几百名学生的成绩单堆在办公桌上,华罗庚算得总是又快又准。

在华罗庚婚后不久,他不幸得了伤寒,在妻子的照顾下在床上躺了大半年,终于康复了,不过瘸了半条腿,在这种情况下,他依旧坚持去学校任教。白天,他拖着病腿到学校做会计工作,晚上回到家里,不顾一天的劳累和残腿的病痛,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勤奋钻研。

华罗庚在贫穷与苦难中送走了少年时代,跨入青年行列。他遭受了种种不幸,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他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王维克,这位恩师的教导和鼓励给了年轻的华罗庚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不久,这颗未来的数学明珠便开始放射出第一道耀眼的光芒。

二、从清华到剑桥

1930年,尚未生病的华罗庚在一份杂志上读到大名鼎鼎的数学教授苏家驹的论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他发现这位教授的解法是不对的,想撰文给予纠正,又怕得罪了名人,于是去找王维克商量,在王维克的鼓励下,华罗庚写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文章写好后,又请王维克审阅,王维克看后大加称赞,很快便将论文寄给他时常为之投搞的上海《科学》杂志。随后华罗庚便大病一场,病愈的华罗庚心中时常惦记着他的那篇论文。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信,华罗庚撕开一看,是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华罗庚抑制着心跳,用颤抖的手翻开杂志,《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大字标题跃入他的眼帘,而那铅印的“华罗庚”三字更使他浑身一颤,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位杂志编辑与他素不相识,竟能冒着风险,将他这个无名小卒的论文全文刊出,这怎能不使他激动万分呢?然而更使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篇论文惊动了另一位大数学家——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而引出了广为流传的一段动人佳话。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走进清华大学之后,华罗庚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他还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并且先后在欧美、日本等各国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外国数学专家的兴趣。这位年仅25岁的青年所表现出的惊人才华,使清华园里的教授们再也不能沉默,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清华大学决定破格提拔华罗庚为助教,让他讲授微积分。这位只有初中学历

的青年学者,终于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熊庆来对华罗庚更加信任,每当他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就会一边用铅笔敲着自己的前额,一边朝隔壁喊:“华先生,请你来一下,帮我看看这道题怎么解呀!”

1936年夏,在学校推荐下,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保送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宁静、美丽的剑桥,是世界闻名的大学之城,在剑桥的一座大厦里,有一把高背座椅,那是当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坐过的地方,如今坐着声名赫赫的英国数学家哈代。当华罗庚来到剑桥时,碰巧哈代正去美国讲学,临行前留下话,表示华罗庚可以在两年内拿到博士学位,而一般人至少也需三年,可见哈代对华罗庚已是另眼相待了。对在剑桥的求学者来说,博士是梦寐以求的头衔,凭着这块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回国后可以终生有靠。但是,为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必须交纳巨额学费,而且只能选择有限的课程学习,而华罗庚却渴望同时攻读七八门课程。经过一番慎重思索之后,华罗庚决定只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剑桥学习,当别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时,他回答:“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在剑桥的最后一年,华罗庚的《论高斯不完整的三角和估计问题》发表, 19 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问题,被年轻的华罗庚彻底解决了。这篇论文轰动一时,华罗庚出色的成就赢得了各国数学大师的一片赞扬。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消息传来,华罗庚在剑桥再也无法安心工作。按计划,第二年他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访问苏联,此刻他放弃了继续逗留国外的计划,提前整理行装,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

三、烽火年代

1938 年,华罗庚被西南联合大学聘请为教授,一家人在昆明重新团聚。战时的昆明,物价飞涨,货物奇缺。华罗庚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养家,华罗庚这个大学教授被迫改名换姓,偷偷到中学去兼课。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华罗庚一家挤在昆明郊外名叫黄土坡的小村子里。由于无钱把妻子送进医院,华罗庚的第三个孩子就降生在破旧的茅屋里。“就叫华光吧!我们家的钱又花光了!”华罗庚半是辛酸半是幽默地给儿子取了名字。

