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思维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

因思维的间接性,人们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可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 概括性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此即思维的概括性。

?概括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3. 思维与语言

?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

(有关语言的研究将在下一章讲解)

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过程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相反相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比较

?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比较。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概括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符合逻辑的结论。这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等。

(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本章第四节还要具体阐述)

4、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

四、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表象与想像

一、表象

(一)概念

表象是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像。它是表征的一种形式。(二)表象的特征﹕

表象的直观性。表象和感知觉一样具有形像的特征;但表象只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的表面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像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表象的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被感知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因此它比知觉有更大的概括性。

(三)表象的种类

表象从其产生的感官通道来看﹐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

表象等。

根据表象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表象﹐是个别表象。这两类表象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表象常可成为一般表象的核心。

有一种类似知觉的非常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多见于儿童。

从表象的直观性来看﹐它与感知相似﹔从它的概括性来看﹐它又与思维相似﹐因此可把表象看成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有人甚至认为概念可以有一个代表性的个体的表象即原型来表征。

(四)表象研究的历史

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洛克﹐等人认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

19世纪末期﹐英国心理学家F.高尔顿﹐首先对表象进行了测量。他主要研究表象的性别﹑年龄等的个别差异。

20世纪初由于行为主义的反对﹐表象的研究开始停顿﹐直到60年代才重新兴起﹐并且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表象上。认知心理学把表象看作是信息编码的一种主要形式。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想象

(一)概念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即通常所谓的形像思维。想象与思维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想象力: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二)想象的分类

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这些形像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再造出来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样﹐而是人们以记忆表象作材料独立地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表象。

原型启发在创造想象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原型启发就是从其它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创造的对象上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整个思维活动很活跃﹐一经启示﹐就会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使问题立刻得到解决。

(三)想象的综合过程

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形象。

夸张: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创造出新形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

第三节概念和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

的形式来表现。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二)概念的种类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析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二、概念的结构理论

(一)语义层次网络模

(二)特征表说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

(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

(2)关系与规则,即诸定义之间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

这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征表。

从特征表说中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非常重要。一个概念只有定义性特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应当包含两个过程,即特征学习(Feature Learning)和规则学习(Rule Learning)。

概念的规则可分为肯定、合取、析取、条件等。合取、析取、条件和双重条件4个基本规则的难度依次增加

(三)原型说原型说认为,要领由两个因素构成:

(1)原型或最佳实例;

(2)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是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又称概念掌握或概念学习。

心理学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分为两类:

①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

②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实验研究的基本观点:

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贮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这些假设将被不断地考察,并按失败-更换,成功-继续的方式发展,最后形成某个概念。因此,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对多个假设进行考验的过程。

(四)人工概念形成的假说

假设是利用现在得到的和已存储的有关信息主动提出的。

假设可看作认识的单位,是解决概念形成问题行为的内部表征。这些可能的解决组成一个假设库。

策略:

在实验中,对任何一个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被试必须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依照其中一个作出反应,即对所应用的假设进行考验。按照成则继续败则转换的过程继续下去,直到获得正确的假设,即可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假设考验有4种:

①同时性扫描:对所有的假设进行扫描验证

②继时性扫描:一次只扫描验证一个假设,假设考验失败后再更换假设。

③保守性聚焦:以包含概念的事例的全部属性为焦点进行假设、考验。

④博弈性聚集:以博弈的方式来改变关于属性的假设,以形成概念。

当被试以第一个概念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或特征作为假设时称为整体性策略。

假设考验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下一次检验时可以主动改变假设中所包含的一个特征,并对此进行考验。如果改变一个特征后的判定仍然是正确的,那么所改变的这个特征就不是概念的有关特征;如果改变一个特征后的判定是错的,那么所改变的这个特征就是概念的有关特征了。如此继续,这称作保守性聚焦。

另一种情况是一次改变几个特征,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可较快地完成任务,称作赌博性聚焦。

与整体策略相对的是扫描策略,它不是以第一个概念实例所包含的全部特征,而是以其一部分特征来构成假设,因而可以形成很多这种类型的假设。

如果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这称作继时性扫描;如果一次考验多个假设,这称作同时性扫描。聚焦策略优于扫描策略,因为应用聚焦策略可以通过反馈得到确定的信息,而扫描策略则不能,并且扫描策略给记忆带来很大负担,同时又使概念形成过程变得十分缓慢。

总起来看,由于策略的运用,概念形成过程就带有明显的智力色彩,体现出人的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四、推理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常带有问题解决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概念形成过程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二)三段论推理的形式

