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浅析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道明君,他开创的大唐盛世被后世因其年号誉为“贞观之治”而千载流芳。但是在即位之前,他并不是高祖李渊的首选继承人,当时作为大唐储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么,李世民是怎样夺得太子之位,并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件对初唐政局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旧唐书·太宗本纪》载:“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叚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新唐书·太宗本纪》载:“初,髙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徳等,太宗功益髙,而髙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髙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東宮。”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高祖李渊对李世民极为倚重,已有废立之心,太子李建成害怕被废,准备谋害李世民,结果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李世民先发制人杀死于玄武门之内。表面看来,玄武门事件合情合理,可是我们也些许看出史书中有故意抬高李世民和贬低李建成之意,事情的原委果真是这样吗?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揭开这个历史疑案。

(一)篡改史书

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来说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在李渊葬礼举行的前十天,他便通知史官要亲自查阅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录》,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言谢绝,其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证史实记录的可靠性,不被当权者左右。然而李世民并不甘心,又连续向房玄龄等提出要求,当时主管修史的房玄龄与许敬宗也知道皇帝最关注的是什么,就删略国史为《高祖实录》、《太宗实录》献上。可见实录被篡改是无疑的,然而这还不能使李世民满意,他认为史官将“玄武门之变”写的过于隐讳,说:“当年周公杀了管叔、蔡叔而周室安定,季友毒死叔牙才为鲁国带来太平。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社稷、造福万民。史官执笔何必特别隐讳呢?应该加以修改,删除不实之处,直截了当的把事实记下来。”唐太宗自比周公、季友,把自己杀兄诛弟的行为说成是利国利民的正义之举,多少有些自欺欺人。但他的这些话就为“玄武门之变”定了性,以房玄龄为首的史官只能体察圣心,将两朝《实录》的有关文字修改到李世民满意为止。一些学者认为唐国史对政变真相做了三大方面的修改: 一是夸大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及统一中的功绩, 贬低李渊及李建成的作用,以此说明唐朝是实际是李世民缔造的:二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功高被忌,受到迫害,被迫起而自卫;三是李建成是庸碌之辈,理应被李世民取代,也符合李渊的本意。通过这三方面的修改,李世民取得皇位继承权是天经地义的。这就使得依据唐国史所修的新旧唐书关于玄武门之变记载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二)李建成其人

史书对于李建成的记载多是贬抑之词,《新唐书》等史书把他说成

是一个毫无建树,贪恋酒色,庸庸碌碌之辈,而“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这一评价是不客观的,关于唐朝创建过程的史书还有一部《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从公元617年5月李渊太原起兵到次年5月长安称帝的史实。作者温大雅在李渊起兵时被“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 ,由于他亲自参与了起兵的一系列活动,再加上《起居注》撰于“义宁、武德间”,成书于“玄武门之变”之前,作者不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所以说《起居注》的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这部书记载了李建成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些功绩,里面说道一件事,就是在在唐武德四年,由于唐王朝安抚不当,原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反唐。李世民奉命围剿,进展很不顺利,不得以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即将抓住的叛乱分子悬名处死并掳没其妻子和儿女,结果付出重大的代价,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战死,苦战数月才击败了对方。可是没过多久,刘黑闼东山再起,很快就收复了故地。这次李渊派李建成前去镇压。李建成则采取了更为成熟的战略,他一方面在军事上争取主动屡败叛军,另一方面利用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安定的心理,展开强有力的政治攻势,对叛军采取怀柔政策,即将俘虏释放回家,让他们回去宣传唐军优待俘虏及其妻小的政策,使“百姓欣悦”,从而达到分化瓦解敌军的目的。这一策略很快奏效,李建成从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十一月奉命进讨到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正月平定山东,前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在政治军事才能上则显得更为成熟老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建成并非像一些史书上说的一无是处。其实,在唐朝草创阶段他一直是和李世民并驾齐驱,虽不如李世民,可也战功显赫。

李渊称帝后,封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一个主政,一个主军,李渊也许没有认识到,看似偏向于李建成的册封却做大了李世民,以至功高震主,使夺权斗争更加复杂化。李建成在成为太子之后,主要职责是辅佐李渊处理政务,可以说当时的形势对李建成是非常有利的:其一他得到了手掌兵权的四弟齐王李元吉对他支持,而且独掌东宫武装长林兵;其二,李渊对他的地位是肯定的,而且他的一些作为也受到了后宫妃嫔的普遍称赞,李渊的两个爱妃就常常在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其三,外朝有从晋阳起兵就跟随李渊的老臣裴寂、封伦等人的拥戴;其四,他笼络了一些治国安邦之才,文有王珪、魏征等谋士辅佐,武有薛万彻、冯立等猛将出力。加之他是嫡长子,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李建成的地位是相对稳固的,至少没有一些史书中提到的被废的可能性。和李建成在朝中扩张势力不同,李世民这时主要是在南征北讨的军事活动中培植力量,先后平薛仁杲、灭刘武周、俘窦建德、降王世充,广树威望,网罗人才,同时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使得李渊不得不高封厚赏,成为一支可以与太子一较短长的强大力量,当然这些也让李世民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不甘心只做一个王爷,有了谋图大宝之心。面对秦王势力的咄咄相逼,李建成的弟弟李元吉和谋士魏征等曾多次劝太子除掉秦王,《旧唐书·魏征传》记载,说魏征见秦王功劳越来越大,官职和威望也越来越高,总是劝李建成早早动手。可是李建成这个人,《资治通鉴》说他“性颇仁厚”,就是性格比较宽厚,也可以认为他缺乏果断,所以最初他并不同意对李世民下杀手。事实也正是如此,武德七年,李元吉于卧室埋伏护军,准

备行刺李世民,结果被李建成制止。同样,魏征的建议李建成也没有采纳。这说明在前期李建成在对待李世民夺权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克制的态度,尽量避免骨肉相残,也表明李世民的势力举足轻重,所以只能采取较为稳妥的策略,避免激化矛盾造成政局不稳。但这也使他错失了除掉李世民的最好时机,之后他真想痛下杀手的时候却屡屡失败,时不我予。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说:“皇太子要是听我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祸事了!”对此李世民是赞同的,并以一位政治家的胸襟包容了曾经是自己政敌的魏征。

