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汇报内容由5部分构成,头尾为对本书的相关介绍和本组对此书的一些认识。其黑色体字为本书的主要部分。

.相关介绍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作者格雷戈里(K.J.Gregory)是伦敦大学地理系荣誉退休教授、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伯明翰大学名誉教授、利弗休姆基金会(Leverhulme)1998—2000年荣誉会员。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悠久, 对于其在各个社会阶段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及其潜力的总结对激励青年自然地理学者思考该学科正走向何处或是该走向何处都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国内的学者和学生了解国外地理学思想, 在蔡运龙教授等学者的精心校译下,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K.J.Gregory, 2000) 中文版《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得以在2006 年8 月出版。

蔡运龙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1982年获贵州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地理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管理、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环境变化的人类方面、可持续农业等。

该书是英国地理学家肯·格雷戈里对其1985 年撰写的The N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一书的重新修订。以1850 年以来西方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为线索, 从新的视角对自然地理学性质变化的历史阶段、近今途径、新千年的趋势及未来自然地理学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甚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对国内自然地理学者拓展学术思路、探索未来发展的思路有重要价值。

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资源与环境管理》,《城市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方法》,《现代地理学思想》,《当代地理学要义》等。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3\4\5):第一部分涵盖了1850—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结论部分为未来自然地理学提供了一种视角,为其发展提供了一个背景。

第一篇导论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导论篇概括了各时期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剖析了西方自然地理学地位的变化历史及其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7)自然地理学已经演变为许多相互交织的次级领域。

自然地理学的工作定义:

自然地理学专注于陆地表层及其外围的特征和形成过程,重视对于了解当代地球环境必不可少的空间变异和时间变化,其目的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怎样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学通常分为地貌学、气候学和生物地理学。它的研究需要数学模拟、统计模拟以及遥感方面的专门技术,它受益于与其他学科如地质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协作。在许多国家,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与人文地理学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篇勾勒了西方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线索, 分别对1850-1950 年和1950-1980 年两个阶段中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社会氛围、影响其发展的科学哲学思想、自然地理学各分支的发展重点及技术方法的革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介绍本章的结构

(2).奠定基础:本章勾勒了1950年前100年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线索。在19世纪,影响深远的程式化概念包括均变论、进化、探险和调查(2.1);而在科学和保护方面的发展则未得到迅速的采纳。对这些方面进行概括(2.1)后,又总结了地文学和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即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地理学和地貌学)主要的程式化进展(2.2),包括W.M.戴维斯(Davis)的影响(2.3)。指出了20世纪中期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2.4),随即概括了1945—1950年间的进展。

了解自然地理学就像了解环境一样,需要弄清楚它怎样发展到当前状态,为什么会发展到这种状态,由此可见本章的必要性。

2.1自然地理学所受之影响为了解自然地理学早期的发展,很有必要弄清楚1850年以后的背景,这期间许多非常重要而且有影响力的人物决定了人们对地球表层的整体科学思考。我们需要知道,地球科学发轫与“地球在公元前4004年产生,其表层的主要特征是一系列灾变性事件的结果”这一盛行信仰。对此,均变论概念和进化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又得到了探险发现的补充。

均变论该理论反对用灾变力量来解释环境,重视一系列均变,同时认为,正在进行之过程的持续均变未了解地球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均变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景观形成的灾变论思想,并且还传播了“现在是过去的钥匙”这一观念,朝着承认“现在的地球表层可以提供有关景观过程和机制的信息,并可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的思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进化论在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后的19世纪60年代早期,进化论这个概念—生物体某一物种或种族代

际演替特征中的相对渐变过程—逐渐充斥于整个自然地理学中。

探险和调查

(3).发展:科学哲学的发展直到1950年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受其影响,人们对于自然地理学的思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50年以前的自然地理学文献很少提及科学思想、认识论(知识发展的理论)或实证主义。1950年以后实现了伟大的觉醒,这主要通过归纳科学上的相关发展(3.1)、总结数量化的影响(3.2)、研究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主要进展(3.3)以及探察迄20世纪80年代自然地理学所达到的整体地位(3.4)来考察。在1950—1980年这期间,自然地理学的性质随着技术革命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30年间及其以后的出版物都一致认同,“自然地理学的实践者应不断从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意识中寻求清晰性、一致性和力量”。

3.2数量化自然地理学虽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关注理论和哲学,但此前已掀起了数量化热潮。首先,出现了几本包括统计技术和数学方法的相关书籍,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数量化的发展。起初,许多自然地理学家都没能充分利用数学提供的这一机会,或者没有认识到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但总的来讲,研究者们还是在努力挖掘为地球科学家提供的材料。第二类对数量化大环境的形成做出贡献的,是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一些书籍。紧随《地理教学的前沿》,出版了《地理学中的模型》和《地理学中的网络分析》等书。