三段论(Syllogism)是演绎推理的一个重要形式。它通常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1)气氛效应理论(2)换位(Conversion)理论(3)心理模型(Mental Mode)理论(三)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进行线性推理时,人们是怎样表征前提从而进行认知操作的呢?有人提出是以表象的形式建构起一个垂直的空间序列,再按照建构起来的心理位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也有人认为转换推理过程是用命题的方式来表征三段论的前提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斯腾伯格(Sternberg,1980)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提出了语言一表象整合模型。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这种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推论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八章语言

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语言是什么

1.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材料和具有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的特性

创造性: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结构性: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只有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才是人们在交际时可以接受的语言

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这种意义性使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指代性:语言是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的

社会性与个体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工具,具有社会性;语言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二、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语法。语法涉及三个主要成分。音位学、词法和句法。

1.音位(音素,phoneme):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学(phonology),研究一种语言的音位和音位系统的学科。言语指人类日常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的话,则“语言”是指一社群赖以沟通的语言系统或结构。音位学研究对象的“语音”,是对某一语言社群而言具有区别意义的声音。这意义的声音一般可称为“音位”。

2.语素(morpheme):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组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控制词汇和句子意义的规则则是词法。

3.词(word):是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

4.句子(sentence):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单词和短语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则是句法。

三、语言的种类

(一)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流时的语言活动。

特点是:

(1)情境性(2)简略性(3)直接性

(二)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特点是:

(1)说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

(2)是一种开展性的活动

(3)有准备的、有计划的活动

(三)书面语言

是指以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为传播方式的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形式。特点是:

(1)随意性

(2)开展性

(3)计划性

(四)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内部语言是不直接与别人交际的,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特点是:

(1)隐蔽性

(2)简略性

四、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一)语言表征

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是表象表征和语义表征。

语言具有不同的层次,语言的表征也具有层次性。

表征层次——词语的、句子的、课文的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的表征是结构式的和分布式的。(Gust&Carpenter1987)把心理词典定义为:心理词典就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是人脑中词汇的动态组织,是字词的意义在人心理中的表征,它由许多词条组成,这种组织和特征包括词的词义、词的形态、词的语音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彼此联系。

心理词典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中枢,它由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关于心智表示、关联和加工的网络组成

(二)语言加工

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这种加工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材料的输入开始的,然后将输入的材料输送到大脑的语言区,在这些区域得到加工,最后经过提取过程,人们或者理解了输入材料的含义,或者产生语言、表达思想。

根据语言加工中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

根据语言加工时各种成分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分为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

一、语言的发音机制

(一)发音器官

二、语言的中枢机制及语言障碍

布洛卡区——言语的生成左额叶,靠近侧裂运动性失语症,表达性失语症言语的理解,理解能力相对保留,但是言语的生成不流畅

威尔尼克区--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左颞上回后方,颞-顶交界接受型失语症,听觉失语症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或是能分辨音素,但是对意义的认知受损

角回--(言语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联合)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交界视觉性失语症口语无障碍,阅读障碍:看懂字形,不理解意义

第三节语言理解

一、语音知觉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音调音强音长音色

(二)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频域掩蔽时域掩蔽语境

句法、语义的作用:符合句法的、有语义的句子有有助于语音的识别。

二、词汇理解

三、句子理解

(一)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

1.句子的类型

2.词序

3.语境

4.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四、课文理解

(一)推理

推理可以在课文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或者在课文的不同成分间建立联系,因此在课文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语境

语境能使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的信息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语境既包括文字形式,也包括图画等其他形式。

(三)图式作用

第四节语言的产生

一、语言产生的性质

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二、语言产生的单位

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

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三、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第九章动机

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消除饥饿——寻找食物

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学习动机——图书馆和教室学习

成就动机——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遇到困难——坚持而不放弃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更接近目标。

努力学习——成绩不高——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动机与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

需要起源:由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通常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

需要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特性

1.对象

2.紧张性

3.层次性4、多样性5、个体性和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

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然方面的要求。

社会文化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

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有紧密的联系。

(二)需要的结构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如图所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三)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动机。

热——找凉爽饿——找食物孤独——找朋友

三、动机与行为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

不同人:同种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种动机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

同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占主导地位,叫做主导动机,有些占从属地位,叫做从属动机。

(二)动机与行为效果

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机产生不良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效果与动机往往并不一致,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能力,机遇等因素影响。

(三)动机与工作效率

1.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 形关系。

2.每种活动都有最佳动机水平,但是相对于不同个体,各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不同。

四、动机与价值观

(一)动机与价值观

价值观:主体就客观事物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instinct theory)

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二、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1.观点: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2. 也被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3.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4.驱力论的主要代表者有Hull(1884-1952)提出的驱力减少理论:

