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_1870_2025年_皮特_胡梅尔

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_1870_2025年_皮特_胡梅尔

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_1870_2025年_皮特_胡梅尔
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_1870_2025年_皮特_胡梅尔

Urbanization and Urban &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 1870-2025 CE

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1870—2025年

皮特·胡梅尔 著 王沣 罗震东 译

Written by Pieter Hooimeijer Translated by Wang Feng, Luo zhendong

摘要:对1870年以来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发展演化的过程进行阐述,揭示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多元的公共利益的角色,同时也改变了与其相伴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角色。Abstract :

This essay describes some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 since 1870 CE, and shows that societal trends have shifted the role of various public interests and the concomitant role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与区域规划;荷兰Key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The Netherlands

作者:皮特·胡梅尔,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人文地理学和人口统计学教授译者:王沣,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罗震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人文地理与规划系,访问学者。zhendongl@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1851373.html,

荷兰在城镇化管理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追根溯源,这种传统起因于这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修建堤坝并且将水从低于海平面的地区(圩田)排出,无疑需要在水利管理方面的集体努力,而荷兰的水务局(the Water Boards )是该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管制机构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水运通道将乡村地区和城市里的商业中心连接起来,使得物流和人流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高效流动成为可能。由于17世纪时荷兰的许多城市是国际贸易港口并且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一座全球城市,荷兰国内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整合进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水利管理无疑服务于以下两项公共利益:避免洪水灾害的威胁以及通过提供可靠且频繁的交通带来的便捷。正如蔡平和凯泽(Chapin & Kaiser )[1]所述,城市规划可以被定义为通过采用良好的城市设计原则并对由于符合公共利益而被合法化的政府干预进行解释而对自然环境进行适时调节,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不同版本的规划导引文件的内容显示,对引导着城市与区域规划目标和手段的公共利益的认可与重视程度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1 作为对工业革命回应的城镇化早期阶段

工业革命伊始(1870年前后)

,面对由乡村地区劳动力过剩和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力需求所引发的大量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显得毫无准备,阿姆斯特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城市人口从1870年的25万增加到1960年的超过90万。早期阶段,城市居住条件迅速地恶化,像“约旦区”

(De Jordaan )①这样的城中村变成了人口过密的贫民窟,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了困扰城市的主要问题。抵押银行的出现使得私人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城市周边未开发地区的发展。低质量且按市场价格收租的经济适用房为拥有稳定工作的产业工人提供了略为改善的居住条件。但建筑质量低下和适当维护的缺乏为未来的城市更新项目埋下了伏笔。

20世纪初,荷兰政府批准了第一部住宅法案(1902年)

。这一法案的施行规范了住房建设,为贫民窟的清理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为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地

① 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市当中最令人感到愉快的地区之一。这里有各式各样老旧的房子、小商店、精美的餐厅和露天咖啡座。

方政府不得不基于人口预测和对未来住房需求估算提出长期规划。这些新政策实施的头20年,情况不尽如人意。严格的建筑规范大大推高了建筑成本,从土地私有到土地批租的转变①使得抵押贷款提供者回避了住宅地产领域,同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建材价格居高不下。192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对私营和半公共开发公司的建设补贴以及被抑制的需求放开后,形成了一个持续了15年以上的房地产繁荣期。在精心设计的地区内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修建住房,导致了中产阶级大量从19世纪的老城区迁出,相应地为工薪阶层进入这些地区提供了住房机会。与此同时,产业精英和金融精英忙于处在老海滩脊和冰碛地区之上的乡村居住点的郊区化进程。这些居住点海拔较高,因此相对于城市本身,环境更为健康。

即便是在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初期也没有阻止住房的大规模生产。高通胀诱使私人小投资者投身到原本为长期投资提供良好收益的项目当中。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许多规划不得不被延缓,但为了适应大规模的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20世纪前50年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设计”时代。