数量化的出现导致几方面的结果:

寻求新的统计技术并应用于自然地理学,但有时不够关注数据的质量,在用相关技术来探究问题时,也不够关注程序化的细节;

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的拥护者得到了一连串技术,但有时却没有真正的概念框架;

通过模型、系统和网络所获得的概念进展,有时成了各种技术之选择性表达的载体;

数量化的影响在自然地理学所有分支之间并不平衡。(书中列举大气圈、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的表现)

第三篇自然地理学的近今途径

第三篇说明了20 世纪后期自然地理学研究问题的不同途径, 分别从环境系统、环境变化、环境过程、人类活动影响及自然地理学的应用与环境管理研究等角度来对该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著作和文献进行全面归纳。着重从各研究专题由来、科学方法论、在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中的体现及该专题研究的焦点和待解决的问题等视角分析, 如在环境系统研究专题中提出系统动态应用研究的焦点是能流分析, 并对目前能量地理学、能量流动原则、生物力能学、自然环境力能学等经典观点的综述并提出应用方向。

4.环境系统 1970年以后,自然地理学的所有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成功地接受了系统方法所推崇的统一方法论。但该方法满足不了人们的所有预期,因此还需要在观念和方法上有所调整。本章概述了科学中如何开发出各种系统(4.1),系统方法在自然地理学中如何发展(4.2),系统方法冲击影响该学科各部分的方式(4.3),指出力能学如何为学科整合提供了一个焦点(4.4),最后,说明系统如何与模型联系起来,成为研究途径和概念方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5)。

5.环境过程从采纳系统论和力能学的观点看,或许很难想象自然地理学不把过程当作重要课题的时代了。理解下列内容非常重要:为什么需要对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5.1),怎样研究过程(5.2);此外,还须理解自然地理学分支中过程研究的重点是怎样发展和转移的(5.3),这些在空间(5.4)和时间(5.5)上对过程的格局有什么意义,最后将论及过程研究的新挑战(5.6)。

过程的格局尽管过程测量和分析通常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气象站台、土壤洼坑、侵蚀地点、流域盆地活着植物样方—展开,通常还需要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获得过程数据并加以分析。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分析已经可以做到,这是因为,第一,已采集了足够的过程数据,可以辨识国家和全球的格局;第二,国际合作弥补了过去数据覆盖、质量和一致性皆缺乏的状况;第三,遥感技术提供了足够的全球影响线索。

时间过程研究自然环境中的过程不可能离开时间,尽管乔利(Chorley,1966)区分了不受时间影响的方法和受时间束缚的方法。为分析起见,本书将时间序列分成四种类型:

连续时间,这意味着不停对的观测,比如河流流量的连续记录;

量子化时间,采用虚实段划分的时间,例如测量降水量的日或周;

离散时间,兴趣集中在时间的延续段和单位时间的时间频率;

采样时间,观测只能在特定的时期进行,例如测量植物时间生长的周。

6.环境变化环境变化、景观演化和景观年代学一直是自然地理学长期研究的论题,其主题与几条明显不同的途径相关,并包含创新的方法和日益适时的研究。早期的研究途径依赖已有的景观演变模型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两者在最初都似乎遭遇自然地理学家的严峻挑战,他们将重点放在环境系统、环境过程或人类活动上。然而,源于这三个途径也源于第四纪科学演变的各种发展增强了对环境变化研究的认识,也加强了令人激动的环境变化研究方法。本章概述早期的各种模型(6.1)和第四纪科学的基础(6.2);随后介绍促进了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各种成熟技术,包括测年技术(6.3);然后评价环境系统和环境过程研究在这方面的贡献(6.4)以及人类影响研究的贡献。最后,强调了与近今阶段环境变化研究的联系和多学科途径(6.5)。

测年技术由于各种新技术补充了长期适用的技术,导致测年精度提高,对过去环境条件的解释也更细致,使年代学的内容得以大大扩展。长期使用的技术包括:用以指示年度或季节韵律的湖泊沉积物纹泥分析;树木年代学的树木年轮分析很有说服力地与气候记录联系起来;地形的相对年代测定;孢粉学和包括非海洋软体动物类的其他微化石分析。其中的某些技术得以扩展开来,包括利用化石甲虫(鞘翅类)的翅鞘提供关于古环境气候特征的信息,因为翅鞘

类对湿润环境非常敏感。此类研究意味着年代学更加成为研究中心,而其他技术促进了地方性环境变化序列的重建。

多学科趋势人们担忧,更强专门化会无情地导致分裂生殖趋势,加剧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之间的分化,但这种担忧并未得到最近趋势的证实,有两类原因。首先,相似的模型和概念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因此在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之间造就了各种内部联系。其次,在外部也与其他学科建立了更多的联系。