P=D×H

三、唤醒理论

Hebb(1949)和Berlyne(1960)等提出。

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保持着生理激活的最佳水平。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

简化原理

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四、诱因理论

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Hull接受了诱因的变量,将其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修改了自己的公式:

P=D×H×K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

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3.自我决定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Deci&Ryan(1985)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自我决定是人类的一种选择能力,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其他。

“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1. 内部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

2. 外部动机的类型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

(separable 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

3. 无动机

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懂的正常进行

4.自我功效理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5.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评价成功的标准:

(1)任务标准

(2)自我标准

(3)他人标准

成就目标理论将目标分为两种类型:

(1)掌握目标

(2)成绩目标

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一)生理性的动机和社会性的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如有关母性动机的研究。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如工作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成长动机等。

(二)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原始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们是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母性、性欲、儿童的好奇等。

习得动机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即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如:恐惧、赞许、交往等。

(三)有意识的动机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划分为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处于意识水平的动机。但是,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儿童身上,在成人身上,也有无意识或者没有清楚认识到的动机。

(四)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生理性动机

(一)饥饿(二)渴(三)性

三、社会性动机

(一)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或个体兴趣——情境兴趣。

兴趣有(1)广度(2)中心和(3)效能三负面的品质。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The need ofAch)是一种高层次的成就需要,是人们希望从事地它有重要意义的、

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优异成绩的,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是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1、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3、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管理者行为动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们所具有的某种支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更多的主动进取精神以及成为某一团体领导者的愿望。从个体行为的目标上看,权力动机可以划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四)交往动机

人们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的原因:

1.合作

2.情谊

3.归属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讲解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 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第六章思维 一、填空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和()。 2、根据思维的内容,把思维分为()、()和();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 思维分为()和();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和();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和()。 3、语言是()的载体,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4、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等具体过程,其中()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5、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具有()关系,概念具有()、()、体系化的结构。 6、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和();根据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和();根据个体掌握概念的情况,可以把概念分为()和()。 7、概念主要具有四个功能,即()、()、()、(),其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8、推理主要有()和()两种。 9、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有()、()、()和()。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和()。 11、英国心理学家把创造性思维分为()、()、()和()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 思维 语言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比较 具体化 概念 推理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 三.问答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UI设计必备的七条心理学原则和定律

学UI设计必备的七条心理学原则和定律 作为UI设计师,你不能忽视心理学。因为人类大脑的这些原则,决定了人们对你的设计作何反应、如何相互作用。在设计中,心理学无处不在。正因为心理学,我们才了解红色很适合用于餐饮业的logo——因为它能增进食欲——或者让首屏的行动指令按钮产生更多转化。 回顾这7条心理学原则和定律,你能够将它们结合到实际运用中。 1.冯·雷斯托夫效应 冯·雷斯托夫效应告诉我们,某个元素越是违反常理,就越引人注目、令人难忘。 Hedwig von Restorff在1933年检验了这个理论。她让实验对象观看一系列相似的物品。如果其中某个很特殊,比如说有聚光灯照射,那么相比其他物品,受试者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物品。

这条原则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应用到设计中。最明显的是如果你想要让某物引人注目,就要使它特殊化,例如通过色彩、尺寸、留白等等。 但是,由于人们更在意特殊物体,他们对于整体的印象就不深。思考是否要突出显示某物时,要牢记它的负面效应。你是想要人们记住一件事情,就只有这一件事,还是说其他元素也同样重要?如果所有都同等重要,你希望人们全部记住,就不要凸显其中某个。 2.色彩心理学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对于色彩以及它与设计的关系,有着固定的理解。但是,设计新人们容易忽略色彩对心理的影响,而是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设计。即使你精通色轮,知道如何搭配互补色或者相近色,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设计如何影响受众呢? 没错,颜色可以影响情绪。Adobe列出了一些色彩和与之相符的情绪,下面是一些积极的方面: 黑色:精致和力量(案例网站) 白色:干净、精致、纯洁 红色:勇气、激励、力量;也能激发欲望 蓝色:冷静、安定、信任、安全(案例网站) 黄色:乐观、欢乐 绿色:平衡、可持续的增长 紫色:皇权、精神意识、奢华 橙色:友谊、舒适、食物 粉色:平静、女性化、性

