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

前言现代教育学的

历史发展

现代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前教育学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经验习俗水平)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前教育学阶段

(经验习俗水平)

1、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2、对教育的论述不少,但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学记是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

学而时习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有教无类

也被概括为:

及时巩固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

(愤启悱发原则)

学思结合原则有教无类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无知即罪恶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苏格拉底

前470年——前399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

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对话

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爱情,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麦田里,

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的麦穗。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以向前走,

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麦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

其间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所以没有摘;

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

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便什么也摘不到。”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

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摘

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

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

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

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

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这就是婚姻。”

柏拉图前427—前347

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理想国》

No one ever teaches well who wants to teach, or governs well who wants to govern.

(只想教,教不好;只想管,管不好。)Knowledge becomes evil if the aim be not virtuous.

(如果目的不善,知识就变成邪恶。)

柏拉图教育名言我所谓教育就是指对儿童适当的习惯所给予善端的培养养;——当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适当地植根于儿童心灵中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性质固然还不能明白;但一旦获得了理性,就会发观这些都是相和谐的。这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时,即是道德;而那种依于快乐和痛苦的特殊训练,——就是在引导着你去恨你所应恨的,爱你所爱的,——从始至终,是可以分开来的;我看这可以正确地称为教育。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

1、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2、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3、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4、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5、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学记是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的主要内容

1.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

2.提出了以下教育原则:

教学相长;

豫时逊摩;

道而及时巩固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

(愤启悱发原则)

学思结合原则

有教无类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

广交朋友。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背景:新航线的开辟,实科学校的出现,教会的方法以及课程需要有所改变。

标志:对象,概念范畴,方法,研究结果,组织机构。(参见P4)

时期(1)教育学雏形时期夸美纽斯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独立形

教育学的开端。

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

全部艺术”。

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完美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白板说

卢梭

(论教育,中外文学作品赏析)

幼儿园活动

其他方面

1717年,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班级授课制兴盛,促使了师范教育应运而生,其中,教育理论培训受到重视。格斯纳开创教育学研讨班,促成一个惯例:哲学系教授必须轮流给学生开设教育学讲座,每周两个小时。教育学开始走上大学的讲坛。

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赫尔巴特:

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以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学》

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第四,差别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

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的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关键词:教育生活经验学校社会教师帮助者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

第四,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第五,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让我来帮你吧

你有什么需要?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

1、对现代的理解

2、现代教育学的形成条件

(1)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

(2)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3)教育学加强对自我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相关词汇:教育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事实首先,“教育现象”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笼统认为教育现象都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事实”也不是教育学的研对象,即只有哪些被认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事实才作为研究对象。

结论:研究对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教育问题。

参考P12比喻来理解

第一章第一节交稿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

三、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四、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五、生活起源说生活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

这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上天指派睿智之人作众人之师

生物起源说

思考1、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

如何看待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利托尔诺:生存需要,人类也如此)

爱之深,责之严。

为使你能生存,

我不惜用脚踢,用牙咬

请问,这是不是教育呢?

游来游去多快乐

就是母鸭带小鸭

But please answer me

教育是源于我们的行为吗?

思考2、本能行为与经教育的行为?

沛西·能: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咱们的本领是谁教的?是咱们的爸爸妈妈吗?

哦,真可惜,不是。

那咱们能否把学的本领教给小鹦鹉们呢

恐怕不行,我不会。

结论

动物有学习能力,但不能说他们中间存在教育。行为的获得局限于本能范围内,是在本能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使人类强加给它们的,不是他们之间进行的。能掌握复杂动作,但不能相互交流及传递。思考3、学习能力与条件反射

一个“猫鼠”实验

猫鼠同笼,猫大不吃鼠,反成友

小猫跟母猫长大,则很早就会扑鼠

是敌是友?我的习惯是什么?

妈妈,你在哪里?

毛线与鼠,我都喜欢

生物起源说综述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观点: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已存在于动物界的一种现象。动物对于后代的爱护和照顾就是一种教育活动。人类的教育只是继承了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并在人类社会中为断改变和演进,使“教育”这种本能获得了某些新的特性而已。

原始动物的生活与人的生活区别就类似于乡村教堂与大教堂,主要特质是一样的。特点:看到了人与动物界的相似,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你觉得我们什么相似之处

其代表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孟禄。他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生活起源说

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该观点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

其他观点 ---简单了解

前身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古猿的教育

需要论

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交往起源论

文化起源活动论

知识传授起源论

前提---条件论(类人猿传递经验的活动是前提,生活需要、语言等是条件)

军事训练论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社会的共同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

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

特征

原始社会的教育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无制度化教育机构、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藏族先民们认为:

无论是在天上、地下或是水中,都有神灵,而且世间万物也都无不听命于这些神灵。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幻想能控制和影响客观事物以及部分自然现象,于是便产生了祭祀和巫术活动,巫师也随之出现。

作为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主持人的巫师,据说都是能通神,且能同鬼神通话,以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灾祛病;还能从事征兆、占卜、施行召魂、驱鬼等巫术。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享有十分崇高的威望。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性、阶级性。

boys学打猎,女孩学采集。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教育目的仅在于培养官吏、牧师或骑士。

公元前2500年,埃及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

2、教育具有阶级性。在西方,教育与宗教一直有密切联系。

西周:“国学”“乡学”

唐朝:二馆六学

西欧:教权高于皇权,教育由宗教把持。

3、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内容封闭。西方:宗教教义

世俗性学科:修辞、逻辑、辩证法。

科技教育:算学、天文学、医学等。

4、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灌输、方法机械。

值得一提的是:

(1)孔子:启发式教学

(2)苏格拉底:产婆术

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颜氏家训》是一本家训类教育书籍。经过颜家后人再三翻刻,因此也成了家训类教育书籍中流传最广的家训之一。

它成书于隋文帝杨坚时期。

现代教育的特征

1、不断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服务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具有生产性。

关键词:教育生产教育消费

教育消费亟需回归理性

根据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花钱买教育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是我国教育消费领域普遍存在着非理性行为,这种非理性主要表现为教育的高消费和滥消费

所谓教育的高消费,是指我们的教育消费者不从需要和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水准的教育,几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家长们就要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生怕自己的子女输在了起跑线上,如此“竞争”将一路延续到高中毕业。

所谓教育的滥消费,主要指教育消费者不问是否值得或必要,一味追风,别人学什么自己也要学什么,或者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学了再说。笔者最近在一家大学幼儿园观察到,给孩子报5、6门兴趣班的家长不在少数。也就是说,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就要承受几乎是每天都有“兴趣”学习的重任,几乎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了。

3、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关键词(1)教育对受教者的适应性。

动物学校的启示

(2)选修制度。

问:你知道咱们的祖先都学些什么吗?