为了使华罗庚专心致力于教学研究,妻子吴筱元担负起全部的家务。她精打细算安排全家的衣食起居,为了省钱,她宁愿自己跑很远的路去挑水,并且亲自

做全家人穿的鞋子她还抽空为商店绣些小手巾,挣点零钱贴补家用。有时,夜深人静,当她忙完家务后,还主动帮丈夫抄稿子。正是有了这位贤内助的全力支持,华罗庚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对于妻子的功劳,华罗庚总是念念不忘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华罗庚不仅忍受经济上的困难,而且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几乎每天都有日寇轰炸的空袭警报,即使躲进防空洞,华罗庚依旧钻研数学。有一次,敌机将防空洞震塌,华罗庚被埋在土里,幸亏脸露在外边,在别人的帮助下,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从土堆里拉出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华罗庚高兴得又抽起了香烟。然而,当人民还没从战争的创伤中康复的时候,腐败的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进步的知识分子奋起反抗,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自由的浪潮风起云涌,冲击着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不少大学教授也走出书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中去,华罗庚的好友闻一多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9年,从大洋彼岸传来了祖国解放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华罗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立即决定返回祖国。他开始在暗中积极准备,寒假一到,他便以到英国讲学为名给全家人弄到船票,然后舍弃了洋房、汽车和半年的薪水,带领妻儿四人在旧金山登上一艘邮船,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四、名师与高徒

1950年3月27日,中国各大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华罗庚“自美国返抵首都北京”的新闻。华罗庚到北京后被安排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53年,华罗庚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在火车上这些著名的科学家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华罗庚诗兴大发,他笑着对大家说:“诸位,我们来对诗好不好?”有人建议:“你先来。”华罗庚沉思了片刻,吟诵道:“三强韩赵魏”,然后请人对下联,华罗庚的这副上联构思新颖巧妙,“三强”既是指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国家,也暗含了代表团中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名字,按照对联的规则,在下联中必须出现与上联相应的数字和名词,在场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竟无人能够对出下联,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大家的催促下,华罗庚又笑着说出下联:“九章勾股弦”,话音刚落,大家立即拍掌称绝。因为“九章”是最早记载了勾股定理的我国古代数学专著名称,同时又是代表团中另一位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新巧,堪称一副

绝妙的对联,因此在科技界广为流传。

华罗庚在选拔人材方面不拘一格,对于素不相识的青年,他只要认为具有培养前途,就竭尽全力予以提携,因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名扬世界的陈景润就是华罗庚发现的一颗明珠。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之后,时刻不忘华罗庚对他的器重与关怀,他曾经这样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我是走他的‘后门’,才从偏僻的地方调到数学研究所的,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

在古代,中国的数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渐渐落伍,华罗庚的出现,无疑使中国现代数学大放光彩。名师出高徒,在华罗庚的努力下,在国际数学界出现了以他为中心的中国学派,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在华罗庚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数学工作者迅速崛起,有些则一跃为国际知名的数学专家,陈景润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没有辜负华罗庚的希望,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五、涌泉相报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提携后进,而且对于帮助教导过他的前辈也是恭敬有加、念念不忘。他不止一次地向别人称赞过他的中学老师王维克,他说:“王维克先生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者,我这位中学老师,不仅数学好,而且在物理、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位有成就的翻译家。”

华罗庚返回故乡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金坛县的街头巷尾,人们都为自己的家乡出现了一位大数学家而感到荣耀。一向平静的小镇忽然热闹非凡,全县的知识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涌到金坛的社会服务公堂,举行欢迎华罗庚荣归故里的盛大集会。华罗庚站在门口恭候大家,当他看到人群中走来金坛县立初中的创办者韩大受校长时,急忙迎上去搀扶入座。对王维克、李月波等老师,也都一一迎送入座。在进入会场时,他还坚持走在老师们的后面,在就坐时,又再三恳请老师们坐上首,自己坐下首,在场的人们看了,无不点头称赞:想不到,华罗庚成了大名鼎鼎的人,在长辈面前还这样谦逊。

对于另一位恩师熊庆来教授,华罗庚也是如此。

1969年,正当中国大地风云突变,动乱骤起,风烛残年的熊庆来经不起这场空前未有的动乱的冲击,高血压病日渐沉重,不久在北京溘然去世。华罗庚从

外地回京,闻此恶讯,顿时双泪横流,当他得知熊庆来的遗体已运往八宝山公墓准备火化,立即不顾旁人的劝告和旅途劳累,乘车赶到八宝山,拄着拐杖来到焚化间,怀着一腔悲痛,掀开一具具尸体的盖面布,终于见到了熊庆来枯瘦的遗容,他对着恩师的遗体深深鞠了三个躬;最后含悲离去。为了纪念这次诀别,华罗庚还写了一首长诗《哭恩师》。