第一种趋势即自然地理学内部的联系。第二种已出现的趋势是更广泛地联系与环境变化相关的几个学科。因为自然地理学各分支研究议程的主题在其他地球科学中已经凸显,有时甚至是从中引入的。

7.人类活动虽然整个20世纪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在增强,但在50—60年代以前并没有引起自然地理学家的深切关注。正如第5章、第6章中指出的那样,收到优先关注的是人类活动以前的环境变化,或者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过程研究。尽管人类—环境关系的论题始终没有远离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但上述局面仍然盛行,甚至对很多人一直是压倒的论题。本章简要介绍研究人类活动的先行者(7.1),然后评述用以建立起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研究的方式(7.2),继而是地球灾害研究途径(7.3)和提供地理研究热点的城市自然地理学(7.4),最后阐述对于自然地理学视野、内容和焦点所产生的含义(7.5)。

地球灾害荒漠化和其他一些全球尺寸的变化都是地球灾害的部分例子。正像人类影响程度的研究激励了自然地理学者转向应用研究一样,地球灾害研究也必然会改变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这种情况作为三个趋势的结果确实发生了。

(1)聚焦各种极端事件,因为它们的发生常常具有偶然性而且损失惨重,对它们需要设计景观管理战略,这与以往的规律性经验大相径庭。

(2)自然地理环境调查与相关社会经济研究的交叉,对水和《天气的价值》的聚焦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

(3)趋势核心是日益认识到现实世界与环境感知方式之间的差异,因为正是这种感知往往影响着决策,因而影响管理。

上述三个趋势共同构成了自然灾害研究的基础。

自然地理学中的人类影响研究至少开拓了三个方向

(1)走向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因为人类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为环境影响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与可持续性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2)全球变化的诸多方面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人类活动的全球因果已得到更彻底的认识

(3)各种研究更趋向于文化自然地理学,因为随着自然区域或天然生物群落已不复存在,处女地日益减少,而个人及公众特殊环境偏好与自然存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8.自然地理学应用与环境管理

虽然自然地理学家1980年前就在冷静地思考其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但更多的应用意识是在20世纪最后20年发展起来的。这部分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潜在的全球变化(第9章),于是需要思考未来环境会如何发展。从前面第4章到第7章所评述的有关论题的研究中,已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自然地理学应用领域,在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学前面都加上了“应用”这个形容词,从而成为很多著作的书名。自从《应用地理学》杂志于1981年问世之后,也发表了很多关于地理研究应用的论文。自然地理学的应用以及自然地理学家们参与的环境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发面:首先,通过研究设计,将自然地理学家特别从事的研究扩展到应用领域;第二,将自然地理学家的工作引导至管理和解决某些特殊的环境问题,有时还可发挥咨询作用。本章将考察应用自然地理学的发展(8.1),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中目前突出的应用类型(8.2),自然地理学家在咨询领域中的作用(8.3),进一步应用的潜力(8.4)。

8.1应用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至20世纪末,有关自然地理学应用的研究论文、综述和专著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反映在学术期刊《自然地理学进展》的内容中,其中不仅有越来越多的论文关注相关主题,而且大多数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展开论述,例如,英国农田的水蚀问题,英国气候变化对运输的影响,生物技术与环境质量等等。

这种自然地理学应用意识的增强至少归功于三种趋势。第一,在自然地理学的传统分支中,已经意识到有很广泛的研究内容可应用于当今的环境问题和环境需求。第二,更加直接和有意识地将科研和教学导向应用类型。第三,自然地理学应用的兴起与自然地理学家们的直接努力密不可分。

第四篇.新千年的趋势

第四篇展望未来自然地理学的趋势, 着重从考察全球尺度变化背景下的全球自然地理学和朝向文化性的文化自然地理学的前景来考虑。作者提出在未来全球变化研究中自然地理学家们应当把握的机会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了八个关键切入点。

(1)要继续在提供与全球变化相关的数据(特别是遥感数据)方面展开研究。

(2)要在建立普通环流模型与环境系统各部分模型之间的联系方面做出贡献。

(3)要进一部发展关于全球变化空间影响的研究和调查。

(4)要使自然地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能昭然于世,确保自然地理学家做出的贡献能改变人们的观念。

(5)要建立与个社会科学间的联系以有益于影响的评价,需适当地调整自然地理学家的训练。

(6)当务之急是把影响研究的结果宣传到本学科以外去。

(7)需要了解全部相互联系。

(8)自然地理学家应该发起召集其他学科的专家来一起著书立说和句型研讨会。

9.全球自然地理学

全球眼光的缺乏正通过很多方式逐步得到改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这是适当

且适时的,因为全球化已成为如此频繁讨论的一个论题,也是自然地理学家必须知道的一种变化驱动力。自然地理学家其实有关注全球的长期传统,例如关注全球气候、土壤和植物分类。最近出现了一些走向更综合全球途径的显著动向(9.1),例如在巨地貌学中就是如此,并被环境过程研究(第5章)、环境变化(第6章)、人类活动(第7章)和环境管理应用(第8章)中出现的若干趋势所加强。其潜力应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来认识(9.2),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全球数据库的出现和应用,都促进了相关进展。要特别关注全球变化情景,评论了自然地理学家的关联(9.3)以及“重新发现”环境的方式。这就导致最后考察全球尺度多学科背景下自然地理学家所做贡献的潜力(9.4)。