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教师法》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1877405.html,/update/index.asp(中国教育政策法规信息网)

小学生课间受伤学校无责肇事方家长判赔

一年级的小学生小洋(化名)在课间被同学推倒后碰伤鼻子,小洋家长要求做鼻子整形手术,并将学校和肇事方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整形费2万余元。近日,朝阳法院判决肇事方家长赔偿医药费393.4元;并认定学校不存在过错,不需承担赔偿责任。

小洋在沙板庄小学上一年级。去年10月13日课间,小洋与同学打闹时被推倒在教室门口的墙上,鼻子当即出血。在同仁医院诊治后,确诊为“右侧鼻骨及上颌骨额突骨折”。小洋的家长

要求做整形手术,但医院认为,小洋的鼻子可能会自行愈合,若成年后鼻子不能愈合,则建议继续治疗。

肇事学生的家长也认为小洋鼻子已逐渐愈合,不需整形,拒绝赔偿整形费用。

校方代理人表示,老师发现小洋的伤情后,及时告知双方家长,不存在过错,因此也拒绝小洋家长的索赔。

朝阳法院审理后认为,肇事方推搡小洋致小洋鼻部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只需赔偿医疗费和交通费。但两个学生在课间玩耍受伤,事发突然,学校无法预测、无法避免。学校在处理此事过程中不存在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说法:

本案主审法官李戈表示,在法律层面上,学校对学生并非负有监护责任,而是过失责任,即学校行为存在过失才承担相应责任,不存在过失则不承担责任。因为该案学生是在课间发生的意外,学校方面是没办法避免的,处理措施也得当,所以不应承担责任。(原文载于《京华时报》)

每天上午5节课课间只歇5分钟侵犯小学生休息权

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部分学生在上午竟然要上5节课,一些家长称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该学校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学校将尽快改正这一做法。

据李女士介绍,她的儿子在大兴区西红门镇金海学校上学。最近,儿子总说在学校上课太累,李女士一问才知道,学校高年级学生上午要上5节课,课间只休息5分钟。“儿子说学习太紧张了,赶上厕所排队,有些同学在课间连厕所都上不完。”李女士说,“我原来一直不知道这个情况,孩子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告诉我。”

20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校,发现校园静悄悄的,操场上几乎看不到学生的身影。直到10时30分许,才有一个班的学生出来在大操场上打了一会儿球,但很快又回到教学楼里去了。

11时许,一位走出校门的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他介绍,该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在上午确实要上5节课,课间只休息5分钟,但最后一节课时间会短一些,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学校压力很大,老师都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校打出一定的品牌效应。”他说,“现在学生负担确实很重,但有些孩子不管严些也不行。”

11时45分,终于有学生排队走出教学楼,在校门外两位九年级的女生听完记者关于上几节课的提问后,犹豫着回答说:“这个问题你还是去问别人吧!”一位在门口值勤的老师介绍,上午上5节课是学校的安排;记者问他如此教课累不累?他笑着回答说:“还用问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20日下午,记者找到了金海学校的周校长。据他介绍,金海学校的教学模式与其他学校比是有些独特的地方。据了解,金海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在一起教学,由于上下课打铃的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只好与初中部的学生一起上下课。一些老师从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出发,有时会延长一点儿教学时间。另外,学校门前就是一条马路,如果学生扎堆下课,难免会有潜在的危险,因此学校有意识地错开学生的放学时间。记者提出能不能看一下学校的课程表,被周校长拒绝。他表示,学校一直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教学计划,教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某些做得不够妥当的地方,学校将尽快整改。

大兴区教委小教科负责人在强调了金海学校是“九年一贯制”之后,没有对此事件做出过多的解释。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认为,该校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休息权”,违背了国家的有关规定;其次,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育的阶段,延长上课时间损害了学生的正常发育,对学生的成长反而有害。据他介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减少上课时间的政策,有专家甚至建议把一节课的时间缩短为35分钟,但是金海学校的做法恰恰与此背道而驰。(原文载于《北京晚报》)

篮球比赛时造成脑震荡学生学校同赔偿

案例:小张和小凡(均为化名)系某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前些时候,学校举行学生运动会,两人参加了篮球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小张用力推搡小凡,小凡的头重重地撞在篮球架上,当即倒地并呕吐,经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小凡的父母随后向法院起诉,要求小张和学校承担连带责任,赔偿其各项损失。律师认为:本案系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属于侵权纠纷的一种。侵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是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一般侵权行为有四个构成要件:行为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本案小张的行为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小张作为侵权人,明知其推搡小凡会造成其人身损害,同时小凡也因为小张的推搡行为造成了脑震荡的损害后果,两者之间具有直接因果

关系,所以小张的行为构成侵权,应对小凡的受伤承担主要责任。当然,小张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应承担赔偿责任。至于学校是否应承担责任,要看其是不是存有过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只是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本案中,学校作为运动会的组织者,应当负有保证参加运动会安全进行以及学生人身不受侵害的义务,其对于参加比赛学生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应对小凡的受伤承担次要责任。同时,学校和小张虽然基于各自过错承担民事责任,但两者行为之间不存在直接结合共同侵权的法律关系,应按照各自过错的责任程度承担各自的赔偿责任,小凡父母要求学校和小张承担连带责任的请求于法无据。天津允公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亮

5、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做到一交替,两联系,在需要之时以最好的形式给人们提供最好的教育。

思考(1)老年人参加高考?

