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中哲试题

北大中哲试题

北大中哲试题
北大中哲试题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

《北京大学中哲考研试题》

94 中哲(中西同题)

名解

绝四、三表、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

问答

1、比较王弼、郭象、森肇(看不清楚了)

2、比较罗钦顺、王挺相、王夫之、颜元的人性论

95

名解

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2000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

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

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

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

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

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

一、释词

心斋;

人副天数;

独化;

道统;

格物;

三世说;

二、翻译(略)

三、简答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3、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

2002

释词

1、齐物论

2、即万物之自虚

3、理一分殊

4、至良知

5、俱分进化

二、翻译

三、简答

1、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

2、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四、论述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2003

名词解释

正名;

反者道之动;

春秋繁露;

言意之辩;

西铭;

坛经;

六经注我;

致良知;

孔子改制考;

天演论

二原典解读(略)

三、论述(二选一)

版本一:1、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2、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

版本二:一、分析并比较《老子》与《庄子》对道、有、无的论述(25分)

二、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

三、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

耶识)概念(25分)

四、论述分析《传习录》中的四句教说(25分)

2004

一.名词概念简述(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以说出故

2.六派七宗

3.守真存一

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

5.知行常相须

二.问答(共3小题,1、2小题各20分,3小题15分)

1、述华严宗之“理事无碍”思想

2.比较朱熹、王守仁、颜元之“格物”说

3.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注:此题系01年中国哲学史考题重复)

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x4

中庸,

四法界,

六理,

四几

二简答8分x5

离坚白,

以说出故,

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

能必副其所

三问答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6

一,名词解释

微明

静因之道

抱法处势

形质神用

淮南格物

内籀和外籀

二,论述

1后期墨家“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

2华严宗四法界学说

3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

4孙中山知行观

三,标点并翻译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於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2007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十翼

春秋大一统

崇本息末

童心说

贞元六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孔子的忠恕之道

庄子的齐物思想

王弼的圣人体无观

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朱陆之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玄学的有无学说

张载的气论

梁漱溟的文化观

四、标点及翻译(20分)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2008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忠恕

八卦

有待

征知

二、简答(共40分)

1、一阴一阳之谓道

2、春秋大一统

3、崇本举末

4、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5、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三、论述(3选2,每题35,共70)

1、写出惠子十命题并简单解释

2、荀子的认识论观点

3、黄宗羲关于气、理、心论述

四、标点及翻译(20分)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2009

一名解:

1.先知先觉

2.心斋

3.二柄

4.越名教而任自然

5.太虚即气

6.致良知

二简答:

1.试述荀子批判孟子性善说的主要内容。

2.韩非子论法与术之区别。

3.慧能“无念为宗”的主要内容。

4.戴震论理欲关系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论述:

1.以王弼.裴頠和郭象为例,说明魏晋玄学的有无问题。

2.试论朱熹与陆九渊主要思想区别。

2010

一、名词解释(15×4=60)

1、正名

2、玄览

3、三表

4、四端说

5、静因之道

6、坐忘

7、大故、小故8、十翼

9、三统、三正10、崇本息末11、四法界12、四句教13、淮南格物说14、质测、通几

15、能必副其所

二、简答题(5×10=50)

1、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郭象的独化论

3、僧肇的物不迁论

4、张载的太虚即气

5、程颐对格物的解释

三、论述题(2×20=40)

1、详论朱陆之争的思想内涵

2、试论明代的气本论思想

2011

一、名词解释(30分)

1、玄德

2、守母存子

3、一物两体

4、淮南格物说

5、通几与质测

二、论述题(120分)

1、后期墨家关于辩论的理论

2、僧肇对般若空宗三家的批判和不真空论

3、朱熹关于太极何四德的关系

4、黄宗羲的理气论与“盈天地皆心”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各所重点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 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 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 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 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原子和虚空 3、四因说 4、流溢说 5、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物是观念的集合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分析题4选3 15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 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 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以心原物 3、圣人体无 4、一故神两故化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 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 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 (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 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7年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