10.文化自然地理学

前面各章简述了自然地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可以认为这些方法已经足够。但是,很多趋势,包括走向整体性的趋势和质疑现存各分支能否完全覆盖自然地理学全部研究目标的趋势,都以为这需要审视一种更趋文化性的自然地理学(10.1)。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要脱离或削弱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而是要反映出类似该学科中人文部分促进了文化地理学的那些根源。文化的趋势并不完全是新事物,得到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中出现的一些线索(10.2)的支持。21世纪伊始,被认同为焦点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论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自然地理学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卷入环境设计(10.3)?这就关系到未来的文化论题(10.4)。

第五篇结论

第五篇归纳了自然地理学家们近今提出问题, 并提出学科发展的三个可能性选择等。

11.未来的自然地理学

根据前面各章以及自然地理学家发表的观点和自然地理学外界的发展情况,关于自然地

理学现在应该走向何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提议(11.1),这些提议可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三个重要选择的基础(11.2)。当然不能完全脱离自然地理学已采取的方向,必须提出和遵循一定的原则(11.3)。最后的阐述是对第1章绪言的回应(11.4)。

自然地理学遵循的原则

(1)强调空间观点

(2)力图模拟过去和现在的系统行为和相互作用,关注未来可能的趋势

(3)提高对使学科得以发展的方式方面的意识,以便根据当时可得到的认识,使任何

一次研究都能被感知和理解。

(4)不要丧失对紧迫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尺度问题的洞察力,以独特方式参与那些问

题的分析和解决,适当的时候发展环境设计方式

(5)避免那种把自然地理学归为莫名大口袋学科的折中途径,同时又要认同自然地理

学必须是一门综合学科

(6)知晓一门学科关注自然环境整体性并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界面的益处

(7)保持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并与之互动,加强合作,以保证调查研究的进行尽可能是多学科的或跨学科的(8)澄清自然地理学特定的学科目标,保证这些目标与其他学科和决策者沟通,并通过媒体与普通大众沟通

读后感

该书参阅了自然地理学一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国际学术文献和资料, 深入揭示了学科的发展历史、现今的研究途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注重科学思想、认识论的归纳分析, 在某阶段学科接受的科学思想和认识论对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方向和成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该书对学科的科学哲学思辨进行了细致分析。如影响19 世纪初至20 世纪自然地理学的均变论和进化论思想, 影响20 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思想的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及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任务等。

( 2) 贯穿学科发展中社会影响要素的分析, 若仅对自然地理学科的文献归纳总结, 难以形成对该学科由来及其解决途径的客观认识。作者在分析各阶段自然地理学发展时都考虑到当时当地的社会影响作用, 如特定时期各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背景、可获取的数据和技术进步、历史范式和作者特定的立场等诸多要素的考虑。

(3)以独特视角辨析学科的现今途径, 国内自然地理学研究进展多对经典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分别探讨, 该书则从自然地理学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贡献及其机会把握的角度, 对学科的现今途径进行分类, 分别从环境系统、环境过程、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的参与及自然地理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等五个角度来综合剖析, 使自然地理学者从一个全新的、现实的、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把握现今学科的研究焦点。

( 4) 重视对青年学者科学研究的引导, 作者不仅对一些热点关注问题提出引导性疑

问, 还在每章末对于研究内容的深化和趋势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题, 并附上相关读物, 指导青年学者深入探索自然地理研究的方法。

自然地理学日益关注环境变化与环境管理,作为对这样一门多样化学科性质的介绍,《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内容全面,文笔流畅,是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教学人员和学生的必读之作。

前言

致谢

第一篇导论

1绪言

1.1文献简介

1.2背景考察与关联城

1.3自然地理学的一种表达

1.4行文方法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奠定基础:1850—1950

2.1自然地理学所受之影响

2.2自然地理学各分支的滥觞

2.3地貌学与W.M.戴维斯的影响2.4建立于1945—1950年的方法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3发展:1950—1980

3.1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3.2自然地理学中的数量化

3.3自然地理学分支的发展

3.41980年的自然地理学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第三篇自然地理学的近今途径

4环境系统

4.1科学中的系统

4.2系统途径在自然地理学中的发展4.3系统方法的采用

4.4作为环境系统焦点之一的力能学4.5力能学、建模和过程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5环境过程