七旬高考老人遭遇实习尴尬

汪侠,这个名字对于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2001年,这名72岁高龄的老人首次参加高考,这一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2002年老人再度进入高考考场,并被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取,成为该校的旁听生。如今,汪侠的同班同学陆续走进了实习医院,而汪侠却被告知“在家里歇歇”。这让老人郁闷不已,“为什么不给我实习的机会?难道我四年的大学白上了吗?”

“考大学是我一生的愿望!”汪侠先后在安徽蚌埠铁路医院以及南京市铁路医院工作过。2001年,在汪侠72岁高龄时终于拿到了医师职业资格证。“我干了36年的医,吃够了没有学历的苦。”汪侠说,正是因为学历不够,汪侠从安徽回到南京后,只能在医院下面的卫生所工作;因为学历不够,现在的退休工资还比较低。

2001年,国家取消了对高考生年龄的限制。汪侠悄悄地报名参加当年高考。那年他因只考了一百多分而落榜,但创下了最大年龄考生的纪录。汪侠没有气馁,又参加了2002年高考,虽然远远没有达到分数线,但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取他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旁听生。。“这四年,我可以保证,上课我从来没有缺席过。”老人唯一的一次请假是因为母校南京市第五中学六十周年校庆。汪侠给记者看了一份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表,总共有50门课程,除了体育,因他年老体弱可以免修之外,汪侠参加了其他全部49门课程的考试。英语一直是最大的障碍。记者在汪侠的书柜和书桌上发现了四本大学英语以及两本医学英语课本。在两本医学英语课本中,记者看到里面夹着不少硬纸片,上面记录着英语单词,老人手指着课本告诉记者:“crino是分泌的意思,form是形式的意思……” 7月份,和汪侠同一届的学生,纷纷走进了实习医院,有的去了省人民医院,有的去了江北人民医院,而他却被撂在了一边。,“他只是本校的旁听生,非在籍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是不安排实习单位的。而且最后也没有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另外,邹老师告诉记者,汪侠的成绩大部分都不合格,“我们当初接纳汪侠只是为了满足他进大学课堂的愿望。”汪侠叹了口气,眼里有些许无奈又有些许憧憬。

社区教育

6、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广西师大举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落成典礼仪式

日本、韩国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识、文化方面的交流、沟通----同化

广西师大举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落成典礼仪式

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经验指导科学指导

简之,现代教育具有高度革命性。(目标、内容、组织、方法、管理、结构、课程等)

四个学会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

learn to be

learn to live together

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1、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吃苦、冒险、与人交往合作能力

2、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

3、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

1、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2、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

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3、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4、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

5、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6、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

7、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

8、现代教育具有主体性。

9、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

10、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第一章第二节

一、教育的含义

1、教育的东方理解一、教育的含义

2、教育的西方理解2.“教育”的西方理解

二、教育的概念幻灯片 10

1、界定视角幻灯片 12

2、界定幻灯片 15

三、教育的本质

四、教育的属性幻灯片 27

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教育的含义

㈠“教育”的理解

1.“教育”的东方理解

第一,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教室是教师的领地”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相关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双基”

第三,教育中存在明显的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究其严格性与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方教育。

板鸭的苦恼

2.“教育”的西方理解

Education “e”(引出、导出)

柏拉图:依靠教育找回失去的灵魂。

肉体灵魂

我的出现使灵魂丢失

我先存在且认识世界

教育

我来帮助找回失去的灵魂吧

第一,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

苏格拉底“产婆术”

我可以帮你但不能替你

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

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比较:东方与西方对“教育”的认识,并以此认识为根基去解释中、外教育的因此及其对国民素质的影响。

㈡教育的概念

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最

早出现自《孟子·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释之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做善谓之育。”

⒈“教育”概念的界定视角

(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卢梭

康德:“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康德

(2)“社会—个体”视角界定法

层次性界定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狭义教育:思想教育活动。

总结:一般所说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

2.“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第一,抓住教育活动的社会性质,凸现教育的目的性;

第二,抓住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展现了教育的双

向过程;

第三,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

第四,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

理解学校教育的关键

教育

影响

目的

身心

构成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

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方法

手段

教育者

教育内容

受教育者

二、教育的本质

㈠教育本质的认识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认识众多

类型1:教育本质单因素说

一是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其中还细分出全部或部分上层建筑说;

二是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其中亦细分出全部或部分生产力说;

三是教育本质的

“文化说”,出于对

过去上层建筑说、

生产力说的发展,

基于教育的文化

品质而提出此。

类型2:教育本质多因素说

反对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等单一认识论,提出带有折衷性色彩的教育本质多质说。该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是多质的、多层次的,它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因而不能将一种属性看作是它的本质。

类型3:教育本质特殊范畴说

一是教育本质社会实践说: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

二是教育本质社会化说: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三是教育本质生长说:杜威把教育理解为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改造。

四是教育本质生活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类型4:教育本质矛盾说

受教者是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对象、学习主体,其自身存在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及其转化,教育就是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者是对受教者知识、技能、情感、思想、品德起教育影响的人,教师是在学校中担当教育教学任务的人。

教育内容是为促使、实现受教者的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之矛盾转化的影响。

㈡教育本质的研究

如何推进研究教育的本质?