然而,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也揭露了一个新的问题:国家更为边缘的乡村地区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一个旨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和下一阶段的工业化进程的区域经济政策得到推行。乡村地区贫困与衰退状况的凸显与带有“社会公平”这一新元素的凯恩斯主义的新见解结合在一起,随后开始对城市与区域规划产生影响。

2 二战后的重建期

在战后重建时期,荷兰国内城市与区域规划的重点从对人口迁移的适应转向对人口迁移的管理。荷兰西部地区的人口高速增长以及更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同样被看作是有问题的。旨在平衡这些趋势的,靠经济中心来驱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国家政策,在接下来超过25年的时间内都将成为指导性的原则。荷兰第一次国家空间规划报告②(1960年)主张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和新港口的发展来开发边缘地区,同时刺激区域经济增长来抵消人口向高度城镇化的西部地区迁移的趋势。第二次国家空间规划报告(1966年)中增加了将对重工业的调整和轻工业的重新布局作为手段的内容。第三次国家空间规划报告(1973—1985年)主张将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向北部与南部迁移以促进那里的就业。尽管长远看来这些措施都谈不上成功,但人口迁移差额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降到了零。

关于这些政策的绩效究竟如何的问题,规划师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尽管几乎没有人敢于质疑在衰退中的边缘区域保持经济增长的观点,一些规划师还是提出,为了与像伦敦和巴黎这样高速发展中的大都市竞争,应当通过联结荷兰西部的四个中心城市为一个“兰斯塔德地区”来构建一个真正的大都市区域。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将资源配置到落后地区无疑是不经济的,这是由于这种做法损害了高度城镇化的西部地区产生正集聚效应的潜力。这场争论后来平衡于一种“认同构建高密度的城市区域和空旷的乡村区域之间存在鲜明对比的”城市设计理念。四个中心城市之间的广大开阔区域被重新定义为“兰斯塔德的绿心”。这被证明是一个概念性很强的规划理念,它限制了这个具有很强经济潜力的区域的增长。1980年代早期,伴随着第三次国家空间规划报告的颁布,环境问题加剧了这场关于规划理念的争论。位于生态脆弱的低地地区的城市群未来的负面影响被明确地揭示出来。一种第三方的公共利益——生态可持续性——赢得了政治上的支持。一种新的规划理念被引入:生态基础设施,即为了维持并进一步培育濒危物种的栖息地而将重要的自然区域连接起来的生态廊道。这种规划理念进一步限制了在“绿心”和城市间的“绿色地带”中的住宅开发。

3 收缩中的城市

与此同时,郊区化使得大量的人口离开城市。阿姆斯特丹甚至失去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战后建设的住宅许多都是多层的经济住宅,而市民的居住偏好则表现为倾向独户的家庭住宅。大规模的郊区化不仅仅加剧了城市中心的衰败,由其引发的城市蔓延也对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城市规划在阻止城区人口减少方面无所作为,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引导郊区化的进程以形成若干新城(New Town)。这些卫星城建设的密度比美国城市郊区更高,它们为使用小汽车在城郊之间通勤的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带有独立花园的联排住宅,这就导致了对新高速公路的不断需求以减少交通拥堵。此外,尽管受到规划的严格限制,规模较小一些的自治市的住宅量仍有相当的增长。许多在城区通勤范围之内的乡村居民点从农业就业的衰退中幸免。而在通勤范围之外,许多村庄的发展停滞了,同时保留了乡村地区别致的自然风光。在城市中,城市更新计划的目标在于提供一个

① 1896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为了解决不断涌入城市的工人住房、市政与交通用地等问题,率先实行土地储备制度。目前荷兰土地储备

基本政策目标主要为:使都市有计划均衡发展;提供住宅,改善都市生活环境;平抑地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公益性。荷兰储备土地范围主要是城市周边土地,土地储备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中央政府补助、贷款和发行债券,少部分以地方政府税收为来源。