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一、智力与思维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智力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智力定义。 西方心理学家对智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是理解和推理的一般能力;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具有正相关的各种特殊能力的总和; 一种是把智力看成以抽象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各种特殊能力的总和。 智力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而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如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涉及的方面)、多侧面、多层次(智力的二维结构模式、智力的内容、操作、成果的三维结构模式)的复杂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始终坚持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使人与环境取得平衡,这种适应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的结构。 思维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动作停止思维随之停止。例如,电脑维修人员修理电脑时,动作思维是种重要的思维形式。3岁前儿童基本是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 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 “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只管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心理学家刘范) 2、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是思维发展过中的“飞跃”、“质变”。 这个转折期一般认为在四年级(约10——11岁),如教育条件适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林崇德运用横断法和纵向法,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概括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在一般教育条件下,四年级儿童在数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的变化,这是一个“关键年龄”。 3、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步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 在思维结构发展中,抽象思维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阶段、理论型思维(包括辨证思维)阶段三个阶段。 4、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既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也表现为思维对象的差异。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已达到较高层次的抽象水平,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有停留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

理性思维的七条原则怎样提高

理性思维的七条原则怎样提高 理性思维是美学中抽象领域达到美育境界问题的重要途径。理性思维的七条原则 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理性思维的七条原则的资料,仅供参考。 理性思维的七条原则 理性思维并不等同于冷静思维,虽然冷静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前提。有的人发表言 论时是很冷静的,也尽其所能进行了各方面的思考,然后就认为自己的言论是理性的,这是对理性思维的误解。理性思维是有一些原则的,在不掌握这些原则的情况下的冷 静思维,其实很可能就是不理性的。理性思维的原则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休谟 公理。 1、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休谟(David Hume)提出了理性思维的总原则— 休谟公理,内容为“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 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 这段话比较绕口,但含义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非同寻常的声明,需要非常确 凿的证据”。例如我上班迟到了,我给领导的解释是“路上堵车”,因为堵车是一个非常 寻常的事件,我不需要给出太多的证据,领导选择相信这个理由也是合理的。但若我 给出的理由是“路上被火星人劫去做了人身实验”,那这种理由非同寻常,除非我拿出 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的确发生了这件离奇的事,否则领导不应该相信,除非他有意装傻。 遇到离奇的说法,很多人的选择是“半信半疑”,因为他无法确定该说法一定是假的,于是以为“半信半疑”是理性的选择。其实这很不理性,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该 说法的离奇度来确定相信度,该说法越离奇,则越不应该相信,相信度与离奇度成反比。 对于火星我们都了解甚少,但如果有媒体称“火星上发现了动物”,你半信半疑了,即你的相信度是1/2,并自以为很理性。但如果换个问法“火星了发现了水”,你相信度 还是1/2,有水->有单细胞生物->有多细胞生物->....->有动物,一步步问下去,你每步 的相信度都是1/2,中间众多的1/2可能性相乘,就会得出一个非常微小的相信值,这就与“火星上发现了动物”的1/2相信度严重矛盾。同样一件事,由于问法的不同,你按

思维的一般特征

三、思维的一般特征 对思维品质的揭示,是研究思维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心理学著作把思维的一般特征归纳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一)思维的深刻性 人类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量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中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思维形式的个性差异。 即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的深度是有差弄的。思维方法的个性差异。即在如何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关系的方法方面,诸如归纳和演绎推理如何统一,特殊和一般如何统一,具体和抽象如何统一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2 .思维规律的个性差异。 即在普通思维的规律上,在辩证思维的规律上,以及在思考不同学科知识时运用的具体法则上,其深刻性是有差异的。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的规律采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得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即深刻性。 3 .思维的广度和难度的个性差异。 即在周密的、精细的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一个具有广度和难度思维的人,能全面地、细致地考虑问题,照顾到和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关系。 (二)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话,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一一 - 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提出的发散思维认为,“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物,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三是“精细”,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它条件。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按照吉尔福特的见解,发散思维应看作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这来自这样一种假设:处理一个问题有好几种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在处理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吉尔福特的发散思维的含义就是求异,就是求得多解。 (三)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如何发生的呢 ? 其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在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实践活动,都是与思维的独创性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独创性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活动中,都发挥着(或者都可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创造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所以独创性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