第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本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包括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次,教育的过程是育;再次,教育的结果是化。

第三,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多学科地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第四,应更多地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三、教育的属性

㈠教育属性的认识

一般认为教育的属性有: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教育具有人力生产、文化生产、科技生产等多方面的生产功能,从而否定教育属于消费活动的认识。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因为历史的制约而表现历史的特征。

第四,教育的继承性。教育总是在继承过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得以推陈出新。

如:考试制度

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出教育规律支配下的自己相对独立性。(补充P129内容)

虽然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同其他子系统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作为一个子系统,它又有自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涵盖两个层面:

一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问题领域与观念系统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特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带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1.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存在的价值是把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2. 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以其特定的语言、文字等形式表现和固定下来,有自己的意蕴、发展规律及运行机制,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3. 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人类认识具有超前与滞后的特点,因此,教育与社会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行的。

第六,教育的长期性。教育对人的影响及其作用的体现需要较自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七,教育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教育因为民族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其特征。

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

我们的思维不同

制度不同

教育也应该不同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教育的习俗性认识的局限:直接性、表面性、矛盾性、歧义性。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专门的符号、语言、概念,用理论视角做出理性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实践(practice of education)

理性的做

第二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现代教育与人的个性

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人性问题的认识及其对教育影响;

懂得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

能够辩证地认识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与人发展的关系;

掌握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也有质的。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人的发展的内涵

身的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

体质的增强

心的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维性;

均衡性;

活动性。

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

遗传和教育决定论

三因素论

遗传

环境

教育

多因素论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实践活动

本书的观点

遗传

环境

教育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与人的发展

㈠遗传影响人的发展

首先,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

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

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

㈡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方面,如上所述,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

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影响,表现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

二、环境与人的发展

㈠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环境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

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的人类学特征多为自然环境所规定的。2.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

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

3.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㈡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三是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

因此,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

的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

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㈠教育与生理发展

首先,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特别是个体的成熟度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可能。

其次,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㈡教育与心理发展

1. 教育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和水平

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来理解

从人脑的反映机能的发展来理解

2. 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第一,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而且能够满足心理需要的心理水平也是不同的。

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制约。

第三,教育不仅要受一般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所制约,还要受个体特殊的心理特点所制约。

教育跟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

㈢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

1.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影响,还是一个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会经验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学生主动的接受过程,即个体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是在教师教学中通过他们过去的学习而形成的;新的需要又是在教育的要求下,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2.掌握和类化是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

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是必经环节;但是从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到个体心理的发展不是立刻实现的,只有掌握和领会了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应用,达到系统化和概括化的水平(经验类化),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即经验的类化是教学到发展的第二中介环节。掌握和类化不可分割地构成了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

四、个体实践与人的发展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生命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个体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最后决定性因素。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第二节现代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一、人的个性发展的含义

㈠个性发展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个性是指自为的社会特质,是个体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特殊性质、结构和功能。

个性发展: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㈡个性发展的条件

首先,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

其次,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

最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二、现代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㈠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

作用

1.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人的主体性。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弘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的过程。

2.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此即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

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兴趣、爱好的分野,由此又造成个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人的个体特征也因此表现为专业或职业特征。

人的个体特征还表现在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而人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3.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体人生的价值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来衡量的。

人能否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与他的道德水准和智力、能力水平的高低有关,人愈有道德、知识、才能,便愈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并创造生命的辉煌。教育则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

㈡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所谓内化,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

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内化形式:

道德内化——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知识内化——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智力内化——所谓智力内化,就是把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

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要依赖于教育提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

其次,这些领会了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问题思考

1.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

2.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吗?为什么?

3.为什么说教育能主导人的发展?

4.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学要求

能够辩证地认识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实践等与人发展的关系;掌握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发展,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也有质的。

一、人的发展

身体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

体质的增强

认识能力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心理发展

一维性;

均衡性;

活动性。

发展特点

遗传

教育

遗传

环境

教育

二因素论

三因素论

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教育决定论

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实践活动

多因素论

本书的观点

遗传

环境

教育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二、遗传与人的发展

(一)遗传影响人的发展

首先,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

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

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方面,如上所述,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

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影响,表现在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

三、环境与人的发展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的人类学特征多为自然环境所规定的。

1.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

2.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

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

3.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

童的身心发展。

(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三是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

因此,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一)教育与生理发展

首先,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特别是个体的成熟度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可能。

其次,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1.教育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和水平

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来理解

从人脑的反映机能的发展来理解

2.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第一,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而且能够满足心理需要的心理水平也不同。

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制约。

第三,教育不仅要受一般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所制约,还要受个体特殊的心理特点所制约。

(二)教育与心理发展

教育跟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

小结

1.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影响,还是一个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会经验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学生主动的接受过程,即个体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是在教师教学中通过他们过去的学习而形成的;新的需要又是在教育的要求下,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三)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

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是必经环节;

但是从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到个体心理的发展不是立刻实现的,只有掌握和领会了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应用,达到系统化和概括化的水平(经验类化),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即经验的类化是教学到发展的第二中介环节。

掌握和类化不可分割地构成了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

2.掌握和类化是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

五、个体实践与人的发展

生命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和深

化,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个体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最后决定性因素。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

第二节现代教育与

人的个性发展

心理学认为,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个性是指自为的社会特质,是个体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特殊性质、结构和功能。

个性发展: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一、人的个性发展的含义

(一)个性发展的含义

首先,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

其次,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

最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二)个性发展的条件

二、现代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一)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人的主体性。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弘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的过程。

2.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

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兴趣、爱好的分野,由此又造成个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人的个体特征也因此表现为专业或职业特征。

人的个体特征还表现在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而人这些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3.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体人生的价值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来衡量的。

人能否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与他的道德水准和智力、能力水平的高低有关,人愈有道德、知识、才能,便愈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并创造生命的辉煌。教育则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

(二)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内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所谓内化,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

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三种心理内化形式。道德内化——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知识内化——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智力内化——所谓智力内化,就是把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

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依赖于教育提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

其次,这些领会了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1.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

2.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吗?为什么?

3.为什么说教育能主导人的发展?

4.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

展.

本章教学要求

1. 认识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影响;

2. 认识教育对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的影响;

第四章现代教育

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第一节现代教育与经济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未来的信息时代,不同的经济水平要求传递相应的教育内容。如当前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的勃兴要求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教育内容的传承涉及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教学手段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

一、经济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所谓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

个方面的比例和构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

所谓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

一方面,教育结构要跟经济结构相适应,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规格都要适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需求,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现象。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必须对教育结构进行引导和制约,以保证教育结构健康发展运行。

如,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不同社会里,教育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则与其有相应的简单对应关系。又如,在当前信息产业勃兴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其二,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

其三,地区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

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既要从目前国民经济结构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今后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

其二,把整体需要同局部需要结合起来。

其三,注重整体规划。

在改革和调整教育结构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

教育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那么它对教育的投资相对较少,这必然影响教育的发展。

如新中国前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就反映经济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提出了教育先行的建议。

到底应该优先发展教育,还是优先发展经济?