北大中国哲学史复习

哲学” 即爱智慧、求智慧,使人聪慧之学。爱智慧就是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沉思。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第一个用“哲学”这个名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希腊语中“ philosophy ”有两个词根——“爱”和“智”, 中国自古即有,“哲”作聪明、贤明、智慧解释;“学” 当学问解释。“哲学”一词是近代从日本流传而来,日本哲学家西周,根据汉字的意义将“哲” 和“学” 拼成“哲学”一词,意译了“ philosophy ”,后传入中国。 中国哲学的特质1、哲学追寻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所追求的智 慧,不是知识,不是某种可以运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理解和体悟,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种智慧,中国哲学称之为“道”。 2、中国哲学的特质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主要思维方式:体悟 1立足现实的态度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2整体联系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探讨这种联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3内圣外王的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 ,就是讲对人格的修养、自我的完善;所谓“外王” ,就是讲以这种人格、自我去成治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 4不拘一格的表达1、语录体孔子弟子《论语》、禅宗《五灯会元》、二程《河南程氏遗书》、朱熹 《朱子语类》、熊十力《十力语要》 2、寓言体庄子及弟子《庄子》、韩非《韩非子》、吕不韦《吕氏春秋》 3、哲理诗老子《道德经》 4、注解体韩非《解老》《喻老》,王弼的《周易注》、郭象《庄子注》、朱熹《四书集注》、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历程(1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代表作:《庄子?天下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3)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4)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代表作:宗密《华严原人论》5)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代表作:朱熹《伊洛渊源录》、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6)清代朴学孔“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1 命“天命”:孔子言论中的“天命” ,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天命观念的痕迹。有时也借用“这个词来说明客观的必然性、规律性。五十而知天命 “天”:孔子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自然界及其运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命”:指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命”的支配。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2 “仁”:孔子哲学的中心范畴1 .自我意识由人的精神自觉所产生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 .人伦情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孝悌”本是宗族奴隶制家庭关系的准则,起着维系宗法血缘纽带的作用。孝,指尊敬父母长者;弟,指爱护兄弟姐妹。 3 .人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4.理想人格从“仁”出发塑造了士的理想人格。包括:严 肃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格修养、伟大的历史使命感、勇敢 的献身精神。 3“敏行慎言” 的理性态度言” 与“行” “学”与“思” 1.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2.学思关系——相互结合 4、“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中庸之道”的总特征,就是 承认矛盾,而又调和矛盾,达到矛盾双方的和调。(一) “执两” :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对立的矛盾双 方——即“两端”。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 而竭焉。——《子罕》(二)“ 用中” :不仅应当承认 事物的矛盾,而且要采取折中的办法,调和矛盾,无 “过”、无 “不及”,实现矛盾双方的和调。君子和而不同(三)评 价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智慧的一种形式。主张协调矛盾 双方,反对激化矛盾双方,启迪人们用一种比较平稳温和的 方式解决矛盾问题。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 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孟 1 性善论1. 人禽之辨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 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 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 四心——善端四端是人之本性 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 端,则不能成为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下》若充分扩 充,其强调的仁、义、 2 尽心说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事天也。.,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心是人之“大 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 心、知性,则能知天。 2.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 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 合在一起是爱智慧之意。中文哲学”这两个字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就变成四种“常德” ,即儒家极礼、 智。 1. 尽心、知性、知天尽其心者,知其

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阴阳: 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二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三四端: 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四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五参验 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六兼爱: 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 “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七三表法: 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1、有本之者,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标准,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即以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八坐忘: 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

北京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真题汇总(00-09年)

哲 人 超 级 版 主 2# 发表于 2010-3-11 09:02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2008西方哲学考研试题(中哲与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2008西方哲学考研试题(中哲与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 二、论述题: 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 三、名词解释: 力比多生活辩证法三阶段信仰意志命题函项译不准原理 四、论述题: 1.比较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异同 2.维特根斯坦如何批评“私人语言” 3.分析萨特的两段话:人的绝对自由和存在先于本质 西方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水是万物的本原 2.知道自己无知 3.认识就是灵魂的回忆 4.斯多亚学派 5.有知识的无知 6.自因(斯宾诺莎) 7.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8.单子 9.先验 10.自我设定非我 二、论述题: 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2.如何理解笛卡尔的“清楚、明白”的标准 3.休谟对因果性和必然性联系的看法 4.康德关于统觉的学说