李建成当时没有采纳刺杀李世民的建议,实际上他还是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来打击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和他争夺继承权的资本就是其军权和庞大的势力,他曾说过,“秦王以抵御外寇的名义总揽兵权,是要实现他篡夺权位的阴谋。”所以李建成采取了一系列逐步削夺李世民权势的策略:其一,瓦解李世民的势力,为此他请求李渊将李世民的主要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驱逐出秦王府,不许私自谒见,接着又将武将程咬金调为康州刺史,还企图收买尉迟敬德,只是没有成功;其二,夺取李世民的兵权,武德九年,李建成利用突厥犯边的时机,请求李渊派李元吉为帅,征调秦王府精兵骁将。这用的是釜底抽薪之计,既可以名正言顺的夺取李世民的兵权,又可以增强己方的力量。可是这样也迫使李世民提前行动,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显然是李建成没有想到的。

夺权的斗争以玄武门之变而结束,李建成被杀不能说是其咎由自取,可也能看出来他没有李世民那样强有力的政治手腕,也低估了自

己的对手,他的失败有其必然性。

(三)李渊的态度

面对两个儿子视同水火的夺权斗争,身为皇帝的李渊不是不清楚。那么他对于李世民与李建成以及玄武门之变是怎样的态度呢?是否是史书中所提到的,他早有废立之心,偏向于李世民呢?

关于李渊的态度问题,史学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他是站在李建成一边的,有几件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前面我们也提到,武德五年,李渊派李建成带兵讨伐刘黑闼,封其为“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得以便宜从事”, 给李建成很大的权利,取消李世民统管陕东道行台的权利。接着又驱逐隶属于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调离程知节等武将。武德七年,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夺权斗争逐渐白热化和公开化。李建成怕夜长梦多,准备趁李渊行幸宜君仁智宫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有人告密李渊,李渊盛怒之下,私许立世民为太子,命其前往镇压。李建成见阴谋泄露不得以前往仁智宫谢罪,并派李元吉买通后宫四妃和外朝封伦表里配合, 内外游说。结果事情不了了之,只把东宫王珪、韦挺、杜淹等人当作替罪羊流放,以减轻太子的罪责。武德九年,李渊还准备贬责李世民,由于陈叔达等人谏阻,没有实行。武德九年,李渊接受李建成的建议,派李元吉为帅,取代李世民,征调秦王府骁将秦叔宝等武将,又挑选秦王府精兵骁勇,供其调遣。李渊还和自己的近臣裴寂等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个儿子(指李世民)执掌兵权久了,在外专制,被那些读书汉(指房、杜等文臣)教的不像是我以前的儿子了。”这些事情说明李渊一直在打击和削弱秦王势力,目的

是维护太子的地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渊的态度是在微偏李建成的前提下相对中立的。李建成是嫡长子,李渊吸取了隋朝废长立幼的教训,对于太子建成他是比较维护的,当然从各方面来讲,李建成这个太子还是合格的。可也应看到,虽然李渊做了许多维护太子地位的事情,但他对李世民的功劳、才干也是看在眼里,同样是自己的儿子,他也不愿意过于损害秦王利益,所以对李世民的打击并没有损害其根本,否则也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而且李渊对李世民一直是有功必赏,武德元年,李渊任命李世民为陕东道行台、尚书令、武德二年为大将军,总管九州军事,到武德四年任其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武德八年为中书令,使李世民不仅拥有军权,而且拥有行政权,位居宰辅。其权势之大,是无人可与比拟的。当然,这与李世民立下的不世功勋密切相关,可是李渊是何等样人,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雄才伟略,他不会不知道兵权的重要性,他把兵权交在李世民手上,使李世民能够与李建成分庭抗礼,说明他在政治上是在找一个均衡,他知道两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保持中立,无论谁最后胜出,他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隋文帝的悲剧是李渊不想重演的。所以当玄武门之变后,他顺理成章的成全了李世民,做了淡出权力中心的太上皇。

事实证明李渊是明智的,李世民即位之后对李渊非常好,其实李世民对李渊的这种态度是理解的。史载: 贞观八年3月,李渊宴请西突厥使者,李世民流着泪对李渊说:“百姓安定,四夷都来归顺,都是因为我能遵奉您的旨意,哪有我的功劳!”于是李世民与文德皇后轮流给李渊进御膳, 并献上御衣物, 一家人甚是融洽。这一年,李渊还在长

安城西阅兵,并置酒于未阳宫,朝中三品以上官员都来侍奉。李渊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 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 高兴的说:“胡、越一家,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啊!”李世民捧杯向李渊祝寿说:“儿臣早年蒙您慈训,教我以文道;后高举义旗,平定京都。又因为您睿智决断,相继平定薛举、武周、世充、建德,三数年间,一统天下。正是由于您对我慈爱恩宠,我才能担当如此重任。现在上天垂青,四夷来附。这哪是凭借我的智力,都是您的圣裁决断。”李渊听了很高兴, 群臣皆呼万岁, 宴会到深夜才结束。此前,李渊听说擒获了颉利可汗,感慨的说: “汉高祖被困白登,不能报仇;现在我的儿子能灭突厥, 看来是我托付得人,还有什么可忧虑呢!”他召李世民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李渊自弹琵琶,李世民则起舞助兴,公卿大臣赶忙站起为李渊祝寿,父慈子孝,其乐融融。还有一次,李世民与李渊在大安宫饮宴,李世民与皇后向李渊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宴会后,李世民亲自为李渊抬轿至殿门,李渊不许,命太子替代。在李渊生病后,李世民整日忧虑,博求医术,祈告明灵,态度极为恳切。后李渊病愈,李世民特降诏赐物天下。李渊去世后,李世民执丧超过了礼数,面容憔悴,久疏朝政,文武百僚都不知该怎么办。所有这些说明李渊的晚景是幸福美满的。我们不妨假设: 如果李渊不是中立,而是旗帜鲜明,毫无保留地维护建成太子地位又未采取有力措施而酿成宫变结局,那么,李渊后来还是否会有令人称羡的晚景是大可怀疑的。

(三)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

在分析了李建成其人和李渊的态度之后,让我们看看玄武门之变的真正主角李世民是怎样发动这场彻底改变初唐政局的宫廷政变的?