②也有译作“荷兰第一次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概要”、“第一次物质空间备忘录”等——译者注。

皮特·胡梅尔 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1870—2025年

本期主题

更加高效的道路基础设施系统以适应小汽车的大量增加。城市密度降低到了适合建立快速和频繁的公共交通系统的门槛之下,自行车越来越少地被用于通勤。

维持“绿心”地区不被占据的尝试则是相对成功的。除了少数几个例外,新城都选址在兰斯塔德地区的郊区,其中一些分布在填海造陆的区域。虽然规划理念是使这些新城成长为能够为其居民提供住宅和就业的综合社区,但它们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薄弱的状态。国家层面的规划很少限制在城市和“绿心”地区的工业和办公园区的开发,而地方政府间则为了吸引就业而竞争激烈。许多新城由于区位条件较差丧失了竞争力。在进入城市的高速公路上,交通拥堵成为了日常的现象。

4 紧凑城市的兴起

城市规划关注的重点在1980年代早期再次发生变化。严重的经济不景气加剧了城市中心的衰败,使得城市陷入了高失业率的危机。特别是在替代外迁到新城的那部分荷兰居民而占据中心区的国外移民中,这种状况尤为严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转变为人口迁移的趋势向“再城镇化”转变提供了动因。首先就是教育的扩张和受高等教育人群中性别平衡状况的改善。这使得在城市里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就学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其次,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第三产业。工业园区被关闭,商业地区发展起来,这为受过更好教育的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变化必然导致人口统计特征再一次发生转变。首先,生育被推迟,同时女性劳动力的市场参与迅速提升。这导致了大量“丁克”家庭(即“双收入无子女”家庭)的出现,这些家庭不需要宽敞的独户住宅,而更倾向于靠近城市中心的区位。第一个“自发的城市绅士化”的案例出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约旦区”(De Jordaan)——这一19世纪的贫民窟——首先见证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紧随着这种趋势,规划界提出了基于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政策。第四次国家空间规划报告抛弃了反城市主义,力图促进郊区地带的城市增长而非继续开发新的城镇。对潜在的家庭住宅需求而言,城区边缘大规模的新区开发提供了两全其美的方案:既有靠近城区的区位又有独户的郊区居住环境。紧凑城市政策背后的一个理念就是它或许能转变交通方式的划分并减弱通勤中对小汽车的依赖性。这些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远没有实现计划实施之初的预想。实际收入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家庭第二辆小汽车拥有率的提高。公共交通领域投资严重滞后。同时,若以单程45分钟为可被容忍的通勤距离来看,一些被称作“VINEX选址”的区域处在多个城市就业市场的重叠通勤范围内。

第四次国家空间规划报告还放弃了国内经济再分配的政策。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思想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基于区域优势而非国家补贴。中等城市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并且被鼓励发展成为经济集群。一种关于城乡关系的新措辞形成了:城市区域被称为“港”(例如智慧港、绿港)而乡村区域被称为“谷”(例如食品谷、医疗卫生谷、能源谷)。

为了加强竞争优势,主要的对外港口如鹿特丹港和史基浦空港进一步扩大规模,国际铁路联系也不断延伸。政策关注的重点明显由公共利益转向了经济运行效率和支撑国际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管是在城市中的旧制造业地区还是在新开发地区,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都为更高品质的住房建设提供了资金。为了给“新城市中产阶级”提供住宅,许多品质较差的战后住宅区成为了重建工作的对象。“自发的城市绅士化”让位于“国家引导的绅士化”,后者进一步强化了前一个十年中开始的再城镇化过程。