TOP 哲人 超级版主 3# 发表于 2010-3-11 09:03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北大西方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三个世界 绵延 逻辑原子主义 信仰意志 范畴错误 自在与自为 能指与所指 作为公平的正义 二、分析论述 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大概说的是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 三、论述题 为什么对海德格尔而言,现象学的中心问题不是认识论,而是存在论。 西方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永恒的活火 智者 四因 流溢说 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 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真观念 观念的关系和事实 物自体 绝对精神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具有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萌芽 2、仁 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 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 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 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 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 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 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 境界 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 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 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 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 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 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 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 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19、华岩中的“四法界说”:世事无外法界,礼法界、世法界???? 20、顿悟成佛“禅宗体会佛法的一种境界。通过突然顿悟感悟佛法 21、周敦颐“太极图说”:宇宙生成理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22、理——分殊:朱熹的思想,太极包含外物之内,万物分别体现太极 23、“格物穷现”:朱熹的观点,格物,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格物致知 24、陆九渊“心即理”: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25、王守仁“致良知”:只需发现本心中的良知 26、王夫之“天下唯器”:唯物主义的观点,天下只有具体的事物 27、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28、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9、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卷整理

北大中国哲学考研试题总汇(整理) 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 绝四、三表、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94) 六府三事(96) 天爵(96) 四法界(96) 德性之知(96) 俱分进化(96) 《礼记》(00) 谶纬(00) 崇本举末(00) 习与性成(00) 体用一(00) 三理(01) 三张伪法(01) 三世说(01) 圆成实性(01) 质测即藏通几(01) 1.以说出故(04) 2.六派七宗(04) 3.守真存一(04) 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04) 5.知行常相须(04) 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05) 十翼春秋大一统、崇本息末、童心说、贞元六书(07) 八卦、忠恕、有待、征知(08) 先知先觉(09) 心斋(09) 二柄(09) 越名教而任自然(09)太虚即气(09) 致良知(09) 玄德、守母存子、一物两体、淮南格物、质测与通几(11) 1、虚壹而静(12) 2、崇本息末,(2007,2010)(12) 3、人副天数,(1994,2001)(12) 4、理一分殊,(2002,2005罗、朱的对比) 5、淮南格物,(2006,2010,2011)(12) 1.静因之道(13) 2.制民之产(13) 3.坐忘(13) 4.狂举(13) 5.罔直蒙酋冥(13) 6.见分相分(13) 7.人极(13) 8.德性所知(13) 9.淮南格物说(13) 10.四几(13) 中

西方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 1、巴门尼德的存在(98) 2、原子和虚空(98) 3、四因说(98) 4、流溢说(98) 5、唯实论(98) 6、我思故我在(98) 7、物是观念的集合(98)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98) 1、四根说(99) 2、波菲利问题(99) 3、单子(99) 4、先验幻想(99) 1、助产术(00) 2、四线段比喻(00) 3、太一(00) 4、前定和谐(00) 5、绝对同一性(00) 6、真理是过程(00) 1、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01) 2、单子(01) 3、四根(01) 4、三权分立(01) 5、四假象(01) 赫拉克利特(09) 逻各斯(09) 四因(09) 流溢说(09) 唯名论与唯实论(09) 我思,故我在(09) 存在即被感知(09)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南(09) 自我和非我(09) 《精神现象学》(09) 1.正名(10) 2.玄览(10) 3.三表(10) 4.静因之道(10) 5.四短说(10) 6.坐忘(10) 7.大故、小故(10) 8.十翼(10) 9.三统、三正(10) 10.崇本息末(10) 11.四法界(10) 12.四句教(10) 13.淮南格物说(10) 14.通几、质测(10) 15.能必副其所(10) 1.智者(11) 2.我思故我在(笛卡尔)(11)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11) 4.习惯是生活的伟大指南(休谟)(11) 5.不控制情感的人没有自由(斯宾诺莎)(11) 1、爱利亚派(12) 2、精神助产术(2000)(12) 3、托马斯。阿奎那(2010)(12) 4、洞穴假象(2003种族假象,2001四假象,1998四假象)(12) 5、实体(笛卡尔)(12) 6、复杂观念(2007)(12) 7、公意(2003)(12) 8、爱尔维修(12) 9、自我设定自我(2011,2005自我设定非我,2001)(12) 10、《现象精神学》(2009)(12) 泰勒斯(13) 永恒的活火(13) 洞穴假相(13) 人是机器(13) 公意(13) 实体和样态(斯宾诺莎)(13) 唯名论(13) 预定和谐(13) 《精神现象学》(13) 自然状态(霍布斯)(13) 西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桉要点2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性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免费下载】北大哲学考研历年真题

