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面埋伏》教案1

《十面埋伏》教案1

《十面埋伏》教案1
《十面埋伏》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十面埋伏》:叙事曲体裁的琵琶独奏曲。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传统琵琶大套武曲。乐曲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中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以楚汉相争,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二、相关知识:

叙事曲:以某一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器乐曲,源于叙事歌,一般篇幅较长,内容富有叙事性和戏剧性。

叙事歌:叙事性独唱曲。

三、作品简析:

《十面埋伏》音乐的构思分为三个部分:(一)战前的准备阶段。(二)战中的厮杀情景。(三)战后的壮烈结局。

一段(1-5):战前准备

1、《列营》:

利用琵琶弹奏“轮拂”“扫”的技巧先声夺人,具有紧张、激烈的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战鼓雷雷,激昂高亢的长音好似军号声声,充分展示出古代战场的壮观场面。

2、《吹打》:

旋律豪迈壮烈与柔情哀婉,形象地刻画出将士们战前的复杂心情。

3、《点将》:是《吹打》后半部分的变化重复,描绘调兵遣将的情景。

4、《排阵》:

曲调简单、节奏规整,与《吹打》、《点将》的旋律形成对比,描

5、《走队》

采用“换头、合尾”的民间乐语,重复了《排阵》的曲调。

二段(6-8):战场厮杀

《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设下伏兵,气氛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氛紧张,音乐初步展开。

《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生死搏杀的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高潮。

三段(9-10):壮烈结局

《项王败阵》:

表现项王及其随从突围惊逃之状。

《乌江自刎》:

项王败阵后突围逃到乌江,终因寡不敌众,自刎身亡。此段还表现了项羽自刎前复杂的心情。

(省略的三部分《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第二十八课《十面埋伏》

赤峰市田家炳中学

邹艳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共7篇)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案编写要求 一、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2.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教学内容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 习基础。 3.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教材分析、深入,能对 教材进行精心加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4.开发和使用的教学资源符合教学学需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二、结构内容: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要求分课时写出课时目标,特别要具体写出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表述要具体、准确) (四)、教学过程 注意教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学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也要写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方法、方式、内容。同时还要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 三、教学案文本格式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四、教学案结构图表: 《课题》教学案 单位:年级:设计者:时间:联系电话 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反思编写要求 1.教学实录请用戏剧剧本形式编写(教师投影、板书,学生活动,学生状态、课堂气氛等用舞台提示标识)。实录应原汁原味、具体详尽地呈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在关键处有针对性的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点评,有条件的请参照网上或其他资料。 2.每个教学实录后均需附不少于200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梳理出成功处,并对不足处提出改进的做法。 3.内容、格式 《课题》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 执教时间:×年×月×日 执教班级:××学校×年级×班 执教老师:××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4.教学实录文本要求: 课题四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小标题加粗小四号宋体,舞台说明语言用括号标注,小四号楷体(gb2312),行距统一为固定值22磅,a4版面,边界默认。 说明:1.文件:一个课题建一个word文档,依次排列为:教学案(2课时)、教 学实录、教学反思; 5.命名:文件以课题+单位+作者命名。

欣赏十面埋伏

欣赏十面埋伏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 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书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片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相关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细读课文,分析片段 三、感悟课文,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二、合作探究,小组探究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三、老师带领体会课文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

2021年高中音乐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2021年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一、教学要求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活动设计为一周,课堂教学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①通过学生自主性的网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用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自主探究的网络学习 4 教学方法:实践法、自主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 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革。 2 琵琶的演奏技巧 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白居易的《琵琶行》②唐李峤《琵琶》 4《十面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 5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面楚歌” 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 8初步欣赏《十面埋伏》,了解《十面埋伏》各部分的内容 将学生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网,学生进行交流。 一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二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目《十面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文字说明。 (二)课前准备 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学生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网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子课件、话筒、电子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学生:启动学生机、耳脉,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三)课堂教学