六、撒播科学的种子

1947 年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的华罗庚与冯·诺依曼、歌尔德斯坦等人交往甚密,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他不仅让华罗庚参观了他的实验室,而且经常与华罗庚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就是从这一刻起,华罗庚心里萌生了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念头。

1958 年,华罗庚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为了使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华罗庚走出研究所和课堂,到生产实践中去寻找课题。他访问了一些工厂和农村,发现这些地方的管理工作极其落后,于是产生了把数学方法应用于生产管理的想法。

1966 年,十年浩劫开始,正在南方推广“双法”的华罗庚一行被加急电报召回北京,华罗庚也被当作“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到批判。不久,华罗庚在科技大学的柜子被撬,凝聚了他大量心血的数学手稿被盗。周总理得知后,批示要力求破案。与此同时,“四人帮”又扣压了他撰写的推广统筹法的文章,并且禁止拍摄和放映。

在全国工业展览会上,华罗庚主持进行的这项“铁路统筹和汽车节油”实验,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一等奖。在“四人帮”猖獗之时,华罗庚带领小分队仍然冲破阻力推广“双法”。经过多年试验,国家计委也把“双法”作为重点项目向全国推广,收到显著的经济效果。1978年,仅四川省推广“双法”,5个月就增产节约2亿多元。沪川长江大桥采用统筹法施工,节约成本6000万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华罗庚看到自己播下的科学种子已经是硕果累累,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豪迈地挥笔写道:“生产若能长一寸,何惜老病对黄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科学家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

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早在十年动乱期间,华罗庚遭受迫害,心肌梗塞突发,险些丧命,但身体稍见好转,便又投入紧张的工作。这次访问日本,连日的劳累与兴奋,使年迈的华罗庚的心脏难以支撑。在东京大学医院,著名的心脏病权威杉木教授亲临现场指挥抢救,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但仍未能挽留住这颗数学巨星的生命。当晚10:09,华罗庚的心脏完全停止跳动。噩耗传出,举世震惊,人们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而难过。6月14日上午,日本社会名流及各界人士参加了为华罗庚举行的吊唁活动,华罗庚之子华俊东、华顺、华密等人专程赶到日本向父亲的遗体诀别。6月15日下午,华罗庚的骨灰被运回北京。几天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华罗庚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勇敢地“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直至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他那种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慷慨掷此身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年轻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张志辉,贾瑞,孙洪庆.华罗庚与中国科大龚昇、杨德庄先生访谈录[J].科学文化评论,2010,01:55-73.

[2]王元.华罗庚[J].高等数学研究,2010,06:6-7.

[3]张建安.华罗庚:一生传奇的数学家[J].江淮文史,2012,06:95-108.

[4]H.Halberstam,王元.华罗庚[J].高等数学研究,2003,01:54-58+61.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其中“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谁”指的是任何人,当然包括专家。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极大的鼓励,培养了他敢于求真的精神。 最后讲华罗庚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这篇课文是上一册教材中《动手试一试》一文的延伸,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课文虽然写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是选取了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小时候的故事。而且力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把人物写得生动、可亲,增强了感染力。 一、华罗庚的有关资料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 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 年级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 一、“凑整”先算 1.计算:(1)24+44+56 (2)53+36+47 解:(1)24+44+56=24+(44+56) =24+100=124 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 (2)53+36+47=53+47+36 =(53+47)+36=100+36=136 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2.计算:(1)96+15 (2)52+69 解:(1)96+15=96+(4+11)

=(96+4)+11=100+11=111 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 (2)52+69=(21+31)+69 =21+(31+69)=21+100=121 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 31+69=100凑整先算. 3.计算:(1)63+18+19 (2)28+28+28 解:(1)63+18+19 =60+2+1+18+19 =60+(2+18)+(1+19) =60+20+20=100 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 (2)28+28+28 =(28+2)+(28+2)+(28+2)-6 =30+30+30-6=90-6=84

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 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 计算:(1)45-18+19 (2)45+18-19 解:(1)45-18+19=45+19-18 =45+(19-18)=45+1=46 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 (2)45+18-19=45+(18-19) =45-1=44 这样想:加18减19的结果就等于减1. 三、计算等差连续数的和 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 1,3,5,7,9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电子版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角是由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这点叫角的顶点,射线叫角的边。角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 直角的两边互相垂直,三角板有一个角就是这样的直角。教室里天花板上的角都是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习题一 1.点(1)看,这些点排列得多好! (2)看,这个带箭头的线上画了点。 2.线段下图中的线段表示小棍,看小棍的摆法多有趣! (1)一根小棍。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2)两根小棍。可以都横着摆,也可以都竖着摆,还可以一横一竖摆。 (3)三根小棍。可以像下面这样摆。 3.两条直线 哪两条直线相交?哪两条直线垂直?哪两条直线平行?

