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学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作者:谢英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7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同时在“课程目标”部分强调“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这些都说明,语文教学视野应该更加开阔。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广为传诵,脍炙人口,不仅具有精湛的文学艺术,更有一些还拥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果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能以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讲清这些自然科学知识,那不仅对我们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也明显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古诗词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较为复杂,本文仅以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为例,来谈谈我国古诗词教学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一.气候特征

1.季风影响

家喻户晓的杜牧诗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说清明时节会下雨。清明下雨本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一年的好收成。但“清明时节”为何会“雨纷纷”呢?气象专家说,并不是每年都会“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但是清明这一天下雨的概率比较大。因为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将会在大江南北徘徊,和来来往往的冷空气反复发生冲突,就会导致阴雨绵绵。另外,此时大气层里的水汽较多,一到晚上容易凝结成毛毛雨,所以就更会“雨纷纷”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和“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包含的是一样的道理。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雨,雨带有一个月左右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我国西部则不同。王之焕《前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应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小,因而干旱少雨。后人又写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已百年过去,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过玉门关。

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反映了新疆地区季风影响不到的气候特征: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2.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一是海拔高度或者说地形地貌影响气候,二是地理位置影响。

最能反映地貌影响气候的是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迟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则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苏轼的《水调歌头》“高处不胜寒”说明随海拔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所以这里有“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的民谣。新疆一带曾流传“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也是这个道理。

描写地理位置影响气候的有高鼎《春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和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两诗都描写农历二月景观,说明我国南北春季来临时间各有早晚。春天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放风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明了农业生产受地域性气候影响的特点。

还有一些诗句反映了坡向对气候的影响。如“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同时,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其他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大气层中的对流层相对静止的特点。

二.自然景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