是否真是史书中说到的被迫自卫,还是早有预谋?又为什么选择玄武门作为发动政变的地点?我们来一步步揭开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一、功高盖世,觊觎皇位

前面我们提到,李建成不失为一个出色的储君。可是历史偏偏给他安排了一个更加优秀的弟弟,李世民自幼就聪睿过人,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少年的世民在祖辈尚武精神的影响下,喜欢骑射,而且臂力过人,所射的箭比普通人的要长一倍,可以洞穿门阖。在自身的努力下,小小年纪,就能百步穿杨,箭无虚发。隋末的大动乱,正好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从李渊晋阳起兵到长安登基这段时期,李世民屡立战功,功在建成之上。李渊登基后按照“立嫡为长”的惯例,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李元吉为亲王。但世民功大,李渊又任李世民为尚书令,使其名义上做首席宰相,当时这不失为一个两全之策,使李建成与李世民两兄弟都感到满意,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可是后来由于唐统一战争的需要,李世民常常要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出去征讨割据势力,军功日大,就使他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这种平衡随之打破。《旧唐书·王知远传》载:在平东都时,李世民与房玄龄私访道士王知远,王知远看到秦王,大为惊奇,断定他日后要做“太平天子”,李世民非常高兴。可见他早就萌生了做天子的念头。

二、蓄势待发,准备夺权

要想夺权成功,成就一番帝业,没有自己的班底和根据地是不行的,李世民深谙此理。武德四年,在攻克洛阳以后,李世民以修整兵马为由,迟迟不愿班师。其实,身为军事家的李世民深知洛阳的重要

性,几朝古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且地处中原,有利于联络山东、河北、河南势力。所以他趁机加紧在洛阳经营自己的势力,一方面分散钱帛美女给诸将,对将领进行拉拢,还派房玄龄四处网罗人才,扩大秦王府的队伍;一方面派温大雅镇守洛阳,一旦有变则便宜从事。这样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形成了。到统一战争结束时,在战争中涌现出的一批骁将,如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张世贵、段志玄、屈突通、李孟常、翟长孙等都被李世民笼络为心腹。虽然唐初人才缺乏,秦王府好多文武官员都调到别处为官,但李世民从不推荐这些人到外地任职,把他们统统留在秦王府。除了自己招揽人才外, 李世民还展开同李建成争夺人才的斗争。武德四年, 李世民建议开办文学馆,招收四方之士,名义上是同文人讨论儒学经义,实际上以此做掩盖,储备人才,积蓄力量。洛阳平定时,名士杜淹欲投靠李建成,李世民得知,急忙将他招进文学馆,后来,杜淹积极参与李世民的夺权之争。李世民还收买李建成的近臣王晊,又买通掌管玄武门的将领常何及敬君弘、吕世衡等以为内应。与此同时,李世民还在朝中和后宫寻求更多支持。经过努力,朝中萧瑀、陈叔达站到他的一边。武德九年,李渊对李世民不满,将要加以贬责,陈叔达力谏乃止。李世民还派王妃长孙氏在宫中活动,贿赂嫔妃,尽力弥缝。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氏曾亲自上阵,事成后,她又帮着李世民慰勉将士。正是因为长孙氏的识大体、顾大局,所以李世民一生都对长孙皇后非常尊敬。

对于李世民的所为,他的文臣武将是深知其心意的。如果说李世民不甘心做藩王,这些人更不甘心只做秦王府的潜邸小臣。既然选择效忠秦王,他们就只能帮助李世民夺取政权,自己的利益才能的到最

大程度的满足和保障,否则夺权失败,不仅秦王,他们也会成为太子党的桌上鱼肉。所以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极力劝说李世民尽快诛建成、元吉以承大业。文臣如此,武将更是如此,尉迟敬德等主张大义灭亲,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甚至故意激李世民,说如果我们的建议您不采纳,我们就找草泽隐蔽起来,不在您身边服侍了。可以说,李世民的成败直接与这些文臣武将的利益挂上了钩。其实李世民何尝不想立刻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只是他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但他很赞同这些部下的主张,史载“太宗然其计”,加紧政变的准备活动

三、玄武宫门,喋血推刃

以上事实表明,李世民的夺权不是被迫,而是蓄谋已久。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就在李世民等待最佳时机的时候,一件事迫使他提前动手,前面提到,武德九年五月,突厥数万骑叩关来攻,按照惯例,应由李世民率军出战,但李建成却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和罗艺出征,李渊答应了,李元吉立即要求征调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等同行。这实际上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向秦王府发难的信号,可是李渊“知其谋而不制”。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马上派长孙无忌将已被驱逐出秦王府的房、杜召回,让他们穿道士服, 潜入秦王府计事,同时通知程咬金火速赶来准备密议政变。此时,李建成与李元吉也在加紧准备,下朝后他们便密谋于东宫,李建成说:“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我和秦王到昆明池设宴为你送别的时候,令壮士将其杀死,就说暴卒,皇上没有不信的道理,尉迟敬德等既然被你掌控,将其坑杀,谁敢不服!”不成想这个密谋被李世民在东宫的卧底太子率更臣王晊知道,告密于李世民。李世民闻讯,当机与众谋

士武将商议,决定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建成和元吉。经过周密策划,他们决定在玄武门伏杀二人。

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宫城包括太极宫、东宫和掖庭宫,太极宫是唐初政治中枢,其南边是皇城,东西两侧有东宫和掖庭宫,都比较安全,惟独北边与旷野相同,且地势较低。因此太极宫北边的玄武门就显得极为重要。若玄武门失守,太极宫便处于危险的境地。玄武门的得失事关宫城和皇帝的安危,所以驻有重兵把守,如果没有内应,在这里发动政变是不可能的。同时这里也是出入禁中的咽喉要道,平常只有李家兄弟和大内宫妃、宦官从此出入。李世民及其谋士之所以选择玄武门作为政变的地点,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秦王府的兵力在京城不及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力,直接进攻东宫和齐王府成功的把握性不大;二、玄武门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后宫的必经之路;三、玄武门守将之一常何早在武德七年就被李世民收买为心腹,只要在常何当班的时候诓建成和元吉入玄武门就可以关门打狗,容易取得成功;