1.1.1生物的基本特征

吾山中学“小班化”三助导学案 生物的基本特征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设计人:孙国宾上课时间:________课时:____序号:____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身边常见的生物,能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能力目标:根据身边生物的实例,总结出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情感目标:学会关爱生物,敬畏生命 【重点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问题导学】 探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自助学习:(学法指导:从认识身边的生物开始,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1)举例说出身边的生物。 (2)我们身边的生物有多种多样的,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哪三类? 二、互助学习: 课本第三页图1.1-1中的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类别? 三、助学导练: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植物 D.化石 探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一、自助学习: (1)课本第4页图片中的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哪些生命现象?这些现象是生物共有的吗? (2)生物具有如下生命现象(即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于非生物: ①生物具有___________现象,能够不断从外界摄取________物质,同时排出体内的__________; ②生物能够___________,由小长大; 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通过__________产生后代; ④亲代与后代之间表现出既相似又有差异的特征,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现象; ⑤生物具有____________,能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⑥生物能够对所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_________并__________;即生物能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二、互助学习: 仔细阅读课本第5页第一段,讨论分析下列实例,说明它们分别描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朵朵葵花向太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大树底下好乘凉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课堂小结】 我们身边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 【课堂反馈检测】我努力我自信 基础达标 1.人体内部分废物随汗液排出,属于()现象。 A.生长 B.遗传变异 C.新陈代谢 D.应激性 2.黑豆幼苗不断长大属于()现象。 A.遗传变异 B.新陈代谢 C.生殖 D.生长 3.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 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 D.鸟产卵 4.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 B.钟乳石由小变大 C.小狗排尿 D.人晕车呕吐 5.“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A.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综合提升 1.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外,还有细菌等___。 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这是___现象;能够由小___;个体成熟后___后代;亲代与后代之间既___又有___,这是___和___现象;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让你思维敏锐的7条原则

让你思维敏锐的7条原则 信息来自四面八方,如何去伪存真,保持头脑清醒?Paul’sTips给出了保持思维敏锐的七条规则: 1合理质疑 所谓质疑,就是在有事实根据之前,不要轻信。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仔细分析再做出判断。尤其是那些听上去很诱人的东西,什么让你一夜暴富的秘密、轻松减肥的窍门、获得某种超能力,你一定要保持警惕,没有足够证据之前,绝对不要盲信。 2看重铁的事实,而不是假设、讨论和推论 我们要的是未经过加工,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事实资料,所有的讨论和结论都应该有其事实基础。如果什么人要灌输给你什么观点,先问他要靠的住的客观事实。客观很重要,“老王有两米高”是客观事实,“老王是帅哥”不是。这些事实最好有第三方人士或者机构提供的验证。

3没有足够的事实资料,就不能下结论 没有足够的事实撑腰,最好的结论可能就是“我不知道”。对很多人来讲,得出哪怕一个结论也比没有强。这么想实际上是错误的。比如人死后会不会到另一个世界,人们可能有很多幻想,各种宗教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最接近事实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 4寻求并验证假设 因为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情,讨论得出的结果往往都是假设。甚至结论本身也只是在某种条件下经过检验的假设而已。科学的发展也是一样,万有引力在牛顿时代就是真理,在爱因斯坦时代就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假设。 在得出结论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结论到底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5找出反例 如果已经知道一个结论在什么条件下成立,你最好再想想,在什么条件下它不成立。一定有这样的条件,除非你没办法穷举各种条件。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接受了一面的同时,给另一面一个机会。 6尽量避免偏见

创新思维有什么基本特点

创新思维有什么基本特点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那么创新思维的特点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创新思维基本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创新思维基本特点 一、联想性 联想是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创新的界域。联想性思维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创新,如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以利用别人的发明或创造进行创新。联想是创新者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 能否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联想,与一个人的联想能力有关,然而在创新思考中若能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式则是有效利用联想的重要前提。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二、求异性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阶段,求异性特别明显。它要求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 英国科学家何非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设法走到某事物的极端而观察它有无特别现象的工作。”创新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结论怀有盲从和迷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求异性思维则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三、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它主张打开大门,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尽力接受更多的信息。可以海阔天空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人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人的思维活动却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是任何别的外界因素难以限制的。