十面埋伏说课稿

《十面埋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欣赏单一课《十面埋伏》(板书)。本课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四单元第二十八课。本单元共五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体裁音音乐乐作品的欣赏,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十面埋伏》是本单元的第二课。 一、《十面埋伏》教材分析: 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欣赏曲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而《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曲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该书第三单元第九课音乐与诗歌中,学生已学习琵琶协奏曲〈孔雀东南飞〉;在第五单元第三十二课中又出现了根据琵琶古曲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很明显地显示出承接的作用。 3、教学目标:《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①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②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③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4、教学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5、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在选择教法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以下教法: 1、情景创设法: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经常到山间海边观赏风光,清泉与波涛会使他产生许多灵感和创作欲望。这就是情景发挥的作用。乐曲《十面埋伏》是展示古战场上铁马金戈的战斗场面,这些场面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让学生去感受一些陌生的东西,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具体的做法在下文有详细的说明。 ⒉主题辅助欣赏: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弹奏或播放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聆听并熟悉,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有很大的作用。 ⒊分段欣赏法:乐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情节性很强的作品。对于这一作品我采用了分段欣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 怀柔三小缐亚平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实施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2.《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 共安排了四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2)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既有经验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高中音乐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一、教学要求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活动设计为一周,课堂教学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①通过学生自主性的网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用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自主探究的网络学习 4 教学方法:实践法、自主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 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革。 2 琵琶的演奏技巧 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白居易的《琵琶行》②唐李峤《琵琶》 4《十面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 5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面楚歌” 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 8初步欣赏《十面埋伏》,了解《十面埋伏》各部分的内容 将学生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网,学生进行交流。 一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二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目《十面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文字说明。 (二)课前准备 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学生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网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子课件、话筒、电子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学生:启动学生机、耳脉,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三)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5分钟) 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霸王别姬》这首歌曲,它与今天欣赏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相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课前,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对琵琶这一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尤其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年级六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 二.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垓下之战的故事,了解琵琶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思想 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一定想象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约5分钟) (课前请同学上网搜索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 师:同学们都非常厉害,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来分享给大家,谢谢你们。没错,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大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 (一)简介乐器-——--琵琶(约5分钟) (出示图片、实物)师:在欣赏乐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琵琶这个乐器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琴颈向后弯曲, 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 d e a 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 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 (一)初步欣赏(约10分钟)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 课时:1 课型:欣赏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舞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他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欣赏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 四、教学工具: PPT、音视频、黑板、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之前,请观看一张图片。大家猜一下这张图片描绘的是哪个电影?描绘的是哪两个主人公? 对,这张图片显示的就是。楚汉相争时,两位主人公,一个刘邦,一个项羽。那么楚汉相争时,决定性的战争也是非常著名的,就是垓下之战。那么我国琵琶作曲家根据这一历史题材创作了这首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那么接下来就有老师引领大家共同欣赏这首十面埋伏。首先咱们观看一个视频,这个视频的背景音乐就是《十面埋伏》。 整体感知:那么咱们先整体聆听一下这首曲子,聆听完以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你听完以后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舞曲,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种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

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例是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祝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运,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以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首乐曲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战前战中战后。那么战前又分为了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对这五个部分;战中分为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部分,战后分为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五个部分。但是现在在演奏时为了让听众不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所以经过历代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整理改编精简以后《十面埋伏》战后部分精减为追击、凯旋两个部分。 首先咱们欣赏战前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老师现场演奏)。 问题:听完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紧张恐怖地战前氛围) 接下来,聆听战中埋伏小站呐喊三个乐段。听完以后回答老师几个问题。 A.你是否感受到了埋伏的情境?为什么?(音乐的强弱对比) B.听完以后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为什么?(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壮烈战争场面,通过节奏、不和谐的和弦以及琵琶特有的演奏技巧和技法)。 最后赏析战后的部分,主要欣赏追击的部分。听完以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通过你的听觉感受和PPT上曲谱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场面(万马奔腾凯旋而归的盛况) 1.知识拓展:根据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在垓下决战这一同一历史题材创作的大型琵琶武曲为《霸王卸甲》 2.小结 3.作业:课下根据今天的欣赏手法自主赏析《霸王卸甲》

