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市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分析报告

北京市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分析报告

北京市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分析报告
北京市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分析报告

北京市“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专题分析报告

姓名杨宇宁_________

班级:_资环二班__________

学号:_____2010010305235 ______

2011年六月

前言

首先要强调人口、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它们关系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问题实质就发展的问题。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使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出现资源短缺、人口急剧增加有迫使人们不择手段地扩大向大自然的索取,从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众多的人口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后,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受影响之后,有迫使人们进一步的去索取资源、破坏资源。

1 北京市人口状况分析

1.1总体趋势分析(1978-2009年)

图1-1为北京市从1978-2009年的人口数量折线图。

图1-1

根据图1-1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从1978到2009总体上是持续增加的,从1978年到1994年增长保持平缓,常住人口总数从871万增长到1125万人,1994到1996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达到了1260万人,96年到1999年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在1240万道1260万之间,2000年到2009年之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在2009年达到了1755万。我们还可以得到1978到2009年之间人口增长中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为主,且呈增长趋势,乡村人口较少且在逐年下降。

1.2 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图1-2为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饼状图

图1-2

根据图1-2可以知道2009年北京常住人口中数量最多的年龄段为25-29岁,占抽样总人口的11.6%,最少的为89岁以上的老人,占抽样总人口的0.2%。在抽样调查的31486人中男性占51.1%,女性占48.9%,以20-55之间人数最多,其他的0-20、55以上的人数居少。

1.3 人口预测分析

人口预测常用的方法有:

(1)人口总量趋势外推模型:即由人口数量折线图的发展趋势来预测下一年的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

未来五年北京市人口预测:

根据1978-2009年的人口折线图,,预测在自然状体下北京市未来五年的人口数量在2200万左右。

2 北京市资源环境状况分析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北京自然条件: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20秒,东经116度25分29秒。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气候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年均气温12.5 ℃,1月份平均气温-4.4 ℃,极端最低气温为-21.7 ℃,7月份平均气温为25.8 ℃,最高气温为41.6 ℃。年日照数2662小时,无霜期211天。年平均降水量628.9毫米,集中于夏季的6-8月,降水量为465.1毫米,占全年降水的70%;冬季的12-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1 %。因此,夏季雨水多,春秋干旱,冬季寒冷干燥是该区的气候特点。受地貌、气候、土壤等备件的影响,区内植被呈垂直性分布规律。海拔800米的中山地区,一般生长着刺玫等野生植物,覆盖率达60-70%;海拔300-800米的低山地区,主要为油松、山杨等人工栽培的林木,覆盖率达30-40%;海拔70-300米之间,多为人工栽培的苹果,梨、杏等果树和油松、侧柏等;平原地带主要是农田栽培,以蔬菜、水稻、小麦为主,此外还种植有杨、柳、槐、榆等树木。

北京社会经济条件:北京是综合性产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第三产业规模居中国大陆第一。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人均GDP达到67,612元人民币,在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市。北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8.3亿,2743.1亿和9004.5亿元,第三产业规模居中国大陆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8%。当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6738元,比2008年增长8.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986元,增长11.5%。北京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2009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53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完成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0%的任务目标。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2%和32.4%,比上年下降0.6个和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水平继续提高。按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标准,北京已达到“富裕型”社会,但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在北京同样存在。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均在北京。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金融业巨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在北京。中国人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等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均设在北京,北京同时还聚集了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总部,其中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大量境外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中国地区总部。

2.2环境容量分析

2.2.1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介绍

环境容量的计算一般采用多用箱式方法进行测算,但是根据北京市实际和获取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情况,该计算模型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本专题规划以国家环境质量容许标准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模型结合极限评判法对吉林市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过程中,选用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3个环境单要素分别对北京市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以及噪声环境容量进行评价。

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K

j K j K j S C P

式(2-4)

式中:

P jK ——j 要素K 项指标的环境质量指数 C jK ——j 要素K 项指标检出的平均浓度; S jK ——j 要素K 项指标的环境质量容许标准。

2.2.2环境容量计算与分析 (数据皆为2009年数据)