◆首先,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教育观念的更新。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落实。

4. 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

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公平首先是政治上的公平,然后是经济上的公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

教育资源的相对希缺使得教育中

各种机会呈现多样性的不均等、

不公平。5. 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二、现代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首先,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

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其次,要看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

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世代传递下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隐藏在劳动者内在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因素是教育和训练。

2. 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开始加速发展。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每一个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教育通过对内提升国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应对全球化浪潮。

第二节现代教育与政治

民主的政治能为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为现代教育发展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还能对教育中的不良现象进行限制和打击,促进教育健康地运行;

而文明的现代教育,能为现代政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还能通过教育的批判功能,对政治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专制化倾向进行批判,帮助政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政治的健康运行。

一、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政治制度制约着现代教育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质量、何种规格的人,由一定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教育具有工具理性意蕴。

2.政治制约着现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力,控制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实施,只有那些符合本阶级利益的知识,才能作为教育内容,进入教育领域。

3.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并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对教育进行控制、渗透。

4.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在特定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

利,谁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不是由个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特定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二、现代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通过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突出表现。

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其具有政府或执政党所需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而教育则可以使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得以养成。

所以,教育的发展及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2.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国家的政治主张、见解等政治信息要为广大民众所熟悉、掌握,并得到支持,必须加强政治信息的广泛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对公民进行教育,使公民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才能使公民对一些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政治信息进一步地传承。

当代全球政治出现了多极化局面,全球政治冲突发生在不同文化族群、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文明与经济冲突将影响全球政治。

文明冲突背后又隐藏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趋势。

教育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手段,在讲究资源共享,强调通过国际沟通与合作,加强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以及相互尊重、认可或保留彼此的文化意识等方面,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

综观世界各国社会流动的发展,现代教育在社会成员的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同一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它使同一阶级中不同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筛子”的作用,通过教育筛选出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上层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 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1.教育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政治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教育先行”的内涵及其根据是什么?

4.“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与理论根据是什么?

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一)现代教师的职业性质

1、概念: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2、产生与发展

古代教师:能者为师、长者为使

现代教师:多功能性、专门性、高素质性、发展性

第一节现代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的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

3、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的经济待遇水平应与其劳动的性质和形式相称即应相当于社会复杂劳动者所享有的经济待遇水平。

4、教师职业的权利

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

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教育自由权):制定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育评价,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等。

5、教师的权威

(1)对学生的教育权威

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教育权利、社会地位自然构成了教师的外在权威;

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评价手段、师生关系构成教师的内在权威。

(2)对社会的知识权威

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

中国的传统神龛:天、地、君、亲、师。

6、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

从业标准既有软标准,如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又有硬性标准,如高学历、教师资格证书等,它保证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长期性

5、无私性

二、现代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它是教师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

教师素质的概念

(一)职业道德素质

1、忠诚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维护教师集体

4、以身作则

(二)文化知识素质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育能力素质

1、驾驭教材的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研究能力

5、开拓创新能力

(四)身心素质

1、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

三、现代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的概念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两个特点:时代性、普遍性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1、终身教育的要求

◆终身教育是当前一种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教育思潮。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终身教育引论》的报告。

◆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再是一种工具,也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成为人的内在需要。

◆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单纯施教者和唯一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教育对象和被动的客体,学生必须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则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教师应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2.网络消解教师权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正悄悄地步入我们的生存空间,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它对传统教师权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使教育资源不再匮乏而成为取之不尽的宝库,学习者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接受指定的教育内容,教师传统的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面临被消解之势,教师与学生的界限日趋模糊,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日益频繁。

传统教师权威的解构与削弱并非意味着教师权威的绝对丧失,网络永远不可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的一元化权威将转向教师与网络分享的多元化权威,这种多元化的权威将对学生产生长期甚至终身的影响。

3.知识观的变迁

◆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是静态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等特点。

这样,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这种“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如同“壶”与“杯”的关系。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并非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知识具有生成性,它是在丰富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人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而建构生成的,不存在“纯粹客观”、“价值中立”的知识,根本不存在对认识对象的终极解释,所有知识都有待于检验和反驳;认识者也并非一面“磨光的镜子”,谁也不是确定的知识主体和权威,也没有谁是知识的客体。

适应新知识观的教学活动就成为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目的也就不能被视为知识的单向传授。

教师不能再充当知识的独裁者、专断者,而要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出发重新检验与再思考知识。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和确定的。

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造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

(二)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待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独白者角色:“传道,授业,解惑。”

对话者角色:“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教师应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励思考,启发引导。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教学是对固定文本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知识。

◆教师不应再被视为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并且创造性地实施。

旧观念

新观念

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角色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三是注意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现代教师观的转变

教师人格观:师道尊严——人格平等

教师学生观:教育客体——学习主体

教师作用观:知识传授者——引导人

教育中心观:教育中心——学生中心

教师教学观:教懂知识——教会学习

教师资格观:教书匠——教育设计师

四、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教师专业的建立

规范的教师职业道德

能标志教师的职业智能

规定教师的学历标准

专门化教师教育机构

专业提升的保障机制

关于专业特征的描述

(背景资料)

美国教育协会的观点(1948)

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

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

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 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

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的成员资格;

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

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

拥有强大的、严密的专业团体。

利伯曼的观点( 1956年)

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

从业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曾荣光的观点

一套有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

一套与理论系统相适应的专业技术;

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

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主义;

专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

专业人员的服务公正不偏。

其中前四个方面属于专业知识的范畴。后三个方面属于专业服务的范畴。

专业的衍生特质

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门学科;

专业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统;

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

有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

专业人员对当事人有极高的权威;

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支配权;