音乐鉴赏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关键字: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十面埋伏正文: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到了18世纪的清

朝,琵琶名家华秋苹在编辑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卷《琵琶谱》中收有《十面埋伏》。由于一些演奏家的不同艺术处理,所以《十面埋伏》的乐段编排略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基本一致。据我国现代国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传下来的演奏乐谱来看,《十面埋伏》共10段,三大部分。此曲的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变化万千。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16分音符走出,急促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

————————————————————————————————作者:————————————————————————————————日期: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年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通过教学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对琵琶有一简单了解,体会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思想 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高中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这首歌,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曲,那么有谁知道它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对,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公元202年“垓下大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 (一)简介乐器-——--琵琶出示挂图、实物 A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dea(6236) B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 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 (一)释题: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武曲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琵琶曲》乐曲表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核下大战,汉军以十面埋伏阵法,消灭楚军的威武壮烈场面。

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

琵琶曲《十面埋伏》研究综述 摘要: 作为一部经典的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作品,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音乐学家们争先恐后研究的对象。在这里,笔者从各种渠道大量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从创作、流派、审美、演奏技法及与其“姊妹”作品《霸王卸甲》的比较五个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十面埋伏》;琵琶流派;琵琶演奏;《霸王卸甲》;比较音乐学; 一、引言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琵琶大套武曲,主要讲述了秦朝末期楚汉争雄的故事。由于该曲的创作可追溯到明代,所以也已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下了无数优秀的演奏家、研究家和兴趣盎然的欣赏者们。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相关文献共五十九篇,精心筛选后还剩二十五篇,仔细阅读后从创作者、演奏风格、段落分析、演奏技法、与姊妹曲《霸王卸甲》的比较以及研究空白等方面总结出此文,虽较为详细却略显愚拙,还望多多海涵。 二、作者 关于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作者,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其中,在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过明代琵琶家汤应曾,认为他才是《十面埋伏》的真正作者,比如齐从荣在多年前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汤应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中就对此作出了简单的分析,认为“从汤的一生经历、《十面埋伏》的作品特点及所用音乐语言来看,此曲出于汤氏之手还是可信的”。 对此,笔者还找到了南京艺术学院教师赵后起的文章《<十面埋伏>作者辨析》。在此文章中,赵后起先生提到了汤应曾擅弹的琵琶曲《楚汉》,认为“从段落标题比较,可以看出《十面》、《卸甲》两曲都与《楚汉》的内容、情节相符。换言之,《楚汉》或即《十面》,或即《卸甲》,二者必居其一。究竟谁是谁不是?还应当从《十面》和《卸甲》的音乐本身及有关联的方面去寻找线索”。接着,赵便展开了分析,把不同版本的琵琶谱进行对比,从史学和音乐形态学两方面进行了严密推理,“种种迹象和事实表明,《十面》和汤应曾演奏的《楚汉》是同一乐曲的异名,正如后来有人将《十面))又称之为《淮阴平楚》是一样的道理”,“非但如此,它还向人们披露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楚汉》一曲应是出自汤应曾之手”。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十面埋伏》的作者就是汤应曾。当然,也有学者持保留意见,认为两者只是相似,不敢妄下定论,如陈艳发表的文章《<十面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 所谓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就是指一节小学语文课的设计过程。它大致包括解读文本、设定目标、整合资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方面的内容。 一、解读文本 “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篇课文,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教师可按下面的步骤实现对文本的解读。 1.“走近”文本,即感觉文本,把握要旨。就要首先摸准作者的思路和思想,初步建立起对作品的感觉与认识。 2.“走进”文本,即感知文本,品味独特。品味文本内隐的独特意义,体验美的熏陶,真正地实现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讲究“披文入情”之理,追随“情动辞发”之境。 3.“走出”文本,即感悟文本,创生文化。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审视与重组、升华与提炼,是领悟内涵、发现理趣、挖掘本质的阅读活动。它要求教师不仅应从文本解读中创生问题、创生精神、创生个性,而且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去加工和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将文本的解读延伸到动态的教学中,展开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体现其人文导向,创生文化精神,追求诗意的教学风景。 二、设定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和价值、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其中“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形式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其既互相渗透又融为一体。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学生当作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来看待,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制订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教学目标设定要全面。 第二,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植根于文 本,不拔高、不牵强。 第三,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随机调整,甚至让学生参与到确定教学目标中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第四,教学目标设定要适当。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按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 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