1.2《生物的基本特征》习题精选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火山爆发 B.开水沸腾 C.雨后春笋 D.潮起潮落 2.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A.感冒病毒 B.变形虫 C.细菌 D.霉菌 3.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A.竹和山石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松和丹顶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蜻蜓点水 B.钢铁生锈 C.公鸡打鸣 D.葵花向阳 5.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6.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哪个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8.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一组是( )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都能进行呼吸D.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10.病毒作为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 A.有细胞结构B.能繁殖后代 C.由有机物组成D.能使其他生物生病 二、非选择题 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理性思维是一种积极、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事业成功的基础之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理性思维的基础,希望能帮到你。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理性思维的基础是是人类以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因为唯有通过这种活动,人类才能把对象世界分解为各个要素,并重新组合这些要素,重造新物。分析、综合等理性思维方法,正是以物质实践活动中的分解、重组为源头的。正所谓:只有改造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 理性思维的基本概述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 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理性思维属于代理思维。它是以微观物质思维代理宏观物质思维的。理性思维的产生,为物质主体时代的到来,为主体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为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理性思维是利用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的对立性的同一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观物质主动与宏观物质加强同一,尔后是宏观物质“主动”与微观物质加强同一。前者是微观对宏观的认识,后者是微观目的性的实现。只有微观物质对宏观物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微观物质利用宏观物质发展的必然来实现对宏观的控制。 理性思维例子:买了橘子吃,但是味道不怎么样,没有香甜感,于是我去查找原因,发现只有少数的橘子如我买的这样,但是并不能这样来将橘子的品质定性. 第一、感性需要理性的分析。 第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第三、段落安排上努力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理性思维的3种形式 1、概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以归纳性、总结性为手段);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第二章观察生物复习资料班级姓名学号 7、如果有人把蝗虫、蚯蚓和海星分为一类,把袋鼠、啄木鸟和狗分为一类。你认为它的分类依据是( A ) A、有脊椎和无脊椎 B、有腿和无腿 C、陆生和水生 D、会飞不会飞 8、下列动物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B ) A、青蛙、蚯蚓、河蟹 B、家鸽、蛇、鲫鱼 C、鼠、蝴蝶、蜗牛 D、蝗虫、家蚕、梭子蟹 9、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其幼体首先摆脱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的是( B )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11、下列动物中,都有脊椎骨的一组动物是( A ) A.蛇和兔子B.蝗虫和鲫鱼C.青蛙和对虾D.家蚕和家鸽 12、下列各项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C ) A.脊椎动物B.无脊椎动物C.昆虫D.哺乳类 13、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A ) A.鳙鱼B.娃娃鱼C.鳄鱼D.鲸鱼 14、下列动物属于我国珍惜动物中的两栖动物的是( B ) A.大熊猫B.娃娃鱼C.扬子鳄D.白鳍豚 15、下列动物中,属于爬行动物的是( D ) A.老鼠B.蜈蚣C.蟾蜍D.蛇 16、下列动物中,在其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呼吸器官的是( B ) A.哺乳动物B.两栖类C.鱼类D.鸟类 17、草履虫、蚯蚓、乌贼、血吸虫分别属于( D ) A、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B、原生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 C、腔肠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D、原生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扁形动物 18、郁金香、樟树、桃、松、杉、银杏这6种植物有同学将前3种归为一类,后3种归为另一类, 请你说出他的分类依据是( B ) A.有种子、没种子B.种子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C.植株矮小、植株高大D.叶片小、叶片大 19、水杉和南瓜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水杉( A ) A、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 B、是高大的木本植物 C、形成果实和种子 D、是常绿树,不落叶 20、下列常见植物中,无根,但有茎和叶的植物是( B ) A.海带B.地钱C.侧柏D.狗脊 21、下列植物能产生孢子的是( A ) A、葫芦藓和胎生狗脊 B、地钱和银杏 C、铁树和水杉 D、蕨和银杏 22、下列各类植物类群中,结构最为简单的是( A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3、自然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植物是( A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藻类植物 24、下列植物中,全部属于裸子植物的是(C ) A、水杉、郁金香 B、红松、银杏、玉兰 C、水杉、红杉、侧柏 D、郁金香、玉兰、睡莲 25、春天,池塘里的水常常发绿,其原因是( C ) A、绿色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池塘; B、绿地上的绿草、绿树到映在水中 C、水中绿色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D、水中苔藓植物大量繁殖。 26、下列属于果实的是( D ) A、红松的球果; B、西瓜子; C、银杏的白果; D、稻谷粒。 27、下列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是( B ) A、马尾松; B、胎生狗脊; C、法国梧桐; D、银杏。 28、下列蔬菜和水果中,不是植物的果实的是( C ) A、番茄 B、黄瓜 C、花生米 D、南瓜 29、下列植物中,具有根、茎、叶的是( D ) A.海带B.葫芦藓C.水绵D.蕨类 30、裸子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 D ) A.树干高大B.叶为针形C.子房裸露D.种子裸露 31、猪笼草: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B )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 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 D.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 32、小球藻和柳树同属植物界,两者差别很大,共同点很少;玉米和月季同属种子植物门,共同点较多这一事实说明( C ) A、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 B、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差别越少 C、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 D、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差别越多 33、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B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34、植物细胞一般都具有立方体或多面体的形状,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 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质 35、从细胞结构上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D细胞核 36、没有受精的—个鸡蛋含有的细胞数目是( D ) A、一个 B、二个 C、四个 D、许多个 37、动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由外向内排列正确的是( B )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D.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 38、水果平时大家都吃过,以“水”多为好,你知道这些“水”是什么吗? (C) A.细胞质B.液泡C.细胞液D.细胞核 39、“洋葱表皮细胞的叶表皮细胞是扁平的;动物的肌肉细胞是细长纺锤形的;神经细胞则有许多突起。” 对这段叙述的合理概括是(B) A不同的细胞大小不同 B不同的细胞形状多种多样C不同的细胞结构各不相同 D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0、未成熟的葡萄吃起来是酸的,这酸性的物质主要存在于(C) A、细胞核内 B、细胞膜上 C、液泡内 D、细胞壁 41、生命的基本单位是(A) A、细胞 B、器官 C、组织 D、系统 42、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它运动时主要依靠(D) A伸缩泡B食物泡C胞口D纤毛 43、单细胞生物进行细胞分裂后的结构是(A) A、生物个体数目增加了 B、生物体细胞数目增加 C、生物体长大了 D、生物种类增加 44、下列各项属于真核生物的是(C) A细菌、蓝藻B大肠杆菌、蘑菇C动物、植物、真菌 D乳酸菌、茯苓 1 / 4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教学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 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问题解决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管理工作需要我们理性的思维