四、玄武门直通李渊寝宫,事变后可以立即控制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李渊不知事态真相,决定次日召建成和元吉问个明白。六月四日,玄武门常何当班,天不亮,李世民就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世贵等伏于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早早就被李渊召唤。二人走进玄武门,走到临湖殿的时候,忽然感觉情况不对,立即调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呼唤二人,这时二人明白不妙。李元吉张弓向李世

民连射三箭,可是由于事出突然,元吉难免惊恐,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所发之箭没有伤到李世民分毫。说时迟,那时快,擒贼先擒王,李世民趁二人惊魂未定,张弓直射建成,前面提到,李世民臂力惊人,射箭可洞穿门阖,且箭术精准,只一箭就将李建成射死。这时,尉迟敬德率七十余骑赶来,又将元吉射落马下,但伤势不重。李世民催马追赶元吉,不想被树枝挂落,李元吉扑上来夺下李世民的弓箭,用双手扼住他的喉咙,以李元吉之力,须臾之间就可掐断他的喉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骑马大呼而上,李元吉这才丢开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迟敬德张弓将其射杀。玄武门的情况很快传往东宫,东宫和齐王府的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将领闻知玄武门有变,立刻带领人马赶来。李世民命大将张公瑾闭门拒战,但秦王心腹玄武门将佐敬君弘、吕世衡大呼死战,被冯立所杀,情势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级以示宫、府兵,众人四散奔逃。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大获全胜。

而这个时候,李渊还在宫内的海池上泛舟游玩,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前往后宫“宿卫”,实际上就是让李渊知道事变结果,威逼其承认既定事实。尉迟敬德披甲持矛直至海池,口气强硬的向李渊奏报:“秦王因太子、齐王作乱,已举兵将其诛杀,恐惊动陛下,特地让臣来宿卫。”李渊听后大惊,问计于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裴寂没敢表态,萧瑀、陈叔达进言说:“建成、元吉本来心怀异心,嫉妒秦王功高望重,现在奸谋败露,秦王已经将他们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如果能立秦王为太子,委之国务,岂不省心!”李渊毕竟是老谋深算,答应的很爽快,说道:“好的很,这正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立

即亲笔写了敕书,命令诸军听从秦王号令。大局已定,李世民赶来与李渊见面,父子俩抱头痛哭。李渊随即颁发诏书,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建成、元吉十个儿子均以谋反罪处死。

两个月后,李渊宣布退位,成为安享晚年的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改元贞观,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改变了李世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我们不必因为李世民杀兄诛弟逼父而过于苛责。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统治者他是合格的,正因为他的出现,才开启了“贞观之治”,为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奠定了基础,也使唐朝主宰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盛极一时的东方大国,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是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民争太子之位的故事。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之间使用非常狠毒的手段互相残杀。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民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可是他们在李世民的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本来也不会喝酒,喝了一点就倒下了,回去的时候吐了很多血,正好把毒药给吐出来,救了李世民一命。 后来,李世民为了当上皇帝,他在玄武门设计,安排了杀手,把太子李建民和齐王李元吉都杀死了。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他的兄弟,做了皇帝以后,把唐朝治理得很好,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了明争暗斗,李元吉则支持李建成。不但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就连宫中的妃子也与李世民作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但向唐高祖诬陷李世民,还数次想除掉他。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丧命,李世民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这篇文章中的李建成,放不下心中的仇恨与嫉妒,到最后不但丢掉了太子的位置,连命也搭上了,实在是不划算。他当初下定决心

想超过李世民,如果采用正当的手段,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仇恨自己的对手,要感激。因为是对手让我们充满斗志,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懒散,是对手让我们生龙活虎,霸气十足。放下那颗仇恨的心,用正当手段赢得对手。 唐公李渊自公元618年打下天下开始,建成,元吉,世民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建成和元吉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秦王世民。幸好秦王察觉了,躲过一劫。自此,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 秦王手下的一帮大臣沉不住气了,劝秦王动手。秦王却犹豫不决。直到建成和元吉让一群猛汉奔出来时,秦王才动手剿灭敌军,先帝让出帝位。这就是唐太宗。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禁为秦王捏了一把汗,也为他的犹豫不决而焦急,要是当时建成和元吉将秦王害了,那结局将不堪设想。也许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关系,所以秦王再躲过一劫。 读完后,我已经置身于古代之中,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我在这奇妙的旅行中领悟到了许多。比如,防人之心不可无。也领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来之不易。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提到“八贤王”三个字,我们会很快的想到杨家将、包青天的相关影视或者戏曲,那么八贤王指的是谁呢?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有两个八贤王,一个指的是北宋的八贤王赵德芳,另个一指的是清朝时期,《步步惊心》中所提到的八爷,即爱新觉罗.胤禩。接下里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这两个人。 北宋的八贤王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手执开国宝剑,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很受后人敬仰。他究竟是谁,始无定论,不过,从后来的南宋高宗赵构重立赵匡胤之后代为皇帝的史实来看,这个八贤王实际上就是赵匡胤要立的太子。 据山东的一些民间老艺人讲,赵光义杀赵匡胤之时,赵匡胤已经预感到了,所以,他事先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安排以备不测。当他在血光之中临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问了赵光义这样的话,你杀了我不要紧,你把我儿德芳如何。赵光义心里多少还是意识到了一点手足之情,他保证说不会杀掉他的后代。于是,赵光义说,我当皇帝,封你子德芳为贤王。这里的贤王,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辅政大臣。 可是,赵匡胤知道,赵光义心狠手辣,终究会除掉德芳,为了争取最大的可能,他说,这个王不能同于一般的王。赵光义说,他当然知道,就许诺让这个贤王享受八个王爷的俸禄,一个人领八个王爷的工资并且诏告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八贤王的称号来历。不过,赵匡胤还是不放心,就说,百年之后,你把皇帝位子当然是传给你的儿子,那我的儿子,也就是八贤王的位子也得代代相传。也就是说,赵匡胤的理想就是一代一个皇帝,然后跟着是一代一个八贤王,代代相传,不得违背。 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因太祖驾崩之时,宋皇后召他入宫,德芳深恐太宗皇帝追究此事,惶惶不可终日,加上唯一的兄长自杀身亡,心理受到了极大压力,终於一病不起。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去世,谥康惠,年仅二十三岁。 清朝的八贤王 《步步惊心》中的八爷,爱新觉罗.胤禩,康熙帝第八子,母良妃卫氏。年幼时书法差劲,康熙令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禩部署夺嫡,颇得朝野支持,人称“八贤王”。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胤礽获释,胤禩复为贝勒。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死。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语文