4.你能在自己的周围发现这样的角吗? 第二讲认识图形(二) 一、认识三角形 1.这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这叫“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一个角是直角。它的三条边中有两条叫直角边,一条叫斜边。 3.这叫“等腰三角形”。 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两条边一样长(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的一条边叫“底”。 4.这叫“等腰直角三角形”或叫“直角等腰三角形”。它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2020年高二第一学期开学考英语试卷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2020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英语试题 2020年10月试卷分数: 150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命题教师:朱春悠王慧芸审题教师: 黄杏芬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其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 阅读下列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A Wonderful holiday cottages across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are available. When you choose your next holiday cottage, the following may strike your eyes. Large holiday cottages for special occasions We have over 30 cottages for eight or more people. These are great for celebrations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You could head to Devon and stay in one of the county's most important houses, Shute Barton, where we can even provide details of the local cook that can come to the cottage and cook a delicious meal to make your stay even more special. One of our newest cottages is Thorington Hall in Suffolk, and it's the largest in our collection. If you fancy something a little bit different, you can visit the Lighthouse Keeper's Cottage. Dog friendly cottages in Cornwall Cornwall is a great place for dog walking with miles of coastline and beaches waiting to be explored and our dog friendly holiday cottages are on the doorstep in some of these places. We share just a selection of our dog friendly cottages across Cornwall. Click here to see the full range of dog friendly cottages in Cornwall. Easter bank holiday cottage We have cottages perfect for a gathering with family or friends if you're looking for some peaceful time away. You could spend the Easter bank holiday weekend in a holiday cottage on the beautiful coast around Cornwall or Pembrokeshire. Songbird Hideaway This comfortable heart-warming cottage is the perfect romantic retreat, situated near the hamlet of Penrhos and close to the town of Pwllheli, featuring appealing views towards Cardigan Bay. Couples can escape the busyness of their everyday lifestyle and enjoy the delights of this compact yet beautifully presented accommodation. 1. Where can you enjoy the door-to- door service by a local cook?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篇一:严格要求学生 华罗庚先生一直很重视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人才,他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了数学讨论班。 我国着名数学家王元先生那时就曾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先生,希望能拜他为师。王元从小喜爱数学,一直非常仰慕华罗庚先生,立志要拜华罗庚先生为师。华罗庚先生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王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先生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先生。华罗庚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先生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华罗庚先生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先生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搞研究。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万人仰慕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先生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篇二:尊师重教 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二年级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 一、“凑整”先算 1.计算:(1)24+44+56 (2)53+36+47 解:(1)24+44+56=24+(44+56) =24+100=124 这样想:因为44+56=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它们的和算出来. (2)53+36+47=53+47+36 =(53+47)+36=100+36=136 这样想:因为53+47=100是个整百的数,所以先把+47带着符号搬家,搬到+36前面;然后再把53+47的和算出来. 2.计算:(1)96+15 (2)52+69 解:(1)96+15=96+(4+11)

=(96+4)+11=100+11=111 这样想:把15分拆成15=4+11,这是因为96+4=100,可凑整先算. (2)52+69=(21+31)+69 =21+(31+69)=21+100=121 这样想:因为69+31=100,所以把52分拆成21与31之和,再把31+69=100凑整先算. 3.计算:(1)63+18+19 (2)28+28+28 解:(1)63+18+19 =60+2+1+18+19 =60+(2+18)+(1+19) =60+20+20=100 这样想:将63分拆成63=60+2+1就是因为2+18和1+19可以凑整先算. (2)28+28+28 =(28+2)+(28+2)+(28+2)-6