北大哲学系历年考研真题 20005年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5分x4) 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 二简答(8分x5) 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 三问答(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 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 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 也 一、关于名解 1、老子和庄子每年考1或2个很偏的,在方克立的辞典中老子有70多个名解,庄子 也有60多个,考到了不会不要管,猜一个作者。估计没几个人会,那本书没得卖了。庄子的注意一个“见独”:是体会到独一无二的道的一种人身修养境界。是人在修养19天之后达到朝彻境界后的第二阶段。见独之后才能达到超脱生死、不为外物所累的阶段的境界。 2、每年都会考几个史料学的名解,曾考过《礼记》、《肇论》等。注意西铭(即订顽) 3、只会考名解的哲学部分孔子、孟子、名家、先秦逻辑学、孙武、道教、贾谊、慧远、天台宗、范缜、柳宗元、刘禹锡、李觏、谭嗣同、严复、章炳麟 4、2004年的新动向。考陈来《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论述概念和命题(包括大题)。列

举可能考的孔颜乐处、一故神两故化、太虚即气、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民胞物与、定性说、涵养须用敬、元会应世、心统性情、四句教、知行合一、一物两体、道则自然生万物(程颐)、物极必反(注意程颐的发挥)、百姓日用即道。 5、明清之际部分:反因、四几、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颜李学派、六府三事、知无体以物为体、气化即道、血气心知。 二、大题 可考范围: 1、老庄比较道论或论无;荀子、韩非子; 2、玄学与早期佛学(3个考察方面:本体论即是有无之辩、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辩、理论归宿即是名教与自然之争。特别注意不要漏了嵇康和阮籍这一派) 3、佛学中的僧肇就剩般若无知论没有考过,重视!华严宗、维识宗或禅宗; 4、宋明理学部分朱熹陆王掌握知行观和格物说即可。张载、二程、王夫之、颜元、方以智要全面把握。其中如果按专题分则格物说注意王阳明、朱熹、王夫之、颜元、戴震和王艮; 知行观掌握朱熹、王阳明、王夫之;人性论此部分掌握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颜元、本体论部分注意张载和二程。 三、近两年试题分析 1、综合部分的题大题一般和中哲150试卷难度相当,基本是从中哲当年试题中抽选,但是名解较中哲的相对容易,亦有重合部分。 2、03年的题很怪,大题基本都是考过的真题,名解也有一半左右是考过的真题。但 是04年的就难了,而且已考题重复考的情况骤减。主要是大题偏向于考五行和周易的一些专题方面,可能与北大那个研究周易的姓朱的老教授有关。但是应该对你们影响不大。估计05年不会这么偏。 四、对比以往试题、实际情况的发展以及我掌握的信息我押的题 名解: 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坛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一、4、5所列名解)敬除其舍公羊三世说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 大题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卷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卷整理

————————————————————————————————作者:————————————————————————————————日期: 2

北大中国哲学考研试题总汇(整理) 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 绝四、三表、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94) 六府三事(96) 天爵(96) 四法界(96) 德性之知(96) 俱分进化(96) 《礼记》(00) 谶纬(00) 崇本举末(00) 习与性成(00) 体用一(00) 三理(01) 三张伪法(01) 三世说(01) 圆成实性(01) 质测即藏通几(01) 1.以说出故(04) 2.六派七宗(04) 3.守真存一(04) 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04) 5.知行常相须(04) 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05) 十翼春秋大一统、崇本息末、童心说、贞元六书(07) 八卦、忠恕、有待、征知(08) 先知先觉(09) 心斋(09) 二柄(09) 越名教而任自然(09)太虚即气(09) 致良知(09) 玄德、守母存子、一物两体、淮南格物、质测与通几(11) 1、虚壹而静(12) 2、崇本息末,(2007,2010)(12) 3、人副天数,(1994,2001)(12) 4、理一分殊,(2002,2005罗、朱的对比) 5、淮南格物,(2006,2010,2011)(12) 1.静因之道(13) 2.制民之产(13) 3.坐忘(13) 4.狂举(13) 5.罔直蒙酋冥(13) 6.见分相分(13) 7.人极(13) 8.德性所知(13) 9.淮南格物说(13) 10.四几(13) 中