5.1聚焦环境过程

5.2过程研究的途径

5.3自然地理学分支中的过程

5.4过程的格局

5.5时间过程

5.6过程研究的地位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6环境变化

6.1景观变化模型

6.2第四纪科学

6.3包括测年的技术发展

6.4时间变化的概念方法

6.5多学科趋势

进一步读物

思考题

7人类活动:一个越来越盛行的论题8自然地理学应用与环境管理

第四篇新千年的趋势

9全球自然地理学

10文化自然地理学

第五篇结论

11未来的自然地理学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主题索引补遗

译者后记

学历与研究领域

1992年3月至1998年9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1995年5月至今,北京大学土地科学中心主任;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处处长;1999年6月至今,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2年6月至今,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地理学系主任;2002年6月至今,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会兼职

1999 -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7 -今,全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长;1997 -今,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农村系统持续性委员会持续性与农村产业工作组成员;1998 -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七、八届(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1996 -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1998 -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三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2001 -今,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土地资源分会副主任;1996 -今,中国科学预测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 -今,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1996 -今,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原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编委;1991 -今,《地理学报》编委;1996 -今,《地理研究》编委;1998 -今,《地理科学进展》编委;1995 -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委;2001 -今,《中国土地科学》编委;1996 -今,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4 -今,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6 -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1996 -今,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兼职教授;1996 -今,陕西财经大学兼职教授;1999 -今,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7 -今,贵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 -今,华东师范大学遥感、环境考古与人地系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1999 -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材地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分学科编委会委员);2001 -今,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地理新教材编委;2002 -

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地理学副主编;2001 -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2002 -今,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特邀咨询委员;2002 -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优先资助领域――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指导与评估专专家组成员: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届(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1988 -1991,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移民专家组成员;1996 -1999,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自然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5 -2000,国家土地管理局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6 -2001,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自然地理学教学指导组成员;1996 -2004,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8 -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七、八届(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1988 -2000,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编委。

所获奖项

获奖 1. 1990年,"贵阳市土地类型和自然区划"在《地理学报》1980-1988年度青年优秀论文奖中名列榜首。 2. 1991年,"地域结构、区域开发与土地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获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 3. 1994年,获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称号。 4. 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 1997年,在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2000年期间培育资助的跨世纪专门人才"奖中名列榜首。 6. 1997,获九鼎轩教学奖。7. 1998,获北京大学教学奖。8. 1999年,"矿区土地资源复恳技术与利用研究"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9. 1999年,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保护工作奖。10. 1999年,"小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小城镇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研讨会"优秀论文特别奖。11. 2001年,"黄河三角洲环境系统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2. 2002年,获云南省省校合作先进个人奖。13. 2002年,《地球科学导论》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4. 2002年,获云南省省校合作先进个人奖。15. 2003,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先进个人奖。16. 2004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可持续性的区域评价、区域战略及操作途径"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复习资料

讲义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 学前准背 1.常见化学元素和符号 2.常见元素化合价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口诀如下:“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 知识点梳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3类: ①物质状态的改变(气液固三态变化): 水的沸腾、水的凝结、衣柜里放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不翼而飞、病人输氧时钢瓶中液氧气化。 ②物质外形的变化: 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砂石粉碎、小麦磨成面粉 ③电、磁、声: 电磁现象、电热现象、灯泡发光、振动发声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蚀、酒的酿造、牛奶变质、矿石冶炼成金属、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照相底片曝光等等。(3)物理变化Vs化学变化:

A.铁锅生锈B.水的蒸发C.粮食酿酒D.酒精燃烧答案:B 例题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 冰雪融化 C. 灯泡发光 D. 石蜡熔化 答案:A 例题3.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炬成灰 B. 木已成舟 C. 铁杵成针 D. 滴水成冰 答案:A 例题4.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美酒飘香B.食物腐败C.切割玻璃D.水的沸腾答案:B 例题5.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属导电 B. 煤气燃烧 C. 干冰升华 D. 酒精挥发 答案:B 例题6.春节中的活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包饺子 B、看春晚 C、放烟火 D、贴窗花 答案:C 例题7.净化天然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蒸发B.挥发 C.过滤D.消毒答案:D 例题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蜡烛燃烧 C.黄金铸币 D.海水晒盐 答案:B 例题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气体逸出B.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产生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分子性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答案版

、中考回放 1.(2013?岳阳)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幵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 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 A.分子间有间隙 B .分子很小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 可分 【答案】C; 【解析】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酒精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交警旬到恃殊的酒精气味,与分子的旦它特性无关I故选⑺ 【考点】分子的特性、分子在不断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闻到某些物质的味道与分 子在不断运动有关。 2.(2014?杭州)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 .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 .化学性质发生变化D.分子 总数增加 【答案】B; 【考点】分子的特性、分子之间有间隙。 【点评】物质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气态分子的间隙〉液态分