=30+30+30-6=90-6=84 这样想:因为28+2=30可凑整,但最后要把多加的三个2减去. 二、改变运算顺序:在只有“+”、“-”号的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可改变 计算:(1)45-18+19 (2)45+18-19 解:(1)45-18+19=45+19-18 =45+(19-18)=45+1=46 这样想:把+19带着符号搬家,搬到-18的前面.然后先算19-18=1. (2)45+18-19=45+(18-19) =45-1=44 这样想:加18减19的结果就等于减1. 三、计算等差连续数的和 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沁园春.长沙>>详案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徐兵强2004-9-17 1、导入:(唱词)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长沙志” 2、你知道意象是什么吗? 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 3、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文中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字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假如把它换成其它的字,你觉得表现的效果会如何呢?你觉得毛泽东笔下的这幅秋景给人的最大感觉是什么(四字成语)?笔下的秋景如此充满生机,这和作者的情怀有什么关系?群山__遍(了):红之广阔 层林__染(红):红得深透 江水__漫(滿):江水溢满 江水__透(了):清澈之极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船只__争(漂):千帆争发 雄鹰__击(飞):矫健有力 游鱼__翔(游):轻快自由 万类__竞(都):昂扬奋进 炼字炼意: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奔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a、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意象,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叹?“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b、你能说说作者咏秋与古人咏秋诗词的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等等。 c、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伟大数学家华罗庚。他有许多小时候刻苦勤奋的故事,同时又有许多爱国事迹。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华罗庚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华罗庚的故事篇一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

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

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篇二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6年级下册)第01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第一讲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一讲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甲乙两个数,甲数除以乙数商2余17.乙数的10倍除以甲数商3余45.求甲、乙二数. 分析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如果设乙数为x,则根据甲数除以乙数商2余17,得甲数=2x+17.又根据乙数的10倍除以甲数商3余45得10x=3(2x+17)+45,列出方程. 解:设乙数为x,则甲数为2x+17. 10x=3(2x+17)+45 10x=6x+51+45 4x=96 x=24 2x+17=2×24+17=65. 答:甲数是65,乙数是24. 例2电扇厂计划20天生产电扇1600台.生产5天后,由于改进技术,效率提高25%,完成计划还要多少天? 思路1: 分析依题意,看到工效(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时间(完成任务需要的天数)是变量,而生产5天后剩下的台数是不变量(剩余工作量).原有的工效:1600÷20=80(台),提高后的工效:80×(1+25%)=100(台).时间有原计划的天数,又有提高效率后的天数,因此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是:提高后的工效x所需的天数=剩下台数. 解:设完成计划还需x天. 1600÷20×(1+25%)×x=1600-1600÷20×5 80×1.25x=1600-400 100x=1200 x=12.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思路2: 分析“思路1”是从具体数量入手列出方程的.还可以从“率”入手列方程.已知“效率提高25%”是指比原效率提高25%.把原来效率看成 解:设完成计划还要x天.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例3有一项工程,由甲单独做,需12天完成,丙单独做需20天完成.甲、乙、丙合作,需5天完成.如果这项工程由乙单独做,需几天完成? 工作总量. 解:设乙单独做,需x天完成这项工程.

华罗庚

华罗庚的趣事介绍 r43y5y 10级被浏览636次 2013.07.29 检举 一定要快!就是有什么关于数学上的幽默小故事(有在华罗庚身上发生的) hellodingchao 采纳率:57% 10级 2013.07.30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 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 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1927年华罗庚回到了家乡,帮助父亲在小杂货铺里干活、记帐,同时努力钻研数学。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作生意,打算盘,记帐,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他的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他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了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清水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 华罗庚的故事 Mercurialug 10级被浏览9940次 2013.09.06 检举 deityofhair 采纳率:45% 10级 2013.09.07 华罗庚勤奋成才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华罗庚

(完整word版)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一年级(上册)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 一年级 上册 刘彭芝主编子悦爸整理

目录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 习题一 (2) 第二讲认识图形(二) (4) 习题二 (7) 第三讲认识图形(三) (8) 习题三 (9) 第四讲数一数(一) (11) 习题四 (12) 习题四解答 (14) 第五讲数一数(二) (15) 习题五 (16) 习题五解答 (18) 第六讲动手画画 (20) 习题六 (21) 第七讲摆摆看看 (23) 习题七 (24) 习题七解答 (25) 第八讲做做想想 (27) 习题八 (27) 习题八解答 (29) 第九讲区分图形 (31) 习题九 (32) 习题九解答 (33) 第十讲立体平面展开 (35) 习题十 (36) 第十一讲做立体模型 (37) 习题十一 (38) 第十二讲图形的整体与部分 (39)