谈一下几年的工作体会,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引入篇』我记得:有那么几句顺口溜:安全工作有起点,没终点、低待遇、高风险、没有奖励、只有罚款,节假日人家休息、你在岗前,没事故时提心吊胆,有事故时胆战心惊。原国家安全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有句口头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可以说做安全工作,如履薄冰。 经常听各单位搞安全的抱怨说,安全员难当,安全工作不好干。一是责任重大,好事沾不上边,坏事先挨板子;二是待遇最低,干活最滥,工作“打补丁”,危险“上前线”;三是纠违罚过,有职无权,管事说了不算,管人得罪一片。 我到今年从事安全工作将近5年,最初也不乏如此感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渐渐淡化了,不但没有因为“纠违罚过”而“得罪一片”,反倒结交了许多推心置腹的职工朋友。同时做安全工作也是对自己能力、智慧的一种挑战。也是积德行善。 下面就和同行们谈一谈我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不要做门外汉,要说“内行话”,做“明白人”,并且要不断学习,深入车间现场。 记得刚刚07年刚到安全科去车间去安全检查,车间热风炉炉外打水给炼铁厂下通知单就上面不能有水。一位厂长责问我:你们懂不懂,一顿挖苦。这件事使我感触很深,尤其是走上安全岗位以后,使我体会到,安全员要作好本职工作,首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不断学习,二是深入实际。 安全员的工作岗位在生产一线,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及生产技能,才能在工作中说“内行话”,做“明白人”,成功地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正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识别问题的水平。 安全工作首先是管人的工作。与人打交道,人既是导致生产事故的决定因素,又是事故伤害的主体。安全员只有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工人的思想动态,体察职工的喜怒哀乐,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防微杜渐,化解危机,达到消除事故,减少危害的目的。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深入作业现场,才能在工作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做到胸中有数,处变不惊,话说到“点子”上,事管在“根子”上,把工作做透做细。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对方并赢得对方的尊重。 二、安全工作,离开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是一刻也行不通的。 我们要端正态度,平等待人,对事不对人,树立为职工服务的意识,不要张嘴扣奖金,闭嘴就罚款,动不动就训人,态度生硬,一副钦差的气派,把自己放在工人的对立面上。这种人看似认真负责,铁面无私,实际上并不真正理解安全工作,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六章思维 一、名词解释 1.思维、言语、想象 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言语: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个体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个人思想,从而实现与他人沟通的目标的过程。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2.概念、博弈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推理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 博弈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这种策略将首次获得的肯定例证中的部分属性作为初始假设,然后经过验证剔除无关的属性,逐步聚焦到关键属性。若每次验证仅选一种属性,则称为保守性聚焦;若每次验证选两种或以上属性,则称为博弈性聚焦。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结论的过程,它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3.问题表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 问题表征:就是对问题信息的搜索、提取和理解、内化的过程,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各种条件和规则的解释。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常见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上。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启发。 4.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解为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目标状态。 逆向工作法:是指从目标状态出发,然后返回起始状态,进而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 1.表象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2.概括性、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3.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助物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三类; 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明确的逻辑规则,思维又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 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分为聚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含解析)