5 展望

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荷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将持续降低,到2025年人口在区域间的分配将成为一个“零和游戏”(zero-sum game)。鉴于当下的再城镇化趋势,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和中部各省的中等城市将成为赢家。边缘地区将经历人口和居民的净减少。人口的老龄化将导致入住率的降低和稳定的住宅区内居民的减少,并最终导致郊区社区的衰败。当前的问题是,在空间规划中是否应该重拾人口再分配的规划理念?如今荷兰政府已经决定不再继续颁布新的国家空间规划报告,并且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职能下放到各个省和城市中去。最新的《远景2040——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中列举出四项在全国层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全球经济竞争力、更好的可达性和连接性、水安全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都是许多个世纪以来被长期持续追寻的目标。其他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例如社会公平、居住环境品质以及和谐社会等目标的实现不再被认为是国家政府的职责范围而是转由省和地方政府来承担。这种做法可能低估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施以政策指引的需要,但在国家层面,它既避免了经济繁荣地区出现住房供给的巨大缺口,又避免了经济衰退地区住房的长期空置。

6 结论

回顾历史,客观地说,荷兰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在改善由区域经济不均衡带来的社会不公平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基本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由集聚经济和(国际)连通性所驱动的,国内主要的中心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更具优

势。我们当前的选择是顺应这种基本趋势来刺激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考虑到荷兰的空间尺度(到中心的最大距离为200km )

,一些区域可以通过“借用规模”而共享大都市的外部经济,从而从上述发展中获益。而相对偏远的地区则不得不依靠本质上应对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十分脆弱的经济集群。这些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口再分配,从而使得再城镇化的趋势延续下去。然而,由于总人口的增长很有限以至于难以抵消过去政策选择的影响。即使新城政策已经阻止了城市的扩张,然而过低的城市密度仍难以支撑一个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规划没能阻止1980年代城市危机的发生,而城市的复兴仍然代价高昂。对于仍然有选择余地的国家而言,通过建设有吸引力的高密度城市来有效地阻止郊区化可

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参考文献

[1] Chapin F.S. , E.J. Kaiser. Urban Land Use Planning[M]. Lond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9.

[2] Of?cial Documents 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

Nota inzake de ruimtelijke ordening in Nederland , 1960.

[3] Tweede nota over de ruimtelijke ordening in Nederland, 1966.

[4] Derde nota over de ruimtelijke ordening; Verstedelijkingsnota, 1976. [5] Vierde nota Extra over de ruimtelijke ordening, 1990. [6] Vijfde nota over de ruimtelijke ordening, 2001. [7] Nota Ruimte, 2006.

[8] Ontwerp Structuurvisie Infrastructuur en ruimte, 2011.

(责任校译:许玫)

>>译者随笔

叶齐茂

我是迎着“新型城镇化”的朝阳,翻译完成乔纳森.巴奈特教授的《重新设计城市》一书的,换句话说,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与国内热议的“新型城镇化”过程相重合。所以,我边翻译,边倾听,边对照,边思考。

每当作者针对美国某种城市设计效果进行分析批判和提出重新设计的方案时,我的脑海里即刻浮现出国内可以比对的城市场景。例如,巴奈特教授建议扩宽人行道,削减车行道的宽度,我就在想,咱们北京大街上的人行道倒也不窄,但是,很多都成了停车场,如果再扩宽,停车更方便了。所以,不如窄一点,窄到只够两人擦肩而过,车停不上人行道,行人反倒有了步行空间。当然,这是就“管不了”而言,如果“管得了”,当然还是巴奈特教授的建议好(参看本书第一章,“生活始于足下”)。

其实,我的脑海里不只是出现场景的对比,还有观念的对比。例如,很多人说,我们一些城市建设大广场、大马路或摩天大楼,是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模式。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首先需要确切地界定“发达国家”和“城市建设的模式”,然后逐一考察那里究竟有没有“大广场、大马路或摩天大楼”。且不说欧洲发达国家,就是美国,这些也并非随处可见,即使纽约,也没有几个可以

《重新设计城市》

Redesigning Cities: Principles,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By Jonathan Barnett APA Planners Press (January 31, 2008)