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

有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

获得社会及当事人的信任。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两阶段论

职前教育

目的:预期社会化

形式:师范教育

在职培训

目的:继续社会化

形式:教师的教育

2、三阶段论

求生存阶段

调整阶段

成熟阶段

3、四阶段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4、五阶段论

预备生涯阶段

专家生涯阶段

退缩生涯阶段

更新生涯阶段

退出生涯阶段

(三)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1.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法国。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和艺术,加强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利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相应提高。此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也有利于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2000年签发《〈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2.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是以教师个人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为培训场所的培训模式。

教师发展学校培训,是在原有中小学校的基础上与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合作形成的,融合教师职前培训、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培训形式。

3.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奖惩性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作出解聘、晋升、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师评价制度。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评价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而且,它不是指某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一系列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的总称。

发展性教师评价倡导的五个基本理念

着眼于教师的未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

注重动态、纵向的形成性评价

把交流、协商、研讨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

重视评价的基础性

我国的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制度仍是奖惩性的,重结果而轻过程;

教师评价指标单一,无法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艰巨性相匹配;

教师评价手段陈旧,仍采用听课、查教案等传统做法;

多数评价人员还做不到深入教师工作实际,表面化、形式化严重等。国外两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英国的表现管理:是通过建立教师评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架构,为教师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改进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目的。美国的教学档案袋评价:是在某一时期不同情境中产生的有关师生工作信息的系统搜集,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四个要素:目的、读者、证据、反思,其中反思是关键要素,贯穿于档案袋创建过程的始终。三种类型:学习档案袋、评价档案袋、就职档案袋。

4.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1)行动研究的概念

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

(2)行动研究的发展

行动研究始于二战期间,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

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把行动研究引入课程研究领域。

后来,英国的埃利奥特(J.Elliot)和澳大利亚的凯米斯(S.Kemmis)继续发展斯腾豪斯关于“教师是研究者”的思想,分别提出了教师是“行动研究者”和“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明确强调了行动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4.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1)行动研究的概念

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

(2)行动研究的发展

行动研究始于二战期间,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

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把行动研究引入课程研究领域。

后来,英国的埃利奥特(J.Elliot)和澳大利亚的凯米斯(S.Kemmis)继续发展斯腾豪斯关于“教师是研究者”的思想,分别提出了教师是“行动研究者”和“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明确强调了行动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现代学生的内涵

1. 学生的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

狭义:各种教育机关受教育的人。

特狭义: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第二节现代学生

2.学生的属性

第一,学生是三种属性的统一

学生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学生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阶段人们思想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思想都是比较不科学的。对于一些现象都是通过比喻、机械的方式去写的。比如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把教育比喻成思想上的接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代表著作有:《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著作。孔子在《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因材施教。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等教育思想。这个时期的教育还没有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并且在这本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教育,指的就是将一切艺术交给一切人类的教育。 德国康德最早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并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一阶段教育学具有独立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杜威写了一部《民主主义教育》,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就是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 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内发)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荀子 人性论“性恶论”:教育“化性起伪”(外铄) 培养目标培养大儒: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只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教师地位师云亦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最早把道德连在一起)

教育学问题总结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块课件 (习题班)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结构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历史 教育学的历史 起源说 4种 著名教育家:孔子、学记、苏格拉底、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杜威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细化 问题1: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问题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问题3: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几个阶段? 问题4:教育有哪几种起源说? 问题5:古代中国教育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问题6:古代印度教育的概况是什么? 问题7:古代埃及教育的概况是什么? 问题8:古代希腊的教育概况是什么? 问题9:中世纪的教育概况是什么? 问题1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11:古代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12:近代教育的特点或概况是什么? 问题1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或特点是什么? 问题14: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问题15: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分几个阶段? 问题16: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17: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18:教育学的建立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问题19:教育学规范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问题20:教育学多元化阶段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结构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含学校文化、学生文化)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核心考点 ●三种关系的具体定位和内容 ●学校文化构成 理解学生文化特征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细化 ●问题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1.(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主要途径)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问题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问题3:教育与文化有什么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深化文化和构成文化 本体。 ●(一)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水平和性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性质,文化的内容影响教育的内容,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传统。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选择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曹华林 2010年上期,我通过学习教育学,明确了教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学和参与教学实践,我找到了答案——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同时,我弄清了教学过程的规律,使我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其中,在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巩固知识阶段,我取得了一些成效。 教学开始之初,我不够重视如何去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学生仿佛就被灌输一种“老师要我学,我就学”的思想。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都不太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那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在教学起始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识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看书、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学生都很惊叹计算出来的结果。除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之外,还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例如我在教“用图表直观反映数据”,让学生先观察工作表中的大量数据,能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没有。再看看转化后的数据图表,有平面的、立体的,有不同颜色的,就会对数据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并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要立即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求知欲。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知识,也许曾经牢牢记住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忘了。就拿信息技术课来说,一星期只有一节课,绝大多数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过的

教育学有关问题

韶关学院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别: 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学生:巫乐庆学号: 实习单位:南亩中学 实习时间:2011年10 月 26 日— 2011 年 11 月 26 日校指导教师: 实习报告评分:

1.实习目的 1)在教学中向老教师学习,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2)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全面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3)通过实习,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采取改进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实习容(或完成的实习任务)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让我感到做一名好老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个实习月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 我们的教育实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班主任工作,另一部分是教学工作。无论是带班还是教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要的实习容如下: 2.1 教学任务 在南亩中学顶岗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上的是九年级二班的数学课。在这段时间里,我听取指导老师吴老师的课共两节,听取朱校长、主任人的课各一节,组同学的课共9节,共完成了9个新课的实习教案,共讲课17节:旋转5个课时,圆的前4个课时,还有其它的复习和练习课等。平时,协助教师批改试卷,对同学进行个别答疑。了解教师的工作安排并参与集体备课。在实习期间,我还监考了一次数学考试。 2.2班主任工作 在南亩中学顶岗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上九年级二班的数学课,并且做这个班的实习班主任。 在日常方面,按照要求每天上午午间操时间看同学们做早操。每周二的晚自习到班进行个别答疑或讲解习题。每周一晚上第一节课开班会。不定时检查卫生。