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 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 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情。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音乐鉴赏《十面埋伏》

摘要:《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关键字: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十面埋伏 正文: 弹拨乐器是民族乐器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我国的民族乐器文化中大放光彩。弹拨乐器有古筝、琴、琵琶、柳琴、阮、三弦、扬琴等。包括用手指或者拨子拨弦和用琴扦击弦发声的弦乐器。中国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不同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平置、抱握、击弦弹拨乐器三大类。其特色主要在于音色清脆明亮,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弦律和鲜明的节奏,表现力丰富。 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中抱握弹拨乐器,在东汉被称为“批”、“把”。这是两种琵琶的弹奏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弹”、“挑”,是象声字,后改写为“琵琶”。 琵琶的演奏手法有:右手——弹、挑、遮、分、扫、轮、拂、扣、滚、勾、抹、双弹、双挑、夹弹和半轮等。左手——揉、推、挽、绰、住、吟、打、带起、虚按、泛音和按弦等。 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但可以弹奏旋律,还可以弹和弦,是民族管线乐队里重要的声部。 在众多著名的琵琶曲目中,《十面埋伏》是较为广大人民熟悉的曲目。据史书记载,古曲《十面埋伏》早在16世纪就在民间流传,原为琵琶曲《楚汉》。到了18世纪的清朝,琵琶名家华秋苹在编辑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卷《琵琶谱》中收有《十面埋伏》。由于一些演奏家的不同艺术处理,所以《十面埋伏》的乐段编排略有差异,但表现的内容基本一致。据我国现代国乐大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传下来的演奏乐谱来看,《十面埋伏》共10段,三大部分。 此曲的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变化万千。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16分音符走出,急促的旋律,描绘出调兵遣将的忙碌景象。“排阵”和“走对”,曲调简单,节奏整齐紧凑,表现出汉军战前的士气高昂。情绪逐步发展和加强,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铺垫。一般在演奏时,对“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音乐是有变化和取舍的。 第二部分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紧张炽热的战斗情景,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埋伏”利用一张一弛的对比性节奏音型和加以摸进发展的旋律,造成蓄势待发的紧张、恐怖的战斗气氛,是一段颇具特色的音乐。而在“鸡鸣山小战”中则表现出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对垒,琵琶运用了“刹弦”的技巧,使发出嚓嚓之声,形成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开始的繁密节奏渲染了大战声势,接着在紧张的音乐气氛中,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了汉军百万将士势不可挡的勇猛气势。炮声、马蹄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生死关头,突然出现了阵阵凄凉的“箫声”。四面楚歌,顿时使楚军军心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模版 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课题: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读写______等______个生字,会读认______等______个生字,掌握______等词语的用法。 (2)学习文中______的知识点,理解文中主旨句/关键句 ______的含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作品大意,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练利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______等生字词。 (2)熟练运用听读、跟读、默读、自由朗读、略读/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表格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______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课文对______(风光/人物/意象)的赞美,产生对 ______(大自然/美好品质)的热爱,激发______的情感。 (2)初步形成____的观念,养成____的习惯,获得___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______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记述文)/大体把握 诗歌大意(诗歌)/积极展开想象(说明文)。 (2)懂得______的描写顺序、叙事线索、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1)感受由______而产生______的感情,注意通过课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______等标点符号/修辞手法 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或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分享。 (2)出示图片、PPT视频引出本文话题,请学生谈观看图片、 视频的感受。 (3)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 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指出读得好的地 方与不足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出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悲壮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异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长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吃紧? 《十面埋伏》是一首出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雄伟璀璨,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稀罕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动雄伟,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动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灼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出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利害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贵、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璀璨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晦气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

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