与北京郊区城镇里建设的“大广场”、“大马路”规模相比的。再说“城市建设的模式”在发达国家更是林林总总,那里有可以概括为“一种”的模式?实际上,“建设大广场、大马路或摩天大楼”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要说启示,可能来自柯比西耶想象中的现代城市,而现实的根源应该追溯到故宫里的三大殿。所以,我们不妨读读《重新设计城市》,弄清美国城镇化率达到50%之后的城市建设模式的症结究竟在那里,肯定不是广场太大、马路太宽或楼盖得太高之类的问题,而是与社区性、宜居性、流动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相悖的问题(参看本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除此之外,在翻译过程中,我始终都在想,如何让读者理解巴奈特教授的《重新设计城市》。如果我们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差异暂时搁置一边,是否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解决我们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呢?例如,巴奈特在第十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边缘城市转变成真正的城市”这一问题。翻译时,我就在想,作者的这些观点是否可以用到我们那些“撤县设市”的城市呢?因为那些城市常常有数千平方公里,形体的某些方面与美国的“边缘城市”颇为相似。如何发展这些“撤县设市”的城市呢?扩大老县城,还是转而集中开发若干交通枢纽地区?前者和后者的“重新设计”意义不同。因此,我认为借鉴《重新设计城市》思想的一个关键是“尺度”或“比例”。

《重新设计城市》共分三个部分十四章。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巴奈特阐述了城市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社区性、宜居性、流动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巴奈特描述了如何建设新的街区,如何恢复衰退的老街区,如何保护和改善一般的居住环境;如何改造边缘城市,商业带和失败了的购物中心;然后,说明了保护和提高老商业大街和城市中心的途径。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涉及到重新设计城市方案的实施操作问题。

皮特·胡梅尔 荷兰的城镇化与城市区域规划:

1870—2025年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 研报告正式版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幸福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 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作者:泛华志达 2015-04-13 13:16 关键词:北京,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人气188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道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不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北京市市情的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以往北京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模式总结,提炼为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农民与村集体主导模式、绿隔征占模式、整建制转居模式五种。 1、开发商主导的模式 目前,完全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已不多见。一些村在发展初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往往是以开发商为主导,开发商拿走了大量的好地,产生许多遗留问题。 这类开发建设模式主要采取由开发商征占土地,依靠土地使用权证向银行融资,进行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完成城市化建设。开发商在拿走大片土地的同时,还需完成征地拆迁、人员安置以及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2004年以前,这类开发建设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混淆,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本应由政府配建的项目交给开发商开发,而开发商往往不落实。纯利润导向,开发商开发项目以利润为导向,并不能很好的考虑村民的利益。单项目平衡,开发商只追求单个项目开发的平衡,不进行区域统筹考虑。一次性合作,项目开发完成后,开发商便对该项目不再进行任何投入。 2、政府主导模式 近年来,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方式,开始掌握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改造建设的主导权,并以大区域资金平衡的办法,使多年搁置的改造建设项目得以重新启动,有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形式是以区县和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主要通过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依托土地储备中心解决融资,进行征地和一级开发,同时解决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转局和社保问题。在此模式下,农民的利益教有保障,一些难以开发的地块,也得以有效推进。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2019年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XX镇严格按照市县关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要求,围绕“产城融合、功能配套、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目标定位,努力将城镇化工作与XX和XX建设融合推进,加快建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XXX。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标准完善镇区规划。依托XX服务区,按照“规划先行、区镇一体”的整体思路,先后委托XX规划设计院、XX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反复论证,高水平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化和部分区块详规编制。 (二)突出产业支撑,加快“两区同建”步伐。一是配合XXX加快东营XX服务区建设。目前,园区已经形成“六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北二路、淄博路、南一路实现与东西城全面对接,XX路园区段也建成通车,区内道路全部实现了亮化。加大项目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好投资XX亿元的XXX、XXXX、XXXX等14个服务业项目建设,打响XX创新创业品牌,引领全市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区镇一体建设步伐。二是坚持实施XX新型农村社区和XXXX示范园区“两区同建”。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宣传现代农业,提高群众土地流转积极性,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XX社区群众已为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XX万亩,XXX示范区现已引进XXXX、XXXXX、XXXXXX等17个现代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XX亿元,为XX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XXX多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家庭农场XX个。“两区”同建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社区群众与农业企业的“双赢”。 (三)城建重点项目推进迅速。一是加快推进镇驻地老旧区块改造。按照“成熟一片,启动一片”的原则,高标准编制XX以西3.16平方公里片区规划,尽快启动XXX周边、XXX区块搬迁改造提升工程,争取年内实施XXX西延工程,拉开镇区向西发展的空间。二是加快镇南部区块开发。抓好总投资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一期建设住宅楼XX月底前竣工,二期工程年内完成主体施工。积极推进投资X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加快项目手续办理,确保年内完成病房楼主体工程。规划建设职工公寓楼,年底前竣工。探索引入PPP模式,与社会主体合作进行供热、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步推进XXXXXX搬迁改造工程。投资XX亿元的XX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期XXX万平方米搬迁楼房竣工投用,XXX户群众乔迁新居。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队伍,在加强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宣传引导社区群众文明居住,确保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调整完善XXX社区二期规划,加快前期工作,及早开工二期建设工程,让XXX村群众全部享受到搬迁改造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我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调研报告 卢氏县发改委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建设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两省八县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3112个居民组,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城乡规划全面启动。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分阶段实施,多角度宣传,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是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2003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县城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2008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在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班子会讨论研究及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后,确定了“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将城区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对城市局部规划进行专项修编,如城镇供排水、停车场、水体景观、重点建筑等,力求使规划更合理、更完善,体现人民意愿,贴近群众生活。二是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 3.9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呈报省政府批准,从而使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完成了重点集镇、重点村等规划。按照村镇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特点,由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各乡镇集镇规划和全县确定的6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同时,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完成了全县所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县城、重点镇、小集镇同步建设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doc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