教育学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

教育学的建立 西方近代教育家及其思想影响 国别教育家代表作及其 影响 主要思想 英国 培根 1561-1626 《论科学的 价值与发展》 1623第一次把教 育学作为单独一 门学科提出来 把教育校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教育学是胚胎) 捷克 夸美纽斯 1592-1670 《大教学论》 1632西方近代教 育学的雏形,是 教育学从哲学中 分化出来的标志 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在“教 育要适应自然”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 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 内容;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 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还 对教师的职业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等等。虽然这些主张有的不尽科 学,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的出世) 英国 洛克 1632-1704 《教育漫话》 1693 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阐发了反对天赋观念的“白 板说”主张教育万能论;是教育史上特别重视体育的人;反对体 罚的德育方法;它的思想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法国 卢梭 1746-1827 《爱弥儿-论 教育》1762 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灌输式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 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 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 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德育上实行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答案补充版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关于教育的困惑主要有哪些 (1)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2)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3)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 (4)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5)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就成特别的器皿。——蔡元培 (6)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 ①本能与社会化的内容 ②个体的直接经验与类的经验 ③适应与改造 (2)教育的特殊性 ①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②教育与其他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③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缺乏的是哪些方面近期准备如何完善自己 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性向 专业素养: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智慧 (1)专业知识: 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 (2)专业情意:爱学生、爱工作 ①没有这一条,什么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都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②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温和的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如果加以爱护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那么不加伤害应该成为教育的底线。 (3)专业性向:成功教育的人格特征 (4)专业自我:教师个体对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5)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①确信与坚守 有教育思想,即便是零散的教育看法,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要通过抗争来坚守它,承诺它,实践它。是什么因素在干扰着教师的信念,消磨着教师坚守教育信念的意志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知识授受主义的教育倾向、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控制主义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混血儿。 ②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发展观是其中的核心 (6)能力结构 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 (7)教育智慧: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教育可以预设,但不可以预定 3.你周围存在哪些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它们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1)城乡教育的差距: (2)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教育学复习参考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7.6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3.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过程。 5.教育力 6.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7.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9.正规教育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10.非正规教育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11.实体教育指在一个实在、现实、具体的环境中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对那些需要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符合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的活动 12.虚拟教育指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13.狭义文化专指社会的精神文化而言,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4.教育功能由教育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4.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因其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固有功能。 15.教育衍生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其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工具功能。 16.教育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7.教育负向功能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8.教育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9.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 【内容提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是我国百余年师范教育演变史以及当今教师教育事业需求之必然产物,也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师教育学”是一门有关教师教育活动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方法论的学问。建构当代中国的“教师教育学”,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的滋养,有必要加强学科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须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教育学科队伍。 【关键词】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陈永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博士生。(上海200034) 当今世界通用的“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包括教师的培养、任用和进修三个阶段的教育。为了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各种问题,各国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突破口。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使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具有连贯性,即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有机统合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使两者在“教师教育”之概念上得以融合与升华,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进入21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 随着我国面向世界的步伐加快加大,“教师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门类业已诞生。至今,已有集美大学、江苏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一批高师院校陆续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在内的一批师范院校也已经

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师教育”必修科目。因此,“教师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构建工作也顺理成章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在2006年12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倡议,希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有必要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当前,这种实际需求以及时代呼声正在与日俱增。 一、“教师教育学”的建立体现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矛盾运动。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诸多教育工作,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层出不穷,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或危机。若从教师教育研究者自身的职责与使命而言,理当关注教师教育学科的开拓创新,有必要对“教师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安身立命的理据及其合法性进行理性思考。一方面,这可以回应学界关于“教师教育只是一个领域,而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的种种质疑之声;另一方面,通过抛砖引玉式的践行和倡言,力求“教师教育学”的早日问世,并能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一)百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呼唤教师教育学的诞生 我国师范教育发轫于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清代末期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照搬日本学制创立了近代师范学堂。1904年模仿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1922年变为美国型师资培养体制,1951年又转成苏联型师资培养制度,现今力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制,其间经历了百余年风雨洗礼的变革沧桑。 最初,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为寻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的独立生存,以终结