习题十二 (40) 习题十二解答 (42) 第十三讲折叠描痕法 (43) 习题十三 (44) 习题十三解答 (44) 第十四讲多个图形的组拼 (46) 习题十四 (47) 习题十四解答 (48) 第十五讲一个图形的等积变换 (50) 习题十五 (51) 习题十五解答 (52) 第十六讲一个图形的等份分划 (54) 习题十六 (55) 习题十六解答 (56) 第十七讲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 (58) 习题十七 (59) 习题十七解答 (61)

第一讲认识图形(一) 1.这叫什么?这叫“点”。 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可以画大些,也可以画小些。点在纸上占一个位置。 2.这叫什么?这叫“线段”。 沿着直尺把两点用笔连起来,就能画出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3.这叫什么?这叫“射线”。 从一点出发,沿着直尺画出去,就能画出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4.这叫什么?这叫“直线”。 沿着直尺用笔可以画出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5.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没有交点,无论延伸多远都不相交。 7.这叫什么?这叫“角”。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小学三年级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奥数)[doc]

上册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三年级 下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一)第二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三讲上楼梯问题 第四讲植树与方阵问题 第五讲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第六讲找简单数列的规律 第七讲填算式(一) 第八讲填算式(二) 第九讲数字谜(一) 第十讲数字谜(二) 第十一讲巧填算符(一) 第十二讲巧填算符(二) 第十三讲火柴棍游戏(一)第十四讲火柴棍游戏(二)第十五讲综合练习题第一讲从数表中找规律 第二讲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谈起第三讲多笔画及应用问题 第四讲最短路线问题 第五讲归一问题 第六讲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和倍问题 第八讲差倍问题 第九讲和差问题 第十讲年龄问题 第十一讲鸡兔同笼问题 第十二讲盈亏问题 第十三讲巧求周长 第十四讲从数的二进制谈起 第十五讲综合练习

上册 第一讲速算与巧算(一) 一、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 2+8=10,4+6=10, 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 22+78=100,44+56=100, 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 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 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 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 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99+136+101 ③1361+972+639+28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②式=(99+101)+136 =200+136=336 ③式=(1361+639)+(972+28) =2000+1000=3000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 ①188+873 ②548+996 9898+203 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200+861=1061 ②式=(548-4)+(996+4) =544+1000=1544 ③式=(9898+102)+(203-102) =10000+101=10101 4.竖式运算中互补数先加。 如: 二、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例 3 300-73-27 ②1000-90-80-20-10 解:①式= 300-(73+27) =300-100=200 ②式=1000-(90+80+20+10) =1000-200=8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4 4723-(723+189) ②2356-159-256 解:①式=4723-723-189 =4000-189=3811 ②式=2356-256-159 =2100-159 =1941 3.利用“补数”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变整,再运算(注意把多加的数再减去,把多减的数再加上)。 例5 ①506-397 ②323-189 ③467+997 ④987-178-222-390 解:①式=500+6-400+3(把多减的3再加上) =109 ②式=323-200+11(把多减的11再加上) =123+11=134 ③式=467+1000-3(把多加的3再减去) =1464 ④式=987-(178+222)-390 =987-400-400+10=197 三、加减混合式的巧算 1.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变“-”,“-”变“+”,即: a+(b+c+d)=a+b+c+d a-(b+a+d)=a-b-c-d a-(b-c)=a-b+c 例6①100+(10+20+30) ②100-(10+20+3O) ③100-(30-10) 解:①式=100+10+20+30 =160 ②式=100-10-20-30 =40 ③式=100-30+10 =80 例7计算下面各题: ①100+10+20+30 ②100-10-20-30 ③100-30+10 解:①式=100+(10+20+30) =100+60=160 ②式=100-(10+20+30) =100-60=40

《大师》华罗庚

【上海卫视】《大师》之华罗庚 华罗庚 【采访】华罗庚中学原党支部书记段锁庆—— 华罗庚睡在帐子里面,他可以知道这个帐子的眼有多少个。 【采访】《华罗庚研究》作者孔章圣—— 一担麦子一担稻,或者一箩黄豆到他面前,他能准确地报出有多少斤。 【采访】华罗庚金坛中学校友胡柏寿—— 一碗饭端出来,他只要一看,这一碗饭里面有几粒米他都知道。 (上集) 1931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来了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有腿疾,是一瘸一拐起来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华罗庚。他应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谋职。 熊庆来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数学科学的开拓和人才的培养。当时中国没有专门的数学教材,他就自己编写讲义,严济慈、钱三强、赵九章等著名科学家就曾在他的教导下经受了严格的数学基础训练。但后世评论熊庆来一生中最具慧眼的一次,则是他在1930年发现了华罗庚。那一年他读到了这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成立理由》的论文,论