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这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⑥当今时代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趋势,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这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恰恰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乃至替代、淘汰。而方言,正是曲艺所以生成和依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历史“文脉”。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⑦比如,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发源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外地人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700万,从而使得苏州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这就给吴语方言的保存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挤压,也给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在内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如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也一路走高,目前外地人占上海整个城市人口的40%,突破了1/3。这对包括上海说唱、浦东说书、上海独脚戏、浦东宣卷和上海锣鼓书等等在内的上海本土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工作总结:发挥特色新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

工作总结:发挥特色新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新引擎,推动发展的“润滑剂”。XX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区域面积小、人口基数低、工业发展快、三产总量少,怎样在国家新一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异军突围,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做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 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已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祖国的镍都,建市晚、面积小、人口少,统筹城乡发展既有先天优势,又是发展特色之一。为此,我们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58%,超过全面小康值5.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3.7%)和全省(40.13%)平均水平。2009年,我市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14年,我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XX县和双湾镇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范例征集”活动十大典型案例。 坚持规划先行,构建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了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劳动力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坚持产业支撑,明确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统筹产业布局,建成了以“一区三园”工业经济园区和三大现代循环农业园区产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构筑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坚持同步推进,根据地域条件、产业优势、人文特色等,将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小城镇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集中新建、进滩增地”的近郊村建设模式、“就地改造、综合整治”的远郊村建设模式、“产业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扶贫开发、城乡一体”的易地搬迁模式等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有诸多难题需破解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我市推进城镇化的起步较早,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还不够完善。尽管我们制定了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了所有乡镇小康建设规划和行政村建设规划,编制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但规划的编制与国家和省上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专项规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衔接。 二是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目前,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主要来自于有限的政府投资。但由于我市财源结构单一,加之历史欠账包袱较重,财政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尚未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和投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 焦点。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 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 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 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 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 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 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

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8812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

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