(1)大气环境容量

结合北京市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现状,从主要空气污染物的角度出发选取三项指标作为大气环境容量的评判指标,分别为:二氧化硫(SO 2)浓度指数,二氧化氮(NO 2)浓度指数,可吸入颗粒物(PM 10)浓度指数。

表2-1 北京市市区大气环境容量评判指标 环境容量 类型 评判指标

实测值 (mg/m3) 国家标准值 (mg/m3)

大气环境容

二氧化硫(SO 2)浓度指数

0.034 0.06 氮氧化物浓度指数

0.053 0.05 可吸入颗粒物(PM 10)浓度指数

0.121 0.1

从上表可以看出,评判指标之一可吸入颗粒物(PM 10)浓度指数为1.121,氮氧化物为0.053。根据极限评判法得出,北京市市区大气环境容量超载,其中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2)水环境容量

根据北京市市区重要水体污染调查情况,我们选取了如下四个指标对北京市市区水环境容量进行评判,具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BOD )浓度指数、化学需氧量(COD )浓度值数、pH 值环境质量指数、石油类浓度值数。

表2-2 北京市市区水环境容量评判指标

环境容量类型评判指标指标值

实测值

(mg/L)

国家标准

(mg/L)

水环境容量

生化需氧量(BOD)浓度指数0.59 1.76 3 石油类浓度值数0.88 0.044 0.05 pH值环境质量指数0.86 7.31 8.5 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值数0.37 5.5315

从上表可知,北京市市区水环境容量的各项评判指标对应环境质量指数均小于1,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限定范围之内。这就说明,目前北京市市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尚在水环境允许范围之内,水体质量较好。

3 北京市人口环境承载力分析

3.1 人口环境承载力介绍

人口环境承载力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3.2 土地资源水资源分析

现在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2,不及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下限的1/3。全市有可利用土地161万公顷,已利用土地达14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万公顷,仅占可利用土地的11.1%。

3.3 能源结构分析

北京是以燃煤为主的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1986-1996年的10年间,北京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2番,市区面积由388平方公里增加至488平方公里,常驻人员增加了100万,使得北京市的能耗迅速增加。“八五”期间北京市每年平均煤炭消费量为2573万吨,排出SO2和烟尘分别为36.73万吨和26.66万吨。1995年煤炭消费量已达2680万吨,1997年煤炭消费2760万吨。现有工业锅炉20000台,小煤炉10000个,采暖期比非采暖期多耗煤500万吨。北京市不仅能源消耗总量大而且燃煤比例过高。更重要的原因是,仅占全市总面积2.8%的市区内,

集中了全市50%的人口和60%的能源消费,使市区大气污染,特别是SO2,和烟尘污染十分严重。所以从能源结构上来说北京还是以煤炭为主。

3.4 综合分析

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来看,北京市的人口最好是保持2300万左右。人口承载力有很多因素,但是在北京,最重要的还是水。北京地处我国最缺水地区,在各种地方性资源中,水是最为短缺的。假定北京用水效率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到2020年,如果不以牺牲人民所期望的环境质量和现代化生活质量为代价的话,北京最多能承载的常住人口大概在2300万以内。目前北京人口在1800万左右,也就是目前还没有超标,但是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如果不控制人口的数量,在不久的将来北京人口数量超过2300万是很容易的。

4 北京市人口可持续发展对策

4.1控制人口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北京市要想发展经济建设,首先要控制人口的数量,通过严格实施计划生育的要求。提高进京户口的门槛,购房条件等等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北京市的人口数量。

4.2节约资源

资源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动力,而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环境的进一步破环,人们向大自然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而资源大多又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北京必须提倡保护资源,节约资源,除了采取法制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大力维护自然环境之外,还要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科技的建设。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借助法律法规,把建设、物业、城管等相关部门全部统一到节能环保的“第一理念”中,明确法律责任,把节能环保提升到“法制化”高度。

4.3环境保护

近年来,根据北京地区的地形地貌及人们活动空间逐步分化为西部和北部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城近郊区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区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本市以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饮用

水源为重点,着重加强了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有益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全市生态状况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1.制定实施了有关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指导方针基本得到贯彻落实。