文的作者在文中指出了苏家驹一个大学教授在一个代数运算上的错误,文章极具才华,但作者却是一个熊庆来从未见过的名字,他很惊讶,熊庆来开始纳闷,他想知道他是谁。 当熊庆来后来得知这个作者只有初中毕业时,便由惊讶转为惊异,顿生珍惜之情,于是就有了华罗庚走进清华的一幕。 而华罗庚走进清华的那一天,就标志着熊庆来为后世的中国,为中国后世的子孙发现了一个数学大师。熊庆来接待了这个有腿疾的青年,并特意安排他在算学系做了图书馆的助理。 【采访】清华大学校史专家黄延复—— 清华的制度很严格的,当时聘教员呢,都要有聘任委员会的,没有大学毕业的文凭,你想当助教是不可能的。有时候研究生毕业也不过就是一个助教。 【采访】华罗庚长子华俊东—— 没有学历的不能担任老师,所以只能安排在数学系里做一点杂务工作,比如说管管图书啊,其它的乱七八糟的杂务事,他觉得对他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 华罗庚就是这样意外地从一个江南小镇来到了北京,成为清华算学系的一个职员。当时的清华算学系人才济济,教授有熊庆来、杨武之等,年轻的有陈省身、许宝禄、吴大任、柯召等,后来都成为卓有成就的人物。 在这样的环境中,华罗庚勤奋努力,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五年后,也就是1936年,当他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数学藏书几乎都被他看完了。 【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学生王元—— 华罗庚自己跟我讲,他去清华的时候那个图书馆都是乱七八糟,书都是堆在

华罗庚英文简介

华罗庚英文简介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华罗庚英文简介,供大家参阅! 华罗庚简介Hua Luogeng (1910.11.12-1985.6.12), was born in Changzhou, Jiangsu Jintan District, native of Jiangsu Danyang. Mathematici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eign 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ician of the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 member of the Federal Bav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 first to sixth National People' 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He is the founder and pioneer of the Chinese analytical number theory, matrix geometry, typical group, self-congruence function theory and multiple complex function theory, and is listed as the Chicag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 today's world of 88 maths of the great one. Internationally to Fahrenheit named mathematical research results are "Fahrenheit Theorem",

华罗庚学校数学教材(五年级下)第10讲 逻辑推理(一)

本系列共15讲 第十讲逻辑推理(一) . 文档贡献者:与你的缘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培养少年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途径。为了使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更严密更合理,会有根有据地想问题,而不是凭空猜想,这里我们专门讨论一些有关逻辑推理的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从所给的条件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分析推理,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情况,逐步归纳,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1公路上按一路纵队排列着五辆大客车,每辆车的后面都贴上了该车的目的地的标志。每个司机都知道这五辆车有两辆开往A市,有三辆开往B市;并且他们都只能看见在自己前面的车的标志。调度员听说这几位司机都很聪明,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的车是开往何处的,而让他们根据已知的情况进行判断。他先让第三个司机猜猜自己的车是开往哪里的。这个司机看看前两辆车的标志,想了想说“不知道”。第二辆车的司机看了看第一辆车的标志,又根据第三个司机的“不知道”,想了想,也说不知道。第一个司机也很聪明,他根据第二、三个司机的“不知道”,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地。 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个司机的车是开往哪儿去的?他又是怎样分析出来的? 解:根据第三辆车司机的“不知道”,且已知条件只有两辆车开往A市,说明第一、二辆车不可能都开往A市(否则,如果第一、二辆车都开往A市,那么第三辆车的司机立即可以断定他的车一定开往B市)。 再根据第二辆车司机的“不知道”,则第一辆车一定不是开往A 市的(否则,如果第一辆车开往A市,则第二辆车即可推断他一定开往B市)。 运用以上分析推理,第一辆车的司机可以判断,他一定开往B 市。 例2李明、王宁、张虎三个男同学都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在一起打羽毛球,举行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二人不许搭伴。 第一盘:李明和小华对张虎和小红; 第二盘:张虎和小林对李明和王宁的妹妹; 请你判断:小华、小红和小林各是谁的妹妹? 解:因为张虎和小红、小林都搭伴比赛,根据已知条件,兄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