[北大中国哲学试卷--集合]

北京大学 1996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名词解释: 六府三事、 天爵、 四法界、 德性之知、 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200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 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 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 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 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 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三理 2、三张伪法 3、三世说 4、圆成实性 5、质测即藏通几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 分) 1、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2、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3、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4、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三、论述题(20 分) 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 200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伦理学专业 名词解释[不全] 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 《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5 分x4 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 二简答 8 分x5 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 三问答 35 分x2 国内考生前3 题选2,外国考生4 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 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3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 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 简答题 1,《道德经》 2,公孙龙 3,天命之谓性 4,斗莦之性 5,裴頠 6,天人交相胜 7,四法界 8,《传习录》 9,严复 10,《虺书》 二、论述题 1,试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同异。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博士入学北京大学哲学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2001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吴国盛 如下3题任选2题(每题25分): 1,试论波普科学哲学与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联系和分歧。 2,试论库恩的常规科学。 3,拉卡托斯(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3850298.html,katos)如何批评并且维护波普(Karl R. Popper)? 如下3题任选2题(每题25分): 1,按照海德格尔,笛卡儿的"我思"与近代科学的数学化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系?2,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意义。在他看来,近代科学是怎样丧失生活意义的? 3,谈谈"兴趣"如何制约"认识"。 研究方向:自然哲学与科学思想史 如下4题任选3题(每题25分): 1,试论机械自然观与近代心物二元论的关系。 2,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如何论证宇宙是一个球体?给出你的评论。 3,试评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宇宙有限性的论证。 4,伯特如何说明认识问题会成为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试作评论。 如下2题任选1题(每题25分): 1,I.B.科恩在《牛顿革命》一书中提出,构成牛顿革命之基本特征的是"牛顿风格"。请阐明科恩所谓的"牛顿风格",并以科学史上的一个案例来说明"牛顿风格"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2,达尔文的理论提出后,面临的主要科学难题是什么,这些难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非中哲专业 (共四题,每题25分) 一、孟子人性论及其论证 二、张载的气一元论 三、罗钦顺的心性论 四、方以智哲学中的辨证思想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招生专业:非西哲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词5分,共20分): 1、灵魂助产术;3、(斯宾诺莎讲的)实体; 2、唯名论;4、休谟讲的两种知识。 二、阐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共80分): 1、举例说明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学说如何体现出“对立”与“和谐”的原则。 2、芝诺反对运动的论证是否合理?为什么? 3、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德性?分析他的德性观与他的自然观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C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B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范》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C 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 B、齐物论 C、逍遥游 D、“合同异” 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A A、“虚壹而静” B、“静观玄览” C、“静因之道” D、格物致知 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D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子 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A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D、“明于天人之分” 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C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D A、物不迁论 B、不真空论 C、般若无知论 D、明报应论 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A A、慧远 B、僧肇 C、道生 D、慧能 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C A、唯识宗 B、华严宗 C、天台宗 D、禅宗 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C A、形亡神灭 B、形神相即 C、形亡神不灭 D、形质神用 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C A、公孙龙 B、惠施 C、墨子 D、后期墨家 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D A、本无宗 B、即色宗 C、幻化宗 D、菏泽宗 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B A、《管子》 B、王充 C、桓谭 D、范缜 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B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16、“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是---------在形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A A、《管子》 B、荀子 C、王充 D、范缜 17、“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B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18、“参验”的认识方法是---------提出的。C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19、------------在人性问题上坚持了人性的同一性。D A、性善论 B、性恶论 C、自然人性论 D、性三品说 20、下列著作中对于“三纲五常”给予详细而明确论述的是------------。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