2016~2017学年南京玄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试卷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7分) 【追溯经典忆古昔】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⑴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⑵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其一) 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⑸,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⑹酒入愁肠,。(范仲淹《苏幕遮》) ⑺千门万户曈曈日,。(王安石《元日》) ⑻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⑼同为寄情山水,柳宗元欣赏小石潭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清新美好;欧阳修则钟情于琅琊山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在悠闲。 【踏遍山水觅民俗】 民俗,顾名思yì(),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随文人的笔触,驰骋南北,体验风土人情。萧乾青睐京城吆喝,招徕()客人,清脆悠扬,;沈从文醉心云南歌会,声韵如龙吟凤哕(),让人流连;琦君忆母亲酿造的家pēi(),唇齿留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谓“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顾名思yì()招徕() 龙吟凤哕()家pēi() 3.用行楷书体将划线诗句抄写在田字格中。(3分) 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 【穿越古今向未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隐退。…… 他把硬性的奏鸣曲典型化为表白情绪的灵活的工具。此外,还把另一个古老的曲体(变奏曲)改换了一副新的面目。……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玄武门之变经过 玄武门之变,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和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争夺皇位发生的事变。最终,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成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恭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三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柴郡主并未下嫁杨六郎 柴郡主也不存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柴郡主并未下嫁杨六郎柴郡主也不存在! 导语:杨六郎杨延昭简介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 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 业的长子(小 杨六郎杨延昭简介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 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 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 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 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 兵护塞有父风”。 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不过,其郡马身份问题,到 底是真是假,还值得进行一番探讨。 早期的几部杂剧,包括《谢金吾》、《活拿萧天佑》等都提到了杨六 郎的郡马身份,特别是《谢金吾》一剧说得更为明白。 至于杨六郎与柴郡主是如何结缘的,京剧《状元媒》有专门演绎。 该剧又名《铜台阵》、《杨六郎招亲》,1960年改编为《状元媒》,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首演,成为张派代表作。豫剧、汉剧、越剧也有 类似题材,有的称作《八贤王说媒》。 《状元媒》除了原有的八贤王等为人所熟知的人物之外,又增加了 一个新科状元吕蒙正。吕蒙正史上确有其人,曾三次为相,是宋朝的 生活常识分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对于玄武门事件,无论历史上的史官、学者,还是当今的史学研究者,都存在着各自的看法。在唐朝史官的记载中,把玄武门事件说成是正义的事情,而不是出于争权夺利。唐朝修史官总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对李世民加以粉饰。《旧唐书》写道:“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因忧启圣。运属于皇(唐太宗),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用定。”宋代以后,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观念的加强,对玄武门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多了。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卷191,特加了案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认为唐太宗“推刃同气”,实在是“贻讥千古”的事,表示了惋惜。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当今学者对玄武门之变仍持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宫廷内兄弟相残之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权终身制和嫡长继承制的必然产物。对于封建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加以否定。其实玄武门之变还有立嫡以长还是以功继位的意义。嫡长制所确定的人选,往往不是贤才,未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当然,李建成并不是旧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残忍平庸之辈,他为人宽简仁厚,善于物色人物,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勋。但与李世民相比,无论是才能还是战功,都是差一段距离的。建成长期留守京师,缺乏远见和进取精神。李世民固然野心勃勃,但是那种雄心奋发、积极向上的气概为其兄弟所没有。他长期转战疆场,驰骋各地,深入民间,学会了一套老谋深算的本领。他战功显赫,凭借天策府和文学馆,尽力扩大政治影响。如果根据立贤的原则,李世民立为太子当更为理想。但是因长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方式来解决。因此,玄武门之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是对嫡长继承制的一个挑战。李世民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20高一上·靖西月考) 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A . 先代贵族 B . 少数民族首领 C . 王族 D . 功臣 2. (2分)(2016·湖南模拟)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A . 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B . 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 .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 (2分) (2019高二下·上海期中) 汉武帝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官员的身份() A . 丞相 B . 郡守 C . 御史 D . 刺史 4. (2分) (2020高三上·长沙月考) 阎立本的《步荤图》反映了盛唐“万国来朝”的壮观场面。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则反映了盛唐时期,三教并立,宗教文化开放多元,佛教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中国化的景象。这体现了()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 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D . 绘画内容的时代性 5.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期中) 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 关于写清朝历史的事迹有哪些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过许许多多贤哲志士、革命先辈、文学大家、科学巨匠……他们以崇高的信念、坚韧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创造出无数的丰功伟绩,他们自然也就成了享誉世界的“名人”。下面是的写清朝历史的事迹,欢迎阅读借鉴!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亲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皇太极一风袁崇焕被调到北京,正好施反间计。于是他几天没有作战,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他抓了个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布置了两个将领:鲍承先和高鸿中,两个都是汉人,到这个屋子的隔壁高声谈论说:"这一次我们必胜了!"另一个则发问说:"为什么呀?袁崇焕可是非常厉害的!""呵呵,现在根本不必担心他了,今天早上,袁军那边过来人了,和大帅交谈了很久,这样里应外合岂不是马上就会取胜?"太监假装睡着,听了个清清楚楚,过了一天,皇太极亲审太监,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回到皇宫,报告了崇祯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祯皇帝顿时信以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焕通敌!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喝,边喝边骂。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清朝入关以后修明史,写到袁崇焕的传记时,翻出当时的满文档案来,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娶嫔妃十六人。其中的几个颇有故事。 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妹二人,是海西女真叶赫贝勒杨吉的女儿。当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时,叶赫贝勒杨吉对努尔哈赤颇有好感,说:"我有个小女儿,等她长大了一定要许配给你。"努尔哈赤问道:"欲结盟好,我可以迎娶您的大女儿呀,何必要等着小的呢?"杨吉说:"我的小女儿仪容端重,举止不凡,他许配你最合适。"努尔哈赤听后满意地点头称是。这个小女儿就是孟古姐姐。后来当其父被辽东总兵李成染所杀,其兄便携其投靠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欲统一女真时,叶赫部大为反感,亲家之间越发不悦。此时,孟古姐姐病危,思念母亲。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却遭到拒绝。不久,孟古带着深深的遗憾死去了。她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那就是后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一、概括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背景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但是《唐书》中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20世纪后,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李世民、建成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三、参与人员 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强盛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开启的贞观之治,让后世对他传颂千年。历史对他的描述大多是正面描写,但是唯有玄武门事变留下让人诟病的机会。 通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他的兄长和齐王,还将他的十个侄子也一起杀了。后世大多对他评价是残暴不仁,不顾手足情谊。比如王夫之所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历史为后世文人所写,里面颇多腐儒之言,不能片面的通过道德层次来评价此事。所以,我将以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和对后代历史的影响方面对其客观论述:第一、道德方面 唐太宗杀害手足并不是残暴不仁,冷酷无情,而是由当时朝野 环境和自己生长环境影响。要知道在当时形势危急,所有参与事件 的人物都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 不足道的。 成则生,败则死。兄弟相残,这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帝王 家是没有亲情,只有权利的纷争和人和人之间的怀疑。明朝朱棣靖 难之役,清朝康熙九子夺嫡,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兄弟之争的 鲜明代表。