2.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建设项目,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防风治沙工程、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国家级重点地区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本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截至2000年底,全市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000余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60%。流动沙丘全部消灭,林木覆盖率达到43%。

3.加强了农业生态建设,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大兴、密云两区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验收,平谷、怀柔两区县被列入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市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县达到9个,留民营生态村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嘉奖。

4.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截至2000年底,全市已建成1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

5.27%。建成15个市级和区县级森林公园。全市共有陆生脊椎动物420种,其中65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初步统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已达142种。

5.城市园林绿化成绩突出。城区道路两侧建设了绿化带,共建设万米集中绿地26块,开展了庭院绿化、拆违还绿、拆墙透绿等美化绿化工作,市区绿化隔离地区片林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

6.34%,人均公共绿地8.68平方米。

老龄化来袭模型-经济与人口结构

数学建模训练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马维新 2. 钟也磐 3. 成博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12年 08 月 19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数学建模训练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人口结构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人口结构、退休政策、生育制度做了一定分析,合理预测我国人口发展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问题一,我们确定了六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六个因素下的十二个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找出十二个指标和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并根据关联程度的大小对十二个指标和人口结构中的城镇化率、性别比例、老龄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做了排序: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劳动力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受教育程度>老龄化程度 城镇化率>性别比 问题二,我们分别用logistic模型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利用熵权法对两个预测结果进行加权,得到最终预测结果。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下列哪些地区 A欧洲一些国家B北美洲国家 C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D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2)下列现象中,与人口增长过快无关的事 A毁林开荒,过度放牧B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C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D 就业困难,住房紧张 2、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 A温室效应B水污染C水土流失D 酸雨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2)过度开采地下水 (3)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4)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 化碳 A (1)(2) B (3)(4) C (3)(2)D (1)(4) 3、长江沿江经济地带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 A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变 B 水资源不足C劳动力不足D 能源不足 4、图中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①④ B ①③C ②③ D ②④ 5、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优先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开 工建设,“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是 A展现我国世界一流的铁路修建技术水平 B节约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 C投资大,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D 防止环境污染 6、下列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A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B 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D 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7、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著名高原的地表景观,造成 这种千沟万壑的地标形态的原因是 A农民修筑梯田B 水土流失严重 C大规模开采煤矿D大量取土烧砖建房8、青藏地区丰富洁净的能源指的是 A铀矿石油B地热能太阳能C 煤水电D 水能天然气 9、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事 A上游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上游水能丰富,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严重 C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D 下游的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10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 沙尘暴C 台风D 地震 11、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取的做法是 A植树种草,整修梯田 B 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放牧的牧畜数量 D 开垦陡坡,扩大耕地面积 12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所示的景观,出现在黄河的 A上游 B 中游C下游D 源头 (2)形成该图所示的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C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 内蒙古草原严重沙漠化 13、能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B 缩减农田面积以减少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 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14、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与人们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有关,能够最有效的减轻这种天气灾害的人类活动是 A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B 退耕还林还草 C适当增加草场载畜量、提高草场利用率 D不断开垦草原,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 15、下列人类活动方式可取的是 A在内蒙古草原上垦荒种粮B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C在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D在青藏高原上发展畜牧业 16、我国土地面临的问题是 A由于大规模造林种草,使耕地迅速减少 B近几年来,我国土地资源没有发生变化 C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吞,盲目开发,使耕地面积快速减少 D由于大规模开源,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多力量大”思想影响下,建国初期我国产生了一波婴儿潮,如今已经步入老年。加之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由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劳动力逐渐减少,而退休人口逐渐增多。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审时度势,根据人口结构特点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人口(劳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相关经济学理论中也提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等学者都提出了人口增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因此二战结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但是人口并非越多越好,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临界点。人口结构的变迁对经济发展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加速显现。 1我国人口结构特点与变化测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凸显,近年来关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的研究成为热点。尤其是2012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绝对数量首次下降后,人口红利的消失与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会背负着一定的包袱。