我对教育学的认识

对教育学的认识 12英语2班15 刘丽娜 百年传承,教育为本。自古以来,尊师重教都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是传承中华文化接收更广阔知识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现今中国的教育,有教但缺育,而且疏忽了学生自身的独立自主学习,教育问题俨然成为人们关心热议的话题,成为“教育强国”口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把“教育”二字挂在嘴边,似乎我们很重视教育,但是现今的教育现状,无人称赞,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从行政到教育系统,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全部都成为人们所批判的对象。的确,中国的教育,倾向于“现实的教育”,它本身就处在一个经验的相对低级的状态。就我个人看法,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中国本身缺少思想的结果。或者说缺乏哲学的东西的指引,而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行动”中。而这种指引,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努力。 对于我们师范生,我们能做的,便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教育学是我们必修的课程,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和学习教育学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学生。书上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在搞清教育学的概念时,要划清两种局限: 第一,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所以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作为一种正确的教学方针政策,虽然需要反映教育规律,但它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政策是绝对不能等同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如果把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歧路。第二,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学所探讨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的理论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实践经验汇编也还只是片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的汇集,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我们要做的是从中获得思考并去发展完善。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况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有的教师上课,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愁眉苦脸,摇头叹息,既窒息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又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是否善于科学而巧妙地将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并按照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的目的尽管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但是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发表时间:2015-04-20T10:10:38.17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5月总第78期供稿作者:李应赋[导读]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 李应赋湖南师范大学410081 摘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摄取模仿、自我改造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它于日本大化改新时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唐朝先进的教育模式。明治维新后吸收欧美而发展,整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教育发达、教育学理论成熟的教育大国。文章阐述了日本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研究了日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立国、科技创新的理念,反思中国教育学的现状,并对日本教育学给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日本教育学启示 一、论述日本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这也可称为另三个阶段,分别是模仿阶段、改造阶段、创新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大概追溯回中国的唐朝时代,日本当时社会发展其实并不是很好,平民百姓甚至有些官员贵族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当时更多地是在向唐朝教育方面学习和模仿,直到武士阶层出现后。由于武士阶层是为统治政权和发展的需要,导致日本的教育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开始重视教育学。后来在德川幕府的两百多年间,平民教育才得到长足教育。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没有混乱的战事,所以很多平民都有了时间去学习,接受教育。在当时的日本,男性的识字率达到约60%,而女性的识字率也达到了25%,较发达的地区可能识字率更高。而在明治维新时期,在那个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时代,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已经开始全盘西化,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教育制度逐渐西化,向西方教育借鉴经验,在教育改革上,创立了早期教育体制,加速普及国民教育,推广初等教育,并超越美国更早完成了全民普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发展飞快。在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1886年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自1975年以来一直高达89%,和美国不相上下,大学升学率自1974年以来达40%左右,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在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现在,政府十分重视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日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教育的普及更广泛,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阐述日本教育学发展原因 明治初年,日本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骚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国外面临着欧美列强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压迫,陷入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险中。明治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还提出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全国所有官民协力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如今全球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形势之下,日本的教育学已经不能单单满足对人才、知识简单的需求了。在此社会背景下,日本实现全方位教育学上的丰富与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学的创新。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现今都面临着竞争与挑战,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软实力的比较,重点就在于教育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些对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 21世纪全球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述评日本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日本教育学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够成熟。所以,中国应当从日本实现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很多启示,从中借鉴和吸取有益经验。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着社会动荡的局面,一切百废待兴,但仍坚持大力首要发展教育,从教育的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本教育的恢复、改造和快速发展,为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日本教育学的很多作法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政府应学习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出台更多教育相关的政策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其同时,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我们所缺的不是知识型的大学生,而是有技能的劳动者,社会上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十分紧缺。日本在教育学上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实用灵活的,课程很值得国内引入借鉴。因此,中国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实用技术的专业学科,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学内容上还要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在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获得的也都是应试类的人才,而需要培养的恰恰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和确定不同的教育课程和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上实现全面转变和全方位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参考文献 [1]陈晖高增生日本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比较教育研究,1985年,01期。 [2]卫纯安原《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简介[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3]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4]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5]李春生田辉日本呼唤教育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詹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教育学问题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广义、狭义、更狭义是指什么呢? 3、教育的要素有哪些?各个要素的关系是? 4、教育的形态有哪些? 5、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6、教育的规律有哪些? 7、关于教育的起源的观点有哪些? 8、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哪些? 9、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呢? 10、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1、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2、教育学产生和发展有哪些阶段? 13、20时间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 14、教育功能的含义是什么? 15、教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 16、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 17、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1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1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0、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个体功能的影 响? 21、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2、生产力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 2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有哪

些? 24、科学技术对教育社会功能有哪些影响? 25、文化对教育社会功能有哪些影响? 26、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有哪些影响? 2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哪些? 28、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2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有哪些? 30、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31、教师的定义? 32、教师的职业角色? 33、教师的基本素养? 34、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35、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有哪些? 36、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7、学生的本质特点有哪些? 38、“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9、“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4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有哪些? 4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42、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44、课程的含义是什么? 45、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46、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0405)《教育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405)《教育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如在教学中,当一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完后,作一次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调整和改进整个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以帮助学生完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评价可以及时探寻影响质量和目标实现的原因,以便立刻采取措施加以补正,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2、教育测量 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理描述,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精神特性进行数量化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 3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等多方面素质。 4教育评价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所倡导,是罗杰斯教育思

教育学实践教学教案讲解

《幼儿教育学》实践教学教案 一、实践目的要求: 1、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初步掌握幼儿 教育工作的规律,学习幼儿教育工作的方法。 2、获得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幼儿园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3、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培养教育实践能力。 二、实践学时分配:课外38学时 三、实践教学方式: 按照所学教材内容章节的顺序来安排每一章的实践活动,力求使实践活动跟进教育理论的学 习。 四、实践教学教案: 绪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实践目标: 1、识记和理解幼儿教育学的概念和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意义。 2、了解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和历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实践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识记了解幼儿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及幼儿教育 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针对知识竞赛存在问题做课后作业:对绪论和第一章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设计。 实践准备: 中外幼教简史的知识准备,班委会共同拟订知识竞赛方案。 实践方式: 在本班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识竞赛、讨论法。 实践课时:2课时 实践指导: (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拟订知识竞赛的内容,由学习委员汇总。

(二)由学习委员组织竞赛活动; (1)由学习委员交待竞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起点分为100分,分为抢答(每题加10分)、必答题(每一组2道题,每题20分,若弃权,由别组抢答,答错扣分)。题型为填空 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2)竞赛活动开始:由学习委员主持和记分,按1234小组顺序出题,并按竞赛规则作答。 (3)竞赛活动结束。 (三)小结竞赛情况及竞赛中出现的知识疑惑点、重点难点问题。 (四)提出课后继续巩固的方法: 1、到图书馆查阅幼教相关书籍; 2、上网查阅; 3、布置作业:整理所设计的知识竞赛问题和答案。 效果评价 1、巩固所学知识。 2、有效掌握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实践目标: 在学习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任务和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运用理论分析幼儿园教育现象,加深对教育目标和原则的理解。 实践内容 1、观摩幼儿园半日活动,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分析教师运用了哪些教育活动的原则,并写下见习报告。 2、小调查:向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园为家长服务有哪些项目,形成见习报告。 实践准备: 与幼儿园联系,以取得幼儿园的支持与配合。 实践方式:调查法、观察法、实践法 实践课时:4课时 实践指导: (一)教师集中布置观察与调查的任务和要求。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1.教育规律的定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什么?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3)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2)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1861年出版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2)1900年“实验教育学”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4)俄国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5)我国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 3)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 4)1972年开始,苏联连续出版了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几本系列著作。 4.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