子的间隙〉固态分子的间隙。 3.(2014?黑龙江)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分子体积增大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D.冰融化成水,说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闻到物质的味道,是因为物 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造成的;故A答案正确;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分子体积增大。分子的体积是 固定不变的,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乒乓球内的气体受热之后运动速度 加快,分子间的间隙增大,乒乓球内的气压随之增大,使压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故B答案 错误; c.分离菠态空汽舊懐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空气是由氮汽、牽气、二氧化碳、稱有气体和其他 成分组成的,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氮气和髦气的沸点不同,把氧气分离出来,也就是诜把氧气 分子肺选出来.这牛过程没步圧到分子分裂成原子的过程,故匚答嘉错误? D.冰融化成水,说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和是由水并子构亦 冰融化咸水,从需{观的吊匿分析,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尢而不是分子种类发主此变-故D 答案错误.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Word版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试身手】 1、(08潍坊)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的使用可以缓解石油危机。从甜菜或甘蔗中提取的蔗糖可以通过发酵产生乙醇。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甜菜的生长 B .汽油中加入乙醇 C .乙醇的燃烧 D .蔗糖的发酵 2、(08黄冈)下列叙述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冰融化成水 B .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 C .铜棒投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D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3、(08宜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棒融化 B .木材燃烧 C .湿衣服晾干 D .灯泡发光 4、(08临沂)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钢铁生锈 B .高粱酿酒 C .蜡烛受热熔化 D .用“84”消毒液消毒 5、(08南充)下列现象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变化不同的是 A .干冰升华 B .电灯发光 C .矿石粉碎 D .粮食酿酒 6、(08泰安)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花香四溢 B .海市蜃楼 C .百炼成钢 D .木已成舟 7、(08泰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气焊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⑤焦炭用于炼铁工业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8、(08温州) 5月17日,奥运火炬在温州传递。下列情景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 .彩旗飘扬 B .气球升空 C .火炬燃烧 D .声音远扬 9、(08重庆)节日里的下列景象伴随有化学变化的是 A .五光十色的烟火礼花 B .不断闪烁的霓虹灯 C .变化无穷的音乐喷泉 D .满屋飘香的茅台酒 10、(08青岛)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物质的溶解性 液体的沸点 晶体的熔点 酸碱性可燃性 化学性质

初三化学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练习(含解析)

2019年初三化学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练 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冰雪融化B . 燃料燃烧 C . 橙汁榨汁 D . 品红扩散 2.常温下,不宜用物理性质来区别的一组物质是() A.酒精和白醋B.铁粉和木炭粉 C.食盐和蔗糖D.氧化铜粉末和二氧化锰粉末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生铁铸造铁锅D.铜用于制造导线 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5.生活中许多变化都能产生热量,下列放热现象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A.木炭燃烧放热B.生石灰与水混合放热 C.白炽灯泡通电发热D.苹果腐烂发热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水的电解C.瓷碗破碎D.干冰升华 7.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B.木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水银的熔点低属于物理性质D.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化学性质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B.粉碎废纸C.切割玻璃D.燃放烟花 10.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气燃烧B.菜刀生锈 C.牛奶变质 D.瓷碗破碎 11.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些自然灾害中常常伴随如下现象,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房屋倒塌B.山体滑坡C.森林失火D.树枝折断

初中化学分子 教学设计

分子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分子及其性质课题来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 授课教师化学化工学院 王鹤 教学对象九年级上学期学生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物质的变化”、“空气的组成”以及“水的组成”等知识点,对化学学科建立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一定兴趣,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课题后将进一步探究学习“原子的性质和构成”、“元素的基本知识”等内容。因此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们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变化过渡到微观世界,进一步研究变化的本质。在整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宏观物质和日常现象入手,引入物质的可分性,展示科学家对分子的猜想及研究成果,确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进而通过实验探究,教师讲述,小组讨论,类比迁移的手段进一步探究分子的性质。 学情分析 本课题针对的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接触化学学科时间尚短,不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本节课开始,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和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将从宏观向理解微观世界过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接触较少,认识比较抽象,因此需要用生活总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做类比,也可与其它学科中的知识点做类比迁移,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具体化,进而直观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攻克难点。 教学策略 本节课所学内容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将引领学生从宏观的认知过渡到微观的探索。而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接触不多,有一定认知难度。因此我将用两条线索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明线----水 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作为主线,通过对水的分析以及与水相关的实验来确立分子的真实存在性,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的相关性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抽象的知识点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暗线----分子的性质 整堂课将以分子的性质为中心,引导学生们通过学科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小组讨论等手段,正确归纳并掌握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确立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 3、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自然现象和身边事例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2、学会运用实验探究、迁移、类比、归纳、小组研讨等方法从已知现象及结论学习新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 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 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 【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 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 1.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大米霉变 C.灯泡发光 D.铁钉生锈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 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 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盐酸除锈 C.冰雪融化 D.蜡烛燃烧 4.下列各图表示的变化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5.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 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6.“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的目标是在化学产品设计、制造、 应用、回收处理时,对环境没有或产生尽可能小的副作用。下列符合“绿色化学”内涵的是( ) A.某冶炼厂将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B.执法部门将收缴的假冒伪劣产品焚烧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开发新型燃氢汽车 7.在下列某种气体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气体 B.难溶于水 C.没有气味 D.可以燃烧 8.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金刚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 9.看了《2012世界末日》,许多人都感觉自然灾害的频发足以毁灭我们的地球,灾害中常有如下 现象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火山喷发 B.房屋倒塌 C.冰雪融化 D.山体滑坡 10.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 ①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③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④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⑤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 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11.发光、发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2.由于氢气是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通常用氢气充气球,氦气比氢气稍重,但性质稳定,不容 易燃烧。1999年深圳某商场开业庆典,该店外挂满氢气球,店的周围站满了入店的人。在拥挤中有氢气球被挤爆,遇到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导致约20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灼伤。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说明了氢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2)从安全角度出发你认为可用________________代替氢气填充气球,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如下实验: 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这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气体.此金属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过一会儿小球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 请你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反应中是否有能量变化.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量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 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