但近年来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逐步转型升级的时期,正由投资、出口主导型经济向消费、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人口结构作为影响经济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重要变量,研究人口结构特点、预测其变化趋势,对于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特点。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所有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等,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年龄结构。人口结构特点能够准确反映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和变化趋势,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首先在人口年龄结构上,1983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生育质量和平均寿命有效提升,但是也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的困境。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为1.5亿,占总人口比为10.8%。世卫组织将“老龄化社会”定义为65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摘要;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人口质量受到多方关注,通过了解人口质量和中国的人口质量现状及其提高,能使中国社会经济得以长期发展,在经济现代化的竞争环境中,得以腾飞! 关键词;人口质量;中国人口质量;优生;教育。 从是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和思想,文化科学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地区人口综和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它是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 测量人口质量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有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水平,残疾人口所占比重,青少年身体发育指标,教育水平指标,死因指标。间接指标反映了一国或一地区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的社会条件。有医疗卫生和保障的普及程度,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体育事业的普及程度,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图书和报刊的出版发行量,环境监测状况与污染指数等。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此研究分别产生了优生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优生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的‘优良’和‘生育’的组合。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人口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受到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它使人口质量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邓小平说过;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是人类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口质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不仅在客观上要求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且也提供了保证人口质量不断全面发展的客观可能性。恩格斯讲过:"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框的社会"将"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5页)列宁也指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人口以其过快的增长,巨大的基数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进入新的时期,我们面临着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人口态势也已经终结了以人口快速增长为主要标志的阶段,呈现诸多新的特点,其中,人口结构的突出性问题受到我们的关注。因此,找到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国情,发展经济。 历史上对人口结构(人口因素,生育率等)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思考始于斯密,他指出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关键因素,还指出经济增长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分工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贸易则是专业化进一步演进的前提。斯密并没有清晰得给出经济增长的产生机制,而且在斯密的模型中,也没有明确地设计经济增长是如何与人口因素发生联系的。 发端于此的大量经济研究普遍发现了经济变量,诸如人均收入、工资率等与生育率的重要联系。自古典经济学诞生以来,人们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马尔萨斯模型到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明确提出了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却由于经济学理论尚未成熟,而未能阐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第二阶段,也就是索洛-斯旺模型和拉姆齐模型所描述的,人口增长率虽然影响经济的稳态增长水平,但人口增长率是经济系统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也未能明确说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第三阶段,在增长模型中经济发展也影响家庭生育率的选择,也就是说,生育率等人口因素是生于经济系统的,并以此为新增长理论构建了微观基础。 在这里我们所指的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然而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于是我们将人口结构的划分标准定为年龄。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的因素有多个: 一、国家的生育政策。我国自建国后的生育政策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这一时期中,人口快速增长,并且国家并没有任何管制或者限制人口数量的政策出现。 第二阶段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增长受到了最高层领导的关注,一场没有任何理论争议的“人口革命”——计划生育实践轰轰烈烈地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理论依据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在2001年,国家已经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一国的生育政策是对人口结构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人口出生率政策控制上,不同时期的人口出生率不同,由此也改变了后来几十年的人口结构。 二、民众的生育观念。民众的生育观念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 (一)民众对新生人口性别的偏好。中国自古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在今天这一思想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是民众受一些突发性的因素影响,造成突然性的大规模人口爆发等改变人口结构。如2000年的“千禧宝宝”潮和2007年的“金猪宝宝”潮,这样的人口潮使得在这一阶段出生的人口呈波峰状爆发。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正文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人口以及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演着双重角色。作为生产者,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消费者,人口处于消费主体地位,体现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承载者。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以人口和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前提,一国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特征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了解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也是面对严峻现实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做好人口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因为经济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同时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方面,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力”,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适度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各地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人文背景和人口素质状况等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也将会不同。因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小,适度增加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迫于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中国人口质量及其优化

南京邮电大学2017-2018学年 第二学期 《人口社会学》期末考查 题目中国人口质量及其优化 院(系)社会与人口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B161302 学号B16130226 姓名殷田辉 指导老师潘金洪 2018年06月18日