第一点:身在帝王家一个人没有亲情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慢慢的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做皇帝,而你有这么大的才华,你就会被你的兄弟嫉恨,从而杀害,在这种大的生长环境下已经注定了这个悲剧。 李世民的哥哥对他并无温情一说,李建成与李文吉在战争后因为自己的功名不如李世民,就不断排挤李世民,在战争中也是借用李世民的名义来进行剥削民众。对于他们而言,李世民不像一个兄弟,而更像一个利用工具,根本没有亲情而言。西汉名臣晁错,楚汉名将韩信,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利用的工具,最终被抛弃杀害。 第二点: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和李渊对于战后赏赐的处理不当推动了李世民的杀心。 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作为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收获了不少的军心与民心,在选取继承人时,理应偏向李世民,但是李渊却犹豫不决,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却将兵权给予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在建立唐朝的第二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军队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李世民的兵权,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才得到消息,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在面

2020届高三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 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时期,韩非在主张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这一主张反映了() A.百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融合B.新兴地主阶级积极有为的哲学观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逐渐形成D.法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主张 25.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26.关于“玄武门之变”,北宋编纂《新唐书》载为:“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但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中记载的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反击获胜。这说明() A.“玄武门之变”有其历史必然性B.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的真相 C.还原真实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历史记述受时代影响而呈现主观性 27.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人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 A.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8. 19世纪下半叶,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提出:“中国立南北直省,环拱京师,外而督抚将军,内而阁部大臣,俱有专司,以上承天子,意美法良,诚不必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纷更也。”这一主张()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说明中国传统政体有一定合理性

魏征简介

諫臣明相魏征

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

目录 内容提要 (2) 导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 三、选题意义 (4) 第一章、魏征身世 (5) (一)魏征生平简介 (5)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 (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 (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 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 (一)君臣间的利用 (11) (二)“跳槽”的艺术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导言 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谁,八贤王的金锏的作用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谁,八贤王的金锏的作用 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时间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时间是一座大花园,你是是繁星,时间是蓝色的天幕。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八贤王就是其中之一,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八贤王的金锏作用。 八王爷,被人尊称“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着《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 八王爷,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其子为六合王,曾经在《三侠五义》里第一回出场,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是三侠五义里的太上皇,养优处尊很少过问朝事,朝中没有大事不出来。 由文学衍生的京剧对八贤王的来历自有一番解释,程派名剧《贺后骂殿》便为此证。故事里的事如此这般: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弟即兄之位。匡胤皇后贺氏,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要斩杀侄子,德昭气愤,撞死金殿。贺后带着次子德芳上殿责问。光义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 在赵光义赐封赵德芳时有几句唱,很好的解释了八贤王的权力范围: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不知道宋太宗这么做是出于内疚还是权力平衡。不管怎样,如此安排,我们得到了一个出彩的八贤王。民间也有一句很骄傲的歇后语,八贤王进宫——好难请。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01 看完了《喋血长平》之后顺路过来看了本片。两者的表达风格可谓一脉相承,镜头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史料支撑的前提下,用有限的经费拍出了不亚于电视剧的场景画面,其中人物局部特写的镜头以及道具服装的展现尤为值得称赞。 与《喋血长平》叙事结构虽然雷同,但因为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性质的截然不同而使得纪录片本身的叙述重点完 全不一样。本片着重提到了围绕着皇位之争,李家三兄弟明争暗斗的大致过程以及玄武门之变前双方的政治局面,详尽分析了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二人会采取各自不同行动 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虽然其中不乏学者的猜测,但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值得关注的是,全片对于高祖李渊的刻画让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父亲眼巴巴地看着两个儿子 争权时那种备受煎熬的为难之情,他的犹豫不决既值得同情又不得不说是造成之后手足相残悲剧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个人觉得,对于这位晚年失意的天子的心理刻画以及将其视