2010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第一单元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考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 1.(10福建省晋江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钛合金制人造骨 B.盐酸除铁锈 C.液氧用于火箭发射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10福建南安1.)下列各项产业群项目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B.钨的冶炼与加工 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橡胶的合成与加 3.(10,娄底1)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下列生活中的常见变化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B.冰雪融化C.食物腐烂D.铁钉生锈 4.(10陕西)9.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D】 A.绿色植物B.世博会开幕C.电解水探究D.相互划刻光合作用燃放烟花水的组成比较硬度 5.(10揭阳)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如右图)的主体 结构是用国产Q460钢制成的。下列有关Q460钢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 是 A.强度高B.能导电C.耐腐蚀D.抗震性好 6.(10肇庆市)4.下列物质质量增加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是() A.铜片在空气中加热B.敞放的固体烧碱C.露天堆放的生石灰D.干燥木材吸水7.(10南昌市)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烟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C.燃放烟花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8.(10南京市)5.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B.花生霉变 C.瓷碗破碎D.火药爆炸 9.(2010·辽宁鞍山,1)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司马光砸缸B.凿壁偷光C.火烧赤壁D.铁杵磨成针 10.(2010·辽宁鞍山,4)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B.“丝”含有的物质是纤维素 C.“泪”是指液态石蜡D.“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11.(2010·辽宁鞍山,1)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1.(2015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水的净化C.燃料燃烧。D.风力发电 2、(2015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A B.C.D。 8、(2014连云港)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 ) A.滴水成冰 B.百炼成钢。 C.木已成舟 D.聚沙成塔 9、(2014?江西)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A.可燃性B.导电性。C.酸碱性D.还原性 10、(2014?济宁)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A.氮气性质稳定保护气 B.酒精可燃性消毒剂。 C.食醋酸性除水垢 D.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11、(2014?达州)下列现象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B.铜丝导电。 C.固体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D.着火点40℃左右的白磷保存在水中12、在下列概念中,一定属于描述物质化学变化规律的是() A.汽化B.液化C.爆炸D.缓慢氧化。 13、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 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它物质

C. 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 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1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5、(2015?黑龙江)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刻划B.闻气味C.石墨导电D.鲜花变色。 1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干冰易升华 B. 浓盐酸易挥发 C. 氢气可燃烧。 D. 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17、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8、下列变化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有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B. 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 C. 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 D. 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 19、用于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热C.镁带变短D.生成白色粉末。 20、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A.可燃性B.挥发性。C.不稳定性D.还原性 2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烧碱显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 B氮气性质比较稳定——可充人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C铜片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22、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对下列现象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水加热到100℃也不分解 C.高锰酸钾(俗名灰锰氧)被加热后可以放出氧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水 24、阅读下列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 (5)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______.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如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时,则往往是叙述物质的某种变化.如“木炭在空去中燃烧”为化学变化. 二、误区扫描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白色CuSO 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 4 .5H 2 O,属于化学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 2和O 2 的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汽锅炉 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汽化。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 2 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 有少量的CO 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 2 CO 3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该物质的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 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 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降雨 B. 水分蒸发 C. 煤的分解 D. 药品研碎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A. 制作石器 B. 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使用火药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还原性 B. 状态 C. 硬度 D. 导电性 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分解而成为白色的硫酸铜,工业上精炼铜、 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制法 D. 用途 9.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切玻璃 B. 氢气冶炼金属 C. 天然气作燃料 D. 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金属铜能导电 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11.太和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面食代表之一。下列制作板面过程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擀面 B. 切条 C. 扯面 D. 煮面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1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菜腐烂 B. 煤气燃烧 C. 轮胎爆炸 D. 牛奶变酸