初中生物-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你喜爱生物吗?地球由于生物的存在而美丽.下面是在某小水塘中发现的物体,请选出全部是生物的一项.() ①水②泥沙③小鱼④水草⑤青蛙⑥石块⑦微生物⑧贝壳. A. ①②⑥⑧ B. ①③④⑦ C. ③④⑤⑧ D. ③④⑤⑦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滴水穿石 B. 生根发芽 C. 开花结果 D. 雨后春笋 3.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具备的特征是() A. 具有细胞核 B. 呼吸并消耗氧气 C. 繁殖后代 D. 能进行反射 4.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C. 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D.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春眠不觉晓 B. 处处闻啼鸟 C. 夜来风雨声 D. 花落知多少 6.下列均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太阳、细菌、水绵 B. 蘑菇、青蛙、钟乳石 C. 病毒、变形虫、鲸 D. 河水、河蚌、生石花 7.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 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8.下图中,属于生物的是() A. 音乐机器人 B. 大熊猫 C. 吉祥物“海宝” D. 中华龙鸟化石 9.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C.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10.春来到,校园中,花草树木发嫩芽,莺歌燕舞,空气中也有不少的细菌病毒在游荡…它们都属于生物,原因不包括() A. 能排出代谢废物 B. 能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C. 能生长和繁殖 D. 都具有细胞结构 11.人的手触动到含羞草时,它的叶片会自动下垂.影响它的根本原因是() A. 生物的具有生长发育的特性 B. 生物对刺激的反应

理性思维有什么作用

理性思维有什么作用 理性思维是美学中抽象领域达到美育境界问题的重要途径。理性思维是否存在美, 理性思维是否可以转化为美及理性思维是否可以创造美,直接关系到理性思维教学进程 中的美学问题。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理性思维的作用,希望能帮到你。 理性思维的作用 理性,什么意思?引用张维新的四句话: 第一,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优劣时,必须尽量超脱于自身 的地位、身份、利益,必须讲公共理性,学会换位思考。 说带兵,战士们犯错误了,一顿臭骂,解气,有用吗?达到效果了吗?他为什么会 犯错?在我的角度讲,他活该挨骂,因为它是我的兵,犯错了就要受到惩罚,骂完了,老实了,从某种意义上将达到了目的,从他角度讲,可能被骂得不明不白,会怎么样呢?无人可知。说学校,学生考试班里一半没及格,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一痛批,回家学 生也少了一顿“晚餐”,效果呢?是你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老师没能力?学生素质太差?还是班里风气差,没有学习气氛?老师又想了多少? 我在上学时特烦老师说一句话:我的课谁睡觉谁就别听,其他课我不管!可笑,自 己在台上讲课,底下学生呼呼大睡,于是乎你把它请出教室,别人的课你就不管,合 适吗?作为一名管理者,换位思考很重要,又想起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同学们,你们 在课上睡觉,就会影响老师的心情,老师的发挥,所以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这是我 上学时老师常说的,但他们总是在上课时讲换位思考,在考试呢?在开家长会呢?做人 一定要有原则,既然你讲换位思考,就要时时刻刻想着别人,你的学生,你的兵,你 的职工,你不关心他们谁来关心?作为管理者,你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你为人师表,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是高素质的好学生,你是一个高素质的军官,就会带 出一批批好兵。 第二,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优劣时,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把这项政策与可行的替代政策(alternative)相比较,而不能把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 目标作为反对一项政策的理由。 还是借用作者的例子,以讨论收入分配为例,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考虑A、B、C三种状态:在A状态下,每人各得100;在B状态下,第一个人得120,第二个

思维有着怎样的基本特点

思维有着怎样的基本特点 思维的基本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前提人们已经形成或掌握得概念。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归纳。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概括性越高,知识的系统性越强,迁移越灵活,那么一个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越发展。 2.间接性 间接性是思维凭借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反应。 首先,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例如,清早起来发现院子里的地面湿了,房顶也湿了,就可以判定昨天晚上下雨了。 其次,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反映。也就是说,思维继承和发展着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认识功能,但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界限。思维的间接性使人能够揭示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第三,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的无止境的扩展。假设、想象和理解,都是通过这种思维的间接性作为基础的。例如,制定计划、预计未来,就是这

方面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这种间接性,使思维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3.逻辑性 逻辑性这一特征反映出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认识,表明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并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 概念的形成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实践。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产生于实践,推动人的认识活动深化,产生了概念。 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构成判断和推理。判断是对于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以语句形式表达出来, 判断是思维形式,但与语句有区别: (1)判断是思维形式,而语句是言语的形式。 (2)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如"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这一判断可以用"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等语句来表达。 (3)并不是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如"今天星期几?"这一语句就不是对事物有所判定。判断不单反映思维过程,而且也表现着人的情感和愿望。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我要买电视机"等。判断也能表现出人对事物的评价,这时人以某种标准作为判断的额依据。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两种主要推理形式。在归纳推理时,从事实出发,加以概括,从而解释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出一般结论。从一般到个别,将理论、原则运用于具体,这是演绎推理。概念、判断、推理,就是思维的形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