为玄武门之变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的历史观点是本纪录片 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为权争斗的兄弟俩各自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 都是咎由自取,那么这位一心期盼着天下太平,家庭和睦的老人还真是令人同情让人唏嘘呢。 02 话说之前吐槽了一大堆有关纪录片<激变玄武门 >的这个那个,其实也不是个人没事找事的抓着点儿细节便说了又说,实话说从服饰和家具上看,前前前些年央视拍的那部电视剧<<唐明皇>>,刘威主演的那个,都比央视拍这部纪录片靠谱呢。 当然,这篇文纯因为本人的发散思维作祟,下边两段原本是上文的一部分,但一来越写越长,二来实在和前篇主题对不上,所以干脆另辟新篇了。下面上主菜:焗法国螺丝走起来。 每个朝代都是先盛后衰,同样的,各种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等四风问题也通常在朝代中后期发力,现在总推崇明清家具,其实你看那些受追捧的家具大多都是明代中后朝,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端、经济快速发展那会子的出品,你说明朝早期,且别说朱元璋同志是苦出身,穷孩子,过的节俭。 你看朱棣那会儿,一是花钱的地方多,大规模拆迁、建设新北京,远征漠北,铸钟编书,七下西洋搞外宣外联同

玄武门之变看李世民

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战功最多,势力也最盛;但由于中国皇朝历来的地长子继承制,李建成名正言顺地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被册封为太子。这也就为宣武门之变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认真地分析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与权力之争。 一,收罗天下人才,以丰满羽翼 李世民是个极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大批的人才对于谋取皇位的重要性。于是,整个的统一战争的过程就成了他聚笼大批文人武士、极力丰满羽翼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南征北战,李世民的麾下逐渐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这就为他日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实力保证。 正如尉迟敬德曾经跟李建成的使者说的:“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拒绝了太子的千金贿赂。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的收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二,致力舆论宣传,以天下收买人心 李世民又是个极富深谋远虑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嫡长子继承制之于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于是,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丑化太子的形象,以美化自己,为最后的玄武门政变以及篡取皇位,准备舆论基础和民意支持。 李世民通过自己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极力地向公众透露这样的一种信息: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而李世民却没有这样做。例如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就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以达到丑化太子势力集团,美化自身形象的目的。 李世民还通过他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忌恨李世民屡立战功,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如‘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

帝王真相

帝王真相 丁辉 《民主与科学》双月刊(九三学社中央主办)2010年第5期 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其实,揆诸中国历史,“明君圣主”向来是稀罕物,百不生一;但若论古代皇帝的刻戾忍杀,无赖凶顽,中国皇帝却可拔得头筹无疑。如今要想从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中找一个真正的“仁慈”的君主,竟难过披沙拣金。当然,也不是全无斩获。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并提。其实,赵匡胤的仁慈与宽厚岂是屠兄、杀侄、逼父的刻戾忍杀的李世民可堪比伦! 王夫之《宋论》中有一段话:“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对异姓旁人尚能如此宽厚仁慈,千载而下,犹让人怀想高风,唏嘘不已。只可惜悠悠数千载,赵匡胤这样的皇帝只是凤毛麟角。公元626年,李世民为争做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禁锢高祖李渊,以“太子、齐王作乱”为名擅杀李建成、李元吉。这种为了皇帝这个“鸟位”,父子反目、同胞相残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可谓“罄竹难书”;更为残忍的事情还在其后。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太子、齐王伏诛后,他们的儿子,自然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儿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计十人(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年龄推算,十人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俱坐诛”,可谓“斩尽杀绝”!而高祖李渊其时尚在帝位,坐视其孙伏诛,竟不能援手一救,赵翼由此推论:“高祖亦危极矣。”李世民就这样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电视剧《贞观长歌》里的唐太宗李世民照例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更兼爱民如子,我们有理由一问:一个连至亲骨肉都不爱的人,何爱于民?亦曾有人提出要把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和文化评价分开来,就李世民而言,屠兄、杀侄、逼父是道德评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是文化评价。我是断断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所谓“文化”,即“以文化成”,人端赖文化脱离动物的野蛮状态,人也端赖文化优越于低等动物,现在,至亲骨肉相残,且斩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此举禽兽尚且不为,为之蒙羞的岂不正是人类的“文化”?更为可怕的是,李世民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特例,弑父屠兄、骨肉相残,夺取帝位的事,一再发生,几成历史的常态,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深重的污点! 赵匡胤“政治遗嘱”的第二条“不杀士大夫”,更堪称“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赵匡胤虽出身“赳赳武夫”,却厌弃刀兵,定下偃武修文的国策。赵匡胤不仅自己未杀过一个读书人,还把“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作为“遗训”告诫后世子孙,遂使有宋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尊重读书人的朝代,王夫之说“终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绝非妄断!相应地,有宋一