初中化学原子、分子、离子讲义

原子、分子、离子 知识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是按能量由低到高,离核由近至远的顺序分层排布的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电子能量:逐渐升高 离核距离:逐渐增大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周期表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及化学性质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一般<4易失活泼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知识点2: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原子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2、分类: (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原子失电子)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原子得电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 (1)离子符号:(离子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Na+、Cl-、O2-、2Mg2+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小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大2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 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特点:最外层稳定结构)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及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熟悉和掌握教材上讲过的内容和知识。 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 答案:D 3.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 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4.物理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5.解释下列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压强: (4)密度: 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

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7.化学变化还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思路解析:理解化学变化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答案:能量吸热放热发光 8.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____的体(状态)。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常见的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的性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答案:无色无味气木条燃烧更剧烈燃烧的木条熄灭 9.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是()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 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 D.开发氢能源 思路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物质。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C、D均属于新物质、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体现了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A是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选择A。 答案:A 10.(1)石蜡是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状态,密度______________ (大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原子结构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品红扩散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7.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0. 以下说法都是是错误的() A. 分子的体积比原子大 B.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C.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1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测试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11-01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A 化学变化—— B ) 矿石粉碎火药爆炸轮胎爆炸金属生锈熔化沸腾汽油挥发食物腐烂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镁条失去光泽用高梁酿酒可燃物燃烧湿衣服晾干铜抽成铜丝白糖熬成糖块油脂和火碱熬成肥皂泥土压成砖坯冰化成水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被液化燃放烟花爆竹海水晒盐 2.判断下列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A 化学性质—— B ) 酒精易挥发汽油可燃水可变成冰食盐有咸味空气无色无味银能导电钠很软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铁的熔点为1535 ℃木头能浮于水上氧气可以支持燃烧铜绿受热可分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粮食为原料可酿酒食物放置时间长了易变质 3.(2007浙江)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湿衣晾干D.食盐水的蒸发 4.(2007浙江)下列物质变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衢江大桥人行道边的铁扶手生锈了 B.甲同学将一大块橡皮切成两半,分一半给乙同学 C.春天,校园内的桂花树发芽了 D.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 5.(2005海南)实验室用双氧水(H2O2)制取氧气时,常加入少量的MnO2,MnO2在反应中起()A.催化作用B.吸附作用C.干燥作用D.还原作用 6.(2007年烟台)淀粉酶可以将人体不能直接吸收的淀粉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下图是淀粉酶对淀粉作用过程的示意图。对该过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酶起催化作用B.是物理变化 C.是化学变化D.酶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B.夜幕降临,珠江两岸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C.青铜受热融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8.(2007年河北省)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金刚石制作刀具B.水作溶剂 C.用16%的食盐水选种D.氧气供给呼吸 9.( 2006年无锡市)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采集野果B.钻木取火C.狩猎捕鱼D.缝制衣服 10.( 2006年无锡市)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B.金属铝制易拉罐 C.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D.铜线用于制电缆 11.(2006年安徽省)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D.电取暖器取暖 12.(2007长寿区)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初三化学分子教案

初三化学分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性质微观想象的形成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式,实验探究等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材料:醋、香水、纯净水、红墨水、酒精、黄豆、大米,烧杯(3个)、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请大家边欣赏这些漂亮的图片边看我做两个小实验 PPT展示几幅美图 实验1.红墨水滴入纯净水中; 2.把醋和香水滴在纸上。 现象:实验1中纯净水逐渐变红;

实验2中闻到有香味的是香水,有酸味的是醋。 师以上两个实验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当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有相应的“粒子”(副板)所构成的以后,这些现象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谁来解释一下实验1中为什么滴入红墨水之后变红了? 学生1红墨水粒子扩散到了水的粒子中 提问为什么我们通过闻到他们的气味就能判断出他们是醋或者是香水呢? 学生2因为在醋或者香水中他们的粒子扩散到了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因而使人嗅到了他们的气味。 师上述我们所说的这些粒子,在化学上我们称之为“分子” 板书2.1分子 讲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上一章学到过的N2就是由氮气分子所构成。我们呼进去的氧气由氧气分子所构成,那吐出来的CO2就是由什么所构成的? 学生二氧化碳分子 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时候,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变,那水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变? 回答没有 副板1.物理变化――分子不变 师而由分子所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它的分子去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举个例子:C在O2中燃烧时,C和O2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什么?对,二氧化碳是一种新的分子,那么C和O2的化学性质能不能保持啊?当然也就不能了。 副板2.化学变化――分子改变 过渡那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一.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是保持:“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释这个数据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我们全中国人都来数这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多久了?学要2万多年! PPT如果把水分子大小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师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