《人口社会学》授课教师成绩评定表

中国人口质量及其优化 摘要:人口质量(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的 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状况。人口质量反映了人口群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并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空间分布不均匀、人口质量偏低、人口老龄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国人口质量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减缓了提升中国人口质量的脚步,进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发了很多矛盾。中国人口质量问题亟待改善。 关键词:人口质量;教育;制度;大众观念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凭借GDP1.33万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之前的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左右,十一五期间更是接近11.2%,被世界称为“中国速度”。经济的增长是离不开人的,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经济增长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密不可分。 一、我国人口现状分析 当前,世界人口分布有以下特点:1、人口分布不均衡,亚洲人口最多,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是人口分布密集之地;2、城乡分化,20世纪末有二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城市中,现如今这个比重则会更大。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与世界人口分布有相似性,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口基数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6年底,我国年末总人口达到了13.8271亿人。其中,男性人口为7.0815亿人,女性人口为6.7456亿人; 2、中国人口男女性别比失衡比较严重,我国男女人口性别比大致为105:100,这与2010年人口普查性别比基本相同; 3、我国的劳动力较为充足,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我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4.5%,也就是说大约有10.3亿的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4、人口分布不均衡。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沿海多,内陆少,城市人口分布密度大,乡村人口分布密度小。2010年,中国城市化人口为6.6557亿人,农村人口为6.7415亿人,这一数据逐年在发生着变化,但发展趋势是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城市人口会持续增长,农村人口会有所下降; 5、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人口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4933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0.8%,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严重老龄化社会,政府养老投入金额越来越大,社会负担加重,影响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还要有创造财富的环境条件。未来的下一个30年中,我们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7%—9%的经济高速增长,要满足13.33到15.5亿人口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还包括他们就业手段和场所的投资和建设,中国目前现有,甚至是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能满足吗?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说,显然是支撑不住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严峻。 人口规模太大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 人口超过适度规模太多。按照主流人口和经济学家们的测算,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容量在6 .5—10亿之间,适度人口规模应当在这个范围内。2009年底中国人口规模已达13 .34亿人,2040年保守估计可能会达到15 .5亿。目前,中国人均耕地排在世界倒数第6位,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排在孟加拉和越南之后,为倒数第3位。中国供生活和发展的优良国土比例不大,从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划一条直线,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西部64%的国土上,而95%的人口生活在东部36%的优良国土上。如果仅按东部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364人,排在孟加拉(1102人)和印度(393)之后,为全球第三位!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两难选择。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至今少生育了3—4亿人口,为平衡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未来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看来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改变政策,放开生育,2040年人口规模可能达到16 .5亿,甚至更多,从而形成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更大的压力,国力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未来也会存在人口年轻的红利下降,养老成本上升的问题。 水土不堪重负与生态环境不佳 有限的国土不堪巨额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中国有全球近20%的人口生活在全球6.44%的陆地面积上,而且人口承载的压力集中在东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还有30余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只占6.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92万平方公里,受污水、固体垃圾和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草原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为13 .5亿亩。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耕地质量不高并被严重污染,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严重,村庄分散性密集占用耕地过多,国土灰黄不堪。 目前的淡水资源供给相当紧张,并且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越来越多地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缺水在300—5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在正常年份中,缺口达60亿立方米,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667个城市中420个缺水,共计105亿立方米。从2008年对2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的不完全调查看,共有漏斗81个,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并且其趋势是,下沉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而且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对200条干支流的409个断面检测,Ⅳ类和Ⅳ以下水质断面占到45%,28个国控重点湖Ⅳ类和Ⅳ以下水质的占78.6%。 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村庄分散不成规模,管网和污水厂投资太大,在经济上几乎无治理的可行性。由于农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业化肥农药面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污水灌溉耕地,农业养殖粪便污染,加上村庄生活及废弃物污染,导致农村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广西人口质量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质量的作用已在代替人口数量的作用,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正在明显上升。 一、广西人口质量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人口的身体素质不断增强1.广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 人口寿命是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后的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70-74岁之间稳步上升,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70.09岁增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74.00岁,增幅达3.91岁。在四次人口普查中,广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2、2.53、1.89岁和0.50岁。 2.广西婴儿死亡率有所下降 广西“六普”的婴儿死亡率已由“四普”的40.40‰下降至“五普”的27.59‰和“六普”的17.00‰,“五普”比“四普”减少了12.81个千分点,下降了31.71%;“六普”比“五普”减少了10.59个千分点,下降了38.38%。 (二)广西人口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1.广西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1)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1982、1990、2000、2010年四 次人口普查,广西人口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37、6.30、7.60和8.82年。由此可见,广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次提高0.93、1.30、1.22年,“五普”和“六普”人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与全国持平。 (2)从接受各种文化教育的构成看, “四普”中接受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以上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是62.74%、26.67%、9.49%、1.10%;“五普”中接受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是48.63%、37.50%、11.11%、2.76%;“六普”中接受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6.22%、44.32%、12.62%、6.84%。接受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 “五普”比“四普”降低了14.11%,而接受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10.83%、1.62%、1.66%;接受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六普”比“五普”降低了 12.41%,而接受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程度 的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6.80%、1.51%、4.08%。这说明广西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的比重最大,受教育层次较低。 (3)从每十万人所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看,“四普”中每十万人所拥有的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为45077、19161、6816、792人;“五普”中每十万人所拥有的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为42038、32422、9605、2384人; “六普”中每十万人所拥有的小学、初中、高中或广西人口质量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 赵菊花 (广西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近年来,广西人口质量虽然提高较快,但总体上文化层次不 高,就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偏低,青壮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为了促进人口质量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广西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关键词]广西省;人口质量;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9.27[文献标识码]A TheRelationbetweenPopulationQualityandtheCoordinatingEconomyDevelopmentinGuangxiProvince ZHAOJuhua Abstract:Populationqualityplaysadecisiveroleineconomicdevelopment.Inrecentyears,thepopulationqualityofGuangxihasrisenatspeed.However,thetotalliteracylevelofthepopulationandtheeducationdegreeoftheworkingpopulationislow,andtheliteracyqualityofyoungadultsneedstobeimproved.Inordertofacilitatethedevelopmentofthepopulationqualityandacoordinatingeconomy,Guangxishallputgreateffortineducationtoincreasethetotalliteracyleveloftheresidentsandinmedicaltreatment,publichealthcareandsocialsecuritysystemtoimprovethephysicalqualityofthepopulation. Keywords:Guangxiprovince,populationquality,economy,coordinating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2-10-23 [作者简介]赵菊花(1970-),女,广西昭平人,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应用统计。[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立项科研项目: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1204LX37)。 第2012年第11期(总第409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1,2012 TotalNo.409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11-0082-0282--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人口质量的现状和和对策 摘要: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我国人口质政策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这其中,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受教育水平出生人口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正文: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相互关系 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人口范畴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个是量的方面一,个是质的方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首先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时代的人口数量都是具有一定的质的数量离开一定的人口质量或者说没有人口质量的人口数量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人口质量都是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离开一定的人口数量或者说没有人口数量的人口质量也是不存在的。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质量的高低常常是互相制约的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甚至会阻碍人口质量的正常发展。因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不利于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反之如果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使其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然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口质量低下不利于控制和调整人口数量,难以使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反之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它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前提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互相转化互相替代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看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家庭的收入资源为既定时,如果它的生育抉择倾向于增加孩子数量时能用于提高孩子素质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数量的增加替代了质量的提高反之如果家庭的生育抉择倾向于提高孩子素质时能用于增加孩子数量的资源必然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质量的提高替代了数量的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在数量上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在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推动下。宏观上存在着促使家庭的生育抉择有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的趋势。 二,人口素质概述 1.人口素质的定义 人口素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日本人口问题审议会1971年对人口素质的定义是:作为集团的人的遗传的素质形质性格智能或教育程度等各种属性,换句话说是对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的能源的状态等的机能侧面的各种性质的综合。前苏联学者瓦连捷伊等人的定义是:表现人口本质人口特殊性和人口规定性的那些本质特征的总和。人口质量就是使人们的劳动能力同它赖以运用起来并发挥出来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并把这种适应关系保持下去的一种方式,它包括整整一套表明人口及其最重要部分劳动适龄人口的特征,这些特征指的是人口教育水平人口职业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变动以及多民族国家中通晓一种或几种民族语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