潘惟吉将军的资料

潘惟吉将军的资料 后周世宗柴荣皇帝的后代,被潘美收养. 提问者:五代周世宗雄风- 秀才二级 最佳答案 有两个说法 1,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惟正(一说潘惟吉),惟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 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 词人《潘必正词选》作者:潘必正, 杨柳枝, 踏莎行,鹧鸪天 .又说为宋朝丞相潘必正. 2,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 赵明信 邯郸一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涌现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对不少的历史人物还有 待于进 一步考证、研究和褒扬。而作为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则长期被混同于文学艺术塑造的反 面人物潘仁美,家喻户晓,千夫所指,似乎他真是作奸弄权、陷害忠良的大奸贼。这就更 需要翻开历史,给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了。 据《宋史》记载,潘美在晚年确实有一严重错误。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 次北伐,要 夺取幽燕、征服辽国。这次北伐,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潘美为首,取道雁门关(今山西省 代县北),意在攻占山后诸地(军都山以西广大地区,军都山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北)。一 开始,潘美的西路军进展顺利,很快拿下寰(今山西省朔县东北)、朔(今朔县)、云 (今大同市)、应(今应县)四州。不料,以曹彬(今灵寿县人)为首的东路军失利,潘 美军回到代州(今山西省代县)。朝廷下诏,令西路军护送四州之民迁居内地。这时, “明达治道”、“能驾驭臣工”的萧太后率兵十余万突然杀来,迅速夺回寰州。杨业提议,避开辽兵锋芒,设计接应朔、云、应三州之民。但监军王、刘文裕极力反对,诬蔑杨业胆 小畏懦、对宋朝廷怀有异心。潘美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令杨业正面迎敌。杨业不敢违抗 命令,要求潘美伏兵陈家谷口予以接应。杨业与强敌交锋,虽寡不敌众,仍拼命力战,一 直打了一个下午。退到陈家谷口,潘美的伏兵则早已撤出。杨业受十处重伤,仍砍杀几十 名敌人。儿子杨延玉战死,坐骑受了重伤,杨业被擒,绝食三日而死。为此,潘美被贬官 三级,由最高级别的检校太师降为四级官检校太保,王、刘文裕被除名。第二年,潘美又 官复原职。后来,当过真定(今正定)知府、并州(今太原)知州。加同平章事(相当于 宰相)数月之后病死,时年六十七岁。 北宋朝廷这样处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小说家、剧作家们加以演义,塑造了一个潘仁美 的反面形象和潘仁美的一个反面家庭。“杨七郎打擂”、“潘杨讼”等故事妇孺皆知,世 代流传,以至于杨姓与潘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一) 语文 (满分 120 分;时间 120 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30 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 从你的一座庭院 观赏亘.()古已有的繁星, 坐在夜幕下的长凳上níng() 望天体的寒光荧荧, 聆听从看不见的池塘传来 的溪流淙淙, 呼吸素馨与忍冬的芳菲, 感受睡鸟的沉寂、 门廊的静穆、湿气的蒸téng() ——这一切,也许,就是诗情。 2.在方框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名言。(2 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3.用诗文原句填空。(9 分) (1)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4)文人爱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一句亮出水之色彩;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一句呈现水之澎湃;李白《赠汪伦》中“,”两句借水抒情;流水不止,引发孔子对时间的感叹:“,。” 4.以下是初三某班的《儒林外史》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7 分)

5.以下是《儒林外史》的片段学习单,完成后面题目。(9 分) 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 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 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吗?”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庵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 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 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 手如何?”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 20 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五经讲书》的“五经”是指道家的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上文中的“仙乡”“贵”“尊”是对别人的尊称,“贱”“拙”“草”是对自己的谦称。 C.古人在姓名之外常有字号,如匡迥,号超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D.画线句“家家隆重的是小弟”中“隆重”一词本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意为“推崇”。 (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2 分) ①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②丈夫之冠.也() A. guān B. guàn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乃.不知有汉 B.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秦王怫然.怒 B.何得.如此称呼?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根据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点。(3 分) 二(40 分) (一)古诗文阅读(16 分) 题寺壁① [宋] 冯 京 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吁嗟③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④,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注释]①冯京,北宋大臣,曾三元及第。当时没有考中,客居余杭,因事被官府通缉拘捕,处境困窘,题小诗于所居寺壁。 ②栖迟:飘泊失意。③吁嗟:叹息。④刘邦曾带兵攻占咸阳,秋毫无犯。咸阳,秦朝都城。

历史上的真实隋唐英雄

历史上的真实隋唐英雄 秦琼——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位(其实秦琼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民间的左门神,少年参军归于来护儿麾下,后跟着大隋名将张须陀东征西讨,张死后又跟随裴仁基降李密,李密败亡,短暂的跟随王世充,后终于投李渊,和程咬金一起划给李世民指挥,为大唐王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和李靖、徐世绩一样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因战时留下太多伤病,早卒。 罗成——原型为秦叔宝好友罗士信,俩人同是少年英雄,14岁跟随张须陀讨伐卢明月时成名,武艺高强并且心狠手辣,对待敌人从不手软,同时他对朋友又有情有义,事绩和秦琼类似年少成名,几经辗转终于投唐,在守卫洺水战斗中,为了换防王君廓,被刘黑闼的义军所杀,葬于北邙山恩公裴氏父子墓旁,谥号勇,享年27岁。 裴元庆——原型裴行俨,大隋名将裴仁基之子,号万人敌,也是少年勇将,被人诬陷造反后投于李密,李密败亡跟随王世充拥杨侗为皇泰主,后王世充杀杨侗,裴行俨悲愤万分,准备起义之际,消息泄露,被王世充所杀,夷三族。可以说是隋唐英雄里面结局最悲惨的,早知道和秦琼、程咬金一起走了得了。 徐世绩——隋唐英雄里面最不得了的一个,凌烟阁24功臣倒数第二,翟让的老部下,后跟随李密,李密败亡后降唐,跟随战神李靖学习兵法,后被李渊赐姓李,叫李世绩。李世民即位后,为了避讳,又把世字去掉了,所以叫李绩,此人早期并无特别出彩的时刻,但是所谓大器晚成,在唐高宗时期,率领大军出征高句丽,将其灭亡,可以说是了了两代三帝的一个心愿,次年病逝,因其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所以凌烟阁排倒数第二。单雄信——翟让老部下,李密败亡后投于王世充,并且差点一枪刺死李世民,洛阳投降,被李世民所斩,尽管徐世绩为其求情。为人并不像影视作品里那么忠义,翟让被李密杀后,马上匍匐在地求饶,徐世绩为他求情未果后,竟然还责怪他。 尉迟敬德——凌烟阁第七,早年跟着刘武周攻打李唐,后降李世民,三番两次救李世民性命,刚刚单雄信那一枪就是尉迟恭挡下来的,不仅如此,他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可以说为了李世民的登基,立下了赫赫功劳,后又多次抵抗突厥南下,但是晚年时期,曾因喝醉打伤李家宗室,从此闭门不出,终享玩年。 程咬金——史书上记载的是他自己取的那个文绉绉的名字--程知节,早年也是官军出身,后投于瓦岗,李密败亡后,和秦琼一起从王世充处降于唐,最出彩的一次就是单枪匹马救裴行俨,当然他儿子也很出彩,这么多英雄豪杰就他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做老婆,成了驸马爷,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且出了大力,所以凌烟阁排19,晚年时期因为收受突厥贿赂,被人弹劾,因此免官,后病故。 李元霸——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原型应该是李世民的孪生弟弟李玄霸,此人能文能武,可惜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16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